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皮炎的防治20151031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18
一、预防放射性皮炎1.放疗时避免过大剂量。
2.保持照射野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详细观察放疗后的皮肤改变,如已发生皮炎,应停照,并定期随访观察。
3..照射野皮肤避免刺激:照射区内勿用手指搔痒,忌洗擦肥皂,禁贴胶布,勿剃毛,避免粗糙衣物摩擦,避免冷热的刺激,勿吹风,日晒,禁止热敷,放射治疗期间,照射野内禁止用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照射,勿涂擦刺激性或含重金属的药物,如碘洒、万花油、红汞等。
4.放疗期间要多饮水以排出毒素,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佳,如多食菠菜、韭菜、番茄等蔬果及大豆、核桃、花生等壳类食物。
二、急性皮肤反应的护理急性皮肤反应,是指皮肤受到一次或近期内受到多次一定剂量的射线照射后所引起的损伤。
根据损伤程度的轻重,临床上一般分为三度。
1、Ⅰ度:又称干性皮炎,表现为红斑、色素沉着、毛囊扩张、毛发脱落、皮肤脱屑,自觉皮肤搔痒、灼热感。
可选用1%冰片滑石粉或薄荷滑石粉涂抹,并尽可能暴露局部皮肤。
2、Ⅱ度:又称湿性反应,在Ⅰ度反应上继续发展,出现明显的充血、水肿、水疱形成,水泡穿破后表皮糜烂、渗液。
可选用1%合霉素羊毛脂或喜疗妥膏涂擦,严重者可选用1/5000呋喃西林溶液清洗创面,再用维斯克、依济复喷洒,效果更佳,暴露创面,避免使用凡士林等其它的油脂类敷料。
3、Ⅲ度:放射性溃疡。
为过量照射所致,其真皮层受损,可经久不愈,在正常治疗情况下是不应该出现的,严重者需植皮治疗。
为了避免出现,这要求医生能正确地运用放疗技术,减少放射野的重叠,避免局部放射剂量过高。
三、慢性皮肤反应的护理慢性皮肤反应是指局部受到多次小剂量照射,受照射后数月或数年出现皮肤损伤的改变;亦可由急性损伤迁移而来。
照射区域上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而呈花斑状、表皮干燥、变脆弱、皮下组织萎缩,弹性消失,易受损伤而形成溃疡,难以愈合。
对于慢性放射性皮炎,注意避免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
局部选用止痒、滋润皮肤的中性油质药物,如止痒清凉油、放射烧伤膏、蛋黄油、溃疡油等。
放射性皮炎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放射性皮炎的治疗方法,治疗放射性皮炎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放射性皮炎应该吃什么药。
*放射性皮炎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无特效疗法,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1.局部治疗(1)一度皮损:可外用扑粉,炉甘石洗剂,锌霜。
亦可用复方维生素B12溶液(生理盐水500ml加维生素B12 500μg×50支)湿敷。
(2)二、三度皮损:可用0.1%甲紫(龙胆紫)外涂,2%~3%的甘草水或地榆煎液,醋酸铅溶液及维生素B12溶液湿敷。
(3)有溃疡形成者:抗生素软膏,33%蜂蜜鱼肝油软膏、鱼肝油白蜡软膏(鱼肝油88g,白蜡12g)。
分泌物多者可用复方硫酸铜稀释10倍湿敷。
中药可用蛋黄油。
形成溃疡者可先撒生皮粉后敷甘乳膏。
(4)对慢性放射性皮炎及恢复期皮损干燥易出现皲裂者可复方维生素B12霜(维生素B12 1mg、特制油100g、雪花膏基质适量)每晚1次连用3~7天。
(5)对癌变前皮损可用氟尿嘧啶(5-FU)软膏。
2.全身疗法有剧痛者可内服镇静止痛药。
炎症剧烈者可内服皮质类固醇激素,若伴有细菌感染者可内服抗生素。
如有白细胞下降明显、出血者可予输血、输人血白蛋白或其他内科疗法。
3.其他疗法对慢性溃疡可用氦氖激光照射,每次15~30min,15次为一疗程,对于面积较大溃疡可行手术植皮。
对有癌变倾向者需作病理检查,必要时应作手术切除。
*2、预后长时间可形成顽固性溃疡或皮肤癌。
*二、中医1、急性放射性皮炎:对第一、二度者可参照急性皮炎、湿疹的中药治疗(略)。
2、慢性放射性皮炎:中药可用蛋黄油(蛋黄炸油,黄柏、银花、雄黄、黄芩、地骨皮各等份),调抹患处2~3次/日,共治疗30例,全部治愈,轻者1日,重者3日即可治愈。
3、外敷法:处方:黄柏60g,黄芩60g,罂粟壳30g,五味子30g,地榆30g,虎杖60g,冰片少量,植物油500g。
制法:上述诸药人植物油中浸泡1~2大,然后文火煎熬,待药枯黄,滤渣贮藏备用。
放射性皮炎日常治疗注意
