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
- 格式:pdf
- 大小:766.85 KB
- 文档页数:32
标准篇章结构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与定义4可持续竞争优势5领导作用6策划7支持8实施与运行9评测10改进标准篇章结构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与定义5领导作用6策划7支持8实施与运行9评测10改进标准篇章结构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与定义4可持续竞争优势6策划7支持8实施与运行9评测10改进5.1 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应承诺建立、实施和保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落实:a)在组织的战略层面统筹推进两化融合,向全员传达本组织推进两化融合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制定两化融合方针,确保有效获取与组织的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c)在组织的决策层中任命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并进行充分授权,以确保其有效发挥组织协调、统筹落实的领导作用;d)推动并支持其他相关管理者在其职责范围内有效发挥领导作用;e)建立健全职责与协调沟通机制;f)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融入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g)组织管理评审,推动持续改进;h)确保支持条件和资源保障到位。
175.2 两化融合方针两化融合方针是组织推进两化融合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宗旨,应:a)适应组织的战略;b)包括对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c)遵循GB/T AAAAA-20AA中3.2.2所述的原则,充分体现基于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要素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的发展模式;d)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e)在组织内得到全面沟通和理解,获得员工普遍认同。
185.3 管理者代表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应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
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落实:a)提出本组织的两化融合相关决策建议;b)组织识别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及其目标;c)统筹落实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策划、打造、保持、持续改进的过程,以确保其有效性;d)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创新和变革,持续提升数据开发利用能力;e)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建议;f)提升组织全员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意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20172017年发布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一项重要标准,旨在推动实施两化融合战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本标准主要内容包括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要求、组织、运作和改进等方面。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该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一、要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首先明确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包括改善企业运营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和协同创新,实现管理和技术的有机融合。
原则包括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风险控制等。
其次,标准对体系的基本要素进行了要求,包括组织结构、职责与权限、流程与程序等。
此外,标准还对两化融合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明确要求,如战略规划、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
二、组织标准明确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
组织结构应适应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责与权限。
职责分工要求各级组织要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制,确保各工作环节的协同配合和高效运行。
此外,还应设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工作机构,负责制定、推动和监督体系的实施。
三、运作标准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运作进行了具体规定。
首先要求制定体系文件,包括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工作文件等。
其次,标准要求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确保两化融合的顺利进行。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标准强调了信息化和标准化的重要性,要求建立信息化平台,推行标准化工作流程。
此外,还要求建立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定期的体系审核和内审,以及针对问题和风险的改进措施。
四、改进标准明确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要求。
体系改进应基于管理评估和绩效评价结果,根据问题和风险情况,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
改进过程需要形成闭环,包括方案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以确保改进的可持续性和效果。
此外,标准还要求开展员工培训和宣传,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和两化融合意识。
总的来说,2017年发布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是推动中国企业实施两化融合战略的重要工具。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是指将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要求和规范。
这一标准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相关政策要求,企业应当积极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建设,并进行认证工作。
这一认证可以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多个方面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还可以促进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构建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制造生态系统,推动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总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推广和实施是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应当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加强标准化建设和认证工作,推动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规定GBT 23001-1范畴本原则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如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导作用、筹划、支持、实行与运营、评测、改善旳通用规定。
a)本原则合用于有下列需求旳(各类)组织: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旳有效应用和持续改善, 打造信息化坏境下旳新型能力; 通过内部或外部(涉及评估机构)评估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以证明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旳能力。
2规范性引用文献下列文献对于文献旳应用是必不可少旳。
但凡注日期旳版本使用于本文献。
但凡不注日期旳引用文献, 其最新版本(涉及所有旳修改单)合用于本文献。
GB/T23000-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23020- 工业公司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23000- 界定旳术语和定义合用于本文献。
4可持续竞争优势4.1总则组织应深刻结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旳内外部坏境变化, 按照本原则旳规定, 建立、实行、保持和改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以打造信息化坏境下旳新型能力, 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旳可持续竞争优势。
4.2辨认组织旳内外部坏境组织应辨认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旳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旳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拟定。
注1: 这些因素也许涉及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以及数字化、网路化、智能化所带来旳影响。
注2: 外部坏境有关旳因素也许涉及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伙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
注3: 内部环境有关旳因素也许涉及组织旳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4.3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旳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4.3.1辨认和拟定可持续竞争优势旳需要组织应将两化融合伙为贯穿战略始终旳重要内容。
组织应环绕其战略, 考虑内外部环境旳变化, 按照所形成旳规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旳需求进行辨认、调节、评审和拟定, 并保存文献化信息。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标准篇章结构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与定义4可持续竞争优势5领导作用6策划7支持8实施与运行9评测10改进2范围3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通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类)组织:a)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b)通过内部或外部(包括评定机构)评定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证实其在信息化环境下具有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4可持续竞争优势5标准篇章结构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与定义4可持续竞争优势4.1 总则4.2 识别组织的内外部环境4.3 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4.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5领导作用6策划7支持8实施与运行9评测10改进64.1 总则组织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74.2识别组织的内外部环境组织应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有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组织应对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
注1: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影响。
注2:外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
注3:内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可能包括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
84.3以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4.3.1识别和确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组织应将两化融合作为贯穿战略始终的重要内容。
组织应围绕其战略,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所形成的规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进行识别、调整、评审和确定,并保留文件化信息。
组织确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应与其战略相匹配。
GB/T2300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项目背景:2015年,中国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作为国家工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由工信部牵头,通过智能制造,带动产业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强国家工业竞争力。
在2025年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建国100周年时占据世界强国的领先地位。
两化融合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主线。
两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在目前我国多数行业和企业面临突破综合集成的关键时刻,提出采用管理体系的方法全面控制提升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
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使得这个进程更加规范有效,持续可控,减少失误,提高效益。
认证条件:1、A(初始级):需要有ERP且财务进销存生产各模块互通。
2、AA(单元级):需要有ERP+条码系统,关键流程节点自动取数。
3、AAA(流程级):需要有PLM+ERP+MES,且各系统互联互通。
4、AAAA(网络级):需要有CRM+ERP+SCM+MES+DCS且业务数字化全覆盖。
5、AAAAA(生态级):需要构建整个生态的互联网平台且内外部数据全部关联。
资质优势:1、对企业带来的直接价值(1)政府支持;(2)明确方向;(3)流程管理;(4)人员/团队能力。
2、对企业带来的附加价值(1)促进企业战略思考,帮助企业系统全面的认识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两化融合全新的方法论为指导,推动企业战略转型;(2)深化企业管理创新,持续和可控的推进企业管理体系创新,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塑造;(3)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背景,在公司全员尤其是管理层导入互联网思维,利用技术,引导企业以更加开放、协同、共享、共赢的思维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 推动企业组织变革,根据“战略-优势-能力”主线,以优势塑造和能力建设为牵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推动组织业务和管理变革;(5) 按照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重构企业信息资源,建立起围绕数据的技术、流程和组织体系,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资源组织方式,实现企业资源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