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52.19 KB
- 文档页数:2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共3篇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11. 简介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是一种贯穿于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结构工程等众多领域的重要设计方法。
它兼具结构性能良好以及实用性强的特点,是大型建筑工程中普遍使用的结构形式之一。
本文将围绕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展开说明,主要从设计背景、结构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和设计重点四个方面来阐述。
2. 设计背景如今,建筑工程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大城市中,高层建筑数量逐年增加。
这些高层建筑,具有空间利用率高、容积率大、抗震性强等特点。
它们的建造离不开结构设计,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应用应运而生。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一般指超过三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这种结构设计的优良性能得到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设计理论和应用已经十分成熟。
3. 结构设计原则在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原则和要求:(1)保证结构的水平和垂直间的稳定性。
(2)做好抗震措施,保证结构在地震发生时不会被倒塌。
(3)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力求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设备和管线布置符合要求,且易于维护和管理。
(5)考虑建筑空间利用率,尽量减少内部障碍物。
4. 设计流程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流程如下:(1)制定结构设计任务书。
(2)进行结构设计初步比选。
(3)进行结构设计方案的优化和确定。
(4)编写结构设计计算书和结构施工图。
(5)进行结构施工控制和质量监督。
5. 设计重点在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荷载分析与计算:要对结构设计受到的荷载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计算。
(2)结构稳定性设计:要重点考虑结构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稳定性,确保结构不出现倾斜和不稳定情况。
(3)承载能力分析与计算:要合理估算结构的承载能力,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施工工艺和材料使用:要根据结构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和建筑材料,确保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设计探讨摘要: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探讨了结构计算及设计、构造措施方面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ucture calculation and design, structural measures some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key 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design随着我国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要求日渐先进且多样化,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也日益增多,给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造成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因而作为一个结构设计者需要在严格遵循各种规范、规定的前提下,大胆灵活的解决一些结构方案上的难点、重点。
1、截面尺寸的选择梁、柱的截面尺寸的选择是框架结构设计的前提,除应满足规范所要求的取值范围,还应注意尽可能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大于1,以达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梁端形成塑性铰时,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节点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的目的,即规范所要求的“强柱弱梁强节点”。
2、框架计算简图不合理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置较深,在0.05m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将基础拉梁按层1输入。
以南京某办公楼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ll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
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探讨摘要:加强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设计;问题;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 tu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引言在现代建筑中,业主的要求比工业建筑的要求更加体现个性化和实用化等。
因此,针对民用建筑较高的质量要求,要正确认识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同时由于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中遇见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需要我们正视问题,并要根据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另外还要分别从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的基础设计和上部设计上注意相关的问题。
1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出现的问题1.1多层框架的计算简图不合理现在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计算简图不合理,举例来说,由于是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的独立基础计算是按照中心受压计算的,另外没有考虑有无地下室等。
