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草药安全生活药物安全认识药品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15
1、中藥與草藥之區別(安全生活─藥物安全─認識藥品)1.1、來源中藥係指採用中國傳統醫學治病之理論為依據,將天然來源之動物、植物、礦物、菌類等自然資源之材料擷取有用之部位或全部,經過四氣(寒、涼、溫、熱等四種藥物之性質)五味(辛、酸、甘、苦、鹹等五種藥物之味道)之原則加以分析判斷其性質與功效,經中醫師採用後作為治病之藥材即為中藥。
因此中藥並不限於中國大陸生產之藥材,像許多中藥材的名字被冠上「洋」或者「番」字則大多代表產於其他國家者,例如番紅花、番瀉葉、西洋參等。
中藥材由於為了儲藏及使用之方便,多經過乾燥、切片後使用,大部分的中藥尚需經過加工處理(稱為「炮製」)去除雜質、減輕其毒性、增加其藥效後才供作使用。
此外中藥材通常很少單獨使用,一般均與其他中藥材依照中藥君、臣、佐、使之理論組成方劑(例如:四物湯由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等四種中藥所組成)後供作醫治疾病之用。
草藥之來源大多源於地區性野生植物之經驗用途累積,與中藥最初之起源-經驗流傳之醫學相類似,在部份醫藥不普及的地區,基於治病需要,採集附近野外生長之植物當作藥材來使用,草藥之療效經口耳相傳得以延續下來,由於草藥在人類使用的時間較短,累積經驗較不充足。
台灣草藥之來源與療效大約可區分為福建、廣東及原住民等三大體系,雖然部分草藥確實具有治病效果,但仍待更多經驗累積及現代科學之驗證。
一般草藥均取材於草本、藤本或木本等植物資源為主,其藥材處理通常僅經過曬乾或切片,未如中藥經過更完整之炮製處理。
有趣的是部份草藥與中藥竟是相同植物來源,例如:車前草為民間流傳之消炎利尿之草藥但其種子採集後卻是利水滲濕之中藥車前子,忍冬科植物金銀花全草為民間清熱解毒之草藥,採集其花蕾即為清熱解毒中藥之金銀花。
1.2、安全性中藥由於在中國使用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自神農氏嚐百草以來累積了許多人類用藥之經驗,對於中藥功效、副作用、毒性等優缺點亦隨使用時間而累積,並且記載於許多古代醫藥文獻典籍,中醫師及藥師能根據古代典籍之珍貴資訊寶庫謹慎使用中藥,因此中藥使用上較為安全。
药物的中药鉴别药物是人类用以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重要物质,其中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和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中药材种类繁多、形态相似,且存在质量差异,需要通过鉴别方法来确保中药质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就药物的中药鉴别方法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外观鉴别法1. 形状特征鉴别中药在药材形状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形态特征是进行鉴别的重要依据。
例如,白术呈现出根茎近圆棒形,色泽乳黄色,具有明显的纵向纹理;枸杞子的果实为椭圆形,表面多皱纹;当归子呈圆锥形,并有明显的纵向细纹。
通过对药材的外部形态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初步判断其真伪和品质优劣。
2. 气味特征鉴别中药材的气味也是判断其真伪和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嗅闻药材的气味,可以判断其是否正品及其储藏情况。
例如,天麻的气味浓郁,有明显的樟脑气味;陈皮具有浓郁的橙皮香味。
通过嗅闻气味,可以对不同中药进行初步的鉴别。
二、理化性质鉴别法1. 显微镜鉴别中药材的显微形态是进行鉴别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采用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细胞结构、组织器官和细胞内成分等,可以确定其真实性和质量。
例如,千里光的叶片表皮细胞具有芒状突起,茴香果表皮细胞具有伞形状毛茸。
显微镜鉴别法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中药鉴别结果。
2. 化学成分鉴别中药材的化学成分是中药鉴别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中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可以判断其真伪和准确性。
例如,野葛根中含有葛根素,鸡内金中含有金丝桃苷。
通过使用相应的化学分析方法,可以得出中药材化学成分的特征,从而进行中药鉴别。
