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的三个矛盾
- 格式:pdf
- 大小:18.33 KB
- 文档页数:2
鲁迅先生的人性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揭示深刻而犀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鲁迅先生对人性的见解和他作品中对人性的描述。
一、人性的复杂性鲁迅先生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他认为人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存在。
在他的作品中,他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和事件的叙述,展现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缺陷。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他以自己的疯狂来批判现实社会的愚昧和封建思想的束缚;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阿Q这个自卑的小人物,揭示了人性中的懦弱和自欺欺人。
二、人性的善恶争斗鲁迅先生明确表示,人性中存在善恶的争斗。
他认为,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人往往被迫选择邪恶,善良和正义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比如在《孔乙己》中,他通过孔乙己这个悲剧性的角色,反映了社会对底层人物的压迫和漠视,以及他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和受伤。
鲁迅先生通过这一形象,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的悲剧性矛盾。
三、人性的矛盾体鲁迅先生认为,人性是由矛盾组成的体。
在他的作品中,他展现了人性中各种矛盾的对立。
比如在《呐喊》中,他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揭示了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他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描写,呼吁人们要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和改革,使人性的矛盾能够得到解决和统一。
四、人性的解放与觉醒鲁迅先生对人性的描写,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负面的批判,他同时也寄予了对人性的解放和觉醒的期望。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分析和对个人的觉醒,人们才能摆脱束缚,实现自身的价值。
比如在《药》中,他通过对医生小偷的描写,展示了个体在社会现实中的压抑和无助,同时也呼吁人们要有勇气和决心去改变现状,追求真正的人性解放。
总结起来,鲁迅先生深刻而细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之争,他通过对人性的描述,让读者对自身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揭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而丰富的思想资源,值得我们长期的思考和学习。
通过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性的本质,以及构建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社会的重要性。
鲁迅的作品中的社会矛盾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对于揭示社会矛盾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本文将从几部代表性的作品出发,分析鲁迅作品中所展现的社会矛盾,并解读其对社会现实的启示。
一、《狂人日记》中的职业矛盾《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狂人的视角展示了一个精神错乱的时代。
狂人以自己的方式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之一——职业矛盾。
在文章中,狂人对于医生的态度变得极其憎恨,这反映出了医生贪婪、不负责任的现象。
这种职业矛盾存在于鲁迅所处的社会中,医生们只关心自身的利益,而对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毫不在意。
通过这一形象的描绘,鲁迅实际上批判了社会的腐败与道德沦丧,但也同时启示了人们要对职业进行正确的选择与对待。
二、《阿Q正传》中的农民与地主矛盾《阿Q正传》是鲁迅的又一力作,通过讲述阿Q这个农民的悲剧命运,鲁迅生动地揭示了当时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尖锐矛盾。
阿Q在文中所代表的是当时被压迫的农民阶级,在地主的统治下艰难生存。
鲁迅通过描写阿Q的遭遇,揭示了农民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农村社会的腐败与不公。
这种社会矛盾的存在,使农民们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
通过《阿Q正传》,鲁迅号召人们关注农民的困境,并呼吁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三、《孔乙己》中的社会阶级矛盾《孔乙己》是鲁迅短篇小说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描绘孔乙己这个小人物的命运,鲁迅揭示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残酷现实。
孔乙己是一个受尽社会歧视的酒保,他因为出身低微被视为社会底层的人。
这种社会阶级矛盾使得孔乙己在面对富人时感到自卑与屈辱,同时也暴露了社会中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与不公。
通过《孔乙己》,鲁迅呼吁人们不应以貌取人,要摒弃对社会地位的刻板印象,以平等和尊重对待每个人。
四、《药》中的医学伦理矛盾《药》是鲁迅的一篇悲剧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王实甫的悲惨经历,展现了医学伦理领域的矛盾冲突。
