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县历史悠久
- 格式:doc
- 大小:13.08 MB
- 文档页数:63
围绕中心尽职责
徐凤书
【期刊名称】《人大建设》
【年(卷),期】2012(000)007
【摘要】尉氏县历史悠久。
春秋时,这里是郑国的别狱,因是狱官郑大夫尉氏的采食之邑而得名。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展开,中共尉氏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先行区、郑汴都市圈率先发展的先导区、服务郑州航空港区发展的保障区、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的目标,全面打响了一场加快发展的攻坚战。
【总页数】1页(P14-14)
【作者】徐凤书
【作者单位】尉氏县人大常委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行各项职责 [J], 宝坻区人大常委会
2.围绕中心全面履行纪检监察职责凝心聚力助推水利改革发展——访中央纪委驻水利部纪检组副组长、监察部驻水利部监察局局长曲吉山 [J], 江芳;赵志伟
3.围绕中心抓调研履行职责促发展 [J], 刘益俊
4.围绕中心工作立足岗位职责争创先进一流——夏河县拉卜楞镇“工作落实年”
活动纪实 [J],
5.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 [J], 慎海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尉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关于尉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给大家做一个关于尉姓的研究报告。
尉姓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姓氏,它的由来很古老,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的西周时期。
你们知道西周是什么时候吗?那可是距离现在有三千多年的事情了呢!在当时,尉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家族。
他们掌管着周王朝的军事大权,负责指挥军队出征打仗。
所以这个姓氏的意思就是"统帅军队的大将军"。
当时的尉氏家族可是权力非常大的哦。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尉姓逐渐失去了当初的地位和权力。
不过,这个姓氏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一个平平无奇但很有历史渊源的普通姓氏。
到了今天,尉姓在中国的分布情况也很有意思。
它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当然,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少量尉姓后裔。
你们身边可能就有尉姓同学或朋友吧?不过尉姓在全国的总人口并不算太多,大约只有100多万人。
和别的大姓相比,尉姓算是一个小姓了。
不过历史渊源可不小哦,它那悠久的历史可是别的姓氏望尘莫及的。
总的来说,尉姓给我们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从当初的权力巅峰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虽然没有了昔日的显赫地位,但它那独特的内涵仍值得我们了解和铭记。
这就是我对尉姓的小小研究报告,希望大家喜欢,也都能从中学到一些有趣的知识。
如果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尽管问我哦!篇2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一篇关于"尉"姓的研究报告。
相信大家对这个很特别的姓氏一定很感兴趣吧?首先我们来看看"尉"这个字的由来。
你们知道吗?"尉"字的本义是古代的一种官职,是帮助将军处理军事事务的助手。
当时的将军掌管军队,而尉则负责训练士兵、监督军纪等具体事务。
所以,当时如果有人被任命为尉,就等于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军职。
有趣的是,"尉"姓的来源就与这个官职有关。
尉氏历史与景区景点
尉氏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景点。
以下是一些尉氏的历史和景点介绍:
1. 尉氏古城:尉氏古城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境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古城建于唐朝,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如城墙、古街、古宅等。
游客可以在古城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2. 尉氏博物馆:尉氏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展览、研究、教育、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内陈列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展示了尉氏的历史和文化。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尉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3. 玉皇山:玉皇山位于尉氏县境内,是一个著名的道教圣地。
山上有许多古建筑和寺庙,如玉皇阁、太上殿等。
游客可以在山上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感受宁静的宗教氛围。
4. 尉氏石窟:尉氏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位于尉氏县境内的石门乡。
石窟内有许多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展示了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
游客可以在石窟中领略佛教文化的魅力。
5. 大禹神像:尉氏县有一座高达48米的大禹神像,是世界上最大的禹王神像。
神像庄严肃穆,代表了尉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视。
洧川,一座神奇的古镇!尉氏作为中原地区108座古县城之一,但和大多数古城一样没能保存下来古城墙和城隍庙,但尉氏县的下属乡镇洧川,却有县一级的城隍庙,还残存有一段古城墙及城门。
一、美洧川地川洧美,柏生城头城生柏。
尉氏县,其实和原阳、兰考等县是由合并而来的历史一样,是由两座历史上的古城尉氏县和洧川县合并而成。
洧川,历史上曾是州治、县治,如今是乡镇治。
洧川古城的残存遗迹,目前仅余南城门(洧阳门)和部分城墙,因为古城墙大都坍塌或拆除,遗留的太少,所以不要说城楼及其他标志性城垣设施没有,连“马面”都未能保留一座。
(整个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古城,只有一座因为当初县里太穷而没有来得及拆掉的“平遥古城”)洧川城曾有句俗语,“百里有余”,意指南城门上方有棵柏树,北城门上有棵榆树。
