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专题之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26.27 KB
- 文档页数:13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鉴赏与理解古诗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古诗文的鉴赏与理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探讨高三语文教学中古诗文鉴赏与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
一、古诗文鉴赏与理解的重要性1. 增加学生文化素养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鉴赏与理解,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对世界的感知。
这些文化元素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2.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古诗文以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和深刻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对古诗文的鉴赏与理解,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辞技巧和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资源,提高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高三语文教学中古诗文鉴赏与理解的策略1. 多角度分析在进行古诗文鉴赏与理解时,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可以从作者的情感、艺术手法、意象等方面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2. 融入文学史和历史背景古诗文是历史和文学的结晶,将古诗文置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进行解读,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古诗文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鉴赏古诗文需要学生通过想象力体验诗文中的景象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联想、感官体验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义。
4. 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用其他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来举一反三,开拓学生的思维。
通过将多个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的内涵。
5.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演讲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与理解能力,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演讲。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分享,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
结语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鉴赏与理解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诗词鉴赏与赏析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文学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诗词鉴赏与赏析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讨高三语文教学中诗词鉴赏与赏析的重要性和具体应用。
一、教学目的高三语文教学中的诗词鉴赏与赏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诗词的欣赏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通过对于名篇的学习和创作的实践,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内容高三语文教学中的诗词鉴赏与赏析的内容广泛而丰富。
包括古代名家的作品欣赏,如杜甫、李白、苏轼等;同时也包括现代名家的作品,如郭沫若、舒婷等。
教学内容也包括对于诗词的语言艺术特点的解读和鉴赏,如韵律、意境、意象等;以及对于诗词题材和意义的探讨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在高三语文教学中,诗词鉴赏与赏析的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一方面,可以采用直接讲授的方法,通过对于名篇的详细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名篇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讨论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评价体系高三语文教学中的诗词鉴赏与赏析的评价体系应当全面而科学。
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对于名篇的理解和欣赏的成果,以及学生对于诗词语言艺术特点的把握和分析能力。
评价的形式可以是作业成绩的评定,也可以是口头表达和写作表达能力的考核,综合评价学生在诗词鉴赏与赏析方面的综合能力。
总之,高三语文教学中的诗词鉴赏与赏析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于名篇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修养素质。
因此,教师应当认真对待诗词鉴赏与赏析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三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
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鲜明的语言形象、深刻的意境和优美的韵律,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诗歌鉴赏具有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加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语文素养和修养。
本文将探讨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首先,诗歌鉴赏可以加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
诗歌是文学的精华,它通过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富有内涵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通过学习鉴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学的艺术性和美感。
学生们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意象和主题等要素,可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和欣赏经典诗歌作品,学生们还可以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从而对文学作品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其次,诗歌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诗歌作为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鉴赏诗歌,学生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作品,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共鸣。
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抒发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学生们在阅读和欣赏诗歌作品时会产生对美的感受,培养对美的鉴赏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
另外,诗歌鉴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修养。
学习鉴赏诗歌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对文字的解读和理解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对文学艺术特点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学生们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和分析,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提升对文学表达的把握和运用能力。
在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借鉴和模仿优秀诗歌作品的写作风格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修养。
此外,诗歌鉴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维能力。
诗歌作品通常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形象,直抒胸臆,抒发情感。
