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同位素
- 格式:ppt
- 大小:526.00 KB
- 文档页数:57
地质样品中Pb同位素分析的高效酸淋洗流程地质学中,Pb同位素分析是一项非常常见和重要的技术,它可以为地质学家提供大量的信息,包括岩石年龄、岩石来源、成因、大地构造过程等等。
而在这个分析中,一个高效的酸淋洗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是一篇地质样品中Pb同位素分析的高效酸淋洗流程。
1、样品准备与前处理在进入酸淋洗流程之前,首先需要准备样品。
样品要经过研磨、均质、筛分等步骤,使其变成颗粒度较为均匀的粉末状。
然后需要用氢氟酸等酸性试剂将样品中的岩石矿物质完全分解,使得需要分析的Pb和U可以充分释放出来。
2、第一次酸淋洗在样品准备之后,就可以进行第一次酸淋洗了。
这一步的目的是去除样品中的杂质,特别是铁和碳酸盐。
铁会对后续分析造成干扰,而碳酸盐则可以使Pb同位素分析的精度大大降低。
因此,需要使用去铁化酸和氢氧化钠等试剂将样品中的铁离子和碳酸盐去除。
3、第二次酸淋洗第一次酸淋洗之后,需要进行第二次酸淋洗。
这一步的目的是去除Pb同位素分析中的另一种干扰物:Bismuth(Bi)。
Bi是一种与Pb在质谱分析中非常相似的元素,容易被误判为Pb。
因此,需要使用氯化锶(SrCl2)和碘化钾(KI)等试剂,将Bi从样品中去除。
4、第三次酸淋洗第三次酸淋洗的目的是进一步去除掉干扰物,同时保证样品中U和Pb的比例不变。
这一步需要使用硝酸和硫酸等试剂,将样品中的U和Pb分别转化为溶于酸水中的离子。
5、分离Pb和U在完成以上酸淋洗流程后,需要使用离子交换树脂等材料分离出Pb和U的离子。
这是一个关键步骤,如果分离不彻底,会导致Pb同位素分析的不准确。
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时间和操作条件,确保Pb和U能够被完全分离出来。
6、去除其他元素最后的一步就是去除其他可能对Pb同位素分析造成干扰的元素,特别是Rb和Sr。
这一步需要使用氟硼酸等试剂,在适当的pH值下将这些元素去除。
总体来说,一次完整的Pb同位素分析需要经过多道严格的酸淋洗步骤,每一步都有非常严格的操作步骤和条件。
铅的同位素铅(Pb)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其原子序数为82。
铅具有多种同位素,即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元素。
铅的稳定同位素有两种,分别是铅-206和铅-207,它们的自然丰度分别为24.1%和22.1%。
此外,铅还有多种放射性同位素,如铅-210、铅-212、铅-214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半衰期和放射性特性。
铅-206是铅的最稳定同位素,它拥有82个质子和124个中子,总共206个核子。
铅-206是一种非放射性同位素,不会自发地衰变释放辐射。
由于其稳定性较高,铅-206在地球上广泛存在,并且被用作地球年龄的测定。
地质学家通过测量铅-206与其衰变产物铅-207的比值,可以推断出岩石或矿物的年龄。
这种方法被称为铅-铅定年法。
铅-207是铅的另一种稳定同位素,它具有82个质子和125个中子,总共207个核子。
铅-207的自然丰度较高,也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岩石、矿物和大气中。
铅-207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地球形成的早期,因为它是铅-235衰变的终产物。
铅-235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它具有82个质子和153个中子,总共235个核子。
铅-235经过连续的衰变过程最终变为稳定的铅-207。
利用铅-207与铅-206的比值,地质学家可以推断出岩石或矿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除了稳定同位素,铅还有多种放射性同位素。
铅-210是一种常见的放射性同位素,它具有82个质子和128个中子,总共210个核子。
铅-210的半衰期约为22年,会通过放射性衰变释放出α粒子和β粒子。
由于其较短的半衰期,铅-210在环境中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其他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物。
铅-210经常被用来研究海洋和湖泊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和地质过程。
铅的同位素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核能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们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岩石的形成过程、环境的污染状况等。
通过分析铅同位素的比值,可以追溯物质的来源和迁移路径,揭示自然界中的地球化学过程。
以下是一些个人实验时做的记录,只做交流,如有异议望及时交流,以促进学术。
称样:做同位素实验之前我们最好有微量的数据,因为通过微量的部分数据值可以判断该样品同位素的含量的基本情况,如果微量的数值偏小,那么我们针对于这样的样品就要在测其同位素的时候多称量一些样品来弥补其不足。
具体称样规则见“科学天平的使用”加酸:将称好的样品装入溶样弹中,依次加入HNO3和HF(注意顺序不能颠倒)而加入的量是根据称量的克数来决定的,如果称量50mg,一般加入1ml原酸即可,如果称量50-200mg可加入1.5-2ml酸。
此步骤操很重要,主要注意一下几点:1,严格控制酸的量,根据样品量适当加入2,加酸的顺序不能颠倒3,加入HNO3后必须用手轻轻震荡杯底多次,知道样品全部溶解为止此步骤中样品的溶解程度决定了后面实验的精度,如果在后期出现沉淀,或部分不溶现象,基本是由于此步操作不完善所引起的。
