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宗教文化学术研究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288.99 KB
- 文档页数:3
历史地理研究2021年第1期真实与虚构:《福尔摩沙的历史与地理》中的知识来源郭满(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7)【摘要】荷兰在台湾殖民统治结束后,西方对台湾的关注并未因此中断,相反始终存在一种“福尔摩沙情结”。
1704年萨玛纳札所著《福尔摩沙的历史与地理》出版,在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同时,亦与严肃的宗教、政治议题连结,引发了持续的争论,作者真假参半的台湾人身份始终扑朔迷离。
厘析各方分歧,不仅可察知18世纪初期欧洲的台湾知识流布概貌与渠道,也能管窥不同国家在相异宗教信仰下对知识采取的迥异态度。
【关键词】“福尔摩沙情结”礼仪之争宗教与知识【图书分类号】K9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822(2021)01-0105-121704年,一本名为《福尔摩沙的历史与地理》的书在伦敦出版。
①作者萨玛纳札(又译撒玛纳札,George Psalmanazar,1679一1763)宣称自己是来自台湾(Formosa,福尔摩沙)②的原住民,在书本畅销的同时,有关该书作者身份及内容真实性的议论之声四起①在自陈书中内容大部分是“凭空想象”后,作者本该声名狼藉,然略显意外的是,与之有交游的英国著名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却为之背书,称其是“最好的人”③,不禁令人费解。
西方学界对萨玛纳札与其著述《福尔摩沙的历史与地理》的研究,专注于作者及著作本身,甚至溢出历史[收稿日期]2020-11-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台湾文学中的中华民族叙事研究"(19ZDA27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历史文化认同融合研究”(16JJDGAT002)[作者简介]郭满,男,1990年生,山东沂南人,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台湾史研究。
①George Psalmanazar,An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Formosa,an Island Subject to the Emperor of Japan,London:Dan.Brown,1704.②西方自葡萄牙人后习以福尔摩沙(Formosa)称谓台湾。
台湾人文概况台湾人文概况 1毛焱台湾省是中国最大的岛屿,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人口2300多万。
从台北到高雄坐高铁只要一个半小时。
就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风景优美而言,台湾省是大陆比不了的。
但台湾省在历史上被荷兰和西班牙占领,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
国民党占领台湾省后,两岸隔绝了近40年。
在整个战后建设时期,深受美国影响,独特的海岛文化与中原文化、闽南文化融为一体。
这些都造就了台湾省独特的人文风格,这是大陆游客去台湾省应该感受和体验的。
一到台湾,最先打动你的就是台湾民众的温和、谦逊与礼貌,所有的人都是衣着得体、面带和善,彬彬有礼。
台湾国语声音轻细,语调柔缓,来台湾前只觉得志玲姐姐讲话好好听,好温柔哟,来了台湾才发现几乎所有女孩讲话都是如此,有的甚至比她更嗲。
她们好像不会与人吵架,再生气也顶多说句“你好烦啊!”与台湾人交谈,你都会不自觉降低音量,放慢语速,几乎每句话都会带上“谢谢”!因为台湾人真得很喜欢说“谢谢”,下公交大巴时每个人都会给司机说“谢谢”,司机也会给每位乘客回应“谢谢”,食堂阿姨给你打饭时会说“谢谢”,更不要说餐厅、酒店、火车站、出租车为你提供服务的人员,更是“谢谢”两字不离口。
无论在什么地方问路,当地人都会热情耐心地为你解答,甚至会出现怕你找不到,带你走一段的情况。
我在美浓小镇骑行时问路,就碰到过一直把我送到目的地的热心人。
台湾省的人在任何公共场所都极其有秩序。
买票、入场、上下车时,他们会按顺序排队。
没有过度拥挤,也没有大的噪音。
捷运(地铁)上下梯子时,人们会自觉站在右边的黄线,给左边的通道让路,让赶时间的人快速通过。
在捷运(地铁)里,有专为老人、孕妇、残障人士设置的博爱座。
大多数情况下,即使车厢里没有这样的人,那个座位也不会被占。
为什么后面都没有人买火车票?因为大家都在3米线后有序排队呢!穿白衣女士身后是两个蓝色的博爱座。
在捷运上,博爱座不少时候都是空着的。
不少大陆游客尤其是团队游客到了台湾之后都会比较失望,因为它没有太多想象中的繁华和现代化。
“五缘”文化研究二十年述评作者:沈永林黄凯锋来源:《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摘要:本文主要评述五缘文化学说提出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
从五缘文化的理论深化和学科归属、五缘学说与华侨华人研究、五缘文化与闽台研究等角度展开分析,并就新形势下五缘文化研究的生长点、五缘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提出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五缘;研究二十年;文化软实力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9)10-0140-06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林其锬先生首次提出华人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五缘”学说以来,已经整整20年过去了。
20年来,经济活动背后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受重视,海外华人投资的规模效应渐次体现,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增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影响力迅速上升。
华人经济文化圈也不再只是一个概念演绎的梦想。
此时,回首老一辈学人在其中的智慧和贡献,强调文化资本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推动两岸统一大业,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有利于研究本身的深化发展。
