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32.84 KB
- 文档页数:4
汉家寨导学案汉家寨位于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是一处融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汉家寨的历史渊源和自然风光,当地景区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份导学案,用于指导游客进行有序的游览和学习。
本导学案旨在帮助游客更全面地了解汉家寨,提升游览体验。
一、汉家寨简介汉家寨位于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是一个以红石峰为主体的自然景区。
汉家寨地貌奇特,植被丰富,是一个兼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旅游胜地。
寨内有多处景点,包括汉家寨古村落、汉家寨峰林、汉家寨溶洞等,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二、汉家寨的历史汉家寨历史悠久,相传是古代汉族先民的聚居地。
寨内还有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筑,如古庙宇、古井等,这些建筑物见证了汉家寨的兴衰沧桑,也反映出汉族先民的智慧和勤劳。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这些古老建筑,了解汉家寨的历史渊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汉家寨的特色风光汉家寨以独特的红石峰林和青山绿水而闻名。
寨内的红石峰呈现出各种奇特的形态,有的像立于山顶的守望者,有的如悬挂的钟乳石,每一座红石峰都有其独特的传说和故事。
此外,汉家寨还有清澈见底的小溪和绿树成荫的小路,使游客仿佛置身于一幅幽静的山水画中。
四、观光路线推荐为了帮助游客更好地游览汉家寨,我们推荐以下观光路线:1. 入口处:从汉家寨入口处开始,可以先参观寨内的导游中心,了解寨内的基本情况和景点分布。
2. 古村落:游客可以先参观汉家寨的古村落,感受古老建筑的韵味,了解汉家寨的历史渊源。
3. 红石峰林:接着游客可以游览寨内的红石峰林,欣赏不同形态的红石峰,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4. 汉家寨溶洞:最后游客可以参观汉家寨的溶洞景点,探索地下世界的神秘奥秘。
五、注意事项1. 在游览过程中,请注意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保持景区整洁。
2. 遵守景区规定,不擅自攀爬红石峰,以免发生意外。
3. 在游览过程中请注意个人安全,注意脚下,避免摔倒或坠落。
通过本导学案的指导,相信游客在游览汉家寨时将会有更加愉快和充实的体验。
汉家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汉家寨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2)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容;(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了解汉家寨的特色;(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尊重;(2)通过了解汉家寨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家乡和民族的认同感;(3)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1)介绍汉家寨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2)讲述汉家寨人民的生活现状和面临的问题;(3)分析汉家寨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
2. 教学重点:(1)汉家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2)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汉家寨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汉家寨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2)激发学生对汉家寨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汉家寨的特色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了解汉家寨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现状;(2)学生标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消化。
3. 合作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汉家寨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色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度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汉家寨》相关文章或书籍;2. 图片资料:汉家寨的自然风光、建筑特色和文化活动等;3. 网络资源:关于汉家寨的纪录片、新闻报道或相关网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汉家寨的自然风光、建筑特色和文化活动等图片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家寨的魅力。
《汉家寨》学案一、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2体会意境,揣摩语言,品味情感3探讨、理解本文“坚守”的主题。
4结合现实,谈个人的感受;课时1课时二、走进作者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
1978年开始笔耕。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现为已出版着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
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张承志真正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三、整体感知1、疏通生字词褶(zhé)皱曝(pù)晒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俯瞰(k àn)咀嚼(jǔ)(jué)白炽(chì)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决绝:非常坚决。
2、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思路(全文分几部分,描写内容是什么)四、具体赏析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所见:所闻:”作用: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所见:景物:人物:所思: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千年以来,人为着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五、小结行文思路: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后的反思六、鉴赏品味1、从描写汉家寨环境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体会其意境,品味其情感。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汉家寨》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1.1.2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1.1.3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2.1.2 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1.3 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理解3.1.1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1.2 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1.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4.1.2 学生能够流利朗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4.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5.1.2 课文中蕴含的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5.1.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5.2 教学重点5.2.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5.2.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表达。
5.2.3 学生能够提高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准备6.1.1 教学PPT,包含课文内容、知识点讲解、教学过程等。
6.1.2 课文原文,方便学生查阅和朗读。
6.1.3 相关文学作品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6.2 学具准备6.2.1 笔记本,用于学生记录知识点和课堂笔记。
6.2.2 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回答问题。
6.2.3 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七、教学过程7.1 课堂导入7.1.1 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7.1.2 学生分享他们对相关话题的了解和看法。
