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报告血常规

实验报告血常规

实验报告血常规
实验报告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的意义血常规(

blood routineexamination)是临床上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查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血常规检查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常规采集

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医院通常采用针刺采血(针扎手指末梢),目前还有激光采血。使用激光采血属于非接触式的采血方法,它可以避免病人紧张、疼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由于采血引起的交叉感染。防止感染艾滋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激光采血一般无痛。适合婴幼儿采血。但也有极少数激光刚好打在手指末梢神经时,疼痛感则效强。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

孕期血常规查什么

1、通过血常规检查孕妈妈可以了解你的血色素数值、白血球数量、有无潜在感染,以及你是否患有贫血。如果你患有严重的贫血,那么孕期很有可能会出现铁的供给量不足,影响胎儿发育,而且不利于产后恢复。

2、通过血小板的数值,可以了解你的凝血机能,以及是否有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

3、红血球的体积(mcv)及脆性检查,有助于发现地中海贫血携带者(这在中国南方比较常见)。

4、同时还包括血型的检测,如果妻子是o血型(rh阴性),丈夫是a、b或ab血型(rh 阳性),则有出现胎儿新生儿溶血的可能性。

宝宝发烧血常规查什么

1、通过血红蛋白,来看宝宝是否存在贫血;

2、通过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来大致区分是否感染,是什么感染;

3、通过血小板,来看宝宝的凝血功能。

4、通过c反应蛋白(crp),来看宝宝的体内有无感染等疾病的活动性指标。

怎样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是: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血常规的报告单上会有很多项目,但不是所有项目都需要妈妈们做深入研究的,以下几个基本项目妈妈们可以大致学习一下。

【血红蛋白hb】

who贫血诊断标准

6月龄~5岁:hb<110 g/l,5~12岁:hb<115 g/l,12~15岁:hb<120 g/l。如果血红蛋白确实明显低于参考值,医生会结合其他指标或检查,考虑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是何种类型的贫血,(进一步检查),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血红蛋白hb的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血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否贫血,但不能仅以此得出是哪种类型的贫血。贫血的诊断不是依据微量元素中的血清铁水平,而是依据静脉血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等结果,其中血红蛋白hb是诊断贫血的基本指标。

而指血检测是否贫血,血常规检查只能作为筛查。若需采取治疗贫血之前,一定要抽取静脉

血复查,同时还要检测红细胞、红细胞压积、涂片了解红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等相应项目。不要仅依靠血红蛋白确定贫血程度,还要了解贫血类型、体内造血状况等。末梢血的缺点标本量少,不能进行重复实验和补充实验;组织液可混入,局部炎症可得假性结果。静脉采血标本代表性强,无组织液影响,适于临床研究,可重复实验和追加其他实验,所以对于检验科医生来说,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来说,静脉血是首选指标。

【白细胞wbc】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等在发生变化:新生儿期wbc约为15~20×10^9/l,婴幼儿期wbc维持在10×10^9/l左右(3月龄:6~18×10^9/l;6月龄~6岁:6~15×10^9/l),且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直至7岁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中性粒细胞占50~75%)接近,8岁后wbc接近成人(4~10×10^9/l)水平...所以不能拿成人的标准参考值来衡量婴幼儿。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各类白细胞的数量和百分比。 a:中性粒细胞,“↑”增高通常表示可能出现细菌感染;

b:淋巴细胞,“↑”增多时着表明可能出现病毒感染;

c:嗜酸性粒细胞,“↑”,这种细胞增多意味着可能存在过敏;

d:嗜碱性粒细胞,这一数据的影响不大;

e:单核细胞,“↑”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简单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2005年出版的《牛津临床与实验室检查手册第2版》里说:“当感染时,白细胞经常升高,例如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而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增高(但是并非总是如此)。”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发烧期间24小时后血常规检查才有意义。血常规检查:如果白细胞高,同时淋巴细胞高,并不能说明是细菌感染。婴幼儿,只有当白细胞>15×10^9/l,(白细胞高)同时中性粒细胞高,百分比至少应该超过80%,而c反应蛋白也应高于30,才通常可考虑为明显的细菌感染。白细胞正常或低于正常值,则可能存在病毒感染。(注意这里的用词,是“可能”)还有的严重的细菌感染也会造成白细胞的降低,所以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还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指标。

【c反应蛋白(crp)】

crp是指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一些急剧上升的蛋白质(急性蛋白)。c反应蛋白(crp)被认为是反应快速、敏感的标志物之一。crp是第一个被认为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在急性创伤和感染时其血浓度急剧升高。篇二:实验报告

实习一动物的接近、保定法

1. 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3学时每组人数:7 ~10人

2. 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接近、保定动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保障人畜安全和便于临床诊疗。初步掌握检查病畜的基本方法、应用范围及其注意事项,了解临床检查的程序。

3. 实验仪器设备(动物)

4. 实验内容提要

练习接近动物、保定动物。应用鼻钳子、鼻捻子、耳夹子、口笼及柱栏对不同动物进行保定。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的基本方法及检查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如视诊主要是检查体表、与外界相通的体腔,在检查时注意在自然光下进行最好等等。

5. 实验操作要点

掌握正确接近、保定动物的方法、基本检查方法等。

6. 注意事项

注意人畜安全。

7. 实习体会与建议

实习二整体及一般检查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畜禽整体状态、被毛、皮肤、眼结膜、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和体温、脉搏、呼吸数的测定方法,并了解其临床意义。

二.实验内容提要

体格、营养、精神状态、姿势与步态;被毛和皮肤的检查;眼结膜的检查;表在淋巴结的检查;体温、脉搏、呼吸的检查。

三.实验操作要点及方法(一)(二)

实验三心血管系统检查

1.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心脏和血管检查的方法,熟悉正常的心音,认识异常现象。重点为心脏听诊检查,能综合判定动物心功能好坏。

2.实验内容提要

要求学生通过视诊、听诊等检查,能够正确认识心血管系统生理现象和症状,症状产生的原因和所提示的疾病。

5.实验操作要点

通过熟练应用听诊法,熟悉正常的心音,认识异常现象。重点为心脏听诊检查,能综合判定动物心功能好坏。

6.注意事项

7.实习体会与建议

实验四呼吸系统检查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3学时每组人数:7 ~10人

2.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呼吸系统的检查方法,重点熟悉正常动物呼吸音及病理

呼吸音。以呼吸动作、咳嗽、鼻液及胸部听诊检查为重点。

3.实验仪器设备

4.实验内容提要

要求学生通过听诊、叩诊检查等,能够掌握检查呼吸系统的常用方法、正常生理现象与病理状态,即叩诊、听诊音等。

5.实验操作要点

通过熟练运用临床检查方法,使学生重点掌握检查呼吸系统正常生理状态和常见病理状态(症状)。

6.注意事项

7.实习体会与建议

实验五大动物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检查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4学时每组人数:7 ~10

2.实验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反刍兽常规的临床检查方法和特殊检查方法,认识腹部器官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3.实验仪器设备

4.实验内容提要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关于消化、泌尿系统的问诊、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等方法,正确认识消化、泌尿系统生理、病理状态。

5.实验操作要点

通过熟练应用临床检查方法和特殊检查方法,使学生重点掌握反刍动物消化系统检查方法、内容。重点掌握反刍、瘤胃及粪便检查。掌握反刍动物泌尿系统检查方法、内容。

6.注意事项

注意人畜安全。

7.实习体会与建议

实验六小动物及禽类临床检查技术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综合实验实验类别:专业计划学时:4学时每组人数:7 ~10人

2.实验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临床检查法对小动物及禽类进行检查,并认

识正常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症状)。 3.实验仪器设备

4.实验内容提要

要求学生通过问诊、临床检查等,能够正确掌握小动物及禽类的检查方法,并通过检查获得生理与病理状态,及提示的疾病。 5.实验操作要点

(1)掌握犬猫等单胃动物临床检查的方法和要点,重点掌握腹部触诊检查的方法及内容。(2)掌握禽类临床检查要点及内容。(3)识别异常现象。 6.注意事项

注意人畜安全。

7.实习体会与建议篇三:血常规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血常规临床应用及进展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

血常规检查又称作血液学分析,是指通过对微量血液的检测,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血液系统的各项参数的质和量进行分析。

