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服饰--僧衣的颜色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汉传佛教僧服的演变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沈高名张康夫摘要:佛教的服饰文化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中国的气候环境、传统礼教和民俗民情进行了新的结合,衍生出适用于中国本土的僧服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汉传佛教僧服逐渐演变并趋向成熟稳定,而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了解汉传佛教僧服渊源和发展的基础上,总结汉传佛教僧服在款式及色彩上的演变过程和主要原因,归纳其演变下的“不变”内核。
关键词:汉传佛教僧服款式色彩演变象征汉传佛教僧服在其发展中,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推进,在主动与被动结合下融合异域元素发展本土特色,表现了宗教服饰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以时间为脉络,推演其从古至今的演变,梳理汉传佛教僧服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一、佛教僧服起源与传入僧服起源自印度,最初的僧服是释迦牟尼在清净塔前自我受戒,削发为僧时脱去俗衣俗服,穿上了表示出家的衣服。
从此,释迦牟尼让入佛门的僧人们仿效自己,自此僧人身着出家衣服开始成为制度。
以《十诵律》上所言,僧服来源可分为五类:一为有施主衣,二为无施主衣,三为往还衣,四为死人衣,五为粪扫衣。
按类别来说僧服则又分为三种,也就是俗称“但三衣一钵,不蓄余长”的三衣,包括:大衣、中衣、小衣。
三衣又统称袈裟,与僧人们而言,袈裟除了御寒功用之外也具有功德成就内涵外化的特点。
中国最初的汉朝僧人是依师出家,用所依师之姓,也仍旧穿俗家的服装,并不是像印度僧人着袈裟。
直到东晋,出现一位道安大师他制定《僧伽规范》,规定出家人一律以释迦为姓,并且要求僧人在佛事活动、讲经说法等法会时一律要着袈裟,由此佛教的僧服规范才逐渐开始。
在南北朝,昙无德等翻译律典之后,僧人依“戒”为师,一切所行皆以戒律为准则。
由于气候条件,政治因素,民风民俗等影响,当时中国的僧人不仅有“三衣”,除此之外还另有当时汉朝俗家子所穿的服装,以此作为“内衣”,即僧人平常穿的大褂和海青等,也称作常服。
袈裟的名词解释袈裟,原本是指佛教僧侣穿戴的一种传统服饰。
它不仅仅是一种衣物,更是佛教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袈裟起源于印度,最早是印度教祭司的服装。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袈裟成为了佛教僧侣特有的标志之一。
袈裟是由一长条布料制成,分为上半身和下半身两段,上半身袈裟称为衲衣,下半身袈裟称为底裙,两者通过腰带相连。
佛教僧侣们穿戴袈裟,一方面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庄严和整洁,另一方面也具有宗教仪式的象征意义。
袈裟的颜色和图案在不同的佛教派别和国家中有所不同。
在中国,袈裟通常是暗红色或褐色,也有黄色和白色的袈裟。
袈裟上常常刺绣着佛陀或佛法教义的图案,这些图案代表着佛教的教义和禅宗的精神内涵。
每一件袈裟都经过严格的制作手续,需要佛教僧众亲自参与和亲手完成。
袈裟还承载着佛教教义中的某种意象,象征着菩萨的慈悲和智慧。
佛教教义中,菩萨被视为拥有无限智慧和慈悲心的存在,他们决定放弃成佛的机会,以慈悲救度众生。
因此,袈裟代表了菩萨的慈悲和智慧,佛教徒穿戴袈裟,也是为了向菩萨学习,追求智慧和慈悲。
除了佛教僧侣穿戴的袈裟,袈裟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其他的用途。
在日本民间信仰中,如果有人生病或者发生不幸的事情,人们会向神佛祈祷,然后穿上一个特殊的袈裟来祈求庇佑和平安。
这种袈裟通常是以红和白色为主,以纹路精美的刺绣装饰。
由于袈裟在日本文化中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人们相信穿上这样的袈裟能够祈福和神明的保佑。
袈裟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佛教信仰和日本文化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穿戴袈裟不仅仅是对佛教的尊崇,更是一种修行和自我完善的方式。
佛教教义主张“身心净化”,袈裟的穿戴本身就是一种身心净化的体验,通过穿上袈裟,信徒可以进入一种宁静和超脱俗世的状态。
