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变更管理规定
- 格式:docx
- 大小:19.01 KB
- 文档页数:3
软件系统变更管理制度软件系统变更管理制度⒈引言⑴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软件系统变更的有效管理,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⑵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的所有软件系统变更,包括但不限于功能变更、修复漏洞、性能优化等。
⑶定义●软件系统变更:指对现有软件系统进行的修改、更新或补充操作。
●变更请求:指需求方或系统管理员向变更管理团队提交的变更申请。
●变更管理团队:负责审批、安排和监控软件系统变更的团队。
●变更评估:对变更请求的分析和评估过程,确定变更的可行性和影响范围。
●变更实施:在变更评估通过后,对软件系统进行实际的修改、更新或补充操作。
●变更记录:对每个变更的详细记录,包括变更的原因、内容、影响等。
●变更后评估:对变更实施后系统性能、功能的评估。
⒉变更管理流程⑴提交变更请求需求方或系统管理员向变更管理团队提交变更请求,包括变更的原因、内容、期望实施时间等信息。
⑵变更评估变更管理团队对变更请求进行评估,包括变更的可行性、影响范围、资源需求等,制定变更计划。
⑶变更批准变更管理团队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批准变更请求,并通知相关人员。
⑷变更实施在变更批准后,变更管理团队组织相应人员进行变更操作,确保变更按计划实施。
⑸变更回滚如果变更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或预期效果未达到,变更管理团队有权决定回滚变更操作。
⑹变更记录变更管理团队对每个变更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变更的原因、内容、影响、实施时间等。
⑺变更后评估变更管理团队对变更实施后的系统性能、功能进行评估,确保变更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⒊变更管理团队职责⑴变更请求评估负责对变更请求进行评估,确定变更的可行性和影响范围。
⑵变更计划制定根据变更评估结果制定变更计划,包括资源需求、实施时间等。
⑶变更操作管理组织相应人员进行变更操作,确保变更按计划实施,监控变更过程中的风险和问题。
⑷变更记录管理对每个变更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变更的原因、内容、影响、实施时间等。
⑸变更后评估对变更实施后的系统性能、功能进行评估,确保变更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信息系统变更、发布及配置管理制度
一、为规范软件变更与维护管理,提高软件管理水平,优化软件变更与维护管理流程,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支持及系统变更工作。
三、系统变更工作可分为下面三类类型:
1.功能完善维护
业务部门由于业务发展或业务处理的需要,所产生的对系统的现有功能进行修改、完善的需求。
2.系统缺陷修改
系统设计和实现上的缺陷会引发业务操作中的异常。
对系统缺陷进行修复的需求。
3.统计报表生成
业务部门统计报表数据生成的需求。
所要求的统计报表数
据不能够通过应用系统现有功能提供。
四、系统变更工作由相关科室和计算机管理员协作完成。
相关科室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提出系统变更需求时,由科室书面申请,科室负责人签字后提交给信息科。
五、计算机管理员负责接受需求,信息科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需求分析论证,确认有必要变更并且可以实现,
则由信息科负责人签字,再向开发人员提出系统变更建议。
六、实现过程应按照软件开发过程规定进行。
系统变更过程应遵循软件开发过程相同的正式、统一的编码标准。
七、计算机管理员组织相关科室对系统程序变更严格按照功能要求在测试数据库上进行全面调试,确认通过后才能分发,并对前一版本撤销。
八、系统配置由系统管理员负责,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和系统参数进行配置。
并有相关更新配置记录。
九、本制度自2008年6月1日起开始执行。
信息系统变更、发布、配置管理制度
一、为规范信息系统变更管理,提高软件管理水平,优化软件变更与维护管理流程,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信息科与各科室使用医院信息系统的相关人员。
三、信息系统变更内容可分为下面二类:应用软件功能完善维护变更、项目系统缺陷修改升级变更。
应用软件功能完善维护变更指信息科根据医疗业务部门在使用应用软件的过程中发现需要改进、优化的需求,对信息系统进行的功能完善性或适应性维护;项目系统缺陷修改升级变更指对某些项目系统由于设计和实现上的缺陷而导致系统功能或使用的诸多问题,所进行的修复升级。