这种按照中心受压计算是不合理的。
因为:首先民用建筑的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的拉梁不能平衡柱脚的弯矩。
根据我国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框架结构地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也就是要求这样的多层框架结构应该按照整体进行计算,要将基础层加入计算,要将荷载一起输入计算。
而且当设计拉梁层时,要通过比较得出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拉梁顶面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顶面的截面控制而决定的。
因此,如果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计算简图不合理,会影响民用建筑的多层框架设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2多层框架柱配筋调整不合理由于多层框架柱的配筋率普遍较低,并且在实际建筑工程中可能不按照电算结果来进行构造配筋。
如果发生地震时,框架柱受到的扭转剪力会很大,又会受到双向的弯矩作用,会严重的伤害到横梁以及内柱,特别是对质量不均的框架伤害更大。
另外,由于配筋调配不合理,在进行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电算过程中,容易忽略掉温度和基础不均匀的沉降等影响。
浅析多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摘要:伴随着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要求日趋多样化,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也日益增多。
本文从结构设计计算、构造措施、设计注意事项等方面探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多层框架结构;结构设计;设计计算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多层建筑也发展迅速,设计思想也在不断更新。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
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其平面布置灵活,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但是,在框架结构设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概念性和实际性的问题需要设计人员予以高度重视,以确保结构设计质量[1—8]。
1 正确选取重要的结构计算参数结构设计计算时,除了有合理的结构方案、正确的结构计算简图外,正确选择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合理选取电算软件中的其他各项参数也是十分重要的。
1.1结构的抗震等级工程设计中,各类房屋建筑首先应当确定建筑类别。
对于丙类建筑,其地震作用均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
对于乙类建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文献[2]规定: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但是抗震措施(主要体现为抗震等级)在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实际设计中经常发生抗震等级选错的情况,如:位于8度区的某乙类建筑,应按9度由(抗震设计规范)文献[2]确定其抗震等级为一级。
当8度地区的乙类建筑的高度超过文献[2]规定的范围时,还应采取比一级抗震等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1.2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抗震设规范)文献[2]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分别为0.1g和0.15g两种,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分别为0.2g和0.3g两种。
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文献综述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常见的一种设计方式,它具有结构稳定性好、抗震性强、施工方便等优点。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分析。
本文将对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总结出目前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首先,很多学者在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材料和结构形式,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例如,孙勇等(2024)在其研究中使用了高强度混凝土和高强度钢筋,增加了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另外,郑佳等(2024)研究表明,使用剪力墙作为结构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其次,在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结构的几何形态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徐春等(2024)通过对不同结构形态的比较研究发现,合理的结构形态可以降低结构的应力集中程度,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此外,赵梦等(2024)在其研究中发现,采用多层剪切墙的结构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再次,很多学者在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使用了各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模型,以评估结构的性能。
张强等(2024)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了不同结构参数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
王明等(2024)在其研究中使用了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以优化结构的抗震性能。
最后,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研究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如何在设计中兼顾经济性和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另外,如何在设计中考虑结构的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也是一个挑战。
