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理化诱控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葡萄病虫害物理防治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物理防治是利用光、热、电、辐射能等各种物理因素和机械设备来捕杀、诱杀、阻隔、窒息病虫害,理化诱控技术主要包括昆虫信息素(性引诱剂、聚集素等)、杀虫灯、诱虫板(黄板、蓝板)、防虫网和银灰膜等。
葡萄虫害主要的物理防治方法1、运用色板诱杀与灯光诱杀技术:葡萄萌芽后,在温室内放置黄色粘虫板,用以诱杀葡萄蚜虫、白粉虱、斑叶蝉等害虫;萌芽期后,设施内悬挂蓝色粘虫板,用以诱杀葡萄蓟马等害虫。
频振式杀虫虫灯采用的功率为30W、输入电源22OV,距离地面100~150厘米,每天开灯时间为当日上午9:00至次清晨4:00为宜。
2、性诱剂与饵料诱杀技术:采用性诱剂诱杀匍萄的害虫,采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性诱剂的诱芯,置于预先配套的诱捕器内,距离地面80~100厘米处;将经过30~40天厌氧发酵过的牛羊马粪等置入,可将危害葡萄根系的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消灭。
3、糖醋液与草木灰诱杀治虫技术:将白糖、米醋、白酒和清水按1:4:1:16的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按6盆/亩的标准悬挂,并与性诱剂配合应用。
另外,可将草木灰和水按1:5的比例进行配置,浸泡时间为24小时,取出滤液后在葡萄植株上进行喷洒,防治蚜虫等。
4、使用银灰膜铺葡萄畦面,可以阻隔白腐病病菌传播;利用果实套袋、人工捕杀。
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生态调控技术:这主要包括推广抗病出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
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
同时,结合农田生态工程、果园生草覆盖、作物间套种、灭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滋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控制灾害能力和预防作物病虫害能力。
2.生物防治技术:这是利用生物天敌或生物制剂来控制害虫数量的
方法。
重点推广应用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关键措施。
例如,可以加大赤眼蜂、捕食螨、绿僵菌、白僵菌、微孢子虫、苏云金杆菌(BT)、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等成熟产品和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
同时,积极开发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诱抗剂等生物化剂应用技术。
3.理化诱控技术:这包括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来控制害虫。
例如,
种子消毒、使用防虫网、银灰膜等防虫技术,以及灯光诱虫等。
4.农业防治:这是一种基本的绿色防控技术,包括选用抗病虫良种、
合理布局、培育无病壮苗、防止苗期病害、轮作倒茬、清洁田园等措施。
例如,育苗场地应与生产地隔离,防止生产地病虫传入;
育苗前苗床彻底清除枯枝残叶和杂草;营养土要用无菌土,同时施用高温腐熟的有机肥等。
这些技术旨在通过环境友好型的方式来控制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保障农作物的安全生产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综合绿色防控技术—解决害虫抗药性的有效措施引言:当前,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家里的农田发生了虫害,施用农药防治,防治效果越来越差,于是又加大农药用量,增加使用次数,不仅防治效果不尽如人意,还产生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如:2018年长宁县长宁镇余龙村蔬菜基地小葱发生的甜菜夜蛾和2020年桃坪镇联盟村种植的莲藕发生斜纹夜蛾危害严重,用往年防治虫害效果好的药剂现在防治效果极差,这都是由于虫害产生抗药性导致化学药剂防治效果差。
虫害抗药性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对实现农药减量目标形成严重挑战,也会给农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埋下不小的隐患,而农作物综合绿色防控技术是解决病虫害抗药性的有效措施。
1昆虫抗药性世界卫生组织对害虫的抗药性下的定义是“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昆虫抗药性是指种群的特性,而不是昆虫个体改变的结果;抗性是相对于敏感种群而言;抗性有地区性,即抗性的形成与该地的用药历史、药剂的选择压力等有关;抗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杀虫剂起了选择压力的作用。
2昆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2.1不科学使用农药2.1.1盲目增加施药剂量、次数:农药使用者在生产中发现用了某种农药没有效果后,为了达到防治目的,简单的加大施药浓度、施药次数,使用频率越高导致抗性形成得越快。
2.1.2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实际生产中,部分农药使用者因一种农药使用效果较好,往往连续单一使用此种农药,虽然杀死了敏感害虫,但却慢慢保留下抗性强的害虫,再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使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发展并稳定下来)2.1.3用药机制不合理(有些害虫对某种类型药剂产生抗性后,农药使用者还是一味的选择跟这种药剂的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机制相近的药剂来使用,导致交互抗性的产生,例如烟碱类农药:噻虫胺、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等都具有一样的作用机制及相近的化学结构)2.1.4施药的方式不对(如兑药液时浓度使用不足或打药不均匀,导致害虫接触到的药量不足以致死,长此以往下去逐渐增强了害虫的耐受力,抗药性随之提高)2.1.5施药的虫期不合适(如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夜蛾科害虫在低龄幼虫时抗药性较差,三龄以后抗药性较强,如不在适当时期防治不但事倍功半还会使其逐渐增加其抗药性)2.2害虫自身原因据科学研究显示,昆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抗性基因为显性,抗性基因可以遗传后代。
