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顿悟奥秘的一道曙光_评罗劲的_顿悟的大脑机制_罗跃嘉
- 格式:pdf
- 大小:469.34 KB
- 文档页数:2
《顿悟》作文800字_初三优秀作文顿悟小时候,我经常听到父母和长辈说起一个词:“顿悟”。
他们说,人如果能有一次顿悟,就能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人生会因此而发生质的变化。
我很是好奇,我想知道什么是顿悟,它是不是真的有那么神奇。
一天,我在图书馆里看书,偶然间瞥见一本书的标题叫做《顿悟》。
我赶紧拿过来翻阅起来。
书中介绍了许多伟大的人物的顿悟故事。
有一个叫佛陀的人,他原本是一个王子,生活富足享受,但他觉得这个世界很虚幻,生命毫无目标,于是,他离开了宫殿,出家修行,在冥想中,他终于豁然开朗,大彻大悟,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智者。
还有一个叫牛顿的人,他从小机智聪明,长大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但他总觉得有一些事情他还没有完全搞懂,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突然明白了万有引力的原理,于是,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
看完书,我对顿悟有了更深的了解。
原来,顿悟是指人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突然间对一个事情或者一个问题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彻底认识到了问题的实质,从而让自己脱胎换骨,真正地提高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我也经常在电视上或者书本上看到,他们总是给我很大的启示。
于是,我开始思考,我什么时候能够有一次顿悟呢?我渐渐地认识到,顿悟是需要条件的,条件包括机缘巧合、思维开阔和知识积累等等。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我要不断地学习,不停地积累知识,扩大自己的眼界,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机会产生一次顿悟。
从此以后,我把顿悟当作我人生中的一座高峰,我要不断地追求顿悟。
当我遇到问题时,我会尽量去思考,努力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可能达到顿悟的境界。
当别人的观点与我的观点不一致时,我会虚心聆听,努力吸收对方的优点,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给自己脱胎换骨的机会。
顿悟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动力,是一种力量。
每当我感到迷茫时,每当我遇到问题时,我就会努力去追求顿悟,我相信只要我努力,总会有一天,我也会有属于自己的顿悟时刻。
大脑顿悟机制的原理
大脑顿悟机制是指在解决问题或思考过程中突然产生的灵感或洞察力。
它的原理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有以下几种理论:
1. 隐性思维:顿悟可能是一种隐性思维的结果。
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大脑可能已经在潜意识中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当达到一定的累积时,就能够产生顿悟。
2. 灵感跳跃:顿悟可能是由于大脑中不同区域之间的突然联系形成的。
平时大脑中的各个区域可能独立地处理信息,而顿悟时可能会出现区域之间的突然联系,使得思维能够跳跃地连接起先前没有联系的知识。
3. 反常规思维:顿悟可能是由于大脑突破了常规思维方式而产生的。
在解决问题时,人们常常依赖已有的经验和常识,但顿悟可能是一种超越常规思维的方式,通过突破既有的框架和限制来产生新的解决方案。
虽然目前对于顿悟机制的原理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研究人员们正在不断探索和解释这一现象,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大脑的工作方式。
第48周顿悟效应:抓住灵感,把握成功顿悟就是指突然领会,它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常常能解决平常思维难以解决的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勒曾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他在一个大房子里放上几个零散的箱子,然后在天花板上吊一串香蕉——当然,站在地上是无法取到香蕉的。
布置好这一切后,柯勒把一个猩猩放进房间,看看猩猩是如何想办法拿到香蕉的。
猩猩看见香蕉马上兴奋地跳了起来,试图以跳跃的方式拿到香蕉,但它发现,无论如何也跳不了那么高。
之后,猩猩停了下来,并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地想办法。
