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12轮系和减速器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51
课程机械基础班级15级加工制造升学1、2班任课教师阙建军钟的齿轮系统大钟的齿轮系统某发动机传动系统《闲置的机器》--《摩登时代》传动比一般不大于5-7 可实现较大的传动比轮系的功用:用于原动机和执行机构之间的运动和动力传(一)轮系的类型、定轴轮系每个齿轮的几何轴线都是固定的.)平面定轴轮系:各齿轮在同一个平面或互相平行的平面内运动。
特点:均是由圆柱齿轮组成,各齿轮轴线平行。
含蜗杆的定轴轮系.swf空间定轴轮系2)周转轮系若轮系中至少有一个齿轮的几何轴线不固定,而绕其它齿轮的固定几何轴线回转,则称为周转轮系。
周转轮系是由中心轮、行星轮和行星架组成的。
在行星轮系中,与行星轮相啮合且轴线位置固定的齿轮称为中心;内齿中心轮称为齿圈;齿轮同时与中心轮和齿圈相啮合,其既做自转又做公转称为行星轮;行星轮系与差动轮系两种。
第一课时.可获得很大的传动比.可作较远距离的传动.可以方便地实现变速和换向要求.可以实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对齿轮传动的传动比不能过大(一般i12=3~5,i max≤8),而采用轮系传动可以获得很大的传动比,以满足低速工作的要求。
.可以方便地实现变速和变向要求滑移齿轮变速机构利用中间轮变向机构转向用画箭头的方法表示,主、从动轮转向相反时,两箭头指向相反。
2,圆柱齿轮啮合-内啮合主、从动轮转向相同时,两箭头指向相同。
两箭头指向或相背啮合点。
4,蜗杆蜗轮啮合传动(二)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轮系中输入轴的角速度(或转速)与输出轴的角速度(或转速)之比,即:和k分别表示输入和输出轮;也等于各对啮合齿定轴轮系的传动比:等于各对啮合齿轮传动比的连乘积;其大小等于各对啮合齿轮中所有从动轮齿数的连乘积与所有主动轮齿数的连乘积之比。
=各级传动比的连乘积分析如图所示轮系传动路线。
Z1=1,Z 2=48,Z 3=24,Z 4=36,求轮系的传动比。
Z7第三课时当首轮(或末轮)的转向为已知时,其末轮(或首轮)的转向平面定轴轮系:各齿轮在同一个平面或互相平行的平面内运动。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英文名称: BASIC ON MECHANISM DESIGN授课对象: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开课学期: 第四学期学时数: 48学分数: 3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 考查先修课程: 《机械制图》《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后继课程: 《暖通空调》《建筑施工》开课教研室: 施工与机械教研室执笔人: 刘朝英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目标1 .任务和地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基础理论、机械材料、机械加工工艺和简单机械运动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2 .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工程材料、冷热加工工艺、热处理和常用机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选用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便为学习后继相关专业课打下基础.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具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机械制图等先修课程的基础知识.3 .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各个环节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分析简单机械的运动和结构,以及设计简单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能力,同时对有关机械问题的处理具有较好的基本技能和适应性.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1.教学内容及要求(1)机械基础概论1)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知识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2)机械工程材料1)金属的机械性能2)金属和合金的晶体结构3)铁碳合金相图4)钢的分类牌号和用途5)钢的热处理6)铸铁、有色金属及合金(3)公差与配合1)互换性的基本概念2)圆柱体的公差与配合3)形状与位置公差4)表面粗糙度(4)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平面机构的组成2)平面机构运动简图3)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5)平面连杆机构1)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性质2)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6)螺纹连接1)螺纹参数及常用螺纹2)螺纹连接的基本类型和元件3)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4)螺纹连接的拧紧和防松5)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7)键、花键、无键连接和销连接1)键连接2)花键和销连接(8)带传动1)带传动的类型、应用和特点2)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3)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4)V带带轮的结构(9)齿轮传动1)齿轮传动类型的原理2)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3)齿轮传动条件4)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5)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6)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7)热处理和许用应力8)精度等级和结构设计9)润滑和效率(10)轮系和减速器1)轮系的分类2)轮系的传动比计算3)减速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11)轴、轴毂连接和联轴器1)轴的类型和结构2)轴的强度计算3)联轴器类型、特点和应用(12)滑动轴承1)滑动轴承的种类、特点和应用2)轴承的结构和材料3)润滑剂和润滑装置4)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13)滚动轴承1)结构类型及代号2)类型选择3)滚动轴承的计算4)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2.时间分配和进度:(1)机械基础概论----------------------------2学时;(2)机械工程材料----------------------------5学时;(3)公差与配合------------------------------5学时;(4)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3学时;(5)平面连杆机构----------------------------2学时;(6)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2学时;(7)螺纹连接--------------------------------5学时;(8)带传动----------------------------------4学时;(9)齿轮传动--------------------------------5学时;(10)齿轮参数测定实验-----------------------2学时;(11)轴、轴毂连接和联轴器-------------------4学时;(12)轮系、减速器---------------------------3学时;(13)综合设计实验---------------------------2学时;(14)轴承-----------------------------------4学时;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钢的热处理钢的分类、牌号和用途公差配合和选用平面机构的的结构分析和平面连杆机构螺纹连接的类型和强度计算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齿轮的强度计算(2)难点:铁碳合金状态图钢的热处理机理公差配合的选用计算螺旋副的受力分析和自锁螺栓组连接的受力分析渐开线齿轮传动原理4.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安全工程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学习本课程应具有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等基本知识.本课程为进一步学习液体机械、热工仪表、锅炉及空调等专业课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5.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目《机械基础》-------刘泽深等主编--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0《机械设计基础》---杨可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机械设计》-------濮良贵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四.大纲说明1.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和金工实习,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系统的掌握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的设计和加工工艺,应具有独立设计和初步加工技能.2.配合相应内容应有习题练习,并结合难点进行讲评。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类专业学生的主干基础课程。