《汉家寨》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一、预习案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
原籍山东济南市。
回族。
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
现为自由职业作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
短篇小说《雪路》《顶峰》《美丽瞬间》等。
其中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
张承志真正为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二、自主学习1、读读记记(1)字音大坂()山麓()晕眩()怔怔()山坳()石棱()怅怅()狞恶()铁碴()砾石()白炽()伫立()倔强()蜃气()万顷()(2)字形辨析.荟cuì()páng()礴lín()峋zhě()皱憔cuì()pāng()沱鱼lín()车zhé()脚huái()()chuǎi测严jùn()青kē()zhuìzhuì()不安jùn()工2、辨析词义不绝如缕:空谷足音:怔怔:六合:三、探究案1、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2、第一部分景物描写很精彩,试概括景物的特点,并分析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就像人有个性品质一样,汉家寨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并举例说明。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汉家寨》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汉语语言表达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领悟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汉家寨》是当代作家阿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汉家寨寨主杨大头一家三代人坚守寨子,维护民族尊严的故事。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内心世界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家寨》的作者阿来及其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内心世界。
6.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汉家寨》的人物分析文章。
2. 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汉家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汉家寨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建筑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通过对汉家寨的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汉家寨的历史背景2.汉家寨的文化内涵3.汉家寨的建筑特点4.汉家寨的保护与传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家寨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建筑特点。
2.教学难点:汉家寨的保护与传承。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汉家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
2.讲解汉家寨的历史背景(1)地理位置(2)历史沿革(3)重要历史事件3.讲解汉家寨的文化内涵(1)传统节日(2)民间信仰(3)非物质文化遗产4.讲解汉家寨的建筑特点(1)建筑风格(2)建筑布局(3)建筑技艺5.讲解汉家寨的保护与传承(1)保护现状(2)保护措施(3)传承与发展6.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汉家寨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7.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汉家寨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汉家寨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建筑特点的了解程度。
2.学生对汉家寨保护与传承的认识和参与度。
3.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等。
4.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2.图片、视频等素材3.相关书籍和文献4.网络资源七、教学建议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要注重拓展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深入研究。
4.加强对汉家寨保护与传承的宣传,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
5.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汉家寨的保护与传承汉家寨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建筑、社会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汉家寨》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划分层次,查阅工具书理解生难字词。
2、阅读文章,小组讨论概括汉家寨景与人的特点;结合“导读”,理解“坚守”所指内容。
(重点)3、通过文本阅读,能联系现实发表对“坚守”的见解。
(难点)课时计划:1课时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课前布置预习作业:1.了解作者,查找相关资料。
2.熟读全文,把握文章中景与人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生就是一次旅行。
回首来路,总有那么一道风景让我们留恋回味,总有那么一些人让我们难以忘怀,总有那么一些事让我们感慨万千。
他们带给我们的何止视听之享呢?那是内心的澎湃!今天,就让我们随同张承志先生一起走进塞北戈壁、走进汉家寨,来一次宁静而激越的心灵之旅吧!二、解决生难字词 (用幻灯片显示并提问)Bǎn pùzhângào huái shân lín xún坂曝晒怔怔山坳脚踝蜃气嶙峋Páng bólìchìzhùliào juã jiàng磅礴砾石白炽伫立瞭望倔强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决绝:非常坚决。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三、理清课文思路 (用幻灯片显示文章结构图)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看一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题目是“汉家寨”,所以文章是紧紧围绕汉家寨展开的,第一部分作者向读者展示了汉家寨所处的大的环境背景。
第二部分写进入汉家寨的所见所闻,第三部分写离开汉家寨时作者的感受以及汉家寨对他以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四、课文分析(小组讨论解决并板书)1、汉家寨是一个的地方。
(尽量使用文中词语概括)空旷宁寂、贫瘠苍凉、寸草不生、荒芜恐怖……2、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老人:摇摇头“微微”摇头不动“无言”(饱经风霜木讷迟钝)小女孩:“一动不动” “黑亮的眼睛” “凝视”(天真好奇)3、文中作者两次提到穿破红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着什么?女孩虽然稚嫩,但终究给了这块土地生生不息的繁衍的希望。
《汉家寨》导学案(1)设计人:张德英备课组长:张云龙导入: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和事让我们铭刻在心,是什么让中国人在困境前不低头、不屈服,勇往直前呢?是什么让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在风风雨雨中延续了五千年之久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我想我们可以从汉家寨的空山绝谷、千里戈壁中找到答案。
学习目标:一、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二、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一、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二、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学法指导:抓住意象,分析特点。
作者简介: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
1978年开始笔耕。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
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疏通字词: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褶()皱曝()晒脚踝()晕眩()()俯瞰()咀嚼()()白炽()六合:伫立:荟集:峥嵘:嶙峋:俯瞰:整体感知: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赏析第一部分:1、文章第一部分突出表现了吐鲁番盆地戈壁荒漠的什么特点?这些内容与写汉家寨有何关系?2、文中写道:“一旦你被它收容,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这句话中“收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旦被收容过,在有生残年再也无法离开它”?赏析第二部分:1、概括汉家寨一老一小两个人物的特点。
