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皮炎的护理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2
皮肤科放射性皮炎的诊疗护理放射性皮炎(radiodermatitis)是由放射线(主要是8、Y及X 射线)照射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性损害。
【病因及发病机制】因工作人员未按操作规程、防护不严,或于短期内应用放射线剂量过大,或反复应用使累积量过大而引起。
皮肤损害发生的迟早、程度与放射线的性质、照射面积、照射时间以及接触者的个体差异有关。
【临床类型及表现】1.急性放射性皮炎(1)工度:初为鲜红,后呈暗红色斑,或有轻度水肿。
自觉灼热与瘙痒。
3〜6周后出现脱屑及色素沉着。
(2)II度:急性炎症水肿性红斑,外表紧张有光泽,有水疱形成,疱破后形成糜烂面。
自觉灼热或疼痛。
经1〜3个月痊愈,留有色素沉着、色素脱失、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萎缩等。
(3)III度:红斑水肿后组织迅速坏死,形成顽固性溃疡。
溃疡深度不定,一般可穿通皮肤及肌肉,甚至骨组织。
溃疡底面有污秽的黄白色坏死组织块,自觉剧痛。
很难愈合,愈后易形成萎缩性瘢痕、色素沉着、色素脱失和毛细血管扩张。
损害严重者大血管闭塞,肢体发生干性坏疽。
在溃疡和瘢痕上可继发癌变。
(4)n、ni度可伴全身病症,如头痛、头晕、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血及白细胞计数减少等,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2.慢性放射性皮炎多由长期、反复小剂量放射线照射引起, 或由急性放射性皮炎转变而来。
潜伏期自数月至数十年,炎症表现不显著,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破裂,毛发脱落,甲色暗晦,甚至纵裂脱落、色素沉着及增厚。
久之可引起癌变。
【诊断及治疗】L诊断根据明确的职业史、受照史、受照剂量、临床表现,参考辅助检查,排除其他因素所致的类似皮肤疾病,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2.治疗11)局部治疗1)外涂芦荟胶能有效补充皮肤水分,恢复胶原蛋白功能,可以有效缓解皮损病症。
2)急性放射性皮炎I度和n度红斑水肿明显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或冷湿敷;无水肿渗出的急性皮炎或慢性皮炎,可用无刺激性的软膏,如维生素E霜、10%鱼肝油软膏及其他护肤霜等,也可选用皮质激素类霜剂或软膏。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预防和处理李彬学习目的了解皮肤的构造及放射性皮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熟悉急性放射性皮炎的治疗及护理掌握照射野皮肤健康教育掌握干性与湿性皮炎的临床表现放射性皮炎是肿瘤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
约87%的放疗患者会出现红斑及其以上的放射性皮肤反应。
照射3~l0 Gy时会出现红斑;l0~l2 Gv时出现干性皮炎,l2~25 Gv 时出现湿性皮炎。
据报道皮炎常开始于放疗开始后2~3周。
至放疗结束时达到顶峰。
严重的放射性皮炎可引起疼痛,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引起瘢痕;偶尔也会引起暂时或长期的放疗中断.从而导致肿瘤控制率和治愈率降低。
如何防治放射性皮炎,是肿瘤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什么放射性皮炎是各种类型的电离辐射包括微粒子波和电磁波,引起皮肤及其附件的任何肉眼可见的早期及晚期病变,均称之为放射性皮炎。
二.、皮肤的构造皮肤共分为3层: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
3层的总厚度为1.25mm,每一层对维持皮肤的健康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呢。
皮下组织为一层脂肪,可以保护上层的细胞,提供缓冲的作用,以预防外界的撞击,真皮位于皮肤的中央层,含有胶原蛋白:一种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能使肌肤富于弹性,并增加其柔韧度及适应的能力。
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分为两个部分,即表皮下真皮乳头层和与脂肪层连接的网状层,两层间无截然界限。
乳头层靠近表皮下部,较薄,其乳头向上与表皮突犬牙交错相连,乳头层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有游离神经末梢;网状层内含圈套的血管、淋巴管、神经以及皮肤附属器、肌肉等结构。
真皮结缔组织由以多糖类(氨基葡聚糖)为主要成分的基质构成,这些多糖与蛋白质相结合形成大分子,称蛋白多糖。
在这种多糖构成的基质中,富含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以及一些细胞成分,如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还有构成皮肤神经血管网的其他细胞。
表皮位于皮肤的最上层。
厚度为0.1mm,主要的功能是更新细胞和细胞的新陈代谢的作用。
而皮肤的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放射性皮炎第一篇:放射性皮炎一、预防放射性皮炎1.放疗时避免过大剂量。
2.保持照射野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详细观察放疗后的皮肤改变,如已发生皮炎,应停照,并定期随访观察。
3..照射野皮肤避免刺激:照射区内勿用手指搔痒,忌洗擦肥皂,禁贴胶布,勿剃毛,避免粗糙衣物摩擦,避免冷热的刺激,勿吹风,日晒,禁止热敷,放射治疗期间,照射野内禁止用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照射,勿涂擦刺激性或含重金属的药物,如碘洒、万花油、红汞等。
4.放疗期间要多饮水以排出毒素,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佳,如多食菠菜、韭菜、番茄等蔬果及大豆、核桃、花生等壳类食物。
二、急性皮肤反应的护理急性皮肤反应,是指皮肤受到一次或近期内受到多次一定剂量的射线照射后所引起的损伤。
根据损伤程度的轻重,临床上一般分为三度。
1、Ⅰ度:又称干性皮炎,表现为红斑、色素沉着、毛囊扩张、毛发脱落、皮肤脱屑,自觉皮肤搔痒、灼热感。
可选用1%冰片滑石粉或薄荷滑石粉涂抹,并尽可能暴露局部皮肤。
2、Ⅱ度:又称湿性反应,在Ⅰ度反应上继续发展,出现明显的充血、水肿、水疱形成,水泡穿破后表皮糜烂、渗液。
可选用1%合霉素羊毛脂或喜疗妥膏涂擦,严重者可选用1/5000呋喃西林溶液清洗创面,再用维斯克、依济复喷洒,效果更佳,暴露创面,避免使用凡士林等其它的油脂类敷料。
3、Ⅲ度:放射性溃疡。
为过量照射所致,其真皮层受损,可经久不愈,在正常治疗情况下是不应该出现的,严重者需植皮治疗。
为了避免出现,这要求医生能正确地运用放疗技术,减少放射野的重叠,避免局部放射剂量过高。
三、慢性皮肤反应的护理慢性皮肤反应是指局部受到多次小剂量照射,受照射后数月或数年出现皮肤损伤的改变;亦可由急性损伤迁移而来。
照射区域上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而呈花斑状、表皮干燥、变脆弱、皮下组织萎缩,弹性消失,易受损伤而形成溃疡,难以愈合。
对于慢性放射性皮炎,注意避免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