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与开发-第7章遗址遗迹类
- 格式:ppt
- 大小:305.00 KB
- 文档页数:34
南京江宁方山风景区实践报告【摘要】为了解南京江宁方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我们小组对方山风景区进行了调查,以下从方山风景区的开发现状、资源种类及其特征、存在问题以及对策进行阐述。
【关键词】方山风景区、资源特征、现状评价及建议一、南京江宁方山简介方山景区位于江宁大学城西南方向,地理坐标为北纬31度54分,东经113度52分。
北有江宁区主干道天元路、北京至福州的104国道、地铁二号线;东有宁杭高速公路;西有南京二环、机场高速;东山3路公交线通达方山风景旅游区。
借助便捷的交通,方山处于南京市区各地、扬州、皖南、苏南和浙北各市县、上海等众多城市“二日游”车程范围之内。
方山风景区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209米。
外秦淮河环绕方山脚下,天印湖静卧山之北。
山体植被繁茂,植被覆盖面极高,除大面积茶树外,另有榆树、栗树等。
山体呈方形,孤耸绝立,山顶平坦,故名方山。
又因四角方正,犹如从天而降的一枚玉印,又称天印山。
在清代被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即“天印樵歌”。
方山虽不高,但由于位于平原之上,仍不失巍峨挺拔。
周围较低的部分布着白垩系上统赤山组砖红色砂岩及第三系中统洞玄观组砂砾层,形成缓坡。
在洞玄观组之上复盖着上第三系上新统的方山组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
山体石质多为第三纪杏仁状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
山体基部坡度较缓,上部悬崖壁立,四周受雨水冲刷而沟壑纵横。
方山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50C,年平均降水1012 mm,全年光照时数2148小时,四季分明,年无霜期224天。
1月为全年最冷月,平均温度2.30C,7月为全年最热月,平均气温27.90C。
7月为雨量最多月,月雨量183.8mm,4-5月有桃花水,6月下旬-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
9月常有台风影响,多秋雨。
方山为华东地区唯一的火山地貌区。
这座500万年前喷发的死火山,留下了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
从三千年前泰伯奔吴、两千年前秦始皇镇金陵王气,到六朝繁华旧事,方山凝聚了半部金陵文化史,至今仍有定林寺塔、洞玄观、孙权点将台、王僧辩墓等一百多处遗迹或民俗传说,与山脚蜿蜒流过的九曲秦淮一起,组成了集山、水、林、寺为一体的迷人风景。
教案【教学单元首页】第 1 次课授课学时 3 教案完成时间:2015.8.11授课内容教案【末页】注:教案首页和末页中间为授课内容教案【教学单元首页】第2-3 次课授课学时 6 教案完成时间:2015.8授课内容3、专项旅游资源技术性评价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层次结构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参数表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评价模糊计分表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研究六、国家标准评价体系1本标准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 赋分。
2本系统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
3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
其中:"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等5项评价因子。
"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2项评价因子。
"附加值"含"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1项评价因子。
4计分方法基本分值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用量值表示。
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总分值为100案例教学法教案【末页】注:教案首页和末页中间为授课内容教案【教学单元首页】第 4 次课授课学时 3 教案完成时间:2015.8授课内容教案【末页】注:教案首页和末页中间为授课内容教案【教学单元首页】第5-7 次课授课学时9 教案完成时间:2015.8授课内容教案【末页】注:教案首页和末页中间为授课内容教案【教学单元首页】第8-10 次课授课学时9 教案完成时间:2015.8授课内容教案【末页】注:教案首页和末页中间为授课内容教案【教学单元首页】第11 次课授课学时 2 教案完成时间:2015.8授课内容露天影剧场500平米青年中心教案【末页】注:教案首页和末页中间为授课内容。
旅游概论(1-3章)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30分,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旅游者在旅游全过程中必须亲临其境,身体力行是旅游的()特点。
A.季节性B.参与性C.综合性D.广泛性.2.世界旅行社协会的缩写是( )。
A.WTO B.IHA C.WATA D.AIEST3.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首要依据是( )。
A. 吸引性B.可进入性C.价值性D.变化性4.( )提出了著名的艾斯特定义。
A.WTO B.PATA C.AIEST D.WATA5.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于( )。
A.1954年B.1964年C. 1974年D. 1984年6.( )是推动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
A.社会富裕B.社会闲暇C.旅游动机D.社会经济7.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要适销对路,如在香港的迪斯尼,米奇常常以唐装亮相,而在东京的米奇有时着和服示人,这说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原则。
A.特色B.经济C.市场D.保护8.()是客人外出旅游考虑的首要问题。
A.餐饮安全状况B.交通状况C.身体健康状况D.餐饮特色9.()是旅游市场形成的首要条件。
A.旅游者B.旅游资源C.旅游供给D.旅游需求10.从旅游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因素对旅游者的产生和各国旅游活动的发展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A.社会 B.文化 C.经济 D.消费11.中国旅游业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已进入三大市场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阶段,并确定了“()发展入境旅游,()发展出境旅游,()提升国内旅游”的发展战略。
A.大力规范迅速B.积极适度大力C.大力规范全面D.大力积极全面12.“文以地生辉,山以文益秀”,说明()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
A.旅游者B.旅游资源C.旅游设施D.管理服务13闲暇时间是指()。
A.时间B.可支配的时间C.可自由支配的时间D.非自由支配的时间14.在我国,现代主题公园兴起的标志是().A.世界之窗B.中华名俗村C.锦绣中华D.迪尼斯乐园15.世界古代旅行和旅游阶段,出现最早的旅行是()。
旅游资源开发复习大纲(学生用)第一篇:旅游资源开发复习大纲(学生用)旅游资源开发复习大纲1、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2、旅游资源单体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3、旅游资源开发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效益,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
4、旅游资源地域分异规律指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它表明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性。
5、非逆性原理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形成过程是不可逆转的,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到原来的状态。
6、星月定律在一定区域,旅游吸引力的大小主要由最具体色、观赏游憩价值或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最大的旅游资源决定,这一规律被称为最高因子限定律或星月定律。
7、林德曼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移动时,逐级递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10左右,该定律即为“十分之一定律”或“林德曼定律”。
8、旅游资源评价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及取得最大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某种方法,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的具有一定旅游资源价值特征、环境气氛及开发利用基础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9、舞台化以旅游为舞台,在经济等关系的作用下,旅游主题成员间充分交流,从而赋予旅游地以“故事”,使得成员以旅游地为道具和载体,获取经济关系以外的收获。
