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孝不“色难”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理念-孝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理念-孝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理念,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古人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古人亦曰:“以孝治天下”。
《论语》中对孝的论述达十四次之多,可见古人是非常注重“孝”字和践行孝道的。
今人中亦有注重“孝”字和践行孝道的人,但这种人越来越少。
相反,不孝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给“孝”字帖上了封建思想的标签,便以为自己可以大行其道了。
父母老了,他们不但不行孝道,甚至连赡养老人的义务也不履行,更甚者则把父母赶出家门。
我曾看过中央电视台十二频道的《道德观察》栏目的两期节目,一期讲的是江西省上饶市皂头镇80岁的姬秋香老人被自己的子孙虐待,记者采访时,还在忍受不懂事的重孙子用木棍打,用椅子砸。
另一期讲的是江苏秦邮94岁的高怀山老人在大夏天被儿子赶出了家门。
令人欣喜的是“孝”字并没有被社会遗弃。
昨天,我从《新闻联播》里看到了辽宁沈阳菩遥山墓园推出大型浮雕“二十四孝景观墙”,辽宁沈阳在大力弘扬孝道。
前段时间我还通过网络看到许多地区和部门都在进行“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并且在回村的路上看到了我市“十大孝子评选活动”的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孝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鉴于此,我认为有必要把《论语》中的“孝”字梳理一下,看看儒家心目中的“孝”究竟是什么样的。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
儒家认为“孝”与“弟”是“仁”的根本。
《论语·学而》第二章就引用了有子的话谈论了这个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什么是“亲亲”呢?“亲亲”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一个人之所以能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
《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为政以德》是一篇必学的文言文。
下面小编收集了《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供大家参考!《为政以德》课文翻译【原文】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子曰:“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61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翻译】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
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
《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翻译】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色难一一何为孝孤独寂寞、无人倾听、仿若被时代抛弃的他们,倘若还要经常看着子女的脸色行事,这将是何等残忍的事情!《论语·为政》里,子夏曾问过孔子,何为孝,孔子的回答是:“色难”。
“色”乃和颜悦色之意,“难”意为困难,“色难”的意思就是说,孝顺父母,不给父母摆脸色看,是最难的。
有人以为只要让父母吃好穿好,给父母足够的物质条件就是孝顺。
然而,很多人养一只猫、一条狗,也都要让它们吃好穿好,难道养父母能跟养宠物一样吗?有些人回到家中,对宠物又抱又亲笑眯眯的,对父母却会忍不住摆脸色,难道对父母的耐心还不如对阿猫阿狗吗?像张奶奶的儿子一样,只有养的形式,没有爱的核心,并不能等于真正的“孝”,父母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呵护。
对待父母,面色温和,不恼不愠,才是最大的孝。
于丹也说过,如今儿女有钱了很容易做到给父母买车、买房,但是最难做到的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
心理学上说,这是因为父母是我们最信任的人,在他们面前我们卸下了所有的伪装。
子女知道,无论自己再糟糕,再无理取闹,父母都会无条件地原谅自己,这种稳定的安全感让我们变得肆无忌惮。
有的时候,父母或许什么事都没做,仅仅因为自己心情不好,便忍不住对他们冷言冷语,说到底还是没有保持一颗平静恭顺之心。
现在的人生活压力很大,工作上的不顺让人变得急躁不安,无处诉说的焦虑让人变得孤独冷漠,常常在不知不觉间就冲撞了父母。
“色难”之所以“难”,就在于我们要克服人性的缺点,不把最糟糕的一面,留给最爱我们的人。
我们常说对他人要保持修养,然而一个人最大的修养,就是善待他的父母,不仅在物质上孝顺父母,更要在精神上尊重父母。
襁褓中的你要三年之久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长大成人迈入社会,这期间又是十几年的悉心照料。
父母对你如此尽心尽力,克制自己的小情绪不给父母脸色看,又能有多难呢?我们不是恶人,更不是不懂孝道,我们只是习惯了自私,习惯了任性。
面对日益孱弱的父母,多一点笑脸,少一点不耐烦,发自内心地去关爱他们,照顾他们,切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论孝道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说明: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理解孝道的看法,我们特地从《论语》选出了孔子对孝道的主要论述。
本篇取材自《论理·为政》、《里仁》和《子路》三篇。