*导读:常护理中,患者外出应做好防护措施,如用帽子、伞等防照射;穿着柔软的全棉内衣;淋浴时要用温水和柔软毛巾轻轻蘸洗,禁用肥皂擦洗或热水浸浴,避免冷热刺激如热敷、用冰袋等。
更不要用化妆品外涂及外贴胶布。
……
放射性皮炎根据皮损程度和范围,可分为四度。
I度:毛囊性丘疹与脱毛反应。
患者肤色外观正常,或仅有轻微色素沉着。
Ⅱ度:红斑反应。
皮肤局部瘙痒、疼痛、烧灼感,轻度水肿。
Ⅲ度:水疱反应。
皮肤奇痒,烧灼感,伴疼痛。
水疱破溃后可形成糜烂面,有渗液。
Ⅳ度:坏死溃疡反应。
据你信中所述,你的皮炎应属Ⅳ度放射性损伤。
处理上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I度者一般无须处理;有红斑者可局部湿敷,搽消炎抗过敏的药膏,如艾洛松等;出现渗液糜烂的可给予硼酸水、碘伏等湿敷外涂;水疱进而发生溃疡可用氦-氖激光治疗。
日常护理中,患者外出应做好防护措施,如用帽子、伞等防照射;穿着柔软的全棉内衣;淋浴时要用温水和柔软毛巾轻轻蘸洗,禁用肥皂擦洗或热水浸浴,避免冷热刺激如热敷、用冰袋等。
更不要用化妆品外涂及外贴胶布。
放疗期间要多饮水以排出毒素,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佳,如多食菠菜、韭菜、番茄等蔬果及大豆、核桃、花生等壳类食物。
一般来说,I、Ⅱ度皮损属干性皮炎,仍可继续接受放疗。
Ⅲ度者若皮损范围不大,且放疗疗程将近结束,仍可考虑继续放疗;反之,则应暂停放疗。
出现Ⅳ度皮损者应暂缓放疗。
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皮炎是由于放射线(主要是是β和γ射线及X线及电子线)照射引起的皮肤黏膜炎性损害。
射线照射后皮肤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反应,表现为红斑、灼烧感、瘙痒、破损脱屑等。
放射性皮炎是放疗几乎不可避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可造成患者皮肤抗感染和抗摩擦能力明显下降,易发生感染和檫伤。
既影响放疗的持续性与效果,又会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确保放疗计划的顺利完成。
放射性皮炎的分类:(一)急性放射性皮炎I度皮肤反应(干性脱皮)表现为局部烧灼感、刺痒、毛囊区扩张、照射区皮肤红斑、色素沉着。
II度皮肤反应(湿性脱皮)表现为照射区皮肤充血、水肿、水泡、液体渗出、伴有轻度疼痛。
III度皮肤反应(放射性溃疡)表现为照射区皮肤出现溃疡、坏死,溃疡加深累及皮下深层组织,疼痛明显。
(二)慢性放射性皮炎多为长期、反复小剂量放射线照射引起,或由急性放射性皮炎转变而来。
潜伏期自数月至数十年。
炎症表现不显著。
由于放射线破坏皮脂腺、汗腺、毛囊以及甲床生发层细胞而致皮肤干燥、粗糙、皲裂,毛发脱落,甲色暗晦,出现纵嵴、色素沉着及增厚,甚至脱落。
甲皱微循环改变,可见管襻异常及毛细血管血液粘滞。
放射性皮炎的护理:(一)预防性护理:1.放疗前应摘除金属制品,如义齿、项链、耳环、手表、钥匙等,以免增加射线的吸收,加重皮肤的损伤。
2.皮肤瘙痒处勿用手抓挠,勤修剪指甲,以免睡眠时搔抓局部皮肤引起破溃。
3.患者应穿柔软、宽松、吸水性强的无领棉织品,避免粗糙衣物摩擦,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二)放疗期间的护理1.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2.局部皮肤避免刺激,做到“四勿五禁一忌一不”。
勿用手抓搓,勿穿硬质高领衣服(颈部照射者),勿在强烈阳光下暴晒,勿做红外线等各种理疗;禁贴胶布或胶膏,禁注射,禁自行用药,禁用碘酒、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涂擦;照射区皮肤可用温水和软毛巾轻轻沾洗,忌用肥皂擦洗或热水浸泡。
对需要刮胡须或刮毛发的区域,使用电动刮刀。
放射性皮炎的预防措施和治疗作者:蒲远学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20年第08期摘要放射治疗属于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根据相关肿瘤治疗中心统计,约60%~75%的癌症患者都要进行放射治疗,放射性皮炎属于肿瘤疾病治疗时常见的并发症疾病,病发率显示为93.8%,需要对疾病加以预防和及时治疗。
关键词放射性皮炎;预防措施;治疗中图分类号; R758.2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0)14-105-03放射性皮炎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会引起患者疼痛感,患者容易出现局部感染的情况,并最终形成瘢痕,使其放疗中断或延长治疗时间,造成肿瘤的控制率和治愈率都降低,且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降低。