2、如何理解这两个人物在文章中的意义?3、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
《汉家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汉家寨》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2)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作品中的成语、俗语及地域文化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通过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物精神风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汉家寨》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中的线索设置、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
3.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成语、俗语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4. 文化内涵讲解:讲解作品中所涉及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汉家寨》的故事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了解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写作手法分析具体情节,领会作者的用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家寨》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主题思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5. 文化内涵讲解:讲解作品中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2. 分析《汉家寨》中的一个写作手法,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进行运用。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汉家寨》是一部描绘中国西北汉人村落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贾平凹。
通过讲述寨子里的人物故事,揭示了汉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人们在变革中的困惑和挣扎。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家寨》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人物。
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的能力。
1.2.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体会汉人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汉家寨》的作者、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通过阅读选段,使学生对小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人物形象概述本章重点分析《汉家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寨子里的老人、青年和儿童。
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以及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
2.2 人物形象分析2.2.1 老人形象分析老人形象的沧桑与坚守,以及他们在传承汉人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2.2.2 青年形象探讨青年形象在追求现代文明过程中的矛盾与挣扎,以及他们在小说中的成长与转变。
2.2.3 儿童形象关注儿童形象的天真与纯朴,以及他们在汉家寨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章:主题理解3.1 小说主题概述本章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汉家寨》的主题,探讨作品所反映的汉人村落生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3.2 主题分析3.2.1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分析小说中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3.2.2 文化传承与断裂探讨汉家寨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文化传承与断裂的问题,以及作品对此的思考。
3.2.3 人性的坚守与挣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性在困境中的坚守与挣扎,以及作品对人性的揭示。
第四章:教学实践与拓展4.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小说中的某一人物、情节或主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汉家寨》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一、预习案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
原籍山东济南市。
回族。
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
现为自由职业作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
短篇小说《雪路》《顶峰》《美丽瞬间》等。
其中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
张承志真正为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二、自主学习1、读读记记(1)字音大坂()山麓()晕眩()怔怔()山坳()石棱()怅怅()狞恶()铁碴()砾石()白炽()伫立()倔强()蜃气()万顷()(2)字形辨析.荟cuì()páng()礴lín()峋zhě()皱憔cuì()pāng()沱鱼lín()车zhé()脚huái ()()chuǎi测严jùn()青kē()zhuìzhuì()不安jùn()工2、辨析词义不绝如缕:空谷足音:怔怔:六合:三、探究案1、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2、第一部分景物描写很精彩,试概括景物的特点,并分析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就像人有个性品质一样,汉家寨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并举例说明。
汉家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识记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汉家寨相关话题的讨论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汉家寨的历史、文化和现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学生能够关注和思考民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课文《汉家寨》。
课文介绍了汉家寨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通过描写汉家寨的自然景观、传统建筑、民族服饰、节日习俗等,展现了汉家寨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魅力。
2. 教学重点:(1)生词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的大意和结构的理解,能够提炼出关键信息。
(3)通过课文学习,对汉家寨的历史、文化和现状有深入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汉家寨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对汉家寨有直观的认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解决生词和重点句子的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小测验,检查理解程度。
3. 深入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和细节,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汉家寨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内容小测验,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01课程介绍与目标Chapter《汉家寨》背景及作者简介010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与时间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深入解读文本,探讨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第三课时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以游踪为线索,展现汉家寨所处的环境和背景采用对比手法,突出汉家寨的孤独和坚守融入历史和文化元素,丰富文章内涵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老人形象小女孩形象描绘手法与意境营造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展现汉家寨的荒凉与壮美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汉家寨所处的荒凉环境和自然风光的壮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借助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对坚守精神的赞美作者通过对老人和小女孩形象的塑造,以及他们坚守在汉家寨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坚守精神的赞美和敬意。