(一)白细胞计数

正常人的参考值范围是(4.0~10.0)×109/l。白细胞(wbc)增多主要原因是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增多往往与白细胞总数增多同时出现,多见于各种化脓性球菌所致的急性感染,大手术后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亦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一些传染病如伤寒、麻疹、结核、流行性感冒等,也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细胞增多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百日咳、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淋巴细胞可相对增高多,反之可相对减少。单核细胞增多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以及某些结核病、疟疾等。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意义。

(二)红细胞计数

健康人的红细胞(rbc)总数的参考范围为:成年男性(4.0~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对于成年人来说,红细胞计数高于6.8 ×1012/l,应采取治疗措施;低于参考值低限,为诊断贫血界限,应寻找病因治

疗;低于1.5 ×1012/l应考虑输血。红细胞计数作为单一参数,诊断价值较小,如鉴别红细胞减少症、红细胞增多症或正常红细胞量,必须与血细胞比容相结合。

(三)血红蛋白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血红蛋白(hb)的测定用于诊断贫血及观察贫血的程度,贫血的分类还基于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四)血细胞比容

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样本中所占的比值,即为血细胞比容(hct)。健康人的参考范围在0.36~0.50,减低见于各种贫血,是临床输血输液疗效观察的指标。若hct降低,红细胞数量正常,而血浆量增加,为假性贫血;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手术后、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达0.8)、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五)红细胞的相关参数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手工法82~92fl,血细胞分析仪法 80~100fl,测量mcv可将红细胞按平均体积分成正常细胞、小细胞和大细胞。mcv反映了红细胞的水合作用,即血浆渗透压和红细胞数量之比。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手工法27~31pg,血细胞分析仪法27~34pg。mch常用于贫血分类。在大多数贫血中,mch与mcv相关。高胆固醇血症、白细胞增多症可使mch假性增高。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320~360g/l,mchc反映红细胞量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常以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与红细胞大小进行比较。mchc降低,多见于铁、铜和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贫血;mchc增高,见于高滴度冷凝集素和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六)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11.5%~14.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 w)用于评估患者红细胞是均一还是非均一。

(七)血小板计数

健康人血小板计数(pl t)的参考范围是(100~300)×109/l。血循环中血小板来自于骨髓,寿命为7~10天,然后被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清除。正常人约1/3的血小板储存在脾脏,其余存在于血循环中。为了能达到止血的功能,它们不仅必须具备完整功能,而且数量也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如血小板减少症者,血小板<10 ×109/l常伴出血危险;血小板增多症者,血小板>1000 ×109/l常有血栓形成危险。

(八)血小板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平均容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pd w)的参考范围在15%~17%。血小板平均容积(mpv)的参考范围在7~11fl。mpv和pdw联合应用可鉴别血小板产生减少和血小板破坏增加的原因。

(九)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ret)计数的参考值为(24~84)×109/l,可用作观察贫血的疗效指标;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后,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移植后检测,骨髓移植后21天,如果大于15 ×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 ×109/l,伴有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十)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男性0~15mm/1h,女性0~20mm/1h。病理性增快见

于各种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等;减慢见于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血常规的质量控制

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单开始至实验完成检验,包括登记和发出检验报告单全过程中一系列实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

(一)分析前质量管理

1.操作人员上岗培训: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对仪器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细胞直方图分析、异常报警含义、引起实验误差因素及仪器维护有充分了解。

2.仪器的安装和校正:仪器安放于远离电磁干扰源、热源的位置,实验台稳固,工作环境清洁,注意通风、防潮、防止日光直射。安装完成后或每次维修后,对仪器的技术性能进行测试、评价,及时做好仪器的校正和管理工作。

3.标本的采集和贮存

4.注意受检者生理状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运动、吸烟等对hb、wbc和plt均有一定影响,每日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也有一定差别。

(二)分析中质量管理:

1.试剂的合理使用,注意试剂保存时间、保存温度。

2.标本要求:血样符合要求,采血管清洁,血液混匀,无凝块、无溶血。

3.做好室内质控:每日开机后先做室内质控,看仪器各项参数的测定值是否在x±2s 以内,符合要求后再做病人标本。对于失控应按质量控制程序处理,仪器质量控制当天的情况进行逐一登记。

4.注意仪器得堵孔和半堵孔现象,并及时处理。

5.注意某些病理因素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

(三)分析后质量管理:

1.根据直方图及参数变化确定白细胞分类是否需要显微镜检查。

2.分析实验结果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如rbc、hct与mcv,hb、hct与mchc,rbc与mch 之间,rdw与涂片红细胞形态变化具有相关性。

3.对病人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4.定期征求临床人员对本室间结果的评价。临床医师对实试验数据的评价是质控重要环节。双方需加强沟通。及时纠正潜在引起实验偏差的趋势,不断改进工作。

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

作为一名检验工作者,在长期使用血液分析仪后发现,除做好仪器保养、校准和质量控制外,仍有一些情况影响血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首先是病人个体因素:体温过低,严重溶血,循环不良等。再者是采血部位:静脉血计数最接近真值,且重复性好;手指血是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与静脉血差异最小且较为稳定的血样。与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仍然较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技术原因。

(一)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

无论是采血的不规范还是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均在血液分析仪的数值和直方图上有所表现。最明显的表现主要是白细胞总数的增多、血小板总数的减少、白细胞直方图上虚线左侧有不同程度的抬高,聚集严重时白细胞和血小板直方图还有程度不一的锯齿样改变。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聚集主要发生在末梢采血标本中,只要采血过程中混有少量组织液、乙醇成分和采血时间过长,都可能发生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聚集。

(二)气泡影响

采血过程中或分析前过度剧烈地振荡,不但能使细胞破裂,产生细胞碎片,影响血小板

计数,还能产生大量的微小气泡。分析时微小气泡一旦吸入分析仪,小的气泡可被分析为细胞成分,数值增加;大的就会对分析小孔造成暂时堵塞,计数减少,计数结果偏低,甚至引起仪器液流的错误报警。这种报警是不特异的,分析较为困难,工作中要尽量避免。

(三)保养问题

仪器保养是血液分析仪使用的重要内容,刚开机和较长时间停用后大家都要做仪器保养。在检测过程中,在检测多份标本后,如不进行血液分析仪的保养,就会使流路脏污,计数小孔变小,检测结果亦偏高,因此,在检测过程中检测达一定标本量后,必须进行一次保养。

(四)不同型号的仪器也会对同一病人的结果也会有一定的偏差,所以有固定的病人,如血液病病人,尽量在同一仪器上检测对结果的前后校对更有意义。

(五)抗凝剂的选择也会影响血常规的结果,一般选择edta-k2。由于所有的edta盐都能够引起细胞皱缩,因而能够影响离心之后的微量血细胞比容。然而,钾盐溶解度大于钠盐,故选择edta-k2要优于edta-na2、同时由于edta-na2与edta-k2的ph相对于edta-k3更低,细胞膨胀,因而可补偿渗透压所引起的细胞皱缩。

上述影响因素的出现是频繁的,前2个因素多影响单个标本的检测结果,后一因素将影响仪器脏污后至尚未被清洁处理前的所有检测结果。只要随时观察仪器运行情况、血液分析报告中的报警和直方图的变化,就不难发现上述因素对血液分析结果的影响。只要很好控制上述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就能将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影响因素进行控制,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就将更为准确可靠。

血常规检查的新进展及复查和涂片检查

血液分析仪因其准确、快捷,在中国已经得到普及,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喜爱和信任,它已取代了日常工作中的手工计数,使血液分析的速度、检测质量明显提高。为了避免漏检和差错,复查和血涂片检查也是必不可少。

(一)仪器复查

1.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hb的数值超过一定的范围要复检;

2.三系的各项指数有异常,要复检;

3.直方图有问题,尤其是白细胞直方图要复检;

4.虽然血常规各项指标都正常,血液病或临床要求一定要复检。

5.与以往结果相差较大者要复查。

6.有冷凝集病人,mcv增大,应放37℃水浴10分钟再复查。

7.高脂、高胆红素标本除仪器复查外,还应注明情况。

8.仪器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应联系医生了解病情,再通知病人来重抽复查。

(二)血涂片检查

我国现阶段临床应用的血细胞分析仪开展分类时,大多数主要按照白细胞实际大小来分类,因此想要详细区分嗜酸、嗜碱粒细胞以及稚细胞三者难度很大,同时像异型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两者的毒性病变也不可以有效识别,因此血涂片检测就及其必要了。