入钢套:同位素所用的钢套与微量中所用的不同,但大致原理是一样的,第一步:准备钢套,按照样品数目将需要使用的钢套清点出来,保证每个钢套都有配套的盖子,并准备一些一毛钱或小钢垫已被后面使用。
第二步:将钢套的盖子用砂纸清理干净,并在清理后的盖子表面写上我们样品的编号(样品进如烘箱后写在溶样弹上的编号均因被蒸发出的酸蒸汽分解而看不清,为区别样品在钢套上写编号,待样品拿出后在将编号重新写于溶样弹上),第三步:将溶样弹装入钢套中,观察其高度是否高于钢套边缘,如果高于钢套边缘即可将盖子盖上并拧紧,如果低于钢套边缘就需要再次将溶样弹拿出,在钢套底部放入一个一毛钱或小钢垫以增加溶样弹的高度,然后在将钢套拧紧。
此步骤很重要,如果钢套拧的不紧会出现漏酸现象!第四步:将拧好的钢套一并放入烘箱中,温度调节为190度,时间调节为48小时。
第五步:约48小时后,将烘箱关闭,并让其自然降温,待温度降下来后,将钢套取出,并将其拧开,取出溶样弹,根据溶样弹上的编号,再次将编号转编于溶样弹上。
Pb同位素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自然界中Pb有四个同位素,包括204Pb、206Pb、207Pb、208Pb,其中204Pb 是非放射性成因同位素,206Pb、207Pb、208Pb为放射性成因同位素,由238U、235U、232Th 放射性衰变产生,因此,铅同位素的研究最初为模式年龄定年和探讨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
随着近年来对铅同位素的不断研究,铅同位素开始应用于化探与找矿评价、找矿勘探,以及在壳幔相互作用和环境评价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刘茜,易文萍,2014)。
1 铅同位素定年1.1 U-Pb 锆石法(一致年龄)。
如果一种矿物在形成时含很高的U 但不含Pb,则方程可简化为:206Pb *= 238U (eλ238t -1),207Pb *= 235U (λ235t -1),其中*代表放射性成因铅。
图1为U-Pb 谐和图。
显示了一致曲线和Pb 丢失产生的不一致曲线。
晶质铀矿和独居石最初被用来定年,但其有限的分布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锆石在中-酸岩中是一个广泛分布的富铀矿物,被广泛应用于U-Pb 定年。
基性岩中斜锆石也被用来定年[1]。
图1 U-Pb谐和图1.2 U-Pb 锆石法(不一致年龄)L.H.Ahrens(1995)和G.W.Wetherill(1956)提出了铅一次连续不丢失的模型。
假设在一个研究地质体中取得了若干个锆石样品,其真实年龄为T,然而在T1 时发生如区域变质作用或热接触变质作用等使得铅丢失,且由于各个样品丢失程度不同而形成图一中的不一致线。
上交点年龄作为锆石形成年龄的解释则是确定的;但下交点年龄具有多解性。
然而,如果锆石数据投影点离上交点较远,则上交点的误差较大。
为了获得较好的上交点精度,Krogh(1982)认为应在进行同位素分析之前,去除样品中Pb 丢失严重的部分。
一种方法是用高通量的磁铁进行分选,选出变生最弱的矿物颗粒。
另一种方法是在一个风力磨具中磨掉矿物的外层部分,该部分往往最富U,因而变生也最严重,样品经这样处理后,分析数据的一致性大为提高。
U-Pb同位素测年方法及应用综述作者:梁丽萍高苑苑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9期摘要:U-Pb同位素定年技术是应用最广的重要经典同位素定年技术之一,具有其他许多同位素测年技术无法相比的优点。
本文介绍了U-Pb同位素体系测年的基本原理和样品要求,并整理了U-Pb法同位素定年常用矿物用有锆石、斜锆石、金红石、磷灰石、锡石。
最后对U-Pb同位素测年方法进行了整体介绍。
关键词:U-Pb;测年一基本原理和前提1.1基本原理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依据元素放射性衰变的原理。
放射性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粒子)的现象。
在磁场中研究放射性的性质时,发现射线是由α、β、γ等3种射线组成的。
α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粒子流,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实际上就是He原子核。
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能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出α或β射线而发生核转变的过程称放射性衰变,衰变前的放射性同位素为母体,衰变过程中产生的新同位素叫子体。
若放射性母体经过一次衰变就转变为另一种稳定的子体,称为单衰变。
1.2前提由于各同位素体系的放射性同位素具有不同的衰变速率(或半衰期不同)和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这使得每个同位素体系定年都具有独特优点和适用范围。
但是,作为同位素体系定年的基本前提和限制条件是相同的,即:(1)用来测定地质年齡的放射性同位素有适宜的半衰期T1。
与测定的对象年龄相比,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且半衰期和衰变常数能被准确测定。
(2)能够准确测定母体同位素组成和每个同位素的相对丰度。
无论是在自然界的矿物、岩石中,还是在人工合成物中,这个相对丰度应该是固定不变的,即是一个常数。
(3)母体同位素衰变的最终产物必须是稳定同位素,用当前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水平能准确测定出母子体含量及同位素组成。
(4)岩石及矿物自形成后处于封闭体系,没有母子体的加入或丢失。
(5)在岩石或矿物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以后,同位素体系从开放体系过渡到封闭体系,所经历的时间相对于封闭体系所维持的时间是短暂的,从部分封闭到完全封闭所经历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pb的相对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一个元素的同位素的相对质量。