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可以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理解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培养自己对情感的表达和思维的思考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探究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有效性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究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有效性,并分析其对学生的影响。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有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歌鉴赏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品味。
诗歌是文学的瑰宝,通过鉴赏诗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诗歌的美。
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诗歌作品,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和品味美。
第二,诗歌鉴赏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通过鉴赏诗歌,学生可以学会运用比喻、联想等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鉴赏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诗歌是一个文化的传承和折射,通过鉴赏诗歌,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精神风貌。
诗歌鉴赏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跨文化的思维能力。
第一,诗歌鉴赏对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鉴赏诗歌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到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将文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写作和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修养。
诗歌鉴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诗歌鉴赏需要学生通过对诗歌意象、艺术细节等进行分析和解读,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可以学会提问、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诗歌鉴赏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鉴赏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和思想,体验到诗歌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表达。
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调控能力,促进自己的情感发展和成长。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诗歌鉴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欣赏品味,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和情感体验,从而全面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诗词鉴赏在高中语文中的重要性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是载体了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诗词鉴赏被赋予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诗词鉴赏在高中语文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首先,诗词鉴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诗词精炼而含蓄,通过那短短几句字,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思想和情感。
学生通过鉴赏诗词,可以提高对文字表达艺术的敏感度,学会发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和意境。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想象力和联想力,去感悟诗词带来的美和情感,使自己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而这种审美的培养,对于学生日后的文学欣赏和人生态度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诗词鉴赏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历史意识。
诗词作为古代文化的主要表达方式,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鉴赏诗词,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文人墨客的情怀。
同时,诗词中融入的典故和文化符号,也使得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接触到了更广阔的文化资源,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
这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感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诗词鉴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诗词是语言的花朵,是文字的精华。
学习鉴赏诗词,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鉴赏中,学生需要通过理解和品味诗词,将其中的美感和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运用能力,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也对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表达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诗词鉴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
诗词之美,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形式,更在于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传统的诗词作品往往关注人的情感、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
通过鉴赏诗词,学生可以在美的感受中感悟到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和道德情怀的表达。
这种文化传统和道德追求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诗词鉴赏在高考中的作用一、文化传承与素养体现。
而且,诗词鉴赏能力也是考生文化素养的体现。
一个能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品味诗词意境的学生,在文化底蕴上就比别人多了几分厚重。
就好比在社交场合中,一个熟知诗词的人,偶尔引用一两句恰当的诗词,就像给话语加上了闪亮的装饰,显得格外高雅。
在高考这个选拔性考试中,能展现出较高文化素养的学生自然更具竞争力。
二、语言能力的提升与考查。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精品。
诗词鉴赏对考生的语言能力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词汇积累方面来看,诗词中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词汇。
像“阑珊”这个词,在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阑珊”表示灯火稀疏、暗淡的样子。
这个词比起我们日常说的“稀少”就多了几分诗意和韵味。
考生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能不断扩充自己的词汇库,并且学会如何准确而富有诗意地运用这些词汇。
在语法和句式上,诗词也有独特之处。
古诗词常常有倒装句,例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考生在鉴赏时要理解这种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这有助于他们提高对语言灵活运用的能力。
同时,诗词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也能给考生在写作上带来启发。
如果考生能够把从诗词中学到的凝练的表达、优美的意象运用到作文中,那作文就像被注入了灵魂,变得灵动起来。
在高考中,诗词鉴赏题直接考查了考生对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
例如要求分析某句诗中某个字的妙处,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考生要能说出这个“绿”字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使整句诗画面感十足,仿佛能看到春风拂过,江南大地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
这就考验了考生对字词在语境中的准确理解和对语言表现力的把握。
三、思维能力的锻炼。
诗词鉴赏还能锻炼考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是形象思维能力。
诗词往往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像“月”这个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有不同的含义。
在“月是故乡明”中,“月”代表着思乡之情;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月”是诗人孤独时的伴侣。