2024年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一、防控目标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控效果达到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
二、防控策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技术配套、减药增效、提质降本、确保安全”的原则,集成应用农业健身栽培、生态调控、免疫诱抗、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三、防控技术(一)健康栽培落实科学肥水管理、合理负载、规范树形等措施,培养健壮树势,抑制病虫发生。
根据果树生育期分阶段均衡施肥,总的原则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减氮稳磷补钾,适量补充中微量元素。
秋季全园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比生物菌肥或土壤改良剂+中微量元素+部分速效化肥,施肥量占全年的60%—70%。
疏花疏果,合理负载。
规范整理树形,及时保护剪锯口。
苹果采收后,及时落实“剪、刮、涂、清、翻”技术。
修剪枝残体、病残体应及时清运远离果园,集中堆放并覆盖,压低病虫源基数。
(二)生态调控果树行间种植三叶草、毛苕子、紫花苜蓿等豆科或鼠茅草、早熟禾等禾本科草本植物;或行间蓄留狗尾草、牛筋草、蒲公英等浅根性自然杂草;果园四周种植油菜、黑豆等作物,或金盏菊等其他显花蜜源植物。
生(蓄)草高度超过30厘米应及时刈割,留茬约5—10厘米,割下的草覆在树盘下,随秋施基肥深埋入地下。
(三)蜜蜂授粉集中连片种植区域,可采用蜜蜂授粉技术。
选择适宜授粉的中华蜜蜂、意大利蜜蜂或熊峰。
苹果开花5—10%时蜜蜂入场,按每2亩1箱,蜂箱巢门背风向阳,视果园地形和面积,均匀摆放。
授粉期间,蜂场3公里范围内禁止施药。
落花后蜂群离场。
(四)免疫诱抗苹果树开花前、落花后、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选用几丁质素、氨基寡糖素、大丽轮枝蛋白、寡糖·链蛋白等免疫诱抗剂,叶面喷施3—4次。
(五)理化诱控1.性信息素诱杀。
果树开花前后,悬挂相应性诱捕器诱杀金纹细蛾、苹小卷叶蛾、桃小食心虫等害虫。
每亩5—8个,悬挂于树冠外中部,距地面高度约1.5米,相邻诱捕器间隔15—20米,连片使用时果园外围布置密度适当高于内圈和中心。
虫害控制方案
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其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产量下降,更对农民的收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的控制虫害,农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虫害控制计划。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效的虫害控制方案。
1.生物控制法
在农业生产中,生物控制法是一项非常有效的虫害控制方法。
生物控制法利用自然界的生物学特征将天敌引入农作物中,从而控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生物控制的优点是具有可持续性,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2.化学控制法
化学控制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虫害控制方法之一,是通过使用杀虫剂等化学药品来对害虫进行控制。
虽然化学控制法有较高的效率,但其副作用也不可忽视。
化学药品会对农作物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产生危害。
3.物理控制法
物理控制法是使用物理手段如捕虫灯、诱虫器等来控制虫害。
这些物理手段并不会对农作物和人类产生负面影响,但其效率也相对较低。
4.文化控制法
文化控制法是通过改变土壤、种植方式和密度等来降低虫害的发生率。
例如,合理的轮作、深耕、增加植物多样性以及在作物间种植草药等。
这些措施较为有效,但需要农民进行大量的耕作和管理。
综上所述,虫害控制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在选择控制方法时应考虑效率、可持续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建议农民使用生物控制法和物理控制法作为虫害控制的首选方法,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确保农作物的安全生产。
蓝莓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要点xx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一、技术概述蓝莓是重要特色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蓝莓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病虫害种类愈趋复杂,危害愈加严重。
蓝莓上常见病虫害有金龟子(包括其幼虫蛴螬)、叶甲类、卷叶蛾、刺蛾类、蚜虫、蓟马、粉虱、介壳虫类、瘿蚊、星天牛、木蠹蛾、果蝇、叶斑病、炭疽病、枝枯病、灰霉病、根腐病、僵果病等。
为有效控制蓝莓主要病虫害,提质增效保障蓝莓产业可持续发展,集成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控以及科学用药的蓝莓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调查表明,沿江丘陵地区,通过蓝莓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集成+蜜蜂授粉应用,蓝莓病虫总体防效93%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28.57-41.3%,鲜果单产增加34.5-55.8%,纯收益增加30-50%。
该技术模式同时促进蜜蜂产业发展,保护了天敌等有益生物,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二、技术要点(一)防控策略遵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以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选择高效药械科学用药并辅以免疫诱抗技术防治蓝莓病虫害。
1、农业防治(1)健身栽培:培育无病健壮、抗(耐)病虫性强的种苗。
(见图一)(2)均衡施肥: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氨基酸叶面肥、合理施用无氯复合肥等,增加树体营养积累,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缺素症。
(3)合理负载:根据树龄、树势、土壤营养等条件,摘除弱枝和内堂枝,及时疏花疏果,调整树体负载量,减少灰霉病、炭疽病发生。