在文中,王实甫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他面临的社会矛盾在于医学伦理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论鲁迅小说《呐喊》《彷徨》思想的矛盾性摘要《呐喊》《彷徨》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其思想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在情感上,表达了对麻木国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深度上,既看到了人民群众“被吃”的悲惨命运,又看到了每个人都是吃人者的悲哀。
作品中纠结的爱恨情仇,理想关照下的嫉愤情思,以及对人民群众“吃”与“被吃”的深刻洞悉,使作品的思想成为一个深刻的“矛盾体”,体现出鲁迅思想的高深独到之处关键字:鲁迅;《呐喊》;《彷徨》;矛盾性《呐喊》《彷徨》是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写于“五四”新文化时期,资产阶级政党虽然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陈腐、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制度从思想上扼杀了人民群众,使新兴的革命政权只剩下一个空壳。
《呐喊》和《彷徨》是先生心的呐喊,他渴望唤醒几千年来被封建观念束缚、奴役的中国人的灵魂;是先生内心的彷徨,面对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面对着麻木没有活力的群众,孤独无依,进退失据。
《呐喊》《彷徨》是一个非常纠结的“矛盾体”,无论是叙述者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还是对叙述对象深刻本质的体认,以及叙述者所持有的评判标准都具有明显的矛盾性。
一、“爱”与“恨”的相互纠结《呐喊》、《彷徨》思想的矛盾性,首先表现在其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上。
俗言说,乱世出英雄,乱世逼出来的不仅仅是文治武功的明主,飞檐走壁的将军,还有鲁迅这样高瞻远瞩、目光如炬的思想家、文学家。
凭借新式枪炮的入侵的帝国主义、冥顽不灵闭关锁国的清政府、麻木愚昧的底层人民、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祖国,使他在痛恨、无奈、沉默中辗转、彷徨、呐喊,喷发出对人民群众纠结的爱恨。
既有对悠久五千年历史的祖国的满腔热爱,又有对祖国陈腐封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痛恨,既有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又有对其麻木冷淡人性的抨击,既有对知识青年和革命者的赞美,又有对其不幸的无奈。
对笔下人民的“爱”——哀其不幸《呐喊》、《仿徨》, 无论主人公悲剧的文本故事有着怎样的千差万别, 他们都毫无疑问地匍匐在传统“铁屋子”里驯服地接受传统文化的奴役,心甘情愿的等待和接受传统文化将其烹制成一道菜肴, 端上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主义的“人肉筵席”①《呐喊》《彷徨》中陈列着无数失去生命力,失去意志,失去人格的“稻草人”,他们在传统中国的黑暗现实的重压下“奄奄一息”,鲁迅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观照着芸芸众生,对他们悲惨命运寄予着深切的同情。
浅论小说《离婚》中鲁迅对爱姑的矛盾心理【摘要】鲁迅的小说《离婚》中描写了主人公鲁迅与爱姑之间复杂的关系。
鲁迅对爱姑既有依赖又有厌恶,体现了内心的矛盾情感。
爱姑在鲁迅心中既是心灵依靠,又是心理包袱的体现。
随着剧情的发展,鲁迅对爱姑的态度逐渐转变,最终体现出对爱姑情感的矛盾解读。
鲁迅对爱姑矛盾心理的描绘,代表着现实社会中复杂人际关系的缩影,也揭示了爱姑在鲁迅心中的双重角色。
通过鲁迅与爱姑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现实社会中复杂而多样的人际情感,以及个体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关键词】小说《离婚》,鲁迅,爱姑,矛盾心理,依赖,厌恶,情感,角色,态度转变,解读,现实社会,人际关系,心灵依靠,心理包袱。
1. 引言1.1 介绍小说《离婚》《离婚》是鲁迅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迅和其继母爱姑之间的复杂关系。
小说描写了鲁迅在家庭中的矛盾与挣扎,展现了他对爱姑的依赖与厌恶,以及内心深处的矛盾情感。
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窥见鲁迅内心的纷繁复杂,以及他对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爱姑在鲁迅心中既是一种心灵的依靠,也是一种心理的包袱,她的存在引发了鲁迅对爱恨交织的情感。
这部小说不仅揭示了鲁迅个人的心理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在小说中,鲁迅对爱姑的态度转变和情感解读,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中复杂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离婚》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启示意义。
1.2 概述鲁迅对爱姑的关系小说《离婚》中,鲁迅与他的妻子之间的关系被描绘得纠结复杂。
而爱姑则是一个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人物。
鲁迅对爱姑的情感既充满依赖又充满厌恶,这种矛盾心理贯穿着整个故事。
爱姑在鲁迅的心中既是他的心灵依靠,又是他的心理包袱。
鲁迅对爱姑的态度也经历了转变,从最初的依赖到后来的厌恶,最终又转变成一种复杂的情感。
通过对鲁迅对爱姑的情感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
鲁迅的矛盾点素材周扬与鲁迅的矛盾主要有三:一是自1934年开始,“左联”有关人士对鲁迅的批驳文章越来越多了,引起鲁迅反感;二是“左联”解散时对鲁迅意见的漠视,引起鲁迅不满;三是徐懋庸的信等影响到鲁迅对周扬的看法。
关于鲁迅与周扬的矛盾,林贤治在《鲁迅的最后10年》中指出“周扬成了鲁迅一生中最后也是最大的对立面”,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精当的分析。