古诗词赏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摘要:近年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者开始重视古诗词赏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价值。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其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学生不仅能够感受语言的美感,进一步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精神和时代价值,还能够培养对文学文化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赏析;高中语文教学;作用;价值一、引言古诗词赏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审美和语言表达能力,加强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并且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也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将古诗词赏析纳入高中语文教学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二、古诗词赏析的意义与目标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通过赏析古诗词,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使其得以延续。
理解历史与文化,古诗词反映了古代社会风貌、人文风景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通过赏析古诗词,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促进对历史的理解和文化的传承。
增强审美能力,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感情,可以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通过赏析古诗词,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水平。
探寻人生智慧,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其探讨的主题和问题往往与人生和社会现实相关。
通过赏析古诗词,可以汲取其中的人生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人文关怀。
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和执着。
通过赏析古诗词,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高尚品格和精神追求。
三、古诗词赏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一)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审美特性古诗词赏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之一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审美特性。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通过对其进行赏析,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高三诗歌鉴赏微专题之作用题 A01《江上雨寄崔碣》杜牧春半平江雨,圆文破蜀罗。
声眠篷底客,寒湿钓来蓑。
暗澹遮山远,空濛著柳多。
此时怀一恨,相望意如何? 4分)(2)联系全诗,简析颈联的作用。
( 4分)承接上文,从远望的角度描写雨中暗澹空濛之景,流露出作者怅望之意,为下文思念故人作铺垫。
(分。
1补充说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内容角度:描写了空蒙的景象1分,营造清冷迷蒙的意境分。
结构角度:承接上文1分,为尾联抒情作铺垫1《南康望湖亭①》苏轼A03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
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分))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3(1分)①照应诗歌题目;②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渲染了凄凉的气(3 1分)氛)。
(每点《蝶恋花·离情》李清照B09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①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①枕头。
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1)第一句“暖雨晴风初破冻”有何作用?(3分)分)1(每点分)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和暖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浓愁”作反衬。
3(.《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岑参C18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分)(1)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3描写了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作铺垫。
(3分))昺(bǐng C22《夜过鉴湖》戴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过鉴湖》中“推蓬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 (4分(1)分,答对三点(每点1分)交待观景的立足点;展现鉴湖广阔的水面;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铺垫。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性探究
随着高中语文教育的不断深入,诗歌鉴赏成为了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高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更深入的诗歌鉴赏,这对于学生的语言、思维、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诗歌鉴赏的有效性方面探究其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诗歌鉴赏是指通过对诗歌的分析、理解和评价,在审美和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全面地认识诗歌的意义、形式和艺术特征的过程。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诗歌鉴赏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诗歌鉴赏能够促进学生的文学素养。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门类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形式美。
通过对诗歌的研究和欣赏,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文学的艺术特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其他文学作品。
第三,诗歌鉴赏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对于高中语文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加深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诗歌鉴赏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诗歌不仅是文学的重要门类,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诗歌的研究和欣赏,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
最后,诗歌鉴赏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
诗歌鉴赏需要学生运用语言、思维、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通过对诗歌的研究和欣赏,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
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
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
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
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
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
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
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
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
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
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
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
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
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
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
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
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
