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范雄《1945年的胜利》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308.00 KB
- 文档页数:8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诗歌鉴赏10篇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诗歌1《沁园春》赵一曼卫我河山,浴血红颜,百炼成钢。
想珠河铁北,纵横驰骋;暴风骤雨,白马红枪。
剑阵横眉,刀丛冷对,烈烈英风正气扬!尤难忘,将红旗高唱,生命华章!难书母爱慈祥,怎忍见,行行是断肠。
幸故国已复,家园正旺,白山黑水,鸟唱花香。
处处丰碑,英雄回首,无悔人生短亦长。
春风里,看宁儿代代,正沐阳光。
赵一曼,四川人宜宾人,抗日民族英雄,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诗歌2《沁园春》杨靖宇雪漫残阳,冰著寒山,铁骨傲风。
笑倭奴痴妄,徒施伎俩;丈夫矢志,为复国兴。
南满烟云,松江烽火,铁骑狂飚正纵横。
须来日,看高梁大豆,遍野黄红。
白山昂首苍穹,望林莽,葱葱是古松。
问英灵安在,后生可记:当年壮烈,那日从容?再度回眸,诗篇血就,当教中华瞩目中。
还休忘,有余魅拜鬼,海上云浓。
杨靖宇,著名抗日民族英雄。
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诗歌3《水调歌头》赵尚志林海雪原上,星月冷刀枪。
任凭几度风起,猎猎大旗扬。
不悔征程坎坷,无憾年华舛错,默默对松江。
忍辱淡生死,负重卫家邦。
百余战,仇未泯,恨犹长。
抛头洒血,浇我国土不彷徨。
江水悲歌未没,甲子匆匆已过,小丑又跳梁。
莫忘枕戈睡,休教鬼猖狂。
赵尚志,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赵尚志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2年2月,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诗歌4《水调歌头》彭雪枫战迹壮山色,风雨慰忠魂。
气吞万里如虎,叱咤皖南云。
左右挥戈沙场,南北驱驰骁将,功绩两淮闻。
一师制十万,巧力打千钧。
战芒砀,攻夏邑,史诗存。
三十七载,别样精彩耀星辰。
有报曾名《拂晓》,探索人间正道,今日忆何人?但看新红日,正照满园春。
/视觉设计教皇——福田繁雄一、关于福田繁雄福田繁雄1932年生于日本,1951 毕业于岩手县立福冈高等学校,1956年毕业于东京国家艺术大学,1967年IBM画廊个展(纽约),1997年日本通产省设计功劳奖--紫绶勋章,1998年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评委,2006年第7届金蜜蜂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国际评委,曾任日本平面设计协会主席、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东京艺术大学兼职教授、日本图形创造协会主席、国际广告研究设计中心名誉主任。
2009年1月11日晚上10:30时于东京因脑溢血过世。
福田繁雄是继龟仓雄策、早川良雄等日本平面设计大师之后的第二代平面设计师。
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欧洲、美国等地,他都被视为一名设计天才。
福田繁雄与岗特兰堡(德)、切瓦斯特(美)并称“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享誉世界,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行的每一平面设计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他的作品。
由于他在设计理念及实践上的卓越成就,福田繁雄教授被西方设计界誉为“视觉设计教皇”。
福田繁雄曾在世界各地举办过多次个人展览,其设计作品多次获国际性大奖,包括:1972年华沙国际海报展金奖;1976年教育部新人艺术促进奖;1985年莫斯科国际海报展金奖;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报展大奖;1995年赫尔辛基国际海报展大奖;2005年台湾国际海报设计大奖等。
他创作的大量招贴画使他享誉全世界,成了国际上最引人注目、最具有个性特征的平面设计家。
福田繁雄曾经指出:“设计中不能有多余”。
从这个观点中不难看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恰倒好处”有某种相通的契合点。
福田繁雄被誉为“五位一体的视觉创意大师”,即:多才多艺的全能设计人、变幻莫测的视觉魔术师、推陈出新的方法实践家、热情机智的人道关怀者、幽默灵巧的老顽童。
福田繁雄是日本当代天才的平面设计家,他既深谙日本传统,又掌握现代感知心理学,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令人着迷,同时又极其简洁,具有一种嬉戏般的幽默感,并善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
战斗的鼓点,民族的意志——田间的两首抗战诗鉴赏(网友来稿)李明隆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人,现代著名诗人。
抗战时期,他倡导街头诗运动,创作了大量鼓舞人民抗日热情的诗篇,收入《给战斗者》《呈在大风砂里奔走的岗位们》《抗战诗抄》等诗集中。
