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数据源及数据分类编码属性数据的分类分类分级及编码是许多地理信息进入数据库前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7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技术。
在GIS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指用于构建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数据,包括地理位置、地貌、地形、地势、地貌等信息。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些数据,对其进行分类和编码是必要的。
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以按照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1. 地理位置分类: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分类,包括国家、省份、城市、县区等级别的划分。
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定位和查找特定地理位置的数据。
2. 地貌分类:按照地貌特征进行分类,包括山地、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等。
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的地貌特征,为地质灾害防治、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参考依据。
3. 地形分类:按照地形特征进行分类,包括高山、平原、盆地、峡谷等。
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的地形特征,为交通规划、城市规划等提供参考依据。
4. 气候分类:按照气候特征进行分类,包括寒带气候、温带气候、亚热带气候、热带气候等。
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为农业生产、旅游规划等提供参考依据。
5. 土地利用分类:按照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城市建设用地等。
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地利用情况,为土地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提供参考依据。
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代码为了方便管理和使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通常会对其进行编码。
编码可以使数据更加规范、统一,便于数据的管理和交换。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代码:1. 国家代码:国家代码是用来标识不同国家的编码。
常见的国家代码有ISO国家代码和UN M.49国家代码。
ISO国家代码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用两个字母表示国家,如中国的代码是CN。
UN M.49国家代码是由联合国制定的,用三位数字表示国家,如中国的代码是156。
项目编号: ZXPR-SU020-2003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基础地理数据分类与代码Version: 2.5本文档使用部门:■主管领导■项目组□客户(市场)□维护人员■用户■监理方执行CMMI三级过程文档标准南通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基础地理数据分类与代码评审、分发和版权编制:国土项目组编制日期:批准:批准日期:提交:提交日期:评审:评审日期:分发编号:分发日期:非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并以任何形式传播。
Copyright 2000-2005 by Zhengxian Cyber Technology (Shenzhen) Ltd.All Rights Reserved.No part of this document may be reproduced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without prior written consent of Zhengxian Cyber Technology (Shenzhen) Ltd.目录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参考标准 (1)3分类、编码原则 (1)3.1 科学性、系统性 (1)3.2 相对稳定性 (1)3.3 不受多比例尺地形图的限制 (1)3.4 完整性和可扩展性 (2)3.5 兼容性 (2)3.6 适用性 (2)4基础地理数据集的名称及代码 (3)5比例尺代码 (4)6基础地理数据分类编码方法 (5)7基础地理数据分类与代码表 (6)附录A 图层命名规范 (35)(1)图层名称结构 (35)(2)基础地理数据子集及特征代码 (35)附录B 《基础地理数据分类与代码》与国土基础数据分类对照表 (37)附录C 《基础地理数据分类与代码》与《1:500 1:1000 1:2000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对照表 (57)附录D 《基础地理数据分类与代码》与《1:5000 1:10000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对照表 (79)附录E 1:500 1:1000 1:2000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层及数字化作业指导书 (97)附录F 1:5000 1:10000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层及数字化作业指导书 (115)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市基础地理数据是指市城市地表和地下的自然地理形态和社会经济概况基础数据。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地理信息是指通过地理空间数据来描述和分析地球表面上的现象、特征和关系的一种信息。
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则是构建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空间分析的基础,它包括了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水系分布等方面的数据。
为了方便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类与代码。
一、按照地理要素分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以按照地理要素的类型进行分类。
常见的地理要素包括地块、建造物、道路、水系、地形等。
对于每一个地理要素,可以根据其属性和特征进行编码。
例如,对于道路,可以根据道路等级、道路类型、道路宽度等属性进行编码,以方便数据管理和查询。
二、按照地理空间关系分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还可以按照地理空间关系进行分类。
地理空间关系包括邻近关系、包含关系、相交关系等。
通过对地理空间关系进行编码,可以方便地进行空间分析和查询。
