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杜绝不良行为说课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20
2.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教案连南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案备课时间:2017年 11 月 8日(第 10 周星期三)课题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课型新授课课时2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了解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和处罚方式,认识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等违法行为的危害。
认知:了解有关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含义与内容,认识“黄、赌、毒”的危害。
2、情感目标:树立行为的底线──禁区意识,自觉守法,预防犯罪;树立以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为荣、以有违法行为为耻的观念。
情感态度观念:树立行为的底线──禁区意识,在内心筑起防线,自觉抵制不良行为;树立以遵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荣、以有不良行为为耻的观念,远离违法行为。
3、运用目标:懂得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运用:培养明辨是非自我控制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杜绝不良行为,自觉依法律己。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危害;识别不良行为,懂得其危害,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难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类别;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预习指导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观察并收集涉及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和现象的材料。
分组收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黄赌毒”危害和筑起内心防线对策的有关案例与材料;收集预防不良行为的名言警句;排练小品“竹生会怎么做”。
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着落前的意外”。
讨论问题: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意外吗?对我们有何启示?归纳:0.77千克的泡沫将航天飞机左翼防热瓦砸了一个小洞,热量进入机体引起爆炸;这是人为的一点点失误,却酿成了机毁人亡的悲剧。
过渡:我们中职生正值青春年华,如同这“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也许有时会因为一个小小的故障,就足以折断我们自由翱翔蓝天的羽翼;一次不良行为、一次违法行为、一次犯罪,都有可能毁了我们的一生(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说课稿第2框题《杜绝不良行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四单元第9课第2框“杜绝不良行为”。
根据要求,拟定了说课提纲,包含四个方面。
一.课程设计理念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青少年有限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青少年常常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种诱惑和不法侵害。
尽管我国为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从家庭、学校、社会、法律等不同方面制定了保护措施,但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些保护措施有时难以落到实处。
本单元分为两课,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引导青少年识别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道德意识,懂得违法无小事,严格律己,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违法行为。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使学生了解有关犯罪和刑法等方面的法律常识,增强守法意识,自觉依法律己,防止职业腐败和提高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自觉性。
《杜绝不良行为》这个框题通过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对比,引导青少年认识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再到违法乃至严重违法犯罪的过程。
让青少年懂得很多犯罪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轨迹。
但是,区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不是本课的最终目标,区分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领悟“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培养自律的意识。
对于青少年而言,防微杜渐是最好的方法,有错即改,远离违法和犯罪。
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1)了解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相关知识(2)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并掌握预防不良行为的方法,培养辨别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
(4)学会抵制不良诱惑。
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为做知法、用法、守法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对于身处叛逆心理年纪和法律意识欠缺的青少年来说,重点在于引导他们懂得沾上不良行为后得不到及时纠正,就可能逐步发展为违法甚至犯罪的危害后果,才能让学生懂得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从而自觉增强防微杜渐的意识,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和杜绝不良行为,所以把认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确定为教学重点。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杜绝不良行为》说课稿秦皇岛市抚宁区红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杜绝不良行为》。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阐述我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意图。
一、说教材分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的内容。
本教材立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本课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进而增强自控力,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不仅违背社会公德,严重的还触及法律,涉及到了道德和法律两方面的内容,为学习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奠定基础。
因此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视频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哪些是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并通过案例和图片认识到严重不良行为特别是黄、赌、毒的危害。
运用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制订自我管理公约,形成自我控制,自我防范的能力, 在今后的生活中能严以律己,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加强自身修养,筑起内心防线,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教学难点:认清不良行为的危害,做到防微杜渐二、说学情分析学生专业分析:我授课的对象是2017级焊工班班学生。
该班30名学生全部为男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工厂工作,不良行为会对他们的事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学生现状分析:该班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较差,自我要求不严格,缺乏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部分同学已染上抽烟喝酒等恶习,思维活跃,乐观,动手能力强,上课容易调动积极性。
三、说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基于本框题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现状:《新课标》要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主要采取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故事、诗歌、漫画等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活动,在活动和讨论中得到认知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法上采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最后做出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已,避免违法犯罪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知道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了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理解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即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明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3)在实际生活中,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情感态度观念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3.运用学会区分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能判断中学生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初步做到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这一重点内容包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危害性,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该类行为的处罚。
从理论上讲,该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占据的分量很重。
从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来看,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需要认识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处罚,从而增强守法意识。
从实践的角度看,只有认识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才能认同法律,自觉守法。
从现实生活来看,部分中职生存在对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问题,不懂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才会出现违法的现象。
这就要教育学生认同法律,自觉守法。