1.仪器wbc过多或者过少以及分类不出数时要镜检。

2.仪器报警提示有异常情况(幼稚细胞、异淋、小红细胞干扰plt测定、有核红、核右移、plt微凝集等)时要血涂片检查。

3.hb降低应涂片检查,再结合mcv,mchc镜检。

4.看临床诊断,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最好要涂片镜检。

涂片检查虽然重要,但不是所有的标本都需要,关键是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镜检要有的放矢,不要盲目,一是要充分结合临床,看看结果与临床是否符合,多联系临床医生。比如肝胆外科腹部外伤的病人,plt1000,我觉得首先别推片,先了解下有没有做脾切除,做了

脾切除,plt升高是正常的。对门诊病人应该适当进行病史采集,看看血常规结果是否符合临床,其次要结合仪器,仪器有什么提示,这种提示准不准。在一些篇文章当中说到了这样一回事:仪器为了降低漏检率,都把假阴性降到了最低,可疑的都算阳性,比如提示imi,plt clumps等,假阴性率只有3%左右,所以镜检一定要结合仪器的提示。第三,镜检要结合历史结果,对于首次检测的标本和二次检测标本要区别对待,比如肝硬化病人plt一直低,那我们就不用每一次低都要推片。

相信只要我们做好质量控制,尽量避免上述影响因素,不断学习,紧密联系临床,在工作里做到谨慎认真,我们就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相信检验的明天更美好。篇四:儿童血常规化验单中的小知识

血常规

血常规(blood routineexamination)是临床上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查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血常规检查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常规采集

血常规检查的意义

怎样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血常规采集

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医院通常采用针刺采血(针扎手指末梢),目前还有激光采血。使用激光采血属于非接触式的采血方法,它可以避免病人紧张、疼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由于采血引起的交叉感染。防止感染艾滋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激光采血一般无痛。适合婴幼儿采血。但也有极少数激光刚好打在手指末梢神经时,疼痛感则效强。

血常规检查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

孕期血常规查什么

1、通过血常规检查孕妈妈可以了解你的血色素数值、白血球数量、有无潜在感染,以及你是否患有贫血。如果你患有严重的贫血,那么孕期很有可能会出现铁的供给量不足,影响胎儿发育,而且不利于产后恢复。

2、通过血小板的数值,可以了解你的凝血机能,以及是否有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

3、红血球的体积(mcv)及脆性检查,有助于发现地中海贫血携带者(这在中国南方比较常见)。

4、同时还包括血型的检测,如果妻子是o血型(rh阴性),丈夫是a、b或ab血型(rh 阳性),则有出现胎儿新生儿溶血的可能性。

宝宝发烧血常规查什么

1、通过血红蛋白,来看宝宝是否存在贫血;

2、通过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来大致区分是否感染,是什么感染;

3、通过血小板,来看宝宝的凝血功能。

4、通过c反应蛋白(crp),来看宝宝的体内有无感染等疾病的活动性指标。

怎样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是: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血常规的报告单上会有很多项目,但不是所有项目都需要妈妈们做深入研究的,以下几个基本项目妈妈们可以大致学习一下。

【血红蛋白hb】

who贫血诊断标准

6月龄~5岁:hb<110 g/l,5~12岁:hb<115 g/l,12~15岁:hb<120 g/l。

如果血红蛋白确实明显低于参考值,医生会结合其他指标或检查,考虑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是何种类型的贫血,(进一步检查),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血红蛋白hb的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血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否贫血,但不能仅以此得出是哪种类型的贫血。贫血的诊断不是依据微量元素中的血清铁水平,而是依据静脉血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等结果,其中血红蛋白hb是诊断贫血的基本指标。

而指血检测是否贫血,血常规检查只能作为筛查。若需采取治疗贫血之前,一定要抽取静脉血复查,同时还要检测红细胞、红细胞压积、涂片了解红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等相应项目。不要仅依靠血红蛋白确定贫血程度,

还要了解贫血类型、

体内造血状况等。末梢血的缺点标本量少,不能进行重复实验和补充实验;组织液可混入,局部炎症可得假性结果。静脉采血标本代表性强,无组织液影响,适于临床研究,可重复实验和追加其他实验,所以对于检验科医生来说,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来说,静脉血是首选指标。

【白细胞wbc】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等在发生变化:新生儿期wbc约为15~20×10^9/l,婴幼儿期wbc维持在10×10^9/l左右(3月龄:6~18×10^9/l;6月龄~6岁:6~15×10^9/l),且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直至7岁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中性粒细胞占50~75%)接近,8岁后wbc接近成人(4~10×10^9/l)水平...所以不能拿成人的标准参考值来衡量婴幼儿。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各类白细胞的数量和百分比。篇五:实验诊断总结

总论

一.概念、

临床检验:以离体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为标本,通过试剂、仪器等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

制,最终得到可靠的检测结果或数据。

实验诊断:通过临床检验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作的临床医学活动。

参考值(范围):是指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质量控制:为保证临床检验结果质量(满足医生/客户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段。

二.工作流程:医生开医嘱标本采集和处理标本检测发送报告分析判断

分析前中后

血液检查

一. 血液有形成分的组成

血细胞占全血40~50%,称之有形成分

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2.红细胞 (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3.血小板二、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rbc

参考值(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新生儿)6.0~

7.0×1012/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减少:婴幼儿、15岁前儿童;某些老年人;月经期暂时引起下降;妊娠中、后

病理性减少:各种类型贫血

↑相对性增高:严重腹泻、呕吐、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尿崩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绝对性增高: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高原居民,剧烈运动、冷水浴等2)病理性增多:

先心、肺心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血红蛋白hb

参考值: (男) 120~160g/l (女) 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男女

轻度贫血<120g/l <110g/l 中度贫血<90g/l <90g/l 重度贫血<60g/l <60g/l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

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铅中毒

3. 网织红细胞

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在完全成熟之前的过渡型红细胞。由于胞浆中尚存核糖体、核糖

核酸等嗜碱物质,用煌焦油兰等染料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蓝绿或蓝色的网状结构,

故名网织红细胞。

成人:0.5%-1.5%新生儿(<3月):2%-6% 临床意义

增多:骨髓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达20%以上)、急

性大失血。贫血治疗有效。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经相应治疗后1-2日即开始,1

周左右达最高峰

减少: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有再生障碍危象时

4.白细胞wbc

参考值(成人)4.0~10.0 × 109/l (新生儿)15.0~20.0 × 109/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高: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剧烈运动、淋浴;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

晨;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

病理性增高:1)急性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急性阑尾炎2)严重组织损伤、大量细胞

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如安眠药、滴滴畏中毒,代谢性酸中毒5)白血病及恶性

肿瘤:

↓感染、某些血液病、脾功能亢进、慢性理化损伤、自身免疫病

;其次为急性中毒, 3 % 时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核右移表明造血物质不足或骨髓造血功

能下降所致,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

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非单核细胞),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

等病毒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

生并出现异型。

淋巴细胞

病理性增多:病毒性感染;某些慢性感染;各类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减少: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移植术后、aids 单核细胞

病理性增多: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及粟粒性结核;

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

增高: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慢性嗜酸性白血病及淋巴瘤

嗜碱性粒细胞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

5.血小板plt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 > 400×109/l,见于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

髓纤维化、脾切除等。

减少 < 100×109/l;见于血小板减少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x

射线照射、脾肿大(肝硬化)、血液被稀释

三.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

是用来合成hb的贮存铁缺乏,从而影响hb合成所引起的低色素小细胞贫血。特点为血

常规rbc为低色素小细胞,网织红细胞服用铁剂后升高;骨髓可染色铁缺乏,骨髓红系细胞

明显增生,中晚幼为主,粒红比下降;血清铁↓、血清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转铁

蛋白饱和度↓及骨髓铁染色(内、外铁↓)骨髓检查

一、血细胞成熟规律

胞体大→小

胞浆

(1)量:少→多 (淋巴细胞例外)

(2) 颜色:深蓝→浅蓝→淡红红细胞→橘红

(3) 颗粒:无→嗜天青(早幼)→特异性(中性、嗜酸、嗜碱)

胞核

(1)大小:大→小

(2)核形:规则→不规则

(3)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紧密

(4)核仁:有→无

(5)核膜:不明显→明显

核浆比核大质少→核小质多(巨核细胞相反)

二、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1.过氧化物酶染色pox

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鉴别,急粒(阳性),m3(强阳性),急单(弱阳性),急淋(阴性)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增高:严重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真红、骨髓纤维化、all 、慢粒急变、mm、再