(4)清洁田园:秋冬季合理修剪,增加树体通透性,清除病残体和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灰霉病、炭疽病、枝枯病)虫(介壳虫、蚜虫、粉虱)基数。
(见图二)图一、蓝莓育苗基地图二、秋季修剪(5)冬季适当翻晒园地土层。
提高土壤的理化性能,同时破坏害虫的越冬生存场所。
(6)地膜覆盖、药肥水滴灌技术。
阻隔害虫入土化蛹、越冬,同时利于除草、保墒、保温,杀灭地下害虫、补肥、调节土壤酸碱度。
种植病虫害化学生态调控技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病虫害对作物的威胁越来越大。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种植者急需采取科学有效的病虫害调控措施。
本文将介绍种植病虫害化学生态调控技术,以及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促进优质高效栽培的效果。
1. 病虫害化学生态调控技术的定义和原理病虫害化学生态调控技术是一种结合化学控制和生态平衡原理的综合技术,旨在通过调整农田的生态环境,利用农药和天敌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病虫害的优化调控效果。
该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污染,同时保护农田的生态系统平衡。
2. 病虫害化学生态调控技术的主要措施(1)合理施用农药:通过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测,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
避免滥用农药带来的农残问题,同时减少病虫害的抗药性。
(2)选择性高效农药:优先选择对害虫和病原菌具有选择性的农药,减少对天敌的伤害,维持农田的生态平衡。
(3)生物农药的利用:鼓励种植者使用生物农药,如昆虫和病原菌生防剂。
这些生物农药对害虫和病原菌的防治效果好,对环境和人体无毒副作用。
(4)培育有益的天敌:通过培养和释放天敌,建立农田的生态平衡。
例如引进捕食性昆虫、蜘蛛和寄生性蜂类等,以实现对害虫的自然调控。
3. 病虫害化学生态调控技术的优势(1)环境友好:该技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经济效益:有效控制病虫害,减少了农作物的损失,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频次,降低了种植成本。
(3)食品安全:减少了农田中农药残留物的含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更好地保障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4. 种植病虫害化学生态调控技术在优质高效栽培中的应用优质高效栽培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种植病虫害化学生态调控技术在达到优质高效栽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该技术可以避免病虫害对作物的破坏,保护作物的生长发育。
作物在无病虫害的状态下,能够更加健康地生长,充分发挥其生长潜力,提高产量和质量。
2024年蔬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范文2024年XX市蔬菜病虫害发生总体趋势为中等偏重,主要发生的病虫害种类有甜菜夜蛾、小菜蛾、螃虫、黄曲条跳甲、烟粉虱、斑潜蝇、蓟马、韭蛆、软腐病、霜霉病、锈病、白粉病、菌核病等。
为做好2024年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工作,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控害,确保蔬菜生产的绿色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防控目标重点防控十字花科、茄果类、“三棵菜”等蔬菜发生的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黄曲条跳甲、螃虫、烟粉虱、斑潜蝇、蓟马、韭蛆、豆荚螟、软腐病、白粉病、菌核病等主要病虫害。
总体防治处置率为9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控害,促进蔬菜主要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确保蔬菜生产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防控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针对不同蔬菜病虫害采取相匹配的防控手段,抓住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关键环节、关键措施,实施精准防控,开展以生态调控为基础,理化诱控、生物防控和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提升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控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提高蔬菜生产效益,推动蔬菜高质量发展。
防控措施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明确防控对象,虫害一般掌握在田间虫口基数较低且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初龄期,病害一般掌握在发病之前或发病初期,选择适当的病虫害防控手段,实施相应防控措施。
(一)生态调控实行的轮作制度,优化生态栽培措施,设施内控湿防病、加强通风、调整播期,培育适龄壮苗、合理配置株行距,优化群体结构、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科学施肥等。
生长前期以及发病以后,适当控制浇水,减少的土壤湿度,采收后及时清理残株、败叶,减少病虫源以及提高田间通透性。
(二)理化诱控1、杀虫灯诱杀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每15〜25亩挂置一台杀虫灯,挂灯高度为65~75cm;性信息素诱杀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每2〜3亩设置1个诱捕器,诱捕器挂置高度为80〜100Cm;防治小菜蛾:每亩设置8〜10个诱捕器,挂置高度为距离作物顶部IOcm左右。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概况随着“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对病虫害防治的需要,2006年以来随着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蔬菜、果树等鲜食农作物病虫害非化学农药防治的应用范围和技术水平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根据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表明,物理诱控、昆虫信息素诱控、大敌昆虫、生物农药、农用抗尘素、驱避剂、生态控制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较前些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到2009年底全国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0.51亿hm2次,占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的15%,防治总面积的10.4%。