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从理论上看,未成年人身心发育还不成熟,虽然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对社会复杂性认识不足,看问题容易偏激、钻牛角尖;还由于未成年人心理还不成熟,好奇心强烈,喜欢追求刺激,有爱表现自己个性的一面,又有急于融于团体的心理需要,从而出现爱模仿、爱从众的一面。
从实践来看,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常常因一点小事,甚至一个眼神不对自己的心思,就会打架斗殴,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第二课时杜绝不良行为(总第2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了解到全社会都应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懂得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传播淫秽音像制品、吸食注射毒品、参与赌博等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教学重点:1、严重不良行为危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2、犯罪主要特征教学难点:1、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2、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学过程二、杜绝不良行为1、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1)、保护未成年人的重大意义名言: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应当得到保护,他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因此,社会有责任保护他们。
—马克思相关链接: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什么时候实行?它包括什么内容?(2)、保护未成年人的的方式和原则①保护未成年人的的方式主要有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②原则(四方面)应当遵循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原则,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的原则,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的原则,坚持教育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2、严重不良行为危及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重大意义(2)“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①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②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③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④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⑤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⑥多次偷窃;⑦参与赌博,屡教不改;⑧吸食、注射毒品;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3)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及相应的法规条款规定:①严重不良行为表现: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九条:有下列扰乱公共秩序行为之一,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二)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市场、商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的秩序的;(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只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四)结伙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②严重不良行为表现: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二、杜绝不良行为(1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保护未成年人的方式、原则及重大意义;(2)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重大意义;(3)了解常见的严重不良行为的种类及其危害;(4)在实际生活中,要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2.情感态度观念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3。
运用学会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自己和他人,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能自觉抵制吸毒、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赌博等严重不良行为,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严重不良行为危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从理论上看,该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本课教材第二课时占用了很大篇幅,占据很重的分量;从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来说,严重不良行为会诱发犯罪,危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三大严重不良行为,是对近些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诱因的科学总结。
它的提出是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上的一种警示,从某种角度说也是对青少年的保护.在实践中,把严重不良行为上升到法律层面,是从国家层面来加强未成年人对犯罪的预防;在实际生活中,对严重不良行为、不良诱因和不良侵害的自我防范,是从未成年人个体角度来预防犯罪,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所以该内容是教学重点.把握这一重点问题,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1)由学生阅读教材中该部分的相关链接内容,明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关于严重不良行为的规定。
学会判断实际生活中,什么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2)充分认识三大严重不良行为的特点和危害性。
吸毒不仅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传播疾病,而且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提供了市场,诱发暴力、凶杀、黑社会以及其他刑事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历来为国家法律严厉禁止。
毒品是全人类的公害,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涉及,而当前青少年已经成为毒品的最大受害群体,有的未成年人开始涉足毒品,给他们的身心造成极大危害。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第二课时二、杜绝不良行为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未成年人拥有的权利;(2)了解国家和社会从哪些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3)知道哪些行为是严重不良行为;2.情感态度观念(1)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3.运用分辨不良行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国家和社会从多个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的成长。
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主要靠未成年人自己,只有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强自我防范,自己抵制社会不良影响,杜绝不良行为,自觉矫治严重不良行为,才能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2.教学难点认清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做到防微杜渐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良行为。
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智力发展不成熟,在面对不良行为的诱惑和不良行为的影响时,容易受骗、上当、犯错误。
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未成年人懂得哪些是不良行为,懂得不良行为对自身的危害,树立抵制不良行为、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是教学中的难点。
突破此难点方法有:一方面用大量的事实、案例警示学生;另一方面从法律的角度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常见的不良行为的特征,并设法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结构线索教材从分析未成年人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入手,提出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为了保护未成年,国家出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律中明确规定了“严重不良行为”有哪些,从法律层面保护未成年人。
本节内容的最后落脚点是未成年人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三、学情分析中职学生正处在成年与未成年的边缘,身心发展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主见,心智又不成熟。
部分中职生文化课成绩差,内心容易苦闷和烦恼,容易受到诱惑。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一般违法行为的概念和种类。
2. 学生能够分析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明确预防和避免这些违法行为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掌握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
1. 如何使学生认识到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的重要性。
2. 如何启发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讨论教学、互动讲解、案例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导入
1. 教师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2. 通过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第二部分:知识讲解
1. 解释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列举其中几种行为。
2. 分析这些违法行为的危害,如造成财产损失、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等。
3. 讲解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的方法和技巧,如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轻易信任陌生人等。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
2. 聚焦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分析,形成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
第四部分:小结
作业:
针对本人所在的城市,调研一种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了解其危害和预防措施,撰写一篇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