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48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作者宗白华一、飞动之美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
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
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
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
其实不然。
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
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
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
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缥缈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
”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重点:1.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发端。
2.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以下一系列范畴皆发端于老子的美学:“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澄怀味象”“气韵生动”、“境生于象外””朴拙”。
一、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原因: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从理论本身看:哲学方面:《老子》书着重讲宇宙观和认识论,而《论语》则着重讲社会伦理问题。
老子提出以“道”为中心的哲学体系。
但“道”的性质是物质还是精神并不明确,但是“道法自然”作为否定有意志的天帝而出现,说明老子的哲学是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这个开端同时也是对宗教的否定。
美学方面:提出“气”“象”“有”“无”“虚”“实”“味”等范畴,起初为哲学范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
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对中国哲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极大,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系列独特理论都发源于老子哲学和美学。
二、老子论“道”“气”“象”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并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
道“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它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
“道”存在于上帝产生之前。
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的宇宙发生论)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法自然”。
“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
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逝”“远”“反”的运动之中,处于永恒的“独立”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
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中国古典生活美学文之美-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古典生活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态度。
它涵盖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不仅包括绘画、音乐、诗词等艺术领域,还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
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强调对自然、人文、艺术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在古代中国,人们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体验到美的存在。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生活与艺术是相互交融的,追求美的目标贯穿于日常的方方面面。
古典生活美学的核心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和谐感。
中国人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美,通过审美体验和艺术创作来实现情感的宣泄和升华。
古典生活美学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即时性,追求的是那种身心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定义和核心要点,并总结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将展望古典生活美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和启示。
通过对古典生活美学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操。
古典生活美学不仅是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更是培养良好生活态度和审美品味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快节奏、功利主义的社会中,古典生活美学给予我们一个重新审视生活的角度,提醒我们关注内在的美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汲取古典生活美学的智慧和启示,我们可以过上更加充实、满足和有意义的生活。
接下来的部分,将对古典生活美学的定义和核心要点进行详细的探讨和阐述,以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领略这一独特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框架,它对于文章内容的合理呈现和读者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展现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文之美: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国古典生活美学进行概述,介绍其起源和发展的背景。
同时,我们将明确本文的结构和目的,旨在通过探讨古典生活美学的定义和核心要点,以及总结其重要性与展望未来发展,来展示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演进和变革,在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化瑰宝。
本文将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起源开始,探究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深入理解中国美学思想的精髓。
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起源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主要表现为“道德美”。
在这个时期里,艺术作品是被看做需要满足道德的要求的。
比如说,在《礼记·大同》的理念中,论文玩具、论音律,都必须符合道德,要用道德的标准去衡量。
同时,诚实善良也被看做是最高的标准,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不断追求的目标。
此外,在东周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和道家的兴起,这两个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作为影响古代中国社会背景下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不仅在伦理、政治上有所构建,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不可或缺的贡献。
儒家思想提倡“仁”,“中庸之道”的精髓体现了深入人心的“道德宽容”和“和谐”。
同时,儒家思想注重规矩、法治,强调个人责任和规范,鼓励人们追求自我完善和身体力行。
