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下面为大家带来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作者简介:

姜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解放军后勤学院后勤政治工作系讲师;辛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内容提要: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实施、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等方面。其中,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根本,要改善教材编写结构和教师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要建立通用教师能力。

一、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构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将核心素养纳入并深化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尤其是融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

(一)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首先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结构。根据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现代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即描述课程教

学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落实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二是内容标准,即规定学生在具体学科领域应知道和掌握的知识技能等;三是教学建议,也称“机会标准”,即为保障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包括课堂讲授内容的结构、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及传授方式,还有学校公平性、教育资源的分配、学习环境的创设等;四是质量标准,即描述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接受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应该或

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1]

在课程标准中贯彻核心素养的要求,主要涉及三

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马来亚大学教育学硕士马来硕..

核心燕亲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境略,马来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制1-2年,性价比高,可集中授广告留服认证,专业顾句1对1申请服务,马来亚/素莱/博特拉/思特雅/国民/世纪/拉受/马来理科大.

个方面。第一,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一定是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每一门学科需要根据本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结合本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提出该学科实现本学

段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同时要体现本学科特

色。第二,内容标准和机会标准是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保证。各学科需要结合本学科、本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来安排学科知识,并且要根据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第三,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

上的具体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可以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通过将核心素养与质量标准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了内容标准后还可以用来指导教育评价,监测学生核心素养达到的程度,并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二)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建立的,而非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建立。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不是仅靠某一个学科就能够培养的,而是需要借助多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核心素养推动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从人的跨学科能力出发,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前,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基本形成,将它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则需要各个学科根据核心素养体系和本学科特点,研制学科核心素养,并把它贯彻到学科教学当中。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是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标直接分解到不同的学科之中,特别强调跨学科的统整性,既可以明确地看到如何通过不同课程的合力共同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看到不同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侧重。[2]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核心素养是以整合各个学科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在构建学科核心素养时,需要重视学科融合的思想、摆脱分科解构的思路,否则容易导致各学科抛开总的核心素养框架,各搞各的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把学生核心素养拆解为一个个与学科特定内容直接挂钩的零散部分,“各门学科之间的边界不应当是刚性的、

僵化的,而是软性的、互通的。超越了这个底线,无异于否定了核心素养本身。一个严重的后果是容易导致分科主义思潮泛滥”[3]。这样核心素养就变了质,发挥不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学科整合的作用。(三)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必然是相对宏观且宽泛的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则主要界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后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具体学段和具体学科中的体现。

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设置教育质量评估的目标、内容和手段,是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落实与推进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当前,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其课程标准中均有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质量标准或能力表现标准,而我国现行课程标准主要是对课程内容的界定,虽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角度对课程进行了说明,但主要对学什么、学多少讲得比较详细,大部分学科对学到什么程度的要求不明确,难以量化、分级,缺乏明确、具体的能力表现标准,导致各地、各校评判教育质量的标准不一致。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将学习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完善现行课程标准,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参照国际经验及其发展趋势,我国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发需要根据各学段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和程度,并进一步丰富质量评估内容和手段,以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

地反映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根本课程实施是指将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师教学实践的过程。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保证融入核心素养后的课程标准落实到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基于核心素养改善教材编写结构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能清楚明确地指引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4]回顾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教材改革也伴随其中,其中一大改革是改变以往的单一教材局面,各个地区、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教材,不同出版社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出版领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指引教师课堂教学是教材必须发挥的作用。应该看到,教材的改革调动了教材编制者的积极性,他们带着自己对新课程和教学理念的理解,将其转化为教材内容,但同时仍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推进核心素养进入教学实践中,需要在教材编写时突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导向。一方面,教材编写要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应在编写中体现培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引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教材要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思想,尤其是编写“科学、社会、艺术”等跨学科教材时,更需要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科之上的综合素养。编写单一学科的教材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科素养,为综合能力素养的生成提供学科支持,而不是仅盯着学科知识,忽视人的整体性。

(二)基于核心素养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列研

究,鼓励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开发更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具体而言,需要体现以下三个着力点。第一,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DeSeCo)项目中指出,核心素养着力解决的是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

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之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点为核心,传授的知识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复杂多元,教师教学中需要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

第二,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习和成长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然而,目前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教学,弱化了由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过程。要扭转知识本位的思想,就一定要在把知识转化、内化和升华为能力与素养上下足工夫。“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应该能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

