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物质”和“物体”的含义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中考物理知识点:物体与物质的区别
中考物理知识点:物体与物质的区别
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占据一定空间、有体积和质量的关物,而物质是指构成物体的材料。
一个物体可以由多种物质组成,同种物质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体,如铁球、铁锅都是物体,而它们都是由铁这种物质组成的。
例1,天平的每一个砝码都有一定的质量,它们的质量任下述情况下会发生改变的是()
A.生锈了
B.放在月球上
C.掉在干净的水泥地上碰了一下
D.气温升高
解析: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物体质量的大小只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形状、状态(温府)没有关系,故B.C.D错误;砝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这一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砝码的质量会增加,故A正确。
答案A
练习1,在下列各种情况下,物体的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是()
A.一把菜刀用了两年
B.进入太空中的字航员所戴的手表
C.钢水浇铸成车轮
D.铁块锻打成铁件
答案A
点拨:看一个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应看它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否有变化,宇航员所戴的手表在宇航员进入太空中时没有任何改变,钢水浇铸成车轮、铁块锻打成铁件,只是形态变化了,其含有物质的多少都没有改变,因此,质量也就不变.对于一接把菜刀,使用中由于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它含有物质的多少是会改变的,则其质量也就改变。
相关推荐:中考物理知识点:一些物体的质量。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考试要求及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考试要求1、知道质量的含义。
会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理解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会用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会用简单的方法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4、了解物质的一些属性及简单应用。
第二部分知识点总结第1节质量一、正确理解质量的概念1、区别物体与物质.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体是一个实物概念,包括汽车、桌子、树等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
物质则是一个宏观概念.比如铁块是物体,而铁就是物质。
再举个例子,锤子钉子两个物体都由铁这种物质构成的,而构成的物质铁多少不同.(概念比较抽象,最好理解,实在理解不了先死记,到后期自然理解了)2、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用“m”表示。
(记住!)基本单位是(),常用单位有吨()、克()、毫克()1t=103kg 1kg=103g 1g=103mg(此处必考估算题,质量、长度、时间、温度、速度的估算值附后,记住!)4、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填空选择都可能出题,理解并记住!)二、质量的测量1、生产生活中测质量常用杆秤、案秤、磅秤、电子称等。
2、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
三、天平的使用(天平非常重要,大考小考都要考,中招不少于5分,先理解,划线的词句常填空)1、基本步骤(1)放:测量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或水平台面,填空)(2)调:先将游码拨回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归零),再调节平衡螺母(“走高端”,哪儿高往哪个方向调),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表示横梁平衡;(3)测:将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左物右砝),用镊子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注意:调节游码相当于在右盘加砝码。
选择填空)测量环节要牢记:左物右码,先大后小。
另外:先估后测,先砝后游。
物质概念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
物质是物质世界的基础,是我们所看到、触摸和感知的实体。
那么,什么是物质?物质的概念又是如何被定义和描述的呢?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指构成宇宙的所有可看见和可感知的实体。
以原子和分子为基本单位,物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物质。
在物质的概念中,存在着多种形态和性质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等。
物质是占据空间和具有质量的实体,通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物质世界。
物质的特性质量物质具有质量,是其固有属性之一。
质量是物质所具有的惯性和引力性质,是物质对外部力作用的一种反应。
物质的质量是可以被测量的,通常以千克为单位。
空间性物质是占据一定空间的实体,具有形状和大小。
不同类型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空间性特征,如固体物质通常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而液体和气体物质则具有流动性和可变形性。
构成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所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是物质最小的可分割粒子。
不同种类的原子和分子组合形成了不同性质和结构的物质。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可以将物质进行分类。
常见的物质分类包括: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是最简单的物质形式。
元素在周期表中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的组成可以根据物质比例而变化,其中各种组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物质的性质物质具有多种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改变物质本质的性质,如颜色、硬度、密度等;而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呈现的性质,如可燃性、反应性等。
物质的演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物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扩展。
现代物理学和化学学科不断揭示着物质微观结构和性质之间的规律,揭示了新的物质状态和性质。
物质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能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然界和社会的⼀切形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由同⼀种分⼦组成的物的最⼩单位简⽽⾔之,就是组成各种形态、⽣命,乃⾄宇宙的基本元素。
物质是什么意思
物质为构成宇宙间⼀切物体的实物和场。
世界上所有的实体都是物质,⼈体本⾝也是物质。
除这些实物之外,光、电磁场等也是物质,它们是以场的形式出现的物质。
物质的种类形态万千,物质的性质多种多样。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式。
任何物质的具体形式都是与⼀定的运动量分不开的。
道⼀切都在以这样或那样的⽅式运动。
只有在运动中,才能维持⾃⾝的存在。
没有运动,就没有东西。