10、文化的物化是将客源市场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中尚未有具体形态表示物的部分以物质的形式在旅游地表现出来。
11、旅游资源承载力在保证旅游环境系统的一定生态功能和民族历史文化不至于消失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配置措施,所能支持的旅游业规模及接纳游客人口限度。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教学大纲学时数:72课程类型:专业课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职业技术课,本大纲是依据2010年院编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制订的。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主要讲述旅游资源的内涵、主要类型、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及程序。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类型,掌握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方法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三、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旅游资源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旅游资源内涵、特征及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教学内容]一、旅游资源的内涵二、旅游资源的特征三、旅游资源分类概述四、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
主要旅游资源类型的界定和识别。
[教学建议]前两个知识点建议采取启发——讨论——总结的授课方法。
后两个知识点建议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旅游资源分类及识别的讲授第二章自然旅游资源的认识与分类[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系统,掌握自然旅游资源中主要的、常见的基本类型的特征、成因、属性,学会识别不同基本类型的自然旅游资源。
[教学内容]一、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二、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三、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四、天文气象类旅游资源[教学重点]各类自然旅游资源内容的识别。
[教学建议]结合实际操作进行讲授,并请学生对某一项旅游资源归类。
第三章人文旅游资源的认识与分类[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系统,掌握自然旅游资源中主要的、常见的基本类型的特征、成因、属性,学会识别不同基本类型的自然旅游资源。
[教学内容]一、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二、建筑设施类旅游资源三、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四、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教学重点]各类人文旅游资源内容的识别。
[教学建议]结合实际操作进行讲授,并请学生对某一项人文旅游资源归类识别。
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旅游业是一个繁荣的行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其中。
旅游业的成功离不开它所依托的旅游资源。
然而,过度开发旅游资源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也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资源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需要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资源,包括自然景观、文化与历史遗迹、人文环境、服务设施等。
旅游资源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自然景观类资源:包括山水风光、风景名胜等,在旅游中占据最大的比重。
2.文化与历史遗迹类资源:如古迹、博物馆、文化遗址等。
3.人文环境类资源:如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现代文化等。
4.服务设施类资源:如住宿、交通、餐饮、娱乐等。
二、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旅游资源的管理意味着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管理。
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导致负面影响。
因此,旅游资源管理对于维护生态环境、保障当地居民利益、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资源管理的内容旅游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不同方面的内容:1.资源的保护:旅游资源的保护是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包括对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工作的实施需要以查清原因、界定范围和掌握治理措施等的方式来完成。
2.资源的利用:资源的利用既要满足市场需求,也要保证既有的旅游资源的完好性。
利用资源前,应先进行资源评估,确定合理的利用方法,力求不破坏资源本身的完整性。
3.资源的监管: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监管,可以保证资源利用的质量与安全,化解资源利用和保护发生冲突的可能,减少不良的旅游行为和环境污染的发生。
4.资源的开发:推广和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核心。
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降低成本,强化服务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但是,旅游业的开发需要在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维护生态环境和社区民俗文化的前提下实现。
历史遗迹与旅游开发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历史遗迹,这些遗迹不仅见证了国家的发展演变,也成为了丰富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好这些历史遗迹,充分开发利用其文化价值,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历史遗迹是一个国家的瑰宝,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确保历史遗迹的保护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是人们走进历史的窗口,也是传承和弘扬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旅游开发之前,必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和措施。
比如,加强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建立健全遗产管理机构,加强监管力度,明确规定开发和维护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加大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
其次,历史遗迹旅游开发应以文化保护为前提,不能简单以商业利益为导向。
历史遗迹的旅游业是一个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推动力;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的开发可能会对历史遗迹造成破坏和污染。
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和管理规范,充分尊重历史遗迹的文化内涵,并加强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历史遗迹的长期存在和可持续发展。
另外,历史遗迹的旅游开发也应注重提升游客体验和文化内涵。
历史遗迹不仅是一座古老建筑的遗留,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因此,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体验,包括提供专业的讲解服务、丰富的展览活动、搭建互动平台等,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历史遗迹的故事和价值。
同时,还应加大文化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展览和演出等形式,向游客展示历史遗迹的真正魅力和价值,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最后,历史遗迹旅游开发应与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利益相协调。
历史遗迹往往位于城市或小镇的中心地带,对周边居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旅游开发之前,应进行周密的社会调研和居民意见征集,考虑到当地人的生活和利益,并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开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