总而言之,袈裟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它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佛教信仰、教义和文化内涵的象征。
袈裟的名词解释,无论是在佛教僧侣的服饰还是民间信仰中的应用,都代表着一种对于慈悲和智慧的追求,与信徒们的精神修行息息相关。
少林寺服装细节分析报告一、引言少林寺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也是传统武术的发源地之一。
作为少林寺弟子的标志,其独特的服装承载着寺内武僧们的身份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对少林寺服装的细节进行分析,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特点。
二、服装整体设计少林寺的服装采用黑色为主色调,寓意着守望夜色、冷静自律之意。
整体上,服装采用宽松的剪裁设计,使其具备灵活的活动性能。
衣领和袖子上绣有金丝线,形成独特的花纹,凸显了服装的高雅与精细。
三、顶戴少林寺的武僧顶戴的是一顶特制的僧帽。
该僧帽以黑色为主色调,内垫上尖角,象征着觉悟力量之意。
帽身上绣有少林寺的标志性图案,以金丝线勾勒出山、水、树、僧四个字,代表着少林寺作为佛教名刹之一的独特地位。
四、衣着1. 上衣:少林寺武僧的上衣常常采用长袍的形式,分为内外两层。
内袍一般为黑色,外袍为深蓝色或红色,两者间袍边镶有金边,突显了服装的金碧辉煌。
2. 腰带:腰带为黄色或红色,兼具实用和装饰的功能,同时也象征着师徒间的情谊和信任。
腰带上带有金属扣环,方便调节松紧度。
五、下装少林寺武僧的下装采用的是宽松的长裤,以灰黑色为主色调。
裤子腰部有细褶,使其在行动时更加灵活自如。
裤腿部分常常用裹脚带束缚,以增加运动稳定性。
六、鞋袜1. 鞋子:少林寺武僧的鞋子为布鞋,鞋底较厚,既为行走提供了良好的保护,又能增加脚的稳定性。
鞋面常常用红黑两色布料拼接而成,凸显了寺庙的庄重和神秘感。
2. 袜子:武僧的袜子通常为白色或灰色,采用纯棉或丝绸面料制成,柔软舒适,以提供足部的舒适感。
七、配饰1. 长鞭:武僧的特殊配饰之一,为黑色长鞭。
长鞭象征着武僧的武术功夫和悟性。
2. 佛珠:武僧手腕上常常佩戴佛珠,象征着佛教信仰和对佛法的追求。
八、结语少林寺服装的设计精妙而别致,其细节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黑色基调代表着武僧冷静自律的精神,衣领和袖子上的金丝线花纹则体现了寺庙高雅与精细的特质。
顶戴的僧帽、多层次的上衣、特制的腰带以及宽松的长裤和布鞋,皆是为了体现武僧们在修道和武术中的专注和舒适度。
袈裟有三个等级的,分别代表受过的三种级别的戒律。
受了大戒的和尚,均可以穿这三种袈裟。
不同时节(法会),穿不一样的袈裟。
一般每个寺庙里,只有主持一人,做法事的时候,可以穿红色的袈裟,其他人穿咖啡色或者其他颜色的。
袈裟里面,穿得那个大袖子的衣服叫做海清,有黄色的,黑色的,咖啡色的,等等,有些寺庙是主持穿黄色的,其他穿咖啡的,有些是全部穿黄色的。
规定不一样的。
僧众所穿衣物,袜帽,鞋子,处处表法,无级别之论。
例如罗汉鞋有六个洞,寓意低头看破六尘之虚,远离染浊,念念护持清净意。
而我们总在颜色,花纹,做工,材质上分别,自然处处有高下。
南无阿弥陀佛!。
和尚标识法规
离开家庭当和尚、尼姑或道士的人称为出家人。
“光头”出家人在俗家人看是和尚的标志,在佛教中达到高僧的地位才能被称为和尚(往往称为大和尚),其他的都称为沙x,比丘等。
道士是道教神职人员的名称,女道士称“坤道”,也称女冠。
僧人基本标识,僧衣一般僧人穿青、灰、黄褐三种颜色。
袈裟是和尚披的法衣、由许多长方形布片拼缀成,比丘尼这样的学徒级别的小和尚,是没有资格穿袈裟的,一般在佛教参与很长一段时间的,师傅级别了才都穿红袈裟。
和尚穿的鞋叫僧鞋,有灰色、黄褐色,还有一种叫”罗汉鞋”,鞋子上六个“破洞”,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所谓的低头看破,其实是指看破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和尚的戒疤,和尚头上的圆点称戒疤,又可以称为香疤。
戒疤就相当于是一种断除执念的象征,在受戒时燃疤又称为“燃香疤”。
戒疤的数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种,数目越多,等级越高。
由于戒疤是佛教原有的仪式,烧戒疤有损身体健康,因此从19XX年XX月,下令一律废止。
从此以后新受戒的和尚,头顶没有戒疤了。
佛珠是和尚们必戴的物品之一,佛珠一般是圆球形的,表示圆满,也就是完美无缺的意思。
道士的相貌,蓄发对道士来讲很符合传统意义上的道相,道士蓄发是对汉民族传统的一种保留与传承。