一、“五缘”学说的初创、发展与影响上世纪80年代,用“缘”的理念概括地域间人际关系,最早见于1987年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发表的《关于发展泉(州)台(湾)经济关系的设想》一文,他提出泉台“六缘”的观念,即“地缘、血缘、人缘、文缘、商缘、神缘”,但没有进一步具体展开。
1989年4月17日至20日于福建省漳州市召开的“纪念吴本诞辰一〇一〇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林其锬在宣读《“五缘”文化与纪念吴本》一文时强调指出,“中国文化的本位是群体,强调的是家、族、宗、国,人际关系重伦理”,认为“中国伦理中心主义的文化,一个重要的突出点就是重视人际间的‘五缘’关系”。
随后,1990年2月,林其锬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上发表题为《“五缘”文化与亚洲的未来》;1994年在《福建学刊》第6期上发表《“五缘”文化与世界华商经济网络》;1994年出版专著《五缘文化论》。
_闽台区域文化课程形考任务1一、名词解释(共12题,每题5分)1、大坌坑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1964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
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
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
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
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2、长滨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其石器都是打制四起。
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
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
由上可见,台湾在第四冰期同大陆相连的时候,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场所了。
长滨文化的发现,使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至少可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3、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台湾名称参考答案或提示: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在东汉、两晋南北朝时称夷洲,三国时期称琉球,隋、唐、宋、元朝时称琉求,明朝时称东番,清朝属福建,设立台湾府。
1885年台湾建省。
4、凤鼻头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大坌坑文化结束以后,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目前暂都归属凤鼻头文化。
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年。
石器多为磨制。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
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
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2000年。
两岸⽂化交流的意义和前景2019-09-25在两岸交流⽇益频繁密切的⼤环境下,⽂化交流与经贸交流同样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关重要,但两岸⽂化交流的现状并不尽如⼈意,如何推动两岸⽂化交流的发展,⽂化交流对两岸关系有何重要性等,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本⽂将对之加以分析和阐述。
⼀、两岸⽂化交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1、加强两岸⽂化融合,增进两岸民众⽂化认同,消除“⽂化台独”的影响。
从1895年台湾被割让后,两岸隔绝近⼀个世纪,两岸⽂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同时两岸民众被隔离,相互缺乏交流和了解,产⽣了疏离感或误解。
就台湾⽽⾔,在⽇据五⼗年中,⽇本殖民者试图消灭中华⽂化,推⾏皇民化运动,对台湾民众的⽂化认同产⽣了巨⼤冲击,甚⾄培养了⼀批以李登辉为代表的认同⽇本⽂化的“皇民”。
国民党统治台湾后,特别是1949年以来,虽然重建了中华⽂化的主体地位,⼤⼒消除了⽇本⽂化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极⼒培养台湾民众反共、反⼤陆的情结。
在两岸隔绝,同时处于军事、政治对峙的背景下,台湾民众对⼤陆的误解和隔阂进⼀步加深。
近⼆⼗年来,虽然两岸不再隔绝,各项交流逐步展开,但李登辉和民进党当局利⽤执政权,⼤肆推⾏“台独”政策,落实“台独”理念,两岸交流受到⼈为的阻扰,⽂化交流困难重重。
台湾民众⽆从了解⼤陆,甚⾄受“⽂化台独”思潮的影响,对中华⽂化的认同也出现了混乱。
如在李登辉时期,以乡⼟意识和地⽅意识为幌⼦,推⾏“⽂化台独”,编写《认以台湾》历史教材等活动,试图将台湾⽂化从中华⽂化切割出来,使台湾民众的⽂化认同从对中华⽂化的认同独⽴出来。
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则全⾯推动“去中国化”,岛内“台独⽂化”⼤⾏其道。
李登辉和民进党⼤肆操弄“⽂化台独”意识,经过近⼆⼗年时间的灌输,对台湾民众的⽂化认同产⽣了根本性和长远性的伤害。
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台后,停⽌了民进党推动的“法理台独”和⽂化教育领域的“去中国化”活动,并加强两岸在⽂化领域的交流。
国民党当局⼀定程度上重视两岸⽂化交流,马英九多次在重⼤场合强调要推动两岸⽂化交流和融合,宣称要从中华⽂化的基础上找到解决两岸争议的出路。
【宗教文化】大运河两岸宗教文化探究大水道两岸宗教文化探究淮安里水道两岸,各类宗教遗迹星罗棋布,蔚为壮丽。
据统计,仅解放前淮安境内的庵、观、寺、院约有124座。
在清江浦大闸口方圆1公里范围内,有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的清江文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的佛教慈云寺,以及建于明代的道教都天庙、伊期兰教古清真寺,光绪十九年〔1893〕的基督教堂福音堂等。