忽然,猩猩搬起了一个大箱子,并把箱子挪到香蕉的下面,然后站在箱子上去拿香蕉,可还是够不着。
这下可把猩猩急死了,在房子里走来走去直打转。
过了好一会,猩猩好像一下子想到了什么,只见它迅速地将另外几个箱子搬过去叠在了那个箱子上面,终于顺利地吃到了香蕉。
当学会把几个箱子叠起来得到高处的香蕉以后,猩猩在之后的类似情况下(比如用一根竹竿探取高处手臂无法拿到的香蕉,连接几根短棒来摘取悬在屋顶上的香蕉等)就能够马上运用已“领悟”到的经验。
在柯勒看来,在解决此问题以前,黑猩猩对面前情境的知觉是模糊、混乱的,它只是在静静地审视这种情境。
当它看出几个箱子和高处的香蕉的关系时,就有了灵感,从而解决了这个难题。
据此,柯勒提出了顿悟这一概念来说明解决问题时的戏剧性时刻。
由此可见,动物可以在不断尝试和摸索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而有时会突然间找到解决问题时的戏剧性时刻。
所谓顿悟,就是指突然之间的领会。
顿悟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往往能够解决一些平常思维很难解决的问题。
在面对难题时,动物都能这样来解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一遇到难题便退缩,不给自己顿悟的时间,结果白白失去了很多成功的机会。
猩猩的“茅塞顿开”解决了其生理需要,而人类的“茅塞顿开”往往伴随着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被苹果砸到的牛顿茅塞顿开,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洗澡时的阿基米德突然想到了依靠水的浮力来解决问题的办法。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4):484~489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从困境到超越:顿悟的脑机制研究罗劲张秀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摘要在1913~1920年间,德国心理学家苛勒进行了有关顿悟的经典实验。
苛勒发现挑战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表明问题解决行为可以以一种突发的形式产生,并在一瞬间获得对于问题情境的全新的思考和把握。
但是直到最近心理学家才开始逐渐认识顿悟的大脑机制。
该文介绍了近期围绕顿悟过程开展的脑成像研究,介绍了有关的研究方法,并讨论了参与顿悟过程的各个关键脑区的功能。
关键词顿悟,问题解决,脑成像。
分类号 B8422000年,在艾森克和基恩出版的《认知心理学》(第四版)中作者指出:“令人遗憾的是,对顿悟问题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是出奇的少”[1]。
但这个状况在其后的几年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2003年我们在Hippocampus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项有关人类顿悟过程的脑成像的研究[2],并在其后采用高空间分辨率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取得了相互印证的结果[3,4];2004年美国西北大学Mark Jung-Beeman的研究小组也在PlosBiology杂志上报告了他们关于顿悟的研究脑成像实验[5],并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杂志上发表了有关理论综述[6]。
这些事件说明,人们已经启动了对于顿悟的大脑过程的科学探索。
上述进步主要得益于当代脑成像技术的出现和使用。
但从以fMRI为代表的脑成像技术的大规模蓬勃开展到有关顿悟的脑机制研究的出现经历了大约5~7年的时间,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在脑成像技术出现的最初几年并未运用此类技术之外,顿悟问题本身的一些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脑成像技术的使用。
首先,脑成像技术一般要求所检测的心理事件在有限的特定时间之内发生,而在自然状态下,对顿悟的问题的思考时间是不确定的,顿悟发生的时间点也不可预期,有的问题只需要思考几秒钟便能顿悟,有的问题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解决。
心理学报 2012, Vol. 44, No.1, 1−13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2.00001收稿日期: 2011-05-17* 西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项目(西国重NSKD08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00293, 31170983)资助。
