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计算机应用系统模式计算机应用系统中数据与应用(程序)的分布方式,称为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计算模式,有时也称为企业计算模式。
自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作为人类信息处理的工具已有半个世纪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模式发生了几次变革,它们分别是:单主机计算模式、分布式客户/服务器计算模式(Client/Server—C/S)和浏览器/服务器计算模式(Browser/Server—B/S)。
1985年以前,计算机应用一般是以单台计算机构成的单主机计算式。
主机计算模式又可细分为两个阶段。
单主机计算模式的早期阶段,系统所用的操作系统为单用户操作系统,系统一般只有一个控制台,限单独应用,如劳资报表统计等。
分时多用户操作系统的研制成功,以及计算机终端的普及使早期的单机计算模式发展成为单主机一多终端的计算模式。
在单主机一多终端的计算模式中,用户通过终端使用计算机。
每个用户都感觉好像是在独自享用计算机的资源,但实际上主机是在分时轮流为每个终端用户服务。
单主机一多终端的计算模式在我国当时一般称为“计算中心”,在单主机模式的这个阶段中,计算机应用系统中已可实现多个应用(如物资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联系,但由于硬件结构的限制,我们只能将数据和应用(程序)集中地放在主机上。
因此,单主机一多终端计算模式有时也被称为集中式的企业计算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PC)的蓬勃发展和局域网技术趋于成熟,使用户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计算机资源,计算机之间通过网络可协同完成某些数据处理工作。
虽然PC机的资源有限,但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应用程序不仅可利用本机资源,还可通过网络方便地共享网上其它计算机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分布式客户/服务器(C/S)的计算模式。
在客户/服务器模式中,网络中的计算机被分为两大类:一是向其它计算机提供各种服务(主要有数据库服务,打印服务等)的计算机,称为服务器;二是享受服务器提供服务的计算机,称为客户机。
三级网络技术笔试-114(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60,分数:60.00)1.在网络协议要素中,规定用户数据格式的是( )。
(分数:1.00)A.语法√B.语义C.时序D.接口解析:[解析]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为语法、语义和时序。
语法是通信数据和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语义规定对具体事件应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时序是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所以本题答案为A。
2.一个IPv6地址为21DA:0000:0000:0000:02AA:000F:FE08:9C5A,如果采用双冒号表示法,那么该IPv6地址可以简写为( )。
(分数:1.00)A.0x21DA::0x2AA:0xF:0xFE08:0x9C5AB.21DA:V2AA:F:FE08:9C5A √C.0h21DA::0h2AA:0hF:0hFE08:0h9C5AD.21DA::2AA::F::FE08::9C5A解析:[解析] 由于地址长度要求,地址包含由零组成的长字符串的情况十分常见。
为了简化对这些地址的写入,可以使用压缩形式。
在这种压缩形式中,多个0块的单个连续序列由双冒号符号( : : )表示。
此符号只能在地址中出现一次。
3.共享式以太网采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是( )。
(分数:1.00)A.CSMA/CD √B.CSMA/CAC.WCDMAD.CDMA 2000解析:[解析] CSMA/CD即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方法。
在以太网中,所有的结点共享传输介质。
如何保证传输介质有序、高效地为许多结点提供传输服务,就是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要解决的问题。
4.下列关于活动目录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分数:1.00)A.活动目录是Windows 2000 Server的新功能√B.活动目录包括目录和目录数据库两部分C.活动目录的管理单位是用户域D.若干个域树形成一个用户域解析:[解析] 活动目录具有很强的扩展性与可调性,是Window 2000 Server的主要特点之一。
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教学要求学习目标:理解信息与数据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与关系;掌握信息的属性和价值;掌握管理信息的概念和分类;了解信息化发展的内涵;掌握信息系统的含义和功能;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形成;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与结构。
教学重点信息的属性和价值、信息的概念和分类、信息系统的含义和功能、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与结构。
教学难点信息的价值课时安排本章安排4课时。
教学大纲任务一信息认知一、信息与数据1.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会对接收者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它对决策者增加知识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
2. 数据的概念数据是存储(或记载)于某种媒介物上的物理记号或符号,它可以是字母、数字或其他符号,也可以是图像、声音或者味道。
也就是说,数据是可以识别的、抽象的符号。
数据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数据具有客观性。
(2)数据可以鉴别。
3. 信息与数据的关系一般来说,原始数据在没有经过分析和加工之前,其意义不容易看出来,必须对记录下来的事实或者数据进行加工。