周扬1933年起任“左联”的党团书记。
“左联”、社联、剧联组成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
“左联”和文总的党团也即党组,直接接受文委的领导。
再后来,成立“临委”的也还是这批人。
这种一元化的组织形式,即使机构臃肿,最高领导人仍然可以控制一切。
周扬是一位颇有领导才能的人物,他充分利用了这种组织的行政化的有效性,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左联”甚至整个文委都变得清一色;一批青年知识者忠诚地围绕在他的周围,随时为他所用。
胡风原来是“左联”的宣传部长,与周扬的关系不错,但是后来周扬发现他在工作中经常闹“独立性”,当然是不能容许的。
1935年周扬任文委书记,至此,周扬完全可以左右整个上海的左翼文化运动了。
鲁迅原先是“左联”执委之一,但很快就辞掉了,作为一个作家,写作才是分内的事情,这个观念在他那里是十分明确的。
加入“左联”以后,特别在柔石等被害之后,不愿有新的交往。
萧军、萧红等是极少数的例外。
即使对于他们,也都劝告说不要陷入内部的无聊的纠纷里,坚持留在外围;所以对于试图扼杀外围作家的批评,他会特别愤怒,以为倘若削弱了外围的力量,那成绩真可以什么也没有的。
冯雪峰和胡风在“左联”时,偶有一些工作方面的联络。
这时鲁迅与“左联”的关系实际上处于一种悬空状态。
胡风任宣传部长时,出版过一个相当于机关报的内部刊物《文学生活》,也曾给鲁迅寄过,后来便中断了。
鲁迅几次在信中提及此事,还说周扬们出过一期的,将“左联”过去的工作批评得一文不值,但又秘密起来,不寄给他看,也不寄给别的一些人看。
他对此的总结是:“到处是用手段”。
鲁迅不看中国书鲁迅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然而他也写作了《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
那鲁迅究竟是要弃国学,还是借以他固有的口吻借以讽刺国民的“拿来主义”。
矛盾的鲁迅,鲁迅的矛盾!现在我们用理性的思维来思考一下鲁迅的观念。
假如说“不看中国书”这是鲁迅先生的主张,然而他自己却依然看着中国书,也就是说这个主张是对人民群众的要求吧。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主张呢?中国传统政治历来有“法骨儒皮”之说,国家治乱之法,便是让民众学习儒家礼仪,而统治阶级却以法家思想及规则去治理百姓。
如果这么说来,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有这样一个深思成熟的想法:鲁迅先生深究天下之大理,穷古今中外之思想!以国学为本,西学为体;国学定于里,西学表于外。
对于治理民国初年的乱世,因秉承国学为大道,西学为细节,才能治乱。
再假如来说,这是“愚民”政策的延续,鲁迅先生的时代,民国初立,中国固有思想控制的解体,新异思想的涌入,中西两大文明的激烈碰撞摩擦出绚丽的火花,然而国家却没有在这之中寻找到真正有益于国家的思想,同时统治者们的口味也偏向于熟悉且可靠的老思想,这一点在蒋中正先生一生治国之中有明显的体现。
鲁迅小说《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就是此类,他们或明或暗地向当局贡献条陈,于是《论宗华民国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恭拟全国人民合词吁请贵大总统特颁明令专重圣贤崇祀孟母以挽颓风而存国粹文》一类的东西出笼,令人啼笑皆非的条陈,不正是在谩骂旧有思维么?鲁迅先生这是在引导新思想的奠定啊!他的“愚民”是不让人民群众跟风那些过多的杂乱思维,呼吁民众摒旧迎新,开启新的思想。
不吝加一句,我想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荆棘之途中找准目标,成就了天大的奇迹。
无论我们怎么看待鲁迅先生对于“是否看中国书”这一观念,我们姑且就当这是他个人的国学研究吧,就和我们现如今研究甲骨文一样一样的。
既然是研究,总有不同的观念,凡是个人,都有偏颇之心,鲁迅先生作为近代中国文坛抑或论坛勾勒出浓墨重彩一笔的文人,其个性,其学问……如此之事,时常有之嘛。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矛盾与反抗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其小说以揭示社会现实为主要特点。
在鲁迅的小说中,社会矛盾和反抗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命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间悲剧,表达了鲁迅对于当时时局的不满和抗议。
一、社会矛盾的反映在鲁迅的小说中,社会矛盾是主要的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狂人日记》中,狂人通过自己的疯言疯语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进行了控诉,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落后。
《阿Q正传》中,阿Q身上的小人气质和自卑心理,通过对时局的讽刺和挖苦,揭示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和危机。
《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孤独和悲哀,揭示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和社会歧视。
二、反抗情感的宣泄在鲁迅的小说中,反抗情感是人物的内在表达,也是反映社会矛盾的必然结果。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为了摆脱既定的命运,不惜赤裸裸地呈现自己的反叛情绪。
《阿Q正传》中的阿Q,虽然在社会经历中屡遭挫折和鄙视,但是他内心深处的自尊和自尊心,仍然表达着不屈不挠的反抗情感。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在受到歧视和压迫时,用自己的骨气和坚强,来表达他的反抗情感。
三、反抗行动的展开在鲁迅的小说中,反抗行动是人物的实际行动,也是人物表达反抗情感的方式。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呼吁人们要解放思想的同时,也使用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反抗行动。
