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都江堰管理局机关灾后重建项目的工程建设管理
- 格式:pdf
- 大小:214.42 KB
- 文档页数:3
当前水利灾后重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水利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生产带来巨大的破坏。
在灾害发生后,水利灾后重建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地开展水利灾后重建工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灾后重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资金短缺水利灾害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财政限制、捐款不足等,往往导致重建资金短缺,从而影响到重建进度和质量。
2.技术不足水利灾后重建需要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土木工程施工、水土保持等方面的专业技术。
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技术人才匮乏,技术装备不足,往往导致重建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3.管理不善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一些地区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由于管理不善、组织混乱等原因,往往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
4.技术难题在一些地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等原因,使得水利灾后重建工作面临着一些技术难题,如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等问题。
5.群众参与不足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应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来。
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群众参与度不高,导致灾后重建工作进展缓慢。
二、对策建议1.加大资金投入针对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水利灾后重建的资金投入。
同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如发起募捐活动、吸引社会资本等。
2.加强技术培训政府可以组织相关的水利灾后重建技术培训,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同时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灾后重建的效率和质量。
3.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水利灾后重建管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并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监督和考核。
4.加强科研攻关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可以加强科研攻关,解决一些技术难题。
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深入开展相关研究。
浅谈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成效摘要:介绍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规划及骨干工程建设成效。
关键词: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骨干工程建设成效一、灌区概况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治蜀兴川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都江堰灌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设计灌溉面积1134万亩,2021年灌溉面积达到1040.7万亩。
灌区承担着成都、德阳、绵阳、眉山、遂宁、资阳、乐山等7市37县(市、区)2856万人的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及其他综合用水,其中农业人口为1752.6万人。
灌区现有干渠、分干渠共计3632km,其中已衬砌2551km,衬砌率为70.24%。
支渠总长度6005km,其中已衬砌支渠总长度3996km,衬砌率为66.54%。
干、支渠排水沟总长2089km,干、支渠建筑物共计42755座。
二、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规划1999年原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委托四川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四川省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2001年水利部批复了该规划报告。
1.规划建设任务规划改造渠首内江闸群,修建扩建岁修期供水联接暗渠1.17km。
丘陵扩灌区新建井研、大英两扩灌补水区和简资干渠灌区续建配套,新建干渠,分干渠12条222.71km,大于1m³/s的支、斗渠16条150.9km。
整治、维修、扩(改)建、衬砌防渗干渠28条1141.51km,分干渠35条903.02km,大于1m³/s的支、斗渠394条3152.22km。
各类渠系建筑物7286处。
2.规划工程投资规划工程静态总投资60.96亿元,其中骨干工程投资42.33亿元,田间工程投资18.63亿元。
2012年,经水利部批准,骨干工程控制投资调整为58.13亿元。
3.规划效益目标都江堰灌区1998年现状灌溉面积954.6万亩,规划设计灌面1134.4万亩,其中新增灌面180万亩。
当前水利灾后重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水利灾后重建工作是国家重点工作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水利灾后重建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并制定对策。
本文将围绕当前水利灾后重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展开讨论。
一、问题分析1.灾后重建政策不够明确当前水利灾后重建的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完善,政策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够强,给灾后重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技术人才短缺由于水利灾害重建需要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然而当前技术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灾后重建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资金投入不足水利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当前的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
4.灾后重建项目管理不规范一些地方在灾后重建项目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不规范、流程不清晰等问题,导致了重建工作的低效率。
5.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灾后重建工作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备受关注。
但是在一些地方,由于环保措施不到位,重建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生态问题。
二、对策建议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水利灾后重建工作政策法规的完善力度,明确政策要求,提高政策的操作性,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在水利灾害重建工作中,应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并建立完善的技术人才队伍,以应对灾后重建工作中的各种技术问题。
3.提高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水利灾后重建工作的资金投入,保证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可以引入社会资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投入到位。