例如,对于地块数据,可以通过编码来表示地块之间的邻近关系,以便进行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分析。
三、按照地理坐标系统分类地理坐标系统是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它用于确定地理要素在地球上的位置。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以根据所使用的地理坐标系统进行分类。
常见的地理坐标系统包括经纬度坐标系统、UTM坐标系统等。
通过对地理坐标系统进行编码,可以方便地进行地理数据的转换和集成。
四、按照数据格式分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以按照数据格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数据格式包括矢量数据格式和栅格数据格式。
矢量数据格式适合于描述点、线、面等几何要素,而栅格数据格式适合于描述连续分布的数据,如高程数据、遥感影像等。
通过对数据格式进行编码,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的存储和交换。
五、按照数据精度分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以按照数据精度进行分类。
数据精度是指地理信息数据与真实地理现象之间的误差程度。
常见的数据精度包括高精度数据和低精度数据。
高精度数据适合于需要高精度定位和分析的应用,如导航系统和精细地形分析。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一、引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指描述地球表面上地理实体及其属性的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
为了有效管理和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和编码。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类与代码,包括分类的原则、分类体系的建立、代码的编制与管理等内容。
二、分类的原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客观性原则:分类应基于地理实体的客观属性,而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2. 一致性原则:分类应具有一致性,即相同属性的地理实体应被归类到同一类别中。
3. 可比性原则:分类应具有可比性,即不同类别之间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和相似性。
4. 可扩展性原则:分类应具有可扩展性,即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加新的类别。
5. 实用性原则:分类应具有实用性,便于数据管理和应用。
三、分类体系的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类体系应根据地理实体的属性和关系进行建立。
常见的分类体系包括行政区划、地貌、水系、土地利用等。
以下以行政区划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1. 国家级行政区划国家级行政区划是指国家政权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通常由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级别组成。
代码编制可采用数字编码,如国家级行政区划代码为1、2、3等。
2. 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区划是指国家下设的行政区域,通常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级别组成。
代码编制可采用数字编码,如北京市为11、上海市为31等。
3. 市级行政区划市级行政区划是指省级行政区划下设的行政区域,通常由市、自治州、地级市等级别组成。
代码编制可采用数字编码,如北京市下辖的东城区为110101、西城区为110102等。
4. 县级行政区划县级行政区划是指市级行政区划下设的行政区域,通常由县、市辖区、县级市等级别组成。
代码编制可采用数字编码,如北京市东城区下辖的东华门街道为110101001、景山街道为110101002等。
四、代码的编制与管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代码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唯一性原则:每个地理实体应有唯一的代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地图数据源及数据分类编码属性数据的分类分类分级及编码是许多地理信息进入数据库前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
属性数据的分类分类分级及编码是许多地理信息进入数据库前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
建立要素的分类分级体系是认识地理要素的基本方法;编码则是为了获得科学的存储、建立要素的分类分级体系是认识地理要素的基本方法;编码则是为了获得科学的存储、管理和快速查询地图数据的效果。
两者的联系体现在编码反映了分类分级体系的特征,理和快速查询地图数据的效果。
两者的联系体现在编码反映了分类分级体系的特征,而分类分级系统可以从编码中产生。
类分级系统可以从编码中产生。
虽然目前人们对各种地理要素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不同,虽然目前人们对各种地理要素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不同,提供的分类分级与编码的依据也不一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编码方案,但还是有一些应共同遵循的原则和常用方法。
一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编码方案,但还是有一些应共同遵循的原则和常用方法。
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将具有共同属性特征的事物归并在一起,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将具有共同属性特征的事物归并在一起,二把具有不同属性特征的事物分开的过程。
同属性特征的事物分开的过程。
分类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层次分类法。
分类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层次分类法。
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一次分成若干层目录,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一次分成若干层目录,并编制成一个有层次、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其中,同层次类目之间存在并列关系,制成一个有层次、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其中,同层次类目之间存在并列关系,不同层次类目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同层次类目互不交叉、互不重复。
层析分类法的优点是层次清晰,类目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同层次类目互不交叉、互不重复。
层析分类法的优点是层次清晰,使用方便;缺点是分类体系确定后,不易改动,当分类层次较多时,代码位数较长。
