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课标沪教版第三单元名师导航(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 格式:docx
- 大小:17.95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学过程
一、相对原子质量
1、是个比值,单位是1
2、以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
(讲解概念: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之一基准值的比值,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过渡: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我们可以用相对分子质量表示分子质量的大小
二、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综合
讲解计算方法
演示例题
引导练习、展示题板,指引个别学生到黑板板书,评价总结注意事项
三、离子
6.指导学习
【设疑】根据上节课所学知识(教师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问题】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讲解】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示离子。
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
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教学意图: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沪教版九年级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教案【教学课型】新课【教学课题】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2、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感受科学家们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建立“物质是可分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教学难点】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自学辅导法、提问强化法课前预习:1、第二节课文P66—P70;2、查阅有关原子结构的资料教学情景导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你想过没有,不同的原子为什么会有差异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研究“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能再分的,但是如果用其他方法或在其他变化中原子究竟能不能再分成更小的微粒?教学过程设计提出问题:1、金属物质一般由什么微粒构成?2、金属导电的原理是什么?3、这一事实说明什么?介绍原子结构的发现史——近代原子学说和电子的发现。
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但原子显电性吗?如用手触摸铁、铜会触电吗?由此可推测出什么?学生回答电脑展示α粒子的散射实验动画你能试着对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分析: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属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
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
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
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且质量很大,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
结论:卢瑟福就把这个带正电、体积很小、但质量却和整个原子差不多大的微粒叫原子核。
原子就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并且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原子的构成就象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
化学初三沪教版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课方案【一】教课方案思路本章第一节归纳的说了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拥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本节议论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即分子、原子和离子〕,研究这些微粒的构成和变化,使学生在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基础上解说化学反响的本质,进而进一步商讨原子内部的构造。
本节教材经过形象地描述,宏观与微观的对照,数据的量化,科学的推理,真实的图像,史料的旁证,图文并茂的画面,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切存在,从微观的角度稳固和加深对物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以及原子内部的神秘。
学生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以及微粒的特点已有初步的认识,可是他们很想知道微粒是如何构成物质的?为何不一样的物质性质截然不一样?微粒在哪些方面不一样?此时正是学习本节知识的优秀机遇,学生经过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构成,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差别,进而进一步学习原子的内部构造,为后期学习元素、化学用语确立基础。
如何使学生感觉到这些基本微粒〔分子、原子〕的真切存在,认识分子、原子的特点、差别和联系以及原子内部构造是教课的中心任务。
采纳思虑和议论相联合的研究式学习,能够有效地创建驱动性问题情形,使学生在不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分子、原子以及原子的内部构造,这正意味着研究物质的方法从宏观领域向微观领域深入。
教课内容和教课情经过展现一组学生常有的物质现象, 让学生独立比较、思虑剖析这些现象与微观构因为学生对物质构造的学习仍处于启发阶段, 对研究物质有着激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念, 学生的思想也处于活跃期间, 所以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虑机遇, 适合配合小组议论, 使学生在和睦宽松的学习气氛中开启智慧这门。
【二】教课方案方案 设计内容 详细设计 设计企图 教课目的1. 知识与技术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设计知道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了 微粒种类不一样,是不一样物解分子、原子的特点、联系和差别, 能用 质之间差别本质原由。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2、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物质无限不可分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学习重难点:
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课前准备
1、常见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
2、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模型图示。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五、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
2、计算式
公式表达式:Ar (原子)=12
/1 (某碳原子)(某原子)
m m
六、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Mr (分子)=∑Ar (构成微粒的原子)。
化学初三沪教版第三章第二节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响中分子能够分解为原子,原子能够联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经过得失电子能够互相变换;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4.能依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1.认识原子构造模型成立的历程;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研究活动为主线,不停发现问题,运用议论沟通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剖析与归纳归纳的过程中不停获得新知。
感情态度价值观:1.物质无穷可分的看法。
2.经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组成研究” 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联合中科院经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课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骄傲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要点、难点:1.经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认识, 逐渐培育学生辩证一致思想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看法的理解与抽象思想能力的培育。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一样和互相关系。
4.知道原子的构造,成立物质无穷可分的看法。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课过程:教师活动【一】分子原子1.复习知识【回想】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一样在哪里呢?【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设计企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边的原子可否再分作好承接。
2.【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红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法再分了。
那么原子能否是不行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踪迹,一同来学习人们为了揭露原子构造的神秘而经历的漫长的研究过程。
交设计企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沟通议论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以为原子是实心球体。
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说原子为何不带电吗?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 粒子轰击金箔。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名师导航
知识梳理
一、分子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例如,氢气是由 ___________ 构成的,氧气是由__________ 构成的,水是由 __________ 构成的,干冰是由____________ 构成的。
2.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__________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___________ 。
3.一个水分子___________ 体现水的状态,水的密度、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
___________ 体现水的化学性质。
(填“能”或“不能”)
答案: 分子原子离子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
2. 不同相同
3. 能不能
二、原子
1.有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我们常见的金属(如铁、铜、铝、汞等) 、稀有气体 (如氦、氖等)和某些非金属固体是由原子构成的。
例如:金属铜是由 _________________ 构成的,氦气是由 ___________ 构成的,金刚石是由___________ 构成的。
2.当水分子分解时,每个水分子分解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又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在此过程中,可以再分的是,不可再分的 ____ 是,由此可见,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___________ 的微粒;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___________ 是。
3.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______________ 和核外带负电的__________ 构成的,两者所带电量大小 ___________ ,电性__________ ,因而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4.原子核是___________ 由__________ 和构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
子,例如 ___________ 原子中就没有中子) ,一个_______ 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_______ 不带电。
5.在原子中,存在着一个相等关系: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6.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7.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1)H 2:_________ ;(2)O 2 :_________ ;
(3)H 2O:________ ;(4)CO2 :___________ 。
答案:1. 铜原子氦原子碳原子
2.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最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3.原子核电子相等相反
4.质子中子氢质子中子
5.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6.质子数中子数
7.(1)2 (2)32 (3)18 (4)44
二、离子
1.原子 _________ 电子变成阳离子,原子____________ 子变成阴离子,离子所带的
电荷数与 ___________ 关。
2•阳离子 ________ 电子变成原子,阴离子___________ 电子变成原子。
疑难突破
1.怎样比较分子与原子?