综上所述,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看出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然而,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学者的努力,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某办公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土木毕业论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它具有稳定性好、承载能力高、抗震性能强等优点,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办公楼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进行详细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办公楼的结构类型。
根据建筑的功能和荷载特点,我们选择了多层框架结构。
考虑到地震的影响,我们采用了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设计标准。
根据办公楼的用途和所在地的气候条件,我们将建筑的设计使用寿命定为50年。
框架结构的设计首先需要确定结构的布局和尺寸。
我们采用了梁柱式布局,梁柱的尺寸根据结构力学计算和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为了确保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梁柱的尺寸应满足以下要求:梁柱的截面面积要足够大,以满足构件的强度和刚度要求;梁柱的高宽比应适当,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梁柱的布置要合理,以便于梁柱之间的荷载传递和纵向连接。
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楼板的设计。
楼板是承受楼层荷载和活载的主要构件,因此其设计要考虑荷载、强度和刚度等因素。
我们选择了预应力混凝土楼板作为楼层结构,以提高楼板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根据结构力学计算和规范要求,我们确定了楼板的厚度和预应力钢束的布置。
除了框架结构和楼板设计,我们还需要对办公楼的节点进行设计。
节点是框架结构中的关键部位,它们承受着梁柱的力和转矩,并传递到其他构件中。
节点的设计要考虑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可施工性。
我们选用了现浇节点设计,通过加强节点的剪力承载能力和连接性能,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最后,我们需要进行结构的静力弹性分析和动力弹性分析,以验证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静力弹性分析中,我们考虑了重力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等因素;在动力弹性分析中,我们计算了结构的固有周期和最大位移等参数。
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在设计使用寿命内能够满足安全要求。
综上所述,本文详细介绍了办公楼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尺寸设计、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的应用、现浇节点的设计以及静力弹性分析和动力弹性分析等步骤,我们确保了该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探讨摘要: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房屋,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应用比较广泛,本文笔者论述了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常见问题。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问题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建筑设计中。
针对现实中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的建筑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
1、独立基础设计荷载取值不当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多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当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时,不超过6层且高度在18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或荷载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可不必进行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这就是说,在6度地震区,大多数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可不必进行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但这些房屋在基础设计时应考虑风荷载的影响。
因此,在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的整体计算分析中,必须输入风荷载,不能因为在地震区高层建筑以外的一般建筑风荷载不起控制作用就不输入。
另一种情况是,在设计独立基础时,作用在基础顶面上的外荷载只取轴力设计值和弯矩设计值,无剪力设计值,或者甚至只取轴力设计值。
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基础设计尺寸偏小,配筋偏少,影响基础本身和上部结构的安全。
2、框架结构应注意带楼梯、电梯的小井筒的设计多层框架结构应尽量避免设置钢筋混凝土楼梯、电梯小井筒。
因为钢筋混凝土井筒的存在会吸收较大的地震剪力,相应地减少框架结构所承担的地震剪力,而且井筒下的基础设计也比较困难,故在设计过程中这些井筒多采用构造柱夹砌体材料做填充墙形成隔墙。
当必须设计为钢筋混凝土井筒时,井筒墙壁厚度应当减薄,并通过开竖缝、开结构洞等办法进行刚度弱化;配筋也只宜配置少量单排钢筋,以减小井筒的作用。
设计计算时,除按框架确定抗震等级并计算外,还应按带井筒的框架复核,并加强与井筒墙体相连的柱子的配筋。
此外,还要特别指出,对框架结构出屋顶的楼电梯间和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得采用砌体墙承重;而且应当考虑鞭梢效应(按塔楼考虑)乘以增大系数;雨篷等构件应从承重梁上挑出,不得从填充墙上挑出;楼梯梁和夹层梁等应承重在柱上,不得支承在填充墙上。
现浇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设计某六层办公楼,采用现浇框架结构,建筑平、剖面图13-39,没有抗震设防要求,试设计之(限于篇幅,本案例仅介绍○3轴框架结构的设计)。
设计资料(1)设计标高:室内设计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室内外高差600mm。
(2)墙身做法:墙身为普通机制砖填充墙,用M5混合砂浆砌筑。
内粉刷为混合砂浆底,纸筋灰面,厚20mm,内墙涂料两度。
外粉刷为1:3水泥砂浆底,厚20mm,陶瓷锦砖贴面。