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汇聚一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可以想见当时里水道两岸宗教文化的繁盛和社会生活样态。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水道之都”地位确实立,不同文化的汇聚交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淮安宗教文化溯源道教文化。
淮安道教文化源远流长。
今洪泽湖南岸淮河入湖处的老子山,相传春秋时道祖老子曾在此修道炼丹。
其地负山临湖,有湖山之美,现存藏经洞和炼丹台。
今清江浦钵池山,从前岗阜回旋,外高中凹,周环以水,形如钵盂,故名。
相传王子乔曾于山上炼丹、得道升仙,这位王子乔就是“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
王子乔得道升仙是道教中有名传奇,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将钵池山列为七十二福地之一。
市域内最古老的道观有相传为晋初所建的紫霄宫、大清观。
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东岳庙,则是市域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道教活动场所。
清江浦最大的道观是建于明代的都天庙,每年农历四月初十的都天庙会盛况空前,远近著名。
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的清口惠济祠〔今淮阴区马头镇北一公里处〕因与治水保运关系亲密而备受明清两代朝廷的重视,现清口惠济祠遗址、天坝遗址、御制重修惠济祠碑等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佛教文化。
据考证,约在东汉年间佛教开头传入淮安。
建于西晋永嘉年间的正法华院为淮安龙兴寺之始,寺内有文通塔,建于东晋大兴二年〔319〕。
此塔原名敦煌塔,因“晋时有敦煌和尚在寺释法华经,即以名此塔。
”明清时期,淮安佛教呈现繁华景象,寺庙庵堂随处可见,有“九庵十八庙”“三步两庙”之说。
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和民族宗教工作调研报告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和民族宗教工作调研报告根据市政协2017年度工作安排,为进一步加强港澳台侨外事和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思路,谋划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工作取得更好进展, 11月下旬,市政协副主席带领部分常委、委员赴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嘉祥县就港澳台侨外事和民族宗教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与市委台办、市侨联、市外办、市民宗局、市级宗教团体等部门和组织开展了深入座谈。
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一、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16年正式启动以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分为中部综合配套服务区,即中央商务区、南部商贸物流区、北部产业发展区等区划。
中央商务区是重点突破的核心区,总规划面积30亩,筑面积2.3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实行产城一体发展,主要布局工业产业项目及生活居住、商务办公等服务设施,承担产业发展、金融服务、公共管理等职能。
集中布局创业大厦、邻里中心、中科院中学等10余个重点项目。
按照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委托美国LLA、德国罗昂等国际知名公司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水系景观、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公共服务平台等单体规划。
参与中央商务区大会战的中建六局、中建八局、中铁三局、西部控股等企业、投融资公司等10余家,累计投入已达15亿元以上。
截止目前,中央商务区已形成了建设体量。
经开区成立时间较晚,基础性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和融资难的瓶颈,2017年经开区专门成立了祥城投资公司,采取PPP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组建合资公司,负责融通资金,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意见和建议:二、嘉祥县今年3月,嘉祥县成功申报曾庙设立为“山东省海峡两岸交流示范点”。
自2011年开始,嘉祥县已成功举办五届海峡两岸曾子思想暨礼孝文化论坛。
邀请海峡两岸曾子思想研究专家学者、曾氏宗亲代表及台湾客商台胞来嘉祥参会,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沟通,拓展了两岸经贸往来渠道,提高了“曾子故里•嘉祥”在海峡两岸的知名度,该项目也年年被国台办列为“海峡两岸重点交流项目”,被山东省台办评为“山东省优秀对台交流项目”。
《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作业1一、填空题1、据地质学家研究,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
台湾是以 大陆 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
“东山陆桥” 是福建与台湾史前文化关系的一个有力的历史见证。
P1-22、春秋至秦汉时期,居住在福建境内的越人称“闽越”,其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是以蛇为图腾和断发文身,他们不少人迁徙到时台湾岛,成为台湾 高山族 族的祖先。
P7 3、有历史记载的台湾人定居大陆(福建)沿海的第一次是隋炀帝时期武贲郎 陈棱 从台湾掳回数千人安置于福清县福庐山。
此人被后世奉祀为台湾的“开山祖”,郑成功在台湾为他修“ 开山宫”以为纪念。
