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学习心得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引言脉诊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脉搏变化来判断病情和辨证施治。
本次脉诊实训是我在中医学学习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脉诊技巧的运用,我深刻体会到了脉诊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并对自己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医学素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本次实训的经验和感悟,分享我对脉诊实践的理解和对中医学的思考。
实训经验1. 仔细观察患者在进行脉诊时,我发现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等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都可以为我提供关于患者身体状况和脉象变化的线索。
例如,红色的面色可能暗示患者有热病,苔黄厚腻可能表示湿痰内盛等。
因此,在进行脉诊前,先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是极为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和病情。
2. 灵活运用脉诊技巧脉诊技巧是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到了多种脉象的判断方法,如浮脉、沉脉、细脉、滑脉等等。
而掌握这些技巧并不仅仅是机械地套用,更关键的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例如,对于浮脉,我会考虑到患者有消化不良的情况,而滑脉可能是因为患者体内有寒湿等等。
因此,灵活运用脉诊技巧可以帮助我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进一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3.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实践中,我发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十分重要。
通过与患者交流,我能够获得更多的病史信息和症状反馈,这对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非常重要。
此外,与患者的沟通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因此,在进行脉诊时,我始终注重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并尽力营造一个舒适和信任的环境,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帮助患者。
心得感悟1.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学的瑰宝。
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观察和判断,我们能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脉诊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机械地读取脉搏信息,更是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在中医临床诊断学中,脉诊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象,可以了解患者的虚实、寒热、表里、气血等情况,从而为中医的辨证施治提供重要的依据。
脉诊作为中医临床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广大中医学生和医生的重视和关注。
我有幸参加了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的教学,通过亲身体验脉诊实验,对脉诊这一重要的中医诊断手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取得了一些收获。
下面我就从认识脉诊、脉象的判断和脉诊技巧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认识脉诊在实验课上,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脉诊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对脉搏的位置、性质、节律、深浅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
通过老师生动的讲解和临床实例的介绍,我们对脉诊这一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
脉诊是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了解脏腑功能、病邪性质、病情变化等,是中医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脉象是激动脉血流的肉搏波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有很敏锐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象,来判断其健康状况和病情变化。
在实验中,我们重点学习了手腕部位的脉搏,包括尺部脉搏和桡部脉搏,通过观察和感知这些脉象的变化,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情况、脏腑功能和病邪性质。
二、脉象的判断了解了脉诊的重要性和作用后,我们开始学习如何判断脉象。
脉象的判断需要我们综合运用观察、感知和比较的方法,通过肉搏的形态、频率、节律等进行判断。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多次练习,慢慢掌握了脉象的判断方法和技巧。
首先是观察肉搏的形态,包括脉搏的宽窄、弦紧、数稀、滑濡等特点。
然后是感知脉搏的频率和节律,包括脉搏的快慢、有力弱等情况。
通过这些观察和感知,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状况、气血状况和病邪性质等。
在实验中,我们还学会了脉象的比较方法,可以通过左右对比和前后对比来判断脉象的健康状况和病变情况。
三、脉诊技巧掌握了脉象的判断方法后,我们开始学习脉诊的具体技巧。
脉诊技巧包括摸脉、点脉和把脉等,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敏锐感知和灵活运用。
脉诊学习心得第一篇:脉诊学习心得脉诊学习心得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其中我以为以切脉最为主要,也最能反映一个中医大夫的水平。
确有医者以三指决死生,按脉而知病恙。
