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边缘区新型城镇化空间整合的组团模式_基于宁波的案例研究_胡道生
- 格式:pdf
- 大小:327.37 KB
- 文档页数:8
[摘要][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来,宁波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基础累积、资源开发等五个阶段,取得了众多的阶段性成果,积淀下了“一个方向五条道路”的宝贵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宁波产业层次的提升、综合实力的增强、城乡面貌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前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新的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需要从统筹规划、完善功能等八个方面入手,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推动宁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城市化新型城市化改革开放作者阎勤,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浙江宁波315010)宁波是一座有着七千年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拥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发达的民营经济和较强的综合实力,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以后,宁波从实际出发,积极实施富有区域特色的城市化战略,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效,形成了中心城市、小城镇互为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当前人类社会步入了城市化时代,加快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有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抓手之一。
理性总结30年来宁波城市化的实践和经验,有助于深化认识、理清思路,对于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推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原则,以城市化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为标准,可以将改革开放以后宁波的城市化历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一)基础累积阶段(1978—1983)1978年以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城市化发展进入了基础累积阶段。
这一阶段从1978年起,一直持续到1983年市管县体制确立时为止。
在这一阶段,除了知青返城等政策变迁带来的城镇人口恢复性增长以外,农村改革的启动,促进了宁波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基础;工业化发展的起步,带来了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协同发展,对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产生了冲击,为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聚提供了拉力和推力,奠定了城市化发展的产业基础;市管县体制的确立,理顺了国家与省、地、市之间在重点建设领域的关系,促进宁波市县、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城市化发展的体制基础。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宁波实践2014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新时期新常态下的城镇化工作作出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
规划发布后,宁波市积极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成功举办首届APEC城镇化高层论坛并发布“宁波倡议”,编制印发《宁波市新型城市化规划(2014―2020年)》,扎实推进各项重点领域建设。
2014年以来,宁波市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和环境日益改善,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在一些领域形成了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2016年,宁波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52.7%,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55和1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8和2.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1,收入水平分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和第一位;统筹城乡综合得分连续8年居全国全省前列。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下载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研究制定人地钱挂钩政策,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
近年来,外来人口年均落户宁波市5万人左右。
一是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制定出台宁波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面放开区县(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和逐步统一城区落户政策,2015年9月底,宁波市正式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研究制定《宁波市城区户口迁移暂行规定》《流动人口量化积分申评办法》,“1+N”政策体系基本搭建。
二是居住证制度改革推进落实。
北仑区作为全省试点,于2015年出台居住证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探索建立以居住证为基础的积分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关于推行新型居住证制度的通知》《宁波市居住证管理暂行规定》。
到2017年6月底,全市已累计受理IC 卡式浙江省居住证申请40万张,实际发放量达35.4万张。
快速城市化地区新城区城市用地形态演替——以宁波鄞州新城区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用地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这使得城市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特别是在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化发展迅速,新城区建设成为了重点发展区域之一。
新城区作为城市的扩张区域,对城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新城区建设中,城市用地规划和利用方式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土地浪费、城市扩张过度、用地分散等,这些问题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因此,对于新城区城市用地的规划与利用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选择宁波鄞州新城区作为案例,旨在通过对该区域城市用地形态演替的研究,深入探讨新城区城市用地规划与利用的问题,为新城区建设和规划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宁波鄞州新城区城市用地形态演替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对鄞州新城区的历史、地理和经济等背景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影响城市用地形态演替的因素。
2.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鄞州新城区不同时期的空间形态变化进行分析和比较,确定城市用地演替的规律和特点。
3. 结合城市用地演替的特点与规律,对鄞州新城区城市用地规划与利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预期成果:1. 对宁波鄞州新城区城市用地形态演替的研究,将获得该区域城市用地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等信息,为新城区建设和规划提供参考。
2. 通过对鄞州新城区城市用地形态演替的分析和比较,将确定城市用地的演替规律和特点,为新城区城市用地规划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3. 结合研究结果,针对新城区城市用地规划与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为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预期意义:本研究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用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浙江宁波:传统古村落迸发新生机浙江宁波市具有丰厚的人文积淀,历史文化悠久,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
现如今宁波的这些充满岁月沉淀的古村落正在焕发着新的生机。
每年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来这些古村落里寻找失落的乡愁。
近年来,宁波市保护和利用并举,走出了一条传统村落转型的特色发展之路。
9月29日,浙江省住建厅公示了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宁波有22个村落入选,入选率位居浙江省前列,加上已有的22个中国传统村落,宁波省级以上传统村落已有44个。
科学规划锁住底蕴守护美丽乡愁古村落是保存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但在急剧的社会变迁和城镇化过程中,这些桃源秘境却日渐凋零,面临着“失忆”的危险。
宁波市规划局区域处处长胡道生表示,90年代,传统村落经历着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些新建的“小洋楼”与周边的明清马头墙格格不入,一些传统村落一味发展旅游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受到破坏。
站在在新世纪的十字路口,宁波传统村落该何去何从?2012年起,由宁波市规划局牵头,经过5年的努力,通过摸底调查、部门协商、详细评估、资料汇总、数据录入等工作,共梳理出87个传统村落,为盘清和抢救传统村落的家底,清晰全面记录各类传统村落的多样性生态信息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时,宁波市规划局从2014年开始进行宁波市历史建筑普查,并分别于2015、2016年公布了宁波市第一、二批历史建筑,有746处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被确认为宁波市历史建筑,纳入法定保护范畴,填补了长期以来宁波传统村落保护体系中的空白。
“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目的是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通过保护和有序发展,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胡道生表示。
据悉,近五年来,宁波不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力度,加强规划引领、技术支持、资金保障、项目建设等,使宁波传统村落的历史遗存和人居环境得到整体保护和改善。
经过努力,目前宁波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22个,浙江省级传统村落22个,获中央财政资金补助5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