障、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减低:cml、aml 、pnh 、恶组

鉴别诊断:cml 与类白血病反应↑

pnh↓与 aa↑、all↑与 aml↓

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真红↑与继红无变化

三、骨髓细胞铁染色

临床意义:

1.缺铁性贫血诊断,疗效判断

bm smear 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细胞百分比下降,治疗后胞外铁增加

2.铁粒幼细胞贫血诊断:细胞外铁显著增高,且出现环铁>15%

3.mds:铁粒幼比例增高环形铁粒幼细胞>15%

4.判断机体内铁贮存和利用

(1)细胞内外铁明显降低 / 消失表示骨髓储存铁用完

(2)小细胞贫血 bm 内外铁正常/ 增多表示铁利用障碍

5.非缺铁性贫血观察:溶贫、aa 、 leukemia bm 内外铁正常或增高

四、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骨髓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有核细胞/lp 常见原因

增生极度活跃 1: 1 >200 各类型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0:1 100左右各类型白血病、增生性贫

增生活跃 20:1 50左右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 50:1 20左右慢性aa、粒缺

增生极度减低 300:1 10左右急性aa g:e=粒系总数/幼红总数正常人2-4:1

一、血管壁和血小板的检测

1.出血时间测定(bt)(正常人4-9min)血栓与止血检查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以及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的变化有关,还与

皮肤厚度、皮肤弹性、凝血因子等有关。

注意:试验前停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2、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减少:

1)生成障碍:再障、放射、急白、巨贫、骨纤维化

2)破坏或消耗增多:原发性血小板紫癜、sle、恶性淋巴瘤、风疹、dic、ttp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肝硬化等)血液被稀释

增加:

原发性增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

早期

反应性增加: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

3、血块收缩t:表示血块退缩的程度

参考值30min-1h开始退缩 18h-24h完全退缩

临床意义:

1.主要用于血小板功能测定的初筛试验

2.退缩不良见于:

a) 血小板功能异常或量? b) 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c) 严重 fⅷ、fⅱ缺乏

4.血小板聚集 t(pagt)临床意义:

增高: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人工心脏换瓣术)

减低: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储存池病、尿毒症、肝硬化、原发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

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监测,使pagt结果降至40%- 50%为宜。

二、凝血机制

(一)外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正常血液中,部分由组织中进入血液。包括从tf与fvii

结合直至fxa形成的过程。是体内凝血的主要途径,也是发生止血血栓病理改变的主要部分。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参考值:11-13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有临床意义,

inr值:国际标准化比率。指受检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参比血浆凝血酶时间的平均值,参考值为1.0±0.1。

临床意义:

1)延长:见于外源凝血系统的因子先天性减少、缺乏,纤溶亢进,血中抗凝物质增加,

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

2)缩短:先天性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性疾病。

3)监测口服抗凝剂量: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最佳浓度是inr为2.0-3.0 (二)内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正常血液中存在的凝血蛋白和ca++ ,包括从fxii被激活

至fxa形成的过程。(不是体内主要的)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参考值:30-45秒(或与正常对照相差5秒以内)

>正常对照10s以上者延长

<正常对照5s以上者缩短

是一个敏感且可靠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当血浆凝血因子低于正常水平的

15%-30%时,即出现异常。临床意义:

1)延长:内源凝血系统因子缺乏、肝素、狼疮抗凝物。

2)缩短:血栓前状态、dic等。

3)监测肝素抗凝治疗的首选指标:血浆肝素浓度为 0.1-1.0 iu/ml时有较高的敏感度,

治疗的安全有效范围是aptt检测值为同时检测的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

(三)共同凝血途径

1.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临床意义:

减少:1.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2.dic(消耗过多)3.严重肝病

增高:1.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急性炎症、手术创伤、恶性肿瘤、组织坏死,糖尿病、

使用雌激素等。2.生理性:

部分正常老人,妊娠晚期。

2.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参考值16-18s,超过正常对照3s为延长

临床意义:主要检测凝血过程第三阶段

延长:纤维蛋白原质与量异常,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如at-ⅲ、肝素样物质,fdp增

多,如纤溶亢进

三、抗凝血机制

1.抗凝血酶iii(at-iii):是主要的生理性血浆抗凝物质

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测定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过

程中

减低: 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缺乏症,后者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dic、肝脏

疾病

四、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1.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临床意义:

阳性:1.提示血中fdp增多,见于dic/纤溶亢进2.溶栓治疗后3.假阳性:大出血(创

伤、手术、咯血、呕血)、

恶性肿瘤、人工流产等

阴性:1.正常人2.原发性纤溶3.dic晚期

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

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总水平的参数,见于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症

3.血浆d-二聚体(d-d)测定

dic的诊断(特异的确诊试验)和监测

d-d:纤维蛋白降解特征性产物

尿液检查一、尿液物理性状检查

1.尿量

正常成人:1000~2000 ml / 24小时尿,平均为1500 ml,昼夜之比为3~4:1 1)多尿:24小时>3000 ml 摄入水过多:与大量饮水或输液有关的暂时性多尿。

adh性多尿:垂体分泌adh不足或肾小管对adh反应性降低

溶质性利尿:尿中含过多的葡萄糖、电解质、尿素等导致多尿。

2)少尿:24h尿< 400ml或<17ml/h 肾前性:休克、严重脱水、水肿、心衰等

肾性: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衰等

肾后性: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梗阻,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等

3)无尿:24h尿< 100ml或12h内无尿

严重的急性肾功能不全、肾移植术后发生排异反应。

2.颜色

正常新鲜尿液呈清晰的淡黄色

1)血尿:肉眼血尿、镜检血尿(rbc>3个/hp)见于肾结核、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

统肿瘤及感染、出血性疾病等

2)血红蛋白尿:尿色呈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溶血性贫血、恶性

疟疾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3)胆红素尿:尿液颜色呈深黄色或黄褐色。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

4)乳糜尿:呈乳白色。见于丝虫病、腹腔淋巴管结核、腹腔肿瘤等。

3.透明度

常温下正常新鲜尿液清晰透明,出现浑浊见于尿酸盐沉淀、磷酸盐和碳酸盐、脓尿

4.气味

尿素分解——氨臭味、酮症酸中毒——烂苹果味、苯丙酮酸尿——鼠臭味

5.酸碱度

正常新鲜尿呈弱酸性或中性,ph 6.0~6.5, 可在 4.5~ 8.0波动

6.比重

正常情况下,成人于1.015 ~ 1.025间,婴幼儿偏低。二、尿液化学检查

1. 尿蛋白检测:

参考范围

正常人尿中蛋白质含量为0~80 mg/24h尿、一次随机尿中蛋白质含量为0~50 mg/l 蛋白尿:尿蛋白定性试验为阴性蛋白定性为阳性、定量测定>120mg/24h 临床意义:

生理性蛋白尿:见于剧烈活动、妊娠期、长时间暴露在严寒中、精神紧张、大量摄入蛋

白质

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定量为轻度

病理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屏障受到损伤而产生的蛋白尿。

特点:以白蛋白为主,蛋白排出量多少与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程度相关。

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受损引起的蛋白尿

特点:尿中以小分子量蛋白增高为主,多为轻度蛋白尿。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组织晶体渗透压改变在水肿发 生中的作用(水肿)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组织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在水肿发生中的意义,加深对水肿发生机理的理解。 实验动物:蟾蜍2只,要求体重、大小相仿。 器材与药品: 200克电子天平1台,盛水玻璃缸2个,2m1注射器连4号针头2支,脱脂棉球、纱布块适量。0.65%氯化钠液和20%氯化钠液各10ml。实验方法: 1. 取蟾蜍2只分别称重,注意观察背部外形。 2. 向一只蟾蜍背部淋巴囊内注入0.65%氯化钠液(即蛙生理盐水)2 m1,向另一只蟾蜍背部淋巴囊内注入20%氯化钠液2ml(蟾蜍皮下淋巴囊分布见图2-1),然后分别放入装有水的玻璃缸内。 3.1小时后由水中取出蟾蜍,擦掉体表浮水后分别称重,同时仔细观察背部外形改变。 4. 解剖蟾蜍:由椎骨孔破坏神经系统。重点观察背部淋巴囊的变化。解剖观察其它脏器和解剖结构。 实验结果:将观测到的各种实验结果记入下表内 注前体重注前背部外 形注后体重注后背部外 形 注0.65%氯 化钠 141.2g 正常平坦146.3g 正常平坦