且不说中医其他何等神奇,只此一招就可知病在何脏何腑,实在是中医文化之重中之重。
,然而我又确见不少家父同门,从医多年仍不能领会脉诊之精要,只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之流,实在让我心痛。
又觉《中医诊断学》里脉诊部分实在不怎么样,遂在家父指导下潜心研读《濒湖脉学》,实践理论结合。
通过一段时间总算初涉脉诊门路,浮、沉、迟、数、滑、弦、濡、弱也大概分清,对《濒湖》也略有心得,特别写来希望大家探讨。
首先,学习脉诊一定要对其有信心。
中国医学发展几千年,脉诊的手法理论都很完备,其能存在如此长的时间,客观上说明他一定是有效的,一定能指导我们诊断治疗疾病。
否则,脉诊早就被时间冲刷干净了,更不会有历代医家的继续发掘。
虽然现在西医大行其道,以至于中医院校本身都有很多人怀疑和非议脉诊的科学性,但我想告诉大家:夫难事,必为我能而他人不能者。
没有潜心学习研究的人,永远领会不到脉诊的精华,永远达不到“从脉辩证”的最高境界。
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自古有之,其言其行大可当笑话看来。
所以,如果各位想在中医学真的有所造诣,脉诊绝对是不能省略的科目。
其次,说说我认为该学什么内容。
现在的中医诊断学脉诊部分前后的总论不错,提供很多指导性的东西,像“举按寻”的手法介绍,三步九侯的所指,甚至是“独处藏奸”的道理都很重要。
可是具体叙述29种(《濒湖》里是27种)|卖相时,写得实在不怎么样,反倒不如《濒湖脉学》有意义。
很多东西都是把《濒湖》缩抄,翻译成白话文,再加几句说明,可到底其脉整体和部分显现的意义如何却没有提。
比如滑脉,临床上所见极多。
书中说到主病:多见于痰湿食积和湿热。
可寸滑和迟滑有什么不同?关滑寸滑又有什么不同?三部俱滑呢?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说明。
临床很多病人很可能是一手关部浮滑,寸部浮滑带有弦意,尺部沉滑,如此又该怎么辩证呢?总之,我实在认为学脉学一定要背《濒湖脉学》,没有坚实的根基,一辈子都不能从脉辩证。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而脉诊则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脉搏的触诊、观察和分析,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身体的脉象变化,从而诊断疾病、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脉诊是中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中,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触诊脉搏、分析脉象来诊断疾病、判断病情。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实践,深化了对脉诊的理解和认识。
下面,我将分享我的一些体会和收获。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深刻理解到脉搏的触诊对于脉诊的重要性。
脉搏是血液在动脉内膜下脉搏波的传导所形成的一种生理现象,是人体内脏功能和脉络的反映。
通过触诊脉搏,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的脉象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通过触诊脉搏的方式,学会了如何正确地找到患者的脉搏,如何正确地触摸脉搏的频率、力度和节律,从而获得准确的脉象信息,这对于我们的脉诊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脉诊实验教学使我意识到脉象的变化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学习了不同脉象特征与不同疾病的关系,比如沉细数脉与肾气不足、濡糙数脉与湿热内蕴、洪大濡数脉与阴虚阳浮等。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脉象的变化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受到患者体质、病情、情绪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
要准确地诊断疾病和判断病情,不能仅凭脉搏的频率、力度和节律来判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也深刻认识到脉诊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
脉诊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仅仅是初步接触了脉诊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要想在临床实践中熟练掌握脉诊,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
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脉诊能力,做到脉诊准确、病情判断准确、辨证施治准确。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频率、力度、深浅、滑数、手感等情况,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活动和疾病变化情况,为中医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中医学教学中,脉诊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的脉诊技能和诊断能力。
下面我将结合我的实际实验教学体会,谈谈我对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的感悟和体会。
脉诊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医学有句古训:“医者先诊脉,次问病,后治疗。
”可见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地位。
脉诊实验教学是中医学生学习脉诊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脉搏的各种特征,提高手感和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诊断思维和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老师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多次反复操作,让学生从模糊到明确,从不熟悉到熟练,逐步掌握脉诊的技能。
我在实验教学中也体会到了脉诊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正确摸脉、分辨脉象,提高了自己的脉诊技能。