闻一多在《时代的鼓手》一文中,称赞田间的诗说:“这里没有‘弦外之音’,没有‘绕梁三日’的余韵,没有半音,没有任何‘花头’,只是一句句朴实、干脆、真诚的话,(多么有斤两的话!)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单调,但是响亮而沉重,打入你的耳中,打在你的心上。
”这段评语,精辟地概括了田间街头诗的独特风格。
下面以两首诗为例,加以说明。
义勇军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成长。
大风沙里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1938年作)坚壁狗强盗,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来,我告诉你:“枪、弹药,统埋在我的心里!”(1943年作)(均选自《抗战诗抄》)《义勇军》,写于1938年,反映了日军侵占我国东三省时,抗日义勇军奋起抗击的一个画面。
它热情歌颂了东北义勇军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民族意志。
诗先用长白山下正在血里生长的高梁作背景,烘托了悲壮的气氛,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罪行,充溢着民族的深仇大恨。
接着诗人用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色彩鲜明的人物画,描绘了一个骑着战马、威武雄壮、英勇杀敌、奏着凯歌胜利归来的义勇军战士的高大形象,不仅令人钦敬,而且鼓舞了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短句的运用,铿锵有力,恰如鼓点,坚定的决心和高昂的斗志,充满字里行间,让人振奋、鼓舞、勇往直前。
《坚壁》,写于1934年,它呈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顽强斗志,是献给根据地人民的赞歌。
诗人用短短七句,塑造了一个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
前后两节,抓住一个典型场景,一问一答,运用反问的结构技巧,将问答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单纯精练,主旨鲜明,人物的性格生动突出。
福田繁雄的海报作品分析《1945年的胜利》海报1975年设计的"1945年的胜利"这张海报,采用类似漫画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一种简洁、诙谐的图形语言,描绘一颗子弹反向飞回枪管的形象,讽刺发动战争者自食其果,含义深刻。
这张纪念二战结束30周年的海报设计,获得了国际平面设计大奖。
其设计作品中的这种幽默、风趣,均能带给观者一种视觉愉悦。
《第九交响曲》海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海报系列(1985年-2001年)作品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福田以贝多芬头像作为基本形态,对人物的发部进行元素的置换。
从一定距离观察这些作品,可以辨识出海报中的人物形象。
但当我们仔细观察人物的发部时,它又是由不同的图形元素组成。
在这里,音符、鸟、马等并不相关的图形元素,都被福田运用到他的这一系列海报中,这些元素丰富了同一主题海报的内涵,同时充满趣味性,更体现出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
《F》海报福田繁雄《F》海报系列,主画面为福田名字的首字母"F",对该字母进行变化。
该系列又不同于"贝多芬"系列中以发部轮廓为基本形态,在其轮廓内部根据主题内容进行图形元素的置换,而是以"F"为基本型,作者对其以往在众多平面作品中惯用的图形符号或表现方式进行的重现。
如矛盾空间、图底反转等错视原理和手法的运用,坐着的女孩和奔跑着的动物形象的运用等。
使其作品打上福田的符号,成为其异质同构中的又一代表性作品。
京王百货宣传海报在1975年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宣传海报中,福田就开始利用"图"、"底"间的互生互存的关系来探究错视原理。
作品巧妙利用黑白、正负形成男女的腿,上下重复并置,黑色"底"上白色的女性的腿与白色"底"上黑色男性的腿,虚实互补,互生互存,创造出简洁而有趣的效果,其手法为"正倒位图底反转"。
四、《意志的胜利》的文化解读在《意志的胜利》中,里芬斯塔尔通过真实的影像,不仅开了运用电影艺术对意识形态加以美化的先河,将她自己对当时政治的理解及对意识形态的赞美完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达到了对纳粹党的赞美及对希特勒神化的目的。
其一,将纳粹的意志与思想艺术化。
作为对既往人类文明史即社会成员个人理性的反动,纳粹思想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危害。
作为纳粹党代会真实记录的《意志的胜利》,迥异于以往的宣传影片,既没有明确地表达出纳粹党的任何方针政策,一也没有将直接宣传意识形态作为影片的首要目标。
它抛弃了一般政论性影片的知识、逻辑、理论,通过直观的形象画面,充分调动拍摄角度、构图、剪辑、音乐、置景、灯光等电影艺术的一切手段,以非理念的、高度艺术化的象征性影像,以视像本身充满丰富意蕴的象征性隐喻,以富有亲合力的情感投人,将纳粹的思想表现得隐晦而又明白、节制而又淋漓尽致。
其二,将政治叙事诗意化。