道士分正一派和全真派两种,2X世纪的今天,正一派对于蓄发的戒律不作强制要求,大部分的正一派道士在发型上与常人无异。
而全真派依然严格遵守蓄发制度,全真出家道士必须进行冠巾仪式才能入道。
”唐僧“的衣服颜色是什么?
一、历史背景下的唐僧衣着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时期,唐僧是一个佛教
僧侣。
在当时,佛教徒和道教徒一样,通常会选择淡黄或者浅灰色的
衣服,这是为了表达宗教追求清净、超脱尘世的意义。
因此,唐僧在
传统表述中通常是穿着淡黄或浅灰色的袈裟。
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刻画
在文学作品中,唐僧的形象和服装也经常被描述得极为详细。
例如
《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对唐僧的着装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他描述
了唐僧衣着的细节,如“青布直裰”,“冠状幅巾”,这些描述更加丰富了唐僧形象的细节。
三、影视作品中的再现
在电视剧和电影中,唐僧的衣服颜色也有所不同。
虽然大多数作品依
然延续了传统,选择了黄色或灰色的袈裟作为唐僧的服装颜色。
然而,也有一些作品出于艺术创新的考虑,选择了不同的颜色,如白色、红
色或蓝色,以营造独特的氛围和形象。
四、不同解读下的衣服颜色
在历史和文学的不同解读下,对于唐僧的衣服颜色也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唐僧衣着的颜色应该是根据佛教教义和僧人身份来选择的,因此黄色或灰色更能体现其身份的虔诚与清净。
另一些人则认为,着
装颜色应该更加鲜明,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唐僧形象的亮丽和迷人。
综上所述,根据历史背景和文学作品的描写,唐僧的衣服颜色通常是淡黄色或浅灰色。
尽管如今在影视作品中也有不同的选择,但这些选择也是出于艺术的考量,不同颜色的选择都在尝试通过衣着来突出唐僧形象的个性和特点。
无论唐僧的袈裟色彩如何变化,他作为佛教僧侣的形象和修行精神,始终深深地嵌入了人们心中。
红黑之间: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所见僧服易色考
李婧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年(卷),期】2022()5
【摘要】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所见僧服有赤、黑、青、黄等色。
受犍陀罗佛教僧服与中国道服颜色双重影响,魏晋僧服为赤,后因戒律约束又由赤改黑。
北魏出现以黑、青等色区别僧人身份的做法。
北齐与北周服色因皇权影响分别改易为赤、黄。
僧服颜色几经改易不仅是戒律与皇权影响的结果,也是儒家礼仪的服章制度影响僧服制度的彰显。
【总页数】8页(P119-126)
【作者】李婧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3.5
【相关文献】
1.王弼《易》学始立官学考——兼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制度的兴废
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所见杭州地区的食料分布
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对当时绘画与雕塑的影响
4.考论:“民国教育部‘著作发明及美术奖励’(1941—1949)”与“吕澂柳诒徵《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审查书》”
5.魏晋南北朝佛教史及佛教艺术讨论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宗教仪式的宗教仪式仪式服饰中国宗教仪式的宗教仪式服饰中国历史悠久,宗教文化繁荣。
各种宗教仪式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而宗教仪式服饰作为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宗教仪式的宗教仪式服饰。
在中国,宗教仪式服饰多样且富有象征意义。
不同宗教拥有其独特的服饰风格,这与其信仰、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密不可分。
一、佛教仪式服饰佛教是中国最为广泛传播的宗教之一,其仪式服饰在佛教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僧人的服饰主要包括袈裟、内衣、绶带和各种装饰品。
袈裟是僧人最为重要的服饰之一,色彩鲜艳,常常以红、黄、蓝、白等色为主。
