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的归集更是日趋完整。从检索到的文献看,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即判断内部控制缺陷的定性分析、建立规范式定量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概括说可分为公司特征、治理特征、评价与信息披露、构建与执行四类影响因素。

一,公司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1. 公司规模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越大,投入内部控制建设的资源越多,内部控制质量也越高。徐菁忆C2014认为,财务杠杆越高,外债角度力度越大,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也越高。但是,当企业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亏损而触及退市临界点时,企业为了降低退市风险、转亏为盈,易于出现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王芸等(201D认为,财务状况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2. 公司的成长阶段与上市年限

蔚风英等(2015)的研究表明,公司的成长阶段、上市年限与内部控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张颖等(2010采用Likertscale,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会显著改善遵循法律法规的情况,更易于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促进经营业绩并与战略目标呈正相关。因此,成熟期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也越高。

3. 企业的自身特征

李越冬等(2014以2007—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的自身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有重要影响。上市时间越久的企业,由于早期较为宽松的监管,以及为拯救国企而建立的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适应新颁布法规的滞后性,使得内部控制存在较多缺陷,有效性较低。周川楣C201f)认为,经营复杂程度越高的企业,内部控制风险也越大,内部控制质量越低。

二,治理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1. 所有者影响

程晓陵等(2008)以沪深股市1162个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发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出具的财务报告质量显著优于其他公司。张先治等(2010)发现,国有控股及股权集中度对内部控制质量呈负相关。赵晓铃等(2015)通过深市主板6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发现控股股东性质对内部控制的质量不具有显著影响。除了研究股权性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外,许多学者对机构投资者也进行了研究。朱熙等(2012)发现,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具有更专业的投资技能和投资规模,机构投资者持股越高,对企业内部控制越有积极影响。李阳等(2014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即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并提出我国应积极引进诸如证券机构、合格境外机构等高质量的机构,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储成兵(2013)研究了金字塔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实证检验了金字塔股权结构中,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即金字塔层级越多,上市公司终极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越大,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差。研究还发现,通过金字塔股权结构选择和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来攫取控制权私利,因此,公司治理中应重点关注终极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

2. 治理层影响姚嘉等(2014选取沪深两市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剔除数据不完整的公司和ST、ST、S*ST公司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人数越多,董事会会议召开的频率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低。

步磊(2014以上交所258个A股公司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资产负债率均值为4.84%。其中,214家公司财务报告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占样本数据的82.9%。其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会议召开次数,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显著影响,说明董事会与监事会的会议质量能够发挥监督与战略决策的职能。而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不显著,甚至出现消极影响,说明独立董事未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雷辉等(2014采用面板数据模型、Driscoll-Kraay标准误差方法,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的权利结构,更有利于内部控制发挥作用,而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会议次数对内部控制质量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特别提到了异地独立董事因素的影响,证实异地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假设。陈汉文等(2014借鉴Coles、Daniel、Naveen(2007)的做法,以审计委员会成员中就职时间晚于董事长就职时间的人数占比,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董事长在内部控制有效性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而审计委员会作用并不明显。刘怡芳等(201#选择因财务报告违规披露被处罚、对财务报告进行重述和财务报告被出具费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及配对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规模、会议频率4个特征,实证分析审计委员会质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审计委员会的规模越大、成员专业性越强、独立董事占比越高、开会次数越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即审计委员会在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周敏(2015)与以往横向研究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不同,他将企业分为创

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研究不同生命周期下,企业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通过纵向研究表明,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不同的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3.管理层影响

唐冬妮(2012)选用深市A股上市公司2008—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剔除异常数据后,共采用1215个观测值,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显著负相关,即管理层持股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反而越差。原因可能是我国多数上市公司股权改革不彻底,管理层身居要职受利益驱使侵占股东利益等。蔚风英等(2015)与以往多元回归法分析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同,采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来评价内部控制的质量。研究发现,管理层对风险持厌恶态度,内部控制质量越高;高管薪酬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好。吴秋生(2013)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领导者权利及其运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领导者的强制权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不显著相关外,领导者的合法权、奖赏权、专家权和崇拜权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赵晓玲等(2015)选用员工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反映管理层对员工的工作胜任能力的重视,以此考察其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素质的员工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池国华等(2014与以往研究影响内部控制的显性硬因素不同,而把研究重点放在了隐性软因素上,从管理层背景特征入手,以2009—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高管的风险意识、管理理念、管理哲学、价值观等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管背景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提出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发挥软因素的积极作用。刘长奎等(2015以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包括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管薪酬、管理层年龄、管理层学历等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

