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鸿门宴》学生版
- 格式:docx
- 大小:15.97 KB
- 文档页数:3
2024年新人教必修1《鸿门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新人教必修1《语文》中的《鸿门宴》一文。
该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详细描绘了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鸿门宴的背景、过程及结果,理解司马迁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探讨鸿门宴对楚汉争霸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鸿门宴》的基本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司马迁在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司马迁在《鸿门宴》中的人物描写手法,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史记》原文、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楚汉争霸时期的地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
3. 讲解:分析鸿门宴的背景、过程及结果,讲解司马迁在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鸿门宴上的某位人物,如何应对宴会上的局势。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对鸿门宴上的其他人物进行描述。
六、板书设计1. 鸿门宴背景2. 基本情节3. 人物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4. 鸿门宴对楚汉争霸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鸿门宴的认识。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人物描写、情节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鸿门宴的背景、情节及人物描写手法掌握较好,但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部分学生表现较为紧张,需要加强引导和鼓励。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其他篇章,了解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抽丝剥茧品刘邦——《鸿门宴》细节赏析细节描写是《鸿门宴》最成功处,它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呼之欲出。
其中刘邦个性最为复杂,文章对他的描写也最为生动。
深入细节内部,我们就能对他产生深刻的认识。
一侧一正,两次描写显示大器气质侧面描写: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汉奸”曹无伤预约封赏,向项羽密告刘邦有野心时,项羽立刻决定“击破沛公军”。
范增则火上浇油:“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范增的话从侧面描写了刘邦非凡的大器气质。
“贪于财货,好美姬”是刘邦的缺点,但“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前后对比,可知刘邦此时克制了欲望,已经以大局为重,胸怀变得博大,目标趋于宏远。
而这种抑天性以图大事的气质正是所有建立大事业的人所应具备的。
“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虽然是范增以五行谶纬之说激项羽下决心,但也从侧面暗示了刘邦的声威对范增造成的心理震慑,表现着刘邦超乎寻常的领袖风度。
鸿门宴结束,范增感叹:“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则是对刘邦大器气质的完全肯定。
正面描写:山雨欲来,形势危急,刘邦听到项羽决定后“大惊”,对张良两次发问:“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不要仅仅以为这是刘邦在危机面前的无奈之举,也不要以为这是刘邦无能的表现,其实这正是刘邦最厉害的地方。
发现错误立刻就改、遇到问题立刻讨教是他一贯的作风。
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万事通,犯错误是正常的,走歪路是经常的。
但若能知错就改、善纳人言,就可以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汉书》上说:“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
”知己不足,谦虚求教,善纳下言,从谏如流,决非一般领袖人物所能为,而刘邦却非常自然地做到了,这正是大器气质的外在表现。
一己一人,两次陈情显示无上谋略刘邦陈情:“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表明二人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既恭维对方功勋,也表白自家苦劳。
《鸿门宴》全文翻译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yīng)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
”项羽大怒,说:“明天犒(k ào)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
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
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
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
”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
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所以就听了他的话。
”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够用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
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
”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就进去见刘邦。
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
必修1《鸿门宴》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10)皆为龙虎,成五采.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距.关,毋内.
诸侯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张良出,要.项伯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旦日不可不蚤.
自来谢项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
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2)闻大王有意督.
过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卮酒安足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度.
我至军中,公乃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旦日飨.
士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鲰生说.
我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8)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很。
(10)今人..
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解释下列多义词
(5)军⎩⎪⎨⎪⎧ 沛公军.霸上 为击破沛公军.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6)谢⎩⎪⎨⎪⎧ 乃令张良留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7)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久之,目似瞑,意.
暇甚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6)素善.留侯张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籍.
吏民,封府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沛公旦日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此亡秦之续.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沛公已去,间.
至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从郦山下,道.
芷阳间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置之地,拔剑撞而破.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指出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客何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2)窃为.
大王不取也: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为.鱼肉: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
击破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________________(6)君为.
我呼入,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____ (7)吾属今为.之虏矣:____________________(8)何辞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8.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8)欲呼张良与俱去:___________________(9)大王来何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沛公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11)吾属今为之虏矣:________________
四、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