《阿Q正传》中,阿Q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在社会压力和阶级压迫下,他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反抗行动中来。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在表达自己的反抗情感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表现,教育和启示大众,让他们意识到下层人民的苦难和困境。
四、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通过鲁迅的小说,可以发现社会矛盾和反抗情感的反复。
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但是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社会矛盾的存在,如贫富差距,民主缺失等问题,我们需要发挥自己的反抗精神,通过媒体和网络表达我们的不满和要求,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鲁迅启蒙视角所形成的乡村叙事的矛盾性所谓启蒙视角是指以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想来重申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
从而宣扬理性的自律性和以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唯一可靠的求知方式,否定宗教启示的权威,否定神学经典及其公认的解释者,否定传统、各种清规戒律和一切来自非理性的、先验的知识形式的权威。
鲁迅的启蒙视角主要包含人的独立、民主与自由三个方面的内容。
鲁迅先生以五四时期的精神来审视当时的中国农村与农民的。
他看到了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封建“四权” 对妇女的压迫,等级森严的压迫等等。
但是鲁迅以乡村叙事的启蒙思想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试以《故乡》为例进行阐述。
一、单一的启蒙标准,启蒙叙事强化。
启蒙思想宣扬理性的自律性和以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唯一可靠的求知方式,否定宗教启示的权威,否定神学经典及其公认的解释者,否定传统、各种清规戒律和一切来自非理性的、先验的知识形式的权威。
而鲁迅先生的启蒙标准却显得单一,启蒙叙事强化。
他只关注捕捉农民愚昧、隐忍、忍辱负重一面;农村贫穷、落后、科技落后一面;极力地展示农村病态、萧索、荒凉一面。
例如《故乡》中刻画的豆腐西施杨二嫂这一形象,在作者笔下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
她的可笑在于长期的狭隘自私使她已经失去了对自我的正常感觉。
她把虚情假意当作情感表现,把小偷小摸当作自己的聪明才智。
她是属于世俗社会所谓的“能说会道”、“手脚麻利”、“干净利索”、“不笨不傻”的女人。
但在正常人眼里,她这些小聪明心把戏都是瞒不了人、骗不了人的。
所以,人们又感到她的言行的可笑。
人们无法尊重她、爱戴她,甚至也无法真正地帮助她。
她是一个令人看不起的人。
但是当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己正常的努力而获得自己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证的时候,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过一些非正常的、为人所不齿的手段获取这种保证了。
在这个意义上,她又是值得同情的。
二、诗意与现实之间的糅合。
这主要表现在:诗化过去故乡中的人、诗化过去故乡中的事、诗化过去故乡中的物。
鲁迅的小说与现代社会伦理的冲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鲁迅的小说所揭示出的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常常与现实存在冲突。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小说与现代社会伦理的冲突,并从几个不同方面进行阐述。
一、家庭伦理鲁迅的小说中经常描述了家庭伦理的困境和矛盾。
他反映了封建家庭中的封建伦理观念对个体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家庭内部的冷漠和残忍。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伦理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价值观在一些现代家庭中已不再被重视,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主义、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导致了鲁迅小说中家庭关系的困境和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显现。
二、社会伦理鲁迅的小说中常常揭示了社会伦理的荒诞和虚伪。
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悲观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讽刺和讥讽。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伦理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道德观念被现代价值观所取代,个人的权益和自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种价值观的改变导致了鲁迅小说中揭示的社会伦理冲突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
三、人际关系伦理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呈现出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陌生。
他对社会阶级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有着深刻的洞察。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社交网络和虚拟社区的出现使人们与世界更加亲近,但也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和冷漠。