发现,这些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作用是相当复杂的,是通过影响内部控制目标的不同方面,进而对整体有效性产生影响。

三,信息披露的影响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定义最早出现在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定义为保护其他资产和现金,检查簿记业务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实施的手段和方法。后来经过完善认为究其实用方面而论,是为了达到确定的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的业务有秩序有效率的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 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在进行了专门研究后提出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的,为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规章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主要包括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使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哈米德阿拉德在《内部控制透视:理论与概念》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的设计,提高效率、保证政策实施或维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内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组织。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来满足任务,目标,和目标,这样做,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内部控制与管理控制,帮助管理人员实现期望的结果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内部控制应减少相关的风险与未被发现的错误或不规则,但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不简单的任务,不能通过一个短的快速修复。最后从内部控制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讨论。 米然,赵栋在《浅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中提出,从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障碍。本文立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就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现状下政府部门如何发挥推动作用、强化外部监督、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探讨并提出可行对策,以探索我国企业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鲁兰在《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认为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我国的中小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持续发展,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由之路。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为研究对象,结合2008年我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与对策。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防范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要想立足,特别是中小企业,就应当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创建良好的控制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对重点业务系统的实施控制。同时,还应依靠政府企业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力量去不断的发展它,使其更加完善,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千变万化。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认为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否达到、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也是我国当前企业改革规范、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1300字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界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较多,其中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方面的研究也呈现出了繁荣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便通过参考各类文献的方式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进行研究。 一、国外文献回顾 Ayu Ogi Fazny和Hari Setiyawati(2020)研究通过内部控制五要素等来衡量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衡量公司良好治理原则的应用、衡量财务报表的质量,作者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和良好公司治理原则的运用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产生影响。Qiong Duan(2020)对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A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研究,作者认为资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内部控制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Zoran Todorovi 和Bozo Vukoja(2020)通过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得出结论,建立内部控制的兴趣,受到官场腐败的增加和商业道德侵蚀的影响,企业的分权管理过程随公司的不断扩大不断复杂化,企业内部不仅需要内部控制,还需要内部控制。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的英美等国家,企业发展的历史相对悠久,他们对企业治理包括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较早,相应的理论也更加成熟,在其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也比较完善。 二、国内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定义的研究,随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企业分类、逐层的推进以及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作用的显现,内部控制的发展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李娜(2020)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缺陷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原因,从制度建立、观念意识和制度执行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在改革开放之后,政府部门及学者认识到控制的不可或缺,促使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进入了如日中天的阶段。为提速我国内部控制的开展,规范我国的经济市场,在借鉴西方内控理论的基础之上,我国展开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陶雪阳(2021)在《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认为人是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关键,管理层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推动的核心。通过没有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销售合同审核存在漏洞等弱点分别从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借助外部专家完善风险评估工作、通过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对区域公司的控制方面提出改进策略。杨丽丽(2020)在《大数据环境下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指在财务管理和运营管理过程中,以 预防和消减商业运营风险为目的,加强对公司财务、运营及各项法定义务的审计、监视控制的过程。近年来,在商业发展的需要下,内部控制已 然成为企业运营之必要,也成为当前研究重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的状况,旨在从宏观层面了解当前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 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学者正在努力构建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从

实证、理论、观念、分析以及实践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潘文鹏及其同僚就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建议企业进行改进。陆征及其同僚指出,企业应根据不同维度确定内部控制制定者、识别内部控制客观因素,务必按照规定严格实施相关内部控制措施,来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和消除内部控制缺陷。还有,孙尧尧等人指出,企业应采取情报监测系统、差错检测系统、绩效及财务评价系统以及行为统计分析等技术,通过要素分析和识别控制措施来提高内部控制效率。 目前,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很活跃。例如,查韦斯和保尔等学者指出,企业应当首先识别其内部控制风险,以确定特定内部控制问题,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坎特、