脉诊实验教学带给我的收获。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不仅掌握了脉搏的摸诊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从脉象中获取信息,分析脉象变化,判读脏腑病变的情况。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老师提醒我们要细心观察脉搏的细微变化,通过观察脉搏的频率、力度、节律、深浅等情况来判断脏腑功能的变化,这对我们日后的临床实践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实验教学,我还学会了如何和患者进行交流,妥善安排患者的体位,使脉搏得到准确的反映。
这些都是我在实验教学中所学到的宝贵经验,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实践都有很大的帮助。
脉诊实验教学需要不断练习。
中医脉诊是一门高度依赖实践的技能,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积累经验。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老师强调要勤练脉诊,通过多次反复操作来提高自己的脉诊水平。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患者,每个人的脉象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不断的实践来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在我自己的实验教学实践中,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学会了不断练习和总结脉诊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脉诊技能。
一、实训背景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我的脉诊技能,我参加了为期三天的脉诊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由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主讲,课程内容丰富,包括脉诊原理、脉诊部位、脉诊方法以及常见病理脉象与临床意义等。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脉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脉象的实训报告。
二、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实训的第一天,我们学习了脉诊的基本理论,包括脉象的分类、脉象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等。
专家详细讲解了脉象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脉象来诊断疾病。
2. 实践操作实训的第二、三天,我们进行了实际操作。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分别对同班同学、志愿者以及医院的病人进行了脉诊。
三、脉象观察与记录以下是我对部分脉象的观察与记录:1. 学生A脉象特征:弦滑有力,节律均匀。
分析:弦脉多见于肝胆病变,滑脉多见于痰湿内阻。
此脉象表明学生A可能存在肝胆湿热或痰湿内阻的情况。
2. 学生B脉象特征:沉细无力,节律不齐。
分析:沉脉多见于肾虚、寒证,细脉多见于气血两虚。
此脉象表明学生B可能存在肾虚或气血两虚的情况。
3. 志愿者C脉象特征:洪大有力,节律均匀。
分析:洪脉多见于热证,大脉多见于实证。
此脉象表明志愿者C可能存在实证或热证。
4. 病人D脉象特征:涩而无力,节律不齐。
分析:涩脉多见于血瘀、气滞,无力脉多见于气血两虚。
此脉象表明病人D可能存在血瘀或气滞,同时伴有气血两虚。
四、实训体会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学习脉诊理论的同时,通过实际操作,使我更加熟练地掌握了脉诊技巧。
2. 提高诊断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脉象,我对常见疾病的诊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诊断能力。
3. 培养医者仁心在实训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脉诊技能,还感受到了医者仁心。
在为病人进行脉诊时,我更加关注他们的病情,力求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五、总结本次脉诊实训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脉诊技能,还增强了我的临床诊断能力。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学中,脉诊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的独特特色之一,也是中医学中最为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通过对脉象的观察、摸诊和辨识,可以了解患者体内的气血情况,从而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类型。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中医教学中,脉诊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在脉诊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在脉诊实验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学会正确的脉诊方法。
脉诊包括察脉、摸脉和辨别脉象三个环节,而在实验教学中,老师不仅讲解了脉诊的理论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正确的脉诊方法和技巧。
正确的摸脉姿势、用力程度、节奏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老师的示范和指导,我明白了脉诊实验教学中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这对我后续的实践操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脉诊实验教学中,我们还要学会观察和辨别脉象。
不同的脉象代表着不同的疾病类型和健康状况,因此观察和辨别脉象是脉诊实验教学中的重点。
在实验教学中,老师详细地讲解了脉象的类型和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我们逐渐学会了如何观察和辨别脉象。
浮脉、沉脉、弦脉、细脉等,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诊断价值。
通过反复的实践操作和师生互动,我逐渐加深了对脉象的理解和辨别能力。
在脉诊实验教学中,我们还要学会运用脉诊进行诊断。
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还要学会如何运用脉诊进行诊断。
