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5现代科学技术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各界军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军阀自保凭借的是武力,宣传主义仅是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求,以粉饰名声减少矛盾,故B项错误;从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可知民主思想已经成为潮流,故C项正确;结合题意可知,没有体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D项错误。
【答案】C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量子论
现代信息技术
1.(2014·浙江文综·20)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
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A.①③④②B.③②①④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
【考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解析】汽车发明于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火箭发明于开始于20世
纪中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火车发明于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期间,马车出现于4000多年前,按照时间排序,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2009·浙江文综·23)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
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
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
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
【解析】电子文献具有多媒体信息存储和传递功能、检索方便、信息存储容量大等优点;
纸质文献则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更具有权威性等优点。
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在很长的时期内将共生共存。
工具发生了变化,那仅仅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但是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它们对保留民族文化遗产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答案】D。
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文件类型:试卷+综合科目:历史年份:2014-6试卷名称: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适用年级:高三试卷类型:高考真题适用省市: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语文及综合湖北综合江西综合湖南综合学校:题数:18质量评分:关键词:历史,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已解析:是解析:王洪章解析时间:2014-06-12编辑:编辑时间:(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语文及综合湖北综合江西综合湖南综合)一.选择题。
(共12题,共48分)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法家提出的,商鞅、吴起等在变法运动中初步实践了君主专制的思想,秦统一全国后秦王嬴政确立皇帝制度,确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直到辛亥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所以A错误;祖先崇拜,或称敬祖,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图腾崇拜过渡而来,所以C错误;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一种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祭天是为了神化和强化统治而非为了强化宗法制度,所以D项说法错误;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举行祭天大典,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反映出了君与臣民的等级差别(即人伦秩序),且皇帝‚承天‛而‚子民‛(承奉天道,治理百姓之意),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项正确。
(9)世界现代史1.(2023·全国·高考真题)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
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
这说明当时英国()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2.(2023·全国·高考真题)1854~1868年间,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
此外,幕藩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
这一系列举措()A.摧毁了封建守旧势力的统治基础B.实现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C.表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D.有助于推动日本的近代化3.(2023·湖南·高考真题)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
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
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
这一现象反映了()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4.(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
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
”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奴隶贸易B.《独立宣言》否定了天赋人权的观念C.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D.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5.(2023·湖南·高考真题)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
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Ⅱ)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3分)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
”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号B.邑号C.爵号D.官号2.(3分)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3.(3分)如图所示战役是( )战役示意图A.明朝与瓦刺之战B.明朝与后金之战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4.(3分)表1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类别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年77.622.41997年25.538.117.918.5表1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5.(3分)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休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
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6.(3分)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
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C.忽视了以个人自由的保护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7.(3分)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
绝密★启用前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北京专用)05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考查学生党史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必然要求。
北京高考历史试题从党史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中选取素材,引导学生在具体史实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自觉,并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坚定历史自信。
北京高考还注重通过呈现多维度、多角度、立体化的材料,加强对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卷第16题,以表格展现“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运用表格数据,绘制隋唐时期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为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运用到联想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和超前思维等创新思维方法含义的理解,引导学生辨识与判断这些创新思维的特点,认识并明确创新改造世界。
第19题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货币的发展历程,蕴含党史教育。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
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B.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D.铁农具并未完全取代青铜农具【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
根据材料“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铁农具就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以使用了,B项正确;“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不符合历史事实,世界上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是西亚地区,排除A项;“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述“铁农具在农业上的应用”,而青铜农具在当时并没有广泛应用于农业之中,故“铁农具并未完全取代青铜农具”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
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
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考点】现代中国文化教育事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列举的相关的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了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
故A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答案】A。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1928年,苏联依据国家安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安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靠外资建设重工业 D.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2.(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头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相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像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安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全部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考点】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起先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复原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整生产的作用。
据此推断,中国20世纪80年头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安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选择B项。
【答案】B“斯大林模式”1.(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更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 61 8785 2733 4841955 285 10617 4527 941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缘由。
(15分)【考点】(1)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更;“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0世纪50年头至70年头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据表格美国1950—1975年增长而1975—1980下降得出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头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表格日本1950—1975成倍增长,1975—1980增长较少得出50年头中期到60年头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头放缓;由表格苏联1950—1965年成倍增长,1965—1980年增长削减可知稳步增长,70年头中后期放缓;从据表格1950—1980中国钢产量翻了600多倍得出快速增长。
相对论和量子论
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5)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解析】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冲击了神学世界观,但太阳中心说并非是完全科学的,对技术发展影响甚微;牛顿学说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飞跃,对人类认识、科技发展产生深远意义;爱因斯坦相对论极大扩展了物理学应用领域,为人们提供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A、C、D三项不符合哥白尼。
【答案】B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
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
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
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
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
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8分)
【考点】相对论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阐述、列举、说明历史问题以及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1)题可提炼材料中“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并结合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的背景、内容以及战争结束等相关内容予以说明。
【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
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
(8分)
现代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