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28.47 KB
- 文档页数:14
外国教育史1. 引言外国教育史是指研究各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教育发展的特点,从而为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以概述的方式,介绍几个重要的外国教育史阶段及其特点。
2. 古代教育时期古代教育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起始阶段,各国古代教育制度和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例如,古希腊的教育以体育、音乐和哲学为重点,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古罗马的教育则侧重于军事训练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此外,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国的教育也各有千秋,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世纪教育时期中世纪教育时期是欧洲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欧洲的教育由教堂主导,宗教教育成为主流。
修道院学校和大学成为培养神职人员和士人的中心,教堂把握着教育权力。
此时的教育注重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学习,而且只有少数富裕家庭能够接受教育。
中世纪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为后来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4.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中世纪与现代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古典文化的热衷和对新知识的追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罗马的重建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注重人文主义的培养,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工业革命时期教育工业革命是近代外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社会日益重视科学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个时期的教育变得普及而实用,普通工人和贫困人口也能够接受教育。
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注重对劳动人民的培养,鼓励实践和创新,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 现代教育时期现代教育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最后阶段,也是我们所处的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更加注重个体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育制度和方法不断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外国教育史一外国教育史包括:古代、近代、现代。
一、外国古代:1、东方文明古国教育;2、古希腊;3、古罗马;4、西欧中世纪教育;5、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
二、外国近代: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2、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3、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三、外国现代:1、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2、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3、现代欧美教育思想。
外国古代教育一、东方文明古国: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总的教育特征。
二、古希腊: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希腊化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三、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帝国时期、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昆体良、奥古斯丁。
四、西欧中世纪:基督教教育、封建主世俗教育、中世纪大学、城市学校。
五、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拜占庭和阿拉伯。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寺庙学校(管理寺庙财产的需要、知识神赐、“泥板书舍”“书吏”);(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①寺庙学校(有两级),一级是初等学校(教读写);另一级是高等学校(读写外,还文法、数学、医、天文)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每科方式都一样:教师在泥板先,学生临摹);教育为少数人垄断、奴隶不受教育、会楔形文字的人仅仅是官吏和僧侣。
2.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与其他国家比,其制度比较完善,学校种类也多些;包括①僧侣学校(重科学)②职官or书吏学校(重职教)③文士学校(重书写)④宫廷学校(不详);(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①内容见上;②方法:灌输和体罚;3.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前6世纪):(四个等级、教学目的、内容、课程内容、方法、何为古儒学校)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教育的目的是维护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的人才能接受教育,但三者接受的教育根据等级而不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课程内容神学为主;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体罚;09..-.24:...........................8.世纪以后出现于古印度的婆罗门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在公元(2)佛教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一、希腊化时期(前330-前30)的教育由于政治上的巨变,希腊化时期希腊本土的教育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初等教育:音乐和体育不受重视,身心和谐发展的传统遭到破坏。
2、中等教育:文法学校取代了国家体育馆的地位,教学科目主要是文法和修辞3、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机构较多。
前392 年伊索克拉底在雅典创办修辞学校;前387 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阿加德米学园;前335 年亚里斯多德创办吕克昂学园;前308 年芝诺创办“斯多葛学派”哲学学校;前306 年伊壁鸠鲁创办伊壁鸠鲁学园;前200 年上述学校合并为雅典大学,成为着名的学术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中心,直到公元313 年后才开始衰落二、希腊化时期对学校教育的影响:1)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到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波斯和埃及等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2)新的文化教育中心(亚历山大利亚)的形成,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教育的交流与融合;(3)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得东方的宗教与西方的唯心主义相互影响,助长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流行,为基督教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总之,希腊化时期的哲学、文化和教育对后世影响很大,继希腊之后的又一个西方文明的发祥地——罗马几乎全部吸收了希腊化时期的文明成果,后经罗马人的传播,希腊文明成果扩散到世界许多地方,对于西欧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他非常重视道德哲学,认为美德的本质就是知识,美德来自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用理智认识永恒不变的道德,教育的关键是要使人学会清晰地、无偏见地思维,所以他在教学上采用所谓“知识助产术”。
这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包括提出问题、激发思维和修正错误、归纳概念两个步骤。
(一)、自知其无知”: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外国教育史古巴比伦学校三类:宫廷学校,僧侣或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古埃及学校四类: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古印度教育——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种姓制度四个等级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首陀罗(穷人)婆罗门教育:教师被称为“古儒”,学习内容是《吠陀经》。
佛教教育:场所是寺院,内容是佛教经典尼庵是女僧修行和学习之地,毕业的女僧人称“比丘尼”。
古希腊教育四个阶段: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希腊化时代古风时代教育:包括斯巴达和雅典教育(提倡一种身心统一和谐发展)。
古典时代教育——智者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派或学术团体)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一切意见都是假的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智者派的教育贡献1 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有教无类,以钱财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
2 培养政治家的教育目的,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即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3 确立了教育内容和方式。
4 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工作已经开始职业化,在希腊,职业教师取代了“大众教师”。
5 智者对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
公元前390年,教育家伊索克拉底创办了修辞学校。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办学园。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创办“吕克昂”。
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历史上最早的专家治国论者教育目的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
德育论1 培养人的道德,即教人学会做人。
2 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
3 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4 守法就是正义。
区分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志是守法。
5 身教重于言传。
智育论——要有广博的知识。
苏格拉底方法(问答法或产婆术)四个步骤: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著作:《理想国》教育史上的三个里程碑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教育观关于理想国,一个完美的社会和国家由执政者,军人,工农商三部分组成。
第一章史前时代的教育1.研究史前时代的主要依据有哪些?答:原始社会是没有文字的时代,对原始社会的研究,只能依靠古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多种学科所提供的材料。
2.述评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的主要观点。
答:(1)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化过程,认为动物界亦有教育,教育起源于生物冲动,将教育看做是扎根于本能行为和种族生活的天生、自发的表现。
评价: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它的提出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仅仅着眼于外在行为,未能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未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和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2)心理模仿起源说:美国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评价:这种观点实质上和生物起源说无本质差别。
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模仿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不是后天的,即时本能的,不是文化和社会的。
(3)劳动起源说:这种观点是十月革命后苏联的一些教育史和教育学家的观点,尤其是苏联米丁斯基,该学说以恩格斯的著作为依据认为教育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开始了。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就必须把生产经验和技能在劳动中传递给新生一代,教育就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而生产的。
同时认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的语言为条件的。
语言和教育都是同时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论述史前教育的主要特征。
答:(1)对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对儿童实行公有公育。
(2)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3)教育尚未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4)教学方法是口耳相传第二章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1.论述学校产生的原因、条件及世界上最早的学校。
1.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宫廷学校、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①寺庙学校,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2.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①宫廷学校②职官学校③僧侣学校④文士学校(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①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练习书写;练习辞令;重视数学和计算;②以机械教学为主;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体罚;3.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教育目的:维护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的人才能接受教育,但三者接受的教育根据等级而不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体罚;(2)佛教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
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
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的地位较高;(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源远流不长;第一章古希腊教育第一节古风时代的教育一、斯巴达教育1.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2.教育过程: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3.教育主要内容:①忍耐劳苦训练②军事体育训练:“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③道德教育(神话、传说、祭神、竞技),中心是训练绝对服从的精神4.教育的特征为:①教育具有阶级性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④重视女子教育二、雅典教育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2、教育过程: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