克里斯蒂安等学者就内控的相关领域提出了一系 列相关建议,并对当前内部控制的具体实现进行 概括性描述和评价,为企业改进内控提供了有益 的参考。 总而言之,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一直 在研究内部控制,以期达到更高效地实行内部控制、控制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这些必将为企业建立适切的内部控制框架,提供 参考。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need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internal control has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of enterprise operation and

企业绩效评价与内部控制文献综述共3篇

企业绩效评价与内部控制文献综述共 3篇 企业绩效评价与内部控制文献综述1 企业绩效评价与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追求高效盈利和长期稳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与内部控制机制,以确保资源优化配置和财务风险控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本文将从绩效评价和内部控制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和研究成果。 一、企业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对企业管理、运营和发展进行全面评估,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和改进方向。目前,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企业绩效评价需要选择和设计科 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实现对企业整体和各项业务的评估。多数研究者认为,绩效评价指标应该包括财务、客户、内部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经济利益、市场需求、业务流程和人才管理情况。 2、绩效评价方法选取:绩效评价方法决定了如何对企业进行

评价,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有重要影响。目前,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中应用较多的方法包括BSC (平衡计分卡)、ABC(活动基础成本法)、6σ(六西格玛)、CVP(成本-收益分析)等,每种方法都适用于不同的企业类型和管理目的。 3、绩效评价管理实践推广: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取得了很好的 理论成果,但如何将这些成果应用于实践,推动企业管理的持续改进和提高,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对此,需加强对绩效评价管理实践的研究,探索更具可操作性和适用性的方法和路径。 二、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之一,指企业为达成经营目标,制定并执行有效的管理制度、规章和流程,控制内外部风险的一个过程。在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内部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内控制度建设:企业内部控制需要建立完整的制度和管理 办法,为实现风险控制、业务优化和经营规范提供切实保障。此外,控制制度还应该进行实时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业务发展。 2、内部控制流程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流程涉及到每个业务环 节的控制和监督,需要建立有效的流程管理机制,确保流程畅通、风险可控。内部流程管理还应该全面考虑业务流程、人员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管理者为了有效控制组织活动对其从事经济活动的安全和有效性所采取的 一种管理方式。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资产保护和准确记录、 遵循法律法规、规范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内容、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内部控制体系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组织。内部控制体系是一种整体性管理制度,它由管理者根据组织的 目标、规模、性质和特点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安全控制、信息监督等一系列控 制措施组成,用来保证组织的工作、管理和资产安全。 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点: (1)保证财务报表准确性: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保障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披露,并提高投资者信心。 (2)资产保护: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和保护组织的财产和资产,防止资产丢失、损坏或盗窃。 (3)合规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确保组织遵守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降低因违法违规行为造成的法律和信誉风险。 (4)提高效率: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优化组织的资源配置和过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 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 (1)规章制度:包括制度设立、执行、审批、修改、废止等一系列规定,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内部审计:通过内部检查、审计和监督,发现各种潜在风险,评估风险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3)信息监督:通过设定和完善各种信息系统和信息安全措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防范各种信息安全风险。 (4)人员管理:包括招聘、培训、考核、晋升、解聘等一系列管理人员的制度和操作控制,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 四、内部控制影响因素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是企业运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也是内部管控体系不完善的表现之一。 内部控制缺陷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加,甚至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针对内部控制 缺陷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也逐渐增多。本文将综述相关国内外文献,探讨内部控制缺陷的研 究现状、影响因素、应对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内部控制缺陷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及类型 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 增加或者内部资源的浪费。根据内部控制缺陷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财务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合规内部控制缺陷和运营内部控制缺陷等不同类型。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企业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可能导致财 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合规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企业在业务运作过程 中未能遵守相关法规、规章和政策,可能导致企业受到法律风险和合规风险的影响。运营 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可能导致企业的运营效率和 成本控制程度不足。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 内部控制缺陷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管理人员素质、制度设计、技术水平、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企业组织结构的松散、 管理层的失误和疏忽、内部控制流程设计不合理、人员素质低下等因素是导致内部控制缺 陷的主要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一些企业在强大的市场冲击下,内部控制缺陷暴露得更为明显。 而在国内,一些小微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足和人员素质较低,更容易出现内部控制缺陷。 企业规模和市场环境也是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重要因素。 针对内部控制缺陷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和专家也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一是建立和完 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实施内部管控的框架和机制,包括风险评估、控制 措施、信息和沟通等方面内容。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 缺陷问题的发生。 二是强化内部监督和审计力度。内部监督和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等手段,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发现和纠正。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在国内外,学者们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以及 对企业绩效、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影响。本文将对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旨在 全面梳理内部控制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热点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与发展 在国内,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主要是以企业内部运行的规划、组织、执行和监督等各个 环节为基础,通过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国外的相关研究着重于 内部控制的目标导向性,强调内部控制是一种帮助企业实现目标的管理手段。内部控制的 定义在国内外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更注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而国外更注重内 部控制与企业目标的关系。 二、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组织文化、管理层素质、制度设计等。 国内外学者们通过对内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为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效果提供了理论 支持。 在国内,相关研究发现,组织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至关重要。优秀的组织文化有利 于员工自觉遵守内部控制规定,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管理层的素质和诚信度也直接影 响着内部控制的质量。国外研究则更加注重内部控制执行制度的设计与管理。COSO框架中提出的营利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合规目标等,这些目标的设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 重要影响。 三、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是内部控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外学者们提出了多 种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国内,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财务报告、公司管理层的陈述以及第三方评估等 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公司管理层的陈述容易受到管 理者的主观影响,第三方评估成本较高。国外的研究更加注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设计。COSO框架中提出了五大组成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活动,这些要素成为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指标。 四、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国内外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内 部控制对企业绩效和风险管理的影响机制。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本文将对内部控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参考。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和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建立的一套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旨在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促进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稳健性。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对企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内部控制的定义和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讨论。一些研究者关注内部控制的具体设计和实施细节,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探讨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另一些研究者则从理论层面剖析内部控制的内在机制和理论基础,揭示其与企业管理和治理的联系。 二、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 内部控制的实施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环境、内部机制和管理者行为等。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对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讨论涵盖了广泛的领域,涉及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行业特征、管理者素质等方面。 在外部环境方面,一些研究者发现,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会影响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和投入。不同规模和所有制结构的企业,在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内部控制的效果产生影响。 内部机制和管理者行为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些研究发现,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内部机制的完备程度和执行力度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 三、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改进 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改进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许多学者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和改进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评价方法方面,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框架主要以美国的萨巴尼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为基础,不少研究者试图推进内部控制评价模型的理论和实践,以满足多样化和多元化的企业需求。一些学者也尝试将新兴技术与内部控制评价相结合,探索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