这种现象与鲁迅小说中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冲突相契合,凸显了现代社会伦理观念的差异。
总结:鲁迅的小说作品对于揭示社会现实和探索人性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他的小说中所揭示的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常常与现实存在冲突。
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伦理的改变都导致了鲁迅小说与现代社会伦理的冲突。
通过对这些冲突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的深层含义,并思考现代社会中伦理观念的演变和调适。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矛盾写法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表现出的矛盾写法。
这些矛盾包括百草园的自由与三味书屋的束缚、儿童天性的释放与儒家教育的压抑、家庭温情与封建礼教的矛盾、个人兴趣与读书学习的冲突、成长的快乐与痛苦的并存、传统与现代的交错以及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宁静。
这些矛盾反映了鲁迅对教育、家庭、社会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一、百草园的自由与三味书屋的束缚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期的乐园,他在这里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和自由。
相比之下,三味书屋则代表了严格的教育制度和束缚。
这种自由与束缚的对比在文章中随处可见,如孩子们在百草园里玩耍、听故事,而在三味书屋里则需要安静地读书学习。
这种矛盾的写法展现了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二、儿童天性的释放与儒家教育的压抑鲁迅在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和好奇心。
然而,这种天性在儒家教育下受到了压抑。
孩子们在三味书屋里要遵守规矩,不能随意说话或行动。
这种矛盾的写法对儒家教育的压制性提出了批判,呼吁更加关注儿童的天性和兴趣。
三、家庭温情与封建礼教的矛盾在描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时,鲁迅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家庭关系和封建礼教的问题。
虽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温暖和谐,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这种温情也被压抑。
例如,孩子们在三味书屋学习时需要遵循严格的规矩和礼仪,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这种矛盾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家庭关系的束缚和限制。
四、个人兴趣与读书学习的冲突在文中,鲁迅描述了自己对读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但这种兴趣常常与严格的教育制度发生冲突。
例如,他喜欢阅读《山海经》等课外书籍,但在课堂上需要学习枯燥无味的经文。
这种矛盾的写法揭示了教育制度忽视学生兴趣和需求的问题。
五、成长的快乐与痛苦的并存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也表达了成长过程中快乐与痛苦并存的主题。
在百草园玩耍时,他享受着童年的快乐和自由;而在三味书屋学习时,他则承受着严格的教育制度和礼教束缚带来的痛苦。
从鲁迅作品解析其自身矛盾摘要:通过解读鲁迅作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鲁迅身上存在的三个矛盾,即乡土情节与现代意识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以便更好地认识鲁迅先生的思想。
关键词:鲁迅作品解析矛盾一、乡土情节与现代意识的矛盾鲁迅是一个乡土气息浓厚的现代作家,和众多的现代文学家一样,鲁迅有着留学的经历,这使他很容易受到西方思想的浸染。
这一点,为先生的现代性提供了最强的力量来源。
然而,他留学的国家是日本,当时的日本也是处在变革中的,封建习气浓厚,这造成了鲁迅现代性的异化。
鲁迅的小说、散文多与中国农村有关,《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和《故乡》等众多小说,无一不是描写农村风物,特别是《故乡》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虽然风景美丽,但是反映出的问题却让人深思。
正如先生所讲:“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本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到底这条路是什么,具体往哪一个方向走,我想,先生也不知道,正是这不知道的痛苦让他一直思考下去。
看鲁迅的文章,能欣赏到风景的美,还能看到隐在美下面的痛。
这些问题,只有用现代性的思维来思考,才能清晰地剥离出来。
然而现代文明的代表是商业文明,也就是城市文明,所以,用现代性的思维来思考商业文明下的社会问题,用现代性的文学来描写现代化的城市,才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鲁迅的现代性,是有乡土气息的现代性,这一点,正是不同于张爱玲的。
鲁迅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出于根源,二是出于无奈。
他生自农村,农村的生活经历深深地印在心中,无论何时都不会消磨掉,因而他在写文章特别是在写小说、散文的时候,自然地就会想起小时的生活,自然就会想起农村的人与事来。
鲁迅改变不了自己的根源,因而,在写作上,不会像张爱玲、张恨水那样创作出反映城市生活的作品来。
第二个原因是无奈。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那个时候的人,骨子里有着落后的农业文化思想。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只是在形式上,在内核上都摆脱不了农业文明的影子,也就摆脱不了落后的影子。
浅论鲁迅先生语言艺术中的“矛盾”法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其语言独树一帜,造语精密,词汇丰富。