使用方便;缺点是分类体系确定后,不易改动,当分类层次较多时,代码位数较长。
GIS的数据源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技术。
在GIS中,数据源是指提供地理数据的来源,它可以是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包括地图、卫星影像、遥感数据、地理数据库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GIS的数据源及其标准格式。
1. 地图数据源:地图数据源是GIS中最常见的数据源之一。
它可以包括各种类型的地图,如电子地图、卫星地图、地形地图等。
地图数据源通常以矢量或者栅格格式存在。
矢量地图以点、线、面等几何要素表示地理对象,而栅格地图以像素网格表示地理对象。
地图数据源应具备以下标准格式:- 数据格式:常见的地图数据格式包括Shapefile、GeoJSON、KML等。
数据源应以标准格式提供,以便在不同的GIS软件中进行使用和交换。
- 数据精度:地图数据源应具备足够的精度,以满足特定GIS应用的需求。
精度通常以地理坐标系的单位(如米)来表示。
- 数据更新:地图数据源应定期更新,以反映地理环境的变化。
更新频率取决于特定应用的需求。
2. 卫星影像数据源:卫星影像数据源是GIS中用于获取地表信息的重要数据源之一。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表影像,用于地貌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等应用。
卫星影像数据源应具备以下标准格式:- 数据格式:常见的卫星影像数据格式包括TIFF、JPEG、PNG等。
数据源应以标准格式提供,以便在不同的GIS软件中进行使用和交换。
- 数据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源应具备足够的分辨率,以捕捉地表细节。
分辨率通常以米为单位表示。
- 数据配准:卫星影像数据源应具备良好的配准精度,以确保地理位置的准确性。
3. 遥感数据源:遥感数据源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地理数据。
它可以提供各种类型的地理信息,如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地形高程等。
遥感数据源应具备以下标准格式:- 数据格式:常见的遥感数据格式包括TIFF、ENVI、HDF等。
数据源应以标准格式提供,以便在不同的GIS软件中进行使用和交换。
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
1、地理信息分类
地理信息分为位置信息、构成信息和空间关系信息三个基本类别,其中位置信息是指位置和范围,构成信息是指地理实体的形态和组成,空间关系信息是指地理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位置信息可以进一步分为空间位置和空间范围,构成信息可分为形态信息和组成信息,空间关系信息包括有关距离、方向和重叠等空间关系信息,而地理信息也可以分为物理地理信息和人文地理信息。
2、空间位置有三种表示法:
(1)座标表示法:座标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可基于任意坐标系统表示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座标可表示点位(如经纬度坐标表示法),也可表示折线的多个点位(如投影坐标系统),甚至可以表示面(如梯度坐标系统)。
(2)视要素表示法:视要素表示法是一种用文字表示地理实体位置的方法,依赖于视觉经验和记忆,可以用来表示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但不能用于精确或统计分析。
(3)地理定义表示法:地理定义表示法是一种用文字描述地理实体位置的方法,是由一系列简短的文字定义组成,地理定义表示可以很快地描述地理实体的位置。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及代码一、引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指描述地球表面特征和地理实体的数字化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
为了有效管理和利用这些数据,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和代码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类及代码化的标准格式。
二、数据分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以根据其所描述的特征和实体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地形地貌、水系、土地利用、交通、行政区划等。
1. 地形地貌:该分类描述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如山脉、丘陵、平原、河谷等。
每一个地形地貌特征都可以用一个惟一的代码进行标识。
2. 水系:该分类描述地球表面的水体分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
每一个水体都可以用一个惟一的代码进行标识。
3. 土地利用:该分类描述地球表面的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建造用地等。
每种土地利用类型都可以用一个惟一的代码进行标识。
4. 交通:该分类描述地球表面的交通网络,包括公路、铁路、航线等。
每一个交通网络都可以用一个惟一的代码进行标识。
5. 行政区划:该分类描述地球表面的行政区划划分,包括国家、省份、城市等。
每一个行政区划都可以用一个惟一的代码进行标识。
三、数据代码化为了方便数据管理和查询,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需要进行代码化。
代码化可以采用数字代码、字母代码或者组合代码的形式。
1. 数字代码:使用数字对不同分类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编码。
例如,地形地貌分类中,1表示山脉,2表示丘陵,3表示平原,4表示河谷等。
2. 字母代码:使用字母对不同分类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编码。
例如,水系分类中,A表示河流,B表示湖泊,C表示水库等。
3. 组合代码:使用数字和字母的组合对不同分类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编码。
例如,交通分类中,1A表示公路,1B表示铁路,1C表示航线等。
代码化的好处是可以快速识别和查询地理信息数据,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
四、标准格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标准格式应包括数据分类和代码化信息,并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组织。
1. 数据分类:首先列出不同分类的地理信息数据,如地形地貌、水系、土地利用、交通、行政区划等。
GIS的数据源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技术。
在GIS中,数据源是指供GIS系统使用的数据集合,包括地理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其他相关数据。
良好的数据源对于GIS系统的正确运行和有效分析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GIS数据源的详细介绍。
一、地理数据源地理数据是GIS系统中最重要的数据类型之一,它包括地图、卫星影像、遥感图象等。