因为汽车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所以学习本门课程主要是让汽车类专业的学生对汽车所有机械部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让学生从基础的机械知识逐渐掌握汽车上常用的一些机械构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汽车类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对汽车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参考学时三、课程目标、内容、考核标准(一)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识图、绘图方法;2、了解简单的力学知识;3、掌握常用的机构特性及机械传动方式;4、熟练掌握汽车上常用的连接;5、了解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原理与特性。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项目一常用绘图工具及图样的基础知识1、会使用绘图工具2、掌握图样的基础知识项目二机件的表达方法1、掌握正投影的分类及基本特性2、掌握三视图的画法3、了解剖视图种类及画法项目三零件图1、掌握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2、掌握零件图的识读方法和步骤项目四装配图1、掌握装配图的识读方法和步骤2、掌握装配图的画法项目五机械概述1、掌握机器组成的四个部分,懂得各个部分的功用2、掌握机器、机构的含义与区别3、学会分析构件与零件项目六构件与机构的力学知识1、学会分析构件在受力情况下的基本受力图,懂得构件受力的基本形式2、掌握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概念3、掌握力矩、力偶、力偶矩的概念项目七汽车用轴和轴承1、掌握轴的分类、结构形式及其固定方法2、了解各类轴在汽车中的应用3、掌握轴承的种类、用途和结构特点4、了解轴承的润滑方法及在汽车中的应用项目八连接与支撑零部件1、掌握键的作用、类型及连接特点,了解其在汽车上的应用2、掌握销的分类和功用,了解其在汽车中相关部位的应用3、掌握螺纹连接的主要类型和应用,学会螺纹连接的预紧和放松方法4、掌握联轴器的种类和结构,理解联轴器的特点及用途项目九汽车常用机构1、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工作特性2、掌握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工作原理,了解其在汽车上的应用项目十带传动、链传动和摩擦轮传动1、掌握带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工作原理,了解其在汽车上的应用2、掌握链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分类,以及在汽车中的应用形式3、了解摩擦轮的类型、结构及其传动的原理项目十一汽车齿轮传动1、了解齿轮的用途,熟悉斜齿轮传动的特点与类型2、理解渐开线的形成及其基本性质3、掌握直齿圆柱齿轮及齿轮传动中各部分的名称与正确啮合的条件4、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熟悉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及正确啮合条件5、了解齿轮的失效形式项目十二汽车轮系1、理解轮系的概念,学会分析、判断轮系的种类2、理解轮系的作用及其在汽车中的应用3、掌握定轴轮系传动比的相应计算及齿轮转动方向的判断4、了解轮系中惰轮的概念及其作用5、了解行星轮系的功用及组成项目十三液压传动1、掌握液压传动组成及液压元件的作用,了解液压传动的特点2、了解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分类和选用,了解液压缸的类型和特点3、掌握各种控制阀的结构和符号,了解液压控制阀的工作原理4、掌握各个辅助元件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式5、了解各种液压回路的基本组成,理解汽车上使用的液压基本回路项目十四气压传动1、理解气压传动的工作原理,熟悉气压传动系统的基本组成2、了解汽车常用汽缸的类型和工作原理3、理解气压叶片式马达的结构和工作原理4、掌握各种控制元件的结构(三)考核标准为了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特制订考核标准如下: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穿插技能训练,所以考核分为两部分即理论部分考核和技能训练部分考核。
2018年《机械设计》(单考)(科目代码901)考试大纲
【机械设计】大纲---科目代码:901
《机械设计》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
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2)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知识,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材料和标准;3)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失效分析、计算准则,条件性计算及计算载荷;4)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等技术资料的基本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
1.总论(机械的组成、机械运动简图及平面机构自由度、机件的载荷、失效及其工作能力准则、机件的常用材料及其选用、机械中的摩擦、磨损、润滑与密封、机械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及其设计的一般程序)
2.联接(螺纹联接、键联接、花键联接和成形联接、销联接、铆接、焊接和粘接、过盈联接)
3.带传动(带传动的组成、类型、特点和应用、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应力分析、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其他带传动简介)4.链传动(链传动的组成、类型、特点和应用、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和受力分析、滚子链传动的失效分析和设计计算、链传动的布置和润滑)。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强、应用广、技术知识含量高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零件、机械原理、液压气压传动等基本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应熟悉和掌握工程力学、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及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掌握分析机械原理的基本方法;能作简单的有关计算;会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和选用标准件。
本课程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液压、机械传动等方面的知识,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学习专业技术课程和今后在工作中合理使用、维护机械设备,以及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并旨在培养身体素质好,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具有在各行业从事机电设备、生产线的操作、维护等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坚持以人为本,以应用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与他人相处。
以专业岗位职责需求整合相关教学内容,不求原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注重工程知识了解掌握的广度,培养学生的横向扩展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内容。