剖析:
2.怎样比较原子与离子? 剖析:
问题探究
问题1: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探究:实验仪器和用品:一瓶溴蒸气和一瓶空气。
实验操作:把红棕色的溴蒸气放在下面,盛空气的集气瓶口对口地放在盛有溴蒸气的集气瓶的上面,把中间的玻璃片抽出。
实验现象:有色气体由下瓶扩散到上瓶,下瓶由于浓度变小颜色变浅,最后达到两瓶气体的颜色一致。
结论: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问题2:a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
1911年,科学家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a粒子轰击金箔(金原子,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探究原子结构,请模仿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
探究:发生三种实验现象:
(1)有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
原因是a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
(2)大多数a粒子不会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a粒子通过时,原子内、原子间有空隙。
(3)极少数a粒子被弹回来,原因是a粒子撞击了金原子核而被弹回或撞击了带正电荷、质量大、体积小的金原子核而被弹回。
典题精讲
例1: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都有是由分子构成的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C.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D.由电解水实验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思路解析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故A错;原子在化学
变化中不能再分,而离开“化学变化”这个前提,原子仍然可分,原子内还有比较复杂的结构,故B错;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只有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才由其原子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C错;水是由H O两种元素构成的,水电解产生了氢气(由氢元素组成)和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答案:D
例2: 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
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50
B.86
C.136
D.222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原子结构以及原子结构中微粒数之间等量关系的理解程度,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原子结构中的等量关系。
即核电荷数= 质子数=电子数(电荷等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质量等量关系)。
由题意,氡元素的质子数为86,则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6;又由于中子数为136,则相对原子质量为222。
答案:B
知识导学要知道哪些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氢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很小,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
一个分子是不能体现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状态等物理性质的,物质的物理性质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集体共同表现出来的。
一个水分子可以体现水的化学性质,在体现水的化学性质时是不可再分的,再分就不是水的分子了,也就不能体现水的化学性质了。
要知道哪些常见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属(铁、铜、铝等)、稀有气体和金刚石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从电解水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水分子在这个化学变化中是可再分的,而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再分。
可以体现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很难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
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约等于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的1/1 836,电子的质量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都约等于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所以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根据原子不显电性和原子内粒子的带电情况不难得出这个关系。
正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一定要理解这种分子的构成。
离子是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的产物。
疑难导析
比较分子与原子,要比较他们的相似点、不同点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相似点要比较分子与原子的大小、分子之间的间隔及原子之间的间隔、分子与原子是否是不停地运动着;不同点要比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他们之间的联系要说明原子构成分子、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只不过有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比较原子与离子要比较他们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电性、相互转化等,而离子还要分阳离子和阴离子进行比较。
他们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要比较原子与离子核电荷数是等于、大于或小于核外电子数;电性的比较要比较原子与离子是否显电性,显正电还是负电;相互转化关系要比较原子变为阳离子是得还是失电子,原子变为阴离子是得还是失电子。
问题导思
本实验把两个装有不同颜色气体的瓶子放到一起,观察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是否变化,如果变化,且两瓶气体的颜色最后达到一致则说明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如果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没有变化则说明分子不是运动着的。
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a粒子轰击金箔(金原子,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如果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可说明原子有原子核;大多数a粒子不会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可说明原子内、原子间有空隙,原子内有相对较大的空间;极少数a粒子被弹回来,可说明原子核带正电荷、质量大、体积小。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物质的构成、原子的认识以及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的掌握。
典题变式
氧化汞受热的变化可用图表示3-5,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
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图3-5
A.氧化汞受热能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解
D.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答案:D
绿色通道原子中各粒子的两个相等关系是: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
典题变式
原子R核外有26个电子,核内有30个中子,它的质子数为________ ,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________ .
答案:26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