P94、13世纪末,元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于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厦门)。
这是我国在台湾附近岛屿上设立专门政权机构的开始。
P125、 明代中叶 ,政府的文件中正式使用台湾这一名称。
P56、民族英雄郑成功是明末之际抗清名将,也是台湾省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他对收复和开发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台胞尊称为“ 开台圣王”。
P157、 朱熹于绍熙间任漳州知州,他笃意学校,力倡儒学;使“漳民独蒙大儒之泽”,造就一些文人学者,文化发昌盛,文化教育普及。
P378、 八宝印 是漳州文化的缩影,与水仙花、片仔癀合称“漳州三宝”。
P389、泉州别称“刺桐城”“ 鲤城 ”“温陵”,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P39二、选择题1、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台湾的名称有( ABCDEFG )P6A蓬莱B贷舆C员峤D瀛洲E 岛夷F 夷州G琉求2、从现存文献看,福建汉族人民较大规模迁居台澎是从 ( C )朝开始的。
P10A 唐B五代C宋D元3、清朝统一台湾的时间是(D)P16A1680年 B1681年C1682年 D1683年4、泉州可称是“宗教博物馆”,以下哪个是泉州所信奉的宗教(ABCDEFG)P41A 佛教B 道教C 伊斯兰教D 景教E 明教F 天主教G 印度教三、名词解释1、东山陆桥: 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妈祖文化对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性摘要:妈祖文化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在很多海外华人中有巨大的影响力,这种民俗文化对于维系海峡两岸民众深层感情、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台湾妈祖信仰的概况出发,研究妈祖文化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并提出弘扬妈祖文化推进两岸统一的建议。
关键词:妈祖信仰闽台渊源和平统一一.台湾妈祖信仰概况(一)湄洲妈祖是台湾妈祖信仰的源头。
妈祖,原名林默,出生于宋朝福建莆田湄洲岛,生前乐于助人,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传奇故事不断被神化,在沿海渔民心中有着重要地位。
妈祖逝世时乡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
目前,全球共有妈祖庙五千多座,信众两亿多人,台湾岛上有三分之二的信徒。
(二)台胞对妈祖文化的认同。
历史上随着福建人大量移民到台湾,妈祖信仰也被带到海峡东岸,而妈祖作为故乡请来的保护神,就成了移民们忆土思乡念根的重要寄托。
现今台湾岛上有妈祖庙800多座,信众超过1400万,约占台湾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台湾同胞凭借奉祀妈祖来怀念大陆故土,妈祖文化已经成为台湾同胞“民族认同”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特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妈祖文化与台湾的关系源远流长。
妈祖信仰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深刻而强烈。
千余年,妈祖广泛在台湾落户扎根,妈祖文化也得到不断传播和演绎,并逐步发展成为台湾地区的主导信仰文化。
妈祖信仰已成为岛内最为典型,能够超越人群意识、超越社会阶层、超越政党意识、超越区域界限的民间信仰。
二.妈祖文化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一)妈祖信仰的重要纽带作用。
妈祖文化的弘扬有利于更广泛地团结包括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第三章闽台宗教第一节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一、宗教的定义宗教"religion"意思是把个人与某种力量"绑在一起"的意思,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它还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由神话、教义、仪式和仪典等若干个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
了解宗教包括:理论、崇拜仪式、信仰团体、崇拜对象等方面。
闽台人的宗教观、生活方式、宗教仪式对其身心的影响深刻,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因其特殊原因起着特殊作用,其意义和影响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闽台文化体系中,闽台宗教交往占有极其重要位置。
二、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1、移民潮将闽地宗教带进台岛。
2、台湾的宗教仪礼大多源于福建。
3、闽台地缘的便利使两岸地宗教有一种天然联系。
4、闽台两地宗教法脉相联。
5、闽台两地宗教场所之间关系密切。
6、闽台两地语言上的互通使传教较为便利。
7、在宗教组织从属上关系密切。
8、闽台两地宗教在经济上互相支持。
9、台湾的宗教教育直接受福建影响。
10、两岸宗教活动频繁。
第二节闽台宗教交流一、闽台宗教交流研究现状1、台湾在宗教交流方面的活动、影响及人物(1)台湾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办,陆委会协办两届“两岸宗教与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对(2)台湾研究两岸宗教交流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南华管理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志明,他曾受台湾内政部委托,于1994年到1995年,以“两岸宗教交流”为课题进行研究,成果《两岸宗教交流之现况与展望》。
(3)有多篇论文各个角度涉及两岸宗教关系。
2、大陆对两岸宗教特别是闽台宗教交流的研究(1)2001年4月24日——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召开“台湾宗教研究学术座谈会”,“对两岸宗教和宗教学术交流的意见与建议。