通讯作者: 张庆林, E-mail: zhangql@swu. edu. cn竞争与情绪对顿悟的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李亚丹 马文娟 罗俊龙 张庆林(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重庆 400715)(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摘 要 以汉字字谜为材料, 采用“原型学习-问题测试”范式, 考察不同竞争水平(高、中、低竞争强度和无竞争)情境下诱发的情绪效价(积极、中性和消极)对顿悟中的原型启发的影响。
结果发现:1)竞争水平对字谜问题解决中的原型启发有显著影响, 低强度竞争水平最有利于靶字谜问题的解决, 中等强度和高强度下效果次之, 无竞争条件下效果最差; 2)诱发情绪对靶字谜问题解决的原型启发也有显著影响, 消极情绪和中性情绪下比积极情绪下靶字谜的正确率更高; 3)有无竞争与情绪效价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体现了竞争和情绪这两种动力相关因素在原型启发中的动力作用不是独立的。
关键词 顿悟; 原型启发; 汉语字谜; 情绪; 竞争强度 分类号 B8421 问题提出顿悟是创造性思维赖以实现的基础(罗劲, 2004)。
但到目前为止, 有关顿悟认知机制的认识仍然没有达成共识(邱江, 罗跃嘉, 吴真真, 张庆林, 2006)。
我国学者(张庆林, 邱江, 2005; 张庆林, 邱江, 曹贵康, 2004)提出的顿悟的“原型启发”理论认为, 在解决顿悟问题的时候, 如果能够激活对顿悟问题解决具有启发作用的“原型事件”并运用原型中所包含的启发信息限制问题空间的搜索, 那么顿悟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豁然开朗。
标题谈谈你对顿悟的理解及你顿悟的经历作文
今天早上,我刷牙后,忽然发现水龙头上的牙膏缝里,像一条蓝色的虫子,扭捏地往外爬。
我一下子愣住了,以前怎么没注意到呢?牙膏偏偏是灰色的,怎么看起来像条虫子呢?
我边刷牙边想,恐怕是我以前总是急急忙忙,根本没仔细去看牙膏被挤进去的样子。
而今天,我认真地按时刷牙,因此才发现它像条虫子。
上学路上,我看着路边的小花,它们的颜色真可爱啊,红黄蓝紫,五彩斑斓。
我突然想,如果我是一只蜜蜂,我一定会花草间到处飞,把所有的花都采蜜。
老师说,这就是顿悟。
顿悟,就是忽然清楚一些东西,就像我突然清楚牙膏像条虫子,蜜蜂采蜜一样。
下课后,我和小伙伴在操场上玩单机游戏,我突然听着,很多事情都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就像牙膏和花,它们是很平常的东西,但只要我们认真用心,就能发现它们的奇妙之处。
这是一次顿悟,它让我对世界充满探索的欲望,也让我明白,只要用心,就能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
揭开顿悟奥秘的一道曙光 评罗劲的 顿悟的大脑机制罗跃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人脑是怎样产生 顿悟 或者 灵感 的?近百年来一直是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甚至是普通民众感兴趣的题目。
最近,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罗劲研究员负责的课题小组,在顿悟的认知神经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媒体的关注。
有关的功能性磁共振(fMRI)研究成果[1]被今年1月刚刚出版的Nature所引用[2];有关的事件相关脑电位(ERPs)研究成果被2003年6月份在美国纽约举行的 人类脑成像 (Human Brain M apping2003)大会评为1591篇论文中的10余个 会议亮点 之一[3];系列论文即将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罗劲发表在 心理学报 上的论文 顿悟的大脑机制 ,系统介绍了他们的系列研究成果,可以使中国读者先睹为快,并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顿悟的认知神经机制。
1 巧妙的实验范式顿悟式的问题解决具有突发、直接和持续的特点,这给顿悟的实验研究,特别是神经科学研究,带来很大的限制。
经典的顿悟问题,例如蜡烛问题、九点问题、双绳问题、水罐问题等,很难直接用于认知脑成像实验。
因此,罗劲的实验设计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实验采用传统谜语、顿悟式谜语和 脑筋急转弯 问题作为刺激材料,大大扩展了实验材料库,能满足事件相关fMRI和ERP实验的重复刺激的叠加要求。
谜语所包含的因果关系不能在字面上直接得到,谜语隐含一个关键性概念,符合顿悟式问题解决的特征。
向被试呈现谜语的标准答案是一个关键性的设想,呈现标准答案,对于尝试错误或没有答案的被试,的确能产生 啊哈! 效应,而答案在屏幕上出现的时间点,又可作为实验记录的起始点,可以确切地锁定顿悟的心理事件发生的时间,这点对于ERP以及事件相关fMRI记录尤为重要。
尽管在实验范式上采用谜语很有创意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顿悟式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但谜语毕竟不是真正意义的顿悟,标准答案呈现所产生的 顿悟 和真正意义的顿悟尚有一段距离。
因此,我们期待更进一步的改进。