然,建国前,洧川城饱经战火摧残,北城门早已不再,仅余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南城门正上方的那颗古柏树了,这棵长在城墙里500余年的古柏,见证了洧川城太多的沧桑和岁月!二、洧川之财富传奇洧川,对我来说最大的神奇之处在于这里是中原民间三大活财神中“尉氏刘家和巩县康家”的发迹地。
对于尉氏刘家来说,其祖辈从在洧川卖豆腐开始发家(洧川特色美食三宝“豆腐、锅馈、牛肉”),后经几代人努力,良田几千倾、置业尉氏半座城,洧川与尉氏近邻,尉氏刘家发迹于洧川还好理解,但康百万家发迹于洧川,绝大多数人都不太明白。
据康家人所述,其家族和尉氏刘家一样都是明初从山西移民到河南的,康家发家起源于六世祖康绍敬做洧川驿丞之后。
康绍敬所在的嘉靖年间,其实是整个世界上资本主义萌芽开始诞生的年代,康绍敬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洧川驿丞,但通过位于漕运之枢纽的洧川,接触了士农工商及官场上的各色人等,发现了漕运这一巨大的商机,这也为后来康家依靠“大河行船”漕运发家攒下第一桶金做好了铺垫。
康家,也是从康绍敬这第六代开始,积累了百万家产,后面接着依靠“留余”家风,富裕了十二代(400多年),成为我国富裕时间最长的家族,没有之一。
开发和利用尉氏县文物资源的思考摘要:本文从尉氏县文物资源的特点出发,针对历史发展变迁中逐渐形成的旅游资源形态,提出文物在保护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尉氏县;文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中图分类号:G2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160-02 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它承载着文明的涵养和历史的厚重,是民族文化得以流传不息,民族精神得以传承不断的实物见证,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文物工作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资源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决定了文物事业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文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让其服务于尉氏经济,建设尉氏文化强县,加快尉氏经济发展,构建尉氏和谐社会。
下面,我就尉氏县的文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尉氏县的文物资源及其特点尉氏县地处豫东平原,历史悠久,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从永兴镇三柳村出土的拙朴的石磨盘,到洧川兴龙岗出土的精美的大型通体磨光的石凿,就可以看到这片美丽的土地养育了我们智慧的祖先。
至春秋时期,这里是郑国别狱,是狱官大夫尉氏采食之邑,故名“尉氏”(还有一说是战国军事家尉僚的故里)。
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9)年置县,距今已有2229多年的历史。
尉氏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目前境内发现从新石器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物古迹2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0多处。
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革命旧址等方面的内容,是尉氏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尉氏县馆藏文物近4000件,其中珍贵文物600余件,这些藏品包括上至新石器时代精美的石器,下至当代的革命文物,有较为完整的历史序列,对研究尉氏县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介绍尉氏说明文的作文600字哎呦喂,您了这是要听我给您介绍尉氏说明文的作文啊?那咱就聊聊这个。
尉氏,这可是个地名,尉氏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属于开封市管辖。
咱这作文,得先从尉氏的地理位置说起。
尉氏县,地处黄河南岸,东邻杞县,西接新郑市,南与鄢陵县、扶沟县相连,北与开封市祥符区隔河相望。
这地理位置,那可是四通八达,交通贼方便。
咱这作文,得把这地理优势给写出来。
再说说尉氏的历史,那可是源远流长。
尉氏县,古称尉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咱这作文,得把这历史背景给介绍清楚。
尉氏县,那可是人才辈出的地方,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比如尉迟恭,那可是唐朝的名将,还有尉迟敬德,那可是唐朝的宰相。
咱这作文,还得说说尉氏的自然资源。
尉氏县,那可是物产丰富,有“豫东粮仓”之称。
咱这作文,得把这物产给写详细了。
尉氏县,那可是农业大县,粮食产量高,还有各种水果、蔬菜,那可是应有尽有。
接下来,咱这作文,得说说尉氏的旅游资源。
尉氏县,那可是旅游资源丰富,有尉氏古城、尉氏县博物馆、尉氏县文化公园等旅游景点。
咱这作文,得把这旅游资源给介绍全面了。
最后,咱这作文,得说说尉氏的民俗文化。
尉氏县,那可是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有尉氏剪纸、尉氏泥塑、尉氏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咱这作文,得把这民俗文化给写生动了。
哎呦喂,您瞧,咱这作文,是不是把尉氏县介绍得挺全面的?这600字的作文,咱可得把尉氏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都给写进去,让读者对尉氏县有个全面的了解。
咱这作文,得写得生动有趣,让读者读起来不枯燥,还能学到知识。
尉氏旅游景点
尉氏县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景点。
以下是一些尉氏县的旅游景点:
1. 尉氏古县城:作为尉氏县的中心,古县城保留着许多历史建筑和古老街巷,如古县衙、祠堂等。
2. 磐石大佛:位于尉氏县南部的磐石镇,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北魏石刻佛像,高约17米。
3. 石家河村:位于尉氏县西部的一个古村落,有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美丽的乡村风光。
4. 石门山风景区:位于尉氏县的北部,是一个以峡谷风光为主的景区,有绝壁、溪流、瀑布等景观。
5. 五斗米教圣地:尉氏县是五斗米教的发源地,有五斗米教圣地景区,可以了解五斗米教的历史和文化。
6. 天坛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在尉氏县举行的传统民俗庙会,吸引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参与。
以上仅为部分尉氏县的旅游景点,这个地方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地方值得一游,如吴家河景区、尉氏县博物馆等。
