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唐宋八大家
- 格式:doc
- 大小:339.00 KB
- 文档页数:32
2008高考试题及答案2008年高考试题及答案一、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瑶池,抚绥四方,观行天下之民,信可乐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属:______(2)胜:______2.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属予作文以记之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然则北通巫峡D. 观行天下之民3.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5.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6-10题。
《我的母亲》(节选)老舍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没有文化,但她有一颗善良的心。
她总是默默地为我们做很多事情,从不抱怨。
在我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吃饱穿暖。
她自己却常常吃不饱,但她从不在我们面前表现出来。
6.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的哪些感情?7. 根据文中内容,描述作者母亲的性格特点。
8.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了母亲的善良?9. 文中“她自己却常常吃不饱”这句话反映了母亲怎样的精神?10. 你认为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主题?二、数学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是质数?A. 4B. 9C. 13D. 162. 一个数的60%加上它的20%等于这个数的多少?A. 80%B. 70%C. 90%D. 100%(二)填空题3.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cm,宽是长的一半,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
4. 如果一个数除以3的余数是2,除以5的余数是1,那么这个数最小是______。
第三大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
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
张常客豫,遂家焉。
娶于豫,生子讷。
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
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
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
阴劝母,母弗听。
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
腹中大馁,遂负薪归。
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饥火烧心,入室僵卧。
诚自塾中来,见兄嗒然,问:“病乎?”曰:“饿耳。
”问其故,以情告。
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
兄问其所自来。
曰:“余窃面倩邻妇为之,但食勿言也。
”讷食之。
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
且日一啖,饥当不死。
”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
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樵采。
”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之归。
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
且云:“明日当以斧来。
”兄近止之。
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
兄送之半途,方复回樵。
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闭)闲之。
山中虎狼恶。
”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
”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
”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
约足一束,不辞而还。
师笞之,乃实告之焉。
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
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
虎负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
众慰解之,哭益悲。
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
众骇,裂之衣而束之,群扶以归。
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依壁而哭。
1.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字十一。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义:不寻常。
今义:副词,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筑室居住 (2)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3)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弄错,使……错 (5)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僻远的地方 3.一词多义(1)卒⎩⎪⎨⎪⎧ 卒.葬之:死卒.相与欢:终于夫以疲敝之卒.:士兵(2)极⎩⎪⎨⎪⎧极.夫游之乐:尽,尽情享受亦极.七八万耳:至多,最多 (3)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何可胜道.也哉:说,讲策之不以其道.:方法(4)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文.过饰非:掩饰4.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词结构后臵句,“于其址”作“舍”的状语(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句,省略宾语“之”(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5.翻译下列句子(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们出来之后,就有人责备那个提出要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 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要点:既,已经;咎,责怪;极,尽。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这就是今天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200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Ⅰ)第Ⅰ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刍.议(chú)条分缕.析(lǘ)圈.养(quān)愀.然不乐(qiǎo)B.倏.忽(shǖ)越俎代庖.(páo)牛虻.(máng)自惭形秽.(huì)C.靛.蓝(dián)毁家纾.难(shū)干涸.(hé)白头偕.老(xié)D.手帕.(pà)相互龃龉.(yǔ)麾.下(huī)探本溯.源(shuò)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B. 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 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
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
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 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
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本村经济的确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确气息。
B. 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C. 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确工作外,还承担了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D. 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历度有待加强。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Ⅱ卷5至9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 考生作答第I卷和第Ⅱ卷时,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答题均无效。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用2B 铅笔将准考证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3. 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定答案后,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中涂满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项。
答第Ⅱ卷时,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题号顺序答在红色框答题区域相应位置内,未在对应的答题区域作答或者超出答题区域作答均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传媒难以起齿自诩(yǔ) 闭目塞(sè)听B. 芯片钩玄题要豢(juàn)养车载(zài)斗量C. 转轨众口铄金执拗(niù) 半嗔(chēn)半喜D. 幅射赋于重任补给(jǐ) 便(biàn)宜行事2.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位于日本藤川市海滨的聂耳纪念碑,用素净的大理石成,稍稍倾斜地平置于长方形基座上。
四周的石砌边缘内,着匀称的海滨卵石。
