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血压分级
- 格式:docx
- 大小:36.21 KB
- 文档页数:1
高血压分级诊疗一、我国高血压病的现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2012 年我国18 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安徽省患病率与全国基本一致。
实施高血压分级诊疗的目的在于将高血压这一常见的慢性病防治重点放在基层,实行分级诊疗,让高血压患者得到科学规范的管理。
二、高血压病的定义及分类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
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在不足5%的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本身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三、高血压患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一)高血压筛查1.定期筛查:建议成人至少每两年测血压一次。
2.机会性筛查: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检测发现血压异常升高者,健康体检、单位医务室等偶然发现血压升高者。
3.重点人群筛查:35岁首诊测血压;高血压易患人群:包括(1)血压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 和/或舒张压85-89 mmHg);(2)超重(BMI 24-27.9kg/m)或肥胖(BMI≥28kg/ m),和/或腹型肥胖:腰围男≥90cm(2.7尺),女≥85cm(2.5尺);(3)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4)长期膳食高盐;(5)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2两);(6)年龄≥55岁。
建议每半年测血压。
(二)高血压诊断与评估1、高血压的诊断目前国内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采用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的标准。
如下表1。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卫生部疾病控制局高血压联盟(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0年修订版全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力生副主任委员:吴兆苏朱鼎良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委员陈鲁原陈伟伟初少莉高润霖顾东风黄峻蒋雄京孔灵芝李勇李南方李舜伟李小鹰李新立林金秀刘力生刘梅林马淑平米杰潘长玉孙宁玲唐新华王文王海燕王继光王拥军王增武吴兆苏许樟荣严晓伟姚崇华游凯袁洪曾正陪张维忠张新华张宇清赵冬赵文华朱俊朱鼎良朱曼路诸骏仁祝之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学术委员会委员陈春明陈兰英戴闺柱戴玉华方圻冯建章高平进龚兰生顾复生管廷瑞郭静萱洪昭光胡大一华琦黄振文霍勇纪宝华姜一农金宏义雷正龙李卫李广平李光伟李一石林曙光刘国树宁田海戚文航钱荣立沈璐华孙明陶军汪道文王克安王兴宇魏岗之吴海英吴可贵吴锡桂吴印生向红丁谢晋湘徐成斌徐守春杨天伦杨艳敏余国膺张麟张运张廷杰赵连友序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近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工作,2009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纳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3年实施方案,截至2010年底各地已管理3553.8万高血压患者;同时《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管理的50万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管理满1年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达到70%。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血压的人群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我局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高血压联盟(中国)组织有关专家对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修订。
修订工作以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病流行病研究结果和高血压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为依据,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经专家多次讨论,历时2年,于2010年底完稿。
高血压临床路径原发性高血压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ICD10:I10 11)诊断依据: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进行诊断。
诊断要点1.症状: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的患者。
发病隐匿,初期症状少,进展缓慢,多为非特异性的神经精神症状。
常见症状为头晕、头胀、失眠、健忘、耳鸣、乏力、多梦易醒、易激动等等。
2.体征:血压升高是诊断高血压病的主要依据。
指南标准为: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
1级高血压:收缩压(轻度)140~159 mmHg,舒张压90~99 mmHg ;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 mmHg,舒张压100~109 mmHg,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10 mmHg。
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3.高血压病的危险分层(《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对人体造成危害除取决于血压本身外,还取决于其它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吸烟、高血脂、年龄(女性65岁,男性55岁),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年龄<50岁),指南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心脏器官受损情况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和很高危险组。
低危组:高血压1级不伴有上述危险因素。
中危组:高血压1级伴有1-2个上述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1-2个上述危险因素。
高危组: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上述危险因素。
极高危组: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器官受损及相关的临床疾病(包括糖尿病)。
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进行治疗。
依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血压分级依据2010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血压分级导语: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根据2010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血压分级是评估高血压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根据这一指南,深入探讨高血压的血压分级及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了解高血压的治疗和管理。
一、高血压的严重性及危害据统计,全球范围内高血压患者数量正急剧增加,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高血压如果不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管理,会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评估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二、2010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血压分级根据2010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的血压分级主要包括三个等级:轻度高血压、中度高血压和重度高血压。
