热淋病(急性肾盂肾炎)中医诊疗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医诊疗方案第1篇中医诊疗方案一、方案背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学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及相关法规,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中医诊疗方案。
二、方案目标1. 明确患者病因、病机、病证,制定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方案。
2. 通过中医药治疗,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 提升患者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推广中医药文化。
三、诊疗流程1. 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2. 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以判断病情。
3. 闻诊:听患者声音、呼吸、咳嗽等,了解病情。
4. 切诊:通过脉诊、按诊等手法,了解患者脉象、体质等情况。
5. 辅助检查:根据需要,安排患者进行必要的现代医学检查,以辅助诊断。
6. 诊断:综合问诊、望诊、闻诊、切诊及辅助检查结果,明确患者病因、病机、病证。
7. 治疗方案制定:根据诊断结果,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治疗方案。
四、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开具中药处方,采用汤剂、丸剂、散剂等形式进行治疗。
2. 针灸治疗: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以调整气血、平衡阴阳。
3. 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4. 拔罐、刮痧: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采用拔罐、刮痧等方法,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5. 食疗: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调理,增强体质。
6. 情志调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7. 运动疗法: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提高免疫力。
五、治疗效果评估1.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
2. 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评估治疗效果。
3. 根据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六、风险控制1.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及相关法规,确保诊疗活动合法合规。
淋证(急性肾盂肾炎)(2010.11)一、急性肾盂肾炎的诊断标准全身表现:寒战、高热、乏力、食欲减退,有时恶心、呕吐。
泌尿系统症状:腰痛、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
体征:肋脊点及肾区有压痛和叩痛。
尿检:尿沉渣示白细胞增多,可见白细胞管型,尿细菌检查阳性,尿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杆菌数大于105/ml,,球菌计数103-105/ml,有诊断意义。
二、急性肾盂肾炎的中医病证急性肾盂肾炎属中医“淋症”、“尿血”、“腰痛”等范畴,主要有以下四种症型:下焦湿热:小腹拘急胀痛,小便热涩,口苦尿黄赤,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肝胆郁热: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少腹胀痛,舌苔薄黄腻,脉弦数。
心火炽盛,移热小肠:心烦尿赤,口舌生疮,口渴苔黄,脉数。
肾阴不足,湿热留恋:腰酸咽干,手足心热,脉细数。
三、常规检查项目1、三大常规2、中段尿培养3、尿沉渣4、双肾膀胱输尿管彩超5、必要时行腹部平片\静脉尿路造影等检查四、治疗中医治疗1、中药饮片下焦湿热:清热利湿通淋,方如八正散加减:木通6g 车前子30g 矍麦10g 扁蓄10g滑石18g 栀子10g 金银花20g, 连翘20g旱莲草30g 大黄3g 甘草3g肝胆郁热:清利肝胆湿热,方如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 黄芩9g 栀子9g 泽泻10g木通6g 车前子15g 当归6g 柴胡10g生地12g 甘草3g心火炽盛,移热小肠:清心泻火,化湿利尿,方如导赤散加味:竹叶10g 木通6g 生地10g 滑石18g栀子9g 当归6g 小蓟10g 甘草3g肾阴不足,湿热留恋:滋补肾阴,清热利湿,方如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10g 黄柏10g 丹皮10g 茯苓12g泽泻10g 生地10g 淮山药10g 石韦6g车前草10g2、中成药:(1)注射剂:清开灵注射液30-60ml加入5%GS250-500ml静脉滴注,日一次或双黄连注射液3.0g加入5%GS250-500ml静脉滴注,日一次或痰热清静注射液20ml加入5%GS250-500ml静脉滴注,日一次(2)口服药可选用:肾舒冲剂:每次1包,日3次,,可清热利湿通淋,适于湿热明显者。
2015年热淋病(尿路感染)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尿路感染(尿感)的诊断不能单纯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而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凡是有真性细菌尿者,均应诊断为尿感。
真性细菌尿是指:①膀胱穿刺尿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②或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细菌数多于105/ml ,但如果临床上无尿感症状,则要求2次中段尿定量培养,结果细菌数均多于105/ ml,且为同一种细菌,才能确定为真性细菌尿。
必须指出,有明显尿频、排尿不适的妇女,尿中有较多的白细胞,如中段尿含菌数多于102/ml,亦可诊为尿感,并等待培养报告。
定位诊断的方法及标准:真性细菌尿的存在,只表明有尿路感染,但细菌尿究竟是来自上尿路(肾盂肾炎)还是下尿路(膀胱炎),则需要进一步确定,即进行尿感的定位诊断。