营造苍凉、凝重的意境,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作者通过描绘汉家寨的荒凉和孤独,营造出一种苍凉、凝重的意境,引发读者对历史、文化和坚守精神的思考。
03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Chapter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忠勇精神爱国情怀坚韧不拔地域文化特色展示自然环境描绘汉家寨所处的独特自然环境,展示西北地区苍凉、辽阔的地域风貌。
民俗风情通过介绍汉家寨人的生活方式、习俗等,展现西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历史遗迹提及汉家寨的历史背景和遗迹,引导读者关注西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传承文化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是每一个民族成员的责任和使命。
坚守信仰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坚守信仰、保持精神追求对于个人和民族至关重要。
应对挑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发扬汉家寨人坚韧不拔的精神,积极应对并寻求解决方案。
现代社会意义及启示04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Chapter相关历史背景知识补充汉朝的兴衰历程01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02古代边塞诗的特点03同类题材作品推荐及比较阅读《出塞》、《从军行》等边塞诗《史记》、《汉书》等历史典籍跨学科领域知识链接地理学社会学文学理论05互动环节与课堂活动设计Chapter01分组并确定小组长,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
《汉家寨》教学设计(辽宁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汉家寨》,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汉家寨》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地位。
2. 文本分析: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及艺术特色。
3. 重点难点:作品中的寓意、人物性格刻画、语言风格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激发学生对《汉家寨》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作品基本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在考试中对于《汉家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汉家寨》文本及相关辅导资料。
2.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提高课堂趣味性。
3. 网络资源:搜集与《汉家寨》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景点,加深对作品背景的了解。
六、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3. 对比教学:将《汉家寨》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
七、教学步骤1. 导学:介绍《汉家寨》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作品基本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一、教案基本信息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文学作品:《汉家寨》作者:阿来教学目标:1. 理解《汉家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的分析。
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深层主题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手册和教科书。
2. 相关的研究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作者阿来及其作品《汉家寨》。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汉家寨》,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4. 深入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作品中的深层主题和象征意义。
5. 文学鉴赏: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作品的文学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
6. 批判性思维: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7.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二、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和批判性思维,提供指导和支持。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测试:进行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4. 学生总结反思:评估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作者阿来及作品《汉家寨》介绍1. 介绍作者阿来的背景和作品《汉家寨》的背景。
2. 分析作品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第二节: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理解1. 学生自主阅读《汉家寨》,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汉家寨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字词积累。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3.初步感知课文魅力。
二.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三.教学活动
㈠.走进作者
张承志,回族,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穆斯林作家、学者。
同时也是"红卫兵"这个名称的创始人。
1948年生于北京,1967年从清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在草原上生活了四年。
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1981年毕业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精通英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并熟练掌握蒙、满、哈萨克三种少数民族语言。
他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早年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充满诗意,洋溢着青春热情的理想主义气息。
后来的作品转向宗教题材,引起过不少争议。
80年代以小说创作为主,90年代至今以散文为主。
代表作有《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等。
已出版各类著作30余种。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张承志以小说的名义挖掘出了人潜在的巨大精神能量,写出了信仰对于人的根本性的意义。
他以内蒙古草原为基点,在北方边陲作自由漫游和寻觅,作品处处显示出作家对于理想的坚守和追求,而且具有强烈的批判气质和人文主义精神。
张承志是个个性独特的作家,作品表现出的厚重和沧桑,让人觉得这才是男人写的东西。
“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
”
——张承志
㈡.基础积累
1.字音
狞恶()山坳()褶皱()眩晕()蜃气迷蒙()
磅礴()砾石()炽热()伫立()瞭望()俯瞰()
万顷()铁碴堆()xuàn( )目倾( ) ( )落目眩()
2.词义
六合:。
伫立:。
荟集:。
俯瞰:。
决绝:。
峥嵘:。
㈢.阅读全文,理清思路
1.释题义
汉家寨是。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㈣.初读课文,用几个词来形容你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明确:
第二课时(精读赏析)
㈠.初步感知,品风景之色彩
1.在走近汉家寨之前,天山南簏给你的感觉如何?请用几个词表达出。
明确:
2.这些感觉来源于张承志那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描写。
张承志曾说:“对于我来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诗。
无论小说、散文、随笔、剧本,只要达到诗的境界就是上品,而诗意的两大标准也许就是音乐化和色彩化。
”《汉家寨》诠释了他对诗意的追求,请同学们迅速勾勒出全文描写景物、人物色彩的句子,色彩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走近汉家寨3自然段:
隐性描写:
显性描写:
汉家寨:8自然段:
13自然段:
16自然段:
27自然段:
汉家寨人物:28自然段:
离开汉家寨:31自然段:
34自然段:
⑴.特点::冷色调←→:暖色调
⑵.迁移:这里有着色彩上惊心动魄的对比,苍茫深处一抹红。
你能想到其它文学作品中还有什么样动人的红?
