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石钟山记6(2019年9月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365.50 KB
- 文档页数:13
《石钟山记》知识要点一、古今异义: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古:往,到;今:适合,舒服)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自以为得其实..(古:两个词连用。
其,那,指示代词。
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
义为“实质上”)二、通假字:南声函胡..(通“含糊”,重浊模糊)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汝识.之乎?(通“志”,记住)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通“叩”,敲击)三、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微风鼓.浪(吹动)而此独以钟名.(命名)枹.止响腾(用鼓槌敲击)动词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响)名词作状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在夜间)事不目.见耳.闻(用眼睛,亲眼;用耳朵,亲耳)形容词作名词:枹止响.腾(声音)定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宾语前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省略句: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磔磔(于)云霄间/有大石当(于)中流余固笑(之)而不信也(代李渤的作法)介词结构后置句:得双石于潭上/而大声发于水上判断句:所在皆是也/或曰此鹳鹤也/或曰此鹳鹤也/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此世所以不传也四、一词多义1、鼓:微风鼓浪(鼓起)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声)如钟鼓不绝(一种乐器。
名词)2、绝: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3、而:扣而聆之(表承接)余固笑而不信也(表并列)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转折)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因果)4、搏:水石相搏(击,拍;动词)森然欲搏人(抓;动词)5、然:然是说也(然而)石之铿然有声音(……的样子)6、自:自以为得之矣(自己。
代词)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
介词)7、焉:崆崆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是”即“到那里”)心不在焉(指示代词,那里,这里)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于是余不叹焉/如乐作焉(语气助词,啊,呀。
)8、莫:至莫夜月明通“暮”,名词)故莫能知(不。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赏析《石钟山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石钟山记》原文宋代: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竅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竅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8、磬(q 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
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
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
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①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四)定语后置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介词结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一词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3、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石钟山记》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作品原文:石钟山1记《水经》云:“彭蠡2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3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4浪,水石相搏5,声如洪钟6。
是说7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8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9始访其遗踪10,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11,北音清越12,桴止响腾13,余韵徐歇14。
自以为得之15矣。
然是说也,余尤16疑之。
石之铿然17有声者,所在皆是18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19七年六月丁丑20,余自齐安21舟行适临汝22,而长子迈将赴23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24,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25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26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27欲搏人28;而山上栖鹘2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3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31也。
余方心动32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33如钟鼓不绝。
舟人34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35,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36而为此37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38,可坐百人,空中39而多窍40,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41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4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43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44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4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46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47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48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49虽知而不能言50。
此世所以不传也51。
而陋者52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53,自以为得其实54。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注释】《石钟山记》宋·苏轼《水经》①云:“彭蠡②之口有石钟山焉③。
”郦元④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⑤。
是说⑥也,人常疑之。
今以⑦钟磬⑧置水中⑨,虽⑩大风浪不能鸣(11)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12)始访(13)其遗踪(14),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15)。
自以为得之(16)矣。
然是说也,余尤(17)疑之。
石之铿然(18)有声者,所在皆是(19)也,而此独以钟名(20),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21),余自齐安(22)舟(23)行适(24)临汝(25),而长子迈将赴(26)饶(27)之德兴(28)尉(29),送之至湖口(30),因(31)得观所谓石钟者(32)。
寺僧使小童(33)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34),余固(35)笑而不信也。
至莫(36)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37)欲搏人(38);而山上栖鹘(3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4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41)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42)也。
余方心动(43)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44)如钟鼓不绝(45)。
舟人(46)大恐(47)。
徐(48)而(49)察(50)之(51),则(52)山下皆石穴罅(53),不知其浅深(54),微波入焉(55),涵澹(56)澎湃(57)而(58)为(59)此(60)也。
舟回至两山(61)间,将入港口(62),有大石当(63)中流(64),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65),与风水相吞吐(66),有窾坎镗鞳(67)之声,与向(68)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69)焉(70)。
因(71)笑谓迈曰:“汝识(72)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73)之无射(74)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75)之歌钟(76)也。
古之人(77)不余欺(78)也!”事不目见耳(79)闻,而臆断(80)其(81)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82)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83)虽知而不能言(84)。
《石钟山记》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石钟山记苏轼〔宋代〕《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石钟山记》【文学常识】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散文位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词一改词的婉约,属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2、记:文体名。
掌握本文因事说理的发表议论法。
3、纪年法:(一)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干一支互相结合以纪年,六十年一轮。
(二)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如开元,天宝为唐玄宗的年号。
(三)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多在春秋,战国时代。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鲁孝公三十年等。
(四)公元纪年法。
【通假字】1、扣而聆之(“扣”同“叩”,敲击)2、南声函胡(“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3、至莫夜月明(“莫”同“暮”,晚上)【词类活用】A.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
鸣响B.名词做动词:1、微风鼓浪鼓:振动2、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C.名词做状语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b)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c)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e) 主观臆断臆:凭主观想象【古今异义词】1、余方心动欲还心动:古义,心惊;今义,内心有所触动2、空中而多窍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3、自以为得其实其实:古义,它的真相;今义,实际上4、而渔工水师水师:古义,船工;今义,水军【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夜晚,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助词,相当于“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代词,那里)④如乐作焉(句末语气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击,动词)8.之①汝识之乎代词,代钟声②笑李渤之陋也的,结构助词③石之铿然有声者定后标志,助词9、而①而况石乎表递进②扣而聆之表顺接③而此独以钟名表转折,但是④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表并列⑤徐而察之表修饰⑥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因果,因而10、虽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即使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虽然11、言①言之不详说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用文字表述、记载12、然①然是说但是②石之铿然有声者······的样子1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14、因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而②因笑谓迈曰于是15、绝①至绝壁下陡峭的②如钟鼓不绝断绝③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⑤绝云气,负青天穿越【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然)桴止响腾(传播)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文言句式】1.判断句:A、“······者,······也”式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B.“······也”式此世所以不传也此鹳鹤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