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二课课后精练A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8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导学案答案【探究1】形神论战:1、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存在(或者叫物质),思维(或者叫意识)2、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我认为先有“形”,“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是“形”决定“神”,“神”是对“形”的反映。
【探究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根据右面的漫画,回答下列问题:1、从哲学上讲,甲、乙二人在争论什么问题?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何为第一性2、请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甲、乙二人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甲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乙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探究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划分:1、上述材料反映了哲学上的什么问题?反映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惠施的话属于什么观点?否认思维可以认识存在,陷入不可知论。
3、我们的思维能不能反映现实世界?我们的思维能够反映现实世界(三)易错易混知识点拨(判断正误且简要说明理由)5、答: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从根本观点上看,由于唯物主义如实地反映了世界的本质,是正确的。
②从哲学发展的过程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斗争而发展。
唯物主义在其发展的某些阶段上也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而唯心主义体系中也有一些合理的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思想,也有一些唯心主义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哲学理论的素材,因而在人类认识史上有其历史进步性。
③正确和错误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对任何事物的分析都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
8、答:①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派生的,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②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强调精神不一定就是唯心主义,如果是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就不是唯心主义。
哲学第二课练习题命题人:童随忠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现代社会存在多种风险,应该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
经过“非典”、禽流感和印度洋海啸等事件,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社会中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加强了对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
这一过程表明①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人们可以运用因果关系③自然与科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④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创造必要条件A.①②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2、(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图7是一幅题为“晚了一步”的漫画。
漫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A.正确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自主性和创新性B.正确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C.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D.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人们正确判断形势、趋利避害的必然要求3、(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宁夏卷)农历丁亥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
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4、(07高考政治江苏卷)中共中央多次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这在哲学上体现了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C.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5、(07高考综合能力试卷·文科使用上海卷)右图喻示管理学理论中经典的“木桶原理”,即木桶的蓄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
这蕴涵的哲理是A.量变引起质变B.事物发展不平衡C.世界是变化发展的D.整体离不开局部6、(07高考政治广东卷)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第二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选择1、下列属于物质现象的是①生产关系②道德观念③法律观念④万有引力规律⑤热带风暴⑥电场、磁场A.①②④⑤B.①④⑤⑥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⑥2、2009年3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
这体现的哲理是A.黄金作用有限,而信心是万能的B.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物质第一性,一切要从实际出发D.特定情况下意识也能决定物质3、“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
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4、每一幢高楼的建设都经历了先绘制设计图纸,后严格按图纸进行施工的程序,这说明A.先有意识,后有物质B.特定的条件下意识也可以决定物质C.图纸是设计师凭空想象出来的D.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5、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表述是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B.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意识一旦产生就成为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6、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事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据此理解哲学所讲的物质是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②仅是被人们在实践中所改造的对象③能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④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个特性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7、2008年3月,安徽省1199名儿童因口腔、手、足等处起疱并伴有发热到医院就诊。
在国家卫生部的帮助下,安徽省卫生机构查明了这些儿童感染了肠道EV71病毒,并迅速控制了疫情。
这表明①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②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④人的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作业一、单项选择题20XX年3月29日,从巴西开始,沿大西洋、北非、中东、中亚这一1.45万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人们观测到了日全食这一罕见的天象。
据此回答1—2题。
1.据科学家预测,下次日全食将在20XX年8月1日出现。
这一事实说明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C.物质世界具有可知性D.世界依赖于人主观精神而存在2.在我国古代,人们把日全食视为不详之兆,如今,人们则对此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这说明A.认识受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B.客观世界是无限的C.客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D.客观世界随人的认识而变化3.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一事例说明了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是①唯物主义的态度②唯心主义的态度③客观的看待事物④以主观想象替代客观事实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主要体现了A.思想决定物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形成的,回答5—7题。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6.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形态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世界的基本规律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同步练习-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改错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时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3、唯物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唯心主义是完全错误的。
4、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5、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6、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的。
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是正确的。
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本原,是错误的。
一、单选题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下列选项与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①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②夫神必藉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矣③天下惟器,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④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20年1月,中国专家潜心研究的宿主蛋白调控流感病毒复制周期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完善了新型冠状病毒与宿主蛋白形成的相互作用网络,深化了对流感病毒复制周期的理解,为研制新的新型冠状病毒毒药物提供了潜在靶点。
这体现了: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④真理在认识中不断超越自身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贝克莱认为,“人的对象就是观念,观念并不反映观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观念之外就没有任何事物,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不过是观念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已。
”下列与这一观点同属于一个哲学派别的是( )①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②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③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④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智慧。
下列哲学观点及对其分析正确对应的是()①太虚即气——朴素唯物主义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唯心主义③知出于不知,故以不知为宗——不可知论④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客观唯心主义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6.近日,在2019软件定义卫星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之父”欧阳自远介绍,中国将于2020年探测火星,通过火星卫星、火星着陆器、火星车天地联合探测火星生命信息,研究宇宙和天体环境科学以及探讨改造和建立人类第二个栖息地的前景。