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5]所以,教师需要确立

“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

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

第三,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之上,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在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如三维教育目标等,已经体现在2011年的新课程标准中,但是对广大一线教师培训力度还不够,其领会和理解不够深刻,难以将这些观念贯彻到教学当中。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确立后,要想真正将其落实到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转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了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

(一)研制并建立通用的教师能力和资格标准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7]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顺应新的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这个学习共同体当中的教师应有的专业技能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制相应的教师通用能力和标

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转化效率的重要举措。2005年,欧盟通过并发布通用的教师能力和资格标准,来支持国家或区域一级的决策者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这里的通用教师能力,也可以认为是教师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教学素一

养、数字化素养、学会学习、人际关系、跨文化和社会素养、公民素养、创业精神、文化表达。

[8]260

(二)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指南配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以及新课程标准的修订,需要抓紧研制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指南。当前,在教师职业发展指南中加入核心素养已经具有一些国际经验。美国在指导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一共发布了三份报告,其中,《专业发展:21世纪核心素养实施指南》用于指导具备评价策略的州领导、政策制定者或地区和学校领导推动21世纪核心素养的实施;《21世纪的教师专业发展》用于帮助教师或校长将21世纪核心素养整合进课程与教学;《职前教师的21世纪知识与技能》,由美国师范教育学院协会与美国国家教育部联合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基金会、苹果、思科、戴尔、微软等大型企业以及国家教

育协会所组织成立的21世纪素养联盟(The Partnership for 21[st]Century Skills,P21)

协作发布,用于指导职前教师了解和促进21世纪核心素养。只有促进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鼓励他们探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方

法,才能将核心素养促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真正发

挥出来。[8]259四、基于核心素养指导考试评价是抓手

学生核心素养推进了教育结果导向的教育改革。“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给教育质量评估领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可以说,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不仅催生了教育评价理念的改革,还为教育评价内容和指标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依据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考试评价推进基于核心素养考试评价改革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试评价。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根据核心素养体系研制的学业质量标准,主要内容是规定学生在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9]

依据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考试评价较传统的考试有较大的优势。一方面,学业质量标准不再是基于学科内容的表现标准,而是基于能力和素养的标准。传统基于考试大纲进行的考试评价,由于评价的导向性,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抛开课程标准,单纯依照考试大纲进行教学。而没有考试大纲,考试评价似乎又缺乏了指导依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学业质量标准是课程标准的一部分,它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能够反映学生要达到的表现标准,依据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考试评价,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基于核心素养建立起来的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教育评价,可以促进评价打破学科限制,使跨学科能力的综合评价成为可能。例如,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重要的素养之一,在科学、数学、社会等学科当中都有体现,学业质量标准可以结合各个

学科制定这一素养的分级能力表现,以实现素养和能力的评价。(二)从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的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改革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近年来,教育考试工作者对考试评价,特别是中高考等影响范围广、程度深的高利害测验,进行了大量改革工作。测验技术和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已经趋于成熟,标准化测验流程、作文评分误差控制和考试命题管理也日渐规范化。然而,认真反思近些年中高考的测验内容和命题质量,题目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素养,是否能够考查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恐怕还需要在这些方面继续努力。

考试内容的改革,需要真正实现从知识衡量转向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例如,要根据各学科考查的素养目标,列出考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双向细目表,编制学科能力素养结构图,并对每一道试题进行能力功能定位;命题时需要注意试题素材选取的真实性,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实际,力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题目难度和时间要合理配置,减少大量计算和记忆的题目,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答案;对于测验的结果,还要深入挖掘分数之下所隐藏的学生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三)创新评价手段和方法保障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评价

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改革给考试领域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重大挑战。传统的考试测验方法在内容和表现上过于单一,命题时不仅未能充分考虑学生问题解决、科学探究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纸笔考试方

式本身也会存在诸多限制,难以在真实情境下测查学生问题解决、创新以及品德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与能力,因此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需求。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改革要创新考试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当前,许多新的评价方法逐渐应用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当中,这些方法对于我们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改革也有借鉴意义。总的来说,进行学生学业能力和素养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两大类方法。一是基于大规模测试的评价方法,包括学生学业成就测验和相关的问卷调查,前者主要依照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考查;后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心状态、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测查。二是基于日常数据积累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袋等方法。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审美修养、身体形态机能、好奇心、求知欲、潜能发展等在大规模纸笔测试中较难准确获取的信息,可以通过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袋等质性评价方法更好地获得。当然,除了这些方法外,探索其他更多行之有效的质性评价方式,并且有效利用评价结果,仍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下面为大家带来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作者简介: 姜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解放军后勤学院后勤政治工作系讲师;辛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内容提要: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实施、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等方面。其中,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根本,要改善教材编写结构和教师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要建立通用教师能力。 一、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构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将核心素养纳入并深化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尤其是融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 (一)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首先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结构。根据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现代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即描述课程教

