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在语文教学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语境教学法的精彩运用语境是一切语文活动的言语环境的总和,任何语文活动都受语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阅读教学是师生在课堂语境中与文本及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这一对话过程存在着多重语境。
李海林在《语境学与语文阅读教学》一文中曾指出:“语境是言语交际得以实现的环境系统,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言语交际训练。
基于这种认识,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依傍语境、结合语境来进行,以语境为核心。
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语境教学。
”[1] 于永正老师的《惊弓之鸟》是运用语境教学法的一个精彩案例。
该案例中主要运用了上下文教学法、情景语境教学法、虚拟语境教学法。
一、上下文教学法的运用运用上下文教学法是由汉语句法的语义规则决定的。
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意合”,其基本规律是“已知的信息统帅、驾驭未知的信息,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就是‘前管后’或‘上管下’,即前字管辖后字的组配选择,上句启示下句的语义范围和陈述走向”[2]。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上下文教学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上下文教学法,有助于确立文本回归意识,使语文教学回归到语文自身的学习和运用上来,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课文本身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和整体领悟,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课文的上下文展开活动,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本身的吸纳、积累、领悟和内化。
[3]上下文教学法在《惊弓之鸟》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无论是词语理解、重点段的把握,还是有感情地朗读,都可见运用的踪迹。
(一)通过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在《惊弓之鸟》教学中,在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挂小黑板出示“惊弓之鸟、大吃一惊、信不过、孤单失群”几个词语。
对于这几个词语意思的理解,于老师并没有让学生查字典获得,而是教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想,要想想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
怎样理解词语呢?主要的办法是联系上下文。
有些词语的意思课文中就有,只要认真去读,就会知道。
”学生认真默读课文理解了词语意思后,于老师问“上面几个词语我们是怎样理解的?”学生齐声答“联系上下文理解的。
浅析语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胡胜恩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第10期一、语境教学及其实践的必要性语境在我国的发展源于“修辞要适应情景和题旨”,语境可以理解为文章中时间、地点、季节、天气等自然客观环境和人物的背景、经历、职业、境况等人物环境对文章主旨的相对应性和暗示性。
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对语境分析,可以加强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活动和背景语境分析中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突破了灌输式的语言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动态掌握语言的知识。
从社会意识形态上说,语境教学在初中阶段就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环境的理解和思考,注重了实际的知识运用和交际功能。
加深语境联想的应用,对学生阅读理解有着重要的关系和引导作用。
二、语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语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理论运用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
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语境中思考上下文关系,体会文章背后的社会意义,以理解文章和诗词中的深刻内涵,体验出作者写文章的良苦用心,如: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对广大劳苦民众水深火热生活的体恤,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对人们麻木现状的控诉的启发的爱国情怀等等。
在语文课后思考题中,常有“根据上下文理解……”这便是语境理论的一个运用。
语境理论不仅是在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上的运用,还是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的调节良方。
语境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出引导课文中语境的有关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有了互动,在知识上更在情感上。
教师创设的语言实践情境,建立起对话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社会语言文化的理解和社会的有效接轨。
此外,语境教学有助于对学生积极情感观和正确世界观形成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认知和素质。
2.语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实际运用语境教学具体到实践中,对课堂教学深度提高有很大意义。
教师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首先要对文本的语境进行分析,“背影”在文章中的四次出现,第一次在开头以浓厚的亲情氛围设下基调,第二次描写了父亲拖着年迈的身躯极不方便地爬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第三次是父子的告别,催人泪下,最后是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再次浮现父亲的背影。
语用学中语境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摘要】本文探讨了语用学中语境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联性。
首先从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入手,引出语境在语言理解中的重要性。
接着探讨了语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启示,强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语境的引导作用。
并提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语用学中语境理论的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其应用效果。
总结了语用学中语境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给出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语用学中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语用学、语境理论、中学语文教学、启示、重要性、教师、引导作用、方法、案例分析、总结、未来研究方向、启示。
1. 引言1.1 语用学中语境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联性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
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和规范,而语境则是语言使用的具体背景和环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理解和运用语言,而这就需要考虑语境对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影响。