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我看家乡新变化》辅导老师:张学成参与班级:尉氏县城关镇西关小学五(5)班工作单位:尉氏县城关镇西关小学联系电话:《我看家乡新变化》活动方案尉氏县城关镇西关小学张学成适用年级:五年级主题产生的背景:“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层层绿……说不说俺家乡好……”是啊,还有什么比家乡更可爱呢?让我们走进家乡,领略家乡那迷人的风采!尉氏县坐落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南四十多公里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她具有7000多年人类生活的历史和2000多年的文明史,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县份之一。
然而,大部分对我们的历史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如何让学生关注尉氏,热爱尉氏,珍惜民族继承,融入社会进程,弘扬尉氏传统成为我们教育面临的问题。
因此,我们开展了以“我看家乡新变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去实践调查、采访,去感受家乡的美好,以增强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活动目标:1.通过实地调查、寻访家乡的变化,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着家乡人们生活的富裕、环境的优美、文化的高雅、经济的繁荣。
从而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同学们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通过小组活动的组织方式,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通过外出调查采访等形式,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3、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必要的分析、处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活动重点:收集、分析、整合与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
因为本次活动设计的信息量很大而且零散,所以怎样搜集、整合、利用信息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活动难点:1、通过小组活动的组织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通过采访活动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促使学生在主题的积极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揭秘尉氏县洧川镇的古往今来中国网-传媒经济 | 发布时间:2014-06-28 01:08:18 【中国网传媒经济】河南讯洧川,因处于洧水下游一片平川地带而得名。
战国时分属郑、韩、魏三国。
隋唐置洧州,唐贞观元年州废,宋因唐旧制。
金置宋楼镇,设惠民仓于此。
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以宋楼镇置洧川县。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因河患北迁十里于今址。
景太二年(公元1451年)修土城,周长九里四十步。
清沿明制。
康熙十年洧川辖区由原来的四坊二十四保均并为八保,以后额定为编沿袭之,故过去洧川有八保小洧川之称。
民国时期洧川县辖六区,洧川称城厢镇。
建国初期洧川仍设县,1954年长葛洧川两县合并,洧川称区属长葛县,1965年洧川公社划归尉氏,1983年改人民公社称乡,1988年改乡称洧川镇。
现辖35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226个村民小组,10217户,46406人。
除回族406人外其余均系汉族,共有52个姓氏地理特征洧川属尉氏西南部的高平地地带,大部为平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北部岗陵区到东南部大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及土壤结构较为复杂,北部为沙岗属风沙土类,西部为低洼平川多为粘土,东、南部平原多为两合土。
境内最高点在卜庄北岗海拔高度为90米,最低点在刘春桃村北海拔高度为70.3米。
双洎河为境内最大河流,又是洧川与长葛县的分界河,流经镇境长度17公里,但在境内流域面积不大。
杜公河横穿镇境北部,过境长15公里,其流域面积约占洧川总面积的80%。
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兴龙岗村裴李岗文化遗址;城隍庙古建筑群,占地六亩,房屋50余间,为明代建筑;洧川城大南门,明代建筑,更为奇特的是,在北荫城门洞上方砖缝斜刺生长一株500寿龄的古柏,枝繁叶茂,枝形奇异,堪称中华一奇,凡到洧川之人无不叹为观之;该图为:洧川镇南城门外廓另有唐魏征庙;宋张载墓及大批碑刻。
还有汉传佛教寺院——鸿台寺鸿台寺在洧川西北,与花桥刘村毗邻,距洧川城约略三华里的路程,建在高高的鸿台岗上。
朝歌城景点-回复朝歌城,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遗址,朝歌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也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宝贵窗口。
朝歌城位于尉氏县城的北部,占地面积达4000平方公顷。
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经历了长达2500多年的发展与变迁。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朝歌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
在朝歌城内,曾经有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包括商代的都城建设、周代的都城扩展、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整治等。
朝歌城以起伏的地势和完善的城墙系统而闻名,城内的建筑布局合理,遗址中保存有许多金石铜器、陶器、玉器等重要文物。
这些文物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另一方面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同时,朝歌城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外交、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
