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__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__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2.6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认识论部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纲再现]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课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考点突破]考点一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二、实践的特点及其关系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客观物质性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的区别所在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联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意识的作用课标要求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知识梳理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1)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2)主动创造性①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试判断: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 )提示错误。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重点突破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特点具体表现事例联系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
而动物的操作则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建筑工人建造楼房、制衣工人制造衣服三者都是人们发挥主观努力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包含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了意识的反作用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人类正积极开展太空研究主动创造性人类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现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柏拉图写《理想国》、西方哲学家心中的乌托邦,马克思想象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提醒: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1)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任何时代的人对事物的认识,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发展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原来不能认识的事物,现在是可以认识的,现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将来是可以认识的。
第1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01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02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的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03意识,并能为人的□04意识所反映的□05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06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07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08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是□01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02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类社会的构成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03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04地理环境、□05人口因素和□06生产方式。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07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自然界是□08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09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10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11人和□12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总之,世界是□13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14物质性。
思考 Ⅰ.物质就是具体事物的总和,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哲学上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Ⅱ.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的。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Ⅲ.精神、意识现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并不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探究活动一:物质概念情景: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还不发达,人们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往往仅限于肉眼能观察到的一些具体的物质。
意识的本质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2)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1)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2)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试判断: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能发展成为意识。
( )提示F。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而不是大脑的机能。
因此,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不能发展成为意识。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意识的内容(1)意识的形成既离不开人脑,又离不开被反映的客观存在。
(2)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试判断: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 )提示F。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反映。
2.意识的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请思考:有人认为,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这种观点不正确。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探究点一意识的起源议题:意识的形成过程央视纪录片《警犬出击》用7集的篇幅,揭秘昆明犬的训练及在重大案件中的优良表现。
昆明犬经过严格的训练以其特有的快速、高效、准确的工作,被各级公安、海关、边防武警等部门列为刑事侦查、缉毒、搜爆、地震救援等工作的有力武器。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网络构建】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展示】1.物质: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运动: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本课概览】【问题梳理】1.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观念”?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固有属性分别是什么?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如何?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有哪些?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如何?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有哪些?4.什么是规律?如何理解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可知性?【疑难解析】1.对物质含义的理解(1)概念提示 “客观实在”包括客观性和可知性两个方面;不能把客观实在等同于客观存在。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概念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客观世界(人的意识)。
(2)世界是物质的,是指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3.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正确理解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提示(1)规律无好坏之分;(2) 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3)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2)规律、规则与定律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它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定律离不开规律,没有规律就没有定律,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定义。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学习重难点体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统一性。
知识准备(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的组成部分。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从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学习内容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的含义。
2.辨析: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二者没有区别。
3.课堂探究(P30):(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4.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5.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知识拓展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一、教学目标:把握高考考点1.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规律的概念(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二.教学过程一)学生讲评时事二)导入复习三)复习过程构建知识框架复习考点典型例题讲评学生学案1.构建知识体系自然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世界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探索世界物质性人类社会的本质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客观运动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认识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把握规律规律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2.典型例题自然界的物质性 D1.人们能够利用木料制出桌椅来,体现了人们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自然物人工化。
但是,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是A.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人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C.人有动物所没有的制作能力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为反物质。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
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
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
回答以下两题。
1、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A 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B 人类可以有意识的改造自然C 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D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2、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展示】【本课概览】1.实践的概念、特点。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3.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问题梳理】1.什么是实践?有哪些特点?如何理解这些特点?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3.什么是真理?真理有哪些属性?其基本属性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些属性?4.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疑难解析】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把握“实践的含义”,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示: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提示: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区别开来。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学案
一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唯物论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认识论主要揭示了认识从何而来,阐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对于本单元的复习关键要把握一个核心——探究世界的本原,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认识四对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理解六个概念——物质、意识、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真理。
本专题的复习可以立足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合理整合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意识的作用。
立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实践的特征和认识真理的过程。
二网络建构
知识疏理
(一)辩证唯物论的知识——探究世界的本质与把握思维的奥妙
三考点解读基础过关
(一)、辩证唯物论:(第四课、第五课)
1、物质的含义与唯一特性P29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注意点:从中可看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具有可知性。
)2、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28-30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P31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4、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P32
(1)区别:含义不同(略)。
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原理及方法论P33
(1)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旦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原理及方法论P34
(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注:在题中运用时,常把第5、6条结合起来用。
)
7、如何理解意识本质?P35-37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8、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P37-40
(1)原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9、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P38-40
(1)原理: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和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能动性,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10、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注:把第8、9条综合起来即可。
)
★1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P40-41
(1)是什么?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①哲学原理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②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么办?①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
12、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P42-43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位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注:请结合书本理解并学会判断。
)
★1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理及方法论P44-46
(1)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14、真理的含义和最基本的属性及其原因P47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
(理解即可)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第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及方法论P47
(1)原理: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因此,人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同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16、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原理及方法论P48-49
(1)原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
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或上升。
(2)方法论: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原理方法论总结归纳(见典型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