三、生物学特征鉴别法1. DNA分子鉴定中药材的DNA分子特征是进行鉴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分离、扩增和测序中药材中的DNA分子,可以判断其基因组成和真伪。
DNA 分子鉴定可以对中药材进行高效、准确的鉴别,尤其对于繁杂的中药材鉴别更具优势。
2. 酶活性鉴别中药材中存在各种酶类,其活性的差异可以作为中药材质量鉴别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何鉴别中草药如何鉴别中草药鉴别中草药好坏需要望、闻、问、尝、查。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如何鉴别中草药的知识,欢迎阅读。
(1)望:望杂质:灰、沙、泥。
容易误认的药物:矿物类、细粉类等望成色:新鲜为上,陈腐为次,霉变、虫蛀不能用。
叶类:当年为青绿色,陈年为灰黄色;果类:以新鲜度判断望特征:如钩藤、杜仲、鬼箭羽等(2)闻:闻香味:薄荷、藿香、当归、白芷、川穹等闻臭味:墓头回、阿魏等闻霉味:霉变的草药不能用闻异味:化学防腐剂、油剂(3)问:问药名:核对所抓药物的'名称是否名副其实,如野黄芩、野丹参等问产地:如浙白术、淮山药、川贝母、藏红花、辽细辛等(4)尝:尝五味:辛-细辛(麻),干姜(辣),半夏、南星(刺喉);甘-党参、龙眼肉、甘草;酸-乌梅、山查、木瓜;苦-黄连、穿心莲、龙胆草、鸦胆子;咸-大青盐尝特性:粘性-黄精、玉竹、茯苓;吸舌-龙骨、天竺黄;苦而回甜-牛黄、熊胆(5)查:水试法:川红花-水浸液呈金黄色,但花的红色不褪,而伪品则退色;番红花-分藏红花和西红花,入水后药材中所含的番红花甙溶于水,可见有一缕金线下沉并渐渐扩散染水呈金黄色,水面不应有油。
而用红色染料着色并加橄榄油的金针菜或者用纸浆做成的线状伪制品,水溶液呈红色,并有油滴漂浮在水面。
地黄-以水浸验之:浮者为天黄,半浮半沉者为人黄,沉者为地黄。
入药以沉者为佳,半沉者次之,浮者不堪入药火试法:利用有些藤木类、树脂类和动物类等药材燃烧时产生的特殊气味、颜色、烟雾和响声等现象,而用以鉴别药材。
如:降香-微有香气,点燃则香气浓烈,燃时有油流出,烧完则留有白灰。
血竭-放在锡纸上,下面用火烤,熔化后其色鲜红如血而透明,无残渣。
海金沙-易点燃而发出爆鸣声及闪光,松花粉及蒲黄无此现象。
下载全文。
2、如何辨別草藥(安全生活─藥物安全─認識藥品)2.1、植物之分類與命名所更生物體皆更「名字」,不同國家的人以不同語言稱呼相同的生物,因此產生極為混亂的情況,並造成溝通上的困難。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來自不同國家的生物學家組織起來,商議出一套共同的語言把生物命名。
在植物界中,所更原生植物的命名都依國際植物命名規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1988),園藝栽培植物的命名須依園藝栽培植物規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 1980),而蘭花的命名除了依栽培植物規約外,亦須依蘭花命名及登錄手冊(The Handbook on Orchid Nomenclature and Registration),根據以上方式命名的名字,我們稱之為學名,其他的名字則稱為俗名。
目前植物之學名均以拉丁文命名。
命名的方法及過程極為繁複,首先需要認識生物的分類,所更生物分為動物界(Animal Kingdom)及植物界(Plant Kingdom),植物界又分更不同的「門」(Division),「門」再分更「亞門」(Subdivision),「亞門」以下更綱(Class)、「亞綱」(Subclass)、「目」(Order)、「亞目」(Suborder)、「科」(Family)、「亞科」(Subfamily)、「族」(Tribe)、「亞族」(Subtribe)、「屬」(Genus)、「亞屬」(Subgenus)、「組」(Section)、「種」(Species)、「亞種」(Subspecies)、「變種」(Variety)、「亞變種」(Subvariety)及「型」(Forma),此外,園藝品種則更「群」(grex)及「園藝種」(Cultivar)。
一般植物之分類依照林奈氏之分類原則,以界、門、綱、目、科、屬、種依序進行分類。
正确辨析药名,安全使用药物王桂梅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两重性,使用不合理或重复给药会给患者造成生命危险或更大的治疗负担。
我国是世界上药品名称最多的国家,仅西药名称即达7万多个,因商品名、别名太多,造成管理、流通、应用上的混乱。
由于一药多名、不同复方制剂中相同成分等现象普遍存在,同时由于我国居民自我药疗和保健意识较弱,导致我国每年因吃错药而住院的病人达250多万。
为减少一药多名造成的混乱以及由此诱发的药源性疾病,从事医药工作的专业人员也需要正确辨析药品名称,做到安全、准确地使用药物。
第一部分正确辨析药物名称随着市场经济和医药技术的迅速发展,药物的品种日新月异,新上市的药、进口药、国内外合资企业生产的合资药、中西药组成的复方药、老品种的新剂型等品种繁多,剂型各异。
