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紫菜人工养殖技
- 格式:ppt
- 大小:12.96 MB
- 文档页数:32
福建海兴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企业标准健身牌坛紫菜养殖操作规程2007年-5-1发布2007年-5-10实施福建海兴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发布健身牌坛紫菜养殖操作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健身牌坛紫菜全浮动筏式栽培的海区选择,栽培设施、苗网培育、成菜栽培、采收。
2 定义2.1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2 半浮动筏式栽培紫菜在潮间带的主要栽培形式。
筏架涨潮时随潮水浮于水面,退潮后靠支腿支撑在滩面上,网帘有一定的干露时间。
3 海区选择3.1 固定桩悬浮式3.1.1 底质选择滩面较平坦,适合打桩、下砣的沙质、泥沙质或软泥滩底。
3.1.2 潮区潮间带低潮区,浅海(0到10m等深线内)海区。
3.1.3 营养盐应选择含氮总量在200mg/m3的海区作业栽培海区。
3.1.4 海水流动流速应在10-30cm/s。
3.1.5 比重海水比重在1.015-1.023为宜。
3.2 半浮动筏式3.2.1 底质栽培海区的底质应为沙质、泥沙质,滩面平坦,比降小。
3.2.2 潮位3.2.2.1 苗网培育的潮位,应选择大潮汛干露3-4.5小时海区。
3.2.2.2 成菜栽培的潮位,应选择大潮汛干露2.5-4.5小时的海区(潮间带)。
3.2.2.3 营养盐、流速、比重,条件同固定桩浮筏区栽培要求。
4 栽培设施4.1 固定桩悬浮式4.1.1 网帘4.1.1.1 网线规格90股、84股、78股、72股等,以维尼纶与聚乙烯按3[2(维13+乙塑2)]、3[2(维13+乙塑1)]、3[2(维12+乙塑1)]、3[2(维11+乙塑1)]等比例混捻而成。
4.1.1.2 规格网帘长3.6-3.8m,宽3.2m,帘线30-32条,间距9-14cm,一般网帘重12-13kg(不含网纲重量)为一亩养殖面积,即25张帘。
4.1.1.3 网纲a 条帘宽边两头与中间处共三条作网纲,网纲直径约0.4cm,长4m。
b 用乙稀与维尼纶按3:1混纺而成,计240单丝,或白塑纺成绳。
坛紫菜养殖技术相关研究胡广祖发布时间:2023-04-27T03:19:41.081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3年4期作者:胡广祖[导读] 坛紫菜是一种中国特有的人工栽培的海藻,也称为紫菜、乌菜。
坛紫菜呈现暗紫绿略带褐色,长卵形、亚卵形以及披针形,长度在12厘米到30厘米左右。
坛紫菜中富含多糖、维生素、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可以作为药用或者食用。
目前,坛紫菜的人工养殖技术逐渐成熟,养殖产量、面积以及质量不断提高。
但是在坛紫菜养殖中也会受到养殖品种、气候环境、养殖技术的影响。
本文主要讲解坛紫菜养殖技术的相关研究情况。
身份证:33022519880213xxxx 摘要:坛紫菜是一种中国特有的人工栽培的海藻,也称为紫菜、乌菜。
坛紫菜呈现暗紫绿略带褐色,长卵形、亚卵形以及披针形,长度在12厘米到30厘米左右。
坛紫菜中富含多糖、维生素、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可以作为药用或者食用。
目前,坛紫菜的人工养殖技术逐渐成熟,养殖产量、面积以及质量不断提高。
但是在坛紫菜养殖中也会受到养殖品种、气候环境、养殖技术的影响。
本文主要讲解坛紫菜养殖技术的相关研究情况。
关键词:坛紫菜;养殖技术;相关研究坛紫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在福建省海坛岛上养殖,在宋朝时,被列为贡品[1]。
坛紫菜的资源丰富,味美价廉,其中具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氨基酸以及维生素,是价值较高的营养保健食品。
目前,福建、浙南沿海地区种植较多。
当地长时间使用自养自育的方法进行养殖,导致坛紫菜的产量降低,品种质量出现退化,生长周期缩短,藻体中失去弹性自己光泽,对坛紫菜的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在养殖通过引入优质品种,提高坛紫菜的质量以及产量,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 坛紫菜发展前景坛紫菜的口感较好,具有广大的消费市场,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经济效益较高[2]。
坛紫菜的养殖成本较低,加工生产流程简单,并且生产周期较短,养殖户能够很容易掌握养殖技术,如果能够形成产业链,不仅可以增加养殖户的收入,还可以带动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