语境不仅包括言外之意、指示对象和交际情境,还包括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因素。
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可以帮助中学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语言学习。
通过了解语言使用的背景和环境,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境意识。
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也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知语言的魅力和力量,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
深入研究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联性,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可以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1.2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语言教学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已经逐渐受到关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法、词汇、句法等语言知识往往成为教学的重点,而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交际能力却往往被忽视。
浅析语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和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语境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语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能力,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首先,语境有助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语言是一种工具,要想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必须了解和熟悉其使用的环境和情境。
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和语句的含义。
例如,如果学生只是在词汇表中学习一个单词的意义,很容易忽视该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多义性。
而通过在句子和段落中的使用,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意义,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其次,语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能力。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的感知能力,是熟练掌握语言的前提。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语境,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敏感度,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感知不同语境中的语言差异和表达方式。
同时,语境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再次,语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力。
而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丰富多样的语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设计情景对话,学生可以在实际交流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增加对语言的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使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和体验语言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语境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丰富多样的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语言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语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记忆力。
因此,语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应得到广泛重视和积极引导。
语境在语文教学的运用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分析《我和祖父的园子》的语言特色。
概念阐释:在语用学中,上下文语境属于语言语境,是外显性语境,是指话语内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上文和下文构成的语言性环境。
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时诸多的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景以及说话的对象、目的、方式、话题等。
它和社会文化语境一样,属于非语言语境,是内隐性语境。
社会文化语境指支配、规范着具体言语行为的广泛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
《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Lizier萧红的《呼兰河传》。
背诵《呼兰河传》全文可以辨认出入围课文的内容无法彰显作者在整部书中想抒发的意思。
从教材价值论的角度就是另说道了,做为课文把我塑造成一个调皮,调皮的小姑娘,就是对民主自由和欢乐的找寻,在祖父的园子里。
“一切都养了,必须搞什么,就搞什么。
必须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就是民主自由的。
【原文】(1)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借粮,我就借粮。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与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
哪里可以滚得科东俄,东一脚西一脚地缘浅。
有时纵使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罚进了。
(2)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
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句(1)加不加“哪里可以滚得科东俄,东一脚西一脚地缘浅。
有时纵使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罚进了。
”意思相同。
如果没这两句话,这段话就变为了直观的陈述句,我只是研习着祖父的吃饭。
加之,“我”的调皮与民主自由就表明出了。
句(2)与句(1)抒发相近。
这两种相同意义,都就是由上下文语境互相制约和影响而表明出的。
】(3)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浅议交际语境的语文写作教学探究在语文教学中,交际语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交际语境是指参与交流的人之间的关系、时间、地点、场合、情境等一系列因素。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交际语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使用场景下进行写作,使作文更为贴近实际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读性。
首先,了解交际语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敏感性和灵敏度,特指对语音语调、语言情感等因素的感受和把握。
交际语境包括语音、语调、语言情感等方面,学生只有了解交际语境,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语感。