药品名称成倍增加,一药多名的现象使病人甚至广大新老药学工作者辨认药品愈感困难,无所适从。
根据目前用药现状,我们主要介绍临床应用中常见的几类药物名称,以使药学工作者更好地熟悉和掌握药品的名称,指导安全使用药物。
一、药物的通用名及其特点、事例药品的通用名是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载入国家正式药品标准的药品法定名称,即国际非专利名称,指在全世界都可通用的名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列入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药品名称为药品通用名称,即药物的法定名称。
非药典收载的品种,其通用名称采用《中国药品通用名称》的名称。
同一种成分或相同配方组成的药品在中国境内的通用名称是相同的,已经作为药品通用名称的,企业不能对该药品申请专利和行政保护,不得作为药品商标使用,不能注册。
《药品管理法》中同时规定:药品的内外标签、说明书或用于运输、贮藏的包装标签上必须注明药品的通用名;药品的购销记录、签订合同必须使用药品的通用名称。
药品的通用名是唯一不重复的名称,有中文通用名和英文通用名等,如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Aspirin)、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布洛芬(Ibuprofen);抗菌药:阿莫西林(Amoxycillin)、氨苄西林(Ampicillin)、头孢曲松(Ceftriaxone)、诺氟沙星(Norfloxacin)等;抗消化性溃疡药:奥美拉唑(Omeprazole)、法莫替丁(Famo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等都是药物的通用名。
中药材辨别技巧与使用要点中药材是中医药领域重要的资源,正确地辨别中药材的真伪和选择合适的使用方法对于中医药的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材的辨别技巧和使用要点,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中药材。
1. 外观辨别法外观是辨别中药材真伪的首要依据。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草本中药的颜色、形状和气味来判断其质量。
色泽鲜艳且有光泽的中药材通常品质较好;形状完整、无虫蛀或破碎的中药材通常是真品;气味浓郁而特殊的中药材往往更具药效。
此外,还可以通过摩擦、压破或烧烤中药材,观察其是否有自然芳香或独特气味,以进一步判断其真假。
2. 检查标签和包装购买中药材时,务必仔细检查包装和标签。
合法的中药材通常会标明生产厂家、药材名称、产地、生产批号等信息,并且包装完好。
同时,要留意是否有损坏、变形或涂改的痕迹,以确保购买到正品。
3. 看药材的保存方式中药材的保存方式直接影响其质量。
优质的中药材通常是干燥、无污染的。
注意观察中药材袋子或容器是否密封良好,以防止潮湿和异味进入。
此外,最好将中药材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以确保药材的有效性和药效。
4. 注意中药材的煎煮方法正确的煎煮方法可以提取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增强药物的疗效。
首先,根据中药材的性味属性,选择适宜的煎煮时间和火候。
某些中药材需要煎煮更久,而另一些中药材则需要火候更高。
其次,合理控制煎煮的水量和火力大小,以确保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释放。
此外,还可以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煎煮方法,例如水煎、蒸煮或浸泡。
5. 注意中药材的药物相互作用中药材作为药物,其使用也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
在使用中药材时,尤其是配伍用药时,要仔细了解中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通常情况下,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材,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总结起来,对于中药材的辨别和使用,我们可以通过外观辨别、检查标签和包装、观察保存方式、注意煎煮方法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来进行。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有毒中药的鉴别
执业药师在继续教育中需要学习有毒中药的鉴别方法,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有毒中药的鉴别方法:
1. 外观鉴别:观察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状、气味等。
有些有毒中药可能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如有毒植物的毒性器官会有明显的标识。
2. 化学成分分析:通过化学方法对中药材进行分析,确定其中的活性成分和可能的有毒成分。
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使用色谱、质谱等方法对中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 生理活性测试:通过常规的生物学活性测试,如细胞毒性测试、小鼠药理试验等,评估中药的毒性。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评估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
4. 毒性标准和数据库:参考药典和毒性数据库,了解各类中药的毒性症状、剂量、禁忌等信息,以便于准确鉴别和评估。
5. 临床观察:通过医学观察和临床实践,了解中药的毒副作用以及中毒症状,以便于及时警示和处理。
总之,执业药师在继续教育中需要掌握有毒中药的鉴别方法,以确保中药的使用安全。
同时,执业药师还应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中药的评估和使用,提高患者用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药材辨别正确使用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中药材在传统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具有疗效明确、副作用小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中药材作为一种药物,同样需要正确辨别和使用,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副作用和风险。
本文将就中药材的正确辨别和使用进行探讨,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享受中药的疗效。
第一部分:正确辨别中药材1. 观察外观特征辨别中药材的首要步骤是观察外观特征。
中药材通常根据其外观特征进行分类和辨别。
例如,颜色、形状、大小、气味等特征都是辨别中药的重要指标。
因此,我们应该仔细观察中药材的外观,并与专业资料进行对比,以确保辨别正确。
2. 使用专业仪器除了观察外观特征外,使用专业仪器也是辨别中药材的重要手段。
例如,显微镜、柱色谱仪等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分辨中药材的成分和纯度。
通过使用仪器,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第二部分:正确使用中药材1. 寻求专业指导在使用中药材时,我们应该寻求专业指导。
许多中药材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在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使用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
因此,我们应该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或药剂师,根据自身的病情和体质来确定使用剂量和方法。
2.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与其他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应该告诉医生或药剂师我们正在使用的中药材,并咨询是否可以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中药材与药物相互作用的情况,比如陈皮与抗凝药物、金银花与退烧药等。
3. 谨慎选择中药炮制方法中药炮制方法的选择和操作也与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能会对中药材的活性成分产生不同影响,从而改变药效。
因此,在使用中药材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合的炮制方法,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结论:中药材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其正确辨别和使用至关重要,有助于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副作用和风险。