袈裟上绣有各种佛教图案和经文,象征着佛教僧人的身份与修行。
二、道教仪式服饰道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之一,其仪式服饰在道教仪式中起着重要作用。
道教仪式服饰以素色为主,注重质感和造型的简洁。
道士的衣服通常由长袍、道袍、道袍坎肩等组成,一般选用蓝、黑、白等色彩。
道士戴着道冠,用以象征其神圣的身份。
三、伊斯兰教仪式服饰伊斯兰教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信仰群体,其仪式服饰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穆斯林男性通常穿着长袍、长裤以及头巾。
长袍的设计注重宽大、舒适、简洁,以便方便进行宗教仪式。
穆斯林女性在宗教仪式中通常身穿黑袍,头部用头巾覆盖。
伊斯兰教仪式服饰以保持身份和尊重信仰为主要目的。
四、基督教仪式服饰基督教是中国较晚传入的宗教之一,其仪式服饰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教士的服饰通常由祭服、领巾、法衣等组成。
祭服是基督教仪式中重要的服饰之一,颜色多为红、白、黑等。
祭服上常常有金色十字架等装饰,代表信仰和崇高。
综上所述,中国宗教仪式的宗教仪式服饰多样且富有象征意义。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都具有其独特的仪式服饰风格,这些服饰不仅反映宗教信仰,更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无论是在庙宇、清真寺还是教堂,宗教仪式服饰都以其独特的外观和象征意义,为信徒们带来心灵的抚慰和安宁。
神圣的宗教仪式和仪式服饰共同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
对玄奘衣服的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玄奘,全名玄奘三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僧、翻译家和佛学家。
他于唐代七世纪前往印度取经,历经艰辛,终于将大量佛经翻译成中文,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玄奘以其坚定的信仰、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成为后世崇尚的楷模。
在玄奘的修行生涯中,他以清苦简朴的生活方式闻名。
尽管他面对艰难困顿,却总是坚守佛教的戒律和修行原则,一贯身着朴素的僧袍。
玄奘的衣服既是他修行的象征,也是他人格力量的体现。
本文将对玄奘的衣服进行详细的描写,以展现玄奘的形象及其修行之道。
首先,我们将从外观、材质和细节三个方面展开描写,并分析玄奘衣服的整体印象和其所承载的象征意义。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玄奘衣服的历史价值,以期更好地理解玄奘及其时代的文化背景。
通过对玄奘衣服的描写,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僧人的信仰和修行坚持,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佛教文化的魅力和玄奘传世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用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关于玄奘衣服的生动画面,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佛教文化的兴趣,并传递出一种对于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美好追求。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的内容。
以下是本文的结构:2. 正文:2.1 玄奘衣服的外观描写: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描述玄奘衣服的外观特点,包括颜色、款式、设计和装饰等方面的描写。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述,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体验玄奘衣服的外观魅力。
2.2 玄奘衣服的材质描写:这一部分将针对玄奘衣服的材质进行详细的描写,从纤维的质地、光泽度、柔软度以及手感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描绘材质的特点,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玄奘衣服的质感和品质。