2 顿悟的神经基础将具有高度空间分辨率的fMRI技术与具有高度时间分辨率的ERP技术结合起来,就有可能阐明顿悟参与顿悟实现的关键性脑结构及这些结构之间的动力关系。
fMRI与ERP相结合的研究结果表明: 突发的顿悟过程激活了包括双侧扣带前回、额叶(双侧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颞叶(双侧颞上回、颞下回)、楔前叶、以及海马在内的广泛脑区[1]。
有顿悟 与 无顿悟 相减后的ERP差异波在答案呈现后的250~500ms,表现为一个明显的N380成分;地形图和电流密度图显示,N380在额中央区活动最强;偶极子源定位分析结果为N380起源于扣带前回,与f MRI结果一致[2]。
根据系列研究的综合证据,认为在顿悟过程中,新异而有效的联系的形成依赖于海马;问题表征方式的有效转换依赖于一个 非语言的 视觉空间信息加工网络,包括双侧颞中回、枕中回、楔前叶、以及左侧海马旁回;而思维定势的打破与转移则依赖于扣带前回(ACC)与左腹侧前额叶(LVPFC)。
采用脑成像技术确定顿悟的脑内激活部位,对于解决 有哪些关键的大脑神经结构参与了顿悟过程的实现? 这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2]与动物[4]的行为水平。
但脑科学水平的理解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M aquet与Ruby[5]在评论Wagner等[2]关于睡眠与顿悟的工作时也指出该研究尚未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在睡眠中产生顿悟的神经机制是什么。
人脑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巨系统,顿悟也是通过脑多种结构参与的动态整合模式实现的。
在顿悟过程中,参与结构的多寡与彼此间的组合、各结构工作的持续时间、各结构工作的顺序、各结构工作的反复次数等在不同时刻是不同的。
上述多种参数的多维变化形成了认知的动态过程,某一参数在某一瞬间的微小差异就会导致认知差异,从而使认知活动变化无穷。
而在实现与完成认知时,整合机制是不可缺少的[6]。
目前的研究虽然基本明确顿悟活动涉及扣带前回、额叶、颞叶、楔前叶、以及海马等广泛脑区,对于顿悟发生数百毫秒之内的神经电活动也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离阐明顿悟在脑内的时空转化机制,建立顿悟的认知计算模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需要突破现有的认知脑成像技术,例如,采用非线形的研究方法,可望对顿悟研究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另外,如果采用神经细胞放电的技术方法观察动物在获得顿悟瞬间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将会取得更为精细的定位结果,这一点也无疑是颇具前景的,而目前的实验技术也已经能够基本满足研究的需要。
至于检测顿悟产生的神经递质,甚至研心 理 学 报 2003,36(2):1~Acta Psychologica Sinica238究顿悟的基因,目前技术尚难以达到如此高的灵敏度,将留待更为遥远的未来。
3 顿悟与其他认知活动和其他大脑高级思维活动一样,顿悟也受其他认知活动的影响,例如矛盾冲突、猜测、情绪等。
其中顿悟与认知冲突的关系值得关注。
顿悟与认知冲突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也是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
在脑成像研究中,S mith和Jonides[7]认为ACC参与较为初级的 前编码反应 抑制,而LVPFC则参与较为次级的信息加工过程早期的注意与抑制。
在ERP研究中,Van Veen和Carter[8]在Eriksen Flanker作业中观察到N2是一个峰潜伏期为340-380ms的负成分。
结果在明显冲突时,所诱发的N2明显增强。
该成分的最大波峰位于Cz点,以额中央头皮分布为特点,其偶极子源定位于ACC。
也有人报告了一种错误相关负波(error-related negativity,ERN),是刺激后100-150ms所观察到的一个错误反应。
偶极子分析表明: ERN起源于内侧额叶,可能就在ACC[9,10]。
另外,在赌博作业[11]、猜测作业[12]、Eriksen侧面作业(Van Veen&Carter, 2002)、时间估计作业(Miltner,Braun,&Coles,1997),以及go/nogo实验程序(Scheffers,et al.,1996)等也观察到在额中央区波幅最大的ERN。
顿悟的大脑机制 通过大量的讨论提出ACC的作用在于调节那些预料之外的、突发性的认知冲突;而左腹侧额叶的作用,则在于调节那些预料之内的、常规的认知冲突,似可初步解释顿悟与认知冲突的关系,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深入的理论探讨。
罗劲关于顿悟的原创性工作对于顿悟脑机制研究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目前大量研究表明ACC与冲突、猜测、情绪等多种高级脑功能有关,因此以ACC为神经结构的中心,利用ERP、fMRI、神经细胞放电等多技术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顿悟与上述认知活动的研究,将有助于最后揭开顿悟之谜。