(2)2001年6月3日——4日,福建省台办等单位在福州西湖宾馆举行“中华文化与祖国统一”研讨会。
研讨内容包括(一)两岸宗教文化源流;(二)近十年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回顾;(三)关于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几点建议。
福建师范大学学者博士生导师林国平教授林国平,男,1956年出生,福建莆田人,1978年入大学本科学习,1982年攻读硕士研究生,1985年获哲学硕士学位,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
1992年和1997年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
199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担任福建师大历史系专门史、宗教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专门史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
林国平教授主要从事福建民间宗教信仰和闽台关系史研究,1990年以来,主持并完成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社科研究课题,主要有国家教委青年科研基金项目 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研究、福建省社会科学!八五∀规划课题 闽台宗教信仰和文化、 福建民间信仰、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闽台区域文化研究等。
出版著作7部(含合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在发表的论著中, 林兆恩与三一教一书在学术界影响较大,中外学者给予较高的评价。
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著名哲学史、宗教史专家任继愈先生认为,!这是一部材料充实的学术著作∀,除了对本书的学术价值予以充分肯定外,还对作者的学风加以褒扬,他说:!林国平同志花了大量精力,进行了广泛的第一手的实地调查,这种重事实、不尚空谈的学风值得提倡。
∀ 林兆恩与三一教一书先后获福建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另外,作为 林兆恩与三一教一书的补充 福建三一教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获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林国平教授在闽台区域文化研究等领域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被专家评为!已站在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
他与彭文字合著的 福建民间信仰获华东地区第四届旅游图书二等奖、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其主编的 福建省志 民俗志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有关福建民俗方面的专著,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 闽台民间信仰源流一书被台湾著名学者林衡道先生评为!为明了今日大陆学者对台湾民间信仰研究的水准∀的!一本必读的书。
21世纪以来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管窥—基于《新闻学研究》的文本分析戴利朝,张晨(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302 )本文微信网页版摘要:由于学科发展历史、新闻传播生态等差异,大陆 和台湾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与特点。
21 世纪以来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新的态势,梳理其发展脉 络与演变特点,有助于及时了解台湾相关研究的发展动态及全 面把握两岸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整体面貌。
《新闻学研究》是台 湾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阵地之一。
基于该刊2001- 2019年间所刊论文的统计,采用内容分析法,管窥21世纪以来 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样貌。
研究显示,新闻学与媒体研 究、传播学研究、广告学研究、广播电视与电影研究、文化研 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新闻业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等9个领域受到学术界重视,成果丰硕,但存在显著的不均衡。
关键词:台湾地区 新闻传播学 内容分析 研 究状况近70年来,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条 不寻常的发展道路。
1954年,台湾政治大学创建新闻研究 所,新闻学研究应运而生,研究方向主要是新闻学原理、新 闻史等。
六七十年代,新闻学研究的主力军逐渐转移至本土 培养的第一批新闻专业科班毕业生。
这批学生大多前往美国 名牌大学新闻学系进修,并将大众传播学从美国引进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体系从而逐渐确立。
80年代以后,随着台 湾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得益于报禁"的解除(1987年)、新闻传播院系的建立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大幅发 展,新闻传播学研究也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21世纪伊始,香港"壹传媒"《壹周刊〉等媒体进驻台湾,新闻传播业受到 巨大冲击,其新闻传播学研究也随之呈现新格局。
由于社 会、历史、教育等原因,大陆与台湾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具有相 异的学科发展轨迹及学术生态,并催生出不同的研究成果,同时为大陆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