城内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与周边地区和外国的贸易遗物,如玛瑙、文献文字交流用的甲骨、黑陶等,这些遗物证明了朝歌城在商贸发展和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地位。
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材料中,朝歌城被认为是一个具有“商代都城遗址”的代表性遗迹。
它反映了商代都城的布局特点、建筑工艺、玛瑙制作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商代文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朝歌城的开放对外,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这座古代历史遗址的魅力。
城内有专门的博物馆和展览馆,展示了众多的文物和考古发现。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展览,了解朝歌城的历史变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此外,朝歌城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体验项目。
游客可以参加考古实践活动,亲身感受考古学家的工作。
还可以学习古代的制作工艺,如玛瑙雕刻、瓷器制作等。
这些活动使得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朝歌城的文化底蕴,增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
古都朝歌城的景点之一,是大禹陵。
大禹陵位于开封市尉氏县朝歌镇西南,距郑州直线距离约70公里,面积约8平方公里,是商代都城“朝歌城”投深西年庆兄恢方挥竖陵为唯一陵园。
MELLOW WINE 老酒集萃84MELLOW WINE 老酒集萃85记 忆 老 酒——20世纪河南开封尉氏老酒王安乐在河南郑州、开封、许昌三市交界的“金三角”地带,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域——尉氏县。
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郑国的狱官尉氏的封地,后来秦始皇设郡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尉氏县是东汉才女蔡文姬父亲蔡邕的故里。
还是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革命家,当时有着“南秋瑾,北青霞”之称的刘青霞的家乡。
尉氏四季分明,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沃野百里。
尉氏人民精于农耕,五谷丰盈,素有“中原粮仓”之称。
尉氏民风淳朴,待客热情,自古多豪饮之士,90年代河南开封“包府牌”52度包府特酿编辑|薛续友****************90年代河南尉氏“宋帝牌”46度宋酒老窖1992年河南开封“少林寺牌”26度女宝酒晋代阮籍、阮咸叔侄足可领袖群伦,垂范后世,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有豪饮之士,必有擅酿之人。
尉氏盛产五谷,质优而价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尉氏酿酒业逐步由家族作坊式经营向流水线工业化生产转型。
改革开放之初,酒厂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有尉氏县酒厂、林岗酒厂、洧川酒厂、新华酒厂、大营酒厂、烟酒公司董酒厂、蔡庄乡鹿岗曲酒厂等。
1.开封市第二酒厂开封市第二酒厂(原尉氏县鹿岗曲酒厂)位于县城南17公里处蔡庄村北的白鹿岗上,始建86于1974年。
早期生产曲酒、果酒、酒精等,酒厂聘请泸州曲酒厂酿酒师何元兴做技术顾问,开发研制的白蒺牌特曲是以高粱和白鹿岗地下水作原料,以小麦曲作糖化发酵剂,熟糖为辅料,人工老窖泥池增香,低温发酵,摘头去尾,回酒升级,特殊调味,按质并坛等工艺制成,成品晶莹透明,绵甜爽口,回味悠长。
白蒺曲酒风靡一时,在开封市影响广泛,曾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尉氏当地流行一句歇后语“蔡庄出的酒——别急(白蒺)”,一种地方产80年代河南尉氏“白疾牌”53度白蒺特曲80年代河南尉氏“白疾牌”60度白蒺特曲老窖80年代河南尉氏“白疾牌”60度白蒺大曲80年代河南尉氏“白疾牌”53度白蒺特曲 90年代河南尉氏“宋帝牌”46度宋酒窖酒1991年河南尉氏“白疾牌”53度白蒺特曲80年代开封市“包府牌”62度二锅头酒1992年代河南尉氏“汴都牌”50度汴河特曲8770年代河南尉氏“洧川牌”60度红台大曲 80年代河南尉氏“洧川牌”52度川台酒1986年河南尉氏“洧川牌”52度洧川老窖1998年河南尉氏“百河台牌”53度百合河90年代河南尉氏“百河台牌”42度百河台喜酒90年代河南尉氏“池泉牌”50度喜酒大曲88品成就一句家喻户晓的口头禅。
介绍尉氏说明文的作文600字
俺叫小李,今儿个给恁们介绍介绍俺们尉氏。
尉氏县,这地儿可
不简单,它是河南省开封市下辖的一个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俺
们这儿的人儿说话都带着一股子河南味儿,听着亲切。
尉氏县地处豫东平原,黄河的南岸,这地儿的气候四季分明,春
天暖和,夏天热得跟蒸笼似的,秋天凉爽,冬天冷得跟冰窖一样。
俺
们这儿的土特产可不少,像啥尉氏花生、尉氏西瓜,那都是出了名的
好吃。
尉氏这地儿,历史可悠久了,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俺们这儿还有好多古迹,比如尉氏古城墙、尉氏文庙,都是俺们尉氏
人的骄傲。
俺们这儿的人儿,都爱去这些地方转转,感受感受历史文
化的气息。
说到尉氏的文化,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俺们这儿的民间艺术,像
啥豫剧、河南坠子,那都是俺们尉氏人的心头好。
逢年过节,俺们这
儿的庙会、灯会,那叫一个热闹,家家户户都出来看戏、逛庙会,那
气氛,真是热闹非凡。
俺们尉氏人,性格直爽,待人热情,你要是来俺们这儿做客,俺
们肯定热情招待。
俺们这儿的美食,那也是一绝,像啥烩面、胡辣汤,那都是俺们这儿的特色小吃,你要是来俺们这儿,可得尝尝。
总的来说,尉氏这地儿,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人儿热情,美食
诱人。
俺们尉氏人,都为俺们这地儿感到自豪。
欢迎恁们都来俺们尉
氏转转,感受感受俺们这儿的风土人情。
尉氏县前景
尉氏县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部,地处中原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尉氏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尉氏县地处黄河河岸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
全县农业面积达到30万多公顷,是郑
州市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之一。
