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光》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77.51 KB
- 文档页数:4
新纪元【学习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2.探究新纪元的内涵,体会散文情与理的关系。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开放的视野、广阔的胸怀,继承老一代革命家的优良传统。
【学习重难点】1.作者对“新纪元”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2.怎样理解文中“新纪元”一词。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及背景: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 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
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 成立后,李大钊代表 指导北方的工作。
在 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3年6月,赴广州参加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被任命为中共中央驻北京委员。
1924年1月, 一大在广州召开,被选为 中央执行委员,并负责 中央委员会北京执行部的工作。
同年6月,作为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同年11月离苏回国。
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四大中央委员。
同年10月,取消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兼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的建制,分别组建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简称北方区委)和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任北方区委书记。
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积极组织和领导北方的革命运动,多方与冯玉祥国民军合作,开展推翻北京军阀政府的斗争,组织北方人民支援北伐 。
光◎国学诵读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解读】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
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宦懋庸:《论语稽》)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产生各种弊病。
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
◎语林撷英一、名篇名句1.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 2.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自太阳之光。
没有太阳,花就不能开放;没有爱情,就没有幸福;没有女伴,就没有爱情;没有母亲,就没有诗人和英雄。
(高尔基) 3.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4.我以为,黑暗并不等于没有光明,而是一种与光明敌对的独立的气力。
(高尔基《一个英雄的故事》) 5.黑夜呀,我感觉到你的美了。
你的美如一个可爱的妇人,当她把灯灭了的时候。
(泰戈尔《飞鸟集》)二、隽言妙语有人说,诗人是人类光明的守护者。
也许正是诗人的敏感,让他们先于我们感受到衰落,自然地担负起守护的重担。
因此,诗句中处处闪烁着诗人诗与思的闪光,并且诗人拥有更广阔的视域。
惠特曼曾在《草叶集》中写道:“我认为一根小草,蚂蚁与沙粒,并不比天体运行一日渺小。
”所以,诗人成为微光的守护者当之无愧。
生活在同一世界的人们更要努力成为自己微光的守护者。
当科技缄默的时候,人们自己用微光照亮前行的黑暗,沿着先知者的足迹前行,追寻更远的光明与未来。
也许,无论是外界的喧嚣还是自己内心的纷扰都不是人们放弃微光的原因,人们缺少守护微光的勇气和对责任的担当才是关键。
一直站在守护者身后的人们,如今,我们应该站出来成为微光的守护者,无论是漫长黑夜还是狂风骤雨都要夙夜匪懈。
(《微光的守护者》)一、读对字音1.单音字晨曦.(xī) 窒.闷(zhì) 自恃.(shì) 荒谬.(miù) 臃.肿(yōn g) 掷.下(zhì) 褊.狭(biǎn) 倏.忽(shū) 嗤.嗤(chī) 冉.冉(rǎn) 骤.然(zhòu) 阴霾.(mái) 颓.丧(tuí) 窸窣..(xī)(sū) 黑魆.魆(xū) 2.多音字间间.距(jiān) 宁宁.静(níng) 间.隔(jiàn) 宁.愿(nìng) 泥泥.滞(nì) 藉狼藉.(jí) 泥.土(ní) 枕藉.(jiè) 二、写对字形⎩⎪⎨⎪⎧dǐ(抵)门zhǐ(扺)掌而谈 ⎩⎪⎨⎪⎧yú(愉)悦始终不yú(渝) ⎩⎪⎨⎪⎧diàn (惦)记diān (掂)量 ⎩⎪⎨⎪⎧胆qiè(怯)qū(祛)除 ⎩⎪⎨⎪⎧放sì(肆)yì(肄)业 ⎩⎪⎨⎪⎧xié(携)手juān (镌)刻 三、用对词语1.捉摸 琢磨捉摸:侧重“猜测”“预料”,多用于对某人脾性或言行用意的猜测、把握,有时也用于对某种情况的猜测、预料。
都江堰【学习目标】1.品味余秋雨散文独特的艺术特色2.体会想象在课文中的作用3.体会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反思精神【学习重点】分析课文的对比手法【学习难点】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
当代散文家、艺术理论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且担任过多所大学教授。
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
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
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
《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