碑石“耳”字形,有如在地上的一只巨大的耳朵,日日夜夜倾听着大海的呼啸和浪涛之声。
A. 雕铺呈贴B. 塑铺像画C. 塑摆像贴D. 雕摆呈画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微软收购雅虎这场角逐,可谓两败俱伤,而让他们强大的对手谷歌渔翁得利。
B. 环境专家试图用向湖里放鱼的方法治理湖水污染,因为这里的渔业资源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
C. 一些老师担心,如果学生满足于网上搜索素材,很容易使写作流于复制和拼贴,这并非杞人忧天。
高中语文2008年高考精选模拟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2019.10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也。
王莽时为郡吏,政教①大行。
其后每属县有剧贼,辄令平字之,所至皆理,由是一郡称其能。
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
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
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
”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
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烹②之。
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
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属③与贼期,义不可欺。
”遂还诣贼。
众皆大惊,相谓曰:“常闻烈士,今乃见之。
子去矣,吾不忍食子。
”于是得全。
建武初,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攻败郡守孙萌。
平时复为郡吏,冒白刃伏萌身上,被七创,困顿不知所为,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
”贼乃敛兵止,曰:“此义士也,勿杀。
”遂解去。
萌伤甚气绝,有顷苏,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
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扶送萌丧,至其本县。
后举孝廉,拜济阴郡丞,太守刘育甚重之。
会平遭父丧去官。
服阕⑤,拜全椒长。
政有恩惠,百姓怀感。
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
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去。
后以病免。
显宗初,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荐平及琅邪王望,东莱王扶。
至皆拜议郎,并数引见。
平再迁侍中。
在位八年,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
(《后汉书·刘平传》)【注】①政教:政令规章等。
②享:通“烹”,煮。
③属:刚才。
④烈士:此指忠勇正直,坚忍不屈的人。
⑤服阕:指服丧完毕,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
汉代任官者遭父母亡必须离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属与贼期期:一定的时间期限B.贼乃敛兵止敛:聚集C.冒白刃伏萌身上冒;冒险D.狱无系囚系:关钾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仲为贼所杀困顿不知所为B.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C.常闻烈士,乃今见之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D.所至皆理不知所问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具体表明刘平“重诚信”“尽忠义”的一组是()A.平抱仲女而弃其子平扶待其母,奔走逃难B.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C.常闻烈士,乃今见之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D.“属与贼期,义不可欺。
唐宋散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1-4题。
圬者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王承福传韩愈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
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
听其言,约而尽。
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
天宝之乱,发人为兵。
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
弃之来归。
丧其土田,手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衣食。
余三十年。
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
若布与帛。
必蚕绩而后成者也。
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
吾皆赖之。
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
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
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
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
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
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
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
其学杨朱之道者邪?……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选自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有删节)[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圬(wū)者:泥瓦匠。
圬,涂抹、粉刷墙壁。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镘(màn):泥瓦匠抹墙的工具。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听其言,约.而尽约:节约B.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舍:居住C.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承:通“丞”,辅佐D.又诚有功;取其直.直:通“值”,工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B.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列传》)C.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某所,而.母立于兹D.吾特择其易为无傀者取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泥瓦匠人王承福本身是个有战功、有官爵的人,可是他因为没有能力去做官治理百姓,只得抛弃了官爵禄位,来到市镇上做了泥瓦匠。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
“常形”是指显示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五香反映带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
在显示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边县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二、艺术上的“变形”氛围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不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
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
”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
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2.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4.翻译句子(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
西方用兵,偏校有临陈先退、望敌不进者,大将守著令皆中覆。
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
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
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路平奴,使附己说以证。
三、(9分,每⼩题3分)阅读正确的⽂⾔⽂,完成8~10题。
王昙⾸,琅邪临沂⼈,太保少弟也。
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
兄弟分财,昙⾸唯取图书⽽已。
辟琅邪王⼤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
与从弟球俱诣⾼祖,时谢晦在坐,⾼祖⽈:“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
”昙⾸答⽈:“既从神武之师,⾃使懦夫有⽴志。
”晦⽈:“仁者果有勇。
”⾼祖悦。
⾏⾄彭城,⾼祖⼤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先成,⾼祖览读,因问弘⽈:“卿弟何如卿?”弘答⽈:“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祖⼤笑。
昙⾸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不执⾦⽟,妇⼥不得为饰玩,⾃⾮禄赐所及,⼀毫不受于⼈。
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为府功曹。
太祖镇江陵,⾃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
⾼祖甚知之,谓太祖⽈:“王昙⾸,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汝每事咨之。
”及即位,以昙⾸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之⼒也。
晦平后,上欲封昙⾸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此坐⾮卿兄弟,⽆复今⽇。