尿感的定位诊断方法有多种,但比较准确者是膀胱灭菌后的尿培养。
临床上还可用下述方法作定位:(1)有下述情况,即可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尿急、尿频或(及)尿痛的病人,如同时发热超过38℃,有明确的肋脊角疼痛、扣痛及(或)压痛。
(2)以尿急、尿频或(及)尿痛为主要主诉,而无全身症状,外表上看起来是(健康)的妇女,可先给予三日疗法,例如:口服复方磺胺甲恶唑2片,每日2次,共三日,如能治愈,则为膀胱炎,如在停止治疗后一周至一个月内复发(大多数在一周时复查中段尿定量培养和尿常规时,发现复发),则为肾盂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要求有X线静脉肾盂造影的特殊证象。
它应有局灶的粗糙的皮质疤痕,伴有附属的肾乳头收缩和肾盏的扩张和变钝,才能诊断。
按病史长短(超过半年或一年)而划分急、慢性肾盂肾炎是不对的。
(三)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小便频急、灼热刺痛、尿黄赤浑浊,小腹坠胀,腰痛,或伴发热,或大便秘结,苔黄腻,舌红,脉数。
淋证的中医防治方案淋证是指因饮食劳倦、湿热侵袭而致的以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为主要病机,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淋证为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类属淋证的尿路结石和肾盂肾炎均有较好的疗效。
西医学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乳糜尿等,当临床表现为淋证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膀胱湿热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过度,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湿热秽浊毒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或肝胆湿热下注皆可使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发为热淋;若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则发为血淋;若湿热久蕴,煎熬尿液,日积月累,结成砂石,则发为石淋;若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分清别浊,脂液随小便而出,则发为膏淋。
二、肝郁气滞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或气滞不会,郁于下焦,致肝气郁结,膀胱气化不利,发为气淋。
三、脾肾亏虚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劳累过度,房室不节,或年老,久病,体弱,皆可致脾肾亏虚。
脾虚而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则发为气淋;若肾虚而下元不固,肾失固摄,不能制约脂液,脂液下注,随尿而出,则发为膏淋;若肾虚而阴虚火旺,火热灼伤脉络,血随尿出,则发为血淋;病久伤正,遇劳即发者,则为劳淋。
“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淋证的病位在肾与膀胱,且与肝脾有关。
其病机主要是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膀胱的气化与开合。
淋证日久不愈,热伤阴,湿伤阳,易致肾虚;肾虚日久,湿热秽浊邪毒容易侵入膀胱,引起淋证的反复发作。
因此,肾虚与膀胱湿热在淋证的发生、发展及病机转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淋证有虚有实,初病多实,久病多虚,初病体弱及久病患者,亦可虚实并见。
实证多在膀胱和肝,虚证多在肾和脾。
【诊断要点】一、具有淋证的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等基本临床特征。
尚可有各种淋证各自的特征。
二、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急性肾盂肾炎的中医诊治(上) 急性肾盂肾炎中医辨证急性肾盂肾炎是尿路感染的一种重要临床类型,具有急性尿路感染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和局部症状(如尿急、尿频、尿痛、腰痛等)。
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5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婴幼儿,男女比例约为1∶10。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的“淋证”“腰痛”范畴。
病因为多食甘肥辛热之品,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膀胱而成湿热。
病位在膀胱,可累及脾、肾,需专方辨证论治。
【清淋合剂】生地榆、生槐角、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大青叶各30克,滑石、白槿花各15克,生甘草6克。
上药为1日剂量,制成合剂100毫升,每日2次分服。
重症者剂量加倍。
7天为1疗程。
方中地榆花含有天东菊甙和天东菊双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大肠杆菌都有抑制作用,动物试验可使凝血时间明显缩短;槐角含有杀菌物质,能对抗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半枝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白花蛇舌草可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促进抗体形成等,达到抗菌消炎的目的;大青叶含黄酮类,在试管内对多种痢疾杆菌有杀灭作用;白槿花的乙醇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滑石内含硅酸镁等成分,有保护皮肤、黏膜及抗菌作用;甘草含甘草甜素,有解毒作用。
【解毒疗肾汤】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二花、金钱草各30克,白茅根、益母草、黄芩各20克,栀子、车前子各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中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二花、黄芩、栀子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益母草、白茅根、车前子有利水通淋、止血生新之效。