所以,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是物质存在的⽅式。
物质守恒定律
1.早期的“质量守恒定律”(质能关系之前)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或者说,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所以该定律⼜称物质不灭定律。
2.“能量守恒定律”
3.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
4.“信息守恒”(邓宇等)。
物质概念的范畴物质概念是自然科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它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广泛领域和概念。
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它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是物理实在的基础。
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物质都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我们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角度对物质概念的范畴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物质是构成物体的实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感知和触摸的物体,比如水、空气、沙子、金属等,都属于物质的范畴。
这些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它们可以被我们观察、触摸、感知和测量。
在物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密度、体积和其他物理性质来研究物质。
物质的宏观性质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了解的内容,比如材料的强度、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这些都是物质的宏观性质,对于工程、建筑、制造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在19世纪末,化学家达尔文、阿沃加多罗夫等人通过实验证据证明了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它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粒子,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不同种类的原子和分子构成了不同的物质。
通过研究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我们可以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比如化学反应、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等。
在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对于合成新材料、改良原有材料和探索新的物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来看,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其微观结构和相互作用决定的。
例如,金属材料的硬度、延展性、导电性等宏观性质取决于其原子和电子的排列方式和结合方式。
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控制物质的宏观性质,从而实现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能优化。
另外,通过研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变、化学反应、电磁性质等现象,我们可以揭示物质的宏观行为背后的微观机制,这对于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物质的名词解释简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物质的概念,但你知道物质究竟是什么吗?在科学领域,物质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物理学、化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领域。
简单来说,物质可以被定义为构成宇宙的一切,所有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属于物质。
物质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固态中,原子和分子之间的排列紧密结合,导致物质保持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例如,岩石、木头和金属都是固态物质的例子。
在液态中,分子仍然保持着较紧密的排列,但有较大的自由运动空间,因此物质具有流动性和可变形性。
水、酒精和石油都是液态物质的例子。
在气态中,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它们以高速运动,不受限制地填充整个容器。
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气态物质的例子。
物质也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金属、水和盐都是纯物质的例子。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物质以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例如,咖啡、沙拉和空气都是混合物的例子。
除了固态、液态和气态之外,人们还发现了第四种物质状态,即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是一种高温、高能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物质的原子会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粒子。
太阳、闪电和天然气聚变反应都是等离子体的例子。
物质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理解物质及其性质有助于我们解释和预测自然界中发生的现象。
通过了解物质的行为和相互作用,科学家们能够开发新的材料、设计新的药物,以及改进能源和环境方面的技术。
以现代物理学为例,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科学家们通过使用粒子加速器和其他高级技术,深入研究原子、分子和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及其在宇宙中的角色。
最后,物质的概念是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代表了构成宇宙的一切,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通过深入研究物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探索新的科学发现。
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物质是指组成物体的基本单位,是构成宇宙的一切实体的形态。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一般来说,物质主要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在宏观上,物质表现出各种性质和现象,如质量、体积、形状、颜色等。
理解物质概念需要考虑物质的特性、构成以及变化等方面。
首先,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
质量是物质所固有的特性,是物质所具有的惯性和引力作用的表现。
物质的质量是它所包含的原子和分子的质量的总和。
体积是物质占据的空间大小,物质的体积可以通过测量其长度、宽度和高度等来确定。
其次,物质具有形状和颜色。
物质的形状是其外部形态的表现,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
固态物质的分子排列有规则,液态物质的分子排列较为松散,气态物质的分子则自由运动。
颜色是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或反射的结果,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颜色。