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总结

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总结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流程和规范,以确保资产安全、财务准确、业务合规以及信息透明的一种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竞争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从内部控制的概念、目的、特点、实施过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财务信息的准确,以及企业业务的合规性而建立的一种制度、流程和规范。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内部控制的目的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和财务准确性,同时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具体来说,内部控制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内部控制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和制度,加强对企业资产的保护,降低企业资产流失的风险; 2.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确保

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3.保证企业经营合法合规: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要求,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内部控制的特点 内部控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面性:内部控制需要覆盖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包括财务、人力资源、运营、营销等方面。 2.持续性:内部控制需要长期持续地进行,以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3.风险导向:内部控制需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流程,以降低企业的风险水平。 4.强制性:内部控制需要通过制度和规范的强制性来确保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得到有效实施。 四、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 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参考文献综述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参考文献综述 推荐文章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5000字热度: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论文硕士范文热度: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论文热度: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论文热度:企业内部控制论文代发表热度: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参考文献(一) [1] 阮丽丽. 福建省县、市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福州大学 2011 [2] 章靖.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金融风险度量模型研究[D]. 福州大学2010 [3] 尹慧. 内部资本市场价值创造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长沙理工大学 2009 [4] 刘慧龙,陆勇,宋乐. 大股东“隧道挖掘”:相互制衡还是竞争性合谋--基于“股权分置”背景下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 中国会计评论. 2009(01) [5] 杨棉之. 多元化公司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国外相关研究述评与启示[J]. 会计研究. 2007(11) [6] 许艳芳,张伟华,文旷宇. 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及其经济后果--基于明天科技的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09(S1) [7] 王晓成,夏恩君.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系族”的研究综述[J]. 商业时代. 2008(34) [8] 高雷,张杰. 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J]. 会计研究. 2008(09) [9] 邵军,刘志远.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其成员企业融资约束

