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1.50 KB
- 文档页数:8
自动控制频率特性测试实验报告1. 引言在现代自动控制系统中,频率特性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频率特性测试实验旨在评估自动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并分析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性能。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自动控制频率特性测试实验的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分析。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频率响应测试,评估自动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以及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性能。
具体目标包括:1.测试系统的幅频特性,即系统的增益与频率之间的关系;2.测试系统的相频特性,即系统的相移与频率之间的关系;3.分析系统的频率特性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的影响。
3. 实验器材本实验所需的器材包括:•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不同频率的输入信号;•可变增益放大器:用于控制输入信号的幅度;•相位巡迥器:用于调节输入信号的相位;•示波器:用于观测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自动控制系统:接受输入信号并提供相应的控制输出。
4. 实验步骤4.1 准备工作1.确保实验器材连接正确,信号发生器连接到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入端,示波器连接到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出端。
2.将可变增益放大器和相位巡迥器分别接入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用于调节输入信号的幅度和相位。
4.2 测试幅频特性1.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起始频率,将幅度设置为合适的值。
2.将相位巡迥器的相位设置为零,确保输入信号的相位与输出信号相位一致。
3.记录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幅度,并计算增益。
4.逐渐增加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重复步骤3,直到达到结束频率。
4.3 测试相频特性1.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为起始频率,将幅度和相位设置为合适的值。
2.记录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相位差,并计算相移。
3.逐渐增加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重复步骤2,直到达到结束频率。
4.4 结果记录与分析1.将实验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包括输入信号频率、幅度、输出信号频率、幅度、相位差等。
2.绘制幅频特性曲线图,分析系统的增益随频率变化的规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实验报告篇一:控制系统频率特性实验实验名称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实验序号3实验时间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年级指导教师实验成绩一、实验目的:研究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及频率的变化对被控系统的影响。
二、实验条件:1、台式计算机2、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ThKKL-4系列3、ThKKL仿真软件三、实验原理和内容:1.被测系统的方块图及原理被测系统的方块图及原理:图3—1被测系统方块图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性g(jω)是一个复变量,可以表示成以角频率ω为参数的幅值和相角。
本实验应用频率特性测试仪测量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性。
图4—1所示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采用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表示,则式(3—2)表示为:将频率特性测试仪内信号发生器产生的超低频正弦信号的频率从低到高变化,并施加于被测系统的输入端[r(t)],然后分别测量相应的反馈信号[b(t)]和误差信号[e(t)]的对数幅值和相位。
频率特性测试仪测试数据经相关器件运算后在显示器中显示。
根据式(3—3)和式(3—4)分别计算出各个频率下的开环对数幅值和相位,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作出实验曲线:开环对数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
根据实验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画出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的渐近线,再根据渐近线的斜率和转角频确定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
所确定的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的正确性可以由测量的相频曲线来检验,对最小相位系统而言,实际测量所得的相频曲线必须与由确定的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所画出的理论相频曲线在一定程度上相符。
如果测量所得的相位在高频(相对于转角频率)时不等于-90°(q-p)[式中p和q分别表示传递函数分子和分母的阶次],那么,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必定是一个非最小相位系统的频率特性。
2.被测系统的模拟电路图被测系统的模拟电路图:见图3-2注意:所测点-c(t)、-e(t)由于反相器的作用,输出均为负值,若要测其正的输出点,可分别在-c(t)、-e(t)之后串接一组1/1的比例环节,比例环节的输出即为c(t)、e(t)的正输出。
机械控制工程之频率特性分析介绍机械控制工程中的频率特性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用于研究机械系统的动态响应和导致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频率特性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机械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从而进行系统设计、调节和优化。
频率特性分析通常通过传递函数来描述机械系统的响应特性。
传递函数是一个复数函数,它描述了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的关系。
在频率特性分析中,我们主要关注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幅频特性分析幅频特性分析是研究机械系统振幅响应随频率变化的分析方法。
