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原创导学案(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3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物体的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学会分析速度的变化【学习重点】1、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学习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学会分析速度的变化【自主学习】【自学导航】1.在物理学中,用______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2、速度的公式是______、时间的公式是______、路程的公式是______速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3、我们用______来测量长度,利用______来测量时间4、从速度公式______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______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______,我们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合作导学】观察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视频,分析:在测量速度过程中,若斜面坡度过小,会怎么样?坡度过大会怎么样?若某组同学听到撞击声后一段微小时间后才才停表计时,测量结果会怎样?【分层导练】1、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15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2)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总结提升】.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2.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
3。
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学习重点: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2.平均速度的计算。
课前预习:1。
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B.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D。
从30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到达地面2.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
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B.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D。
从30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
5s到达地面3.小华同学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自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了如下探究.(1)小华在学校操场跑道上以上学步行速度步行100m,测得用时80s,则他步行速度为m/s.(2)小华步行上学需20min,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m.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不变。
自学探究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速度快。
第四节: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道测运动物体速度的原理与方法2.练习停表和刻度尺的使用3.学会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教学重、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设计]1.从本地传统民族龙舟文化节所打造的世界最长独木龙舟的速度猜测入手,提出问题,并可把爱国爱家乡的教育引入课堂。
2.了解测平均速度的器材与使用。
3.掌握测平均速度的原理与实验过程,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言在我国西南大地的苗岭深山,世界最长独木舟下水了。
独木舟全长77.8m,宽2.5m,重达15t,可承载200名左右划舟手。
最长独木龙舟在168名女子划舟手奋力齐划下,龙舟在清澈的舞阳河水中,以多大的速度在向前行驶呢?二、新课教学【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要知道龙舟的行驶速度,需要测量其速度的大小。
那么,如何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呢?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跟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两个因素有关。
因此要测物体的速度只要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根据V =计算出速度的大小。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实验器材】测平均速度需要哪些器材呢?如图示:有停表、刻度尺、小车、木块、木板。
【停表的使用】启动与停止:按一次启动,启动后再按时,停止计时。
复位:停止计时后,按一次复位。
功能选择:复位状态下,按一次进行表置功能选择。
机械停表只有一个键时,分别按下依次为启动、停止和复位。
【测平均速度的装置】按如图所示,分别测出前半段、后半段和全段的平均速度。
【数据收集与分析】【交流与讨论】1.如何测运动物体的速度?2.前半程平均速度和后半程平均速度哪一次大?说明什么问题?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科导学案主备人:审核组长:集体备课备注课型新课课题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2.用位移传感器测物体的即时速度,了解超声波测距.二、预习感知:阅读课本第23页,回答下列问题:1.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2.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3.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三、合作探究小组同学讨论以下问题:(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2)要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3)小组间的同学如何分工合作,才能使时间的测量比较准确?小组同学完成下述实验:有一斜面长1.6米,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t1;再将金属片装在斜面的中点,如图所示,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的时间t2;根据测出的时间,在下表填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路程(米) 运动时间(秒) 平均速度(米/秒)s1=1.6 t1=v1=s2=0.8 t2=v2=s3=s1-s2=t3=t1-t2= v3=四、教师点拨1.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对、记对.2.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3.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这种操作方法使学生分工协作的准确性更高.4.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五、检查反馈:如图,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斜面的作用是使小车获得运动的动力;(2)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3)下表是重复三次实验获得的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1 s1=75cm t1=2.6s v1=28.85cm/s2 s2=75cm t2=2.5s v2=30.00cm/s3 s3=75cm t3=2.4s v3=31.25cm/s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2、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重点)3、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学会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分析速度的变化温故互查:1、在物理学中,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的国际单位是。