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可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不同的等级,有利于医生进行治疗方案的定制,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
1. 轻度高血压:收缩压为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
这一等级的患者血压虽高,但尚未达到中度和重度高血压的水平,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非药物治疗进行管理。
2. 中度高血压:收缩压为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
这一等级的患者血压已经较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血压监测和调整药物用量。
3. 重度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这一等级的患者血压非常高,需要立即进行药物治疗,并密切监测血压水平,防止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意外。
三、高血压的治疗和管理针对不同血压分级的高血压患者,2010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和管理建议。
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应首先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增加体育锻炼等来降低血压。
对于中度和重度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将成为主要手段。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并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试题库一、填空题(共24题)1、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 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2、农村地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可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相结合。
3、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对象是(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居住( 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4、已建档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复诊时,应持( 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在调取其健康档案后,由接诊医生根据复诊情况,及时(更新)、( 补充)相应记录内容。
5、健康档案的建立要遵循(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服务对象的( 个人隐私)6、体重指数=(体重kg)/( 身高)的平方(m2)7、健康教育中发放的印刷资料包括(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教育处方)和( 健康手册)等。
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制定健康教育年度工作计划,保证其(可操作性)和( 可实施性)9、完整的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和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音文件)等,并存档保存,每年做好年度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结)(评价)。
10、健康教育要通俗易懂,并确保其(科学性)( 时效性)。
11、新生儿出院( 一周)后,医务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同时进行( 产后访视)。
12、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在( 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
13、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得到分娩医院转来产妇分娩信息后,应于(3—7)天内到产妇家中进行访视,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同时进行( 新生儿访视)1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与村(居)委会、(妇联)(计生)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掌握辖区内孕产妇人口信息。
15、每年进行(1)次老年人健康管理,包括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指导和干预等。
16、预防接种服务对象是辖区内(0—6)岁儿童和( 其他重点人群)。
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内科护理》出科考试题题库单选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导致左心室压力负荷过重的病因是A.二尖瓣关闭不全 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C.甲状腺功能亢进D.高血压 E.肺动脉瓣狭窄2.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吸氧的主要目的是A.改善心肌缺氧,减轻疼痛 B.预防心源性休克 C.减少心律失常D.防止心力衰竭 E.促进坏死组织吸收3.下列心律失常中属于最危急的心律失常是A.室性心动过速B.病态窦房结综合征C.心房颤动D.心室颤动E.三度房室传导阻滞4.由心房除极所产生的心电图波型是A.P波B.T波C.S波D.Q波E.R波5.干咳是哪类降压药物的突出副作用A.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B. 钙通道阻滞剂C. β受体阻滞剂D. 利尿剂E. α1受体阻滞剂6.鼓励长期卧床的心力衰竭患者在床上作下肢运动,其目的主要是A.减少回心血量B.预防褥疮C.防止肌肉萎缩D.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E.及时恢复体力7.为使心力衰竭病人保持大便通畅,不宜采用A.训练排便习惯B.口服小剂量镁乳C.开塞露纳入肛门D.给纤维素含量多的食物E.盐水灌肠8.观察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那种情况可继续用药A.恶心,呕吐B.视力模糊C.心率70次/分D.室性早搏呈二联律E.原心房颤动转为规则心律9.护士对心房颤动病人要注意主要观察的是A.P波的形态B.代偿间歇的变化C.脉搏的改变D.病人的主诉E.心室率的改变10.有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是A.心房颤动B.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C.窦性心动过缓D.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频发单源性室性早搏11.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的饮食不须限制A.高胆固醇食物B.高动物脂肪食物C.高糖食物D.高钠食物E. 高钙食物12.预防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发作,最主要的护理措施是A. 保持安静,减少声、光刺激B. 夜间继续吸氧C. 夜间睡眠应保持半卧位D. 睡前给小量镇静剂E. 注意保暖13.输液过程中患者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应取A.侧卧位B.平卧位C.头低足高位D.端坐位,两腿下垂E.半坐卧位14.依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血压分级,血压160/94mmHg属于A.正常血压B.1级高血压C.正常高值D.2级高血压E.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5.不属于血管扩张药的是A.