诸药相伍,清热解毒,利尿排脓止血,使毒祛病愈。
【消炎解毒汤】瞿麦、�蓄、车前子(另包)、连翘各12克,石苇15克,琥珀(另包冲)、甘草梢各6克,淡竹叶10克,蒲公英20克,鱼腥草、土茯苓各30克。
名中医治肾盂肾炎(劳淋)八个秘方83.1 益气解毒饮【来源】张琪,《名医秘方汇萃》【组成】黄芪30克,党参20克,柴胡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麦冬、地骨皮各15克,黄芩、蒲公英各10克,车前子、生地、甘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补气滋阴,清热解毒。
【方解】淋证日久,必伤气阴,出现气阴两亏之证候。
表现为腰酸膝软、气短乏力、五心烦热、小便淋沥、遇劳即发,经年累月不愈。
其气阴两虚为病之本。
湿热毒邪为病之标。
治疗必须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标本兼顾,方能提高临床疗效。
本方以黄芪、党参益气;以生地、地骨皮、麦冬滋阴。
共奏补气养阴固本之效;柴胡、黄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甘草清热解毒,以除湿热之毒邪;车前子利水通淋。
诸药合用,清热利湿解毒而无伤正之弊、益气滋阴固本而不恋邪,恰中劳淋正虚恋邪之病机。
【主治】小便涩痛,淋沥不已,遇劳即发,时作时止,腰酸气短、乏力、五心烦热、舌红苔白、脉弱或细数无力。
此即现代医学所称的慢性肾盂肾炎。
【加减】小便不利,加瞿麦20克,竹叶15克;腰痛甚加山萸肉、枸杞子各15克;血尿加白茅根30克,小蓟20克;小腹凉加茴香10克,肉桂7克。
【疗效】多年应用,屡用屡效。
【附记】据临床观察,本方有较好的远期疗效,确为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之佳方。
83.2 珍风汤【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组成】太子参15克,白术、云茯苓各12克,小甘草5克,百部9克,桑寄生18克,珍珠草、小叶凤尾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健脾利湿,扶正祛邪。
【主治】慢性肾盂肾炎。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83.3 疏肝益气汤【来源】黄星恒,《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组成】柴胡24克,莲肉、党参各15克,黄芪30克,地骨皮10克,麦冬、茯苓各15克,车前草30克,炙远志、菖蒲各10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守方1个月,多可收到症状消失,不易复发的良好远期效果。
『热淋病』热淋病证简述热淋病证简述热淋,属于中医学淋症的范围,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肥大、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疾患。
热淋,属于中医学淋症的范围,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肥大、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疾患。
多因恣食辛热、肥甘;或酗酒太过,酿成湿热;或感受暑邪未及时清解,而导致湿热注于下焦;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下焦,酿成湿热;或风热风寒之邪乘虚袭表,太阳经气先病,引动膀胱湿热之邪,邪气充斥于足太阳经和腑;或因心火亢盛,下移小肠。
以上诸因皆可导致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发生热淋。
《诸病源侯论》谓:"热淋者三焦有热,气搏于肾,流入于胞而成淋也,其状小便赤涩。
"症状及治疗中医学认为,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等亦属于热淋范畴,病机为湿热毒邪客于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盖火性急治疗质量故溲频而急;湿热壅盛,气机失宣,故尿难涩;湿热蕴蒸,灼热刺痛,故尿黄赤。
尿路感染是以尿液内有大量细菌繁殖,引起尿路炎症,并以尿频、尿急、尿痛、尿路刺激症状等为临床特点。
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也是成年人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主要有细菌感染引起,任何细菌侵入均可引起,但最常见的是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以大肠杆菌最为常见,占尿路感染的70%,其它依次为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产气杆菌、产碱杆菌、乙型链球菌、绿脓杆菌和葡萄球菌。
由于前列腺炎和泌尿系统感染多由敏感菌或病原微生物引起,故西医多以广普抗生素抗菌消炎为主;而中医辩证属下焦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而引发的各种前列腺疾病和泌尿系统感染(既热淋),则以清热、利水、通淋、免疫为主要治则,弥补了西医西药对肝肾损害大,只注重治疗不注重修复和免疫的不足。
猪苓汤治疗十八类病的临床医案解析1、猪苓汤组成: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煎服: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
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歌:泽胶猪茯滑相连,咳呕心烦渴不眠,煮好去渣胶后入,育阴利水法兼全。
(《长沙方歌括》)功效:育阴清热利水。
方义:本方为五苓散去桂枝、白术,加阿胶、滑石而成。
二苓、泽泻甘淡渗湿以利水,阿胶甘平育阴以润燥,滑石清热滑窍利小便。
诸药合用,育阴清热而无碍利水,甘淡渗湿而不妨润燥。
2、《伤寒论》条辨(1)、原文:〈伤寒论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猪苓(去皮,甘平)茯苓(甘平)阿胶(甘平)滑石(碎,甘寒)泽泻(甘咸寒)各一两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2)、原文:〈伤寒论224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
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3)、原文:〈伤寒论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3、古今方论:柯韵伯:……二苓不根不苗,成于太空元气,用以交合心肾,通虚无氤氲之气也。