比如,在语文作文中表现出场景感,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交际语境选择相应的描写方式,如描写商店、公园、街头等场所时,就需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不同的情境,以唤起读者的场景感。
其次,了解交际语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表达思想。
交际语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情境等多个方面,学生只有对这些方面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比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考虑文章的受众对象,以及文章的目的和背景等方面,让学生在写作时也能更好的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最后,了解交际语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是指使用语言实现沟通交际的能力。
通过了解交际语境,学生可以更好地选择语言表达方式,包括语法、词汇、语音、语调等方面,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例如,在口语和写作中,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的交际语境,使用相应的词汇和语言形式,以更好地达到交流目的。
综上所述,交际语境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交际语境,让学生在语言使用中更贴近实际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读性,提高语感,准确表达思想,并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语境建构:语境理论视野下的高职语文教学导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的关键环节,而语境建构理论的出现,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从语境建构的核心理论出发,探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语境建构理论,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一、语境建构理论概述语境建构理论是由美国学者乔治·墨菲提出的,他认为语境是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基础,语言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发挥作用。
语境不仅包括言外之意和语用功能,还包括听者的知识、经验、态度和情感。
在语境建构理论中,语言被视为一种社会实践,语境则是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境和环境。
语境建构理论强调语言与语境的互动关系,强调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
二、高职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学生基础较弱、学习动机多元、实际应用需求强烈。
在高职教育中,学生主要面向社会就业,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应用需求更为迫切,对实用性较高的语言技能更为看重。
高职语文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三、语境建构理论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启示1. 提倡真实语境教学语境建构理论主张语言的学习和运用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真实语境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职场场景、社会生活场景等,给学生创设具体的语言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体验和运用语言。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真实的模拟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协调中学习语言运用技巧。
2. 强化语言情境建构语境建构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情境非常重要,学习者需要了解和掌握语言使用的情境规则和习惯。
高职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强化语言情境建构。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对话、情境作文,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学习和体验语言的使用;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语境,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感知语言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语境建构理论倡导学习者要有敏锐的语境意识,即要能够意识到在不同情境中语言使用的变化和差异。
语境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摘要:语境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语文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运用语境理论指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增强对文本解读的准确性,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语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相关概念内涵“语境”,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指语言或者言语的使用环境,但不同学科、不同的学术流派定义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涉及到的语境概念应该从语言应用的角度考虑。
所以,对语境的内涵,笔者更倾向于语境就是指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存在的条件之一,是言语交际、交际的平台,主要包括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社会文化背景语境和认知语境等。
二、语境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现状随着课革的进一步深入,语境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引起了语文教师的关注,开始尝试用语境理论指导阅读教学。
但作为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和践行,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模式应用单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阅读教学中语境理论知识的的运用也不例外,它没有固定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那些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文本解读、有利于学生理解都可为我所用。
但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大多数老师只用了多媒体的形式,语境只用了上下文语境。
这充分说明教师在使用语境教学理论是模式应用非常单一。
2.理论掌握不牢。
初中语文课堂上,尽管很多语文教师开始尝试使用语境理论来指导阅度教学,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操作中,不少语文教师对语境理论的运用较少,有些地方不知该从何解释。
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能否顺畅利用语境理论知识成功指导阅读教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语境知识掌握的熟练和牢固程度。
可以想象作为阅读课堂中指导的教师关于语境知识都模棱两可的话,学生又从何着手。
例如,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即使真心人所大叫的公理,在现今的中国,也还不能救助好人,甚至于反而保护坏人。