”时封诏已成,出以⽰昙⾸,昙⾸⽈:“近⽇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斯戮。
⾂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幸。
陛下虽欲私⾂,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
时兄弘录尚书事,⼜为扬州刺史,昙⾸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
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欲得扬州,形于辞旨。
以昙⾸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
昙⾸固乞吴郡,太祖⽈:“岂有欲建⼤厦⽽遗其栋梁者哉?贤兄⽐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卿⽽谁?亦何吴郡之有。
”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
昙⾸劝弘减府兵⼒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
七年,卒。
太祖为之恸,中书舍⼈周赳侍侧,⽈:“王家欲衰,贤者先殒。
”上⽈:“直是我家衰⽿。
” 节选⾃《宋书。
王昙⾸传》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除著作郎,不就就:赴任B.与从弟球俱诣⾼祖诣:拜访C.乃能屈志戎旅乃:于是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但:只是「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理解常见⽂⾔实词在⽂中的含义,和常见⽂⾔虚词在⽂中的⽤法的能⼒,需要结合原⽂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要求的选项。
2008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唐宋八大家散文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2004高考(湖南卷)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⑴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⑵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⑶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11.B“和”读hè,应和,跟着唱。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常见文言实词有120个,除“和”与“阴”在其中外,“升”与“狎”不在其列,但在新的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168个实词之列,故不为超纲。
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猜读,然后对其印证。
12.A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
B项:“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项:“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项:“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
13.C A项:“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项:“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
14.D其实这个选项未必是错的,根据文意,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为苏轼,一为山人。
命题者认为是苏轼,故这样设置题目选项,作为高考试题,观点的明确性、周密性应是无隙可击的,学术上存在着争议的东西不应进入试卷。
15.(8分)⑴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⑵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⑶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译文〕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
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
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
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
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
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
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
《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
’《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
’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
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
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
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
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
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
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
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
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
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
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
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题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
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①,少以荫补②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
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③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四部丛刊》)【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
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
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
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
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愈穷.则愈工。
穷:生活贫穷。
B.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
羁:寄居或停留在外地。
D.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辟书:聘书,指接受某部门长官的聘请。
C.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荐:推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②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
B.①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
②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C.①非诗之.能穷人。
②而写人情之.难言。
D.①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
②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3.下列句子中补充出的内容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梅圣俞)辄抑于有司B.(语诗者)乐于诗而发之C.(谢景初)次为十卷。
D.(予)辄序而藏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说明诗文“愈穷则愈工”的一组是①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②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③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④其为文章,简古纯粹⑤殆穷者而后工也。
⑥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⑤5.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亡友困厄生活的同情和不平。
B.对亡友其人其诗文的赞美倾慕。
C.对造成诗人“少达而多穷”的社会的批判。
D.提出了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文学主张。
6.下列有关“诗穷而后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A.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厄环境磨砺,幽愤郁积时,方能写出内容精美的诗歌作品。
B.序中“达”“穷”皆限指政治仕途。
为此,作者对梅尧臣仕途困顿表示了痛惜,同时他还高度评价了梅尧臣的诗作。
C.在欧阳修之前,孔子有“诗可以怨”、司马迁有“发愤著书”、韩愈有“不平则鸣”的说法,“穷而后工”的观点,是对前人思想的发展。
D.作者提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的观点,深刻地概括了古代作家生活境遇和诗歌创作的关系。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尧臣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一生怀才不遇表示同情和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