放射性皮炎疾病的发生,预防重于治疗,临床探索放射性皮炎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均得到较大进展,有效防治放射性皮炎是保证放疗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1]。
1 放射性皮炎疾病及发生机制皮肤放射性毒性反应包含着5级,其中0级为基本无变化;I级则是患者出现水疱和淡红斑及出汗减少等现象;II级为皮肤触痛及明显红斑、片状湿性脱皮等;III级除了皮肤皱褶处外,融合性湿性脱皮及重度水肿;1V级则是溃疡出血和坏死。
这属于放射性皮肤反应临床参考的重要标准。
1.1 细胞生物学机制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细胞生物学机制是人体的皮肤上皮发生层细胞和皮下血管出现变化,射线产生的自由基和活性氧对基底层细胞造成损伤,避免基底层细胞分裂增殖,防止其向表层迁移和角化造成放射性皮肤损伤[2]。
1.2 分子生物学机制放射性皮炎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当前并不清楚,通常电离辐射可产生自由基和活性氧,使放射野细胞DNA双螺旋结构复制方面出现紊乱的现象,造成细胞凋亡。
1.3 生長因子改变放射性损伤部位所具有的多种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都存在着含量不足的问题,放射溃疡发生之后,人体的皮肤组织细胞合成分泌VEGF的功能也相对比单纯伤口组而言更低,能够得出受照射后皮肤局部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合成和分泌VEGF的功能会出现较大程度上减弱的发展趋势,使得患者伤口愈合比较缓慢。
放射性皮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放射性皮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放射性皮炎是恶性肿瘤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放射线(主要是β和γ射线及X线)照射引起的皮肤粘膜炎症性损害。
本病主要见于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及从事放射工作而防护不严者。
一、预防本病的发生应注意:①放疗时避免过大剂量。
②详细观察放疗后的皮肤改变,如已发生皮炎,应停照,并定期随访观察。
③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防护措施。
④定期体检,发现有病变倾向者应及时休息,对病情较重者应考虑调换工作。
若发现从事X线工作的人员手部出现赘生物,应密切随访观察,以防癌变。
二、预防放疗引发的放射性皮炎因放疗而引发的放射性皮炎是无法避免的,做好健康教育是防止放射性皮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为了减轻皮肤反应的严重程度,护士应在治疗开始时就强调皮肤护理的预防性措施,而且应随时进行皮肤检查及倾听病人的主诉感觉如干燥、瘙痒、疼痛等,并应向病人将解有关皮肤保护的一些知识,说明保护照射野皮肤及预防皮肤反应的重要性。
1、内衣宜柔软、宽大、吸湿性强,衣领及衣边不要过硬,避免粗糙衣物摩擦;2、多汗区皮肤如腋窝、乳-房下面、腹股沟、外阴等处保持清洁干燥,防止干反应发展为湿反应;3、照射也可用温水和软毛巾轻轻沾洗,局部禁用肥皂擦洗,避免冷热刺激如热敷、热水袋、冰袋等;局部皮肤禁用碘酒、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勿涂油膏等刺激性药物;4、因氧化锌为重金属可产生二次射线加重皮肤损伤,故照射野内不可贴胶布;5、外出时防止日光直接照晒,应予遮挡;区皮肤禁作注射点;7、局部皮肤不要搔抓,皮肤脱屑切忌用手撕剥。
毛囊对射线敏感,对头部肿瘤病人再照射前应说明有脱发可能,但停止放疗2—3月后可再生。