注20%氯化 141.8g 正常平坦169.5g 变肥 钠 结果分析:实验中这两只蟾蜍分别注射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组织晶体渗透压升高,两只都有一定的吸水能力,注射低浓度氯化钠溶液的青蛙吸水较少,体重只有轻微的增长,体型无明显变化;注射高浓度氯化钠溶液的青蛙吸水较多,体重有大幅度的增长,体型出现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晶体在体内的浓度越高,吸水性越强。 心得:

实验二缺氧 实验目的:通过复制外呼吸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及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成年小白鼠4只. 器材与药品: 1.外呼吸性缺氧:带有橡皮塞的250毫升广口瓶1只(见图3—1),搪瓷盘1只、镊子、剪子各2把,100g电子天平1台。钠石灰(NaOH.CaO)10g,凡士林1瓶。 2.血液性缺氧:带有管道瓶塞的250m1广口瓶和三角烧瓶各2只,酒精灯1盏,三角架3个,充满一氧化碳的皮球胆1只,弹簧夹4个,lml注射器1支。甲酸、浓硫酸各300ml,2%亚硝酸钠溶液10ml 3.组织中毒性缺氧:1 m1注射器1支。0.04%氰化钾溶液。 实验方法: 一、外呼吸性缺氧 1.取小白鼠重只称重后放入广口瓶内,瓶内预先加入钠石灰5g。观察动物一般状况,如呼吸频率、呼吸状态,皮肤、粘膜色彩、精神状态等。 2.旋紧瓶塞,用弹簧夹夹闭通气胶管,防止漏气。记录时间,观察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直至动物死亡。待本次实验内容全部完成之后,一起剖检动物,对比观察血液颜色的改变和其它变化(以下皆同)。 二、血液性缺氧 (一)一氧化碳中毒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组织晶体渗透压改变在水肿发生中 的作用(水肿)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组织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在水肿发生中的意义,加深对水肿发生机理的理解。 实验动物:蟾蜍2只,要求体重、大小相仿。 器材与药品: 200克电子天平1台,盛水玻璃缸2个,2m1注射器连4号针头2支,脱脂棉球、纱布块适量。0.65%氯化钠液和20%氯化钠液各10ml。 实验方法: 1. 取蟾蜍2只分别称重,注意观察背部外形。 2. 向一只蟾蜍背部淋巴囊内注入0.65%氯化钠液(即蛙生理盐水)2 m1,向另一只蟾蜍背部淋巴囊内注入20%氯化钠液2ml(蟾蜍皮下淋巴囊分布见图2-1),然后分别放入装有水的玻璃缸内。 3.1小时后由水中取出蟾蜍,擦掉体表浮水后分别称重,同时仔细观察背部外形改变。 4. 解剖蟾蜍:由椎骨孔破坏神经系统。重点观察背部淋巴囊的变化。解剖观察其它脏器和解剖结构。 实验结果:将观测到的各种实验结果记入下表内 注前体重注前背部外 形注后体重注后背部外 形 注0.65%氯 化钠 141.2g 正常平坦146.3g 正常平坦

注20%氯化 141.8g 正常平坦169.5g 变肥 钠 结果分析:实验中这两只蟾蜍分别注射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组织晶体渗透压升高,两只都有一定的吸水能力,注射低浓度氯化钠溶液的青蛙吸水较少,体重只有轻微的增长,体型无明显变化;注射高浓度氯化钠溶液的青蛙吸水较多,体重有大幅度的增长,体型出现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晶体在体内的浓度越高,吸水性越强。 心得:

实验二缺氧 实验目的:通过复制外呼吸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及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成年小白鼠4只. 器材与药品: 1.外呼吸性缺氧:带有橡皮塞的250毫升广口瓶1只(见图3—1),搪瓷盘1只、镊子、剪子各2把,100g电子天平1台。钠石灰(NaOH.CaO)10g,凡士林1瓶。 2.血液性缺氧:带有管道瓶塞的250m1广口瓶和三角烧瓶各2只,酒精灯1盏,三角架3个,充满一氧化碳的皮球胆1只,弹簧夹4个,lml注射器1支。甲酸、浓硫酸各300ml,2%亚硝酸钠溶液10ml 3.组织中毒性缺氧:1 m1注射器1支。0.04%氰化钾溶液。 实验方法: 一、外呼吸性缺氧 1.取小白鼠重只称重后放入广口瓶内,瓶内预先加入钠石灰5g。观察动物一般状况,如呼吸频率、呼吸状态,皮肤、粘膜色彩、精神状态等。 2.旋紧瓶塞,用弹簧夹夹闭通气胶管,防止漏气。记录时间,观察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直至动物死亡。待本次实验内容全部完成之后,一起剖检动物,对比观察血液颜色的改变和其它变化(以下皆同)。 二、血液性缺氧 (一)一氧化碳中毒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王海光)

中国农业大学自编教材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农学专业用) 王海光编 二零一一年

前言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本来是《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作为《普通植物病理学》的一部分,不是单独一门课。学校对本科生教学计划调整之后,《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独立作为一门必修课,由原来的18学时,调整为32学时。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害发生规律、主要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的形态特征等相关知识,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病原分离、纯化、接种、鉴定等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结合实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根据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实验条件等,共设置了8个实验,每个实验4个学时。实验材料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实验内容安排顺序也可能根据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和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进行临时性调整。 本实验指导是在去年教学的基础上整理修改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以往的一些实验指导书和网上的教学资源,在此一并感谢!本实验指导尚显单薄,内容尚欠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日臻完善。 编者 2011年8月

实验课注意事项 1.实验课前必须通过实验指导或通过教学网络平台下载课件了解课堂实验内容,明确实验 目的,了解操作步骤。 2.按时参加实验课教学,不准迟到。上课期间注意课堂纪律,严禁喧哗、随意走动等扰乱 教学的行为发生。 3.注意实验室安全。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教师要求操作,爱护实验仪器和材料。遇到仪器 发生故障,必须及时报告教师,损坏仪器或用具必须登记。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处理或赔偿。 4.实验报告一律用铅笔书写,必须使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实验报告纸,按时交实验报告。 5.绘图一定认真,不许虚构或艺术加工。绘图时选用硬度合适的铅笔,笔尖要保持圆滑。 所绘图形的一切特征用线条和圆点表示,线条要光滑、粗细一致,用圆点疏密表示色泽深浅,严禁涂抹,圆点要求大小一致。图形要求大小适中,各部分结构比例合理,细微部分需放大表示时,可单独绘制。图形中各部分名称一律用虚线引出标注在图形右侧,图名写在图形下方,并在图名下面注明放大倍数。 6.实验结束后,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将所用仪器或材料整理好放在适当的位置,如有需要, 应做好使用情况登记。 7.轮流值日,保持实验室整洁。

教你5分钟看懂血常规报告单

教你5分钟看懂血惯例陈述单 令狐采学 血惯例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惯例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通过观察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数量变更及形态散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经常使用帮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惯例陈述单里的秘密,其实是因人而异,如果准妈妈想自己血惯例陈述,只需要好好学学怎样看血惯例陈述单,就可以了。如果遇到不正常。准妈妈该怎么办呢? 血惯例陈述单怎么看? 在孕期血惯例检查中呈现的经常是一些数据,准妈妈要仔细观察,我们可以从这些数据中知晓准妈妈的健康状况,下边是孕期血惯例检查中的一些正常的参考数据。

血惯例各指标参考规模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 ②破坏增多:急性年夜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罕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卵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卵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卵白增多罕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合,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别,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

血常规检查报告解读

2、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NEU)是抵抗感染最关键的细胞,所以计算它的绝对值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机体抗感染的情况。在化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数量需要维持在1000/ul左右,这样才能保持机体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又不能过高,否则化疗药物起不到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现在很多医院的化验单已经帮家长计算出了中性粒细胞数量,如果化验单上只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已按下列方式计算: 中性粒细胞(NEU)=白细胞数 X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如果有S,也要一起加上) 例如:血常规化验单报告为:WBC 2.0X109/L,NEU 25%,S5%。 中性粒细胞(NEU)= 2.0 X 30% = 0.6X109/L(即600个/ul)即是我们口头语上说的:中性粒细胞是600个。 接下来有更全面的 1.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HGB)红细胞比容/压积(HCT) 临床意义

