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新版)要点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69
第一章上海概况第一节上海的地理环境1.地理位置: 东临东海,南接杭州湾,西与苏浙两省接壤,北接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2.地形特点: 西南部少数丘陵山脉,其余为坦荡低平的平原.平均海拔为4米. 最高点大金山,海拔103.4米.3.上海河湖众多,联结成网,形成以黄浦江为主干的水系.主要湖泊集中在西部洼地,最大的是淀山湖,面积为62平方公里。
4.上海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
5.上海市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2347.46万人。
6.上海设有16个区(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宝山、闵行、嘉定、浦东、松江、金山、青浦、奉贤)和1个县(崇明)。
7.1990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市市标。
市标以白玉兰、沙船、螺旋桨三者组成。
8.1986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市市花白玉兰,一般在清明节前开放,象征开路先锋、朝气蓬勃、奋发向上。
第二节上海的历史沿革9.大约4000-6000年前,上海先民已在上海区域繁衍生息。
10.上海简称“沪”,是一种捕鱼工具。
战国时楚孝王封楚相黄歇为春申君,上海地区曾是春申君的封地,故上海别称“申”。
11.元代1291年正式设立上海县。
12.明朝,松江棉纺织业成为全国纺织业的中心。
黄道婆棉纺技艺影响下,明清时代上海棉布远销英美。
13.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
14.1845年英国根据《虎门条约》划定英租界。
1848年美国在虹口设立美租界。
1849年法国在上海县与英租界之间建立法租界。
1862年英美两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致使上海成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界”分治的城市。
15.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1921年7月23日,各地代表13人在上海法租界的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中共一大,陈独秀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1922年7月,在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成都北路7弄30号)召开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党的最低纲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及地位《中国旅游地理》是高铁乘务、航空服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重点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及其形成的原因,掌握各分区最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区和景点及其旅游价值以及重要旅游线路,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 培养旅游欣赏能力。
其实,普通人都至少要懂得些基础的地理知识。
二、前导和后续课程先续课程为旅游学概论,后续课程为世界旅游地理。
三、课程对象高铁乘务、航空服务专业学生。
四、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学会运用专业知识。
(2)掌握旅游地理课程在本专业的地位和作用。
(3)明白学习旅游地理的意义的方法。
2.能力目标:旅游地理知识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能掌握基本的旅游地理知识和技能。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与旅游地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在工作中进行运用。
本课程实践、实习要求无课程实践、实习要求五、学分及课时数1. 学分:1002.参考学时:72六、课程内容及安排【总学时:72】七、(一)课程进度表(二)理论课程内容及安排【理论学时:53】第一章中国地理概述【教学内容】第一节疆域、人口和民族行政区划第二节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第四节自然资源第四节交通【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环境及其基本特征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旅游资源的分类【教学重点】中国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教学难点】中国行政区划分布的记忆【建议课时】12学时【学习指南】(一)学习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二)学习的方法1.深读教材2.多加强记忆训练【教学建议】1.课堂教学建议使用PPT、运用相关影音资料辅助教学,从旅游报刊杂志、网站上搜集资料,尽量做到资料的新、齐、准。
贵州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贵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着众多的遗址和遗迹,这些遗址和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旅游资源的宝库。
按照不同的类别,我们可以将贵州的遗址和遗迹分为以下几类。
一、古代城池遗址贵州拥有着众多的古代城池遗址,这些城池遗址是古代贵州文明的重要遗存,也是贵州旅游的重要资源。
其中,最著名的是黔西南州的麻江古城遗址,这是一座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曾经是黔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此外,贵州还有遵义的红花岗古城遗址、安顺的龙宫古城遗址等。
二、古代宗教遗址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拥有着众多的古代宗教遗址。
其中,最著名的是贵阳的黔灵山,这是一个集道教、佛教、儒教于一体的宗教圣地,被誉为“南天第一山”。
此外,贵州还有遵义的天柱山、黔西南的万峰林等。
三、古代文化遗址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拥有着众多的古代文化遗址。
其中,最著名的是贵阳的黔北古寨,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代村落,是贵州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此外,贵州还有遵义的赤水古城、黔东南的侗寨等。
四、古代军事遗址贵州是一个历史上战争频繁的省份,拥有着众多的古代军事遗址。
其中,最著名的是遵义的会议遗址,这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遗址,也是贵州旅游的重要资源。
此外,贵州还有黔东南的黄果树古战场、黔西南的毛尖古战场等。
五、古代工艺遗址贵州是一个工艺大省,拥有着众多的古代工艺遗址。
其中,最著名的是黔东南的侗族鼓楼,这是侗族传统建筑的代表,也是贵州旅游的重要资源。
此外,贵州还有遵义的红军长征纪念馆、贵阳的贵州省博物馆等。