在人类纪实影片的历史上,一般的政治性影片,总是以意识形态的直接宣扬为其主要的叙事策略。
与这种宏大的政治叙事不同,《意志的胜利》摒弃了传统政治影片宣言式的语言暴力、蛊惑性的情绪渲染与主观色彩强烈的背景烘托,将政治意识形态深深地隐藏在精美的图像与自然的场面之后,以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视像语言及浓郁艺术氛围的诗意化叙事,为坚硬的意识形态内核精心地包裹上了一层柔软的艺术外壳,为整部影片笼罩上了一层浓郁的诗意化的面纱。
“这部片子同时以极大的关注与敏锐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地拍下来,在高明的剪接中,将六天活动不失活力与多样化地浓缩成两个小时长度。
当然,影片在叙事的连续上并不符合这个第六届纳粹党大会实际活动在时间上发生的顺序口此外,这部片子也并未巨细靡遗地包括了一切活动。
因为,为了使影片具备戏剧性的节奏与过程,瑞芬斯坦(即里芬斯塔尔,下同—引者注)重新安排每件事的次序,她要把散文般的偶发事件转化成诗的电影。
”(里查德·巴森著、王亚维译:《纪录与真实》,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6年,第197页。
抗战歌曲之《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背景:《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东北大地上燃起了民族自卫抗争的烽火。
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纷纷兴起。
不到1年的时间,东北抗日义勇军已达30万之众。
1933年2月起,东北各抗日武装力量大多已撤入没有沦陷的热河省改编为抗日联军继续抗争。
这时正是战争阴云笼罩热河上空,日军及伪满政权正准备着对热河省的入侵,热河省内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也在为即将到来的敌人厉兵秣马为热河抗战做准备。
1933年2月25日晚间,北平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军事部长王化一,政治部副部长杜重远和上海辽吉黑热后援会负责人朱庆澜等,率百余人携带械弹、服装和慰问品到达建平县朱碌科。
26日到敖汉旗四家子检阅并慰问部队。
随行队伍中的聂耳为了给纪录影片《风云儿女》(又名热河血泪史)创作主题歌,随救国会联络副官高鹏发放慰问品,发放到三营时,营长刘凤梧指挥官兵唱起东北抗日义勇军军歌《义勇军誓词歌》,聂耳听后大受鼓舞,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后由田汉在上海监狱中重新创作了歌词,流传至今。
歌曲解析:1949年,在选国歌时,《义勇军进行曲》一经传唱,获得了国内外人民一致颂扬,在国际上有它的影响,多数人赞成应采用它作为国歌。
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赞成这种‚安不忘危‛的思想,认为新中国要达到真正安定、安全,还需要与内外敌人及各种艰难困苦奋斗。
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正是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意志的胜利》赏析《意志的胜利》天才女导演莱妮·瑞芬斯塔尔的传世经典之作,既令人顶礼膜拜又令人恨之入骨。
影片记录了1934年的第六届纽伦堡纳粹党代表大会,向观众展示了纳粹政府是如何通过宣传而发展壮大的,还有希特勒如何运用他无与伦比又令人恐惧的语言能力煽动群众,并向他们灌输他的思想的,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宣传片之一。
影片以乌云翻滚的天空开始,正如当时德国暗无天日的社会背景。
希特勒走下专机,群众中充满了欢呼、游行、集会、呐喊、鲜花以及纳粹党的举手礼。
在希特勒驱车检阅游行队伍的场景中,导演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成功凸现出希特勒的高大形象,似乎他就是民族的英雄,人民的救世主,影片最终在希特勒最喜欢的音乐家瓦格纳的史诗音乐中结束。
这部影片的拍摄手法与技术在当时来说是数一数二的,层次感很强,大场面豪华壮观,细节上照顾得也非常周到,两者的转换相当自然且有感染力,特别是希特勒的形象被衬托得高大完美,一切的元素都在宣扬着他的伟大及其人民对其的拥护。
而检阅的过程和会议现场更像是进行了一场大型的宗教祭祀仪式,齐刷刷的举手礼和震耳欲聋的掌声,整齐划一的行为举止所带来的秩序美感和节奏美感是难以言语的。
这部纪录片在纳粹统治的德国播放了10年之久,鼓动了无数的德国人投奔前线,对于希特勒的思想统一德国更是功不可没,看着那无边无际的人海,整齐划一的队伍,响彻天际的口号,激动人心的演讲,怪不得会有无数年轻人为之疯狂了。
深层意义上来看,片中很多的用词、很多的表情、动作揭露了国家机器的运转特色,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统治阶层惯用的集权手法,模糊的意识形态,强烈的民族主义荣誉感,响亮而空洞的口号却使集体陷入一种荒诞的狂热。
这部纪录片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它的惊人艺术性,把游行、集会、呐喊、举手等处理成恢宏的史诗,仿佛希特勒成了摩西,深邃的宗教意味和高超的宣传效果相得益彰。
从摄影手法上来看,里芬斯塔尔在梯子上、斜坡和高塔上进行拍摄,多视角的拍摄成功地渲染了现场气氛。
人民胜利今何在赏析