批注及翻译文字,引用自苟承益、李亚东译注的《论理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章旨及短评则引用自常熟朱麟公振评注《论语白话批注》(台湾:天禧出版社, 1999年影印本)孔子论孝道(一)以下孔子论孝之原文摘自《论语·为政第二》:内容:孟懿子1问孝。
子曰:“无违2。
”樊迟3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解: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孟僖子临终时嘱懿子要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父命(学礼)。
3:樊迟:名顺,字子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6岁。
4:御:驾车(指樊迟为孔子驾车)。
翻译:孟懿子问:“怎样才算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仪。
”一天,樊迟为先生赶车,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请教孝道,我答覆他说,不要违背礼仪。
”樊迟说:“这是甚麽意思呢”孔子说:“当父母活的时候,应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他们死了,应按礼的要求安葬他们、祭奠他们。
”章旨:是言孝在不背於理。
短评:所谓无违,便是人之事亲,自始至终,都要无违於理,并不是一味从亲之令,就算尽了孝道,这一点不可不辨一个明白。
内容:孟武伯1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懮2。
”注解:1: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懮:其,他的、他们的(一说指子女,一说指父母)。
“其”取第一义,此句可解为:做子女的常能以谨慎持身,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使父母只担心他们的疾病,其它方面都可放心。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
" 子夏子细孝之义。
子曰:"小孝,言父母,可也;大孝,得不可。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和他的学生子夏讨论了孝道的真谛。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非常重要的,但孝道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真情实意。
这段对话中所涉及的主题,让人深思并引发了许多感悟。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提到了“色难有事”。
色,是指外表的端正和礼貌。
在古代,孝子要做到言行举止端正,以示对父母的尊敬。
然而,孔子说“色难有事”,意思是说虽然外表的表现很重要,但更难得的是内心的真情。
这提醒我们孝道并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更需要内心的感悟和付诸实践。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提到了“小孝”和“大孝”。
孔子认为,“小孝”指的是言行举止上对父母的尊敬和顺从,而“大孝”则是内心真情实意的表达,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孝道。
这种深刻的理解让人们意识到,孝道不仅仅是为了符合社会规范,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人生态度。
深入思考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发。
我们要意识到孝道是一种内在修养,是一种对父母的真情表达。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尊敬,更需要从内心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和付出,以行动去回报他们。
我们要明白孝道不分贵贱、不分年老与年幼,每个人都应该尊敬父母,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孝道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信念。
在阐述了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之后,我个人认为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优秀品质。
在现代社会,孝道的内涵可能会因为生活压力、社会变迁而逐渐淡化,但我们不能忘记孝道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弘扬孝道精神,让更多的人感悟到孝道的真谛,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我们的家庭才能更加幸福美满。
我鼓励每个人都要用心去体会孝道,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真情实意,用实际行动去表达孝道的精髓。
让孝道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我们的行为和言行都充满对父母的敬畏和爱戴,为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下面着重阐述以下对论语中“孝”这一思想看法和感悟。
孔子的孝道表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施行“仁”道德基础,从国家建设来说明孝的重要性。
一.孝不违礼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无违”,也就是说不论父母是在世或是已经往生,都要用礼的要求来对待他们。
我们要做到“晨昏定省”,才能称之为孝。
孝顺父母不仅是父母在世时要孝顺父母,还要谨遵父母的遗志,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的正道,这才是真正的尽孝!
二.孝是让父母少忧
孔子认为,孝就是不让父母为我们身体之外的事担心,否则就是大不孝。
父母年事已高,无法再承担我们远离他们的担忧与顾虑。
所以,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若远游,必有去向。
因此我们要时刻铭记“儿行千里母担忧!”