四、信息系统变更工作以任务形式由需求方(一般为医疗业务科室)和维护方(信息科和软件厂商)协作完成。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任务提交和接受、任务调研、任务实现和评估、任务验收和使用。
五、需求部门提出系统需求,并将需求整理成《信息系统变更申请表》,由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提交给信息科。
六、信息科负责接受需求并上报给医院信息化建设委员会审议,并提出系统变更建议,信息科根据变更建议审批《信息系统变更申请表》,调研后提交信息化建设委员会审议,
待审议通过后,提交院长办公室审核。
七、信息科根据部门提供的需求与软件开发商联系协同实现信息系统变更需求并产生可发布的程序。
八、信息科组织相关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最终用户对系统程序变更进行测试。
九、信息系统变更程序测试完成后,由信息科组织对其评估和验收,合格后正式发布并通知需求部门。
十、信息科出具信息系统变更验收报告,需求部门签字验收。
十一、本制度由信息科制定,解释权、修改权归属信息科。
变更管理规定流程编制:________________培训:__________(Y/N)审批:姓名 职位 签名 日期目录1.文件概述2.制订目标3.适用范围4.修改记录5.定义6.职责7.管理细则8.附件内容1文件概述本制度规定了对修改系统配置选项、补丁升级、数据库后台操作、变更批处理任务、修改源程序、更换服务器等公司基础硬件架构的、系统软件、应用程序等变更的管理流程。
2制订目标为了建立对变更的合理有效的控制管理,要求对当前正式的变更进行深思熟虑,仔细的检测和深入的评估,以降低变更带来的风险,为用户提供高效可靠的IT服务。
3适用范围修改系统配置选项、补丁升级、数据库后台操作、变更批处理任务、修改源程序、更换服务器等基础硬件架构服务器网络等基础硬件的更换、系统配置变更、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等补丁升级、应用程序变更(包括所有由IT部程序小组负责的程序开发和变更以及外包应用程序的变更)等内容。
4修改记录无5定义5.1. 回退计划:制定当变更失败时可以恢复到变更之前状态的方法。
5.2. 紧急变更:系统发生了紧急的故障,不立即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种情况下申请人可以先通过相关系统拥有者(请参见附录7.6的《系统拥有者定义》)及IT总监领导口头批准执行变更。
6管理细则6.1. 变更申请6.1.1. 在执行系统变更之前,需要经过正式的申请审批程序。
触发变更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包括最终用户组、IT部门或者外部供应商等。
另外,现存的运行环境的缺陷也可能会导致变更申请。
6.1.2. 申请人须根据需要填写变更申请单,说明注明变更原因,并详细描述变更内容,经系统所有者部门主任审批后,交由IT部门部审核批准。
6.1.3. 对于需要IT部门进行操作的系统变更,IT部门应主任根据申请人的变更描述情况,及判断变更类型:补丁升级、配置变更、硬件更换和程序变更。
初步估计变更的影响范围,并根据附录7.5的《风险等级定义》,来判断变更的风险等级,从而确定变更实施的优先级。
软件系统变更管理制度范文机房信息系统变更制度第一条为规范应用系统变更与维护管理,提高应用软件管理水平,优化软件变更与维护管理流程,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系统变更工作分为四种类型。
功能完善维护、系统缺陷修改、统计报表生成、系统版本升级或流程、功能新增。
功能完善维护指根据业务部门的需求,对系统进行的功能完善性或适应性维护;系统缺陷修改指对一些系统功能或使用上的问题所进行的修复,这些问题是由于系统设计和实现上的缺陷而引发的;统计报表生成指为了满足业务部门统计报表数据生成的需要,而进行的不包含在应用系统功能之内的数据处理工作;系统版本升级或流程、功能新增是指对应用系统的版本进行更新,或因业务管理需要新增功能。
第三条系统变更工作以任务形式由需求方(一般为业务部门)和维护方(一般为信息部门、软件开发商)协作完成。
系统变更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需求提交和接受、需求实现、需求验收和程序下发正式上线。
第四条需求部门提交系统变更需求,需求内容过多可整理成文档以附件形式一起上报,经部门负责人签字后提交给信息部门系统负责人。
第五条如属于功能完善维护、系统缺陷修改、统计报表生成的系统变更需求,系统负责人审核变更内容无误后,可直接将需求提交至开发人员进行处理;如要系统版本升级或流程、功能新增,需经信息1经理同意。
若变更牵涉到多业务部门的工作,并影响经营管理业务流程的执行,须经主管领导同意方可进行变更处理。
第六条软件开发人员对系统变更的需求实现过程,应遵循与软件开发过程相同的正式、统一的编码标准,并经过反复测试和正式验收后才能提交系统负责人。