尉氏县拥有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比如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生物质燃料等,为农村经济增加新的收入来源,也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尉氏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尉氏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和历史遗迹。
著名的尉氏大钟寺、文殊山、三河公园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此外,尉氏县还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开发温泉旅游可以为县城带来更多的游客和经济收益。
再次,尉氏县的交通发达。
尉氏县位于郑州市和洛阳市的交通枢纽地带,有郑州至洛阳的高速公路和多条省道通过。
此外,尉氏县距离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不远,交通十分便利。
这为尉氏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便于货物运输和人员流动,也有利于吸引大量的投资和项目。
最后,尉氏县政府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尉氏县政府注重优化经济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尉氏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县政府还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和技术,
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尉氏县凭借丰富的农业资源、优美的旅游景点、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积极的政府推动,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尉氏县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关于尉氏的起源与报告源流一:相传出自春秋时郑国,是当时一位掌管刑狱的官吏的后代。
他的官名叫尉正,后世尉姓来源于他的官名。
源流二:相传大禹的老师叫郁华,郁华为郁姓的始祖,其后代子孙称郁氏,遂成郁姓,郁姓与尉姓通。
源流三:尉氏起源于鲜卑族,汉魏时代,鲜卑族生活于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是个游牧民族,善于骑射。
后来逐渐内迁,进入中原。
386年,鲜卑族拓跋部落领袖珪建立了北魏王朝,定都于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市。
当时,鲜卑族人只有名字,而没有姓氏。
皇帝珪想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决定先有自己的姓氏,他以自己的部落名字为姓,为自己起姓为拓跋。
族人纷纷仿效,大多按照部落的名字当做自己的姓氏,以纪念即将消失的部落,比如尉迟、宇文、慕容等,多为多字姓、复姓。
493年,北魏皇帝拓跋宏为巩固江山、拓展疆土,决定迁都到洛阳。
他率领百官、带着30万大军进驻洛阳,随后宣布洛阳为首都。
拓跋宏被史学家称为"少数民族改革家",就是因为其在位期问,在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
拓跋宏以身作则,将自己的拓跋姓改为"元",以此显示自己的决心。
随后,鲜卑族人纷纷效仿,尉迟姓氏的臣民百姓,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尉。
这就是尉姓的起源。
后来,又有部分尉姓人将名字恢复到尉迟姓。
554年,西魏恭帝元廓在位期间,一些家居平城一带的旧臣,复古思想严重,就鼓动皇帝要求改回原来的复姓。
元廓同意,但并没有严格要求必须恢复原来姓氏,大部分百姓也没有卷入到这股复古风,保持了自己的单姓,只有少数旧臣将姓氏恢复为原来的复姓成名字姓名,以至于鲜卑族在唐朝之后,从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上,已不存在。
"尉姓虽是鲜卑族,但随着时问的推移,尤其是鲜卑皇帝的汉化政策,让鲜卑族逐渐消失,尉姓全部纳入了汉族。
"。
地理形势尉氏县位于豫东平原,在北纬34°121ˊ—34°37ˊ,东经113°52ˊ一114°27ˊ之间,属河南省开封市。
东邻通许、扶沟县,南与鄢陵县、长葛市接壤,西与新郑市交界,北与开封县、中牟县相连。
南北长40.77公里,东西宽43.76公里,总面积约1307.7平方公里,计196万亩,占开封市总面积的20.3%,其中耕地120.5257万亩,人均1.78亩,辖9乡8镇,512个行政村,141983户,总人口675581人,其中农业人口649232人(占总人口的96.1%)。
尉氏县地形呈西北高而东南低趋势,西部7条岗系交错,14条主脉南北起伏,最高点海拔133米(岗李乡冉家村北);西南部为海拔?0米左右的高台平地;东部为黄河淤积平原,平均海拔65米左右,最低点海拔59米(永兴乡李岗村北)。
境内南有双洎河、杜公河,东有贾鲁河,中有康沟河,蜿蜒东南,先后汇流出境,注入淮河。
气候尉氏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
年千均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692.3毫米。
年平均日照2481.9小时。
该县七十年代中期前水涝普遍,之后,渐呈干旱趋势。
尉氏县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本县适宜各种林木和农作物生长。
林业西部以刺槐和大枣为优势,东部以泡桐和杨柳为普遍。
农作物以小麦、棉花为盛。
已被国家确定为干原绿化先进县,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优质棉生产和出口基地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大枣生产基地县。
历史尉氏县历史悠久。
早在7000——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劳动生息。
春秋时为郑国别狱,为狱官郑大夫尉氏采食之邑,故名尉氏,沿袭至今。
秦始皇三年(前219年)置县,历经分并废置,隶属关系多变。
名人尉氏县在史册上有许多风流人物。
战国时尉缭协助秦王完成统一大业;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及其才女蔡文姬均有佳作留世:“建安七子”之一的阮踽,"竹林七贤"中的阮藉、阮咸分别以诗文、音律彪炳史册;南北朝时的梁目录学家阮孝绪撰《七录》开中华目录学之先河;唐将刘仁轨英勇善战、破寇有功官至文昌左承、同凤阁鸾台三晶;唐高僧神秀创建佛教禅宗北宗而被誉为大通禅师;宋历史学家陈越为我国断代史研究作出卓越贡献;明代南京工部尚书靳於中曾以同情农民起义军,救闯王于危难而留下千古佳话;清末王天佑率农民起义军抗粮抗租,威震官府;辛亥女杰刘青霞女士捐巨资于革命被世人赞颂;抗日名将黄樵松曾受七枚反法西斯勋章名垂史册;中共尉氏县委第一任书记石文卓因创建尉氏县党组织,率领农民举行“九•九”暴动闻名豫东;周廷云领导人民抗日、英勇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豫东平原上的明珠——尉氏县
桑国涛;毛文伟
【期刊名称】《人大建设》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尉氏县位于豫东平原,总面积1307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516个行政村,总人口90万,耕地131万亩。