3、我们常用来测量长度,利用来测量时间。
4、从速度公式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运动物体的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5、如图所示,停表的示数为 min s。
设计实验:1、实验原理:2、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计算的物理量有:3、需要的测量工具有:4、下图是利用已经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设计的实验方案图5实验步骤:⑴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并填入表中。
⑵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 并填入表中。
⑶根据测得的s、t,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并填入表中。
⑷将挡板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挡板的距离s1, 并填入表中。
⑸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1所用的时间t1,算出平均速度v1,并填入表中。
⑹计算小车下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及平均速度v2,并填入表中。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将实验时记录的数据填入下表路程s/cm时间t/s速度v/(cm/s)全程s =t =v =前半路程s1 =t1 =v1 =后半路程s2 =t2 =v1 =分析与论证:1比较小车前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说明小车做的是运动。
2,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使斜面的坡度些。
课堂练习:1、在“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中,小明设计如图示测小车平均速度的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__(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___________cm tBC=___________s v=___________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填“大”或“小”)、达标检测:1、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秒的是()A、人眼睛迅速眨一下B、人心脏正常跳动一次C、中学生平均行走一步D、人打一个阿欠2、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如图4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A、甲图和丙图B、甲图和丁图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图4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A、1、5m/sB、2m/sC、1m/sD、2、5m/s4、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 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图5A、5m/sB、10m/sC、15m/sD、20m/s5、出租车司机在某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看到如图5所示的标志牌、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该司机从入口处出发,至少行驶多长时间才能到达机场?。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中心任务:会使用测量工具,会处理实验数据设问导读测量平均速度实验:1. 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4、实验中斜面的倾斜坡度要(大或小),目的是。
5、实验中斜面底端的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6、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₁;(2)释放小车,用停表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₁;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₁;(3)根据测得的s₁、t₁,利用公式v=st(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₂和小车从顶端滑到金属片所用的时间t₂,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₂。
7、通过上述的数据可知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段,小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也不同。
自我检测:1、如图所示是小明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2)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撞到金属片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明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所用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4)若小车通过上半段和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₁、v₂,则两者的大小关系为v1 v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掌握基本的探究实验步骤,形成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实验体会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进行实验评估的总过程。
3.通过练习,学会停表、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并通过实验求出平均速度。
重点难点1.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对平均速度有深刻理解。
2.用停表准确测量时间。
导学过程导学1:小艇下滑过程中,做 运动。
用 表示小艇的运动快慢。
自主探究一:平均速度的测量1、 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2、 原理: 。
3、 原理图:3、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底端C 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111t s v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B ,测出小车到B 金属片的距离s 2;(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6)测下半段路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时,应先用刻度尺测出下半段的路程3s,时间,根据公式svt求得,而不能使小车从斜面中间滑下后用停表测出时间3t,因为小车从顶端滑下和从中间滑下到达底端时速度是不同的。
路程(c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cm/s)s1= t1= v1=s2= t2= v2=s3= t3= v3=结论:。
4、注意事项(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和,使用时要放对、读对、记对。
(2)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释放。
(3)调整斜面的高度适中,使小车刚好从斜面上滑下,不能太快,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
(4)计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
必须专人操作。
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
练习:1、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形如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科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组长:
______、路程的公式是
来测量长度,利用______
,我们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小木板的时间
v
”有了怎样的认识?
