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概论
- 格式:pptx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4
女性解放如何影响中国历史的进程?内容摘要:在我们传统历史的阅读中女性似乎一直被排除在历史进程之外,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性的生存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她们最初是以怎么样的方式争取到了男女同权?社会的进步又是如何造就了中国女性逐步独立自主?而相应的女性的解放又是如何地影响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3.8妇女节,世纪大讲堂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晓虹女士演讲《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凤凰卫视2010年3月6日《世纪大讲堂》节目: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在我们传统历史的阅读中女性似乎一直被排除在历史进程之外,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性的生存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她们最初是以怎么样的方式争取到了男女同权?社会的进步又是如何造就了中国女性逐步独立自主?而相应的女性的解放又是如何地影响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有关这些问题,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晓虹女士。
夏晓虹被学界称之为才女。
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近代中国的文学思潮、女性生活与社会文化。
从“文界革命”到“五四运动”,从乱世枭雄到女性文化,从社会剧变到心理探幽,经她的笔后都如同涓涓流水,渗入心田。
而同时,这位著名的女教授绝对不是静坐书斋的超然学者,也不是咬文嚼字的寻古考据之人,她始终以渊博的知识为依托,在容纳这个世界的变化,保持着学者的本真与常人的坦率和生趣。
女性问题研究为何以晚清为切入口?我们都知道夏晓虹女士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思潮的一个著名的学者,但是,自从1995年她发表了那一篇《晚清文人妇女观》以后,很多的人都把她和妇女问题的研究联系起来,好像似乎夏先生就是一个研究妇女问题的一个专门的一个学者。
这样的话反而忽略了她在其他方面的一些这个学术研究的一些成果.对于这样一种社会上的这种对您的这样一种认识您介意吗?夏晓虹:无所谓吧。
只要你还在写其他的文章,别人也会认可你的。
王鲁湘:那么您对于女性问题的研究为什么会选择晚清这样一个历史的切口,从这个地方进去。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虽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说仍然十分低下。
到了晚清及民国时期,社会各方面发生重大变革,女性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变化。
一、晚清及民国时期各方面变化晚清及民国时期指公元1840年到1949年,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当时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政治方面,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自半封建社会,封建帝制走向衰亡,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纷纷寻求救亡之路。
中国逐渐由封建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过渡。
经济方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缓慢发展且由于战争和金融、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且被严重破坏。
思想文化方面,西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思想传入中国,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儒家思想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存在拥护者。
报刊业的发达和相对自由的社会舆论,给思想家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提供了可能性。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的女权运动1.晚清时期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女性意识与传统产生了背离。
随着“天赋人权”等思想的传入,晚清时期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纷纷拥护“平等”观念。
戊戌变法前后,兴办“女学”也成为女权运动兴起的标志之一。
在戊戌变法时期,孔子被维新党人塑为倡导女学的至圣先师,成为女子教育的保护神。
此后,随着女学堂、女报、女子团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步入社会,男女平等的思想也渐渐深入人心。
二十世纪初,“男女平等”一词越来越多地被“男女平权”尤其是“女权”的说法所取代。
柳亚子1904年代笔作《黎里不缠足会缘起》中写道:“西哲有言:‘十九世纪民权时代,二十世纪其女权时代乎?’”。
这一变化使得男女平等从理论走向实践;对妇女权益的要求,也因而从最初的教育权转为参政权。
2.民国时期到了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中西方女性主义传入中国,一大批倡导女性主义的著作相继在中国翻译出版,这一时期妇女地位问题方面出现了众多不同派别,如经济独立派、女子教育派、儿童公育派、女子参政派、社交公开派、女子心理解放派、独身主义派等。