放疗期间要多饮水以排出毒素,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佳,如多食菠菜、韭菜、番茄等蔬果及大豆、核桃、花生等壳类食物三、护理日常护理中,患者外出应做好防护措施,如用帽子、伞等防照射;穿着柔软的全棉内衣;淋浴时要用温水和柔软毛巾轻轻蘸洗,禁用肥皂擦洗或热水浸浴,避免冷热刺激如热敷、用冰袋等。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进展作者:黄培莲龚海英梁建博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1期摘要:放射性皮肤损伤是肿瘤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做好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可以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文就近年来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放射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防治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
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
放射治疗是通过电离辐射对生物细胞的损伤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约有65%~75%的恶性肿瘤在不同的疾病进展时期,因为不同的原因接受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已经成为了除手术和化疗之外的重要治疗手段[1]。
而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放射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的90%以上[2],孙永敏等[3]报道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为93.8%,其中湿性脱皮占10%~15%[4]。
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照射野皮肤可逐渐出现红斑、烧灼感、刺痛、瘙痒、色素沉着、干性脱皮,严重者可见水泡、溃疡、出血和坏死,部分患者被迫中断放疗。
据报道[5]放射治疗疗程每延长1 d,局部控制率将下降1%~3%,从而影响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如何对放射性皮肤损伤进行防治,一直是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现就近年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进展综述如下。
1放射性皮肤损伤概述放射性皮肤损伤即放射性皮炎,定义:放射性皮炎是指各种类型射线,包括射线、粒子、电子、中子和质子引起的皮炎。
其损伤的程度除了与局部皮肤的解剖结构有关外,还与射线的种类、放射剂量、分割方法、分割剂量、照射种类、受照射面积、总疗程时间、年龄、机体的整体状态、个人对射线的敏感度、外界气候条件、患者的自我防护及放射不良反应处理等多种因素影响。
2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病机制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病机理:①是放射线造成DNA的破坏导致可逆或不可逆的DNA合成和分化不平衡,使皮肤基底细胞不能产生新的细胞,成熟的上皮细胞持续丢失,若不能及时增殖补充脱落的表层细胞,即引起皮肤损伤;②是射线引起的小血管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从而加重缺血、缺氧,加重皮肤损伤的程度,另外放射性皮肤损伤与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等分子受电离辐射的作用,体内分子激发和电离,产生自由基以及氧效应的存在,导致大分子断裂和细胞内DNA损伤,引起双螺旋结构的复制紊乱和错误有关。
放射性皮炎的防治进展放射治疗是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据统计约70%的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其中约87%的放疗患者会出现红斑及其以上的放射性皮炎,尤其是放疗后期当照射剂量达30~40g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炎的表现,轻者引起皮肤疼痛、刺痒、红斑;重者引起水肿、溃疡、出血、坏死,造成放疗暂停或中断,同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上的影响,甚至导致疾病的进展,所以,研究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必需的。