第七条系统负责人要组织业务部门的系统最终用户对系统变更内容进行测试及验收,并撰写《用户测试、验收报告》,提交需求部门负责人或信息系统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方可将程序上线应用。
系统负责人每月要针对系统变更申请及完成情况进行汇总,记录在《软件需求及修改报告》中以备查。
第八条系统负责人要对系统最终用户,进行系统变更内容的培训和应用指导,并留存培训记录。
信息系统变更发布配置管理制度及相关记录信息系统变更、发布、配置管理制度是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变更、发布、配置的重要制度,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和规定,确保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高效性。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信息系统变更、发布、配置管理制度及相关记录进行详细描述。
一、信息系统变更管理1.变更管理目的2.变更管理流程(1)变更申请:变更申请人填写变更申请表,详细描述变更内容、原因、影响范围等信息。
(2)变更评估:变更评估小组对变更申请进行评估,确定变更影响范围、优先级、风险等信息。
(3)变更批准:变更审批委员会审批变更,批准后进入变更实施阶段。
(4)变更实施:变更执行团队按照变更计划进行变更实施,期间监控变更进度和效果。
(5)变更验证:变更实施完成后进行验证,确认变更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6)变更关闭:变更完成后进行变更关闭,记录变更执行情况、效果等信息。
3.变更相关记录(1)变更申请表:包括变更内容、原因、影响范围等信息。
(2)变更评估报告:记录变更评估结果、优先级、风险等信息。
(3)变更审批记录:记录变更审批结果、批准者、批准时间等信息。
(4)变更实施记录:记录变更实施情况、进度、效果等信息。
(5)变更验证报告:记录变更验证结果、验证者、验证时间等信息。
二、信息系统发布管理1.发布管理目的信息系统发布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发布新功能、修复缺陷、更新内容等,保证发布过程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2.发布管理流程(1)发布申请:发布申请人填写发布申请表,说明发布内容、发布理由、发布计划等信息。
(2)发布评估:发布评估小组评估发布申请,确保发布内容符合要求,发布计划可行。
(3)发布准备:发布团队按照发布计划准备发布环境、发布文档、发布脚本等。
(4)发布执行:发布团队按照发布计划进行发布操作,监控发布过程,确保发布成功。
(5)发布验证:验证发布结果,确认发布内容发布成功、达到预期效果。
3.发布相关记录(1)发布申请表:包括发布内容、发布理由、发布计划等信息。
系统变更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统一企业系统变更管理工作,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所有系统的变更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硬件、软件、网络等系统的变更。
第三条系统变更管理应当遵循合理、规范、安全、及时的原则,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第四条系统变更管理工作应当建立健全的流程、规范和制度,明确责任人,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第五条企业应当建立变更管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各级主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系统变更管理委员会,对系统变更进行审批和监督。
第六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变更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对系统变更的全程跟踪和监控。
第七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系统变更管理培训体系,提高员工的变更管理意识和能力。
第八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系统变更管理评估体系,对变更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