再次,物质具有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特性。
通过化学反应,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新的物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物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如导电性、熔点、沸点等。
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测量和实验来确定。
物质的构成主要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一种微观粒子。
不同的元素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元素是指具有一定原子数目和原子序数的物质。
原子根据其内部结构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质子、中子和电子等粒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分子可以是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数量决定了物质的量。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不改变物质的化学成分,只改变其物理状态或物理性质的变化,如固态水变为液态水。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如燃烧、酸碱反应等。
总之,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由原子和分子组成,具有质量、体积、形状和颜色等特征。
物质具有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宇宙万物的奥秘。
辩证唯物主义中物质的概念1. 物质的基本概念我们聊聊“物质”这个词。
其实,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物质,就像我们平时用来描述“石头”、“水”这样的东西。
简而言之,物质就是一切存在的东西,无论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
简单来说,物质就是“有形的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比如桌子上的杯子、手里的手机,这些都是物质的表现。
1.1 物质的定义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物质是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东西。
也就是说,不管我们能不能看到,物质总是存在的。
你看那滚滚长江水,它从来不会因为我们的注意而改变,这就是物质的一种体现。
1.2 物质的特征物质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它的客观性,另一个是它的可变性。
说白了,就是物质是存在的,不受我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同时,它还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冰块在阳光下会融化一样。
2.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好了,我们接下来聊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你可能会觉得,意识是不是比物质更重要?其实,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意识的基础,没有物质,意识根本无法存在。
就像你需要一台电脑才能打字一样,意识需要物质来存在和发挥作用。
2.1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点,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饿了,你的脑袋里会想着要吃东西。
这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意识,想要去找点吃的。
你看看,物质(饥饿)直接影响了你的意识(寻找食物)。
2.2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当然,意识对物质也有影响。
当你决定要去健身房锻炼,虽然最初是意识上的决定,但最终你身体上的变化(比如肌肉的增长)就是物质变化的结果。
这说明了意识对物质的影响力,虽然它并不能直接改变物质的存在,但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和性质。
3. 物质的运动和发展最后,我们得聊聊物质的运动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不仅仅是静止的,它总是在运动和发展。
就像宇宙中的星球永远在运动一样,物质也在不断变化。
3.1 物质的永恒运动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不管是大自然的风吹草动,还是我们生活中的日出日落,这些都说明了物质的运动。
物质的概念定义物质是指构成宇宙实体的实体,是宇宙的基本组成元素。
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等不同的物质状态下。
在古代哲学中,物质被认为是永恒不灭的,是物质世界的基础。
在现代科学视角中,物质不再是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而是由原子和分子等更小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物质是宇宙的基本构成元素,是宇宙中所有存在的事物的基础。
物质的存在与运动是宇宙中各种物理现象的基础,包括能量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化学反应等。
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别。
有机物主要由碳元素组成,包括了所有的生物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类等。
无机物则包括了除了有机物以外的所有物质,如金属、矿石、盐等。
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
质量是物质的重量,是衡量物质数量多少的物理量。
质量是守恒的,即在封闭系统中,物质的总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体积是物质所占据的空间大小,通过测量长度、宽度和高度等尺寸来确定。
物质的体积可以因温度、压强等外部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物质的密度定义为单位体积内所含质量的大小,是一个描述物质紧密程度的物理量。
物质可以具有不同的物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是物质的一种物态,分子间作用力较强,分子运动较小,因此物体呈现出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态是物质的一种物态,分子间作用力较弱,分子运动较大,物体呈现出流动性和不定形状。
气态是物质的一种物态,分子间作用力非常弱,分子运动极大,物体呈现出高度可压缩的性质。
在现代科学角度下,物质被认为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最基本的物质单位,是构成化学元素的粒子。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具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而电子则具有负电荷。
原子通过不同原子核的组合而形成不同的元素。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或离子键结合而形成的粒子。
分子可以是由相同元素形成的纯物质,也可以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物质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的属性,包括了颜色、形状、大小、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关于物质的名词解释物质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物质来造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物质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物质的意思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化学物质,或者是由化学物质所组成的混合物。