通过临床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懂得了脉诊是如何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辨证施治的。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要学会如何将脉诊结合舌诊、望诊、问诊等其他中医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完整的诊断体系。
在脉诊实验教学中,我还领悟到了中医诊断学的独特魅力。
脉诊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它能够直接反映人体脏腑的功能情况和疾病变化,不仅有其独到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其独特的临床应用。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对中医诊断学有了全面的了解,对中医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脉诊学习心得在学习脉诊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脉搏的重要性和它对人体健康的指示作用。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触诊患者的搏动情况,可以了解其身体的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脉诊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我发现脉搏对中医诊断具有直观、准确的作用。
中医将人体的脉象分为舌脉、手脉和足脉三大类,其中手脉是最常被使用的。
通过触诊患者的手脉,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
例如,患者的手脉弦细有力,可能表明其气血充盈,身体健康;而手脉沉细无力,则可能说明其气血不足,身体虚弱。
因此,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准确地了解到他们的身体状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学习脉诊的关键在于熟悉脉搏的不同类型和脉象的变化。
脉诊有六诊要素,即寸、关、尺、舌、证和脏腑。
每个脉象的具体指标和诊断意义都需要掌握。
例如,寸口脉可分为细、弦、滑、虚、数等多种类型,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身体情况。
学习脉诊的核心在于分清不同脉象的特点,并理解其背后的生理变化。
通过不断触诊患者的脉搏,我逐渐熟悉了不同脉象的感觉和诊断意义。
这要求我们在学习脉诊时要反复练习,多触多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触诊技巧和诊断水平。
再次,学习脉诊需要注意综合分析。
脉诊只是中医诊断学的一部分,不能仅凭脉象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触诊患者的脉搏时,我们还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象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例如,患者手脉细弦而舌苔黄,可能表明其阳气不足,体内有湿热之邪。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做出更准确的诊断,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学习脉诊时,我们要将脉象与其他病史资料结合起来,并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最后,学习脉诊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
脉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触诊患者,才能逐渐掌握脉搏的感觉和诊断技巧。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实践,尽可能多地触诊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
脉法学习感悟第一篇:脉法学习感悟脉法学习感悟@火神门:扶阳医学脉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切脉在扶阳医学中与立法、遣药是密切相关联的。
通过切脉,病人在脉象上表现出来的最本质的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所反映的是病人目前即时的信息,没有一点杂念。
只要我们弄清楚了病人的脉象,就等于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立法和遣药),这就是扶阳医学脉法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脉象,是赤裸祼的人体原始态的反映。
脉法学习感悟(作者:傅文录)一、对脉法药三位一体的理解郑卢医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脉诊与立法、药物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在所有中医历史上是没有的,这就是郑卢医学的奇迹。
从郑钦安——卢铸之——卢永定——彭重善等,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火神与名家。
我们所有学习中医的都知道,中医药的精髓就是:理、法、方、药。
但是,我们过去所学理、法、方、药,理是理,法是法,方是方,药是药,中间没有什么联系,至于怎么样联系,那就在每个医生脑子里你自己去联系好了,弄对了,可能临床上效果很好,比如经方派的所谓方证对应,选择对了可能效果也很好,但是遇到不是那么典型的,可能疗效不好,而疗效不满意时,你自己要去摸索这类疾病治疗方法与规律,可能等你摸索到了好的方法之后,头发都变白了。
郑卢医学完全脱离了这种治病模式,而是通过分析脉诊的情况,在得到病人详细的内部情况下,依据当时脉诊的变化,先立一个法(全局之法与目前之法,紧密相结合的一个法),然后结合临床表现,立一个如桂枝法、附子法(四逆法、白通汤法)、附子桂枝法、非姜桂附法等。
也就是说,当把脉诊确定之后,这个法就随之而出来了。
如一个老年人便秘加外感,左手尺脉重按至骨而浮大中空,虽然其他的脉上还有很多的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所在做的就是,先立白通汤法,为什么要这个法,我们都知道,老年人便秘加外感病非常多见,而外感病人对于老年人来说,不能轻易上桂枝法,因为她或他们的肾气很弱,先天根本亏损严重,稍微拨一下就有可能出现危险,这样的情况下,彭师运用桂枝法也就是一付,第二三付立即就用附子桂枝法。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中,脉诊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脉诊是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感知和分析来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