4.规范项目管理对于项目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重建项目管理的监督检查,完善项目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确保项目按规定进行。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重建工作的同时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落实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三、结论水利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面临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谈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灌区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本论文旨在分析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灌区水利工程则是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提高,灌区水利工程在农村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然而,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亟需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1.都江堰灌区概述都江堰灌区现有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通济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三张世界级名片,拥有庞大的灌溉系统,包括129条3836公里的干渠及分干渠,272条3627公里的万亩以上支渠,以及约39056公里的各级末级渠道。
此外,还有3座大型水库和18座中型水库。
其幅员面积达2.86万平方公里,拥有27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总量,年均供水量为86亿立方米,为2800万人口提供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服务。
规划灌溉面积达1519万亩,2023年已实现1133.2万亩。
都江堰灌区占据了四川省约1/20的土地,提供了全省1/4的有效灌溉和粮食产能,滋养了近1/3的省内人口,贡献了近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
它不仅是四川省的粮仓,更是在新时代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主要战场,彰显了其在中国水利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辉煌历程。
2.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关键支撑,一直在为四川省的粮食生产和生活水源供应提供重要支持。
然而,在长期的运行和管理中,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主要集中在灌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
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报告第一篇: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报告都江堰市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灾后农村住房重建工作推进情况的报告“一座座颇具特色又极富现代气息的漂亮农房和沁人心脾的田园风光,与欢快嬉戏的孩童和新农村居民们宁静和谐的生活。
构成了一副乡村田园图画,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带给心灵强烈震撼和向往。
”——这就是都江堰的新农村,诗情画意,美轮美奂!“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都江堰市农房18613户倒塌、56436户严重损毁、25059户中度受损、29469户轻微受损。
在中央、省、成都市、社会各界和援建单位的关心、支持下,我市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构建新型城乡型态的目标和夺取灾后重建全面胜利,率先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坚实基础”的战略目标。
坚持以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整合、集成政策资源优势,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指标增减挂钩为平台,着力构建“群众自筹、政府补贴、担保贷款、上海支援、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力推进灾后农村住房重建。
目前,截止目前,享受国家救助政策的34447户中,农房重建基本完工率达98.2%。
入住率达74%。
其中:原址自建14703户已全部入住;统规自建5217户,完工5217户并全部入住;统规统建6970户,已完工6770户,已分房4547户,已入住3954户;社会资金开发重建7162户,已完工6677户,已分房4084户,已入住1200户;异地迁建395户已全部完成。
我们通过灾后农村重建的2年探索实践,终于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升级、环境相互融合、基础设施共享、建筑风格多样的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新路子。
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一、坚持“四性”规划,农房重建水平实现整体提升我市始终坚持春城书记提出的灾后重建要体现“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发展性”的原则不动摇,将重建规划与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川西林盘保护、农业产业发展和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有机结合,整合集成政策优势,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完善安置点内基础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增强了聚居区的凝聚力和承载力,实现了推进集中,节约耕地,变现资源,科学重建。
都江堰农村灾后重建的基本模式发表日期:2010-09-175·12地震后,都江堰农村灾后重建与城乡统筹紧密结合快速推进。
在土地整理、农田规模化、农民向非农化转变的新形势下,需对农村重建与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研究。
在探讨了与灾后农村建设相关的最优规模、区域结构、功能定位、城市化、国家空间系统等理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灾后农村建设的4种模式:小规模分散建设、大规模集中建设、集中与分散结合建设、国家层面统筹建设等模式,并结合都江堰实际提出了未来的发展策略。
1 都江堰农村灾后重建的背景1.1 建设资金来源广泛都江堰农村灾后重建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家救助、农民自筹、援建资金、社会联建资金、土地整理资金、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
1.2 旅游产业潜力巨大作为双世界遗产城市和距离成都市最近的一个旅游城市,都江堰旅游业是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9年全市GDP16.6亿元,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全年全市旅游总人次数为958.3万人次,其中景区游338.95万人次,城区游235.6万人次,乡村游383.75万人次,乡村游人次数占总量的40%。
在灾后重建政策的引导下,旅游区域的农村重建更呈现出巨大的市场吸引力,吸纳了大量社会联建资金。
1.3 城乡统筹、土地整理、产权制度改革有力推进都江堰在灾前即开始推进城乡统筹工作,城乡统筹的核心是“三个集中”,即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三个集中”的基础工作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切入点是农村土地整理。
都江堰灾后结合农村重建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整理试点,对农村建设用地、林地、农田、水面等进行逐户确权和统一整理。
农田整理实行小田并大田,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村庄建设实行小垸并大垸,减少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节约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可以换取建设资金,并为城市建设提供用地指标。
1.4 现代农业推进5·12地震后,上海市援建都江堰66.7平方千米(10万亩)现代农业项目,覆盖都江堰市12个乡镇、60%的耕地、44%的农民,建成后将带动核心区农民户均增收1500元左右。
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方案前言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古代人工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
这项工程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工程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灌溉灌溉系统和水资源调度工程。
因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非常关键,需要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本文将探讨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的方案,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它,以满足其多重功能的需求。
管理目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目标是维护其历史和文化价值、提高其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其生态环境和确保其安全运行。
管理方案应该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需求:1.文化与历史价值: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管理方案应该保护其文化价值,同时将其历史传承给后代。