第二章变更管理流程第九条系统变更应当经过充分的论证和分析,确定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第十条系统变更应当由专业的变更管理团队进行管理,确保变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第十一条系统变更应当有明确的变更计划和预案,充分考虑变更对系统的影响和风险,做好变更前准备工作。
第十二条系统变更应当遵循严格的变更流程,包括变更申请、评审、批准、实施、验证和记录等环节,确保每一步骤的合规和规范。
第十三条系统变更应当建立变更管理日志和记录,对每一次变更进行详细记录和跟踪,并于变更后进行效果评估和总结。
第十四条紧急变更应当经过紧急变更审批程序,确保变更的安全和及时性。
第十五条系统变更应当有专门的变更实施团队进行操作,对变更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跟踪。
第十六条系统变更完成后,应当及时进行验证和测试,确保变更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第十七条系统变更应当建立健全的变更回退机制,对变更后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进行及时处理和回退操作。
第十八条系统变更完成后,应当进行变更报告和总结,对变更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对下一次变更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信息系统稳定、安全、高效运行,提高信息系统管理水平,保障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单位所有信息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等。
第三条信息系统变更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规范化:变更管理过程应遵循统一的流程和规范;2. 安全性:确保变更过程中信息系统安全稳定;3. 可追溯性:对变更过程进行记录,便于跟踪和审计;4. 及时性:合理控制变更时间,确保业务连续性;5. 风险可控:对变更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第二章变更类型及分类第四条信息系统变更分为以下类型:1. 重大变更:涉及核心业务系统、关键业务流程、关键数据等的变更;2. 一般变更:不涉及核心业务系统、关键业务流程、关键数据等的变更;3. 运维变更:日常运维过程中对系统进行的调整和优化。
第五条信息系统变更按变更内容分为以下分类:1. 软件变更:包括新增功能、修改功能、删除功能、性能优化等;2. 硬件变更:包括增加硬件设备、更换硬件设备、升级硬件设备等;3. 网络变更:包括增加网络设备、更换网络设备、调整网络拓扑结构等;4. 数据库变更:包括数据结构变更、数据迁移、数据备份与恢复等;5. 系统配置变更:包括系统参数调整、系统环境配置等。
第三章变更管理流程第六条变更管理流程分为以下步骤:1. 变更申请:提出变更需求的部门或个人填写《信息系统变更申请表》,经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提交至IT部门;2. 变更评估:IT部门对变更申请进行评估,包括变更影响、风险分析、资源需求等;3. 变更审批:根据变更类型和内容,由相应级别的领导进行审批;4. 变更实施:IT部门根据审批意见,制定变更计划,组织实施变更;5. 变更验证:变更完成后,由IT部门进行验证,确保变更符合预期效果;6. 变更归档:将变更过程及结果记录归档,以便日后查询和审计。
系统变更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xx系统信息变更流程,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 20269-2006)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系统变更范围第二条由于当前系统功能、性能及安全等方面不能满足需求,可提出进行变更。
以下情况属于变更范畴:a) IT设备的维护、升级和更换b)操作系统的升级或更换c)应用系统的升级或更换d)各类操作流程的变更e)数据库变更第三条运维管理部门可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变更分类表》,明确xx系统变更事项的分类,变更类别分日常、一般和重大三种类别。
只有重大类别须严格遵循变更申请、变更测试与风险评估、变更批准、变更上线执行等环节填写相关表单,对日常和一般两个级别的变更只保留变更记录即可。
根据紧急程度分为正常变更和紧急变更。
第三章系统变更流程第四条系统变更工作以任务形式由信息技术处和需求方协作完成.系统变更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任务提交和接受、任务实现、任务验收和程序下发上线。
第五条因问题处理引发的系统变更处理,具体流程参见《问题处理管理制度》.第六条需求部门提出系统变更需求,并将变更需求整理成《系统变更申请表》,由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提交给系统管理员.第七条系统管理员负责接受需求并上报给信息技术处。