坛紫菜养殖技术【品种来源】利用自然的野生坛紫菜叶状体,通过人工诱变、体细胞克隆和单性生殖等技术,获得坛紫菜的变异细胞,将变异细胞单个分离并培养成完整叶状体。
依据其主要光合色素和色素蛋白质含量的高低和它们相互间的比值,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低,生长速度,藻体的厚薄和色泽等指标,筛选出优良突变体叶状体,并将再次获得单离体细胞进行培养。
将获得的叶状体单个分离,利用单性生殖获得纯系丝状体。
纯系丝状体的F1代叶状体,其优良性状经遗传稳定性分析和综合品质测定后,对优良品系的纯系自由丝状体进行扩增培养,并移植于贝壳内使之成为贝壳丝状体,随后进行大田试验。
经大田试验证明为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系,以自由丝状体的方式进行长期保存和应用。
如“申福1号”、“申福2号”等。
【审定编号】2009年坛紫菜“申福1号”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定为适宜推广的选育种,品种编号:GS-01-003-2009。
【特征特性】遗传性状稳定,不能自繁自育;藻体干品乌黑发亮,光泽好;藻体生长大大比传统品种快,快速生长期延长4倍以上,可采收8水以上;成熟期晚,菜质下降速度慢;叶绿素a、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的总含量比传统坛紫菜增加约14%,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增加10.8% 和24.8%;藻体厚度约降低23%,更适合全自动机械加工,产品单价提高15%以上;且耐高温性能好。
【产量表现】与传统坛紫菜相比,在相同海区相同潮位下栽培,平均亩产增加25%以上,产值提高40%以上。
【养殖要点】(一)苗种培育1.进行自由丝状体采苗前贝壳必须彻底清洗干净,紧密平铺于采苗池中,准备经暗沉淀或砂滤处理的洁净海水供采苗用。
2.自由丝状体经切碎处理后均匀地泼洒于贝壳,并立即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于采苗池上,使光线强度控制在200勒克斯以下。
黑暗处理到第二天,将池周边的黑薄膜掀起一小部分,使光线控制在500勒克斯左右,至第五天黑膜掀开大半部分,使光线控制在1000勒克斯左右。
紫菜升降式养殖技术福建敖江口、闽江口贝藻养殖区,从1977年开始,坛紫菜一直沿用筏架浮水式养殖,到了1998年,官岭村菜农们不断实践创新,改用定柱吊调式养殖,它可向10m深线浅海扩展,且具有质量好、产量高、管理方便、防病力强的优点,使该区的紫菜生产,在育苗、养殖和加工等方面都得到迅速的发展。
现将该区坛紫菜升降式养殖经验和技术介绍如下:一、养殖区的选择与水质江口外海域,有风浪大,潮流畅通和淡水注入的条件,它能够促进气体的交换,营养盐的吸收,水温和盐度的调节,水质的更新,便于清除杂藻和杂物,以及减少病敌害,这是坛紫菜养殖取得高产优质的有利因素。
该养殖区处于两江口外海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但依现有养殖器材,定柱吊调式养殖还应选在10米左右的深线浅海,顺潮流和风浪的方向,选用沙泥或泥沙底质,不要设在航道、码头、避风坞的附近,以免船舶撞坏帘台,应避免江水直冲,选择缓冲带区。
该养殖区9月至10月,水温28.5℃至24.5℃,在养殖期间,28℃以上少有或短暂,11月至12月为23℃至15℃,1月至3月为10℃至15℃,坛紫菜幼体适应25℃,超过28℃或长时间保持28℃都会影响生长,20℃以下生长缓慢。
当叶状体长大后,适应20℃~15℃生长。
因此,加强管理,调整好水层水温,可促进生长增收。
该养殖区,硝酸氮50mg~180mg/m3,亚硝酸氮4mg~12mg/m3,铵氮10mg~32mg/m3,磷酸盐6mg~39mg/m3,丰富的营养盐,有利于坛紫菜生长,除了远离两江口的海域,才有偶然低于20mg/m3的氮量。
当低于20mg/m3,将影响紫菜生长,甚至引起病变。
该养殖区海水pH值在7.56~8.75,盐度在32‰~16‰,适合坛紫菜养殖,且经常有敖江和闽江的淡水注入,更使坛紫菜生长良好,味美质高,但要警惕和防患两江洪水冲击,水质长时间偏淡,容易引起病变。
如有工业、生活污水,不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的水流排入,应定期测定海区有害物质的含量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
坛紫菜插杆式养殖要点及管理措施胡祖广发布时间:2023-05-05T01:04:41.834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4期作者:胡祖广[导读] 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坛紫菜插杆式养殖方式在一些地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养殖方式可以降低苗种在海水中漂浮的时间,缩短育苗周期,提高成活率和苗种生长率。