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以及蝗虫、草地螟等重大害虫防治上,诱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生态控制技术、生物农药防治技术等环境友好型控害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有效地减轻了病虫危害,保护了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显著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为确保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做出了贡献。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在2006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基础上,根据“预防为主、综[来自]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现阶段植物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可采用的技术措施,形成的一个技术性概念。
其内涵就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l 绿色防控技术种类及其应用状况根据2009年底对全国各地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情况摸底调查,当前应用面积较大,技术相对成熟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有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防治技术等,现将部分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情况整理如下。
病虫害防治中的化学诱方法病虫害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与产量影响巨大,为了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一直被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于传统化学防治方法的疑虑也越来越多。
在这种背景下,化学诱方法逐渐成为病虫害防治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病虫害防治中的化学诱方法。
一、化学诱方法的基本原理化学诱方法是利用化学物质发出特定信息,诱引有害生物进入特定区域,从而达到监测、捕捉和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其基本原理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化学物质的挥发性吸引目标有害生物,例如使用性信息素或诱虫剂吸引昆虫;二是利用化学物质的毒杀作用对目标有害生物进行控制,例如使用引诱剂或毒饵。
二、化学诱方法在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化学诱方法在病虫害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选择合适的诱引物质,可以吸引目标有害生物进入特定诱集器或陷阱中,进而对其数量和分布进行实时监测。
这种方法相对于传统的采样调查更为高效和准确,可以有效降低监测成本。
在病虫害治理的实践中,及时准确地了解病虫害的分布情况对于选择合适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化学诱方法在病虫害控制中的应用化学诱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病虫害的监测,还可以在病虫害的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
例如,诱虫剂可以吸引有害昆虫进入陷阱,从而减少它们对农作物的危害;引诱剂可以吸引啮齿类动物,如鼠类,进食毒饵以达到控制其种群数量的目的。
与传统的农药防治方法相比,化学诱方法在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然而,化学诱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选择合适的诱引物质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筛选,费时费力;其次,目前化学诱方法在一些有害生物的防治中尚未得到有效应用。
此外,诱引物质的持续释放和保存也是一个难题。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以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化学诱方法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化学诱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在病虫害的监测和控制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虫害控制的防治方法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虫害的防治。
本文将从预防措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四个方面来介绍虫害的防治方法。
一、预防措施预防是虫害防治的首要任务。
首先,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进行种植,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其次,合理轮作,避免同一地块长期种植同一作物。
再次,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农田的整洁,及时清除杂草,减少虫害的滋生地。
此外,定期进行病虫害调查,了解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为后期防治提供依据。
二、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阻止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搭建虫网,将农作物周围用细网覆盖,阻止虫害的入侵。
此外,还可以利用黄板诱虫,将黄色的粘虫板放置在农田中,吸引并捕捉害虫。