学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落实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二是内容标准,即规定学生在具体学科领域应知道和掌握的知识技能等;三是教学建议,也称“机会标准”,即为保障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包括课堂讲授内容的结构、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及传授方式,还有学校公平性、教育资源的分配、学习环境的创设等;四是质量标准,即描述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接受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应该或 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1] 在课程标准中贯彻核心素养的要求,主要涉及三 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马来亚大学教育学硕士马来硕.. 核心燕亲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境略,马来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制1-2年,性价比高,可集中授广告留服认证,专业顾句1对1申请服务,马来亚/素莱/博特拉/思特雅/国民/世纪/拉受/马来理科大. 个方面。第一,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一定是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每一门学科需要根据本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结合本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提出该学科实现本学 段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同时要体现本学科特 色。第二,内容标准和机会标准是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保证。各学科需要结合本学科、本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来安排学科知识,并且要根据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第三,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策略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策略 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教育教学始终存在关注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道德建设的问题,这虽然有助于学生的升学,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被高度重视,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以此来帮助学生在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所以,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对课程举行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让学生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基。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注重新型教学方式的运用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探寻对应的新型进行模式,以此来为学生营造更为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帮助学生高质量学习的同时,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以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分析发现,不少教师依然采取灌输式教学与题海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让学生在死记硬背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对教材各知识点进行了记忆,却未达到理解后深刻记忆的目的,这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效果也受到了影响。 (二)学生课程学习兴趣不足 初中生每天需要学习的科目比较多,知识学习以及复习的压力较大,再加上面临中考的压力,这让不少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在考试中占分值较低,对其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投入程度不足。在学生不正确学习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不足,甚至还存在对其抵触情绪越来越严重的现象,这些教学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学生该学科学习能力以及素养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比较单调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结合教学实情做好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以丰富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生活经验,以便学生更好理解与构建知识的同时,具备将其融入实际生活中的意识与能力。而以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来说,不少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教学时仅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这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自然也局限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四)教师的引导不到位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变革路径与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变革路径与策 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为了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将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变革路径与策略,旨在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涵义 核心素养是指个人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和情境时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它包括学科知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课堂教学变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缺少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其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务之急。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进行变革,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发展。 三、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路径 1. 推动课程改革: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出发,增加与核心素养相关的课程内容,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 建立合作学习机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引入项目制学习:将学生的学习任务组织成具体的项目,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培养核心素养。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差异化教学,鼓励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5. 采用多元评价方法: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评价,例如项目展示、综合素质评价等。 四、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策略 1.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性问题、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设真实情境:将学习任务设计为真实的情境,提供学生实践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引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指导。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小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 学习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为 了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以下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策略。 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读书分享、综合实践、小组讨论等,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 法和思维能力。 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之一,培养小学生 的创新能力对他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学生 的创新潜能。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自己设计解决方案,培养 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践,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 维和综合能力。 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沟通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核心素养。要培养小学生的沟通能力,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演讲比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写作训练、值 日生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进行团体活动,培养他们的 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这对于他们将来的社交能力也非常重要。 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价值观和品德修养。小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通过教 育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可以通过讲故事、开展主题班会等方式,教 育学生尊重他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美德。同时也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追求, 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策略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 通能力和价值观品德修养。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培 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和家庭也要共同努力,为学 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培养方式,共同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助力其全面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培养策略探析