通过观察外观特征、使用专业仪器来辨别中药材,寻求专业指导、避免药物相互作用、谨慎选择炮制方法来正确使用中药材,我们能更好地享受其疗效,并保护自身的健康。
辩证认识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摘要:中药是我国医学上极为重要的药物,对维护人类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中药应用的日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也逐渐增加。
为了规避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本文就中药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药;有效性;安全性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它作为防治疾病的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回归自然”热的兴起,研究、开发、利用天然药物已成为一个重要领域,中药以其优越的疗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但随着中药应用越来越普遍,其应用过程中的毒副作用、药品不良反应(ADR)或药品不良事件(ADE)逐渐增加,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为了降低中药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或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在此就辩证认识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1中药的有效性有效性是合理用药的首要目标。
有效性一般指人们在使用药物时在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同时要确保药品的有效质量。
中药包括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等,除此以外,还包括临床应用较多的中药注射剂。
中药长时间以来都是我国医学上极为重要的药物,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维护作用,其科学性和治疗效果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
有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与分子结构等也已经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如苦杏仁止咳平喘的有效成分为苦杏仁苷,白头翁止痢的有效成分为原白头翁素和白头翁素,天花粉消肿的有效成分为皂甙,三七止血的有效成分为总皂甙,石斛清热的有效成分为石斛碱等。
但在药物的采集、加工、炮制、贮存、保管等方面需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在药物的使用上也必须遵循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药物发挥应有的疗效。
2中药在应用中的安全隐患与对策中药临床应用中的安全隐患包括:不合理应用因素、药物本身因素及炮制、说明书等内容缺失或不规范等情况。
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包括:未实施辨证论治、用法用量不适宜、配伍失宜、中西药联用不当、煎服不当等,以上诸因素都可能引起药品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中药的五种鉴别方法
中药的五种鉴别方法如下:
1. 基原鉴定法:通过对中药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和表面特征的识别,确定药物的基础。
2. 性状鉴定法:通过眼、口、鼻、嗅、手触摸等方法鉴定药物的性质。
3. 显微鉴定法:在显微镜下观察中药的细胞和组织结构。
4. 理化鉴定法:可以分析药物的有效成分和主要成分。
5. 经验鉴别法:包括水试法和火试法。
水试法利用个别中药材和水发生反应的特性进行鉴别,其要求中所含有的特殊成为在水中会发生特殊的现象。
火烧药材,个别药材在被火烧之后,会出现特殊的味道、颜色改变、烟雾或者闪光的现象。
这五种方法各有其独特之处,根据需要鉴别的中药材特性,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鉴定。