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2写作背景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岷江干流上,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率领当地百姓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直到现在它还造福人民,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余秋雨在四川青城山时不期然与都江堰相遇,被深深地震撼了,于是写下了这篇名文。
【课堂学习】自主预习1.字音识记颓壁残垣.()惊悸.()庇.护()修缮.()卑处一隅.()强悍.()铁戟.()遴.选()怦.然心动()韬.略()诘.问()傩.戏()衮衮..诸公()2.辨形组词堰()拙()逛()掬()揠()绌()诳()鞠()偃()咄()3.词语解释冰清玉洁:修缮:膜拜:焕然:众目睽睽:4.近义辨析(1)浸润·滋润浸润:①固体与液体接触时,液体能附着在固体上的现象;②(液体)渐渐渗入。
滋润:①饱含水分,不干枯;②增加水分,不使干枯。
例句:①都江堰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________、节节延伸。
②附近的湖水________着牧场的青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五单元略读《光》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大自然的“光”,感受大自然。
提高赏析散文、写作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阳光,感受阳光,培养雅致的情怀。
2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阶段学过2个单元和本册散文的学习,学生能理解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能通过对景物特点的把握,明确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本文中感受大自然、认识“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理解。
3重点难点
1、认识大自然的“光”,感受大自然。
提高赏析散文、写作散文的能力。
2、认识阳光,感受阳光,培养雅致的情怀。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阳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在寒冷冬天,我们渴望阳光带来温暖;在炎炎夏日,我们渴望得到丝丝阴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杨必的《光》,去感受那不同的“光”。
2【讲授】作者简介
杨必(1922-1968),是钱钟书夫人杨绛的妹妹。
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无锡。
曾就读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文系。
解放后在国际劳动局担任英语翻译,1952年任教于复旦大学外文系。
1968年因病去世。
其翻译的《名利场》(英国萨克雷著)享有很高的声誉。
3【导入】预习过关
1、字词
字音:胆怯( ) 倏( )忽黑魆魆( ) 窸窣( )( )
解词:乖觉: 嘿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人教�综合性学习教案教材篇目《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单元目标1.背诵并默写相关的名言名句。
2.复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理解意象和感情的关系。
重点难点1.复习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复习掌握分析古诗景情关系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积累运用】一、字音滟滟yàn霰弹xiàn汀上白沙tīng潇湘xiāoxiāng寂寥jìliáo岩扉fēi剡溪shàn郯城tán水澹澹dàn鸾回车luán訇然中开hōng吴楚东南坼chè豆蔻词工kòu垆边lú聒噪guō渌水lù谢公屐jī涕泗sì乾坤qiánkūn戎马róng荸荠bíqí戊戌wùxū纤尘xiān纤夫qiàn碣石jié扁舟piān扁平biǎn青枫浦pǔ姓蒲pú天姥山mǔ姥姥lǎo二、字形1�保�uān喧宾夺主xuān煊赫xuān萱草2�彼甦àndàn澹澹彰善dàn瘅恶肆无忌dàn惮dàn啖以重利3�眘hàn剡溪shàn禅让shàn膳宿shàn嬗变4�倍梗毹埃蹀⒊穑毹埃蹩�5�眏ié碣石jié桀骜jié孑立jié羯鼓三、词语1.思考下面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蒙山巍峨挺拔,让人高山仰止。
(×)(2)这个小男孩正值豆蔻年华,精力旺盛。
(×)(3)老师一来,这两个正在打架的孩子立刻停下来,摧眉折腰。
(×)(4)洞庭湖江天一色的壮景是何等迷人!(√)(5)青年时代犹如春花秋月,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略读1 光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模.糊(mó)模.样(mó)窒.息(zhì) 怪诞.(dàn)B.雷霆.(tínɡ) 杀戮.(lù)深邃.(suì) 自恃.(shì)C.测度.(dù) 过度.(dù)阴霾.(mái) 臃.肿(yōnɡ)D.覆载.(zài) 记载.(zài)纤.细(xiān) 窸窣.(sū)【解析】A项,“模样”的“模”应读“mú”;C项,“测度”的“度”应读“duó”;D项,“记载”的“载”应读“zǎi”。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在持续不断的、倦意叠生地忙碌时,我常常望着书房里那一撂撂的书,充满了对天堂的向往。
有了这种向往之后,我所身处的境地便有了地狱一般的对比效果。
B.至于地势,伸之则为半岛,缩之则为港湾,聚之则为峰峦,散之则为洲屿,加上舟揖来去,变化之多,乃使海景奇幻无穷,我看了十年,仍然馋目未餍。
C.午后的阳光照在酢浆草的花盏上,有着一种蓬勃的美丽。
我的心地也因为天堂和酢浆草的双重润泽而黑亮和沃饶。
而我们曾经用心经营的三角梅,倒是敛抑着,萧疏着。
D.是的,这里看不到宽阔的地平线,目及的只是各种各样菱角分明的线条:这里的月亮在初升起时常常是黄黄的,似乎在什么化学溶液里浸泡过。
【解析】A项应为“倦意迭生”;B项应为“舟楫来去”;D项应为“棱角分明”。
【答案】 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2月27日晚,“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
虽然这些感人事迹早已广为人知,但通过这一平台,感动再一次漫延..在神州大地。