《人民胜利今何在》是中国作家杨绛创作的一篇散文,于1950年发表于《文艺报》,该文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矛盾和问题。
文章开篇即以“人民胜利”四个字,引出了整篇文章的主题。
杨绛直接质问:“人民胜利了吗?”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身边人的故事,客观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主义运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作者通过对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系列事件进行分析,指出了许多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弊端。
例如,她指出官僚主义的严重问题,许多领导者忽视实际情况,只注重形式主义,使得许多政策脱离了实际。
同时,她还批评了一些领导者的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以及官员们对人民的高高在上的态度。
杨绛还提到了社会主义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思想僵化问题。
她指出,一些人将自己的思想僵化为教条,不允许别人有不同的意见,这导致了许多创新的想法无法得到发展和实施。
杨绛还提到了社会主义运动中对知识分子的打击和限制。
她批评了一些人对知识分子的歧视和迫害,认为这不仅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也是对社会进步的阻碍。
总的来说,杨绛在《人民胜利今何在》中通过对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反思
和警示。
文章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没有简单地否定社会主义的意义,而是希望通过反思和改进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真正的人民胜利。
战争的胜利者盟军的荣耀战争的胜利者-盟军的荣耀1945年,二战接近尾声,盟军的胜利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在这长达六年零一天的战争中,盟军以其卓越的勇气、智慧和团结一致的精神展现了真正的战争荣耀。
他们是胜利的象征,也是人类历史上的英雄。
一、胜利的前奏闪电战和大规模轰炸成为盟军取得胜利的重要策略。
与德军的对峙中,盟军成功采用了闪电战的战术,在连绵不断的冲突中取得压倒性胜利。
同时,盟军通过大规模轰炸,粉碎了敌方的军事基础和经济资源,削弱了对手的实力。
这些胜利成为了战争的前奏,为之后的进攻和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攻坚战中的荣耀除了闪电战和轰炸,盟军还在攻坚战中展现了他们的荣耀。
诺曼底登陆是二战史上最大规模的空中、潜水和海上登陆行动之一。
在盟军的集中力量和合作精神下,他们成功地突破了德军的防线,为取得最终胜利铺平了道路。
同时,盟军在包围困扰德国首都柏林的战役中也取得了耀眼的胜利。
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一举攻破了敌人的防线,进入了柏林市中心。
这场胜利不仅标志着德国帝国的崩溃,也彻底打击了希特勒的威望,为盟军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坚守与解放的荣耀盟军的胜利不仅仅体现在攻坚战中,他们在坚守和解放战役中也取得了重大的荣耀。
对于盟军来说,保卫那些曾经被敌人占领的地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法国的阿尔萨斯、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等地,盟军通过顽强的战斗和牺牲,最终解放了这些地区的人民,给予他们新的希望和新的生活。
同时,盟军在解放集中营中的行动也展示了他们的荣耀。
他们终结了纳粹魔掌下的恐怖统治,解放了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
这些行动迫使世界看到了盟军的高尚品质和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四、胜利后的荣耀战争的胜利对于盟军来说是伟大的荣耀,但胜利后的表现同样令人赞叹。
他们通过建立战胜敌人的世界秩序,确保了和平与稳定。
盟军的努力不仅帮助欧洲恢复破碎的国家,还使世界范围内实现了长期和平。
此外,盟军在战后维持和平的过程中,展现了合作与友谊的精神。
抗战胜利的胜利序曲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火焰终于熄灭,人类历经长达6年的苦难与劫难,迎来了一段以胜利为前奏的序曲。
而这段序曲的最重要的一章,莫过于中国人民艰苦卓绝抗击侵略者的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的胜利序曲是中国人民为了维护国家独立与尊严、追求和平与发展所付出的不懈努力的象征。
在这段历史中,无数英勇的战士和无数无名英雄为了国家的和平与民族的繁荣,为了后代子孙的幸福与未来,用他们的生命与汗水谱写出了壮丽的乐章。
1. 背景抗战的前奏可以追溯到1931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于1937年全面侵华。