阿胶味厚,乃气血之属,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泽泻气味轻清,能引水气上升,滑石体质重坠,能引火气下降,水升火降,得既济之理矣。
且猪苓阿胶,黑色通肾,理少阴之本。
茯苓滑石白色通肺,滋少阴之源。
泽泻、阿胶咸先入肾,培少阴之体。
二苓、滑石淡渗膀胱,利少阴之用,……皆滋阴益气之品,是君火之下,阴精承之也。
以此滋阴利水而升津,诸证自平矣。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猪苓汤》)医宗金鉴:引赵羽皇云: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
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
盖伤寒表虚,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
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
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则津液反致耗竭。
方中阿胶质膏,养阴而润燥;滑石性滑,去热而利水。
淋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中西医治疗良方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
主要由性交传染,但污染的衣裤、被褥、寝具、毛巾、浴盆、便桶和手在传染中亦起一定作用。
常在局部扩散感染,亦可通过血液形成全身性或系统性感染。
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性病之一。
中医对此病的论述较少,因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外阴痒痛,尿道口有黄白色粘液,有恶臭,伴有尿频尿痛,白带增多等症状,中医称之为“膏淋”、“白浊”、“精浊”、“花柳毒淋”等。
【病因病理】一、西医本病病原菌是革兰氏染色阴性的需氧球菌——淋病双球菌。
人类对该菌有易感性,也是该菌的唯一天然宿主。
主要通过性交直接传染。
淋球菌可直接附着在粘膜上发育繁殖。
男性主要累及尿道,女性可累及尿道、尿道周围腺体和子宫颈。
也可通过带菌的衣裤、被褥、便桶、浴盆等间接传染。
儿童的结膜和外阴亦易感染,大都是与患淋病的母亲密切接触的缘故。
妊娠期妇女淋病患者,可引起羊膜腔内感染,导致胎儿感染。
二、中医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湿热内蕴,精化感毒,湿热毒邪下注所致。
或因感病日久,脾气虚弱,脾虚不能转输精微,清浊不分,则时有白浊淋下;又可因淋浊日久,久病及肾,阴液损伤,肾阴亏虚,下脱不固,精浊下走。
【临床表现】淋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为性活跃的中青年。
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急性淋病男性以尿道炎为主。
初起为尿道口红肿,轻度刺痒,继而尿道流黄色粘液或脓性分泌物,排尿时有疼痛和灼热感,伴尿频,并逐渐加重,可引起包皮炎,包皮龟头炎甚至并发嵌顿包茎。
约于2~3周后开始减轻。
如未治疗,淋病向上蔓延到后尿道。
主要症状为尿频,排尿量少,后尿道疼痛,腹股沟淋巴结红肿疼痛,甚至化脓。
可引起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亦可引起前列腺炎、附睾炎、球腺炎等。
女性因尿道短,淋病易蔓延到膀胱及会阴部,有钝痛及压迫感,尿频、血尿,脓血白带,宫颈口糜烂。
可合并有淋病性盆腔炎。
幼女感染后出现阴道脓性分泌物,外阴红肿,排尿疼痛。
急诊科石淋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诊断标准:疾病名称(TCD、ICD-10码)中医:石淋病(BNS030);西医:尿石病(N20-N23)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发作时腰腹疼痛,可痛及前阴,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
可伴有发热恶寒,小便涩痛频急,或有排尿中断。
(2)肉眼可见血尿,或小便有砂石排出。
(3)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
(4)做肾系B超检查,或X线腹部平片CT扫描、肾盂造影等可明确结石部位。
必要时作膀胱镜逆行造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尿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试行)》(《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8年04期作者:张亚强; 岳惠卿; 王树声)(1)疼痛和血尿肾盂内大结石及肾盏结石可无明显症状。
巨大结石或继发梗阻、肾积水可有腰部钝痛、胀痛。
较小结石如在肾盂内活动,或嵌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或刺激输尿管壁引起强烈蠕动或痉挛,可出现绞痛和血尿。
(2)肾区叩击痛及压痛在绞痛发作时病侧脊肋角可有压痛和叩击痛。
肾绞痛发作静止期,体检可无阳性体征或肾区有轻度叩击痛。
(3)并发感染可有尿频、尿痛、脓尿等症状;继发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积脓时,可有发热、畏寒、寒战等全身症状。
(4)无尿常由双侧输尿管结石造成完全性梗阻性肾积水,或一侧输尿管结石梗阻,对侧肾缺如或无功能所致,膀胱呈空虚状态,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5)尿常规大多数患者可见到红细胞,伴感染时可见到脓细胞。
(6)尿菌培养伴感染时应作尿细菌培养。
(7)24 h尿定量分析测定钙、磷、尿酸、草酸等含量有助于结石成因的分析。
(8)血液检测血清钙、磷、尿酸、尿素氮、肌酐等,必要时测定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
(9)泌尿系X线平片(Kidney ureter bladder,KUB) 90%以上的患者X线平片上显示结石阴影,纯尿酸结石不显影。
(10)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 了解结石位置、肾盏肾盂形态、有无肾积水及对侧肾功能状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
热淋病(急性肾盂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1]拟定。
以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2011年)[2]拟定。
(1)急性起病,病程较短。
(2)常有全身感染的症状如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