《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之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练习题1、诗人、画家往往是情感细密而丰富的。
往往自然界中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都能勾起一缕潜在的心绪,诱发出他们的旷味愁思,咏叹生与死的无常。
这说明A.存在离不开思维B.思维与存在相互转化C.思维再现存在D.存在决定思维2、针对中国的发展,西方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威胁论”,而中国及大多数国家则坚持“机遇说”。
这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体现了: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②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④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3、(2014北京卷26.)中国早起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的时间观念。
这表明: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庄子》中惠子认为,“子(指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从哲学基本问题角度看,惠子的观点A.认为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B.体现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C.表明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D.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5、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塞尔日·罗什和大卫·J·维因兰德。
他们分别独立发明并拓展了在保持单个粒子量子力学特性的前提下,测量和操纵它们的方法,开辟了量子物理学的新时代,为制造新型超高速基于量子物理的计算机迈出了第一步。
这表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C.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D.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6、人为什么看了感觉发痒的东西后会真的发痒呢?日本某研究机构实验发现,脑内控制情感的“岛叶”与负责控制运动和欲求的“基底核”这两处存在相关关系,唤起“发痒”的不快感觉与“想挠痒”的欲求之联系在这两处被强化。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一、选择题1.(考查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相对于科学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哲学的主题在不间断地变换或转向,但不论如何变换或转向,其基本问题依然是(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答案选D项。
2.(考查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术语,又称哲学根本问题或哲学最高问题。
下列选项中,能够说明并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正确回答的是( ) ①人类的一切认识都不能超出感性知觉所提供的范围②中央主要领导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前分赴各地密集调研③“营改增”税收改革扩大至全国以推动经济转型发展④2017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全面启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②符合第一方面内容的要求,④符合第二方面内容的要求。
①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没有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正确回答。
③没有涉及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
故答案选C项。
3.(考查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没有景物,何来情感”与“没有情感,何来景物”,从哲学上看,两者争论的焦点是(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C.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D.世界观与方法论谁决定谁,情感属于思维范畴,审读材料可知,两者争论的焦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故答案选A项。
4.(考查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下图漫画《鬼城》给我们的哲学警示是,想问题、办事情必须( )鬼城①正确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②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③认识到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④认识到世界观决定方法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①②是其应有的启示。
③④与题意不符。
5.(考查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世界上的现象尽管纷繁复杂,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物质,一类是精神。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课时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2.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这主要说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对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D.思维与存在的性质是不同的3.面对频发的极端天气,人们时常发出这种无奈的叹息----“天有不测风云”。
从哲学角度看,该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是因为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B.自然界具有客观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认识具有局限性4.《管子》一书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南宋朱熹指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他们是在思考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②思维和存在是否相互决定③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④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5.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若想得到良好发展,必须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优秀的经营者能够对市场需求作出正确的判断。
从哲学基本问题上看,这是因为①存在决定思维②思维和存在不可分割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④思维与存在是同质的事物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6.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7.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①存在就是被感知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③→④→②B.②→③→④C.②→①→③D.③→②→④8.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曾在梵蒂冈宣称:“宇宙不是偶然产生的,在仔细思量宇宙起源时,我们得以发现深奥的道理:造物者的智慧和上帝的无穷创造力。
第一课 1. 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蕴含的哲理是 A.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B.C.先知后行重在知D.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2 •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世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 •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自生的 D•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3•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哲学是科学的伟大母亲。
这告诉我们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B •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4.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 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 就是原6•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白马非马”“田忌赛马”“郑人买 履”“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
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A.产生于寓言故事 B •产生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源于古典文献的流传D•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7. 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 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
”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C A.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B.哲学从生活中来 C.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D. 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恩格斯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
明A.辩证法不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 B •哲学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 和生活C.辩证法知识是不需要学习的D•哲学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9•纽约 市立大学的校长马修戈德斯坦在大学本科时读的是数学与统计学。
但他对《纽约时 报》记者 说:“如果我重读本科的话,我会选择哲学专业。
因为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核心。
”对“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核心”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知识的总和B •哲学是一切学科存美好生活的向导“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 始的混乱的东西。
4.2百舸争流的思想一、选择题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据此完成1~2题。
1.从哲学上看,这两种观点()A.都肯定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B.都肯定意识是世界的本原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D.前者属于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唯物主义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判明两者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范缜的无神论思想属于唯物主义观点,肯定物质决定意识;贝克莱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因此,C项正确。
答案:C2.上述两种观点的根本分歧在于()A.世界观和方法论究竟谁决定谁B.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C.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物质D.主观能不能反映客观解析: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意识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原,因此B项正确。
答案:B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A.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B.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解析:此题考查基础知识。
A、D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项是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B4.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当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