明确:
⑶.作用:
㈢.合作探究,探意蕴之隽永
1.张承志从他崇拜的法国画家梵高那里获得启示,很注重语言意象对色彩的敏感和捕捉,其散文中充满着不规则而刺目的色彩之意象,使散文显得庄严玄奇。
在对天山南簏、汉家寨、汉家寨人物、及离开汉家寨途中,着重冷暖色调的对比来描写景物及人物,这些景物和人物被赋予了何种象征意义?请同学们合作探讨。
明确:⑴汉家寨周围为代表的自然风景象征意义:例句——“神秘的三岔口”、“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无植被的枯山像铁碴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
⑵.汉家寨的象征意义:例句——“汉代以来这里便由中原人屯垦生息”,“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
⑶.人物的象征意义:
2.作者身处大西北这种特殊环境之中,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感觉:死寂、单调、静默……但他似乎从自然景观中、汉家寨中、汉家寨的一老一少中,感受到了一种影响其一生的正能量。
请用原文中一句话概括出来:
请小组谈论,“坚守”一词有何意义?
明确:汉家寨人的坚守:
⑴.;
⑵.“老小二人都是汉人服色,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⑶.“老人摇摇头。
老人只是微微地摇摇头,便不动了。
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
”负面坚守——
我的坚守:(补充写作背景:1989年至1992年秋,张承志在日本和加拿大“漂泊”了两年。
而这两年异国生活,不是观光访问也不是讲学研究,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为生存而打工,或忙于写作或忙于餐馆洗碗。
他真切地感受到西方世界(包括日本)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包括中国人)的文化偏见和歧视,以及他在北京感到的中国文化可怕的堕落(当时的文坛要么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要么互相吹捧谩骂,剩下的就是对西方的文明进行献媚和娇嗔),中国已面临着危险形势。
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危机感促使他写下了两本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
而《汉家寨》就是选自于《清洁的精神》。
而近年来,文学界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许多作家的创作中都出现了“商品化倾向”。
张承志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未介入任何商业性创作的少数作家之一。
“我希望自己的文学中,永远有对于人心、人道和对于人本身的尊重;永远有底层、穷人、正义的选择;永远有青春、反抗、自由的气质。
)
⑴.“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只是觉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
⑵.
㈣.拓展延伸,论坚守之重要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余秋雨散文《垂钓》对比分析两篇散文的异同。
明确:相同:景物上看:
主题上看:
不同:
2.赏析此两篇散文,亲同学们思考,当今社会这样的坚守是否有意义?
明确:支持:举例说明
否定:举例说明
㈤.课堂总结
㈥.课后练笔
请以“坚守之我见”为题,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短文。
要求:观点新颖、诗歌除外。
垂钓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
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雾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
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虫。
其实岂止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
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
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钩,又是六条挂在上面。
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
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
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蹋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
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个都在嘲讽对方,两个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
瘦老人仍在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
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
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
狗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
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么?”
我说:“说得好。
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
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
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有对手来证明。
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何等惶恐。
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