以“语用”统领语文教学语用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语言使用的情境和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语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还与交际、文化、思维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语用的理论基础、语用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方法等方面探讨语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语用的理论基础语用是由英国语言学家J.R. Austin和格里斯特·雷奇提出的,他们指出语言是用于交际的工具,语用学就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
在语用学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以席尔弗为代表的交际性语用理论、以丁尼生为代表的言语行为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语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语用的核心包括了语境、目的和语言规则。
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情境,包括时间、地点、参与者、目的等。
目的是指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的意图和目标。
语言规则是指语用的规范,包括礼貌原则、合作原则、交际适应原则等。
二、语用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用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语言的交际功能,还关系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具体来说,语用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用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要求学生在语言使用中充分考虑语境和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语用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隐含意义。
语言使用时,往往存在着丰富的隐含意义,包括言外之意、言外之音等。
语用学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隐含意义,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效果。
语用的教学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得体性和有效性,要求学生在语言使用中做到表达清晰、语言得体、交际有效。
通过语用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效果。
4. 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境和目的是语用的核心要素,而语境和目的受到文化的影响。
通过语用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语境和目的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境[摘要]语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上下文语境、时间语境、地点语境、心理语境、家境语境还是社会文化语境都对学生理解文章、体会文章内涵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随时引导学生注意语境,帮助他们准确地理解语言,以便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境一、导语“情随意转”、“时过境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语境之重要,前人早有所见。
做为语文交际圈三大内容构建之一的语境是人借助语言文字完成语用交际的场所,研究语文交际圈教学,研究语境应为首要。
《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语境也有多处做了要求与说明,仅以阅读板块为例:在阶段目标之中,第一学段阅读之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二学段阅读之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第三学段阅读之四:“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四学段阅读之四:“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阅读之八:“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前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这其中的“上下文”、“生活实际”、“文化背景”等都是语境研究所要涉及的内容。
那什么是语境呢?语境即语言环境,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础和条件,这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情景和人之间产生的。
任何思想的交流都离不开与说话者有关的语境。
在语文的阅读材料中,尤其是文学作品中,语句的意思跟上下文,以至与整部作品的背景知识都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下面几种语境因素.二、语境因素语境包括以下几种1、上下文语境上下文语境指的是词、短语、句子或篇章的前后关系,是指特定语言成分的前言后语。
上下文可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也可帮助学生消除歧义。
上下文语境教学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运用孔凡成教授先抛一个问题,如果让我们用语境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设计《师说》《背影》等课的教案,我们该怎么做?为此,我们今天来交流一下语境教学设计方法之一——上下文设计法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什么叫语境、语境教学。
语境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在特定语境中所需的具体的语文能力,而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教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的教学。
这里先说说语境。
狭义的语境又称语言环境,即上下文,指语言符号间的关系。
《邱少云》中:有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熄灭。
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
这里的“才”不同意思是由上下文造成的。
广义的语境指言语交际环境,即与具体的言语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言语交际过程相始终的、对言语交际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
我们这里的“语境”使用的是广义的语境概念。
这里的语境和小学语文情境中的情境不是一个意思.李吉林先生所说的“情境”,指教师人为创设、优化了的“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典型场景,具有再创性、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点,来源于古代文论中的“情境”,强调艺术化,特别喜欢通过音乐、美术、戏剧等手段来创设,不一定具有交际性特征。
语境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上下文语境。
包括语体、风格(王希杰)、题旨;篇章语境、段落语境、句子语境、词组语境;语音上下文、语词上下文、语法上下文、语义上下文;前言后语等。
情景语境即言语交际现场,包括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关系、话题、角色、时间、地点、场景;处境、心情;附着符号束(包括声调、语调、语气、停顿、体态语言、穿着打扮、随身教具)等因素。
课堂上,课堂交际目的即教学目标,交际对象即师生双方,交际关系即师生、生生关系。
孙双金《白杨》师:课文仅仅写的是白杨树吗?生:不是的,还写了爸爸。
师:课文赞扬了爸爸的什么精神?生:赞扬了爸爸服从需要、扎根边疆的精神;赞扬了爸爸教育子女扎根边疆的感人精神。
师:边疆建设者仅仅是爸爸一人吗?赞扬爸爸实际就是赞扬什么人?生:实际上是赞扬许许多多的边疆建设者。