下面就鲁迅先生的部分作品中,独到的语言特色谈点个人的看法。
鲁迅先生在部分作品中,同一句话里的有关两个词,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其实不然,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我称之为“矛盾”法。
这种“矛盾”法有何妙处呢?下面就一些句子中的艺术现象浅析如下: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开头有这样一句:“……连那最末次的相见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见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人教版)句中“似乎”和“确凿”表面看起来有矛盾,其实不然,目的是为了表达两种意思。
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所以用了“似乎”加以推测;可是追忆儿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故又用“确凿”来肯定。
这样,一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来艺术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这就是“矛盾”法的妙用,是其它手法所不及的,不愧为一代语言艺术大师。
又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初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同在一句,表面上看是矛盾的,而含义是深刻的。
用“大约”是因为这些年来,从没有听到确切的议论孔乙己死的消息,事情已经过了二十多年,只有用“大约”来推测。
说“的确”,是因为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是必然的,不用怀疑。
因为孔乙己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不受人的重视,他即使死了也是无人关心。
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可靠的消息,所以鲁迅先生把“大约”和“的确”用在同一句,更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虽然着墨不多,可艺术地揭示了孔乙己的悲剧。
再如:鲁迅先生《论雷锋塔的倒掉》文中写道:“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吧,——那简直是一定的。
”鲁迅先生在这里运用“大约”、“简直”、“一定”,咋看起来有点矛盾,仔细一想,先表推测,让读者揣摩、玩味,后用夸张、肯定的语气,措辞准确地戳穿了法海的虚伪、凶残,收到了九曲回肠的艺术效果,鲁迅先生的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浅论小说《离婚》中鲁迅对爱姑的矛盾心理引言《离婚》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之一,描写了一个割裂的家庭和爱情。
本文将从爱姑在小说中的形象入手,探讨鲁迅对爱姑的矛盾心理的塑造。
爱姑形象的描绘作为小说主要人物之一,爱姑的形象被鲁迅描绘得十分细致。
她是一个乐天派,喜欢笑,性格积极向上。
但同时,她也有很多伤心的事情,在她的面容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表现出一种深深的痛苦。
她的身上显现出了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一方面,爱姑做着对家庭和义务的努力,却无法得到认可和解放。
她对儿子、丈夫都有着深深的感情,但却得不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另一方面,她也渴望得到自由,她的内心中充满了反抗和不满。
在小说中,爱姑的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在鲁迅的笔下得到了精细的描绘,突显出她的真实性格和内心的挣扎。
矛盾心理的解读爱姑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主要源于她对自身和家庭的认知。
爱姑本来是个博学多才、独立自主的女性,但婚后却被困在寡妇的身份和义务上,没有了自由。
虽然她对家庭和亲情充满了感情,但她的内心却明显的强调她的私人利益。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爱姑的矛盾心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家庭的责任和自由的追求之间的矛盾爱姑对家庭有着严格的道德操守和责任感,却又对家庭的束缚产生了反感。
她知道自己有不属于婚姻的东西,渴望自由的生活,但是道德的约束和对家庭的责任却让她无法追求自由的生活。
2.神秘的男人和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小说中出现的神秘的男人成为了爱姑内心矛盾的源头。
她既对男人的种种特质感到吸引,又对这种行为感到内疚和羞愧。
她明白这种行为是对家庭责任的放弃,而这种放弃会给家庭和儿子带来怎样的影响,让她徘徊在矛盾之间。
3.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之间的矛盾爱姑是个寡妇,她渴望活得像个完整的人,期望自己不再是那个处处受制的女人。
同时,她对儿子和家庭也有着深深的感情。
但这种感情与她自己的个人利益之间产生了矛盾,让她在内心挣扎不已。
结论小说《离婚》中,爱姑作为一个矛盾的人物,反映了鲁迅对女性特别是寡妇的关注。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矛盾用语(推荐阅读)第一篇: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矛盾用语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矛盾用语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鲁迅献身的文学作品,其中有几处用语矛盾,蕴含着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和沉郁的激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启人深思。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近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是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意思是“好像”,表示不肯定;“确凿”意思是“确实”,表示肯定。