晚清救国语境下的妇女解放言论晚清救国语境下的妇女解放言论卢明玉《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26日 14 版)《绘图女学修身教科书》书影女学报内忧外患频仍的晚清,救国强国成为时代主题,官僚政客、仁人志士乃至来华西人,纷纷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了种种见仁见智的方法和观点。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逐渐走向高涨的阶段。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颇值得关注的现象,人们似乎总喜欢将中西方女子地位、女俗、女学之间的差距以及对女子问题的关注与救国强国联系起来。
如袁世凯在《直督袁慰帅劝不缠足文》中说:“今东西学者论强国之道,辄推原于女子教育。
”1903年美国旧金山的华裔女子成立“中国女维新会”,亦宣称:“我本国腐败之近情,与其贫苦之现状,皆由习俗相沿,不重女子教育之故”。
时人范祎在《万国公报》撰文疾呼:“而欲求文化之兴,风俗之改良,社会之有进步,国不凌夷衰败者,未之有也。
又况以种类言,则婢妾之女子,其遗传与熏陶安往而不足以养成奴隶之男子哉?”“最近奋激之现象,为前古所无者,莫如女界”,晚清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有目共睹。
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了中西女塾,康有为建立了“不缠足会”,一些知识妇女创办了《女学报》并成立了妇女社团组织——中国女学会等。
1898年8月,光绪帝下诏,严禁妇女裹足。
不缠足运动蓬勃发展,高潮时有三十万民众参加,还出现了激进男子争娶不缠足女的现象。
1907年清廷首次正式颁布我国女学章程,即《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及《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正式承认女子学堂合法化。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方关于废缠足、兴女学等解放妇女的呼吁此起彼伏就很好理解了,但值得探讨的是当时有关妇女解放的言论多由救国议题引发、多和国家落后相联系,似乎人们习惯将中国男子的羸弱和守旧与女俗联系在一起,进而揭示国破家亡的根结,带有一种明显的逻辑简化特征。
比如《万国公报》和较早译介近代妇女解放思想的《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中关于妇女与救国议题的文章,论证上都具有选择性操作的痕迹,表现出逻辑简化的特征。
谈谈晚清上海女性社会角色的变迁谈谈晚清上海女性社会角色的变迁导读:晚清上海女性社会角色的变迁(四)奶粉等代乳品的流行在传统社会,用兽类乳品哺乳婴孩是常见的一个现象④。
而晚清传入中国的代乳品,是一种不同于兽乳的全新事物,在中国的推广也经历了很123 摘要:晚清是各种思潮激荡的年代,作为在现今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女性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研究清末女性角色的变迁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女性思潮的原始雏形。
而《点石斋画报》作为我国第一份正式发行的时事风俗画报有着强烈的社会文化印记和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其不仅见证了晚清整个社会的新旧交替、中外交融、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奇特景观,也为了解那个时代的思维转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关键词:晚清;女性;《点石斋画报》;社会角色1005-5312(2014)29-0163-02在传统礼教的束缚下,中国女性一直处于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地位中。
随着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强行进入,这种不平等形成的张力促使人们转变这种不和谐的状态。
本文尝试通过对《点石斋画报》分析,希冀还原出清末女性的社会生活的传承与变迁,了解现代女性文化的源头。
本文的研究材料与范围:1、材料:近年来的相关学术论文及期刊、《点石斋画报》图册等2、范围:(1)人物范围:女性(2)时间范围:1884年~1898年(《点石斋画报》发行时间)一、家庭生活(一)废除缠足的尝试《点石斋画报》曾描绘西洋妇女成立天足会的情景,1896年,甚至欲向光绪皇帝呈进反缠足备忘录,最终因总理衙门的拒绝而失败。
(二)服饰的转变《点石斋画报》载:妇女为了吸引顾客,按照客人的要求,以洋装、男装等不同穿戴作陪,令客人“莫不采烈兴高,拍案叫绝”。
可见清末新潮的上海女性已经开始尝试各种服饰。
(三)妇产科医学的发展《点石斋画报》曾大肆渲染西医的救命医术,如剖腹救产妇、割掉巨瘤等。
这一方面的确造福于妇女,解决一些生育上的难题,提高了妇婴的存活率。
1.妇人生产的描绘妇人生产是一件极为隐私的事情,关于具体的生产过程描绘留下的文献资料很少。
清末女学教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清末女学教育是指清朝末年,女性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重视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逐渐认识到女性教育的重要性,开始积极推动和支持女性接受教育。
清末女学教育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传统封建观念的改变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在清末社会,传统的封建思想严重束缚着女性的发展。
女性大多被限制在家庭角色中,缺乏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随着外国文化的传入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妇女的平等教育权利,并逐渐形成了女学家的群体。
清末女学的兴起源于洋务运动以及西方国家近代化的影响。
清政府为了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开始支持女性接受教育。
一些先进思想家和改革者开始创办女子学校,并提供教育资源给女性学习。
这些女子学校的兴办为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清末女性教育有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发展环境。