B.在四川足球改革研讨会上,省足协、省校园足球重点学校代表、球迷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对.四川足球的改革发展出谋献策。
C.这个春节,很多人都紧盯着自己的手机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红包。
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受才女杨必笔下大自然光的千变万化和她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认识大自然的“光”的美;2、、与《葡萄月令》比较,了解与《葡萄月令》文把散文之“疏”推到极致相反的是《光》文,展现散文之“密”又有着怎样的审美意趣;3、掌握《光》文作者发散型思维的途径,提高学生写作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感受才女杨必笔下大自然光的千变万化和她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认识大自然的“光”的美;2、、与《葡萄月令》比较,了解与《葡萄月令》文把散文之“疏”推到极致相反的是《光》文,展现散文之“密”又有着怎样的审美意趣;教学难点:3、掌握《光》文作者发散型思维的途径,提高学生写作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我所教的两个班为理科班,虽然高二学生的思维相对较成熟,但偏理性。
一个班内学生的文学素养参差不同。
我打算在突破重难点时,主要借助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取部分学生之长,补部分学生之短,完善赏析,提高写作能力。
在讲授过程中,因我们对前四个单元散文“形与神”“情与理”“大与小”“虚与实”特点的分析后,学生对《光》文的整体把握,对《葡萄月令》和《光》语言的不同特点的掌握应该比较顺利。
在欣赏文章语言文字时为避免学生赏析肤浅,我提前利用导学案规定了赏析格式。
例如:“文章写晨光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晨光的什么特点?你从中有何体悟?”在深度探究部分,寻找发散性途径时,利用小组合作形式,集思广益,互补中完善答案。
在学生展示答案和短文部分,教师要准确捕捉学生所展示得中心内容,结合本文重难点做准确的总结。
过程与方法:朗读预习整体感悟——研究讨论——分析归纳巩固练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敏锐捕捉能力;认识阳光,感受阳光,培养雅致的情怀。
导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
光给我们带来了明亮,带来了方便,也能带来希望。
我们在阳光下微笑成长,我们在月光下畅想未来,我们在灯光下求知探索,我们在烛光下感受母爱的伟大。
一切的光亮都能触动我们的灵魂,激发我们不一样的情怀!杨必,一个有着极强的文学才情的女教授,她用细密的语言的触须,深入大自然景物最细微、最本质的层面,表现自己对于光的独特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进入才女杨必“光”的世界!一、整体感知(预习检测)1、这篇散文写了哪几样事物?(出示幻灯)【明确】光{光的不同变体(晨光阳光月光闪电烛光等)} 、黑暗、声音。
《光》教案导语:前段时间,我们复习了散文的考点以及对应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一样知识只有被运用过才能记得牢,而另一位名人说:一样知识只有被反复运用才能记得牢。
这位名人就是“我”。
所以老师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中选取了一篇散文《光》,以供我们练习,提高我们的散文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1)散文鉴赏三问一问:写什么二问:为什么写三问:怎么写写什么解决的是写作对象和内容问题,为什么写解决的是写作主旨问题,怎么写解决的是手法技巧、文章结构和语言问题。
(2)散文鉴赏步骤:1看标题确定散文类型 2看正文整体把握理清层次 3考虑怎么写的问题二)新授第一步看标题第二步默读文章,概括每段主要内容思考问题:1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2文章线索 3分别概括晨光、日光特点,分析光与黑暗是什么关系第三步考虑怎么写技巧(全篇角度、局部角度)思考问题:第四部分写到了“夜晚的声音”,是不是偏离了光的主题呢?语言(细腻敏感)三)总结我们可能从来不曾像作者那样细细地品味过光,因而一时还不能完全领略作者这种细腻的感受;然而可能将来某一天,我们从梦中醒来,晨曦从窗子透过来。
那时,我们也就会惊喜地发现,晨光确实如作家所写的那样
瞬息万变,美妙无穷。
优秀的作品就是这样在唤醒我们的感觉,能扩大我们的视野。
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除了帮助我们练习散文阅读能力之外带给我们的意义吧!四)推荐阅读《光之四书》林清玄《阳光的疤痕》王清铭 ||||。
散文整体阅读指导1.散文的内涵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
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2.散文的分类3.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神聚散文赏析的四个着力点如果将诗歌比作“抒情女神”的话,那么散文便是“抒情王子”了。
散文以其灵活的笔法、浓烈的情味和优美的语言征服了许多读者的心。
我们如何鉴赏散文呢?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梳理文脉,初步感知形象,整体把握文本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即人、事、景、物的记叙描写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
找出文章线索,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明确作品借以抒情言志的核心形象,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
如《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按照“走出家门——漫步小径——荷塘月色——回忆采莲——重回家门”的顺序来写,核心形象是朦胧、静谧、柔美的“荷塘月色”。
这样我们就对文本有了整体上的初步感知,为深入理解文章立意奠定了基础。
2.抓住文眼,深入剖析形象,品味情感意旨在散文中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称为“文眼”。
倘若读者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灵魂”。