根据学科的不同,“物质”概念的具体指称有所不同[1]。
物质为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
例如空气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钢铁和铜、铝,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纤维、塑料等等,都是物质。
世界上,我们周围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物质。
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元素。
元素呈游离态时为单质,呈化合态时则形成化合物。
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最基本的微粒。
分子能独立存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
原子结合形成分子。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解释1.狭义定义:物质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实物、场等客观事物;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式。
例如空气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钢铁和铜、铝,人工合成的各种纤维、塑料,以及各类能量波(如光、热)和场(电力、磁力、引力),甚至更高级形态,如人及人组成的集团、民族、国家等等,都是物质。
总之,世界上,我们周围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物质。
2.广义定义:物质就是存在。
银河艾斯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这句,背离了二元法和语言学的纯粹性。
“不依赖于、意识、客观”三个修饰附加,实际是引入了额外的几个新要素。
所谓“不依赖于”,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而“意识”,和物质相互定义是循环定义,也违背了逻辑;而“客观”,实际是暗示引入了“主观和客观”的新二元,构成了混乱。
实际上定义物质,是极为简单的,并且这也是世界“终极判断”的必然。
物质,就是存在,这样就纯粹了概念。
物质造句欣赏1、在物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表现出高尚的风格。
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者的物质待遇也不断提高。
3、从石蕊试纸显现出的这种物质呈酸性。
4、很多物质能溶于水,这是它们固有的特性。
5、我们要把祖国建设成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如何区分“物质”和“物体”的含义
作者:李伟
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2年第02期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的第一章讲的是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这是学生第一次与“物质”这个词作如此亲密的接触.但是受生活习惯的影响,在他们的脑海当中经常把“物质”和“物体”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课本中的有些描述也不同程度地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如引言中出现的两个例句:①“地球上有高山、大海、空气、有树木、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所需的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浩瀚的宇宙中有数不清的星体,如太阳、月亮等,它们也都是物质.”②“不同物质的属性,例如大小、形状、颜色、质量、电特性、磁特性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在第①句所列举的这些词中除“大海”(可理解成海水)、“空气”外,其他几个都是些有形的物体,应该说它们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第②句中不同的物质确有不同的属性,然而“大小”和“形状”却不是物质的属性,“质量”更不是物质的属性,如:铁是一种物质,我们无法说它的大小和形状如何,更不能确定铁的质量是多少,只有用它做成一个具体的物体后,它的大小、形状、质量才有真正的意义.由此可见,物质和物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正确地区分它们,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他的物理概念,怎样正确地区分它们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 从概念的本质进行对比理解
物体和物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即有区别也有联系.物体是有形的东西,,它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是物体的组成部分.同一个物体可以由同种物质来组成,也可以由不同物质来组成,如生活中用的桌子,桌面可以用木头这种物质制成,桌腿可以用铁这种物质制成,作为“桌子”,它是一个物体,而作为“木头”、“铁”就是不同的物质了.
2 借助质量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
课本中质量的定义是这样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在这个定义当中同时出现了“物体”和“物质”这两个词,这给我们区分它们提供了很大帮助,首先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内所含的就是物质.然后要意识到物质有多少之分,最后要明确质量所表示的就是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也就是说物体的质量大小是由它所含的物质的多少决定的.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无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温度怎么变化,只要物体的组成没有发生变化,物体的质量就不会变化.通过以上比较,不仅使我们区分开了“物体”和“物质”的含义,同时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质量的本质.
3 表示它们的量词是不同的
由于“物体”和“物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活中在描述它们时用的量词是不同的,物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有形状大小之分,一般可以用“个”作为单位,由于所描述物体的特性不同,有时还用其他量词,如桌子可以用“张”,鸡可以用“只”等等,但他们都是一些有形的东西.而物质是以种类来区分的,描述它们的量词是“种”或者是“类”,同一种物质,无论将其构成什么样的物体,材料的特有性质是不会改变的.如铁、铜、塑料等.
4 在运用当中区分它们
巧用它们的区别可以加深对“密度”这一概念的理解.教材中密度的概念是这样的:“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在概念中只出现了“物质”这个词而没有出现“物体”这个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与物体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一
类物质只有一个密度值,无论这种物质组成了什么样的物体,它的密度值都一样.我们可以用
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密度值,但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没有关系.当用不同密度的物质组成形
体大小相同的物体时,由于物质的密度不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也不同,即物体的质量不同.
总之,只有正确理解“物体”和“物质”这两个词的含义,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质量”和“密度”的实质意义,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改变那些不规范的说法,主动运用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更好地为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