本文主要分析坛紫菜插杆式养殖技术要点和管理措施。
身份证号码:33022519880213xxxx 摘要: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坛紫菜插杆式养殖方式在一些地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养殖方式可以降低苗种在海水中漂浮的时间,缩短育苗周期,提高成活率和苗种生长率。
本文主要分析坛紫菜插杆式养殖技术要点和管理措施。
关键词:坛紫菜;插杆式养殖;管理措施坛紫菜插杆式养殖是指利用插杆养殖坛紫菜的方法,将插杆的育苗盘安装在海水养殖网箱上,通过插杆把育苗盘固定在网箱之上作为苗种养殖[1]。
坛紫菜插杆式养殖区选址要求:宜选择在地势较高、避风向阳、清洁卫生、海涂平坦开阔、无污染的水域作为养殖区,水体盐度应小于3‰(海水淡化池盐度应大于6‰),水质清澈见底,无污水和有害物质排放。
一、概述坛紫菜是一种喜低温、高湿的大型藻类,属藻丝纲,藻科。
坛紫菜生长适温范围为16~25℃,低于8℃生长缓慢。
坛紫菜富含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包括碘及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主要是磷酸盐)。
其化学成分与人体所需氨基酸相近。
因此,坛紫菜被称为“长寿菜”、“富贵菜”和“天下第一菜”。
坛紫菜是我国传统食用海藻之一,在世界海藻中有较高声誉。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坛紫菜生长周期为一年(正常生长阶段)[2]。
二、坛紫菜插杆式养殖设施(一)养殖筏架采用插杆式养殖技术时,需要制作养殖筏架,制作养殖筏架时需要用到浮筒、插杆、揽绳、桩、吊绳、浮绠等材料。
插杆长度在7~15m之间,分为3段。
制作时,先削尖插杆头部并将其插入底泥,起到固定杆身的作用。
2021.3坛紫菜隶属于红藻门、红毛菜科、紫菜属,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大型食用藻类,主要产于福建和浙江沿海,是我国特有的暖温带种。
由于海区养殖超容量、气候异常变化、环境条件恶化、采苗提前和养殖生产追求“三密”(贝壳壳孢子密、采苗密度密、海区种养密度密)等因素影响,造成了海区养殖过程中出现大面积不出苗、烂苗和烂菜的现象发生。
漳州坛紫菜具有基部牢固、藻体细长、抗病害的特性,能够加工出品质细腻、有光泽、口感鲜美的高质量、高品质的紫菜产品,是紫菜中的优良品种之一。
现将坛紫菜插杆式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养殖海区坛紫菜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依靠海水运动带来的,因此,养殖海区以潮流畅通的开放和半开放式沙泥底海湾为佳,流速以15~30厘米/秒为宜,潮位从中潮到干潮4米线以上为好,海水氮含量为100~200毫克/米3,养殖海区无工业废物排入。
二、养殖设施1.养殖筏架养殖筏架由插杆、浮筒、缆绳、浮绠、吊绳和桩组成。
插杆长7~15米(视潮区),分3段,头部削尖插入底泥1.5~2.5米,用以固定杆身;中间段用于帘架移动支撑,绑有吊绳,控制干露时间;末端离水大于2米。
浮筒长5.2米左右,直径6~9厘米,用以撑系网帘。
浮筒、插杆都是吊绳的终端支撑点。
缆绳由720~900丝聚乙烯制成,4条,长20~40米/条,连接2条浮绠两端和4个桩,起固定筏架作用。
浮绠由720~900丝聚乙烯制成,长100~115米,2条,系于浮筒两头以固定浮筒。
吊绳长6.5~7.5米,由320丝聚乙烯制成,用以调节筏架干露时间。
桩采用竹头做成,长1~1.5米,直径15厘米,中间通空,埋入土深2米。
2.条帘网帘一般为5米×4.8米的长方形帘,每帘由50~60条绳平行组成,绳与绳间距8~10厘米,绳由纱维尼纶和聚乙烯丝混纺而成。
3.筏架装置采用插杆式筏架,1台筏架一般由14根插杆毛竹、21个浮筒、42条吊绳、20片条帘、2条浮绠和4个桩组成。
技术坛紫菜新品种“闽丰1号”养殖试验文I福建省泉州市水产技术站张克烽相邻小的圆柱状浮球间隔3m左右。
②浅海插竹式养殖。
每个养殖小区一般由30列组成。
纵向每列长168m 左右,张挂40张网帘,相邻网帘间隔40~50cm,中间用横竹(浮筒竹)衔接起来(每间隔2张网帘之间的横竹头尾两端各绑一个直径约5cm的不锈钢圈),在每间隔2张网帘左右两边各插I根大竹,纵向相邻大竹间隔8m左右,大竹插入泥土 3.5m左右,并在大竹距顶端1.5~2m处绑上2根近年来,随着紫菜价格的走高,紫菜养殖业在泉州市得到快速发展,并已成为当地藻类养殖的主要产业支柱之一。