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培养策略探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成为了国内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核心素养是指学 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和身心素质,包括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和媒体素养、人际交往和 合作能力、全球意识和跨文化素养、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五个方面。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 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历史知识,更能够应用历史知识来解决当 下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基于核心素养,从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和媒体素养、人际交往 和合作能力、全球意识和跨文化素养、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五个方面,探析高中历史教学 培养策略。 一、思维和创新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判断能力,通过历史事件的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探究 等方式,使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历史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历史问题,创新历史研究方法。 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功能性的图表、模型、画册等,在历史教学中增加创新因素,提升 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信息和媒体素养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和媒体素养成为了现代人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在高 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信息评价、信息应用和媒体素养等能力。 例如,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历史文献、历史图片、历史视频等,让学生 学会如何获取、利用历史信息资源,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引 导学生对媒体的分析,批判不透明的报道,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在媒体素养方面 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因此,历史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研究小组、项目研究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历史辩论、模拟联合国等活动,让学生 学会在群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不同观点的声音,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全球意识和跨文化素养 历史是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因此,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 化素养。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历史进程,了解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境外游学、交流活动等,让学生更好地 融入国际化,对跨文化素养进行实质性的培养。

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科核心 素养是指那些具有指导性和代表性的学科本质特征,一般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是学科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科 核心素养的作用,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科学构建知识结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的发 展规律和历史背后的本质规律。在知识结构构建中,需要注重历史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和 横向联系,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同一层次上建立起逻辑关系,同时也能在不同的知识层次 上建立起联系。教师可以采取讲解、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 生深入感受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导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事 件的简单事实,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性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并得出结论。同时,教师 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历史文献、图片、地图、视频等,结合问题导向式教学,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 三、互动式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互动式教学的策略,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促进学 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互动式教学可以采取课堂讲解、研究性课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加强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掘 自我潜力,展现个人才能。 四、跨学科融合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 结合,在知识的整合和应用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可以整合科学史、文化史、地理 和语言等学科,设计相应的历史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过程,积累更多的 跨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策略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提高高中历史 教学的效果,从而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和素养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策划学生综合活动的实践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策划学生综合活动的实践策略 学生综合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综合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本文将基于核心素养,提出一些实践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综合活动,提高其素养水平。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综合活动中,学生应该被鼓励并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机。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综合活动中设置一系列的任务,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并完成任务。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源和指导,让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并解决问题。 2.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并鼓励他们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在综合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协作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设置小组任务,让学生学会合作和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综合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1.提供创新学习环境:教师应提供一个宽松而鼓励创新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新想法,并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鼓励。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创新思维方法,如思维导图、逆向思考等,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尝试失败:创新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并从失败中学习。在综合活动中,学生如果遇到困难或失败,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引导学生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综合活动中,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能力。以下是一些实践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 实施策略 摘要:核心素养是在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型育人理念,其目的是使学生的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学科,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核心素养成了教育者们的共识。因此,开发和研究现 阶段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阐述了核心 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分析了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 给出了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策略 语文作为小学的一门主要科目,其目标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汉语和 文学,更重要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培养重要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学生不断接触周围新鲜事物,传统的语文教学课程 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通过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才能解决目前的困境。近年来,“核心素养”一直引领着教育的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也顺应了目 前的研究趋势,对小学语文教学和培养学生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因此, 探索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科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语文课程 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和挖掘。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 有利于摆脱枯燥的单纯理论讲述和老式的死记硬背,学生的主动参与能让他们在 实践中积极探索,切实体验和感受真理以及语文学科的魅力和乐趣所在,这样才 能开发学生的巨大潜能、不断完善语文教学课程和教学体系[3]。 (二)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课堂形式,往往需要学生互帮互助、团结一致, 为了共同的目标积极探索,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白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从思想上 充分意识到团结协作的真正意义,也可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对学 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全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它要求具备全新的、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学科教育与实践活动 之间的联系,根据社会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新的课程内容或主题。 二、学科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面临的问题 学科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目前主要面临两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首先,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在部分地区教学中,核心素养理念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忽略了在学科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对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和全 面发展的作用。其次,教材没有被深入挖掘,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国在教材的 编写上与以往教材也有所不同,新的教材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因此,如何挖掘教材,充分实现教材对核心素养培育的推动作用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三、学科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 要转变教育者的观念,首先需要国家、地方相关部门和学校给予大力支持。 可以通过开展定期培训、聘请专家讲座等方式,加强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 教师也应该主动积极学习相关理论和概念,与同行加强沟通交流,深入挖掘其内涵,明确学科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和路径,重新思考教学内 容和教学框架,重构教学体系,善于将核心素养应用于教学,将教学与实践结合,树立创新意识。此外,教师也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结合家长的反馈和意见,做出不断调整和改进。 (二)深挖新教材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在现代教育中,除了注重 传授知识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教学中,老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制定 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将从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行为策略三个 方面阐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认知策略 1. 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动力。在任务型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或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自主探 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倡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项目合作,让学生共同讨论和 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 学策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开放式题目、实际操作、讨论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二、情感策略 1.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 式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如利用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使 教室变得充满温馨、轻松的氛围。只有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 情感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情感情绪管理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而良好的情感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帮助他们 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一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故事、案 例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如何应对情感问题,培养他们的情感情绪管理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核心素养作为21世纪教育的重要概念,已成为当今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愈发受到重视。本文将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探讨实施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以及分析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积极影响。 一、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运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能力。它来源于横跨学科的基本技能和概念,涉及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和行为等多个方面。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它是学生的能力基础,是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 1. 学生为中心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展核心素养。 2. 跨学科整合 核心素养教学强调学科间的整合,充分利用跨学科的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贯穿各个学科,将所学知识、技能和能力整合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实践与应用导向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和应用进行。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实施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1. 设计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和选择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贯穿各个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实践途径与策略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通过分析核心素养的概念与重要性,本文深入探讨如何在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中引 入核心素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文揭示了核心 素养在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本文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了改革的具体途 径和策略,以期为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和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在 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而核心素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素质要求,与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二、核心素养的概念与重要性 2.1 核心素养的定义 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综 合素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挑战。核心素养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 包括了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2.2 核心素养在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局限于传授学科知识,而核心素养的引入使教育更加关 注学生的发展全貌。在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中,核心素养可以促使学生在运动训练 和竞技表现中不仅追求技能提升,还注重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核