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结构技巧及作用》1.开门见山特点及作用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示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赏析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第四句儿童的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2.以景结情特点及作用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一转而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示例“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赏析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3.卒章显志特点及作用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示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4.抑扬特点及作用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
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示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先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门外;后写诗人看到满园春色,有所收获。
前面遗憾是“抑”,后面高兴为“扬”5.铺垫特点及作用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示例“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赏析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的夜晚一派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6.照应特点及作用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下,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技巧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示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诉衷情》)赏析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与写作诗歌是文学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思考的启示。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与写作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高三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与写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相关教学。
一、诗歌鉴赏的重要性诗歌鉴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学习优秀的诗歌作品,学生能够开拓思维,提升审美水平。
诗歌作品中的意象、美感和情感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诗歌鉴赏有助于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诗歌的语言通常比较精炼、抽象,需要读者通过细腻的感知去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境。
学生在学习诗歌鉴赏过程中,会逐渐培养出准确、精炼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二、高三语文课堂中的诗歌鉴赏1. 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高三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出诗意迷人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名家诗歌作品、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可以通过朗读、赏析、解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诗歌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评互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
3. 联系现实生活诗歌的鉴赏不应该仅停留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将诗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与人生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并写作与诗歌主题相关的文章、作文,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价值意义。
三、高三语文课堂中的诗歌写作1. 提供创作机会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诗歌创作机会。
通过开展诗歌写作活动,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写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诗歌创作比赛或展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肯定和鼓励。
古诗词鉴赏题的作用古诗词鉴赏题的作用古诗词鉴赏题是语文高考卷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它不仅命题视野广阔、取材广泛,而且创新度高、常考常新。
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彰显和多元表达,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诗歌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文体之一,同时又是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
在每年的高考语文卷中,不论是国家卷还是各省市自主命题卷,总会出现一道叫做“古诗词鉴赏题”的题型。
自2004年江苏高考自主命题以来已有9个年头,其中诗歌鉴赏题已成语文高考卷中的“常驻嘉宾”了。
下面笔者就2004至2012年以来江苏语文高考卷中出现的古诗词浅析一下古诗词鉴赏题的作用。
一、结合诗歌意象和意境,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示例 1:(2009年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问题: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通过景象分析古诗词是高考命题的常见形式,也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
”意象作为诗歌重要表现形式,诗人的情感都寄托在种种意象中。
上述例题就是要求考生通过意象的'分析理解从而达到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体悟。
实际上这类题型可以概括为分析意境型,其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某两联写了哪些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往往用顺畅优美的语言把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绘出来,用能够准确体现景物特点的词语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恬静优美、闲适恬淡、凄凉悲伤、雄浑壮阔等;用能够准确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概括其思想感情,如忧愁伤感、闲适恬淡、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等。
高三诗歌鉴赏微专题之作用题A01《江上雨寄崔碣》杜牧春半平江雨,圆文破蜀罗。
声眠篷底客,寒湿钓来蓑。
暗澹遮山远,空濛著柳多。
此时怀一恨,相望意如何?(2)联系全诗,简析颈联的作用。
(4分)承接上文,从远望的角度描写雨中暗澹空濛之景,流露出作者怅望之意,为下文思念故人作铺垫。
(4分)补充说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内容角度:描写了空蒙的景象1分,营造清冷迷蒙的意境1分。
结构角度:承接上文1分,为尾联抒情作铺垫1分。
A03《南康望湖亭①》苏轼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
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3分)(3分)①照应诗歌题目;②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每点1分)B09《蝶恋花·离情》李清照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①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①枕头。
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1)第一句“暖雨晴风初破冻”有何作用?(3分)(3分)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和暖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浓愁”作反衬。
(每点1分)C18《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岑参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1)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3分)描写了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作铺垫。
(3分)C22《夜过鉴湖》戴昺(bǐng)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1)《夜过鉴湖》中“推蓬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 (4分)(4分)交待观景的立足点;展现鉴湖广阔的水面;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铺垫。
(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D23《满庭芳·晓色云开》秦观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