同位素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同一个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上会有一些差异。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是根据同位素的质量和丰度来确定的。
在化学中,相对原子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并且可以用来确定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摩尔比例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原子质量单位(amu)。
对于元素pb(铅),它有多个同位素,其中最稳定的是铅的同位素pb-208。
铅的其他同位素有pb-206、pb-207和pb-204等。
这些同位素的质量不同,因此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也不同。
铅(pb)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07.2 amu。
这个数值是根据铅的天然同位素的质量和丰度加权平均得出的。
铅的天然同位素主要是pb-208,它的质量为207.976652 amu,丰度为52.4%。
其他同位素的质量和丰度分别为pb-206(205.974465 amu,24.1%)、pb-207(206.975896 amu,22.1%)和pb-204(203.9730436 amu,1.4%)。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得出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7.2 amu。
铅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熔点。
它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容易被氧化。
因此,铅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被用于制造电池、建筑材料、防辐射材料等。
然而,铅也是一种有毒物质,长期暴露在铅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在使用铅及其化合物时需要注意安全。
除了铅,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也可以计算得出。
例如,氢(h)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008 amu,氧(o)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 amu。
这些数值可以在化学实验和计算中用来进行质量计算和物质摩尔比例的确定。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也可以扩展到分子和化合物上。
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指分子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北太行山安妥岭斑岩钼矿Pb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北太行山安妥岭斑岩钼矿是中国大陆东部的典型斑岩型钼矿床。
该钼矿床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安妥岭镇附近,是一座含有较多抗磨性钼矿的大型斑岩型钼矿床。
Pb同位素是研究地球体系演化和构造成因的重要工具,在安妥岭斑岩钼矿Pb同位素组成与地质意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钼矿是由铜、铅等多种金属元素组成的硫化物矿物,因此钼矿床中金属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对研究其成因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安妥岭斑岩钼矿矿脉中,Pb同位素值范围较窄,Pb同位素组成主要为206Pb/204Pb=18.129~18.273,207Pb/204Pb=15.588~15.665,208Pb/204Pb=37.883~38.362,表明该钼矿床的铅的同位素组成是存在差异性的。
据研究表明,斑岩型钼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到地幔和地壳混合作用的影响,安妥岭斑岩钼矿床铅同位素组成与普通岩浆型、热液型钼矿床截然不同。
据研究表明,安妥岭斑岩钼矿床中铅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性可能是由于地球物理化学环境不同导致的。
安妥岭地区位置处于华北地台的北缘,岩石圈厚度较大,深部岩石圈缓慢熔融区的较小熔体可能与非常规的斑岩熔岩剧烈交互,形成了高效应力的流体廊道,导致了统一的岩石圈已经被深度重组,同时也可能受到构造活动强烈影响,从而影响了钼矿床的形成。
最后,可以看出Pb同位素组成在安妥岭斑岩钼矿的成因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钼矿床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多学科配合,从不同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深入的认识钼矿床的形成机理。