心素养的培养。这些素质在体育专业领域中十分重要,因为体育不仅仅是运动, 更是涉及战术策略、健康管理和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 三、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中引入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3.1 传统大学体育课程的问题与挑战 传统大学体育课程在高校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全 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一,传统大学体育课程往往偏重竞技性和训练性, 强调学生学会一项技术动作,锻炼身体,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的综合需求。过度 强调比赛和成绩,导致了部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了过劳和压 力过大的情况。第二,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单一,缺乏与现代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相适应的特点,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三,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单一 性也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 背离。 3.2 核心素养与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契合点 核心素养与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有紧密契合。第一,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价值观等,而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强调身心健康、全面素质 培养。通过引入核心素养,大学体育课程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现个性 化培养目标。第二,核心素养培养综合能力,如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弥补传统 体育强调体能和技能不足。多样化体育活动培养广泛技能,助未来职场和社会参与。第三,核心素养鼓励跨学科学习,与多样体育和团队合作契合。 四、核心素养在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中的实践案例分析 4.1 课程设计与核心素养培养 在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中,课程设计是引入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课程设 计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例如,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如团队合作性质的游戏、挑战性的竞赛活动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课程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了一股关注核心素养的热潮。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师们的重要任务。本文将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写作和表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目标,将核心素养融入以实现全面发展。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具备的素养。在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中,学生需要具备辨析、分析、评价的能力,而这些都属于批判性思维的范畴。小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和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沟通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培养的素养。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和合作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1.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阅读材料和写作题目 2. 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就相互之间的看法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项目,让他们学会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3. 创设情景化的语文教学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景化的语文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体验。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多种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发现,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问题导向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4.多元化评价:除了传统的笔试评价,还可以通过项目制作、小组合作、口头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1.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会互相合作和相互支持。 3.项目制作: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如设计一个展览、制作一本书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4.班级活动:组织班级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共同规划,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考察,亲自体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2.校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校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核心素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本文将介绍一些以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入真实的案例、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实践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性教学、案例分析、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辩论、问题解决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组织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五、个性化教学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差异化教学等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兴趣,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六、多元评价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项目评估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路径与实施策略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路径与实施策略研究 研究问题及背景: 核心素养是指在学校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核心价值观,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信息素养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教育的发展, 传统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研究建立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路径和实施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 意义。 研究方案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综 述的方式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校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其次,使用问卷调查 收集师生以及家长对学校课程建设和核心素养培养的看法,并结合实地观察了解 学校现有的课程情况。最后,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具体的建设 路径和实施策略。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问卷数据进行描 述性统计,了解师生和家长对学校课程建设和核心素养培养的看法。其次,使用 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来探究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对核心素养培养影响最 为显著的因素。最后,基于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结果,提出学校课 程建设路径和实施策略。 结论与讨论: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学校课程建设需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其次,课程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 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结合了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研究方法, 在不同角度多层次地研究学校课程建设和核心素养培养。结果呈现了学校课程建 设路径和实施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和借鉴。此外,本研究通过对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强调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探究新课程改革给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地理教师更加注重对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探索,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初中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学习能力在不断地提升,这是每一位地理教师默默奉献的结果[1]。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核心素养下地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备课不精准、问题针对性弱等,需要地理教师以这些问题为重要的突破口,全面开展研究和讨论,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依然存在着以下突出的问题。其一,教师对备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备课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精准化的备课可以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教材内容,进而把握好地理体系和教学框架,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对教学准备的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使得课堂的教学效能打了折扣。其二,学生兴趣不够高。学生的兴趣是高还是低,严重影响着其课堂学习效果以及对地理知识内容的把握,而对学生兴趣影响较大的因素往往是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否形象具体,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对于教学情境的设置还不够合理,需要改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三,教学问题的启发性不够强。教学问题的设计对于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开拓学生的地理思维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问题设置中的启发性还不够强,需要进行进一步探索。其四,实践活动不够丰富。实践活动对于加深学生对相应地理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知,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忽略了在这方面的教学,需要积极进行反思。以上就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的问题,需要每一个地理教师的积极反思和总结,并以问题为突破口,不断地探索核心素养下地理课堂高效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一)精心进行备课,全面理清地理体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途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教 育实践中落实的途径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提出的背景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x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201x年x月xx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二)、价值定位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文化基础 1. 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系列能力、知识、态度和价值观,其中 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与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等。为了培养学 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下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运用思维导图教学 思维导图是一种视觉化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大脑思维引导和信息整理。在课 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来整理知识点,从而提高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利用思维导图编排课程框架和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提 高学习效率。 二、采用参观教学 参观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参观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 了解文化,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 三、进行小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团队合作能力。在小组 合作教学中,学生通过探讨问题和讨论思路,得到其他同伴的建议和意见,发展自己的思 维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维技巧,最终实现知识共享、团队协作和自我提升。 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式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 和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思考内 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且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策 略。 五、利用互动式教学资源 互动式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课件、多媒体教学等工具,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 互动游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知识和态度, 并且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实 践核心素养的解释和实践,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教育素养。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选题依据 (一)核心概念界定 素养: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 力等各个方面。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舶来品,即英文“KeyCompetencies”。“Key”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可翻译为“水平”,但以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总来说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指那些关键的、 必备的品质、水平、才干及精神面貌,强调获取知识的水平。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 格和关键水平,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教学改革:指改革主体自觉地变革现教学现状,使之合乎预设理想的教学实施活动,改革主体是设计和和实施教学改革的主体,它既能够是国家党政机关,也能够是 学校、团体和个人。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及或综述 1.国外现状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 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方,美国指 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即:在21世纪中必需的生存技能。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也颁布了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2013年2月,结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