然后深入剖析形象特征,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
如《故都的秋》,只要抓住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然后深入剖析作品所描绘的几幅“秋景图”,联系郁达夫当时的处境与心境,就会品出作者对故都北平秋景“清、静、悲凉”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的眷恋和落寞之情,读出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浓重的“主观色彩”。
3.分析手法,深入文本内涵,揣摩美的本质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
因此,鉴赏散文必须注意“景”与“情”、“形”与“神”、“理”与“趣”、“实”与“虚”、“扬”与“抑”、“详”与“略”等诸多关系的艺术处理技巧,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内涵,更加深入地揣摩其美的本质。
《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大自然的“光”,感受大自然。
提高赏析散文的能力。
提高写作的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去解读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阳光,感受阳光,培养雅致的情怀。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杨必(1922-1968),是钱钟书夫人杨绛的妹妹。
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无锡。
曾就读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文系。
解放后在国际劳动局担任英语翻译,1952年任教于复旦大学外文系。
1968年因病去世。
其翻译的《名利场》(英国萨克雷著)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整体感知
这篇散文基本上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了一天之内“光”的变化及其带给人的感受。
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三、问题探究
过渡:本文内容十分丰富,但读来却不觉繁杂,这是因为作者文思有路,安排得井井有条。
我们平时写作文时,有部分同学不是难以打开写作思路,就是发愁作文凑不够字数。
这篇散文为我们提供了如何把文章写丰富的范例,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本文的写法。
1、写晨光:主要写了晨光的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是哪句?简要分析。
2、写阳光:作者是怎样写阳光的?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3、写光和黑暗的关系:
写了两者怎样的关系?文中分别列举了哪些事例来写的?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精彩?试着分析。
4、文章第四部分写到了“夜晚的声音”,从四方浮来,
1)都写了哪些声音?最好听的是什么声音?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四部分写到了“夜晚的声音”,是不是偏离了光的主题呢?请简要回答。
四、延伸拓展
学了本文,你在写作上,得到什么启发?
五、小结:
我们可能从来不曾像作者那样细细地品尝过光,因而一时还不能完全领略作者这种细腻的感受;然而,某一天,当我们从梦中醒来,晨曦从窗口透露,那时,我们也许就会惊喜地发现:晨光确实如作家所写的那样瞬息万变、美妙无穷,优秀的作品就是这样在唤醒我们的感觉,能扩大我们的视野。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步步高》
●课后反思
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树》导学案
编写人: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挖掘课文内涵,学会抓住文本内在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感受树的深刻意义及精神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自然,感悟人生
【学习重点】
“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学习难点】
比较“菩提”与“棕榈”的抗争精神
【学习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1、文中写了哪些树?哪些是重点?
2文中每种树都与一种信仰有关,或者代表了一种精神,请简要分析
3、这三种树,涉及三种宗教思想,而这三种宗教思想似乎都和苦难有关,结合课文谈一下三种宗教如何看待苦难的,给你怎样的启示?
4、文章中的三种树不仅仅具有苦难的相似点,同时,三种树或多或少的和都市产生了联系,三种树在都市中的境遇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态度?
通过“盲点”、“商业”、“城市一隅”三个词得板书如下:
板书:菩提树 ----人文思想 ----忽略
圣诞树-----救赎 --------- 批判
棕榈树------倔强、忍耐 ---渴望
5、总结:一草一木总关情。
由树得出象征意义、文化内涵进而得出对都市文化的反思等内容的理性思考。
从表面看似象征意义相同的苦难和都市出发,得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借树体现出寻常事物不寻常的味道。
6、能力提升:
本文是节选,以下的内容无从得知。
假设以下段落还是写一种树,试仿照本文特点写一树。
注意写出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反思意味。
七、提升总结:平常事物在作者笔下有了象征意义,进而拥有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生活中再平凡的事物,只要用心体会,用心思考,就会有非凡的味道。
顾城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
让我们用审美的眼睛发现平常事物的文化意蕴,用审视的心灵感受平凡生活的深澳奇妙。
让平凡事物也非凡。
板书:
树(节选)
林燿德
菩提树 ----人文思想 ------忽略
圣诞树----- 救赎 --------- 批判
棕榈树------倔强、忍耐 ---渴望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