2.3 玄奘衣服的细节描写: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关注玄奘衣服的细节,包括衣领、袖口、纽扣、褶皱等方面的描写。
通过描绘细节,读者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到玄奘衣服的精致工艺和细腻之处。
3. 结论:3.1 对玄奘衣服的整体印象:这一部分将总结对玄奘衣服的整体印象,通过表达个人感受和观点,读者可以了解到作者对玄奘衣服所产生的整体印象。
详解佛教僧服“海青”2014年03月21日 07:18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佛教僧服海青(图片来源:资料图)穿海青(图片来源:资料图)在参加法会时,四众弟子都穿海青(图片来源:资料图)佛教传入中国,由于气候、国情及实际需要等种种关系,原有之三衣不再适用,所以就另制小褂、中褂、长褂及大袍。
原有之三衣仅于礼佛、诵经或集会时,披搭于大袍之外,并依实际情况仅择一衣披搭。
佛教“海青”也就是大袍,是我国僧团中主要的服装之一。
因它的款式: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
所以也叫做“大袍”。
海青来源“海青”这一名词,在辞源里解释它说:吴中称衣之广袖者为“海青”。
按李白诗:“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盖言广袖之舞,如海东青也。
今亦称僧衣曰“海青”。
另据星云大师所著《无声息的歌唱》解释说:“海青本是雕类的鸟名,生得俊秀文雅,常在辽东海边飞翔,其状类似衫之大袖。
因此,把海青鸟名,借来当做大袍的名字”。
海青服式“海青”的服式,它原是从我国汉唐时代的服式衍流而来的。
在从前,无论僧俗都穿用它。
不过由于世界潮流的演进,生活方式的变革,世俗大众都早已改穿“满服”、“西服”、以至于穿着多彩多姿的“时装”了。
佛教尊重古制,同时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所以“海青”虽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还能够遵守穿用着。
海青颜色“海青”的颜色,一为青黑色为主;已受戒者,可于海青外加搭袈裟;未受戒者,仅着海青,不得披搭袈裟。
另有黄色,为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之主法者所穿,一般大众不得穿着。
海青寓意古代丛林将礼佛的衣服称为海青,乃取意于:“海”,因海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自在无碍;"青",因其色泽青出于蓝,意在鼓励策进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胜。
只要穿上海青就意味着已经是受持了在家戒律的真正居士,与一般的善男信女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特异之处“海青”虽然是脱胎于汉服,但是它究竟还有一些特异之处。
“海青”的衣领,是用三层布片覆叠缝制而成的;这样子叫做“三宝领”。
【佛教服饰】僧衣的颜色
佛教的僧衣,特别是三衣,在使用颜色方面有两项主要规定:一不许用上色或纯色,如纯青、黄、赤、白、黑和黄蓝、郁金、落沙、青黛等颜色;二在衣服上,尤其在新制的衣服上,必须点上一块别的颜色,称为“坏色”。
真正的坏色衣,是佛陀教导弟子们用树皮煮汁,或用污泥渍污;且在新衣之上,必定另外加旧衣的“贴净”,就是用旧衣的旧布,在新衣上加贴一块,以示坏“式”。
还有一种坏色的方法,叫做“点净”,就是在新衣的任一已染的颜色之上,另外用其他颜色将纯一染色的新衣,点上一块色渍。
戒律中规定,比丘的衣服,允许有青、黑、木兰(近似熟桑椹色或咖啡色)的三种颜色,仍非旧色,必须以本色之外的两种颜色点净之后,方始算是坏色,如果是青色衣,须以黑与木兰色点净;如果是木兰色衣,须以青与黑点净。
坏色在梵文中,音译为“袈裟”,译成“不正、坏、浊、染、杂”等等,所以凡是不正的、染坏的、都可以称为袈裟。
袈裟本意是一种草,引申为由这种草取汁染色而成的“赤褐色”,再进一步才引申出“不正色”。
佛陀规定弟子们应该穿坏色衣,不得穿正色或者显色衣,所以僧衣名为“袈裟”。
其实,加沙不但可以称呼僧衣,也可以称呼其他东西,如食物的五味道之外的杂味或坏味,便可称为“袈裟”。
可见,袈裟一词,不光是佛教的僧衣所专用。
后来,不同部派便开始穿不同颜色的衣服,如《舍利弗问经》说,萨婆多部着皂色衣,摩诃僧袛僧着黄色衣,弥沙赛部着青色衣,昙无德部着赤衣,迦叶维部着木兰衣。
这是通过三衣的颜色不同,来表示自己的宗派。
虽然五部的衣着不同,但原来的赤色袈裟在五部中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