增多: (1)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 (2)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代偿性增多:缺氧。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2.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3. 血沉正常值男性0~15 mm/h 女性0~20 mm/h 临床意义 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减少: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 4. 白细胞(WBC)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 5.0~20.0)×109/L,6 月~2 岁(11.0~12.0)×109/L,4~14 岁约8.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5.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 儿童0.30~0.65 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B):0~0.01 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 儿童0.3~0.56 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 儿童0.02~0.08 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嗜酸性粒细胞(E): (1)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普通植物病理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03 英文名称:General PhytopathologyⅠ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植物保护专业必修 3.课程的目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防治原理及防治方法、病害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的科学。它既是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对农业有巨大实践意义的应用科学。 (1)通过本课程的本学期教学环节,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要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掌握植物病原真菌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特点;了解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真菌之间的互作关系,病原物真菌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植物对病原物的抗性反应。 (2)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以下基本技能:了解病原物的鉴定程式,着重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原则和鉴定方法,植物病害一般诊断方法;掌握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纯化和接种方法,掌握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显微计测、显微描绘与显微摄影技术。 4.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4 5.建议先修课程 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园艺学等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植物病理学原理(第二版).宗兆锋、康振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1)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版).许志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普通植物病理学.谢联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 (3)普通真菌学.邢来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Plant Pathology (5 ed).Agrios, G. N..Academic Press.2005 7.教学方法与手段 (1)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课并重(2)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尽可能采用英汉双语进行课堂授课 8.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试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1)考试成绩占70%,期末闭卷考试,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拉丁文、识图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2)实验成绩占30%,根据实验完成情况评分 9.课外自学要求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报告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报告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报告 姓名: 学号:2011 年级专业班级:11植物保护安检1班 2013年10月

目录 一前言:目的与意义 (1) 二实习内容与方法 (1) 三实习结果与分析 (1) 1 实习地点概述 (1) 2 农作物病害采集及鉴定统计 (2) 豆科作物病害 (2) 水稻病害 (4) 旱粮作物病害 (4) 香蕉病害 (6) 其他果树病害 (8) 茄科和葫芦科病害 (9) 油料作物病害 (14) 甘蔗病害 (14) 花卉病害 (16) 蔬菜病害 (20) 其他病害 (25) 发病症状 (26) 3主要农作物病害发生与为害程度调查 (37) 四收获与体会 (40) 五问题与建议 (41) 六主要参考文献 (41)

一、前言:目的与意义 1、巩固《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2、进一步熟练掌握植物病理学,特别是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技能; 3、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镜检等,学会诊断本地区主要植物病害,学会病害调查的基本方法; 4、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方法 1. 农作物病害标本采集与鉴定 以组为单位采集、鉴定和制作一定数量的病害标本,然后进行病害标本室内处理:症状识别、显微镜检、病原鉴定。 2. 主要农作物病害发生与为害程度调查 对主要农作物病害的田间发生与为害程度进行调查,掌握田间调查取样方法、取样方式、取样数量和取样单位等,并实地进行病害发生情况及为程度调查,详细记载相关数据,认真进行分析、总结。 3. 实习总结并提交实习总结报告 实习结束后,要求以组为单位制作PPT,进行实习总结报告。每位同学按实习报告规定格式撰写、提交实习报告、综合性实验报告各一份,主要内容包括此次实习的主要内容、工作成绩、收获、建议及意见。 三、实习结果与分析 1.实习地点概述 ①东莞香蕉蔬菜研究所:香蕉、茄子、豆角、玉米等。 ②增城宁西教学科研基地:玉米、水稻、火龙果、各种瓜类等。 ③广州太和镇大田:驳骨丹、双带剑兰、糖胶树、木棉、蜘蛛兰等。 ④广州市桥钟村农场:生菜、白菜、姜、花生、葱等。 ⑤学校农场:玉米、水稻、菜心、甘蓝、甘蔗、辣椒、甘薯等。

如何看懂血常规报告单

如何看懂血常规报告单 张永芳 血常规是一项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要看懂血常规报告单其实很简单,下面向大家介绍如何看懂血常规检验报告单。一、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指的是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不同年龄的人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范围也不太相同,成年男性一般为4.0~5.3×1012/L(400万~550万个/mm3);成年女性一般为3.5~5.0×1012/L(350万~500万个/mm3);儿童一般为4.0~5.3×1012/L(400万~530万个/mm3)。 一些精神因素也可使红细胞生理性增多,比如说冲动、兴奋、恐惧等行为可使红细胞升高。红细胞病理性增高可见于患者频繁呕吐、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等症状或者患者患有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时可导致红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病理性减少可见于患有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或者患者出现大出血或血细胞破坏等情况。二、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中可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并且将二氧化碳运出体外。成年男性血红蛋白的范围是120~160g/L(12~16g/d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的范围是110~

150g/L(11~15g/dL);儿童血红蛋白的范围是120~140g/L (12~14g/dL)。 血紅蛋白的增减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大体相同,但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患者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生理性增多见于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高原居民等。血红蛋白病理性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病理性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临床上贫血症状最为多见,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极度贫血、重度贫血以及轻度贫血,当血红蛋白在31~60g/L 之间时为重度贫血,当血红蛋白在61~90g/L之间时为轻度贫血,当血红蛋白在大于90g/L低于正常参考范围时为轻度贫血。 三、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是指抗凝血液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后所测出的红细胞数量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血细胞比容的参考范围根据性别的不同而不同,男性血细胞比容的正常参考范围为40%~50%;女性血细胞比容的正常参考范围为35%~45%。 女性生理期可导致血细胞比容数生理性减少。血细胞比容数病理性增大时,患者可能发生大面积烧伤、连续呕吐、腹泻、脱水等症状;血细胞比容数病理性减少时,患者则可能发生失血并进行大量补液或者贫血。四、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指的是在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的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

病理学实验教案

病理学实验目的 病理学实验是病理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观察大体标本,病理切片的形态变化和动物实验,尸体解剖等,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内容并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分析综合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必要训练。 (一)大体标本 实习中观察的大体标本是取自尸体解剖或手术切除材料,用固定液(通常用10%中性福尔马林)封存在标本瓶中的标本。观察大体标本时,首先要辨认是何种器官或组织,然后与正常器官进行比较(大小,外形,色泽,质地等),找出病变之所在。分析,判断病变性质。并思考其发生,发展和结局。 (二)病理切片 实习用的病理切片是从病变处或并便于正常交界处取下的组织,经过切片(通常为石蜡切片)和染色(一般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制作而成。首先用肉眼观察切片外形及染色情况,有时可初步判定是何种组织及病变部位(如溃疡等)。然后,在低倍镜全面观察切片,实质器官由外(被膜侧)向内,空腔器官由内向外逐层观察。为了进一步观察某些病变的微细结构变化则用高倍镜观察(一般不需要用油镜观察)。 观察病理切片时应与大标本病变联系一并思考。 (三)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是在动物身上人工地造成各种病理过程中,注意观察动物的变化,记录试验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结论等。 (四)病理模型及电化教学 实习课中可安排观看病理模型,幻灯片,显微投影,录像,电影等。可以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自行安排。 (五)实体解剖见习 三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必须复习与本次实习内容有关的理论知识,预习与指导,了解实习内容与要求。 2.实验时严肃认真,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按实习指导仔细观察标本,课后及时书写实验报告。

血常规报告解读

血常规报告怎么看 (1)红细胞(RBC) 正常情况: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4。5) *1012/L检查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出血 (2)血红蛋白(Hb) 正常情况: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出血 (3)白细胞(WBC) 正常情况:(4-10)*109 升高表示: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表示: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4)中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50-70)% 增高表示: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表示:病毒性感染 (5)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0-00。75)% 增高表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6)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20-30)% 增高表示: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表示:免疫缺陷 (7)单核细胞 正常情况:(3-8)% 增高表示: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8)血小板(PLT) 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表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05l26,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表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9)血沉 正常情况:男性: (0-15) mm/h; 女性: (0-20) mm/h 增快表示: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05l26,结核病。 减慢表示: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10)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00。5-1。5)% 增高表示: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血常规检查有什么作用 血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