三.敬是真孝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养活父母,让父母不为衣食担忧,而是能够敬顺,否则与饲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色难”,意为能够保持敬爱和悦的态度最难,孝不是谦让,不是效劳,而是长期的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否则,就算能让父母衣食无忧,父母也不会真正觉得开心。
四.善谏父母为孝
孝不是一味的去听从,如果父母犯错,我们要做的是对父母的过错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
劝没有被听从,仍然要恭顺,依旧担忧父母而不是怨恨。
“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孝顺父母,而不是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就太迟了。
孝顺父母要讲究方法,而不是愚孝,我们应认真研读孔子关于孝的思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对父母尽孝!。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善。
人之所欲,皆可得于父母;人之所恶,莫不归于父母。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不敢以恶居心,不敢以私害公。
《色难》文言文翻译:色难,即以色诱之难以做到。
有事之时,弟子应主动承担劳作;有酒食之时,先生应先行享用,此曾以为是一种善行。
人们所渴望的东西,都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无不归咎于父母。
孝子之极致,莫过于尊敬父母。
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为他们考虑得深远。
不敢怀有恶意,不敢因私心而损害公义。
翻译如下:《色难》篇讲述的是人性的难处。
在有事需要处理的时候,作为弟子,应该主动承担起劳累的工作;而在有酒食享用的时候,作为长辈的先生,应当先品尝,这曾被认为是善良的行为。
人们所希望得到的东西,都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人们所厌恶的事物,无不归结于父母身上。
对于孝子来说,最高的境界莫过于尊敬父母。
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深思熟虑,考虑得非常长远。
他们不敢怀有恶意,不敢因个人私欲而损害公共利益。
在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孝道的深刻理解。
他们认为,孝顺父母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供给,更在于精神上的尊敬和关怀。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深沉而无私的,他们总是希望子女能够过得好,因此不惜付出一切。
而孝子则应以尊敬父母为最大美德,时刻牢记父母的恩情,以自己的行为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色难”这个概念,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艰难。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抵制诱惑,容易陷入私欲的泥沼。
然而,真正的孝顺却是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私心,敢于抵制诱惑,坚守道德底线。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敬父母,体现出孝道的真谛。
总之,《色难》这篇文言文短文,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孝道的真谛,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保持一颗孝顺之心,尊重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孝敬父母最难的是"色难"你知道什么叫色难吗?有位老太太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
儿子刚谈崩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自己床上摸索,生硬的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间好好呆着,别到处乱串。
”母亲解释说:“我在找个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
”儿子脸色很臭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
”夜晚12点,老母亲便从七楼跳下了。
于丹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儿女有条件很容易做到给父母买车、买房,但是最难做到的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
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过,孝敬父母什么最难,是“色难”,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
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为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
有人认为,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
其实,物质上给父母的享用,这是低层面的“孝”;而高层面的“孝”,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色难”难在何处?难在很难有一颗恭敬的心,难在没有一个谦和的态度。
于是“色悦”成了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标尺。
就是说,经常对父母微笑,经常敬重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
每天真诚地看着母亲的眼睛,跟母亲交谈几分钟---不嫌弃,不抱怨,想对母亲发脾气时克制一下,始终和颜悦色对待父母,她们就会生活得开开心心的。
随时都给父母好脸色,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可现实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又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天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关键是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
真心爱父母,应该和颜悦色,从内心深处发出微笑,让他们感到快乐、幸福。
你怎样对父母,子女也将怎样对你!父母在世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因为你们见面的时间不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在孔子的《论语》中,有一则关于孝道的对话:“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
”这是孔子对于孝道的深刻思考和教导,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启示。
今天,我将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探究这一主题,带你一起深入理解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
一、孝道的内涵和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其中蕴含着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
在古代社会,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而在现代社会,孝道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和深化。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如何理解和践行孝道,都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实践的命题。
二、孝心与孝行“色难”是孔子对孝道的诠释,意味着孝顺和尊敬父母是一件不易的事情。
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感悟,告诉我们孝道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尊敬和表达,更需要通过行动来体现和实践。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用心和行动来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尊敬父母、悉心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到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都是体现孝道的具体实践。
三、孝道与社会责任“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子不仅在家庭中要孝敬父母,更需要在社会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名合格的孝子,需要在工作生活中努力奋斗,为社会、为家庭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用行动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也需要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热心公益事业,传播孝道的精神。
四、个人感悟与思考在我看来,“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
”这句话不仅是对孝道的思考和诠释,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孝道的内涵和实践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创新,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来重新认识和理解孝道。
总结回顾通过对“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不敢。
真孝不“色难”
作者:叶月森
来源:《小学德育》2010年第20期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说:“现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
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又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
曾是以为孝乎。
”“色”在这里指态度,色难即态度很难。
整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做事,儿女接手代劳;有美食,拿给父母吃。
这样就是孝吗?