中国人民在遭受了长期的侵略和屈辱之后,开始逐渐意识到保卫家园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抵抗。
2. 百困之中的抗击抗战的序曲中,中国人民经历了极其困苦的时刻。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毁灭性战争,无边的血海横流,使得整个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秩序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然而,中国人民第一时间意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
并且,他们以极高的士气和无畏的勇气,开始了持久抗战。
从游击战到正面战场,中国人民展现了自己的胆魄和智慧。
3. 全民动员的力量抗战胜利序曲中,全民动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对敌人的入侵,政府、军队和平民一起组成了巨大的抗战力量。
不仅仅是中国军队,还有仅仅是普通百姓也毫不退缩地走上战场。
同时,全社会的资源都被动员起来,从军需物资到后方支持,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种全民动员的力量是中国抗战胜利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4. 国际支持的关键抗战胜利除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和牺牲外,国际支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建立了广泛的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得到了包括苏联、美国以及其它许多国家的援助和支持。
国际援助为中国提供了战略上的支持和物资,对于战胜日本侵略具有重要意义。
5. 英勇抗战中的传奇抗战胜利序曲中,还有许多英勇无畏的战斗事迹成为人们心中的传奇。
比如,血海横流的淞沪会战、硬刚敌人的台儿庄战役、大逆转的百团大战等等,这些战役和战斗都彰显了中国军民的英勇与智慧。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要点解析一、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背景:①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
②美、英、苏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
成立时间:1942年1月1日成立标志: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作用和意义:①有彻底击败法西斯的共同目标,并承担了义务,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②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不断壮大,改变了力量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的有力保证。
二、斯大林格勒战役背景: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使德国已无力向苏联全面进攻。
目的:包抄莫斯科,改变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最后征服苏联。
影响:①苏联战场的转折点。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三、法西斯的覆亡(一)诺曼底登陆时间:1944年6月6日凌晨地点:法国诺曼底附近的英吉利海峡。
事件:美英盟军突破德军抵抗,登上欧洲大陆。
影响:被法西斯占领的欧洲国家得到解放。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二)雅尔塔会议背景: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时间:1945年2月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会议内容:①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②决定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订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三)“二战”反思1、性质: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2、影响:1)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2)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3 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打击了帝国主义;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壮大;5)客观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