通过幅频特性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机械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幅响应情况。
在幅频特性分析中,我们会绘制振幅频率响应曲线(Bode图)。
Bode图是一种以对数坐标绘制的图形,横坐标表示频率,纵坐标表示振幅,通常使用分贝(dB)作为单位。
Bode图可以同时展示系统的增益和相位信息。
根据系统的传递函数,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频率下的系统增益和相位,并在Bode图上绘制出相应的曲线。
通过分析和比较Bode图,我们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共振频率以及衰减能力等重要的特性。
幅频特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合适的控制系统来满足特定的性能要求。
例如,如果我们希望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系统的增益来实现;如果系统存在共振频率,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系统的参数来避免或抑制共振现象。
相频特性分析相频特性分析是研究机械系统相位差随频率变化的分析方法。
通过相频特性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机械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相位响应情况。
在相频特性分析中,我们同样会绘制相频响应曲线。
相频响应曲线展示了系统的相位角随频率变化的情况。
相位角是指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的相位差,通常使用角度表示。
通过分析相频响应曲线,我们可以获得系统的相移角信息。
相移角的变化直接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频率响应。
在设计机械控制系统时,我们通常会根据目标性能来调整系统的相位差,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频率特性分析的应用频率特性分析在机械控制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实验名称】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实验目的】1) 掌握运用MATLAB 软件绘制控制系统波特图的方法; 2) 掌握MATLAB 软件绘制奈奎斯特图的方法; 3) 利用波特图和奈奎斯特图对控制系统性能进行分析。
【实验仪器】1) PC 机一台 2) MATLAB 软件【实验原理】1.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及稳定裕量(1)奈氏(Nyquist )判据:反馈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奈氏曲线逆时针包围临界点的圈数R 等于开环传递函数右半s 平面的极点数P , 即R=P ;否则闭环系统不稳定, 闭环正实部特征根个数Z 可按下式确定Z=P-R=P-2N (2)稳定裕量利用)()(ωωj H j G 轨迹上两个特殊点的位置来度量相角裕度和增益裕度。
其中)()(ωωj H j G 与单位圆的交点处的频率为c ω(截止频率);)()(ωωj H j G 与负实轴的交点频率为x ω(穿越频率)。
则相角裕度:)(180)()(180c c c j H j G ωϕωωγ+=∠+= 增益裕度:)(1)()(1x x x A j H j G h ωωω==(对数形式:)(lg 20)()(lg 20x x x A j H j G h ωωω-=-= 2. 对数频率稳定判据将系统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分为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分别画在两个坐标上,横轴都用频率ω,纵轴一个用对数幅值和相角,这两条曲线画成的图就是Bode 图,即对数频率特性图。
因为Bode 图与奈氏图有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奈氏稳定判据就可描述为基于Bode 图的对数频率稳定判据:(1)开环系统稳定,即开环系统没有极点在正右半根平面,如果其对数幅频曲线大于0dB 的区域内,相频曲线对180-线正负穿越次数相等,那么闭环系统就是稳定的,否则是不稳定的。
(2)开环系统不稳定,有P 个极点在正右半平面,如果其对数幅频曲线大于0dB 的区域内,相频曲线对180-线正穿越次数大于负穿越次数P/2,闭环系统就是稳定的,否则是不稳定的。
第四章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本章要点本章主要介绍自动控制系统频域性能分析方法。
内容包括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典型环节及控制系统Bode图的绘制,用频域法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分析。
用时域分析法分析系统的性能比较直观,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但它必须直接或间接地求解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这对高阶系统来说是相当复杂的。
特别是当需要分析某个参数改变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时,需反复重新计算,而且还无法确切了解参数变化量对系统性能影响的程度。
而频率特性不但可以用图解的方法分析系统的各种性能,而且还能分析有关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工程上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
第一节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一、频率特性的定义频率特性是控制系统的又一种数学模型,它是系统(或元件)对不同频率正弦输入信号的响应特性。
对线性系统,若输入信号为正弦量,则其稳态输出信号也将是同频率的正弦量,但是输出信号的幅值和相位一般不同于输入量,如图4-1。
若设输入量为r(t)=A r sin(ωt+υr)其输出量为c(t)=A c sin(ωt+υc)若保持输入信号的幅值A r不变,改变输入信号的角频率ω,则输出信号的角频率也变化,并且输出信号的幅值和相位也随之变化。
横坐标表示角频率ω,单位为弧度/秒(rad/s),按lgω均匀分度,但对ω而言是不均匀的,纵坐标表示υ(ω),单位为度(o),均匀分度,如图4-4所示。
图4-3 Bode图坐标系2)对数相频特性υ(ω) υ(ω)为一条-90o 的水平直线。
如图4-5所示。
图4-5 积分环节的Bode图2)对数相频特性υ(ω) υ(ω)为一条90o 的水平直线。
图4-6 理想微分环节的Bode图点,然后用一条光滑曲线与渐近线连接起来,就得到精确曲线。
图4-7 惯性环节的Bode图图4-8 比例微分环节的Bo0de图nω图4-9 振荡环节的Bode图计算表明,在ω=ωn处,当0.4<ξ<0.7时,误差小于3dB,可以不对渐近线进行修正;但当ξ<0.4或ξ>0.7时,误差较大,必须对渐近线进行修正。
控制系统频率特性实验控制系统频率特性实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控制工程实验,其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频率下控制系统的性能表现,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频率特性分析和设计。