科学心理学发端于德国,兴盛于美国,长期以来,虽然我国心理学已经作出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但在总体上,仍然是主要沿袭西方相对成熟的行为实验范式。
但是,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机会。
新出现的脑成像技术使得心理学的研究有可能突破传统的行为实验的局限性 在行为实验领域,不论一项实验设计所涉及的心理意义如何巨大,如果它不能在反应时和正确率这两项关键指标上造成差异,那么这项设计就会被认为不具有充分的价值 而在由脑成像技术所支持的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这些规则将失效。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加 自由 的方式研究心理学领域内的重要课题。
这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崛起带来了良机。
有关顿悟的脑机制的研究表明:借助新技术手段,我国心理学研究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取得领先的水平。
参考文献1 Luo J,Niki K.Function of hippocampus i n insi ght of problem solvi ng.Hippocampus,2003,13:316~3232 Wagner U,Gai s S,Haider H,Verleger R,Born J.Sleep i nspires ins ight.Nature,2004,427:352~3553 M ai X Q,Luo J,Wu J H,Luo Y J. Aha! Effec ts in Guessi ng Riddle Task:An ERP Study.NeuroImage,2003,19:1320(国际会议论文摘要).全文见:Mai X Q,Luo J,Wu J H,Luo Y J. Aha! Ef fects i n Gues sing Riddle Task:An ER P Study.Human Brain Mappi ng (in press).4 Eps tein R,Kirshnit C E,Lanza R P,Rubi n LC. Insight in the pigeon:antecedents and determinants of an i ntelli gent performance.Na ture,1984,308:61~625 Maquet P,R uby P.Insi ght and the sleep commi ttee.Nature,2004,427:304~305.6 Luo Y J.Spatial and temporal integration on the brain higher func tion.In:Li X X Ed.One Hundred Multidi sci plinary Puzzle.Beijing:Sci ence Press.In press.罗跃嘉.大脑高级功能整合.见:李喜先主编.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北京:科学出版社.7 Smith E E,J onides J.Storage and executi ve processes in the frontallobes.Science,1999,283:1657~16618 Van Veen V,Carter C S.The ti ming of acti on-monitoring process es inthe anterior cingul ated cortex.Journal of Cogni tive Neuroscience,2002, 14:593~6029 Hohns bein J,Falkenstein M,Hoorman J.Error processing in visual andauditory choice reaction ti me tas ks.Journal of Ps ychophysiology,1989, 3:3210 Gehring W,Goss B,Coles M G H,Meyer D E,D onc hin E.A neurals ys te m for error detection and compens ation.Ps ychological Science, 1993,4:385~39011 Gehring W J,Willoughby A R.The medial frontal cortex and the rapidprocessing of monetary gains and losses.Science,2002,295:2279~ 228212 Ruchsow M,Grothe J,Spitzer M,Kiefer M.Human anteri or ci ngulatecortex is ac tivated by negati ve feedback: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in a gues sing task.Neurosci ence Letters,2002,325:203~ 2062期罗跃嘉等:揭开顿悟奥秘的一道曙光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