创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境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合理的语境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升阅读效果。
下面是一些语境创设的方法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一、生活语境创设1. 创设家庭生活语境:通过选取描写日常生活的文章,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经历进行思考和阅读。
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家的布置、家人的形象以及家常菜等等,增强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思维活动。
2. 创设校园生活语境:选取描写校园生活的文章,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校园中的生活经历,并与文章内容进行对比。
可以进行校园节日的特色活动、班级的集体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阅读和思考。
二、文化语境创设1. 创设历史文化语境:选取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文章,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古代人物等等。
可以创建历史人物的扮演、历史场景的还原等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2. 创设地域文化语境:选取描写地方文化的文章,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地域的习俗、风土人情等等。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讲述地方的民间传说等等,帮助学生在地域文化中进行阅读和思考。
三、情感语境创设1. 创设情感交流语境:选取描写人际关系的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感表达、情景表演等等,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
2. 创设情节悬念语境:选取具有悬念情节的文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推测情节发展。
可以设计情节回放、情节预测等等,让学生在情节中进行推理和阅读。
四、兴趣语境创设1. 创设趣味阅读语境:选取有趣的文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乐趣。
可以进行趣味文本的朗读、趣味问题的讨论等等,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 创设互动阅读语境:选取可互动的文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
可以进行合作阅读、角色扮演等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阅读的趣味性。
通过创设生活语境、文化语境、情感语境和兴趣语境等等,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思维活动,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学习认读生字词的方法为了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来教授和学习认读生字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来辅助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读生字词。
一、语境法语境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将生字词放入句子或篇章的特定语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优秀的散文来进行教学。
通过解释和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上下文的关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生字词,并且能够更自然地运用到实际阅读中。
二、词汇图谱法词汇图谱法是一种以图形方式展示词汇之间关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生字词。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作词汇图谱,将生字词作为中心词,然后通过画线和标注的方式,连接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词根、词缀等相关的词汇。
通过图谱的形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生字词与其他相关词汇之间的联系,提高词汇的学习效果。
三、拼音标注法对于一些难以直接读音的生字词,可以采用拼音标注法来辅助学生的读音。
教师可以在生字词旁边添加相应的拼音,帮助学生正确地读音并理解其含义。
随着学生对拼音的熟悉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渐减少对拼音的标注,让学生逐渐独立进行生字词的阅读。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结合了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使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设备,将生字词的图片、发音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听、看、读的过程中全方位地认读生字词。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生字词的兴趣和记忆效果,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来进行学习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根据角色需求来认读生字词。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家庭日记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扮演家庭成员,用生字词来写一篇日记。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根据情境要求灵活运用生字词,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技巧。
浅谈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作者:鲍湘佳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03期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由于中学生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文本,所以阅读和理解就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项目之一。
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情感,更加有效的体会文章中的内在含义,就需要在学生的阅读教学中科学的运用语境理论。
语境是学生的感受与文本内容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介质,学生通过文章语境可以更加明确文中的含义与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
因此,本文从多个方面具体的分析探索了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探究如何利用语境理论更好的进行中学生的阅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学生从深层处、细节处进行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章的学习。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语境理论;作用;运用方法一、语境理论的要点阐述在研究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之前,首先要明确几点语境理论的意义。
语境理论是指学生通过文章语境进行对文章的内容和内涵的理解,这种方法是将学生与文章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进而可以将学生阅读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也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对文章的深入学习时更加的得心應手。
本文首先简要的探讨了语境理论的含义、功能和重要性三点。