(3)泌尿系统症状、体征:可有膀胱刺激征,常有腰痛和/或下腹痛、肋脊角及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压痛和叩痛。
(4)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和血沉增快,离心尿白细胞≥5/Hp,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阳性。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2017年)[3]拟定。
1.膀胱湿热证:以膀胱、尿道刺激症状为主,小便短数、频急、灼热刺痛,排尿困难,尿少,少腹拘急胀痛,腰痛,甚则发热恶寒。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儒数或脉滑数。
2.肝胆郁热证:寒热往来,口苦口干,小腹胀痛不适,小便热涩混浊,大便或秘或溏。
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
3.气阴两虚伴湿热证:小便频急,淋涩不已,反复发作,遇劳尤甚,伴头晕耳鸣,乏力多汗,腰酸软,手足心热。
舌质红,舌苔少,脉细。
4.肝肾阴虚伴湿热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腰痛,咽干口燥,尿频而短,小便涩痛,或伴低热,乏力,女性月经量少。
舌质红,苔薄黄或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5.脾肾两虚伴湿热证: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每因劳累则有腰腿酸痛,小便淋漓不尽,或有轻度浮肿,或有尿频数、尿急、尿热,排尿涩痛不畅,因寒或劳累易诱发。
舌体胖质黯,苔白黏腻,脉沉细尺弱。
二、治疗方法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年)[4]拟定。
(一)辨证论治1.膀胱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推荐方药:八正散加减。
萹蓄、瞿麦、车前子、川木通、滑石、栀子、大黄、灯心草、甘草梢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淋证标准化病人基本材料唐xx,女,38岁就诊时间:2008年8月2日13:00主诉:反复尿频、尿急、尿痛五余年,加重四日。
现病史:患者五年余前开始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发作时腰酸及下腹坠胀感明显,有时伴血尿,查尿常规:白细胞+++-- ++++, 自服氧氟沙星有效。
患者四日前劳累后又出现上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无发热、寒战、无泡沫尿、血尿,自服氧氟沙星无效,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我院。
刻下:尿频数,量少滴沥刺痛,小腹坠胀,大便干结,纳差,口苦多饮,寐多梦易醒。
既往史:无内科慢性疾患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否认其他系统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史、外伤史。
否认输血史。
个人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
家族史:父母健。
标准化病人的条件:1、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背景资料及相关知识(见教学科所发材料);2、一定的文化素养、一定的教学背景、一定的表演才能;3、相关疾病的知识(重点)。
标准化病人需掌握的内容:掌握相关疾病的有关知识。
对本站点来说,要熟练掌握淋证(热淋)的临床表现,能形象地模仿该病人就诊时的状态,在接受问诊时,能较流畅地叙述主观症状,能恰当地配合实习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并能对实习医生的问诊和体格检查综合表现作出评价。
病情简介:病员,唐xx,女,38岁,主诉:反复尿频、尿急、尿痛五余年,加重四日。
剧本:1、情景设计。
地点:内科急诊(考虑到临床教学的实际需要,也可将地点选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患者描述(患者的外在表现,中医整体望诊的内容。
如年龄范围、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及教育水平、一般生命体征):患者,女,38岁。
职员。
自行步入病房,无急慢性病容。
2、开始接诊接诊的过程分为问诊和体格检查两大部分。
问诊主要以实习医生和标准化病人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参考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治疗急性尿路沾染方子【1 】中药处方(一)【辨证】下焦湿热.【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方名】鱼败银海汤.【组成】鱼腥草31克,败酱草31克,金银花18克,海金沙24克,苦参12克,车前草15克,石苇12克,地肤子18克,千里光15克,黄芩12克,白花蛇舌草31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兰学良方.附:其他急性尿路沾染偏方急性尿路沾染和慢性尿路沾染急性发生发火期,临床上,以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混浊,腰痛,或发烧恶寒,偶见血尿为特点,因而多属中医淋证中的热淋和血淋领域,其辨证论治如下:(1)膀胱湿热症状:小便频数,短涩刺痛,点滴而下,急切炽热,尿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发烧恶寒,口苦呕恶,或腰痛拒按,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火,利湿通淋.方药:八正散(《宁靖惠平易近和剂局方》)加蒲公英.石韦.木通6g,瞿麦10g,车前草15g,扁蓄10g,滑石3g,山栀10g,大黄6g(后下),灯心草10g,生甘草6g,石韦30g,蒲公英30g.方义及加减:方中木通.车前草.瞿麦.蓄皆寒凉之品,均可清利湿热,利水通淋.滑石甘淡利窍,增长利湿感化.山栀清泻三焦湿热,大黄通腑泻热,灯心草导热下行.蒲公英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利湿通淋,《本草备要》谓:“蒲公英亦为通淋妙品,试之甚验.”石韦甘苦微寒,上能清肺,下能通利膀胱,有利水通淋之功,李杲《东垣试效方·小便淋闭论》以为“以清肺之气,泄其火,资水之上源也”.甘草清热解毒,折衷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利湿通淋之功.