信息技术处分析需求,并提出系统变更建议。
第八条系统管理员根据自行开发、合作开发和外包开发的不同要求组织实现系统变更需求,将需求提交至内部开发人员、合作开发商或外包开发商,产生供发布的程序。
第九条实现过程应按照软件开发过程规定进行。
系统变更过程应遵循软件开发过程相同的正式、统一的编码标准,并经过测试和正式验收才能下发和上线.第十条系统管理员组织业务部门的系统最终用户对系统程序变更进行测试,并撰写《用户测试报告》提交业务部门负责人和信息技术处领导签字确认通过。
第十一条在系统变更完成后,系统管理员和业务部门的最终用户共同撰写《程序变更验收报告》,经业务部门负责人签字验收后,报送信息技术处审批。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单位所有涉及信息系统的变更,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架构、安全策略等方面的调整。
第三条信息安全变更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安全优先:在变更过程中,确保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破坏等事件发生。
2. 规范操作:严格执行变更管理流程,确保变更过程规范、有序。
3. 责任明确:明确变更管理责任人,确保变更过程可控、可追溯。
4. 评估与审批:对变更进行风险评估,经审批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变更管理职责第四条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信息安全变更管理,具体职责如下:1. 制定信息安全变更管理流程、制度及规范。
2. 负责变更申请的受理、审核、审批和实施。
3. 监督变更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措施落实。
4. 对变更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和总结。
5. 对变更过程中的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和报告。
第五条各部门负责本部门信息系统的变更管理,具体职责如下:1. 制定本部门信息安全变更管理细则。
2. 对本部门信息系统变更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变更申请。
3. 配合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进行变更实施和监督。
4. 对变更过程中的安全事件进行报告和处理。
第三章变更管理流程第六条变更申请1. 变更申请人应填写《信息安全变更申请表》,详细说明变更内容、目的、影响范围等。
2. 变更申请表经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提交至信息安全管理部门。
第七条变更审核1. 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对变更申请进行初步审核,包括变更内容、风险评估、安全措施等。
2. 审核通过后,提交至变更审批委员会进行审批。
第八条变更审批1. 变更审批委员会对变更申请进行审议,根据变更内容、风险评估、安全措施等因素进行审批。
2. 审批通过后,通知变更申请人。
第九条变更实施1. 变更申请人根据审批意见,组织变更实施。
系统变更管理规定
1目的
对信息处理设施和系统的变更缺乏控制是系统故障或安全失误的常见原因,为规范单位信息系统的变更,降低因信息系统变更带来的风险,特制定本程序。
2引用文件
1)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
励各部门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
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2)ISO/IEC xxxxxxx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3)ISO/IEC xxxxxxx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
3职责和权限
1)技术部门:技术部门是单位信息系统变更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批准变更的计划、
实施、恢复,总体评价变更影响,决策管理;并实施变更。
2)其他各部门:负责分管的各自工作系统的计划申请和变更影响。
4变更步骤管理
▪ 4.1明确变更分类
1)以下情况属于变更范畴,需按此变更管理规定处理。
2)当信息系统需要产生变更时,应先分析其变更原因,信息类变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a)IT设备的维修、升级或更换。