(一)语境理论的含义首先,语境理论并非是我国发明研究的一种语言学理论,而是世界语言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话题,早在上个世纪上半段,波兰人类学家Mofniwoski就已经提出了关于语境的相关理论。
其实,语境这一概念在我国的教学内容中一直存在,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和内涵,我国教学过程中一直进行对学生拓展文章背景以及作者生平等信息的工作,这些都是使学生更好的带入到文章语境中的方法。
因此,语境理论的含义就是在学生与文章之间构建起一座语境的桥梁。
(二)语境理论的功能语境理论的功能有很多,但所有的功能都是帮助读者进行理解话语的含义,也就是说,使读者利用语境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切身体会到文章中某句话或者某节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创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境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篇内容,领悟语言的真谛。
而语境作为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促进他们的语言文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创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境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紧密结合,使之有较强的真实感和亲和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故事、情境或者文章,如家庭生活、校园趣事、每天的琐碎小事等,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感同身受。
在这样的语境中,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创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境要强调与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抽象理解,更需要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使之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专业术语或特定背景知识。
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配合历史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创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境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文章,如感人的故事、情感交流的对话等,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这样做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提高阅读品味和情感表达能力。
创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境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和语境。
通过了解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创设符合其需求的语境,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创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境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语境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不能脱离课文内容创设语境;二是语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进行差异化设计,既不能太简单以致失去挑战性,也不能太复杂以致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三是要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可以互相渗透,达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语境策略与语文教学
语言本身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听到的那句话可能发生本质的改变,所以,语言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说话的情境、前因后果,这样沟通起来就不会失真太大。
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运用语境的关联,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把握内容和中心情感。
例如:在学习论语过程中,学生对语录体(对话体)不太理解,教师可以就文本举例说明。
有学生问孔子:“老师,您为什么这么喜欢颜回呢?”孔子说: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有了这样的对话,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学生既能理解语录体,又能帮助深入了解文言文大意,真是一举两得。
教师举了例子,紧接着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习操作。
有学生就开始运用语境进行补白。
问:“老师,您为什么这么刻苦努力读书学习呢?”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由此可见,语境策略真的很实用。
又比如:在教授《金色花》时,有这样两句对话“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学生会对“坏孩子”这一词误解吗?真的是不好的孩子,应该不会,因为在结合全篇文意的基础上,学生了解到妈妈对调皮孩子的嗔怪和关心,这样的人之常情是易于理解的,但前提是一定要结合语境才行。
语境在语文教学的运用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分析《我和祖父的园子》的语言特色。
概念阐释:在语用学中,上下文语境属于语言语境,是外显性语境,是指话语内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上文和下文构成的语言性环境。
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时诸多的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景以及说话的对象、目的、方式、话题等。
它和社会文化语境一样,属于非语言语境,是内隐性语境。
社会文化语境指支配、规范着具体言语行为的广泛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
《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
通读《呼兰河传》全文会发现入选课文的内容不能体现作者在整部书中想要表达的意思。
从教材价值论的角度就是另说了,作为课文把我塑造成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姑娘,是对自由和快乐的追寻,在祖父的园子里。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原文】(1)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
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2)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
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句(1)加不加“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意思不同。
如果没有这两句话,这段话就变成了简单的陈述句,我只是学着祖父的干活。
加上,“我”的调皮与自由就显示出来了。
句(2)与句(1)表达相似。
这两种不同意义,都是由上下文语境互相制约和影响而显示出来的。
】(3)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
【句(3)“呼兰河小城”为什么只“住着祖父”,这是说话人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目的所决定的,为了体现祖父在我生命中的重要,而其他人都不重要。
这是情景语境。
】(4)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句(4)中暗含着“社会文化语境”。
倭瓜、玉米的疯长不结果实,黄瓜的开谎花不结瓜。