在安妥岭斑岩钼矿Pb同位素组成方面,其值范围比较窄,但表明了该钼矿床铅的同位素组成呈现一定的差异性。
具体数据为206Pb/204Pb=18.129~18.273,207Pb/204Pb=15.588~15.665,208Pb/204Pb=37.883~38.362,这些数据可直观地反映出该钼矿床铅同位素组成的主要特征。
U-Pb同位素测年方法及应用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U-Pb同位素测年方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领域的高精度地质年代学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U-Pb同位素测年方法在地质学、矿床学和考古学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原理基于铀和铅同位素的自然放射性衰变过程,通过测定岩石中铀同位素和其衰变产物铅同位素的比值,从而确定岩石的年龄。
这种方法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和可广泛应用的优势,对于解决地质事件的时间序列和地质过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U-Pb同位素测年方法已经成为地球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并且不断为我们揭示地球历史和演化的奥秘。
深入了解U-Pb同位素测年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对于推动地球科学研究取得更多重要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U-Pb同位素测年方法在地质学、矿床学和考古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地质事件和矿床形成过程的准确年代测定,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地质历史和资源分布规律。
在考古学领域中,U-Pb同位素测年方法可以提供关于古代文明和人类活动时间线的重要信息,帮助揭示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
深入研究U-Pb同位素测年方法的原理、技术和应用,不仅有助于推动地质学、矿床学和考古学的科学研究,也对人类对于地球历史和自然资源的认识提供了重要支撑。
建立准确的年代框架,对于科学家们推进各领域研究、探索未知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U-Pb同位素测年方法的研究意义,有助于全面认识该方法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潜力和价值。
2. 正文2.1 U-Pb同位素测年方法原理U-Pb同位素测年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主要用于确定岩石、矿物或地质事件的年代。
它基于铀(U)238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产物铅(Pb)206的比例来确定样品的年代。
原理上,U-Pb 同位素测年方法利用了铅同位素存在于天然铀矿石中的稳定性质,使其在地质时间尺度内成为一种可靠的地质时钟。
具体来说,铀238会经历一系列的衰变,最终稳定转化为铅206。
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的原理、方法及应用研究本文在研究中主要围绕锆石开展,在分析其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对U-Pb同位素定年的主要原理进行判断,提出定年的实际方法,并分析U-Pb同位素定年在韧性剪切带定年以及分析沉积盆地物源等方面的应用。
标签:U-Pb定年;锆石;方法;运用0 前言作为月岩、变质岩、岩浆岩以及沉积岩中的重要矿物,锆石在成分上涉及到较多微量元素、放射性元素。
而且该矿物本身具有较为稳定的物化性质,分布极为广泛,加上其自身封闭温度较高,不仅是矿物定年中的最佳选择,也能被应用于地质学中。
因此,本文对U-Pb同位素定年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锆石化学特征及其U-Pb同位素定年原理关于锆石,其在不同类型岩石内所体现的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等较为不同,且锆石成因不同,其中的U、Th等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且两种含量在比值上变化较为明显,如对于变质锆石U与Th含量的都较少,比值可保持在0.1以内,而岩浆锆石,U与Th含量较高,比值超出0.4。
需注意由于较多岩浆中涵盖的组分较为特殊,所以在锆石成因判断中并不能完全依靠Th/U比值。
假若从稀土元素看,锆石中有较多花岗岩、镁铁质岩等存在,具有较高的丰度。
而对于U-Pb 同位素进行定年,其实际原理主要表现在对母体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将其中因衰变而带来的子体同位素含量变化进行测定,结合放射性衰变定律,使同位素自形成起的年龄得以推算出来。
在测定过程中,由于有U、Th都存在于锆石中,而且贫普通Pb,本身具有较为明显的抗后期影响优势,此时便需对Th、U衰变为Pb的情况分析,完成整个定年过程。
需注意的是对于1000-1200Ma的年轻锆石,测试过程中可直接引入206Pb/238U,原因在于年轻锆石不存在较多放射成因铅,而在放射成因铅较多的锆石中,可采取的定年方式为207Pb/206Pb[1]。
2 U-Pb同位素定年的主要方法分析从现行定年中采用的方法看,常见的主要以LA-ICP-MS、SIM以及ID-TIMS 等方法,这些方法用于U-Pb同位素定年中有各自的优势与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