以工程材料、机械机构、机械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以及机械零件等工程技术为模块,设计教学单元,每一技术模块关联专业设备的相关内容。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注重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强化学生阶段性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对学生进行机械基础综合能力训练,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三)开设时间与学时开设时间:第1、2学期;学时:125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悉机械工程力学基本知识;2.熟悉机械工程常用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的基本知识;3.了解气压传动和液压传动的原理、特点及应用;4.熟悉常用机构的结构和特性,掌握主要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特点,初步掌握其选用的方法;5.了解机械零件几何精度的国家标准,理解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标注的标注;6.了解机械的节能环保与安全防护知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它不仅为后续课程的正常学习提供保障,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了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一)本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发展史尤其是中国机械发展史,掌握常用的机械工程材料性能及应用,理解机械中的常见摩擦学知识。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并能初步运用这些规律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予以解决2.掌握关于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4.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5.具有对机构分析设计和零件计算问题的运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6.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7.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力的概念,力和约束的表示方法,力矩和力系等,理解力学的一些基本定理和定律,会画受力图,掌握力的合成和力系的平衡计算。
2.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和变形的基本形式。
理解拉压,剪切,挤压与扭转强度的计算方法和受力图。
掌握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分析,内力图及应力分析;四种基本变形的强度计算。
3.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以及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要求学生理解机构和机器的概念,了解机器的组成。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4.介绍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以及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和曲柄存在的条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定位机械设计基础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范型为学科中心型和训练中心型。
结合各种实践教案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方法,具备机械设计初步能力和机械操作能力。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机械设计、机械设备技术改造、机械设备操作、机械维修等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
二、学习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按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分别进行描述:(一)专业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机常用机构分析、设计和使用的基本方法;2.了解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选用方面的基本知识;3.具有分析简单机械的运动和结构,以及设计简单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能力;4.对有关机械问题的处理具有较好的基本技能和适应性。
(二)方法能力目标1.具有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2.具有通过查阅各种技术资料、文献等取得信息的能力;3.具有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的能力;4.具有逻辑性、合理性的科学思维方法能力;5.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6.能够从个案中找到共性,寻找规律,积累经验,举一反三;7.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8.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理实结合的能力;(三)社会能力目标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安全保护意识;2、具有勤学、进取、践能、尊师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3、具有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具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三、学习内容五、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机械设计基础(上)(下)》, 主编齐玉珍、叶巍,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二)参考书目《工程力学》,主编范钦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机械设计基础》, 主编栾学刚,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设计基础》,主编陈立德,高等教育出版社(三)网站资源全国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网站,/中国机械网,/六、考试与成绩评定(一)考试形式1、个人技能考试(考核)安排在平时分段进行,主要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采取口试和实际操作的方式。
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与任务本课程是工科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
课程的基本任务是:1.从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出发,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及“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的原则,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工程概念,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及分析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的力学问题打好理论基础;2.培养学生掌握通用机械零件和机械传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分析、设计、运用和维护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本课程先修要求: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及计算机辅助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2、学习本课程后达到的知识要求:基本知识:(1)机器、机构的概念,构件、零件的概念,机器总体与局部的关系分析(2)力学模型的概念;对力学模型的受力分析方法;力、矩、力偶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3)平面一般力系平衡问题的解法。
(4)各种材料应力—应变图的分析,脆性材料和低碳钢、圆轴扭转试验比较。
(5)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和应力分析、强度计算;减速器轴的弯扭组合变形分析及强度计算。
(6)机构自由度的概念,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7)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的方法,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设计方法。
(8)螺纹联接的基本形式,键联接,销联接的应用范围及特点(9)凸轮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分析,根据实际生产要求的从动件运动规律,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凸轮轮廓曲线。
(10)齿轮的形状、参数、加工及传动特点,受力及失效分析,设计准则建立及设计计算。
(11)带传动的工作特点及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
(12)传动机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减速器中各机构及箱体零件的结构特点,工作要求,(13)轴的类型和功用,轴的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
(14)最新国家标准介绍,轴承类型和型号的选用方法,轴承的组合设计及拆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