也就是说,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能有意义,才能成为信息。
二、信息的属性1. 事实性事实性是信息的中心价值,是信息的首要和基本的性质。
2. 等级性管理是分等级的,对于同一问题,处于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需要不同的信息。
3. 可压缩性人们可以根据各种特定的需要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整理、概括和归纳,而不丧失其基本应用价值。
4. 扩散性信息的扩散性是其本性,它力图冲破保密的非自然约束,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向四面八方传播。
信息的浓度越大,信息源和接收者之间的梯度越大,信息的扩散能力就越强。
5. 传输性信息的传输性也被称为传递性或传播性,其含义是信息源可以通过载体把信息传递给接收者,信息的传输成本远远低于物资和能源传输所需用的成本。
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传输到很远的地方。
6. 共享性信息可以由一个信息源到达多个信息的接收者,被多个接收者所共享,并且可以因交流使内容倍增。
第6章Internet 基本服务一、选择题(1)在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中,响应并发请求通常采取的两种方法是( )。
A)递归服务器与反复服务器B)递归服务器与并发服务器C)反复服务器与重复服务器D)重复服务器与并发服务器(2)在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中,标识一个特定的服务通常使用( )。
A)TCP或UDP端口号B)IP地址C)CPU序列号D)MAC地址(3)关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客户机主动请求,服务器被动等待B)客户机和服务器都主动请求C)客户机被动等待,服务器主动请求D)客户机和服务器都被动等待(4)在域名服务器的资源记录中,类型"A"表示( )。
A)邮件交换机B)别名C)指针D)主机地址(5)在DNS系统的资源记录中,类型"MX"表示( )。
A)主机地址B)邮件交换机C)主机描述D)授权开始(6)如果需要将主机域名转换为IP地址,那么可使用的协议是( )。
A)MIMEB)DNSC)PGPD)TELNET(7)在Internet域名系统的资源记录中,表示主机地址的对象类型为( )。
A)HINFOB)MXC)AD)H(8)关于Internet域名系统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域名解析需要一组既独立又协作的域名服务器B)域名服务器逻辑上构成一定的层次结构C)域名解析总是从根域名服务器开始D)递归解析是域名解析的一种方式(9)因特网域名中很多名字含有".com",它表示( )。
A)教育机构B)商业组织C)政府部门D)国际组织(10)用户已知的三个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和名字分别为202.130.82.97,dns.abe.edu;130.25.98.3,dns.abc.com;195.100.28.7,dns.abc.net。
用户可以将其计算机的域名服务器设置为( )。
A)dns.abc.eduB)dns.abc.comC)dns.abc.netD)195.100.28.7(11)关于因特网中主机名和IP地址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客服/服务器型计算模式名词解释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是指两个逻辑(往往是物理的)系统(客户机和服务器)及其应用程序逻辑组件之间复杂关系的协同。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将一个应用分为两个部分:前端(客户端)、后端(服务器)。
所谓服务器是指提供客户机服务的逻辑系统,所谓客户机是指向服务器请求提供服务的逻辑系统。
【拓展】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定义一种体系结构,在该结构中,程序逻辑分布在客户机系统和服务器系统之间。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是20世纪80年代的各种趋势形成的结果,它使用通过LAN连接到后端数据库服务器或应用程序服务器的功能强大的计算机来装备台式计算机。
设计这种模型是为了替换主机计算模型,在主机计算模型中所有的处理都是由一个集中式系统完成的。
2000 客户机/服务器穿孔卡片命令行图形界面局域网 1950 1960 1970 单主机计算模式19801990 C/S 计算模式网络计算模式Internet/Intranet图 1 计算模式的演变与计算机发展的关系机的硬件是 CPU、内外存储器以及若干种外部设备。
软件为简单的操作系统、高级语以及库函数和系统支持程序等。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出现引起程序员的分工,IBM/36功,以及终端的普及,形成了主机——多终端的结构模式,用户操作计算机的方式发设计语言形成“编译—连接—加载—运行”的工作模式。
流程图(flow chart)成为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选择计算方法、设计流程图、编写源程序代码、测试及交付使步骤。
2.2 结构化程序设计阶段从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中期是单主机计算的结构化程序设计阶段。
结程序开发的速度,开发的程序规模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一定程度地缓解了硬件、软件压力。
结构化设计方法支持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先将一个问题分解成相关然后精心作出结构编程,软件的设计与实现就容易得多。
功能分解的设计技术采用了直low Diagram),它描述了数据在各模块中的流动。
通过大型程序的开发,软件人员计”、“设计重于编码”。
2.3 软件工程阶段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后期是单主机计算的软件工程阶段。
1970 年达几百万条语句,软件的复杂度越来越高。
统计表明,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投资970 年为1:1,2000 年为10:1。
软件只有大量生产、高度复用、易重组、易维护,才走出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的困境。