在进行脉诊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使得对中医脉诊的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下面将分享我在实验教学中的体会和收获。
脉诊实验教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脉象的特点。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有机会实际触摸、感知和分析患者的脉象,并且老师还为我们细致地讲解了各类脉象的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我对脉象的特点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寒象脉搏表面细弱,代表气血运行不畅;热象脉搏表现为沉重而绷直,代表热邪盛;虚象脉搏则表现为弱细沉迟,代表着气血亏虚。
通过实验教学,我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特点,为中医诊断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脉诊实验教学提升了我对脉搏的触诊技能。
通过实验教学,我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脉搏的触诊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捕捉到脉象的节律、频率和力度,还能够通过脉搏的触诊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在实验中,我还学会了如何利用中医脉象仪来进行脉搏测量,这无疑提高了我对脉象的判读准确性。
脉诊实验教学让我对脉搏的触诊技能得到了有力的提升,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脉诊实验教学加深了我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而脉诊则是中医诊断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比如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脉象与脏腑的关系等。
实验教学让我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我对中医诊断学的专业素养。
《濒湖脉学》读书心得
姓名:科室:工号:
《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以上三书是明代李时珍所撰,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其中以《濒湖脉学》最为人熟知。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
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多种脉象。
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
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象的相应病证,都编成歌腑,以帮助读者诵记。
最后所附删补宋、崔嘉彦所著的《四言举要》,也是以易诵、易记的词法,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各种问题,所以本书是初学“脉学”的良好读物。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其中我认为切脉最为主要,也最能反映一个中医大夫的水平。
确有医者以三指决死生,按脉而知病恙。
且不说中医其他何等神奇,只此一招就可知病在何脏何腑,实在是中医文化之重中之重。
通过一段时间总算初涉脉诊门路,浮、沉、迟、数、滑、弦、濡、弱也大概分清,对《濒湖》也略有心得。
首先,学习脉诊一定要对其有信心。
中国医学发展几千年,脉诊的手法理论都很完备,其能存在如此长的时间,客观上说明他一定是有效的,一定能指导我们诊断治疗疾病。
否则,脉诊早就被时间冲刷干净了,更不会有历代医家的继续发掘。
虽然现在西医大行其道,以至于中医院校本身都有很多人怀疑和非议脉诊的科学性,但我想告诉大家:夫难事,必为我能而他人不能者。
没有潜心学习研究的人,永远领会不到脉诊的精华,永远达不到“从脉辩证”的最高境界。
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自古有之,其言其行大可当笑话看来。
所以,如果各位想在中医学真的有所造诣,脉诊绝对是不能省略的科目。
其次,说说我认为该学什么内容。
现在的中医诊断学脉诊部分前后的总论不错,提供很多指导性的东西,像“举按寻”的手法介绍,三步九侯的所指,甚至是“独处藏奸”的道理都很重要。
可是具体叙述29种(《濒湖》里是27种)脉象时,写得实在不怎么样,反倒不如《濒湖脉学》有意义。
很多东西都是把《濒湖》缩抄,翻译成白话文,再加几句说明,可到底其脉整体和部分显现的意义如何却没有提。
比如滑脉,临床上所见极多。
书中说到主病:多见于痰湿食积和湿热。
可寸滑和迟滑有什么不同?关滑寸滑又有什么不同?三部俱滑呢?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说明。
临床很多病人很可能是一手关部浮滑,寸部浮滑带有弦意,尺部沉滑,如此又该怎么辩证呢?总之,我实在认为学脉学一定要背《濒湖脉学》,没有坚实的根基,一辈子都不能从脉辩证。
第三,说说我对《濒湖脉学》的初感。
体状诗和相类诗是描述和区分脉象的,熟记他们可以加深对脉象的理解和分辨能力。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辗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手,辘辘如欲脱”,类似的话只有熟记后,才能在见到滑脉时恍然大悟:滑脉原来如此。
等临床一段时间,大部分脉象自己就有所明了,这时脉象到手便能有直观的感觉了。
但一定要隔断时间就重新记忆一下,会有更深的感悟。
主病诗分两部分,一是此脉大体主病,二是三部主病。
以浮脉为例:第一部分“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居,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第二部分“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第二部分说的是每个分布的症状和部分病因,而第一部分是总纲,是三部都出现同种脉象时的分析,同时更是作为可能出现的病因病机蕴含在第二部分的每部主病中。
例如,“寸部浮,症状可能是头痛目眩,病因可能是内风”,这是对第二部分第一句理解,但这里说的症状和病因是可能出现的,而第一部分的内容:“浮迟为伤风,浮数是热邪,浮紧是寒邪束表”给我们提供了更广泛的思路,从第二部分提到的寸部脉浮可能出现的症状的基础上,让我们在更广范围的病因中思考疾病本质。
所以我认为:第一部分是某一脉象的总纲,任何分步脉象背后都是总纲带领的病因病机。
有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病因不同,这时第一部分说的往
往是导致第二部分内容出现的更深层原因,即第一症状病因。
他与第二部分的第二症状病因联合起来,成为整体,是我们发现疾病变化的根本所在。
但因为脉象变化繁多,如何从众多病因病机中发现要旨,必须长时间的实践才行啊。
姓名: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