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并加用枳实,以通腑泄热;腰痛甚者,加木瓜.杜仲;伴口舌生疮者合导赤散;伴见寒热.口苦呕恶者,可合小柴胡汤以息争少阳;有血尿者加小蓟.白茅根.旱莲草;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知母.白茅根以养阴清热.此型临床最为罕有,约占所有尿路沾染的2/3,多见于疾病的初期,病邪在腑,尚未及脏,治疗以清利膀胱湿热为主.因苦寒药败胃,渗湿药伤阴,故症状缓解后要实时调剂方子,特殊是八正散中的木通,大量运用,有引起急性肾功效衰竭的报导.(2)肝胆郁热症状: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尿频而痛,尿色黄赤,少腹胀痛,舌红苔微黄或腻,脉弦数.治法:清泻肝胆湿热.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龙胆草10g,柴胡12g,泽泻12g,车前子15g(布包),木通6g,生地12g,当归15g,山栀10g ,黄芩10g,甘草6g.方义及加减:本方是清泻肝胆实火或湿热的经常运用方.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黄芩.山栀苦寒泻火,帮助龙胆草清泻肝胆湿热;泽泻.木通.车前子协助龙胆草清利湿热,使湿热从水道消除;肝主藏血,肝经有热则易耗伤阴血,故用当归养血活血,生地养血养阴;柴胡疏肝解热,并引诸药入肝胆,甘草折衷诸药.诸药合用,泻中有补,利中有滋,既能清泻肝胆湿热,又能养阴血,祛邪不伤正.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小便炽热.痛苦悲伤较剧者加竹叶.蒲公英.石韦.在本型治疗中,方药多为苦寒败胃之品,不成多服.久服,中病即止.对脾胃虚寒者亦非所宜.(3)三焦湿热症状:寒噤高热,午后热盛,身重痛苦悲伤,胸闷不饥,口干不欲饮,脘腹痞满,时感恶心欲吐,小便混浊,尿时涩痛,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宣利三焦,清化湿热.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白蔻仁12g,厚朴10g,制半夏12g,白通草6g,飞滑石30g,竹叶9g .方义及加减:方中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白蔻仁芬芳化湿,行气宽中;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热,下理脾湿;制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痞;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利湿清热之功.诸药相合,宣上畅中渗下,使湿利热清,三焦通行,诸症自解.若湿重舌苔白腻,胸闷呕恶者加藿喷鼻.佩兰.苍术;若热重,舌苔黄腻,口渴尿黄者加黄芩.黄柏.苦参;尿道涩痛显著者,加车前草.白茅根.琥珀.在本型治疗中,用药多为苦寒淡渗燥湿之品,久服易败胃伤阴.。
细目一:概述一、淋证的概念及源流1.淋证的概念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2.淋证的源流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本病为“淋”、“淋閟”。
《金匮要略》称其为“淋秘”,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并对本病的症状作了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汉代华佗《中藏经》根据淋证临床表现不同,提出了淋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
《诸病源候论》将淋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将淋证归纳为石、气、膏、劳、热五淋;宋代《济生方》又分为气、石、血、膏、劳淋五种。
明清时期,其辨证沦治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景岳全书》提出:淋证初起,虽多因于热,但由于治疗及病情变化各异,又可转为寒、热、虚等不同证型,从而倡导“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的原则。
清·尤在泾在《金匮翼·诸淋》中说:“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砂如石也。
”说明各种淋证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
同时他提出“开郁行气,破血滋阴”治疗石淋的原则。
二、淋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西医学所指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化学性膀胱炎,乳糜尿以及尿道综合征等病证。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淋证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
外因:外感湿热。
二、淋证的病机要点及转化淋证的病位在膀胱与肾,与肝脾相关。
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病理性质有实、有虚,且每见虚实夹杂之证。
病理演变:初起多属实证。
淋久湿热伤正,每致脾肾两虚,由实转虚。
如邪气未尽,正气渐伤,或虚体受邪,则成虚实夹杂之证。
各种淋证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表现在转归上,首先是虚实之间的转化,其次是某些淋证间的相互转换或同时并见。
若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不仅可转为劳淋,甚则转变成水肿、癃闭、关格等证。
肾盂肾炎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发表时间:2017-09-08T14:51:24.3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2期作者:钱晓峰[导读] 探讨肾盂肾炎的中医辩证治疗疗效。
(汤原县中医院疼痛科黑龙江佳木斯 154700)【摘要】目的:探讨肾盂肾炎的中医辩证治疗疗效。
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肾盂肾炎患者60例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对60例肾盂肾炎患者给予中医辩证,并对症进行辩证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的60例肾盂肾炎患者,临床治愈为47例,有效为1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100%,中医辩证对治疗肾盂肾炎效果满意。