清末女学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妇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关注,使得女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男性教育有所区别。
女学注重培养妇女的家务技能和品德修养,同时也注重对妇女知识的传授,使得女学毕业生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起来,清末女学教育是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革。
清末女学教育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
然而,清末女学教育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教育机会不够普及等问题。
通过研究清末女学教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历史进程和特点。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首先给出对清末女学教育的整体描述,指出清末女学教育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清末女性教育的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为读者提供了解清末女学教育的大环境。
接着,将详细探讨清末女学的兴起,包括女学逐渐走向公众视野的原因和过程。
最后,将对清末女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阐述,包括女学的科目设置、教学方法和教材等方面。
清朝的妇女地位与社会角色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对妇女地位与社会角色带来深远影响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妇女的地位和角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探讨清朝妇女的地位以及她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首先,从地位来看,清朝的妇女地位相对较低。
封建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和家庭的负担。
封建礼教对妇女进行了严格的束缚,规定她们只能囿于家庭,妇女的社会参与度相对较低。
妇女在家族中的地位多是依附于男性成员,她们的生活几乎完全取决于父亲或丈夫的决策。
因此,妇女在大部分情况下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权。
然而,虽然地位相对低下,清朝的妇女在社会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封建思想认为妇女应专注于家庭、儿女和家务事,但是妇女在家庭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妇女在传宗接代、继承家业、家庭经济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她们被期望为传宗接代作出贡献,维系家族的延续。
妇女在清朝社会中的再婚现象也相对较为普遍,这进一步显示了她们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清朝的妇女还在社会中扮演着一些其他的角色。
在经济方面,妇女在手工业和农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她们参与家族工商业的运作,并在农田劳动中辅助家人。
妇女的劳动为家庭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在教育方面,尽管清朝的妇女教育发展缓慢,但一些妇女仍有机会接受基本的教育,包括文化教育和家庭教育。
这使得她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社会活动,并为家庭和社区做出贡献。
然而,除了家庭和劳动角色外,清朝的妇女很少有机会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
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思想和言语自由进行了严厉限制,对于妇女参与政治活动的机会给予了很大限制。
妇女在政治和公共领域的缺席,进一步加强了她们在社会中的边缘化。
虽然清朝的妇女地位相对较低,但是在社会角色上她们扮演的角色多样并且重要。
尽管遭受封建束缚,女性仍然在家庭、经济和一定程度的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她们的参与度很少扩展到政治和公共事务中,这限制了她们在社会中的发展和自主权。
中国近代史上的女性运动有哪些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女性运动逐渐兴起,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地位和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就有了一定程度上关于女性地位的探索。
太平天国主张男女平等,禁止缠足,设立女官制度,允许妇女参加科举考试和参军作战。
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虽然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命运,但为后来的女性运动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启示。
戊戌变法时期,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兴女学,提倡女子教育。
他们认为女性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提高自身素质,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一主张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时期,女性运动进一步发展。
许多女性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推翻封建帝制贡献力量。
秋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不仅倡导女权,还身体力行地投身革命事业,最终英勇就义。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女性开始争取参政权,要求在政治上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五四运动时期,女性运动迎来了新的高潮。