2.水资源利用效率: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管理方案应该最大化其水资源利用效率。
3.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之一,管理方案应该保护其生态环境,确保其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4.安全运行保障: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灌溉、水文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管理方案应该确保其正常运行,同时加强安全管理,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
管理措施为实现上述管理目标,应采取以下的管理措施:1. 文化与历史保护1.加强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定,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痕迹和文化价值。
2.加强宣传和教育培养公众对都江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启发人们的历史文化意识。
2. 水资源利用效率1.加强水资源的调度和管理,适时调整水库水位,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及相关部门用水需求的满足。
2.推广科技应用,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增强用水系统管控的可操作性及准确性。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水资源节约型灌溉技术,完善用水管理制度,降低浪费的水资源量。
3. 生态环境保护1.制定相应的水生态保护规划,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都江堰市龙池旅游小镇灾后重建发展研究作者:丁江涛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第11期摘要:龙池旅游小镇建设是都江堰市“5·12”灾后重建项目中的重点工程,该建设对于当地经济的复苏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该镇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灾后重建的意义、以及通过对地震前后旅游现状的分析指出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旅游小镇灾后重建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小镇;灾后重建;龙池镇;开发建设一.龙池镇基本概况(一)区位条件龙池镇位于都江堰市西北方,距离都江堰市区19.5公里,区内拥有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和龙溪河,东与虹口乡、白沙乡接壤,南与麻溪乡隔岷江相望,西与阿坝州汶川县交界,北与虹口乡为邻,幅员面积88.83平方公里。
(二)交通条件1.都江堰——汶川高速公路:在建都汶高速公路都江堰—映秀段,2009年月20日全线通车,汶川—映秀段同时开工建设。
2.龙池镇区主干路:由都汶高速公路,通往龙池的龙池连接线,是前往龙池镇的主要通道,2010年6月通车,从成都至龙池镇的车行时间仅有30分钟左右。
3.都江堰——龙池镇旅游公路:连接都江堰与龙池镇的旅游公路,全程16公路,是前往龙池镇的主要通道之一。
(三)旅游资源概况龙池镇位于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山高原过渡地带,自然环境独特,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1.都江堰国家森林公园极具旅游吸引力,被前来考察的中外专家学者誉为"自然博物馆"、"野生动植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
2.紫坪铺水库:龙池与紫坪铺的分界水域,蓄水位海拔877米。
龙池镇境内蓄水约8公里长其支库深入龙池镇内部与龙溪河相连,形成谷口山峡风光。
3.龙溪河谷:龙溪河是境内常年性独立封闭源自然河,岷江都江堰段的次大支流,全长13.4公里,水资源丰富。
4.人文资源:龙文化与宗教、龙的故乡、神牛出水化为龙的传说、古时求雨祭祀的发源地、龙王庙、无音寺、舞水龙和女子舞龙队、松茂古道与羌汉文化、松茂古道(俗称西路)遗迹、羌汉民俗、地震遗存等资源诸多。
彭万忠以遗产传承为核心的都江堰市城乡灾后重建规划与实施国l亡]lI.......................一提要通过对都江堰灾后重建系列规划建设的回顾与剖析。
进一步强调保护与传承自然、文化遗产是塑造地区特色、建设理想城乡、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之道。
关键词灾后重建;遗产;传承TheHeritage-centeredPost-DisasterReconstructionPlanningandImple・mentofUrbanandRuraIAreasinDujiangyanPENGWanzhongAbstract:Basedonareviewandanaly-sisofaseriousofpost-disasterrecon—structionplanninginDujiangyan,thepa・peraimstofurtheremphasizethattheprotectionandinheritanceofthenaturalandculturalheritageisaneffectivewayofdevelopinglocalcharacteristics,build・ingidealurbanandruralareas,andachieving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Keywords:post-disasterreconstruction;heritage;inheritance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363(2010)03-0056-06作者简介彭万忠。
四川省城乡规却l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都江堰市规划管理局挂职副局长,Pwz7278@163.corn56以遗产传承为核心的都江堰市彭万忠城乡灾后重建规划与实施『l都江堰市重建总体规划于2008年10月初公示到2010年5月初重建任务基本/吵\完成的一年半里,一个涉及60万人的都江堰市城乡重建规划蓝图得以基本实施,建设基本实现了规划的意图.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管理以遗产传承为核心的基本思想得到了坚持①。
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方案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现状分析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管理体制不完善: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管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必须加强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技术装备陈旧: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技术装备必须更新,以适应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的需要。
同时,也必须注重技术装备的更新和改善,提高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
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工作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不高。
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4.水资源管理不严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都江堰水资源管理的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确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二、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的目标与原则1.目标:保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原则: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合理利用、全面保护。
三、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方案1.加强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2.更新技术装备:加大科技投入,更新管理技术装备,提高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3.加强人才培养: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4.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资源利用方案,保护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加强安全管理:加强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6.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对都江堰周边环境的保护,保护水利工程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
7.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公众保护水利工程的意识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