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感染文献
- 格式:pdf
- 大小:124.50 KB
- 文档页数:2
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研究
孟升;孙则干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3(019)021
【摘要】脊柱手术部位感染作为脊柱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危害严重.该文通过探讨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出脊柱手术围术期存在较多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利于加强手术前后的综合预防措施,减少发生率.对已发生感染者应结合相关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尽快诊断,并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将不良后果降到最低.
【总页数】3页(P3934-3936)
【作者】孟升;孙则干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福州教学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一科,福
州,350025;安徽医科大学福州教学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一科,福州,35002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7.3;R619
【相关文献】
1.脊柱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J], 覃作恒; 李立军; 倪东馗
2.脊柱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J], 覃作恒; 李立军; 倪东馗
3.脊柱术后早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持续闭合灌洗引流治疗的疗效评价 [J], 孟凡志
4.脊柱术后早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持续闭合灌洗引流治疗的疗效评价 [J], 孟凡志
5.基于诺模图模型预测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的研究 [J], 周佩敏;郑舒;黄志红;王大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摘要】目的:探究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方法:回顾分析60例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实验室的情况,并用利福平进行治疗查看治疗结果。
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定时的高热、大汗以及腰背部疼痛等;影像学显示椎间隙的感染和邻近的椎体骨髓炎征象;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沉和C反应蛋白均增高。
给予利福平药物联合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腰背痛症状消失,血沉和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
结论:脊柱布氏杆菌感染后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等特点进行综合的诊断,用利福平联合四环素联合治疗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脊柱;布氏杆菌;利福平【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061-02布氏杆菌是由于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多见于发展中国家[1]。
而由于该种菌群所引发的脊柱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我院近两年收治了60例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的患者,给予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并收到一定的效果,现将资料汇报如下,望可以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基础资料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脊柱布氏杆菌感染患者,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范围35~60岁。
病史1个月~1.2年。
所有患者均有与牛、羊接触史或者食用过未消毒处理或者生的羊肉史。
疾病发生部位:T11~12有15例,L1~2有7例,L2~3有13例,L3~4有10例,L4~5有15例。
1.2 临床体征所有患者均有发热症状,体温最高的为40.5℃,最低为38.2℃,多为典型的波浪热,并且伴有多汗、乏力、食欲减退以及消瘦等临床体征。
均有腰部疼痛感,在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
经过查体发现患者的腰椎活动受限,病变的脊柱部位有明显的叩痛,但是没有放射到其他组织,下肢没有明确的神经受损体征。
脊柱后路手术术后感染治疗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分析脊柱后路手术后发生感染的原因,为预防脊柱后路手术后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进行脊柱后路手术后发生感染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引起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
治疗方式主要采取开放引流、闭式灌洗引流、持续封闭负压引流3种,比较治疗的效果。
结果对所有感染的患者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均有检出致病菌,有17例患者为单重感染,有2例患者为双重感染,有1例患者为3重感染,检出病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对其中8例患者进行了清创引流处理,同时进行换药;对其中5例患者进行闭式灌洗引流处理;对其中7例患者进行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处理,患者的住院时间最短为15天,最长28天,平均(21.2±3.5)天。
对发生感染的20例患者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医学随访,20例患者的感染症状均消失,伤口愈合良好,没有出现其他感染并发症。
结论采用闭式灌洗引流和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治疗脊柱后路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能够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脊柱后路手术;感染;治疗方式脊柱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疾病,通过手术治疗一般都能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但是感染会严重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甚至直接夺取患者的生命[1]。
伤口感染是脊柱外科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一般研究报道[2]的发生率为3.2%-5.5%,甚至有的研究报道感染率高达6.9%,感染发生以后不但严重影响原有疾病的治疗,同时还增加了新的疾病,既给医院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又不断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在当前医患关系非常紧张的大环境下,极其容易诱发医疗纠纷,所以脊柱后路手术的手术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一旦有感染发生,要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控制感染,以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
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感染发生。
因本院采取开放引流、闭式灌洗引流、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来治疗感染,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1.1研究对象以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进行脊柱后路手术后发生感染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最小25岁,最大76岁,平均(45.6±1.5)岁,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
脊椎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摘要】在国内,脊柱感染性疾病一直对人们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在疾病诊断应用方向的发展及新一代抗生素在医学领域的重要突破应用,这一类疾病得到一定的控制。
然而,脊柱感染性疾病在诊断及治疗方面仍旧存在许多缺陷。
该类疾病在诊断及治疗的发展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
【关键词】脊椎感染诊断治疗1 感染类型及感染病原体依照感染机理对脊椎感染进行分类,可分为外源性、血源性。
由创伤、手术或邻近组织的感染引起的就是外源性感染;而由已知或未知的菌血症所引起的感染则为血源性感染。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造成脊柱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
革兰氏阴性杆菌造成的感染在静脉吸毒者比较多见。
结核分支杆菌、真菌及寄生虫感染虽不多见,但多发于疾病免疫缺陷患者。
低毒性的病原体会造成感染,比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链球菌会致使无痛性感染。
此外,大约1/3的患者无法辨别造成感染的病原体。
2 诊断针对预后,早期诊断显得极为重要,便于使患者获得及时适当的治疗,避免形成脓肿,防止患者发生脊柱不稳,防止神经受到损伤。
2.1 血液病理学对脊柱感染的早期诊断而言,血常规检查极为重要。
病人中大约有占17%到46%的血常规为阳性,在急性期病人的检查结果尤为明显。
血细胞的计数并不可靠,血培养却作为极其重要的观察指标,血培养能对2/3的脊柱感染早期患分离得到病原体。
红细胞的沉降率值在43~87mm/h间,是判断治疗有效以否的一项指标。
此外,寻找感染源的潜在原因也很重要的,对静脉吸毒者应进行心脏超声扫描,排除心内膜炎。
2.2 临床特点在临床上,大约1/3患者出现神经损伤,这种症状与硬膜外脓肿有关。
血流系统阻塞、静脉回流系统中血栓形成、血管炎等其他因素会导致脊髓局部缺血。
但致使神经损伤的首要因素仍旧为机械性压迫。
[1]脊柱感染患者中超过80%表现出持续腰背痛,而且不能通过休息缓解。
疼痛会伴随其他症状,如体重减轻、食欲差等。
若表现出恶病质,则应高度怀疑是HIV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