)超声波测距法测速;
)雷达测速;
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甲
图的停表(
图3-12
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
5 min行驶1000 m。
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
,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m/s __________________m/s。
3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
滑行52 m后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停车,车的平均速度是
h他又看了一下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
(填“大、小
)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cm v。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过的总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测量平均速度是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特性。
目标•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进一步认识平均速度对物体运动的描述。
准备实验实验材料•直线轨道•尺子•计时器•小球实验步骤1.将直线轨道平放在水平台上。
2.在轨道上选择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并用尺子测量起点与终点的距离。
3.将小球放在起点位置,准备好计时器。
4.同时开始启动小球和计时器,记录小球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
5.根据测得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小球的平均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数据根据上述实验步骤,我们进行了多组实验记录。
以下是其中一组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次数起点到终点距离 (m)所用时间 (s)1 2.0 1.02 3.5 2.03 4.0 3.54 2.5 1.55 1.7 1.2数据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每次实验中小球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速度 = 总路程 / 所用时间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以计算每次实验的平均速度并将结果填入下表中:实验次数起点到终点距离 (m)所用时间 (s)平均速度 (m/s)1 2.0 1.0 2.02 3.5 2.0 1.753 4.0 3.5 1.144 2.5 1.5 1.675 1.7 1.2 1.42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出小球在每次实验中的平均速度。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小球的平均速度在不同实验中存在差异性。
这是因为每次实验中所选用的距离和所用时间不同,从而导致平均速度的变化。
此外,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平均速度与物体的直线运动特性相关,在同一直线轨道上,平均速度越大,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平均速度与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相关,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行进的路程越大,平均速度越大;•平均速度是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平均水平速度,不能完全描述物体的运动特性,例如物体可能存在变速等特殊情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会使用停表测时间。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能力。
解读目标学习本节实验内容,需要大家认真思考,理解实验的原理,提高大家的动手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学法指导定向自学1、在第三节我们学习了速度的计算公式v=s/t,我们知道只要知道公式中的两个物理量,就可以计算出第三个物理量。
2、如果我们想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v ,就可以先通过测量物体运动通过的,同时测量出物体运动这段路程所用的。
然后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3、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长度)需要用,而测量时间则需要用到。
知识准备平均速度物体做变速运动时,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和的比值。
设计实验:1、实验目的:测量物体某个运动过程的。
2、实验原理:(公式)。
3、实验器材:(观察课本图1、4-1,思考需要用到的器材)4、实验过程(1)、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 ,将s1 和后面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测量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t1。
(3)、根据所测得的数据s1、t1,利用公式计算出这个运动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放在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5)、测出小车从顶端滑过斜面的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t1=v1=s2=t2=v2=切记:物理量的记录包括数字和单位实验分析:通过比较两次实验中小车的平均速度,发现v1和v2并不相等,说明小车的运动不是直线运动。
学生预习时,记不清的知识可以查阅课本或者资料检查讨论检查预习情况讨论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在小组中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反馈展示小组在定向自学中的疑难问题:1、以下有关物体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物体速度越大,物体跑得就越远B、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C、速度小的物体跑的距离不一定小D、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直接反映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2、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
课题:测量平均速度
导学目标知识点
1. 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导学方法:观察实验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 )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
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 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一、课堂导学
1. 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
4.分析自己跑步(竞走、行走)的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特点,比较哪一段最大?为什么?
5.为测量运动员短跑时的平均速度.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每隔10m作一记号.选出4位记时员分别站在10m、20m、30m、40m处;让该运动员跑完40m路程即告实验完毕。
(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_______和_______;
(2)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
(3)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三.课堂练习
1.小明在利用图7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请根据这些数据
把表格填完整。
底端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猜想:
(1)你的猜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利用图7中所给器材来验证你的猜想,具体实验步骤是:
3.如图9所示,一列长为120 m 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3000 m 长的大桥,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 s ,求火车过桥时的速度是多少?
4.在火车站,通常可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
T13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T14列车由上海开往北京,这两次列车每天各发一列车。
自北京到上海铁路线长1462 km ,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1)T13、T14列车运行时间是否相同?这两次车全程运行时间差是多少?
(2)计算列车由北京驶往上海全程行驶(不包括列车在中途站停车的时间)的平均速度多大?(用km/min 做单位) (3)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估算,T13与T14列车相遇地点距北京大约多远(铁路线长)?大约什么时间相遇?
5.小高参加学校田径队进行短跑训练,王老师为了帮他进一步提高成绩,对他的百米成绩进行了分析测试.在每隔20m 处安排了一个计时员,各计时员在发令员鸣枪时起动秒表,
图
8
图9
跑经指定位置时按停秒表,他们的读数分别是2.9s、5.5s、7.9、10.7s、12.8s.通过这些数据可知道:
(1)小高跑100 m的平均速度是;
(2)小高在第个20m速度最快,平均速度是;
(3)小高在哪几个阶段的速度低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了提高成绩,你对他有什么建议?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