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①认为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③认为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④是唯心主义的观点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④解析:人们相信它,它就存在,不相信它,它就不存在,这是一种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决定客观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C5.“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的范围,至于感觉以外的客观事物是否存在,这是无法知道的。
”这句话属于()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可知论解析:该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第二课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后课时精炼一、选择题1.“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从哲学上看,这句歌词反映了()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④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这句话探讨了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③符合题意。
答案:C2.孟子和王夫之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
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A.都承认客观事物及其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B.都承认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C.都探究和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D.都探究和回答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解析:“万物皆备于我”即万物都为我而具备;“气者,理之依也”,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可见,这两种思想都探究和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答案:C3.毛泽东曾明确提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是()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D.物是观念的集合解析:B项认为“神”(思维)是由“形”(存在)决定的,正确反映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认为思维决定存在,这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歪曲反映。
答案:B4.“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的范围,至于感觉之外的客观事物是否存在,那是无法知道的。
”这种观点属于()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可知论解析:题中观点的意思是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即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这种观点属于不可知论,C项符合题意。
答案:C5.在实际生活中,古今中外,人们都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计划与现实的关系。
这说明()①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存在的正确反映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无法回避的问题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计划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对存在的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①观点错误。
所以选C项。
答案:C6.下面漫画《一刀切》涉及的哲学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C.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关系问题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解析:某市要求2015年全市所有人都要学会说英语,这是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现实,是不符合实际的做法,故答案选A项。
答案:A7.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两大基本阵营分别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由此划分的基本哲学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所以只有A项是正确的,故选A。
答案:A8.2012年日本上演了一场“购买钓鱼岛”的闹剧,少数极右分子提出了种种拥有“钓鱼岛主权”的论据,但始终改变不了三个历史事实,那就是中国人首先发现钓鱼岛并予以命名和开发利用的;钓鱼岛后来是被日本人侵略中国非法占有的;中国政府和人民从来没有承认钓鱼岛是日本的。
因此,无论日本怎样狡辩,永远也改变不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
中日钓鱼岛的主权之争,从哲学上看,反映了()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中日国家利益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解析:本题注意审题,从哲学上看限定了考查的角度,故排除C。
材料主要体现了无论日本怎样狡辩,永远也改变不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故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排除B、C,选A。
答案:A9.“天人之际”的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下列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④处理好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问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④绝对化,应舍去;③没有涉及我们的生活问题,不选;①②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选A。
答案:A10.庄子和惠施有一次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庄子看见一条鱼在水里游动,就说:“鱼从容出游,是鱼之乐也。
”惠施则回答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庄子反问道:“子非吾,安知吾之不知鱼之乐耶?”惠施马上说:“吾非子,固不知子之乐矣;子非鱼,固不知鱼之乐也。
”惠施的观点属于()A.唯物论B.唯心论C.不可知论D.可知论解析:惠施以为人不是鱼,就不能知道鱼的欢乐,这表明惠施的观点是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即不可知论。
A、B两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惠施的观点,应排除。
故选C。
答案:C1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唯物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B.唯心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D.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解析:A、B两项与题意无关。
在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故C项错误。
答案:D12.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可知论否认人们认识世界或彻底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可见,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否统一的问题B.世界观能否决定方法论的问题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解析:世界是“可知”还是“不可知”的,强调了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C项正确。
其余各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C13.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其著作《大设计》中说:“宇宙创造过程中,上帝没有位置……没有必要借助上帝来为宇宙按下启动键。
”对此,英国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领袖们居然“团结”了起来,反对这一说法。
霍金和宗教界的争论的实质是() A.具体科学与宗教神学的分歧B.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C.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D.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解析:霍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因而与宗教界相冲突,双方争论的根本分歧的实质是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D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D14.中国古代哲学家探讨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了()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D.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解析: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一系列关系问题的探讨,集中体现了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D项正确。
其余各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D二、非选择题15. 制定学习计划必须考虑学习实际,是学生能够自觉学习、成功学习的前提;企业经营者制定经营策略必须全面考察市场的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和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供、产、销情况,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们想问题办事情经常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2)结合自身学习状况谈谈正确处理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答案:(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学习计划、企业的经营策略、人们的“心”和“意”都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情况、市场的状况以及“花不开”、“柳成荫”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
制定学习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计划都能真正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目标太高超出了实际则不能完成而形成失落感,而目标过低则不利于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应该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
16. 1959年,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并针对当时我国理论界的争论,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他说:“思维和存在不能画等号。
说二者同一,不是说二者等同,不是说思维等同于存在。
思维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它能够反映客观的性质,能够反映客观的运动,并且由此产生科学的预见,而这种预见经过实践又能够转化成事物。
”(1)为什么思维和存在不能画等号?(2)怎样理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解析:第(1)问,实际是要求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区别,根据教材知识指出思维和存在有何不同即可。
第(2)问,可以先指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含义及其意义,然后再指出在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时我们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1)思维和存在的性质不同。
思维是主观的、派生的东西,存在是客观的、本原的东西。
(2)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②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绝大多数哲学家作了肯定的回答,也有一些哲学家否定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就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③在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时,我们既要把二者分开,又要看到二者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