尉氏县历史悠久,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其中,北宋太平兴国寺塔、清末刘青霞故居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尉氏县区位优越,西邻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和郑州国际机场,北临陇海铁路、连霍高速,日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作者】桑国涛;毛文伟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64
【相关文献】
1.开封市政协调研组莅临尉氏县调研"舌尖上的安全" [J], 师伟强;楚青柯
2.从豫东平原开始:没有水的往事和空河道上的美景 [J], 辛华;苏新诗(图)
3.从豫东平原开始没有水的往事和空河道上的美景 [J], 辛华
4.豫东平原上的统计奇葩——记河南省统计系统先进集体项城市统计局 [J],
5.付井——豫东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尉氏县历史悠久尉氏县历史悠久,春秋时为郑国别狱,为狱官郑大夫尉氏采食之邑,故名尉氏,沿袭至今。
历经分并废置,隶属关系多变。
秦始皇三年(前219年)置县,隶属关系多变。
东晋为控制流民难渡,在南方侨置与北方同名的州、郡、县,安帝隆安元年(307年),改棠邑县(今江苏省六合县)为秦郡,将所属棠邑县改置尉氏县,至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废侨置尉氏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于尉氏置尉州;武德四年(621年),改尉州为洧州;贞观元年(627年)废洧州,尉氏县属河南道汴州陈留郡。
后晋尉氏属开封府;北宋属京畿路开封府;金袭宋制,尉氏属南京(汴梁)路开封府;元属汴梁路总督府;明归河南布政司开封府;民国初尉氏属河南省都督府豫东道;1928年,省下设行政区,尉氏属陈留行政专员公署所辖;1952年撤消陈留专区并入郑州专区,尉氏为郑州专区所辖;1958年9月,通许县并入尉氏县,至1962年2月析出;1983年9月1日,开封专区撤消,尉氏县划归开封市至今。
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57亿元,增长12.8%,其中一产增加值31.2亿元,增长4.1%,qualification for steel pressure vessels 7 JB/4709-2000 8 JB4730-2005 pressure vessel welding procedures of steel pressure vessel NDT 9 JB/T4744-2000 steel pressure vessel products mechanical properties test of welded plate II, mechan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1 GB150-98 2 GB50128-2005 vertical cylindrical steel pressure vessel steel welded tank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3 JB/ T4735-1997 steel welded atmospheric pressure vessel 4 GB50231-2009 mechan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specification for 5 GB50275-98 compressor, fan and pump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specification for lifting 6 HG20201-2000 construction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 7, HG ... Pressure gauges, using an installed spark arrestor for acetylene cylinders, illegal carrying, using gas cylinders, each operator fined 20 Yuan. Gas bottle without the hot sun exposure measures, responsibilities of team a fineof 50 Yuan. (7) at height and the opening and provisional protective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he responsible unit fined 200 Yuan, construction person in charge a fine of 50 Yuan. (8) no permit to work and the job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n the job unit fined 300 yuan, the unit will charge a fine of 100 Yuan. 7.5.3 accident penalties (1) injuries fatalities directly punished 1~2 million. Direc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cident and have the corresponding 二产增加值90亿元,增长13.6%,三产增加值35.7亿元,增长16.7%;一般预算收入3.42亿元,增长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37亿元,增长2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6亿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2元,增长13.3%;全社会用电量5.19亿千瓦时,增长15.3%,居全市县区之首;金融机构各类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0.83亿元、33.04亿元,分别增长16%、29%,其中新增贷款为9.6亿元,占全市五县新增贷款总额的70%。
尉氏县历史悠久,春秋时为郑国别狱,为狱官郑大夫尉氏采食之邑,故名尉氏,沿袭至今。
历经分并废置,隶属关系多变。
秦始皇三年(前219年)置县,隶属关系多变。
东晋为控制流民难渡,在南方侨置与北方同名的州、郡、县,安帝隆安元年(307年),改棠邑县(今江苏省六合县)为秦郡,将所属棠邑县改置尉氏县,至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废侨置尉氏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于尉氏置尉州;武德四年(621年),改尉州为洧州;贞观元年(627年)废洧州,尉氏县属河南道汴州陈留郡。