结论:因急性肾盂肾炎未能得到彻底治愈或反复发作,终致慢性炎症导致肾衰者日趋增多。
中医辩证治疗治疗力求彻底治愈。
临床疗效显著,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肾盂肾炎;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观察【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180-02肾盂肾炎是由细菌直接感染引起的肾盂及肾问质的炎症性病变。
本病女性患者居多,育龄妇女尤为多见,可由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发展而来。
肾盂肾炎属中医“淋浊”、“腰痛”、“癃闭”、“虚劳”范畴。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肾盂肾炎患者60例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60例肾于肾炎患者,其中其中男性患者为 20例、女性患者为40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为52.5±1.5岁,病情持续时间1天~4年,平均病程为1.8±0.5年。
其中急性肾盂肾炎患者38例、慢性肾盂肾炎患者22例,其中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期患者12例。
1.2 临床症状体征腰酸痛26例,尿频18例,尿急22例,尿时们尿道灼热不适30例,伴乏力26例,伴乳肿28例,小腹坠痛26例,尿痛26例,肉眼血尿14例,肾区叩痛阳性38例,有发热症26例,均在37.5℃以上。
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是由细菌感染(多数为大肠杆菌)引起的泌尿道炎症的总称。
常见的有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尿道炎,多见于女性尤其是孕妇。
属于中医“淋证”、“腰痛”范畴。
病理表现初起多为湿热侵犯肾与膀胱,下焦气化不利;若湿热迫血妄行,可出现血尿;后期慢性者,因湿热久留,可致肾的气阴受伤。
【诊断】1.常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偶有血尿,或伴腰部酸痛。
急性期多见恶寒发热,慢性期可见低热。
2 .有尿道疼痛为尿道炎;伴有下腹部不适或胀痛、压痛者为膀胱炎;腰部酸痛并向下腹部、会阴部及大腿内侧放射,上输尿管点(腹直肌外缘与脐平线交叉点)或肋腰点(腰大肌外缘与十二肋交叉点)有压痛,肾区有叩击痛者,为输尿管炎或肾盂肾炎,亦可伴高血压、轻度浮肿;慢性肾盂肾炎常伴高血压甚至肾功能不全。
3 .尿常规检查有蛋白质、红细胞、大量脓细胞。
中段尿培养可鉴别菌种。
【治疗】一、辨证论治急性发作期多属实热证,以下焦湿热为主,治当清利湿热。
慢性期,多属虚实夹杂证,以肾虚为本,湿热为标,治应补肾清利,标本兼顾。
1.实热证尿频,尿急,尿痛,尿赤而浑,臭味很重,小腹坠胀,腰痛,或伴寒热往来,苔薄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举例:八正散加减。
生柴胡10〜15g,黄苓10g,滑石15g,瞿麦、篇蓄各15g,木通5g,草海12g,车前草30g,败酱草或紫花地丁30g。
加减:恶寒发热,寒重于热,口渴不喜饮,加桂枝3〜6g。
壮热汗出,口渴引饮,去滑石、木通;加知母10g,生石膏60g。
胸闷、呕恶、苔腻,去木通、败酱草或紫花地丁;加姜半夏10g,苍术、黄柏各IOgo血尿,酌加大小蓟各15g,白茅根30g,焦桅子10g。
兼见热重便秘者,加生大黄5〜10g。
小腹坠胀,加乌药10g,川楝子IOgo2.虚实夹杂证腰酸痛,神疲乏力,头昏耳鸣,尿频,尿急,少腹部不适,脉细弦,苔薄或黄,舌质红;或无明显症状,但尿常规检查不正常,尿培养阳性。
治法:益肾清利。
方药举例:知柏地黄汤加减。
热淋病(急性肾盂肾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1]拟定。
以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2011年)[2]拟定。
(1)急性起病,病程较短。
(2)常有全身感染的症状如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
(3)泌尿系统症状、体征:可有膀胱刺激征,常有腰痛和/或下腹痛、肋脊角及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压痛和叩痛。
(4)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和血沉增快,离心尿白细胞≥5/Hp,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阳性。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2017年)[3]拟定。
1.膀胱湿热证:以膀胱、尿道刺激症状为主,小便短数、频急、灼热刺痛,排尿困难,尿少,少腹拘急胀痛,腰痛,甚则发热恶寒。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儒数或脉滑数。
2.肝胆郁热证:寒热往来,口苦口干,小腹胀痛不适,小便热涩混浊,大便或秘或溏。
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
3.气阴两虚伴湿热证:小便频急,淋涩不已,反复发作,遇劳尤甚,伴头晕耳鸣,乏力多汗,腰酸软,手足心热。
舌质红,舌苔少,脉细。
4.肝肾阴虚伴湿热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腰痛,咽干口燥,尿频而短,小便涩痛,或伴低热,乏力,女性月经量少。
舌质红,苔薄黄或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5.脾肾两虚伴湿热证: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每因劳累则有腰腿酸痛,小便淋漓不尽,或有轻度浮肿,或有尿频数、尿急、尿热,排尿涩痛不畅,因寒或劳累易诱发。
舌体胖质黯,苔白黏腻,脉沉细尺弱。
二、治疗方法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年)[4]拟定。
(一)辨证论治
1.膀胱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推荐方药:八正散加减。
萹蓄、瞿麦、车前子、川木通、滑石、栀子、大黄、灯心草、甘草梢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肝胆郁热证
治法:清肝利胆通淋