这一对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其实正表明了百草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
过去的百草园并不“只有一学野草”,而确实是“我的乐园”,但现在卖给别人的百草园不再是“我的乐园”,而确实只有一些野草了。
过去和现在的矛盾在一句话内表明,于是便有了“似乎确凿”这一矛盾的词语,用来突出百草园“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像是矛盾的,而实际上并不矛盾,它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怀念的深情。
百草园只是童年留下的美好印象,“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印象已经淡薄,也许还不那么确实,因此,“确凿”前面不用了“似乎”。
“只有一些野草”尽管可能有不确凿的地方,那时是“我的乐园”倒是确凿的,“但……却……”表示了语气的急转与肯定。
二、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 “大约”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来猜测的,这正符合孔乙己性格发展的逻辑。
先前,孔乙己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后来又遭横祸,被工举人打折了一条腿,他最后一次来到咸亨酒店的时候,“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薄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靠两只手掰动,到处讨饭,其处境极其艰难了。
从这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由此推测,他可能是死了。
那么,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呢?这是从当时的社会本质上来加以判断的。
这里面深蕴着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包含了鲁迅先生当时的科举制度残害知识分子的无比愤概核对孔乙己的深切同情。
朝花夕拾中的冲突与解决《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描述了作者的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并深入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冲突和对抗。
本文将就《朝花夕拾》中的冲突及其解决进行探讨。
一、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描绘了他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他的家庭对于他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但也带来了一些约束和限制。
鲁迅在家族压力下,面临着无法真正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的困境。
然而,鲁迅并没有被家庭束缚住。
他逐渐意识到,只有摆脱家庭的束缚,才能真正认清社会的现实,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与家庭的冲突和解,鲁迅着眼于改变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
二、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传统文化展开批判,指出它在当时社会中的弊端和阻碍。
他认为传统文化僵化而保守,无法满足人们对知识、思想和文化的追求。
他通过讽刺和讲述自己的故事,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之间的冲突。
然而,鲁迅并不仅仅停留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层面上,他还呼吁人们应该追求一种新的文化观念,摒弃陈旧的观念,延续现代文化的发展。
他在散文中表达了对新文化的渴望,并号召人们勇于尝试和创新,以实现自我解放和社会进步。
三、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冲突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也着重描述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冲突。
他反思了当时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矛盾。
他认为,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但也不能完全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群体的需要和利益。
通过描写自己与周围人的争论和分歧,鲁迅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索。
他主张个体与群体之间应该建立协调与平衡的关系,既追求个人利益,又考虑到整体利益,以实现社会稳定与共同进步。
四、冲突的解决与启示《朝花夕拾》中的冲突并非没有解决之道。
鲁迅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给予了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要勇于独立思考,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又要开拓进取,积极参与到现代文化的建设和变革中去。
其次,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勇于发声。
鲁迅在对抗家庭、社会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真实和坚定,不屈服于压力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