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摘要]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 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企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都贯穿着会计内部控制,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属于社 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引起我国广泛的关注。本文简要阐述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含义,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也对如今备受瞩目的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收 集整合,发现国内外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总体构想、内部控制的评价、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概述内控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为我们带来很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竞争。为了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屹立不倒、处于不败之地,这就对我们各个方面都有严肃的要求,特别是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而会计控制制度无疑是各种制度体系的重中之重。 所以企业均应加强、规范内部控制,才能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从而更 好地抵御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最终促进公司良性发展。 本文就搜集而来的关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各类文献进行了一部分的整合归纳,便于更 好的了解内部控制意义所在,并对其所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提炼整合,便于更为直观的 认识内部控制并对其进行有利改进。 一、关于内部控制的简要概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是如今新时代提高企业竞争力及企业 经营效率的必然要求。如果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获得长远的发展,那 么巩固基础、完善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乃重中之重。我们所说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内 部控制机构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内部控制整个体系中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含义 我们所说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预期的经营目标,为了资产得以完整安全,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和准确,使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和准确,使企业的经营方针 得以确实贯彻的落实,使企业所有经营活动能够高效、经济而在企业内部开展并且实施一 系列的自我评价、约束、控制、规划、调整等措施、手续、方法的总称。内部控制的最终 目标是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其内部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 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为了强化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的,并且经济的发展能够推 动其发展并且日益完善。 在早期出现的内部控制,与我们如今所说的还有些很大不同。在早期,内部控制主要 目的是针对保护财产的完整以及安全,会计信息资料保持可靠、准确,其主要着重从加强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 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21 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21年6月财政 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 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 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1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 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 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指出,内部掌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就是企业 经营活动中加强内部监督,展开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指出强化企业内部 掌控不仅可以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备,同时对于企业严防经营风险,提高管 理水平,同时实现经营目标具备关键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掌控存有着法人环境治 理结构不健全、风险评估严重不足、意识脆弱、会计信息杂讯等问题,为此,明确提出了 强化企业内部掌控的有关对策。 lauraf.spira(2021)指出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 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21)从企业内部掌控的概念、企业内部掌控的演变过程和企业内部掌控原 理探析三方面,阐释了企业内部掌控的理论基础。并且总结了“内部压制、内部掌控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掌控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社会学、委托 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掌控的原理。 安艳红(2021)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 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构成一系列具备掌 控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不予规范化、系统化,并使之共同组成一个严格的、较为 完备的体系,主要由掌控环境、风险评估、掌控活动、信息和沟通交流、监督五个要素共 同组成。 hammedarad(2021)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为了促进效率或保证一个执行政策或保护资 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的会计程序或系统。内部控制是管理组织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于满足任务、目标和目的的实现,这样也是用于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

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通过设置和实施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以防范和降低各 种风险,保障企业财务、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护股东、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合 法权益的一种管理方式。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法制建设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企 业内部控制逐渐成为企业法人治理、财务透明度和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本文将对国内外 相关领域内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研究内容与现状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实施 针对企业的业务性质、规模、组织结构和经营特点等因素,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和贯彻内部控制政策,以实现对企业各项活动的控制管理。 (2)内部控制实施效果评价 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包括内部控制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全面性等,以 评价内部控制的好坏,从而指导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和改进。 (3)内部控制法律监管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维护企业内部控制的合法性、公正性和监 管性,保障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康发展。 (1)控制环境和控制风险评估研究 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风险进行评估,为企 业制定适当的内部控制政策提供依据。 (2)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 通过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内部控制的结 构和管理方式。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自从美国内部控制法案(SOX)的颁布实施以来,国外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得到了极 大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SOX法案的实施效果评价