硝普钠B.硝酸甘油C.尼莫地平D.利多卡因E.酚妥拉明16.下列药物中常用于高血压急症时需快速降压的是A.硝普钠静脉点滴B.硝酸甘油C.口服呋塞米D.口服蒙诺E.多巴胺快速静脉点滴17.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此种脉搏多见于A.心肌炎B.洋地黄中毒C.房室传导阻滞D.心房纤维颤动E.颅内压增高18.缺血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是A.心肌梗死B.心肌肥厚C.吸烟D.冠状动脉粥样硬化E.血脂异常19.最有效、作用最快缓解心绞痛的药物是A.利多卡因B.硝普钠C.阿司匹林D.异丙肾上腺素E.硝酸甘油20.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可能的病原菌是A.肺炎球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化脓性链球菌D.表皮葡萄球菌E.脑膜炎球菌21.下列检查中能明确诊断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是A.血培养B.心电图C.血常规D.超声心电图E.血免疫学检查22.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就诊和致死的主要原因是A.充血性心力衰竭B.心律失常C.栓塞D.心源性休克E.高血压脑病23.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A.心音减弱B.左心室明显扩大C.出现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D.心尖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E.下肢水肿24.临床上最可靠用于确诊二尖瓣狭窄的辅助检查是A.心电图B.超声心动图C.心脏MRID.冠状动脉造影E.PET25.心电图上鉴别急性心肌梗死与心绞痛最有意义的特点是A. S-T段抬高B.病理性Q波C. S-T段压低D. Q波消失E. 宽大畸形的QRS波26.患者女,28岁。
高血压健康管理试题一、判断题(25题)1、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采用年度平均血压值计算。
(错)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高血压患者管理率不低于35%。
(对)3、常住居民是指在本辖区连续居住1年及以上的居民。
(错)4、高血压患者管理级别可以根据每次随访评估结果随时调整。
(错)5、35岁及以上门诊首诊病人测血压中首诊概念是指每年因不同疾病首次至该医疗服务机构就诊。
(对)6、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是辖区内35岁及以上所有高血压患者。
(错)7、各种途径发现的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可诊断为高血压。
(错)8、高血压按照血压水平分为1、2、3级,若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对)9、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仅依据诊断时血压值。
(错)10、高血压患者清晨6~10点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最好选择下午或傍晚进行锻炼。
(对)11、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短跑、举重等短时间内进行的无氧运动,以降低血压。
(错)12、高血压患者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责任医生应建议立即转诊。
(错)13、除高血压急症和继发性高血压外,非药物治疗应在开始药物治疗前首先应用或与药物治疗同时应用。
(对)14、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近二周内在服降压药,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者可不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错)15、高血压患者应减少膳食脂肪摄入,总脂肪供能不超过总热量30%。
(对)16、高血压患者进行高强度锻炼在降血压方面更有效。
(错)17、高血压患者每年均应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
(对)18、体重指数(BMI)=体重(斤)/身高(米)2。
(错)19、腰围的测量应在肚脐以上1cm的水平面上进行。
(对)20、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可采取极度饥饿的方法达到快速减重的目的。
(错)21、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65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如耐受良好可以将血压降至140/90mmHg 以下。
(对)22、临床上通常采用直接方法在上臂肱动脉部位测量血压。
卫生部疾病控制局高血压联盟(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0年修订版全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力生副主任委员:吴兆苏朱鼎良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委员陈鲁原陈伟伟初少莉高润霖顾东风黄峻蒋雄京孔灵芝李勇李南方李舜伟李小鹰李新立林金秀刘力生刘梅林马淑平米杰潘长玉孙宁玲唐新华王文王海燕王继光王拥军王增武吴兆苏许樟荣严晓伟姚崇华游凯袁洪曾正陪张维忠张新华张宇清赵冬赵文华朱俊朱鼎良朱曼路诸骏仁祝之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学术委员会委员陈春明陈兰英戴闺柱戴玉华方圻冯建章高平进龚兰生顾复生管廷瑞郭静萱洪昭光胡大一华琦黄振文霍勇纪宝华姜一农金宏义雷正龙李卫李广平李光伟李一石林曙光刘国树宁田海戚文航钱荣立沈璐华孙明陶军汪道文王克安王兴宇魏岗之吴海英吴可贵吴锡桂吴印生向红丁谢晋湘徐成斌徐守春杨天伦杨艳敏余国膺张麟张运张廷杰赵连友序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近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工作,2009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纳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3年实施方案,截至2010年底各地已管理3553.8万高血压患者;同时《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管理的50万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管理满1年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达到70%。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血压的人群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我局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高血压联盟(中国)组织有关专家对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修订。
修订工作以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病流行病研究结果和高血压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为依据,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经专家多次讨论,历时2年,于2010年底完稿。
依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血压分级
依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分为以下几个血压
分级:
1.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毫米汞柱(mmHg),舒张压<80 mmHg。
2. 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 mmHg,或者舒张压80-89 mmHg。
3. 正常高血压阶段1级(轻度高血压):收缩压140-159 mmHg,或者舒张压90-99 mmHg。
4. 正常高血压阶段2级(中度高血压):收缩压160-179 mmHg,或者舒张压100-109 mmHg。
5. 正常高血压阶段3级(重度高血压):收缩压≥180 mmHg,或者舒张压≥110 mmHg。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2010年的指南,在之后的年份可能已
经有所更新。
确诊高血压还需要综合其他因素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