软件工程方法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维护软件。
按照软件工程的不同技术和方法,先后产生了生存周期方法、快速原型方2.3.1 生存周期方法软件生存周期从时间的角度对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根据软件所软件开发活动的目的、任务划分为 3 个时期: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软件使用与维护步划分为多个阶段。
云计算的特点或特征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是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料编写的《漫话云计算》系列文稿之一。
现作为云计算学习笔录,奉献给云计算业外读者,作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下面是正文一、云计算特点论述(一)从研究现状上看,云计算具有以下特点:⑴、超大规模“云”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Amazon(亚马逊)、IBM、微软和Yahoo(雅虎)等公司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⑵、虚拟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物理实体.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
但是,实际上用户无需了解应用运行的具体位置,只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或一个PDA,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获取各种能力超强的服务。
链接:云应用云应用是云计算概念的子集,是云计算技术在应用层的体现。
云应用与云计算最大的不同在于:云计算是作为一种宏观技术发展概念而存在的,而云应用则是直接面对客户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
云应用的工作原理,是把传统软件“本地安装、本地运算”的使用方式,转变为“即取即用”的服务;是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连接并操控远程服务器集群,完成业务逻辑或运算任务的一种新型应用。
云应用的主要载体为互联网技术,以瘦客户端(Thin Client)或智能客户端(Smart Client)为展现形式;其界面实质上是HTML5,Javascript或Flash等技术的集成.云应用不但可以帮助用户降低IT 成本,而且更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传统软件向云应用转型的发展革新浪潮,已经不可阻挡。
瘦客户端(Thin Client)是指在客户端/服务器网络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无需应用程序的计算机终端。
它通过一些协议和服务器通信,进而接入局域网.瘦客户端将其鼠标、键盘等输入直接传送到服务器处理;服务器再把处理结果回传至客户端显示。
三层⽹络体系结构的特点⼀、前⾔ 随着⽹络技术在各⾏各业的深⼊应⽤,IT⾏业⼜出现了⼀种低费⽤、低管理开销、并享有Client/Server计算模式优点的新型体系结构———三层⽹络体系结构。
如果把C/S体系结构称为“胖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那么三层体系结构可以称之为“瘦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
⼆、技术特点 三层(或多层)结构的特点是在两层结构的基础上加⼊⼀个(或多个)中间件层。
它将 C/S体系结构中原本运⾏于客户端的应⽤程序移到了中间件层,客户端只负责显⽰与⽤户交互的界⾯及少量的数据处理(如数据合法性检验)⼯作。
客户端将收集到的信息(请求)提交给中间件服务器,中间件服务器进⾏相应的业务处理(包括对数据库的操作),再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客户机。
与传统的C/S体系结构相⽐,三层体系结构存在如下优点: 1.客户端零维护 在三层体系结构中,⼏乎所有的业务处理都是在中间件Web Server上完成的,客户端只需要安装⽀持Java的浏览器即可,不⽤做任何其它安装和配置⼯作,所以也就不存在客户端维护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客户端零维护”。
处理业务时,操作员可以直接通过Web浏览器访问Web Server进⾏业务处理⼯作。
2.可扩展性好 三层体系结构的可扩展性好体现在以下四个⽅⾯: 第⼀,⼯作节点的可扩展性好。
由于三层体系结构的客户端零维护的特点,使增加⼀个⼯作节点的⼯作简单到了只需增加⼀台装有Web 浏览器的PC机即可。
第⼆,应⽤系统的可扩展性好。
好的应⽤系统应该能⽅便地实现⼀定程度上业务的变化和业务单元的增加。
三层体系结构采⽤⾯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模式,将业务模块都封装到了业务类和服务类中,所以如果⼀个业务流程变了,或需要增加⼀个新的业务模块,只需替换或增加新的业务类和服务类即可。
第三,业务逻辑与⽤户界⾯及数据库分离,使得当⽤户业务逻辑发⽣变化时只需更改中间层的控件/组件/JB/EJB即可。
第四,便于数据库移植。
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及与B/S的比较C/S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及与B/S的比较正文:在网络连接模式中,除对等网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网络,即客户机/服务器网,Client/Server。
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中,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而客户机是网络的基础,客户机依靠服务器获得所需要的网络资源,而服务器为客户机提供网络必须的资源。
它是软件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它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 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
目前大多数应用软件系统都是Client/Server形式的两层结构,由于现在的软件应用系统正在向分布式的Web应用发展,Web和Client/Server 应用都可以进行同样的业务处理,应用不同的模块共享逻辑组件;因此,内部的和外部的用户都可以访问新的和现有的应用系统,通过现有应用系统中的逻辑可以扩展出新的应用系统。