总之,贵州的遗址和遗迹是贵州旅游的重要资源,也是贵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遗址和遗迹进行游览,感受贵州的历史文化魅力。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题目: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题目:气象是指某一时间某一地区以各种天气要素所确定的大气状况。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题目:海市蜃楼是一种光线折射现象。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题目: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区域新石器时代的代表。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题目:屈原故里在今天河北省的秭归。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错选项B:错答案:错题目:中国古建筑空间组合的基本单位是间,指四根柱围城的空间。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题目:长城的重要关隘,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是嘉峪关。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错题目:风水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丧葬及生存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题目:风水文化在古陵墓的选址上主要体现在龙、砂、水、穴。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题目: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文教遗址。
选项A:对选项B:错题目:四合院是中国特色民居建筑。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题目:永定土楼位于中国福建省。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题目:中国古代的丧葬形式有土葬,天葬,悬棺葬等。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题目:日出,日落属于天象气候旅游资源。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题目:观赏雾凇的最佳旅游地是()。
选项A:吉林选项B:哈尔滨选项C:沈阳选项D:长春题目:佛光的最佳观赏地是()。
选项A:黄山选项B:峨眉山选项C:华山选项D:泰山答案:峨眉山题目: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出土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距今已有()年历史。
选项A:80万年选项B:100万年选项C:40万年选项D:20万年答案:80万年题目:半坡文化遗址位于()省。
选项A:河南选项B:宁夏选项C:重庆选项D:陕西答案:陕西题目:丝绸之路是在()由张骞开辟的通商贸易。
选项A:唐朝选项B:秦朝答案:西汉题目:因为李白“清风清,明月明”而得名的景区是()。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教学大纲学时数:72课程类型:专业课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职业技术课,本大纲是依据2010年院编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制订的。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主要讲述旅游资源的内涵、主要类型、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及程序。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类型,掌握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方法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三、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旅游资源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旅游资源内涵、特征及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教学内容]一、旅游资源的内涵二、旅游资源的特征三、旅游资源分类概述四、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
主要旅游资源类型的界定和识别。
[教学建议]前两个知识点建议采取启发——讨论——总结的授课方法。
后两个知识点建议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旅游资源分类及识别的讲授第二章自然旅游资源的认识与分类[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系统,掌握自然旅游资源中主要的、常见的基本类型的特征、成因、属性,学会识别不同基本类型的自然旅游资源。
[教学内容]一、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二、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三、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四、天文气象类旅游资源[教学重点]各类自然旅游资源内容的识别。
[教学建议]结合实际操作进行讲授,并请学生对某一项旅游资源归类。
第三章人文旅游资源的认识与分类[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系统,掌握自然旅游资源中主要的、常见的基本类型的特征、成因、属性,学会识别不同基本类型的自然旅游资源。
[教学内容]一、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二、建筑设施类旅游资源三、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四、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教学重点]各类人文旅游资源内容的识别。
[教学建议]结合实际操作进行讲授,并请学生对某一项人文旅游资源归类识别。
第一章总则1.1 概述红色旅游,是近年来中央大力倡导、全国普遍开展的一种主题性旅游活动。
北京作为首都,不仅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拥有极大的红色旅游需求,在全国红色旅游发展中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加强对北京市红色旅游的管理和引导已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本规范旨在深化对北京市红色旅游景区(点)的管理,提高红色旅游景区(点)的吸引力、教育功能和服务质量,维护红色旅游景区(点)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北京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GB 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T 17775-2003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5971-1995 《导游服务质量》《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JGJ66-91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GB 10001.1-2000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一部分:通用符号》GB 9669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卫生标准》GB 9664 《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T 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导览标识设置规范(试行)》1.3 术语和定义1.3.1红色旅游以中国人民在近现代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树的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1.3.2红色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能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以产生社会效益为主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过程、革命精神及其表现载体。
1.3.3红色旅游景区以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或核心,地域面积相对较大,并具有参观、游览、教育等主要功能,具备相应服务设施,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