由于养殖发展迅速,没注重种质提纯和保护,使得紫菜养殖出现了早熟、产量降低等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紫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为促进泉州市紫菜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福建省泉州市水产技术站与惠安县成森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展坛紫菜新品种“闽丰1号”养殖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地点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净峰镇墩中村海域。
2.试验材料(1)贝壳丝状体苗。
坛紫菜新品种“闽丰1号”贝壳丝状体苗购买于福清融丰水产苗种有限公司;坛紫菜本地传统养殖种贝壳丝状体苗购买于本地坛紫菜育苗场。
(2)海区养殖设施。
①潮间带半浮动筏式养殖设施。
竹桩(长1.5~2m,直径11cm以上)或木桩(长1.2-1.5m,直径6cm以上)、毛竹(支撑柱,长 1.6-1.8m,直径6~8cm)、条形网帘(长3m,宽2m,21条132股的维尼龙绳,间距10cm左右)、桩缆(聚乙烯绳,2800丝)、缆绳(聚乙烯绳,2500丝)、浮纯(聚乙烯绳,1200丝)、绑绳(聚乙烯绳,420丝)和圆柱状塑料浮球(有大小两种型号,小的直径12cm,长12cm;大的直径30cm,长55cm)等。
②浅海插竹式养殖设施。
竹桩(长2.5~3m,直径18cm左右)、大竹(支撑柱,长13m左右,竹头直径为18cm左右,竹尾直径为4cm左右)、横竹(浮筒竹,长4.5m,直径6-11cm)条形网帘(长4m,宽3.8m,41条98股的维尼龙绳,间距10cm左右)、圆柱状塑料浮球(直径30cm,长55cm)、调节绳(聚乙烯绳,840丝或920丝)、浮绽(聚乙烯绳,1200丝)、桩缆(聚乙烯绳,2800丝)、绑绳(聚乙烯绳,420丝)等。
浅谈坛紫菜养殖技术欧洪来(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 莆田 351146)摘 要:我国坛紫菜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其养殖面积、养殖产量与质量,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在坛紫菜养殖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环境、养殖品种、养殖技术成熟等。
基于此,本文将以坛紫菜新品种“申福二号”为例,针对其养殖技术以及具体收成进行探讨,以期望能够为广大坛紫菜养殖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坛紫菜;养殖技术;“申福二号”文章编号:ISSN2096-0743/2020-28-0098前言秀屿区是福建海洋渔业大区,丰富渔业资源和良好区位优势为秀屿渔业发展提供得天独厚条件。
目前全区坛紫菜养殖面积约3万亩,是沿海渔民主要养殖品种。
但本地长期以来存在自养自育的做法,导致坛紫菜产量下降,种质也产生退化,生长周期大大缩短,藻体失去光泽和弹性,严重影响着我区坛紫菜养殖业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申福二号”人工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系,自引进我区以来,亩产超过万元。
为此,本文将围绕“申福二号”的养殖技术进行探讨。
1.坛紫菜发展前景坛紫菜的养殖成本低,生产周期短,加工生产流程简单,养殖户容易掌握相关技术,同时坛紫菜口感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消费群体广阔,经济效益高,一旦做好坛紫菜的产业链,不仅能够给养殖户增产增收,还能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2.坛紫菜养殖技术2.1选择适宜养殖海区水质稳定、潮流畅通、稍有风浪、营养盐丰富和无污染海区,选择中低潮区最好,紫菜干露时间都能保持在3小时左右为宜。
2.2苗种来源及采苗2.2.1苗种选择优良的苗种是实现坛紫菜高产目标的关键。
由于秀屿区自育自养方式存在弊端,影响到坛紫菜的产量和质量,因此从上海海洋大学引进申福二号以来,帮助养殖户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申福二号”新品系具有生长快、成熟晚、质量好、产量高、能耐高温的特点。
2.2.2合理采苗根据秀屿沿海历年海区状况,菜苗时间以每年白露为基准,通常是从每年9月7日开始,经过前期几年实验对比,我们对秀屿区东峤镇下房村和埭头镇后郑村海区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从采苗开始跟踪直至到收成,最终得出结论,合理的采苗时间应当是从每年9月7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