例如:儿女疲惫不堪地下班回到家,父亲吩咐倒杯茶给他,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将茶杯在桌上重重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吧!”父母见到儿女如此态度,将作何感想?
关于“色难”,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这样解释:“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难也。
”后人于是把子女和颜悦色奉养父母谓为“色养”。
色养难,色难易。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位自然平静,有4位面带期待与希冀。
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位表情冷漠,脸色难看;41位表情平淡,无动于衷;只有13位笑脸相迎,问寒问暖。
数字令人心寒。
为什么晚辈们如此冷漠?给老人脸色看,这叫大不孝。
为什么给老人脸色看,“色难”?是内心有嗔恨造成的。
有些人认为父母没有能力,没有社会地位,没有金钱,对自己没有帮助,只会拖累自己。
相从心生,心里有不敬之意,没有感恩之心,脸色上就会反映出来。
中国古代非常注重“孝”。
《弟子规》开篇即言:“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宋朝大诗人黄庭坚,官至太史,但仍很孝顺,侍奉母亲极尽诚意,每遇母亲的事务,他必定亲自去做,每天晚上都亲自替母亲洗便桶,从不叫仆役们代劳。
他认为服劳奉养,全是做儿子应尽的职分,哪里可以叫他人分了自己的孝顺呢。
当代也有很多名人重孝事亲。
如1962年春天,已62岁的陈毅元帅途经成都时,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老人病重,有时小便失禁。
陈毅刚到家,恰遇母亲换下一条被尿濡湿的裤子。
母亲担心儿子见到,便不停挥手使眼色,要身边照顾她的保姆将裤子藏起来。
保姆慌忙中将裤子扔到床下。
见此情景,陈毅拉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娘,您把啥子东西扔到床下了?”母亲连连摇头说:“没啥子,不关你的事。
快坐下,跟妈聊聊天!”陈毅笑了笑,对母亲说:“娘,您怎么对我也保起密来了?”说着,弯下身去,要看个究竟。
母亲见瞒不住,就说了实情。
陈毅听罢,眼圈红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没能在您身边侍候,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
这裤子应该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干什么?”说着,他拿过裤子,对保姆说:“我母亲的病如此沉重,平时不知给你们添了多少麻烦。
今天,就让我去洗吧!”
保姆怎么也不让,母亲也赶紧阻拦。
陈毅诚恳地说:“妈,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
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他脏衣服都拿出去洗得干干净净。
母亲欣慰地笑了。
真正的孝不光是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尊重,心底自然而生的敬意——父母给予我们健全的四肢,健康的身体,我们应该很感激才对。
真正的孝顺是不会给老人脸色看的,因为爱在态度上——心中孝,态度敬,就不会对父母感到厌烦。
就如《礼记》所说:孝子之有深爱,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作者单位:东莞市长安镇第一小学
广东东莞523850)
责任编辑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