2、如何辨別草藥(安全生活─藥物安全─認識藥品)2.1、植物之分類與命名所有生物體皆有「名字」,不同國家的人以不同語言稱呼相同的生物,因此產生極為混亂的情況,並造成溝通上的困難。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來自不同國家的生物學家組織起來,商議出一套共同的語言把生物命名。
在植物界中,所有原生植物的命名都依國際植物命名規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1988),園藝栽培植物的命名須依園藝栽培植物規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Cultivated Plants, 1980),而蘭花的命名除了依栽培植物規約外,亦須依蘭花命名及登錄手冊(The Handbook on Orchid Nomenclature and Registration),根據以上方式命名的名字,我們稱之為學名,其他的名字則稱為俗名。
目前植物之學名均以拉丁文命名。
命名的方法及過程極為繁複,首先需要認識生物的分類,所有生物分為動物界(Animal Kingdom)及植物界(Plant Kingdom),植物界又分有不同的「門」(Division),「門」再分有「亞門」(Subdivision),「亞門」以下有綱(Class)、「亞綱」(Subclass)、「目」(Order)、「亞目」(Suborder)、「科」(Family)、「亞科」(Subfamily)、「族」(Tribe)、「亞族」(Subtribe)、「屬」(Genus)、「亞屬」(Subgenus)、「組」(Section)、「種」(Species)、「亞種」(Subspecies)、「變種」(Variety)、「亞變種」(Subvariety)及「型」(Forma),此外,園藝品種則有「群」(grex)及「園藝種」(Cultivar)。
一般植物之分類依照林奈氏之分類原則,以界、門、綱、目、科、屬、種依序進行分類。
2.2、植物之採集2.2.1、植物採集之安全守則對於採集之地點要事先收集相關環境氣候之資料、地圖及交通狀況等,植物之採集首重安全,一些草藥植物可能生長在懸崖峭壁、沼澤或叢林中,雖然藥材極為稀有罕見,但還是不要輕易嘗試採集以自身安全為第一。
2.2.2、植物採集攜帶工具採集所需之裝備隨個人之目的而有不同,一般專業人士為詳細紀錄採集地點之確切資料,會攜帶各種現代化之儀器設備輔助,例如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高度計、解剖顯微鏡等,一般民眾採集不見得需要這些昂貴的儀器,若一時心血來潮,亦可將植物樣品採集後利用塑膠袋裝妥後攜回家中壓製成標本。
☆專業人士攜帶之工具1採集箱2修枝剪3鐵鏟4標本夾5草紙或報紙6牌號7塑膠夾鏈袋8標籤紙9高枝剪10放大鏡11鋸子12解剖器具13解剖顯微鏡14海拔高度計15小卷尺16望遠鏡17照相機18手套19指南針20油性簽字筆21野外筆記簿22藥品23參考書24地圖25原子筆26鉛筆27雨衣28牛皮紙29水壺30便當盒31手電筒32日用品33土壤酸度測定器34布袋35 野冊(夾標本用)☆業餘人士攜帶之工具1.地圖2. 指南針3. 塑膠袋4.標籤紙5. 原子筆6. 筆記簿7.油性簽字筆8. 手電筒9. 雨衣10.花剪11. 鐵鏟12. 植物圖鑑2.2.3、植物採集之原則(A) 地點:植物之生態習性決定其產地及分佈,有的生長於高山峻嶺,有的則廣佈於平地、路邊,或喜生于河畔、海濱,若想針對某一特定植物採集,應先明瞭其產地與習性及分布以便選擇正確之採集地點。
(B) 時期:採集植物之時期廣而言之四季均可;但植物之開花或結果時期多有固定季節,切勿輕易錯過,花期較短之植物更須隨時注意採集。
本省之開花時期:北部為5-6月,南部為3-5月最多,至於高山則較平地略遲一個月,且有秋季開花者。
影響開花、結果之因素,有高度(山麓與山頂)、濕度、日照及接受陽光量及單株或群體等,亦須特別注意。
果實成熟時期以9-11月為多,均宜按時採集其帶有花,或果實之標本。
(C)原則:在安全及環境許可下,廣泛蒐集,種類愈多愈好,通常同時採集具有花或果實之同種標本應五份以上,以供日後鑑定、參照、比較、交換之用。
1.枝葉:凡具有枝葉之植物,均可供臘葉標本之用。
惟採集樹木枝條時,宜將前年生枝一併剪切,因葉有上葉、下葉之分,草本植物應採帶根之全草,因葉有根際葉、莖上葉之別。
2.花果:辨別植物當以生殖器官為本,採集標本之時,首宜觀察花果,凡標本之花、果兼備者最佳,但植物先開花再長葉者(如楊柳科植物、櫻花等)或花葉具備,或含苞待放,或花期將過,均須分別採集,若採集時間不對,均無花與果則不理想,深山林內之喬木,其花、果均在樹梢,採集極為不便,此時可選林緣、路旁者,因其易受日光而易開花、結果,採集較容易。
雌雄異株之植物,應分別採集其有雌花或雄花之植物標本。
蕨類(羊齒)植物應採生殖(孢子)葉,且葉背具有孢子囊堆者為主,至於營養葉及地下部份,亦應同時採集。
3.葉片:植物有老葉、新葉之分,受光葉、庇陰葉之別,且葉常有變形者(如楠樹、桑樹。
葉之變形與陰陽、乾濕、溫度、日光、海拔、萌芽、強風有關),均須採集,以供辨種之佐證。
又葉片具有敏感性者,應于採下即夾入野冊內,以免失其常態。
4.根部:草本植物之根部,應盡量掘取,有直根系(雙子葉植物),纖維狀根系(單子葉植物),有不定根;變形根之地下根有:貯藏根、菌根;變形根之地上根有:柱狀根、攀緣根、氣根、呼吸根、寄生根等。