但这些都能在祖父的园子里生存,可见其“自由”的主题。
】【原文】“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
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
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上下文是语言内环境,指语言符号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口语交际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交际中的上下文;从其内容和语义层次看,包括语音环境、语义环境、语法环境、语段环境、语篇环境和语体风格环境等。
上下文具有制约与解释等基本功能。
制约功能指上下文对于语言应用所起的限制作用,要求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必须根据具体的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言语表达形式进行交际;解释功能是针对读者、听话人而言的,指上下文对于言语活动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的解释和说明能力,特别是对会话含义及模糊意义具有强大的解释和说明功能。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
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
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情景语境是非语言语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情景语境是与阅读材料有关的知识。
这些知识存在于课本之外,而又对课文的理解及真正地学习语言至关重要。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强调情景语境对语篇的暗示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我和祖父的园子》语言朴实无华,平淡中见真情。
本文没有华丽、生涩的词语,没有外在形式繁杂的句子,有的只是自然、率直、朴实的语言,正如一个孩童纯真的、口语化的语言。
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
所写的小事虽然内容看似零散,但都围绕“趣”字展开。
让我们在这如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中感受到了祖父对“我”的关爱。
下面试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和祖父的园子》的语言特色。
一、上下文语境,是指话语内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上文和下文构成的语言性环境。
穿梭在萧红的文字里,我们发现童年的快乐似乎也传递给了质朴的语言。
在写园子里昆虫、庄稼的自由时,作者精心铺设了两处排比句式:“……就像……”、“……愿意……就……”,语言明快优美、层层递进,突出了生命的鲜活灵动。
你再读读这一句:“它(玉米)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夸张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洋溢着童话般的奇幻色彩,充满了情趣。
我们不禁感叹:祖父的园子不就是所有生命成长的天堂吗!品读着如此富有想象力的文字,你还觉得仅仅是昆虫、庄稼是快乐、自由的吗?由于在前文,作者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我”和爷爷劳动的场景。
在充满快乐的园子里,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亲情。
祖父在劳动,我缠着他“乱闹”、疯玩,祖父非但没有一句责怪的话,还耐心地给我讲谷穗和狗尾巴草的区别。
祖孙俩的对话勾画出一幅融洽而温馨的画面!透过文字,你一定能看见祖父慈祥的面容和饱含疼爱的眼神。
所以,读到文章最后,读者都能感受到萧红在借景抒情,升华自己的感受:祖父的园子是自由的园子,“我”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幸福啊!这样的阅读体验当然是由上下文互相制约的语境建构而成的。
语用学理论显示:上下文语境对阅读意义建构的影响有三:1.明确所指。
2.排除歧义。
3.彰显意义。
举例: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这段话中表示指示的“这、这个”联系上下文语境知道是指“狗尾草”。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
说:“这不是一样的吗?”上面这句里的“这”已经不再是狗尾草,而是谷穗了。
举例:“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一切都活了”,其中的“活了”可以让我们联想的意思有很多:有生命、活动、灵活、有生机等。
联系上下文可知这里的“活了”是指生机勃勃、自由自在。
举例:文章最后对于园中景物的描写就彰显了“我”在这个园子中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在一定的上下文之间互相映衬,可以显示出话语本身隐含的某种语用意义,使话语做到意在言外或言少意多。
二、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时诸多的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景以及说话的对象、目的、方式、话题等。
也有人认为,情景语境还应包括说写者和听读者自身的一些主观性因素,如年龄、性别、文化修养、心理情绪等。
情景语境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的作用大概会更明显些。
萧红的一生命运坎坷,除了童年的一段温暖的记忆外,萧红的生命一直是在被责难中、生病中、颠沛流离中度过,呼兰河这座城市中最值得怀念和留恋的就是祖父以及和祖父在一起的时光。
所以,她说“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写得最有趣的还是我和祖父在园中的生活,这也是文章的重点。
作者精心挑选了三个劳动场景,不惜笔墨地一一展现:“我”帮祖父种菜、铲地、浇菜。
这能称之为劳动吗: 下种时“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把菜种踢飞了;铲地时用锄头乱勾一阵,“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浇菜时“把水往天空里一扬”,还大声嚷嚷“下雨了”……读到这里,你会忍不住笑了吧?这哪里是写劳动,分明是在描述一场场无拘无束的游戏呀!童年的嬉戏中,连空气都是快乐的,醉人的。
当屡遭打击、命运多桀的时刻,她回忆起这些,萧红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童年,自己仿佛又变成了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
于是,萧红的文字变得格外的快乐、浪漫、天真、自由,祖父的园子是她在严酷现实世界里一个快乐的精神寄托,反衬了她在现实命运中挣扎的苦楚。
极富才情的萧红用语言为自己,也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快乐的精神世界。
在她心底,最美好的就是童年生活的一幅幅动人场景!一腔柔情从笔尖缓缓流淌,穿过岁月的河流,融进了“祖父的园子”。
无论命运怎样悲苦,记忆中那自由、快乐、充满爱的园子却依旧清晰。
朴实无华的语言中,饱含了萧红对童年、对亲情无限的怀念和眷恋。
对萧红生活经历的了解,对她写这部《呼兰河传》背景的了解,也直接影响着对文本的理解。
我们读到萧红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写的这些充满幸福的甜蜜的文字、再联系她的人生经历,大概并不会像文中的“我”一样感觉到那么地自在,相反,是更多的酸涩。
三、社会文化语境。
指支配、规范着具体言语行为的广泛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
它们是以潜在的背景知识作用于言语行为的。
作品内部的文化语境。
萧红所描述的园子当然带着社会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的烙印,作者对园中景物的描写生动至极,祖孙俩快乐地“劳动”,展示了北方的地域、民俗风情。
走进祖父的园子,你会感到园内充满生机、五彩缤纷。
你看:蝴蝶、蜻蜓、蚂蚱、蜜蜂,蝴蝶还分为白蝴蝶、黄蝴蝶、红蝴蝶……蜜蜂“嗡嗡”地叫着,作者把它想象成胖圆圆的小毛球,多可爱呀!这是一个“夏天的园子”,是一个“北方的园子”。
“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中的“不单”、“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中的“满留”等也是带有时代和地域特点的话语。
《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语言近乎一个北方儿童的口语,句子相对短小,好多句式的结构一样,读起来轻松活泼。
但同时,有很多语言又明显地带有时代和地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