血常规检查有什么作用血常规检查项目 及意义 血常规检查做为常规检查项目的一种,就说明一般检查都会涉及到这个项目。那么你知道血常规检查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是给大家整理血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 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查的疾病非常多,常见有贫血、白血病、败血症、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各种血液疾病,还能对造血功能进行有效评估。 如果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异常,并不能单凭一项检查就确诊,如果白血病的确诊还要结合骨髓检查才能下定论,血常规多为辅助检查,能发现一些疾病早期病变,意义重大,这也是为什么每次体检都有血常规的原因。无论你身体健康还是有不适,都要检查每年做一次体检,这样才能对身体健康做科学有效的管理。 专家介绍说,血常规检查既然是和血液有关,当然重点检查的是血液方面的疾病。血液是由大量的有形细胞和液体组成的,血常规检查的就是血液里的细胞这个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中细胞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种。要判断是否患病,就要通过这些细胞的指数是否正常。 血常规检查项目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

小板(PL)。正常参考值在化验单的右侧都有注明,查出来的结果,除有数字外,还有符号“↑”和“↓”表示比正常参考值高了或是降低。 血常规报告内容较多,各项含义不同,看报告时可分为三大块,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红细胞系统:红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都标有“↓”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如果“↑”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细胞系统: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都不正常。它的总数是局限在“正常范围”内的,如刚出生正常新生儿的白细胞总数是(9~30)×109/L,平均是20×109/L。随年龄增长,正常值会逐渐降低,如6月到6岁的幼儿为(6~15)×109/L,平均为10×109/L;7~12岁为(4.5~13.5)×109/L,平均为8×109/L。 超过高值则疑有炎症存在,多为细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药物作用,以上是指白细胞总数而言,还应进一步了解白细胞是由五种白细胞组成的,各有自己的功能,其中占比例最多的是中性粒细胞(代表符号为N),约占50%~70%(年龄不同,百分比有变化),主要起吞噬杀灭细菌作用。 第二种是淋巴细胞(代表符号为L),约占20%~40%,产生细胞因子破坏细菌结构,使细菌不能生存。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报告 姓名: 学号:2011 年级专业班级:11植物保护安检1班 2013年10月

目录 一前言:目的与意义 (1) 二实习内容与方法 (1) 三实习结果与分析 (1) 1 实习地点概述 (1) 2 农作物病害采集及鉴定统计 (2) 豆科作物病害 (2) 水稻病害 (4) 旱粮作物病害 (4) 香蕉病害 (6) 其他果树病害 (8) 茄科和葫芦科病害 (9) 油料作物病害 (14) 甘蔗病害 (14) 花卉病害 (16) 蔬菜病害 (20) 其他病害 (25) 发病症状 (26) 3主要农作物病害发生与为害程度调查 (37) 四收获与体会 (40) 五问题与建议 (41) 六主要参考文献 (41)

一、前言:目的与意义 1、巩固《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2、进一步熟练掌握植物病理学,特别是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技能; 3、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镜检等,学会诊断本地区主要植物病害,学会病害调查的基本方法; 4、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方法 1. 农作物病害标本采集与鉴定 以组为单位采集、鉴定和制作一定数量的病害标本,然后进行病害标本室内处理:症状识别、显微镜检、病原鉴定。 2. 主要农作物病害发生与为害程度调查 对主要农作物病害的田间发生与为害程度进行调查,掌握田间调查取样方法、取样方式、取样数量和取样单位等,并实地进行病害发生情况及为程度调查,详细记载相关数据,认真进行分析、总结。 3. 实习总结并提交实习总结报告 实习结束后,要求以组为单位制作PPT,进行实习总结报告。每位同学按实习报告规定格式撰写、提交实习报告、综合性实验报告各一份,主要内容包括此次实习的主要内容、工作成绩、收获、建议及意见。 三、实习结果与分析 1.实习地点概述 ①东莞香蕉蔬菜研究所:香蕉、茄子、豆角、玉米等。 ②增城宁西教学科研基地:玉米、水稻、火龙果、各种瓜类等。 ③广州太和镇大田:驳骨丹、双带剑兰、糖胶树、木棉、蜘蛛兰等。 ④广州市桥钟村农场:生菜、白菜、姜、花生、葱等。 ⑤学校农场:玉米、水稻、菜心、甘蓝、甘蔗、辣椒、甘薯等。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理论上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主要农作物病害的发病规律,提出相应的防病控病措施;实践上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主要农作物病害的症状,辨别常见病原物的形态特征,掌握鉴定植物病害的常用技术与方法,提高实际诊断植物病害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水稻病害(4学时) 第一节稻瘟病(1学时) 第二节水稻纹枯病(1学时) 第三节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1学时) 第四节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恶苗病和稻曲病(1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水稻三大病害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水稻重要病害防治关键技术的理论基础。植物病害症状是寄主、病原物和环境三者互作的结果。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水稻病害的总体发生情况和分布危害情况。理解植物病害症状的类型和发病严重程度是寄主、病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重点掌握水稻三大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 第二章麦类作物病害(4学时) 第一节小麦赤霉病(1学时) 第二节小麦白粉病和小麦纹枯病(1学时) 第三节小麦锈病(1学时) 第四节小麦黑穗病和小麦全蚀病(1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小麦三大病害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和小麦纹枯病,以及小麦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物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和三种锈病的侵染循环特点及药剂防治适期。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小麦病害总体发生情况,及小麦一般病害的典型症状和病原物。理解小麦三大病害防治关键技术的理论基础。掌握小麦三大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杂粮病害(2学时) 第一节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0.5学时) 第二节玉米瘤黑粉病和玉米丝黑穗病(0.5学时) 第三节甘薯黑斑病(0.5学时) 第四节甘薯茎线虫病和甘薯病毒病(0.5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以及甘薯黑斑病等重要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理论上分析和解释1970年美国玉米小斑病突然发生流行的原因。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玉米和甘薯一般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物。理解和掌握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以及甘薯黑斑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第四章棉花病害(2学时) 第一节苗期病害(0.5学时) 第二节棉花枯萎病(0.5学时)

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作业—植物病害调查与诊断报告

实验二植物病害的调查与诊断 姓名:班级: 小组成员:** ** ** *** 一、实验目的 1、为了解植物病害的种类、分布、发生发展规律、危害及为预测预报提供 科学依据; 2、通过病害调查,掌握栽培和环境条件对植物病害发生的影响,品种在生产中的抗感性表现,药剂防治效果等; 3、学会病害调查的一般方法,熟悉调查资料的整理、计算和分析等 4、掌握一般的病害诊断方法和技术 二、实验内容 1.马蔺锈病 寄主植物:马蔺 诊断依据:夏孢子堆生在叶的两面,初埋生在马蔺表皮下,后露出,肉 桂色。经询问,学校马蔺长期得锈病。 镜检病原: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球形,黄褐色。 2.白菜软腐病 寄主植物:白菜 诊断依据:叶柄发病部位呈水渍状,叶片半 透明,呈油纸状,整株软化、腐烂,散发出 特殊的恶臭 病原:病原菌为欧文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夏孢子

3.枣疯病 寄主植物:枣树 诊断依据:花变成叶,花器退化,花柄延长,萼片、花瓣、雄蕊均变成小叶,雌蕊转化为小枝,病枝纤细,节间缩短,呈从状。 病原:植原体 4.白菜黑斑病 寄主植物:白菜 诊断依据:病斑圆形,灰褐色或褐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上生黑 色霉状物,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叶上病斑发生很多时,很易变黄早枯。 镜检病原孢子:链格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形态相似,长条形至倒棍棒形,棕褐色。 5.黄栌白粉病 寄主植物:黄栌 诊断依据:白色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严重 时整叶布满厚厚一层白粉,多数叶片为白粉覆盖。 镜检病原特征:属球针壳属,闭囊壳球形,黑褐色,附属丝顶端卷曲如 钩状。

6.柑橘青霉病 寄主植物:柑橘 诊断依据:初期果皮软化,水渍状褪色,形成一层厚的白色霉状物。接着又从霉斑中部长出青色或绿色粉状物,外围通常留有一圈白色的菌丝环。 镜检病原特征:青霉菌,病菌分生孢子梗无色,具隔膜,尖端数次分枝,呈帚状,孢子小梗无色,单胞,尖端渐趋尖细,呈瓶状,小梗上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 7.葡萄黑腐病 寄主植物:葡萄 诊断依据:果实发病后首先在果面上产生紫褐色 小斑点,逐渐扩大后病斑呈灰白色,边缘褐色, 稍凹陷。随病斑的继续发展,果实软腐。失水后 干缩,变成蓝灰色僵果,在树体上不易脱落。 病原:有性世代为称葡萄球座菌,属子囊菌 亚门真菌 8.葡萄霜霉病 寄主植物:葡萄