5.木材:如以外形鑑別樹種有困難之時,則可借助于木材內部之組織,故宜攜輕便手鋸,鋸其粗枝(長30公分,徑10公分),以便攜返,用供切片,及其他木材性質之測定。
6.藥用部份:凡供藥用之部份,應盡可能採集,以供鑑定或研究之需。
7.寄生植物:宜與寄主一併採集,以便了解其關係。
(D)方法:觀察高大喬木須望遠鏡,採枝則需採集桿(彈簧高枝剪),取根鏟,切幹用鋸,採枝用剪,鑑定用放大鏡及解剖顯微鏡,標本上繫紙牌,上記採集號數,採集日期、地點、學名之後,夾于野冊,或採集筒內。
(E)標本規格:採集之植物標本,長度以35-40cm、寬25-35cm為宜。
2.2.4、植物標本之製作及保存一、臘葉標本製作法所採標本,當時應繫牌號(即紙牌),倘有損壞或遺忘,亦須補繫。
二、乾燥1. 一般乾燥壓搾法(1)將標本從採集筒內取出,加以修整後(除去病蟲害或不良部份,修整長35-40cm,寬25-30cm,剪去過密枝葉),置於乾燥標本紙(市上稱為表心紙,長約50cm,寬約40cm,草紙頗適用,外國專供壓製標本用之吸水紙最佳,價格太貴,報紙吸水力不良,標本易霉爛,可用廚房用紙巾或衛生紙代替,但需時常換紙)內,然後用壓搾器壓之(計有:竹夾壓搾器、籐夾壓搾器、木板壓搾器,可用厚重書本代替重壓)。
(2)標本初壓時,須勤于換紙,剛開始需每二小時換一次,第二次之時間可稍延長,等到枝、葉伏貼時,姿勢已定(約6-12小時),即移入木夾內(每付木夾之標本,以40張為宜,過多則不易乾燥,且易腐爛或變黑),曝于日下,最初一週,每天換紙二次,第3-4日起,標本出水較多換紙要當心,週後每天換紙一次,第一天切勿壓太緊,以免折斷枝葉或花果。
第二天起修整標本姿勢(用鑷子將未平伏之葉片剔平,盡量避免其重疊,並以二、三枚背面向上,以供辨認),實行緊壓,直至乾燥為止。
(3)特別處理:a. 葉質柔軟者,最好於採集時,立刻壓成臘葉標本,否則應放於採集筒內,以免標本受損。
b. 牽牛、忍冬、含羞草等植物,枝、葉甚易萎縮,或觸感銳敏而捲縮,前者宜於採集當時,立即壓入標本夾內,後者應於攜返後,將枝條插入水中,待其枝葉恢復常態,取沾有氯彷(Chloroform)之綿球一團,置於枝旁,蓋以玻璃罩,使其失去觸覺,即行壓製。
c. 大形花果:以刀剖開,用飽和硼酸酒精塗抹,果周圍用紙墊上,以免壓壞花果,且勤于換紙,細心壓製,亦可保有其原形。
d. 易落葉者:預先用開水(95°-100℃)煮1-3分鐘,迨其乾燥後,再用壓搾器壓之。
e. 肉質者:開水煮後(脫水),勤於換紙(吸水紙)。
f. 質厚者:勤於換紙。
g. 松柏類:從前多用火烘,至葉面呈有油光(脂凝固),標本乃不變色,惟恐絨毛燒盡,失其特徵,近多採用勤於換紙,且僅以少數標本同壓一處,惟鐵杉(Tsuga),雲杉(Picea),落葉松(Larix)及油杉(Keteleeria)等之少數類,其葉片均易脫落,則以製浸液標本為宜。
h. 子葉及果實之多內者:標本製作不易,總以浸製為宜,通常綠色植物,用硫酸銅15cc,福馬林1cc,水50cc配合之浸液,浸1-2週後,移入水1,000cc,福馬林15cc之溶液內,即可永久保存。
(4).乾燥日數:一般植物、草木、蕨類約10天,禾本2週,蘭類4週。
至於壓搾日數:夏時短,陰雨及冬天則需時較長。
(5).生黴:可塗抹酒精昇汞混合液以去除。
(6).當天採集之標本,應該於該日內壓製,如時間來不及時,可插於水中,或酒水以防葉片枯萎,而不易壓製。
(7).標本紙檢下之後,須經日光晒乾,或陰乾,或用炭火烘乾,以資利用。
2. 火力乾燥法此法無換紙之煩,且其省時與殺蟲及黴菌之優點,惟葉部易皺縮、焦脆易破,標本易變成黑色以及絨毛易消失之缺點;且操作亦非易事,用於多肉、多汁之植物。
以補吸水紙法之不足。
(1).第一天照一般乾燥壓搾法實施,第二天修整姿態,實行火力乾燥法。
(2).報紙四疊,其內放標本一張,20-30張為一束,用金屬網夾之,以烈火迅速乾燥,台報紙烘焦成褐色時,反面再烤,如此轉動4-5次,半天即可製成30張臘葉標本。
(3).欲保持植物天然色彩,避免蟲害,在標本未放入舊報紙之前,用1%硫酸銅溶液,加甲醛溶液各數滴,泡6小時(或煮沸3分鐘),以標本20張為一束,夾於野冊內,綑紮置于乾燥箱內,使之密閉乾燥,木炭爐距離野冊約一尺,炭火紅燒後,且蓋薄灰一層,可免火焰;如用電爐至佳,數小時內即可製成數十份標本。
(4).乾燥時間a. 薄質纖維者:如禾本科、莎草科、蕨類等,約3小時。
b. 多肉多漿者:景天科、仙人掌科、馬齒莧科、天南星科I葫蘆科、茄科、槲寄生科、蘭科等,約需5小時,且以火力乾燥為佳。
c. 枝葉易脫者:柿樹、桑樹、雲杉、油杉及鐵杉。
火乾4小時。
d. 早脫葉者,蘭科之一部,五加科、榕類等,先用開水或酒精浸,使消失生機,火乾約4小時。
e. 地下莖肥大者:石蒜科、百合科及蕨類等之地下莖,最好將地部分切開,分別處理之,火乾約4小時。
3. 電氣乾燥法:烘箱,利用電氣之熱能(20°-150℃)以乾燥植物操本之方法在5C,普通2-3天即可乾燥完畢,誠較前述二法為佳。
報紙四疊,其內放標本一張,30-40張為一束。
為各隔空心紙一張,外用金屬鋼夾,以鐵鏈綑緊,垂直放于烘箱內之鋼架上,其烘箱內之熱氣可直透空心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