中小学教师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实践路径

中小学教师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实践路径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林崇德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 “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 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 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 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2、“核心素养”的演变: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 3、“核心素养”的概念:作者得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就是:“核心素养就 是学生在拒绝接受适当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环境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 须要的必不可少品格与关键能力。它就是关于学生科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等多方面建议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高度关注学生在其培育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有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就是一个充斥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 俱进动态优化过程,就是个体能适应环境未来社会、推动终身自学、同时实现全面发展的 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推动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构成较好的社会。”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培育什么人)、“性质”(共同的最为基本素养)、“内容”(科 学知识技能态度等等的综合整体表现)、“功能”(打破升学与劳动力)、“培育”(先 天遗传基础上的后天环境影响)、“评估”(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的融合)、“架构”(囊括文化自学、自我发展、社会参予三小领域)、“发展”(终生发展与阶段目标的融合)、“促进作用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各个方面)等九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定义并 作了表述。作者又从宏观(国家教育目标和方针政策)、微观(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考试等)。从作者援引的国际非政府的有关文件看看,通常把这个“核心素养”分成“能够互 动的采用工具”“能够在异质社群中展开互动”“能够自律独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4、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核心素养:作者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用“五育成德”归纳, 包含“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敬奉和善”五个方面归纳。 为了比较,作者用从“伦理道德”“念书治学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人文 历史科学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自然科学技术”“课堂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注重程度并作了分析。整体来说,按照第一章“演进”的探讨,不管怎么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