另外,还可以利用高温熏蒸、冷冻等方法对种子、土壤和农产品进行处理,杀死潜伏在其中的虫害。
三、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和病原体等生物因素来控制虫害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放虫和微生物防治。
引入天敌是指将天敌放入农田中,让其捕食害虫,控制害虫数量。
放虫是指将人工繁育的寄生虫放入农田中,让其寄生在害虫体内,杀死害虫。
微生物防治是利用微生物病原体感染害虫,引起病害而控制害虫数量。
四、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虫害。
化学农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蜱剂和杀鼠剂等。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根据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使用说明正确使用,避免过量使用或滥用农药,以免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危害。
虫害的防治方法包括预防措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在实际防治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或综合应用多种方法,以达到高效、安全、环保的虫害防治效果。
同时,也需要加强研究和监测工作,不断改进虫害防治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茶树病虫害防治中使用的化学农药,既是茶叶消费者最为关注和担忧的问题,也是茶叶生产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因此,实现茶树病虫害防治环节的无害化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
茶叶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包括茶树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可以理解为茶叶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是基于绿色防控技术发展而来的,全面环境友好的茶叶生产技术体系。
近年来,围绕着“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方针,茶叶科研、推广和生产人员结合茶树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引进、吸收和消化先进适用的防治技术,探索建立了以生态调控为基础、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科学用药为辅助的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不断提高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水平,确保了茶叶的卫生质量安全。
第一节生态调控生态调控是指以茶园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各种茶园管理措施预防和控制茶树病虫害的方法。
生态调控是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基础,其主要措施包括维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选用和搭配不同的茶树品种、加强茶园管理、及时采摘和修剪等。
一、维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茶园及其茶园周围的生态环境,决定着茶园生物的多样性和茶园病虫害的发生程度。
优良茶园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增强对有害生物的自然调控能力。
众所周知,凡是周围植被丰富、生态环境复杂的茶园,虫害大发生的几率就较小,对于这样的茶园要注意维持和保护生态平衡;而大规模单一栽培的茶园,无疑会使群落结构及物种单纯化,病虫害流行和扩散的几率就大,容易诱发病虫害的猖獗,对于这些茶园,要采取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行道树、遮阴树,增加茶园周围植被的丰富度∶部分茶园还应该退茶还林,调整作物布局,使茶园与周边形成较复杂的生态系统,从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增强自然调控能力。
结合绿化、绿肥、遮阴、覆盖等需要科学地搭配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调节害虫和天敌的行为及相互关系。
桉树、楝树、香椿等乔木可用作遍阴树木,又有驱虫作用。
迷迭香、罗勒、决明子、薄荷、吸毒草等有一定那虫作用的草本情物可用于低险茶园内部间作,也可以于春末夏初茶树修剪后在茶园种植,象草、香根草、香蜂草、柠檬草等诱虫植物可以种植干茶园周边,便干集中处置害虫,收割后可做绿肥或用作饲料、万寿菊、除虫菊、薰衣草等显花植物可以和其他草本植物搭配种植,以招引天敌并为天敌补充食物,提供迁徙、繁殖和越冬的场所和廊道。
龙源期刊网
害虫理化诱控技术
作者:
来源:《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7年第11期
手机尾号为6951的用户问:当前病虫诱控的主要技术有哪些?
专家解答:⑴杀虫灯诱控技术。
蔬菜田和果园安装杀虫灯诱杀鳞翅目、鞘翅目和同翅目害虫成虫。
普通用电的频振式杀虫灯两灯间距120米~160米,单灯控制面积1.3~2公顷;太阳能杀虫灯两灯间距150米~200米,单灯控制面积2~3.3公顷。
使用杀虫灯时要保障用电安全,及时清理电网上的死虫和污垢,注意对灯下和电线杆背灯面两个诱杀盲区的害虫进行重点防治。
⑵色板诱控技术。
黄板主要诱杀有翅蚜、粉虱、叶蝉、斑潜蝇等害虫;蓝板主要诱杀
种蝇、蓟马等害虫。
悬挂密度为:每667平方米,黄色诱虫板规格为25厘米×30厘米的30片,规格为25厘米×20厘米的40片。
可视害虫发生情况增加诱虫板数量。
⑶食源诱控技术。
蔬菜田、花生田推广应用害虫生物食诱剂诱杀甜菜夜蛾、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
具体做法是:靶标害虫成虫高峰期前2~3天,在田间等间距分布诱捕器,每667平方米1~3个,悬挂高度高出作物顶部0.2米~0.5米。
⑷性信息素诱控技术。
蔬菜田推广应用性诱剂诱杀斜纹夜蛾、
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具体做法是:在害虫发生早期,虫口密度较低,每667平方米设置1~3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1个诱芯。
每根诱芯一般可使用30~40天;果园推广应用梨小食心虫性迷向素诱杀梨小食心虫,做法是在越冬代梨小食心虫惊蛰羽化前,將梨小食心虫性迷向素的胶条均匀悬挂于果树树冠的上三分之一处,每667平方米33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