广大女学生积极参与到爱国运动中,她们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
在这一时期,女性开始对传统的婚姻制度进行批判,主张婚姻自由、恋爱自由。
同时,女性职业逐渐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工厂、学校、医院等工作场所,经济上的独立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推动女性运动的发展。
党将女性解放与阶级解放相结合,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实现女性的彻底解放。
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劳动妇女参与到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中,为争取自身权益而斗争。
同时,党还积极开展妇女解放的宣传工作,提高女性的思想觉悟。
抗日战争时期,女性在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们不仅在后方从事生产劳动、支援前线,还有许多女性直接参加战斗,为保卫祖国英勇杀敌。
这一时期,女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进一步推动了女性运动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女性继续为争取自身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而努力。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读书笔记《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这本书的作者是夏晓虹,作者在导言部分就讲过,这本书的构想是以重新认识晚清社会为依归,进入的途径选择了女性研究。
原因是:女子在社会现实中的处境远较男子复杂,遭遇的困扰也远较男性繁多。
晚清女性在教育、社交、就业、财产以及人身与婚姻的自由方面与男子相比,权利都是极度匮乏。
身处晚清,男性涉及的社会问题,女子无一能逃脱;在此之后,女性更多诸多必须独立面对的难题。
所以,选用女性视角研究晚清,也可以获致全方位的呈现晚清社会场景的效果。
本书选择了十个个案,划分为三篇,分别是:“女性社会”“女性典范”与“女性之死”。
上篇“女性社会”,分别从女性教育、晚清女报、以及传统道德观念的由来与转变这几个方面展现晚清女性在社会上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意识。
映现晚清女性从生活形态到思想意识的新变。
第一章中西合璧的教育思想,作者通过对上海“中国女学堂”的考述锁定女子社会化起步期,将中西观念、中学与西学的相互激荡、冲突和调和作为讨论的重点。
第二章,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北京的女学生杜成淑拒绝男学生屈彊约会信事件。
同为学生的杜成淑收到屈彊的一封言论大胆的情书,屈彊同时在信中批判中国传统隔绝男女的做法。
然而收到信的杜成淑却感觉“玩其词语,颇受猥鄙儇薄”,自觉深受侮辱的杜氏之激愤,在答书的语调俊厉与嘲弄刻薄上可一目了然。
叱其“丧心病狂”,还在回信中阐论屈彊此举的严重后果,甚至与中国女界前途发生干连。
而后,杜成淑考虑再三,将二人书信公开,屈彊被所在的译学馆开除,以后还改了名字前往日本,可见此事改变了屈彊的人生。
杜成淑是收过新教育的女性,却有如此过激的反应。
夏教授借用此历史事件是为了凸显晚清女性在新教育与旧道德之间依违离合的现实困惑,接受新教育的女性受旧道德捆绑,传统意识是根深蒂固的。
第三章以发刊于1904年的《女子世界》杂志为标本,讨论晚清女报的运作方式、作者构成与办报宗旨。
强调女性对于国家命运拥有根本的决定权,金一如是论述“欲新中国,必新女子;欲强中国,必强女子;欲文明中国,必先文明我女子;欲普救中国,必先普救我女子,无可疑也。
写作参考题目:1、在近代不缠足运动、近代溺女习俗、近代女性与女学、参政运动、婚姻家庭等专题中任选一种,分析特定时期(如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女性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2、描述在你家乡或周围关于女性的事例,如教育、婚姻、家庭、事业等等,分析现当代中国女性地位的现状。
写作要求1、每个同学从以上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字数不少于2000字。
所选题目请另拟主标题。
2、符合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要求,包括摘要、关键词和尾注、参考文献,不符合形式要件的酌情扣除一定的分数。
女学、女性婚姻与近代社会摘要:民国时期是新旧时代交替、中外文明交汇时期,这段历史中有几位令人称道的女子:绝代才女林徽因,娇艳才女陆小曼,旷世才女张爱玲,奇情才女蒋碧微。
这几个女子生活各不相同,但是却是千万民国女性的缩影。
她们是新时代与旧中国相对抗的产物,也是这个时期中最令人唏嘘的女性。
参考:张红萍《民国四女子》;夏晓虹女士演讲《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关键词:女性、女学、婚姻、中西文化交汇民国时期是新旧时代交替,中外文明交汇的时期,“在传统社会里有身份的汉族女性她是应该是缠足的,而且男女之间有很严格的限制,女子除了在这个家庭中接受教育,她们是不能够出外读书,而且当时其实没有公开办的这种女子的学校。
到了晚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缠足和兴女学成为晚清女性生活里边一个重大的事件。
”民国时期女性进一步解放,社会地位提高。
而我想说的第一个女性就是才女林徽因,她是集合佳话、传奇、艳情、才艺、品学、美貌于一身的风流女子。
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式与西式结合,她的父亲给她无限宠爱和西式教育,她的母亲却成为封建时期的牺牲品也教给她中式的女子规矩。
成长中的林徽因随着父亲去欧洲,见识到了不同的世界,此时她遇到了徐志摩,徐志摩对林徽因无限照顾,可是两个人都各自有婚约在身。
中国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约,不得不使这两个人成为一个美丽的错误,而这种婚约也是那个时代最容易给才子佳人开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