本文对放射性皮炎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为临床、科研和治疗提供依据。
放射性皮炎的分级放射性皮炎目前的分级多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急性放射反应评分标准评定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10度:无变化;2ⅰ度:滤泡、轻度红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3ⅱ度:明显红斑、斑状湿性皮炎、中度水肿;4ⅲ度:融合性湿性皮炎、凹陷性水肿;5ⅳ度:坏死、溃疡、出血。
影响因素内在因素:通常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素质、营养状态、皮肤的特点、种族特点等。
一般情况,照射部位在皮肤比较薄嫩、潮湿的部位,如头颈部、腋窝等地方容易出现皮肤反应。
笔者根据临床观察,皮肤较白、较细嫩的患者容易发生放射性皮炎。
外在因素:通常包括放射的剂量,日常护理,局部用药等因素。
放射剂量是影响放射性皮炎严重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放疗越到后期,其出现的反应越明显。
放疗患者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由于不当的护理很容易导致放射部位的破溃,感染,从而直接影响其预后,王涛明确指出,做好放射野皮肤的清洁护理,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及时、细致地观察放射野皮肤的变化,都是非常关键的。
发生机制急性放射性皮炎的表现包括红斑反应、毛孔变化、色素改变、脱皮、溃疡、坏死及皮肤萎缩,发生的主要机制为射线可引起p53、bax等凋亡诱导过度基因和bel-2,ras等凋亡抑制基因低表达,结果导致过度的细胞凋亡,从而引起皮肤损伤,谷庆阳等通过研究证实了这点。
而且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主要发生在真皮和皮下血管,引起真皮小动脉内皮细胞及平滑肌肿胀,并有空泡形成,形成表皮下张力大泡或全部表皮坏死,发生严重的小动脉内膜炎,有时发生管腔闭塞与血栓形成,形成坏疽性皮炎,甚至使肌肉及深部组织坏死,创面缺乏肉芽组织,从而影响其创面的愈合,而机体为保护基底层细胞免受进一步损伤,黑色素细胞将释放大量黑色素入血,可致色素沉着。
放射性皮炎的防治进展
李静;伍谨林;曾信豪;张燕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2(014)020
【摘要】放射治疗是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据统计约70%的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其中约87%的放疗患者会出现红斑及其以上的放射性皮炎,尤其是放疗后期当照射剂量达30~40G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炎的表现,轻者引起皮肤疼痛、刺痒、红斑;重者引起水肿、溃疡、出血、坏死,造成放疗暂停或中断,同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上的影响,甚至导致疾病的进展,所以,研究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必需的.本文对放射性皮炎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为临床、科研和治疗提供依据.
【总页数】2页(P8-9)
【作者】李静;伍谨林;曾信豪;张燕
【作者单位】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肿瘤科;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肿瘤科;646000,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2008级;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肿瘤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急性放射性皮炎的防治进展
2.放射性皮炎的防治进展
3.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中医防治进展
4.基于德尔菲法构建鼻咽癌病人放射性皮炎的预防策略
5.清热愈肤方防治头颈部恶性肿瘤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