下面将分为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频率下控制系统性能表现2. 进行频率特性分析,并了解控制系统中的稳态误差与阻尼比之间的关系3. 进行频率特性设计,并掌握控制器在频率特性中的应用实验内容:1. 频率响应性能测试2. 获取系统的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3. 根据幅频曲线分析系统稳态误差,根据相频曲线分析系统阻尼比4. 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设计相应的控制器并给出稳态误差和阻尼比的实验结果实验步骤:1. 建立试验系统,包括控制对象和控制器2. 调整测试样本的初始参数,保证系统的稳态3. 绘制系统幅频特性曲线,观察幅频曲线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7.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不同频率下控制系统的性能表现,以及系统的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系统频率特性分析,掌握控制器在频率特性中的应用。
通过对幅频曲线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系统的稳态误差情况。
同时可发现,随着频率增大,系统稳态误差逐渐增大,这是由于系统的惯性效应在高频率下更为明显导致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控制器来减小系统稳态误差。
通过对相频曲线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系统的阻尼比情况。
随着频率增大,我们可以观察到系统阻尼比逐渐降低,这是由于系统越接近临界系统,其阻尼比越小,因此在系统设计中需要注意避免系统过度激励的情况。
总的来说,控制系统频率特性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控制工程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性能表现,为实际工程中的控制系统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1.已知系统传递函数为:1
2.01)(+=s s G ,要求: (1) 使用simulink 进行仿真,改变正弦输入信号的频率,用示波器观察输
出信号,记录不同频率下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幅值比和相位差,即
可得到系统的幅相频率特性。
F=10时
输入: 输出:
F=50时
输入: 输出:
(2)使用Matlab函数bode()绘制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即bode图)。
提示:a)函数bode()用来绘制系统的bode图,调用格式为:
bode(sys)
其中sys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模型。
参考程序:
s=tf(‘s’); %用符号表示法表示s
G=1/*s+1); %定义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bode(G) %绘制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图)
实验七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串联校正装置对系统动态性能的校正作用。
2. 对给定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并通过matlab实验检验设计的正确性。
二.实验内容
1.串联超前校正
系统设计要求见课本例题6-3,要求设计合理的超前校正环节,并完成以下内容用matlab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阶跃相应,并记录系统校正前后的超调量及调节时间
num=10;
1)figure(1)
2)hold on
3)figure(1)
4)den1=[1 1 0];
5)Gs1=tf(num,den1);
6)G1=feedback(Gs1,1,-1);
7)Step(G1)
8)
9)k=10;
10)figure(2)
11)GO=tf([10],[1,1,0]);
12)Gc=tf([,1],[1,00114]);
13)G=series(G0,Gc);
14)G1=feedback(G,1);
15)step(G1);grid
2)使用Matlab函数bode()绘制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曲线,记录系统校正前后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k=1/;
G0=zpk([],[0 -1],k);
[h0,r,wx,wc]=margin(G0);
wm=;
L=bode(G0,wm);
Lwc=20*log10(L);
a=10^*Lwc);
T=1/(wm*sqrt(a));
phi=asin((a-1)/(a+1));
Gc=(1/a)*tf([a*T 1],[T 1]);
Gc=a*Gc;
G=Gc*G0;
bode(G,'r',G0,'b--');grid;
[h,r,wx,wc]=margin(G)
2.串联滞后校正
系统设计要求见课本例题6-4,要求按题目要求设计合理的滞后校正环节,并完成以下内容
1)用matlab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阶跃相应,并记录系统校正前后的超调量及调节时间
2)使用Matlab函数bode()绘制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曲线,记录系统校正前后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num=30; num=30;
den=conv([1 0],conv([ 1],[ 1])); den=conv([1 0],conv([ 1],[ 1]));
Gc=tf(num,den); G1=tf(num,den);
G1=feedback(Gc,1);
Gd=tf([,1],[41,1]); Gd=tf([,1],[41,1]);
Ge=tf(num,den); Ge=tf(num,den);
Gs=series(Gd,Ge); G2=series(Gd,Ge);
G2=feedback(Gs,1);
subplot(2,1,1);step(G1);grid;
subplot(1,2,1);bode(G1);grid;
subplot(2,1,2);step(G2);grid;
subplot(1,2,2);bode(G2);grid;
3.串联超前—滞后校正
系统设计要求见课本例,要求设计合理的超前—滞后校正环节,并完成以下内容
1)用matlab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阶跃相应,并记录系统校正前后的超调量及调节时间
2)使用Matlab函数bode()绘制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曲线,记录系统校正前后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num=180; num=180;
den=conv([1 0],conv([1/6 1],[ 1])); den=conv([1 0],conv([1/6 1],[ 1])); Gc=tf(num,den); G1=tf(num,den);
G1=feedback(Gc,1);
num1=conv([ 1],[ 1]); num1=conv([ 1],[ 1]);
den1=conv([64 1],[ 1]); den1=conv([64 1],[ 1]);
Gd=tf(num1,den1); Gd=tf(num1,den1);
Ge=tf(num,conv([1 0],[ 1])); Ge=tf(num,conv([1 0],[ 1]));
Gs=series(Gd,Ge); G2=series(Gd,Ge);
G2=feedback(Gs,1);
subplot(2,1,1);step(G1);grid; subplot(1,2,1);bode(G1);grid; subplot(2,1,2);step(G2);grid; subplot(1,2,2);bode(G2);grid;
三.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