b)操作系统的补丁升级或更换。
c)应用系统的升级或更换。
d)各类操作流程的变更。
e)数据库变更。
f)配置信息变更。
g)权限变更。
3)技术部门依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变更分类表》,明确单位的变更事项的分类,变更
类别分日常、一般和重大三种类别。
只有重大类别变更填写完善的相关表单,对日
常和一般两个级别的变更只要求保留变更记录即可。
重大变更:生产系统的变更、对全单位范围造成影响的变更、需要领导特批的变更。
▪ 4.2.变更影响评价
1)技术部门确认并制定《重要设备和重要信息系统变更管理明细表》。
2)对于非重要设备和非重要信息系统的变更,可不做变更影响评价。
3)对于重要设备和重要信息系统的重大变更,应对变更影响进行评价:
a)变更实施前,由技术部门或各应用部门提出变更预期目的及影响预测,交由技
术部门变更负责人审核,部门领导审批。
b)变更实施后,首先由技术部门对变更的实际影响进行评估,提交技术部门领导
进行影响评估。
c)变更实施后,各应用部门和用户对变更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将意见反馈给
技术部门。
▪ 4.3提交变更计划
1)技术部门或相关变更需求部门提交《变更申请表》和《变更计划表》。
2)在明确变更原因和必要的变更影响评价后,技术部门负责对变更进行策划,提出变
更意见,以及变更的具体实施方案计划,交由系统实施变更负责人审核。
3)变更不成功的回退计划,所有的变更,包括IT系统的变更、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程
序软件和程序库的升级、补丁或更新等重大变更,在制订变更计划时,就需要将失
败恢复措施作为必要措施写入计划,并经技术部门变更负责人与各应用部门论证通
过。
▪ 4.4变更的测试
1)变更测试是对回退计划、变更实施计划和变更预期进行测试。
变更测试应在独立的
测试系统上进行。
禁止在生产环境中进行测试
2)对于重要设备和重要信息系统的重大变更要首先进行测试,避免变更带来的风险。
3)对经过测试的变更,制定应急恢复计划。
▪ 4.5变更的批准
1)技术部门变更负责人对提交的变更计划进行审核,如涉及到其他部门,则转发相关
部门共同审议,达成共同意见后,相关部门的领导及技术部门领导批准变更计划。
2)如需要召开变更协调会议,变更需求部门负责记录会议纪要,由技术部门保存。
3)变更实施人经技术部门领导授权后实施变更具体操作。
▪ 4.6变更的实施
1)变更实施前,与相关单位协商确定变更时间。
技术部门负责将变更的信息传达到单
位内相关人员,由业务相关部门负责将变更信息通知给单位外部的相关单位。
变更
应按批准的计划和程序进行。
2)要由变更实施人,根据授权来执行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程序软件和程序库的升级、
补丁或更新。
3)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程序软件和程序库的升级、补丁或更新前,应进行数据备份,
包括数据、程序和具体配置。
4)在变更实施时,需要时刻注意对应用系统造成的影响,如影响超出可控范围,需向
部门领导汇报,按领导指示采取相应措施,如需回滚,则执行回退计划。
▪ 4.7变更验收
1)变更后,技术部门填写《变更验收报告》
2)在重大变更实施后,由技术部门和各应用部门及用户对变更的影响进行测试或评估,
确保对业务连续性和安全没有不利影响。
3)变更负责人对变更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
a)变更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b)用户是否满意变更的结果
c)变更是否带来未预期的副作用
d)变更的工作量是否超过预期
4)如果变更成功,则变更结束。
如果变更失败,执行变更回退计划(业务数据除外),
重新执行变更流程。
变更负责人可根据情况,建议执行回退计划然后重新申请变更。
因为继续在失败的系统中变更常常会引起更多的问题。
5)变更不成功的恢复措施:
a)根据回退计划,取消所做更改,如从备份资料中获得原始软件资料,重新运行,
恢复原始状态;
b)当回退计划不成功时,则执行应急恢复计划。
c)根据更改操作记录,查找更改失败原因,以便再次做更改操作时避免同样的错
误发生。
6)变更后备份要求:
当更改完成后,需将此次所运行的系统、软件和数据进行备份,包括其相关资料,
以便下次的再一次更改以及资料查询;如果此次更改涉及到一些资料文件,则这些
资料文件也必须做相应的更改并存档。
▪ 4.8软件包的变更
1)一般不更改软件包。
如果确有必要进行更改,应取得供应商的许可和支持,提出更
改的部门应在实施前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必须的控制措施,更改实施前应得到技术
部门的授权。
2)软件包更改时,应保留原始软件,并在完全一样的复制软件上进行更改,更改实施
前应得到技术部门的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