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
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
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
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
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1)上阙末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结构上有何作用?末句描写了一幅诗意的画面:春天里,东风吹拂,柳叶纷飞,一位端庄高雅的贵族女子正在弹筝(2分)这一句从前面的写景过渡到写人,为下阙回忆与旧识同游的胜景张本。
(1分)D24《玉蝴蝶》柳永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情伤。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
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注】①宋玉悲凉: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
②蘋花:一种在夏秋开小白花的水草。
③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
④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
(1)简要分析上阙“遣情伤”在全词中的作用。
承上启下,由上文的景物描写中来,引出“故人何在,烟水茫茫”两句(是由景及情的转折处);统摄全篇;为全词的主旨。
(没点1分)D25《京口月夕书怀》林景熙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注】诗人家在温州平阳,本诗是他旅居镇江之作古诗词阅读答案京口月夕书怀林景熙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古诗词阅读答案京口月夕书怀林景熙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⑴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3分)①交代了时间、季节、地点,山间秋夜古诗词阅读答案京口月夕书怀林景熙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文章古诗词阅读答案京口月夕书怀林景熙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②照应标题“月夕抒怀。
”③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每点1分)D27《咏齐云山》唐寅摇落郊园九月余,秋山今日喜登初。
霜林着色皆成画,雁字排空半草书。
面蘗才交情谊厚,孔方兄与往来疏。
塞翁得失浑无累。
胸次悠然觉静虚。
(1)诗的首联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说明。
①首联“郊园”“山”交代地点,“九月余”“秋”交代时令;(2分)②“山”照应诗题;(1分)③“喜”字统摄全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F36《和袭美春夕酒醒⑴》陆龟蒙几年无事傍江湖⑵,醉倒黄公旧酒垆⑶。
觉后不知明月上⑷,满身花影倩人扶⑸。
[1]词句注释⑴袭(xí)美: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晚唐诗人,今湖北天门人。
⑵傍江湖:江湖漂泊,此处指隐居。
⑶黄公酒垆(lú):原指竹林七贤饮酒之处,此诗指自己的饮酒场所。
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王濬冲乘轺车经黄公酒垆,顾谓后车客曰:‘吾昔与稽叔夜、阮嗣宗共酣饮此坊。
’”⑷觉(jiào):酒醒。
⑸倩(qìng):请。
(2)简要说明“几年无事傍江湖”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交代自身的处境(1分),隐含不为世用的愤懑(1分),为下文的醉酒做铺垫(1分)F37《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苏轼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3)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
(3分)以孤莹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以孤萤自况,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
(一点2 分,两点3分)F38《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韵》辛弃疾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
溪边唤渡柳边行。
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②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
未知明日定阴晴。
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①韩南涧:即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
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
(1)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有什么作用?(4分)拟人,比喻。
(2分)点出时令,总写平原如画的特征,引出下文对春景的具体描绘。
(2分)回顾补充巩固:NT1《壬辰寒食》NT9《巴山道中除夜书怀》NT17《江上雨寄崔碣》NT25《边上闻笳》NT45《秋兴八首其一》NT53《和宿硖石寺下》NT61《水调歌头》NT65《入秦川界》NT73《念奴娇﹒淮城感兴》NT77《少年游早行》NT81《鹧鸪天送叶梦锡》NT85《小村》NT89《重阳》NT9《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2) 尾联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
(2分)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漂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漂泊,这就把因漂泊而引发的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3分)NT17《江上雨寄崔碣》杜牧春半平江雨,圆文破蜀罗。
声眠篷底客,寒湿钓来蓑。
暗澹遮山远,空濛著柳多。
此时怀旧恨,相望意如何?(2) 联系全诗,简析颈联的作用。
(4分)承接上文,从远望的脚底写雨中暗澹空濛之景,流露出诗人的怅惘之意,为下文思念故人做铺垫。
(4分)NT45《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本诗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时年55岁)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
当时吐蕃入侵,边关吃紧。
(1) 从全诗看,首联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4分)交代了时令的特点和诗人之所在(1分),在点题的同时(1分),既渲染出萧瑟阴森的气氛,又烘托出诗人抑郁伤感的心境(1分),并奠定了全诗悲慨的情感基调(1分)。
NT61《水调歌头》刘过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
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①。
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②。
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
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注】①沐猴冠:比喻外表虽装扮得很像样,但本质却掩盖不了。
②弹铗:战国时代的冯谖为求得孟尝君对他的待遇而三次弹铗,礼贤下士的孟尝君满足了他的要求。
(1) 词的上阕层层否定了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4分)否定了文武功名;否定古今是非;否定一切。
表达了词人心中的郁闷之情和对时势对社会的愤激之情。
(每点1分)NT65《入秦川界》卢照邻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
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
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
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
(1) 首联用“长无极”“望不穷”两个词,有什么作用?(3分)首联用“长无极”“望不穷”两个词,对远眺秦川时首先映入眼帘的群山连绵不尽的壮丽景观作了艺术概括,简洁明快而又形象鲜明。
(3分)NT1《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5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2分)。
NT25《边上闻笳》杜牧海②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注】①边上闻笳:边上,指边塞、边关。
笳是一种乐器,流行于塞北和少数民族地区。
②海:瀚海,即戈壁沙漠。
(2) “白沙日暮愁云起”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2分)拟人(1分)。
云本没有愁,愁的是人,不说人愁而说云愁,情感表达得更为委婉含蓄和生动,令人回味无穷(1分)。
NT53《和宿硖石寺下》赵抃淮岸浮屠②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③。
松关④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注】①硖(xiá)石寺:依诗中“淮岸”当在淮河边,具体地点不详。
②浮屠:即塔。
③离尘缘:谓与世隔绝,不管人间事,修为达到很高的境界。
④松关:以松木做的门栓,此指寺门。
(2) 简要赏析“惟放钟声入画船”的表达效果。
(4分)①由上句写视觉感受转为写钟声,以声写静,视听结合,添出无限诗意。
②钟声在船头、水上荡漾传送,最终消失,但在诗人心灵深处却悠然不尽,久久牵动着他的情思;以景作结,侧面烘托,似收而未收,留给人想象的余地。
(每点2分)【解析】赏析表达效果需说出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情感,有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