这种强调规范、修德的思想对于美学领域中打磨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堆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另外,儒家思想中“礼义文化”的理念也为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粮食。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礼”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这也得以体现在笔墨艺术、音乐歌舞等多个方面的制度化。
而礼的概念不仅从传统方向上理解,也从美学领域上合理化说明了诸多美学规范的道理。
三、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道家思想诠释了一种丰富的审美情趣层次。
它注重内涵、多元性,反对任意批评和歧视。
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古代社会的审美价值、艺术鉴赏上可谓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与设计审美思想(一)从设计师的角度认识传统美学的特点要认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一定要把握住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首先,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以来,到汉魏的王充、刘勰,再到清代的王夫之、叶燮,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存在了大量的美学思想。
除了哲学家,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书法家等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书法理论、音乐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品"。
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材料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值得现代设计师有很好地学习。
其次,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
"譬如在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
"各门艺术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独特性,又在审美观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
这个特点使设计师可以在传统工艺产品的范围之外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实质。
第三,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虽然自先秦诸子以来,造物的工艺就一直被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但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
古人强调"技进乎道",从实际操作的高超技艺中可以归结出美的规律"道"。
技艺的神化,进乎道,亦出乎道,道是技的立足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和激发因素。
这种道与技的辨证关系,应该为现代设计师所把握。
充分了解了以上特点,我们作为现代设计师就可以明白,中国美学的发展史,能够带给我们丰富的美学思想、多元的传统文化和对工艺、设计、美的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并能够提供给我们许多资料和新的启发。
自然美三大类社会美从审美对象来分审美意识学科史艺术美绪论1、鲍姆嘉通:第一次使用“感性学”1735年《诗的哲学默想录》。
2、“感性学”:鲍姆嘉通提出了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的观点。
鲍氏因此被称作“美学之父”,新兴学科的开拓者(感性学)。
3、近代诸多美学论题在康德处获得集大成的哲学论证。
三种中国美学的具体内容概述如下:1.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依托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干儒道释。
“美”与“德”紧密相连是中国美学精神的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向美的二次生产。
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
2..近代中国美学建设的代表人物、首先是将西方美学理论与中国审美精神结合诠释的王国维,这也是中国本土美学远超出学科知识介绍的深度开端。
蔡元培(中国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近代奠基人),朱光潜和宗白华(结合中国文化推广近代美学的代表)3.当代中国美学呈现出超越上述中国主流美学的多元化趋势。
基于马克思的哲学美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1.首先,马克思主义美学基于生产一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2.其次。
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于自然环境的法国理论。
3.再次,“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本的社会属性位置及功能。
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1.艺术2.“美”3.审美经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美学研究的三个层次:1.哲学美学2.实用美学3.边缘性美学美学相邻学科1、美学与艺术学2、美学与心理学3、美学与宗教学另外,美学有着明显的哲学基础,美学的很多话题需要以哲学来进行解释。
第一章审美活动论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美活动论: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美学思想史上首次专题讨论审美本质的文献。
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亦即“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
第一编中西美学发展史教学目标了解中西美学思想发展概况,掌握中西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教学重难点本质论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
(重难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难点)课时:(2*2)内容安排:第一讲西方美学发展史第二讲中国美学发展史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重点)二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简况(难点)具体讲稿:第一讲西方美学发展史我们知道,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西方,西方美学比中国美学有更为复杂丰富的思想内容,也有更为明确清晰的发展线索,因此,梳理美学的历史,首先就得简要回顾西方美学思想的历史。
西方美学史的基本特色,在于它始终被当作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者组成部分来看待,并与哲学史一起经历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一西方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本质论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一)本质论美学(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1、古希腊形成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
本质(essence)是古希腊思想家提出的一种主体设定,认为事物总存在着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这就是本质。
它有两个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A、毕达哥拉斯:美是一定数量关系的和谐(黄金分割率)。
故事:毕达哥拉斯在路过一个铁匠铺时,被铁锤击砧的声音的和谐所吸引,经过仔细观察揣摩,他发现了声音的不同源于铁锤重量的不同,即音的长短与铁锤的重量成一定的比例关系。
他把这一思考放到琴弦做实验,又发现:琴弦越长,声音就越悠扬;震动的速度越快,声音就越高亢。
于是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基本原理就是一种数量关系。
亦即音程学原理的雏形。
具体内容:他是从数学入手进行哲学和美学思考的,他们把数提升到本体论层面,认为事物最终由数构成,数的原则就是万物的原则,数给出一种永恒有序的局面和状态。
在美学思想上,毕达哥拉斯学派坚信,音乐是数的生动展开,是数造成的最为典范的和谐形式。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观,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