病原物分离培养实验报告讲解

普通植物病理学 题目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姓名 学号 所在学院农学院 年级专业植物保护201201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年月日

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植物保护 指导教师 【摘要】本实验主要通过用对十大功劳炭疽病病菌的分离和在PDA培养基中对炭疽病菌消毒后做无菌培养然后转移到斜面培养的实验过程观察炭疽病菌的生长情况,了解分离与纯化病原物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实验室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并掌握培养基的制作和无菌操作技术。 【关键字】分离培养;纯化;PDA培养基;灭菌;斜面试管培养基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是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如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就应按柯赫氏法则的四个步骤来完成诊断与鉴定。诊断是从症状等表型特征来判断其病因,确定病害种类。鉴定则是将病原物的种类和病害种类同已知种类比较异同,确定其科学名称或分类上的地位。有些病害特征明显,可直接诊断或鉴定,如霜霉病或秆锈病。但在许多场合难以鉴定病原物的属、种。如花叶症状易于识别,要判断由何种病原物引起,就必须经详细鉴定比较后才能确定。柯赫氏法则表述为:“(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出现症状相同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接种物相同”【1】。 如果进行了上述四步鉴定工作得到确实的证据,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其病原物。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材料 十大功劳炭疽病病害部位、PDA培养基(自制) 1.1.2试验试剂及仪器 超净工作台、培养箱、培养皿、试管、接种铲、接种针、70%酒精、0.1升汞、电炉等 1.2方法(大田苗圃鉴定) 1.2.1培养基的配制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病害症状观察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进行症状的观察,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在田间,观察田间作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一部分在室内,观察室内所提供的植物病害标本的病状和病征。通过实验,使同学们认识植物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特点,初步掌握正确地描述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 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按照症状在植物体显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部症状与外部症状两类。在外部症状中,按照有无病原物子实体显露可分为病状与病征两种。本实验主要进行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 (一)病状类型 病状就是在植物病部所看到的不正常的状态。通常分为五种类型。 1.变色植物受外界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条点、白化、色泽变深或变浅等,统称为变色。主要表现有: (1)褪绿或黄化:褪绿和黄化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如小麦黄矮病、植物的缺铁、缺氮等。 (2)花叶与班驳:如烟草花叶病、菜豆花叶病、黄瓜花叶病等。 (3)变红色或紫色:如玉米或谷子红叶病、植物缺铁等。 2.坏死是由于感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 (1)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斑点,如玉米大、小斑病、烟草赤星病、白菜黑斑病等。 (2)枯死:芽、叶、枝、花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 (3)穿孔、落叶和落果:在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是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

如桃细菌性穿孔病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感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4)疮痂: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受病组织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较浅,如柑桔疮痂病、马铃薯疮痂病等。 (5)溃疡: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多见与木本植物的枝干上的溃疡症状。如杨树溃疡病、柑桔溃疡病、番茄溃疡病等。 (6)猝倒和立枯:大多发生在各种植物的苗期,幼苗的茎基或根冠组织坏死,地上部萎蔫以致死亡,如番茄立枯病、瓜苗猝倒病等。 3.萎蔫植物整株或部分枝叶萎垂死亡,病株茎、根常见维管束组织变黑、变褐;如植株迅速萎蔫死亡,而叶片仍保持绿色的成为青枯。引起植物萎蔫的原因有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两种。如瓜类枯萎病、棉花黄萎病、茄科植物青枯病等。 4.腐烂是较大面积植物组织的分解和破坏的表现,根据症状及失水快慢有分为干腐和湿腐。如玉米干腐病、苹果腐烂病、甘薯茎线虫病都是干腐的症状;湿腐如大白菜软腐病、柑桔贮藏期青霉病、甘薯根霉软腐病。 5.畸形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的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植物病害的畸形症状很多,常见的有: (1)徒长:如水稻恶苗病。 (2)矮化、矮缩和丛生:矮化湿植株各个器官的长度成比例变短或缩小,病株比健株矮小得多,如玉米矮化病。矮缩则主要是节间缩短茎叶簇生在一起,如水稻矮缩病、小麦黄矮病等。丛生是枝条或根异常地增多,导致丛枝或丛根,如枣疯病、泡桐从枝病和小麦丛矮病。 (3)瘤肿:病部的细胞或组织因受病原物的刺激而增生或增大,呈现出瘤肿,如桃树根癌病、烟草根结线虫病等。 (4)卷叶:叶片卷曲与皱缩,有时病叶变厚、变硬,严重时呈卷筒状,如马铃薯卷叶病和蚕豆黄化卷叶病。 (5)蕨叶:叶片发育不良,叶片变成丝状、线状或蕨叶状,如番茄蕨叶病。双子叶植物受2,4-D 的药害也常变成蕨叶状。 (6)花器叶片化:正常的花器变成叶片状结构,使植物不能正常开花结实,如玉米霜霉病。 (二)病征类型病征是指在植物病部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的结构。识别各种不同类型的病征,对诊断病害很有帮助。病征显著的病害有: 1、绵腐病:受病部位长出放射状的白色丝状物的病征。病害有瓜类绵腐病、水稻绵腐病等。

2020血常规报告单(超全版)

2020血常规报告单(超全版) 先看下报告单: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WBC) 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白细胞增多 (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和婴儿高于成人。 (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也会促使白细胞增高。 ■白细胞减少 (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等。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后进行分类,并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不同因素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变化,因此,白细胞分类计数变化,比白细胞总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7.0)×109/L,百分数50%-70%。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109/L,百分数0.5%-5%。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百分数0%-1%。 淋巴细胞绝对值(0.8-4.0)×109/L,百分数20%-40%。 单核细胞绝对值(0.12-0.8)×109/L,百分数3%-8%。 ■中性粒细胞增多 (1)急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计数可>10.0×109/L;重度感染计数可>20.0 ×109/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 (2)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11植物保护(微生物工程)1班 #### ¥¥¥¥¥¥¥¥¥¥

一、实习目的 通过两周的课程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分析实践问题,学会灵活运用课程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使对知识的掌握上一个台阶。通过实际操作和训练,掌握课程实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专业基本操作和实践技能, 主要包括: 病害标本采集方法、病害调查方法、病害田间诊断方法、不同病原类型(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和非侵染性病害)的田间识别和症状观察、培养基制备、病原真菌和细菌的分离培养、线虫的分离和形态观察、病原真菌的玻片标本制作技术、病害鉴定技术、植物病害过塑标本和镜框标本制作法等。 二、实习内容与方法 (一) 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及常见病害鉴定 (二) 植物病原的分离与培养 (三)植物病原真菌玻片标本制作 (四)植物病害过塑标本的制作 (五) 线虫的分离 三、实验步骤 标本采集 1、外出实习地点 (1)华农大农场 (2)华农大增城宁西基地 (3)广州白云区蔬菜地 2、采集方式与标本采集要求 (1)直接从病害植株以手、刀、剪刀提取病样。 (2)症状应具有典型性。标本应有典型的病状和病症,最好有不同阶段和不 同部位的症状。这样才能使标本起到帮助人们正确识别病害的作用。 (3)真菌病害标本应采集有子实体的。对于真菌病害来说,鉴定病原物是正 确诊断病害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要求真菌病害标本必须有病菌的子实体。 (4)每种标本上的病害种类应力求单纯。如果一份标本上同时有几种病害, 就会混淆视线,影响鉴定,这样就没有适用价值。 (5)采集时应进行必要的记载,以辅助标本不足。记载的内容应包括:寄主 名称、发病情况、环境条件、以及采集日期、地点、采集人姓名等。 (6)寄主的鉴定也很重要,有些病害如锈病,不知道寄主是无法鉴定的。对 于不认识的寄主植物。应将寄主鉴定所必需的部分,如枝、叶、花及果实等部分都采集齐全。 (7)适于干制的标本,应随采随压于标本夹中,尤其容易干燥卷缩的标本如 水稻、小麦的叶片,最好立即夹在厚书本中,否则叶片失水卷缩后无法展平。 (8)柔软多汁或腐烂的标本,应用纸袋或标本纸包好,然后置于标本箱中, 以免污染和挤坏标本,妨碍鉴定。 (10)黑白粉病、锈病、霜霉类标本等由于病菌孢子极易散落,所以采集时应 用纸袋或标本纸包好后,再置于采集夹中或采集箱中,以免混杂妨碍鉴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