这也就是目前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一、C/S结构的优点C/S结构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
对应的优点就是客户端响应速度快。
缺点主要有以下几个:只适用于局域网。
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办公和分布式办公越来越普及,这需要我们的系统具有扩展性。
这种方式远程访问需要专门的技术,同时要对系统进行专门的设计来处理分布式的数据。
客户端需要安装专用的客户端软件。
首先涉及到安装的工作量,其次任何一台电脑出问题,如病毒、硬件损坏,都需要进行安装或维护。
特别是有很多分部或专卖店的情况,不是工作量的问题,而是路程的问题。
还有,系统软件升级时,每一台客户机需要重新安装,其维护和升级成本非常高。
对客户端的操作系统一般也会有限制。
可能适应于Win98, 但不能用于win2000或Windows XP。
或者不适用于微软新的操作系统等等,更不用说Linux、Unix 等。
二、、C/S架构软件的优势与劣势(1)、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软考网络工程师】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模式,也是今后发展的主流,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使用客户机和服务器两方面的智能、资源和计算能力来执行一个特定的任务。
15.1 网络计算模式的发展
15.1.1 以大型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1)以大型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的特点
a.系统提供专用的用户界面;
b.所有用户击键和光标位置都被传入主机
c.通过硬连线把简单的终端接到主机或一个终端控制器上;
d.所有从主机返回的结果都显示在屏幕的特定位置;
e.系统采用严格的控制和广泛的系统管理、性能管理机制。
15.1.2 以服务器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1)以服务器为中心的计算模式,又叫资源共享模式,它所具备的特点是:
a.主要用于共享共同的应用、数据,以及打印机;
b.每个应用提供自己的用户界面,并对界面给予全面的控制;
c.所有的用户查询或命令处理都在工作站方完成。
15.1.3 小型化和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出现
(1)小型化的概念建立于三个柱石之上:高速发展的技术能力,诱人的经济因素和计算机在应用中地位的改变。
15.2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特点
15.2.1 客户机的特点
(1)客户机提供了一个用户界面;
(2)一个客户机/服务器系统中可以包括多个客户机,所以多个界面可以存在于同一系统中;
(3)客户机用一个预定义的语言构成一条活多条服务器的查询或命令,客户机和服务器一个标准的语言或用该系统内特定的语言来传递信息;
(4)客户机可以使用缓冲或优化技术以减少到服务器的查询或执行安全和访问控制检查,客户机还可以检查用户发出的查询或命令的完整性;
(5)客户机通过一个进程间通信机制和服务器完成通信,并把查询或命令传到服务器;
(6)客户机对服务器送回的查询或命令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然后把它们提交给用户。
15.2.2 服务器的特点
(1)服务器向客户机提供一种服务,服务的类型由客户机/服务器系统自己确定。
(2)服务器只负责响应来自客户机的查询或命令
15.2.3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特点
(1)桌面上的智能。
(2)最优化地共享服务器资源。
(3)优化网络利用率。
(4)在底层操作系统和通信系统之上提供一个抽象的层次,允许应用程序有较好的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
15.3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优点
(1)减少了网络的流量;
(2)客户机/服务器应用响应时间通常较短;
(3)可以充分利用客户机和服务器双方的能力,组成一个分布式应用环境;
(4)通过把应用程序同他们处理的数据隔离,可以使数据具有独立性;
(5)因为由客户机管理用户界面,每个服务器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下可以支持更多的用户;
(6)由于许多极其和操作系统都能互连起来。
15.4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中的中间件
15.4.1 中间件产生的背景
(1)最主要的是缺乏有效的开发工具
(2)为了解决应用与网络过分依赖的关系,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架一层软件,也就是所谓的中间件。
15.4.2 中间件的功能与作用
(1)中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把应用和网络屏蔽开。
(2)中件为了向程序员提供高层的、跨越多种派和协议的接口,要完成许多工作,这包括错误检测、数据翻译、安全、队列和命名。
15.5 客户机/服务器类型
(1)分布式表示,客户机为笨终端,大部分功能集中在服务器。
(2)远程表示,客户机是智能终端,主要功能仍然集中在服务器。
(3)分布式逻辑,客户机具有表示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处理应用功能。
(4)远程数据管理,表示功能和处理应用功能都集中在客户机,服务器承担数据管理功能。
(5)分布式数据库
15.6 bwd模式的特点以及优点
(1)浏览器-web服务器-计算模式是一种三层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2)最大的优点是: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利用应用层网络协议进行信息交换,且提供cgi,
(3)三层计算模式能提供功能性的数据库服务器管理,可以优化数据库服务器的存取管理,并且这种优化与具体的数据库管理语言无关。
(4)作为中间层的web服务器完成过程管理功能,为客户提供与数据库服务器无关的统一界面。
(5)bwd的另一个优点是对事物的可靠控制,由中间层管理分布式数据库的事务,通过名字而不是通过位置来访问资源,因此可提供更大的伸缩性和可扩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