SOX法案要求所有在美国注册的公开上市公司都必须遵守其规定,对公司内部控制体 系的设计、实施、检测和改善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要求。因此,对SOX法案实施效果的 研究成为了国外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重要方向。Kwon(2009)通过对500家上市公司内部控 制报告的实证研究,得出了SOX法案在改进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的结论。说明SOX法案的颁布实施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改进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国外的研究表明,内部控制与公司绩效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Khan(2003)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的提高可以显著的提高公司的财务绩效。这表明企业内部控 制对提升公司的内部运作效率和外在形象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内部控制 的实施和运作,有助于落实透明、公正的公司治理原则,维护公司的正常运作和稳定发展。Goel(2013)通过对175家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实证分析,得出公司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 相关性显著,其中股权分散度和监管制度是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内学者在企业内部控制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逐年递增,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 如下: 在研究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方面,李玲玲(2017)等在分析内部控制与企业治理关系的基 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权艳霞(2018)研究了内部控制与领导行为、企业文化等因素的关系,并提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控制框架模型。 在研究内部控制政策制定与风险评估方面,李延勇(2018)等通过构建逻辑回归模型, 研究了内部控制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周永清(2015)借助模糊数学理论研究了企业风险评 估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关系方面,芦进义(2016)运用灰关联分析法对于多家上市 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的评议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评价的相关性显 著的结论;赵亮(2016)等则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内部控制强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三、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披露缺乏透明度 虽然《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已经非常明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透明度,无法让股东和投资者真正了解企业的内部 控制实施情况。 (2)内部控制有待加强和改进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6000字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目录 1 国外研究现状 (1) 1.1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1) 1.2 关于销售和与收款的内部控制研究 (2) 2 国内研究现状 (3) 1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3) 2 关于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的研究 (4) 3 文献评述 (5) 参考文献 (6)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较早,研究成果丰富。笔者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梳理国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程,并分别对内部控制框架、经济后果、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整理。 1.1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内部控制理论见于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位专家学者的长期经验积累之中,总结出了内部控制理论体系,为我国进行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依据。以下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框架、经济后果以及影响因素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关于内部控制框架方面:2004年9月COSO[1]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该文件将传统内部控制理论和企业经营活动相整合,指导企业如何规避经营风险。2013年COSO委员会发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概括出17项总体原则,使得内部控制框架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基于COSO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和指引的提出,许多学者也不断进行研究分析,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2013年5月14日,美国COSO[2]委员会发布了《2013年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及配套指南,在新的内部控制框架下,着重强调了内部控制五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17项基本原则,从而重新规范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特思布尔报告》(2013)[3]坚持认为,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该报告认为公司的董事会应该明确内部控制的具体目标,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发挥最大的作用,提高内部控制的最终效果,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这是使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Khersiat(2020)[4]通过评价大安曼市政府内部控制的效果将COSO 框架中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作为独立变量,探究内部控制实施的最终效果与实施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信息沟通这一要素对企业内部控制具有积极性的影响,其次

内部控制评价_国内外文献综述_谢元萌(精)

有学者主张运用经济学资产专用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明确公允价值是资产专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有机统一。按专用性水平将资产分为三类:通用性、低度专用性和高度专用性。通用性资产采用层级1报告公允价值,低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级2报告公允价值,且此两类资产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报价体系,高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级3报告公允价值,形成以报告主体为导向的报价体系。虽然资产专用度高,受市场影响不大,但其价值由报告主体来决定,仍会产生我们上述所议的管理操纵问题,所以,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应加强公司的治理机制。 四、政策建议 (一尽早出台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性细则 我国当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要求及方法只是散落在各个具体准则之中,缺乏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框架。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现有市场特征对公允价值计量制定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并提供详尽的操作性指导。2012年5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对有效规范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提高披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尽快实施该准则,以适应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需要。 (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有研究证实公司治理对层级信息的相关性有重要影响,在层级3中表现尤为明显。因此通过合理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监管来协调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利益冲突,为公允价值的估值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基础和制度基础。另外,还需注意加强公司管理层、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以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性和估值过程的公平与恰当。 参考文献:

[1]W.B.Thomas,Han Yi.Value Relevance of FAS No.157 Fair Value Hierarchy Information and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chanisms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0,(85. [2]张曾莲,雷崇信.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基于金融危机前后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允价值项目的统计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1(04.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内部控制评价:国内外文献综述 ◎文/谢元萌 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以及内外部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关注度的提升,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重要性,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内部控制评价问题,如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研究、体系构建、指数构建等,本文在全面阅读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方法、指标、规范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主要观点与成果分类进行了综述,进而对此方面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环球通讯、世界通信等一系列财务造假丑闻相继爆出,其中众多企业失败案例的出现是由内部控制的缺失及无效导致的。自此,国内外相继颁布了有关内部控制的法规,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包括内控评价指引、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不仅政府主管各部门相继颁布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的规章,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特别是现在有关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文献越来越多。 一、国外内部控制评价综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