(3)楼面做法:楼板底面为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5mm 厚1:2水泥砂浆加“108”胶水着色粉面层;楼板底面为15mm 厚纸筋面石灰抹面,涂料两度。
(4)屋面做法:现浇楼板上铺膨胀珍珠岩保温层(檐口处厚100mm,2%自两侧檐口向中间找坡),1:2水泥砂浆找平层厚20mm,两毡三油防水层,撒绿豆砂保护。
(5)门窗做法:门厅处铝合金门窗,其余均为木门、钢窗。
(6)地质资料:属Ⅲ类建筑场地,余略。
(7)基本风压:ω0=m2(地面粗糙度属B类)。
(8)活荷载:屋面活荷载m2,办公室楼面活荷载m2,走廊楼面活荷载m2。
荷载计算1.恒荷载计算(1)屋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20mm厚1:2水泥砂浆找平×20=m2100mm~140mm(2%找坡)膨胀珍珠岩×7=m2100mm厚现浇钢筋混泥土楼板×25=m215mm厚纸筋石灰抹面×16=m2屋面恒荷载m2边跨(AB、CD)框架梁自重××25=m2梁侧粉刷2×()××17=m2中跨(BC跨)框架梁自重××25=m2梁侧粉刷2×()××17=m2因此,作用在顶层框架梁上的线荷载为g6AB1=g6CD1=m(注:这里的下标6表示第6层即顶层框架梁)g6BC1=mg6AB2=g6CD2=×=mg6BC2=×=m(2)楼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25mm厚水泥砂浆面层×20=m2100mm厚现浇钢筋混泥土楼板×25=m215mm厚纸筋石灰抹底×16=m2楼面恒荷载m2边跨框架梁及梁侧粉刷m2边跨填充墙自重×()×19=m2墙面粉刷()××2×17=m2中跨框架梁及梁侧粉刷m2因此,作用在中间层框架梁上的线荷载为g AB1=g CD1=+=mg BC1=mg AB2=g CD2=×=mg BC2=×=m(3)屋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边柱连系梁自重×××25=粉刷×()×2××17=1m高女儿墙自重1×××19=粉刷1××2××17=连系梁传来屋面自重××××=顶层边节点集中荷载G6A=G6D=中柱连系梁自重×××25=粉刷×()×2××17=连系梁传来屋面自重×(+)××=×××=顶层中节点集中荷载G6B=G6C=(4)楼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边柱连系梁自重粉刷钢窗自重××=窗下墙体自重×××19=粉刷2××××17=窗边墙体自重×()××19=粉刷×()×2××17=框架柱自重×××25=粉刷×××17=连系梁传来楼面荷载××××=中间层边节点集中荷载G A=G D=中柱连系梁自重粉刷内纵墙自重×()××19=粉刷×()×2××17=扣除门洞重加门重××()=框架柱自重粉刷连系梁传来楼面自重×(+)××=×××=中间层中节点集中荷载G B=G C=(5)恒荷载作用下的结构简图恒荷载作用下的结构简图如图13-42所示。
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及对策在谈到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时,大家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各种高楼大厦的画面。
那种巍然屹立在城市的天际线上的建筑,是不是就让人觉得特别有安全感?是的,混凝土框架的设计,正是这种大楼牢牢站稳的秘密所在。
可问题也来了,搞设计可不简单,里面的猫腻可多着呢。
咱们今天就聊聊,在做这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时候,设计师得面对哪些关键问题,怎么一个个解决它们。
首先嘛,咱得说说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骨架”问题。
大家知道,一座楼的骨架是承载全楼重任的。
你可以把它想成是咱们人的骨头。
要是骨架不够稳固,其他的都得“崩”。
可是混凝土本身的性质,谁都知道,重又硬,不灵活。
这里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在设计时保证混凝土框架能承受住各方面的压力,又不至于让它变得“硬邦邦”没弹性。
换句话说,就是得考虑到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做到“刚柔并济”。
说白了,就是不能让这座楼“死板”。
设计师们可得绞尽脑汁,在材料的选用、厚度的设置上玩出花来。
没点本事,真不好搞。
再来一个不容忽视的坑,那就是地基的问题。
说白了,地基就像是人类的脚,它得稳,脚不稳,整个身体都会摇晃。
这个问题有点麻烦,因为每个地基的土质都不一样。
有的地方土质松软,有的地方土层又深又硬,设计师得根据这些不同的土壤特性来调整基础设计。
要是在软土地基上不小心设计得太过火,楼可能就成了“立不住”的墙。
再说了,若是没考虑好地震的因素,一旦发生震动,楼不仅会晃得像个大秋千,甚至可能直接“倒霉”。
设计师们得确保地基稳定性,才不至于让整座楼陷入“不稳定”的尴尬境地。
接着咱得聊聊抗震的问题。
现在大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建筑高度一增加,抗震要求也就高了。
想象一下,楼层高了,一旦发生地震,楼里的人想要安全撤离,那得有多难!所以,设计的时候,抗震设计是重中之重。
你可以把抗震设计理解成是给楼加了个“保护罩”。
为了确保这层保护,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到混凝土的强度,还得在结构上做很多文章。
论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发表时间:2018-09-18T21:36:10.9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作者:李珍珍
[导读]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要求,针对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使我们对框架结构梁、柱、板以及结构体系中的一些注意点有清晰的认识,使设计的工程既经济又合理。
身份证号码:41122219870520XXXX 河南陕县 472100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要求,针对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使我们对框架结构梁、柱、板以及结构体系中的一些注意点有清晰的认识,使设计的工程既经济又合理。
关键词: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设计
在框架结构设计中,不论工程简单还是复杂,其实终究是由梁、柱、板形成的基本单元组合而成,因此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对梁、柱、板以及结构体系中的一些注意点应该有清晰的认识,使设计的工程既经济又合理。
1 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要求
1.1 强柱弱梁节点设计
为了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形铰,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
强柱弱梁措施的强弱,也就是相对于梁端截面实际抗弯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弯能力增强幅度的大小,是决定由强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转动能否不超过其塑性转动能力,而且不致形成“层侧移机构”,从而使柱不被压溃的关键控制措施。
柱强于梁的幅度大小取决于梁端纵筋不可避免的构造超配程度的大小,以及结构在梁、柱端塑性铰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和动力特征的相应变化。