推荐方药:小柴胡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柴胡、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子、泽泻、通草、滑石、生地、当归、甘草梢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气阴两虚伴湿热证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清心莲子饮加减。
石莲子、黄芪、党参、地骨皮、麦冬、黄芩、车前子、茯苓、柴胡、瞿麦、萹蓄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4.肝肾阴虚伴湿热证
治法:滋养肝肾,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
柴胡、当归、白芍、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5.脾肾两虚伴湿热证
治法:健脾益肾,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
山茱萸、泽泻、熟地、茯苓、巴戟天、牛膝、赤石脂、山药、杜仲、菟丝子、肉苁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针刺疗法:主穴:委中、下髂、阴陵泉、束骨;配穴:热重加曲池,尿血加血海、三阴交,少腹胀满加曲泉,寒热往来加内关,腰痛取耳穴:肾、腰骶区。
2.简便方:萹蓄、瞿麦、穿心莲、鸭跖草各15克,水煎服,每日1次。
适用于热淋病之膀胱湿热证。
3.饮食疗法:健脾利水粥:薏苡仁30克,茯苓20克,赤小豆30-50克,鸡内金10-15克(研面)。
制作时,先煮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煮熟后将鸡内金面放入调匀即可。
适用于脾虚兼湿热淋。
(三)西药治疗
参照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2011年)[2]拟定。
1.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必要时联合用药,足够疗程,预防或治疗败血症。
2.对症及支持治疗,如应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降低酸性尿液对膀胱的刺激,缓解膀胱刺激症状。
3.纠正易患因素,如治疗尿路梗阻、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等,纠正易患因素。
(四)护理调摄要点
1.要积极治疗,以缓解症状,防止复发。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两升以上,以增加排尿量,冲洗掉膀胱、尿道内的细菌。
积极寻找并去除炎性病灶,注意妊娠、产后和经期卫生,保持大便通畅。
尽量避免使用尿路器械,必要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2.饮食调理:忌食油腻、热性、辛辣刺激食品,禁食烟、酒。
宜多吃清热利尿类食品,如冬瓜、绿豆芽、芥菜、马兰头等;宜吃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
3.情志调理: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避免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国肾脏病学》[5]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拟定
(一)西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小便淋沥涩痛等全部消退,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好转:小便淋沥涩痛及其他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小便频急及淋沥涩痛及其他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无变化或加重或频繁复发。
(二)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价标准
证候积分疗效评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1.痊愈: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5%。
2.显效: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
3.有效:中医主症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且≤69%。
4.无效:临床表现无明显改善者。
治疗后中医主症积分较治疗前减少≤29%。
表1 淋证证候积分
(三)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当天病情分别按照西医临床疗效标准和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急性肾盂肾炎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1]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2]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M].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3]王耀献, 陈耀龙, 刘峘. 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临床实践指南[C]. 2017中国科协年会. 2017.
[4]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
[5]黎磊石刘志红. 中国肾脏病学(上下)(精)[M].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
[6]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J].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
牵头人:杨洪涛(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
杨洪涛(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耀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李建民(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守琳(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程小红(陕西省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