后晋尉氏属开封府;北宋属京畿路开封府;金袭宋制,尉氏属南京(汴梁)路开封府;元属汴梁路总督府;明归河南布政司开封府;民国初尉氏属河南省都督府豫东道;1928年,省下设行政区,尉氏属陈留行政专员公署所辖;1952年撤消陈留专区并入郑州专区,尉氏为郑州专区所辖;1958年9月,通许县并入尉氏县,至1962年2月析出;1983年9月1日,开封专区撤消,尉氏县划归开封市至今。
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57亿元,增长12.8%,其中一产增加值31.2亿元,增长4.1%,二产增加值90亿元,增长13.6%,三产增加值35.7亿元,增长16.7%;一般预算收入3.42亿元,增长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37亿元,增长2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6亿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2元,增长13.3%;全社会用电量5.19亿千瓦时,增长15.3%,居全市县区之首;金融机构各类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0.83亿元、33.04亿元,分别增长16%、29%,其中新增贷款为9.6亿元,占全市五县新增贷款总额的70%。
尉氏县域经济总量和总体实力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水资源尉氏县城位于秦岭东西向构造体系的东端和新华夏华系第二沉降带之华北拗陷复合部位,特定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和地质条件,为开采地下水资源创造了条件。
由于地表水及浅层水遭受污染,近年来供水水源主要是开采中深层水和深层水。
农作物品种尉氏县是全国小麦商品粮和优质棉双重基地县。
全县耕地面积131.89万亩,常年种植小麦90万亩,棉花30万亩,花生27万亩,玉米26万亩,瓜果、蔬菜43万亩。
常年粮食总产46万吨,平均单产380.16公斤。
矿产资源尉氏县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洧川、三石、肖庄、邢庄四个区域,全县煤炭总储量为10亿吨。
洧川煤矿区:属国家两权项目,地下煤炭储备为6亿吨,煤层厚度约为6米,此区块煤层埋深为1300-2000米,大部分可作为煤炭后备资源,此区块隆起抬升的地块大约40平方公里,可采储量应在2亿吨以上。
三石煤矿区:该矿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
涵盖岗李、大营两个乡,其中岗李乡有西肖庄、窝沈、占庄、韩佐、老庄师、水寨高、聂家、打车周、祥府张、冉家、杨集等11个村,物探勘查结束后,在原项目区内西南方向又申报了3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为3亿吨。
肖庄土矿区:该矿区属企业投资项目,该矿区面积为31.2平方公里,共上了8台钻机,初步推断储量为1亿吨。
邢庄拐扬煤炭矿区:该矿区以邢庄乡拐扬村为中心约35平方公里,物探勘查已于2006年4月份结束。
地热水:地壳内岩石和流体中能被人类社会经济合理开出来的热量,共分为蒸气型、热水型、地压型、干热岩型和岩浆型。
目前我县地热水分布在县委院内、人民医院、棉麻工贸公司、三星花园、新新时代广场温泉等,主要是工作、生活、商业用水,井深平均在800-1200米,水温约在30-50度。
2009年,我县支柱产业逐步复苏。
把产业振兴作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进支柱产业优化升级、规模膨胀、做大做强。
新成立4家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公司,促进银企有效对接,全年为企业担保贷款1.3亿元。
受金融危机和税收政策调整冲击最大的金属材料产业实现全面复苏,全年完成产值68亿元,实现利税6.6亿元。
机械制造、棉纺、橡胶化工等主导产业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5%以上,基本恢复历史最好水平。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9.6亿元,增长16.9%。
尉氏县地处豫东平原,北距黄河54公里,开封46公里,西北距省会郑州80公里,西南距许昌75公里。
全境东西长43公里,南北宽41公里,总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公顷。
尉氏县西依京广铁路、北靠陇海铁路,地方小铁路横贯东西,离新郑机场50多公里,220(开封--许昌)公路和102(郑州--周口)公路两条省道自县城西区交叉而过,省级干道四通八达。
南日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地方公路直下乡村,纵横交织。
尉氏县地处豫东平原,是全国小麦商品粮和优质棉双重基地县。
全县耕地面积131.89万亩,常年种植小麦90万亩,棉花30万亩,花生27万亩,玉米26万亩,瓜果、蔬菜43万亩。
常年粮食总产46万吨,平均单产380.16公斤。
2009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31.24亿元,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5111元,增长7.4%。
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夺取了抗旱救灾的决定性胜利,粮食生产连续6年实现增产。
大力发展集约化养殖,畜牧产业化进程加快,总投资3.9亿元的河南雏鹰集团种猪养殖基地开工建设。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5个示范村基础设施全面加强,66个整治村实现环境整洁。
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发放各类惠农补贴1.23亿元。
高标准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整村推进任务圆满完成。
目前,我县特色农作物已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如张市镇的万亩优质大桃生产基地;庄头、水坡的10万亩优质无籽西瓜生产基地;庄头乡1万亩韭菜生产基地和千亩供港蔬菜生产基地;永兴万亩优质辣椒生产基地,带动当地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
尉氏县“普九”巩固提高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明显,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普通高中教育成绩显著,高考成绩连续15年位居开封市五县之首。
职业教育结构日趋合理,专业设置更加齐全,办学效益显著提高,毕业安置率达98%。
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发展,民开中学、新世纪中学、博文双语小学等一批民办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声望日益彰显。
目前,尉氏县共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428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学校1所,初中43所,小学369所,县直幼儿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成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7所。