因此,当建筑许可时,尽可能将柱的截面尺寸做得大些,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尽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以增加延性。
验算截面承载力时,人为地将柱的设计弯矩按强柱弱梁原则调整放大,加强柱的配筋构造。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不得过高,以免在罕遇地震中进入屈服阶段不能形成塑性铰或塑性铰转移到框柱上。
注意节点构造,让塑性铰向梁跨内移。
1.2 强剪弱弯设计
弯曲破坏和剪切破坏是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在地震作用下常见的破坏形式。
其中弯曲破坏属于延性破坏形式,柱发生弯曲破坏可以拥有较大的非线形变形而强度和刚度降低较少;而剪切破坏属于脆性破坏形式,柱发生剪切破坏常常伴随着刚度和强度的较大的退化,破坏突然,对结构整体安全性影响也较大。
故现代抗震设计思想中提倡“强剪弱弯”设计,目的就是尽量使结构在遭受强烈地震作用时出现延性破坏形式,使结构拥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文献[1]中规定在确定柱的剪力设计值时,根据柱端弯矩得出剪力的基础上,对剪力设计值按不同的抗震等级分别进行放大调整。
1.3 强节点强锚固设计与强柱根设计
强节点强锚固设计要求节点的承载力应高于连接构件,其设计理念在于节点失效意味着与之相连的梁与柱都失效,不利于框架结构的延性设计要求。
对此,文献[1]中规定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框架结构应进行节点核心区的抗震验算,文献[1]在附录D中给出了相关验算方法。
强柱根设计要求框架柱柱根部位的抗弯承载力应高于框架柱的其他部位,其设计理念与强节点弱锚固类似,即推迟塑性铰的形成,控制结构倒塌整体失效。
以达到框架结构延性设计的要求。
对此,文献[1]中规定不同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应将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分别乘以不同的增大系数。
需要注意的是,该规定仅适用于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柱,不适用于框架—抗震墙结构与框架—筒体结构。
2 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独立基础设计的荷载取值
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的基础形式多采用的是柱下独立基础。
在基础设计中,合理地选取荷载设计值,是基础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
实际工作中,常会出现2种情况:①依据文献[1]第4.2.1条指出的“当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时,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或基础荷载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可不必进行天然地基和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的要求,忽略风荷载的影响;②在设计独立基础时,遇到基础设计须考虑地震作用且基础顶面为结构嵌固端时,作用在基础顶面上的柱根弯矩未按上文中“强柱根”设计要求相应地考虑柱根弯矩放大对柱下独立基础的影响。
工程设计实践证明,这2种情况的设计结果都会导致基础尺寸偏小、配筋偏少。
如果在涉及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的整体计算分析中输入风荷载,让轴力设计值、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共同作用于柱脚,基础本身及其上部结构的安全就更为可靠。
2.2 基础拉梁层计算模型的选定
用TAT或SATWE等电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计算时,对于基础拉梁层无楼板的情况下,楼板厚度应取0,并定义弹性节点,用总纲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当房屋平面不规则时,虽然楼板厚度取0,也定义弹性节点但未采用总纲分析,程序分析时却自动按刚性楼面假定进行计算,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2.3 加强短柱的构造措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顶棚可能要吊顶或其它装修,甲方为了节约开支。
往往要求柱间填充墙不到顶或者是在墙上任意开门窗洞,这样往往会造成短柱。
由于短柱刚度大,吸收地震作用使其受剪,当混凝土抗剪强度不足时,则产生交叉裂缝及脆性错断,从而引起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
所以在设计中应采取如下措施:尽量减弱短柱的楼层约束,如降低相连梁的高度、梁与柱采用铰接等;增加箍筋的配置,在短柱范围内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l00mm,柱的纵向钢筋间距≤150mm;采用良好的箍筋类型,如螺旋箍筋、复合螺旋箍筋、双螺旋箍筋等。
2.4 避免采用单跨框架结构与单跨框架。
“单跨框架结构”是指整栋建筑全部采用单跨框架的结构,不包括局部为单跨框架的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单跨框架,而“单跨框架”是指框架只有一跨的情况。
抗震设计的多高层框架结构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也不宜采用单跨框架。
尤其当建筑层数较多,高度较大时,更应慎重对待。
但单跨框架在框架-剪力墙结构等多道防线的结构中可不受限制。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现代建筑造型与功能的日趋多样化,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在结构设计中总会遇到各类难题,尤其在框架结构设计中还必须注意一些看似简单,却容易忽视的问题。
以上主要阐述了多层框架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当然实际工程可能会遇到更多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设计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人应首先判断结构方案的可行性,对可能碰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
对所有计算结果认真分析、判断,准确无误后方可应用于实际工程。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郝永旭,等.改善钢筋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的若干措施[J].建筑结构,2011,32(10).
[5]杨海明,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的问题分析[J].山西建筑,2010,(9).
[6]杨永青,谈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3).
[7]朱炳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于分析GB50011-2010[J].中国建筑,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