全县共有公办教师8092人,在校中小学生113418人。
尉氏县共有民办学校(园)74所,其中幼儿园57所,普通中学7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小学8所。
在校生总计17021人,其中幼儿园5853人,小学3260人,初中4442人,普通高中1747人,中等职业学校1719人。
尉氏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3家(县人民医院、县第二、第三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控制中心各一所、乡镇卫生院15个,全县设开放性病床1411张,拥有万元以上大型设备140余台(件),卫生技术人员199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8人,此外还有县、乡行政村卫生所523个,个体开业者594家,已基本满足了县群众的就医需求。
2009年,尉氏县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积极开展甲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防控诊治工作,大力开展“白内障无障碍县”创建活动,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覆盖面。
尉氏县县城位于开封市南45公里处,是开封市跨世纪总体规划的次中心城镇。
近年来,县城的规划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县城建设管理进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县城的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
尉氏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拉大城市框架、发展建设城区为重点,提出“城建立县”战略,强力推进县城规划建设,修建了南北向主干道纺织路、建设路、滨河路、花园路、东西向主干道福星大道、人民以及铁道北街、城北路、机校路、一中东路等次要道路,硬化道路46条47.3公里,使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94.3%;铺设供水管道46.2公里,新增排水管道26公里,完善了供、排水配套设施;对东湖、南湖进行了一期工程改造,建设新世纪广场,县城景观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体育中心的建设,使县城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县城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94公顷(不包括城东生态绿地),公共绿地12.6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42%,人均公共绿地3.01平方米。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从1994年的4.5平方公里扩展到15.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从2.4万人增加到13万人,县城框架拉大到26平方公里,县城综合环境得到提高,县城功能得到优化,县城的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得到增强。
各乡镇不断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改善环境,初步形成了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加强了城乡规划、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的管理,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
推进人口、产业及农村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城镇化进程全面加快。
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57亿元,增长12.8%;一般预算收入3.42亿元,增长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37亿元,增长2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6亿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76元,增长11.7%;金融机构各类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0.83亿元、33.04亿元,分别增长16%、29%,其中新增贷款为9.6亿元,占全市五县新增贷款总额的70%;全社会用电量首次突破5亿千瓦时,居全市县区之首。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得到全面进步。
2009年,全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大力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大招商活动,招商机制更健全,招商思路更灵活,招商实效更突出,全年引进各类资金36.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03万美元,对外贸易出口总额562万美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个,向上级申报各类项目53个。
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的各类重点建设项目280个,完成投资50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全面加快。
中原皓月突破推进,福甬针织紧张施工,金久龙橡胶科技园、5万吨生物柴油、华地肥业等项目进展顺利。
2009年尉氏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力实施职教攻坚计划,成功创建全省职业教育强县。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
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县电影公司、电影院事转企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任务圆满完成。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甲流感、手足口病和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新农合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参合率达96.2%。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省乡镇农民体育健身试点工程落户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