地理数据源可以分为两类: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
1. 栅格数据源栅格数据是由像素组成的网格数据,每一个像素都包含有关特定位置的信息。
栅格数据源可以是卫星影像、航空影像或者遥感图象。
这些数据源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理信息,用于地形分析、环境监测等应用。
2. 矢量数据源矢量数据是由点、线和面等几何要素组成的数据,每一个要素都包含有关其位置、形状和属性的信息。
矢量数据源可以是地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等。
这些数据源可以提供详细的地理信息,用于空间分析、规划和决策支持等应用。
二、属性数据源属性数据是GIS系统中与地理数据相关的非空间数据,它描述了地理要素的属性特征。
属性数据源可以包括人口统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气候数据等。
1. 人口统计数据源人口统计数据是描述人口数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统计信息的数据。
这些数据源可以用于人口分布分析、社会经济研究等。
2. 土地利用数据源土地利用数据是描述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所有权、土地利用状况等信息的数据。
这些数据源可以用于土地规划、环境保护等。
3. 气候数据源气候数据是描述气温、降雨量、风向等气象信息的数据。
这些数据源可以用于气候变化研究、灾害预警等。
三、其他数据源除了地理数据和属性数据,GIS系统还可以使用其他相关数据,如地理编码数据、路网数据、地形数据等。
1. 地理编码数据源地理编码数据是将地理位置信息转换为标准地址的数据。
这些数据源可以用于地理位置查询、导航等。
2. 路网数据源路网数据是描述道路网络、交通流量等信息的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类型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通过空间分析和地理数据处理来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地理信息的系统。
在GIS中,数据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数据类型可以提供不同的地理信息。
本文将介绍地理信息系统中常见的数据类型。
1. 矢量数据(Vector Data)矢量数据是以点、线、面等几何图形的形式来表示地理现象的数据类型。
它由坐标点和与之相关的属性数据组成。
常见的矢量数据包括点数据、线数据和面数据。
点数据用来表示离散的地理现象,比如城市、河流等;线数据用来表示连接点的路径,比如道路、河流流向等;面数据用来表示具有面状特征的地理现象,比如湖泊、行政区等。
2. 栅格数据(Raster Data)栅格数据是以像元(Pixel)的形式来表示地理现象的数据类型。
每个像元都有一个数值来表示该位置上的属性。
栅格数据的特点是以网格形式划分地理空间,每个像元可以表示一个区域的特征。
栅格数据适用于描述连续变化的地理现象,比如高程、温度等。
栅格数据在GIS中常用于地形分析、遥感影像处理等领域。
3. 层级数据(TIN Data)层级数据(Triangular Irregular Network,简称TIN)是一种用三角形来表示地形形状的数据类型。
TIN是由一系列不规则的三角形构成的,每个三角形的顶点都有坐标和高程值。
TIN数据适用于描述地形的起伏和变化,常用于地形分析、地形建模等领域。
4. 地理编码数据(Geocoding Data)地理编码数据是一种将地址信息转换为地理坐标的数据类型。
它通过将地址与地理数据库中的位置进行匹配,从而确定地址的准确位置。
地理编码数据常用于地理定位、导航系统等领域。
5. 图像数据(Image Data)图像数据是一种以图像形式来表示地理现象的数据类型。
它通常是由遥感技术获取的,可以是航空摄影图像、卫星遥感影像等。
图像数据可以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常用于土地利用、环境监测等方面。
地图数据源及数据分类编码属性数据的分类分类分级及编码是许多地理信息进入数据库前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
属性数据的分类分类分级及编码是许多地理信息进入数据库前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
建立要素的分类分级体系是认识地理要素的基本方法;编码则是为了获得科学的存储、建立要素的分类分级体系是认识地理要素的基本方法;编码则是为了获得科学的存储、管理和快速查询地图数据的效果。
两者的联系体现在编码反映了分类分级体系的特征,理和快速查询地图数据的效果。
两者的联系体现在编码反映了分类分级体系的特征,而分类分级系统可以从编码中产生。
类分级系统可以从编码中产生。
虽然目前人们对各种地理要素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不同,虽然目前人们对各种地理要素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不同,提供的分类分级与编码的依据也不一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编码方案,但还是有一些应共同遵循的原则和常用方法。
一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编码方案,但还是有一些应共同遵循的原则和常用方法。
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将具有共同属性特征的事物归并在一起,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将具有共同属性特征的事物归并在一起,二把具有不同属性特征的事物分开的过程。
同属性特征的事物分开的过程。
分类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层次分类法。
分类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层次分类法。
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一次分成若干层目录,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一次分成若干层目录,并编制成一个有层次、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其中,同层次类目之间存在并列关系,制成一个有层次、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其中,同层次类目之间存在并列关系,不同层次类目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同层次类目互不交叉、互不重复。
层析分类法的优点是层次清晰,类目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同层次类目互不交叉、互不重复。
层析分类法的优点是层次清晰,使用方便;缺点是分类体系确定后,不易改动,当分类层次较多时,代码位数较长。
使用方便;缺点是分类体系确定后,不易改动,当分类层次较多时,代码位数较长。
考虑到人对图形符号等级的感受,编码的基础是分类分级,到人对图形符号等级的感受,分级数不宜超过8 级。
编码的基础是分类分级,而编码的结果是代码。
代码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代码表示对象的名称是对象唯一的标志;示对象的名称,果是代码。
代码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代码表示对象的名称,是对象唯一的标志;代码也可作为区分分类对象类别的标志;代码还可以作为区别对象排序的标志。
代码也可作为区分分类对象类别的标志;代码还可以作为区别对象排序的标志。
该编码有9 大类,再依次分小类和一二级代码和标志嘛。
位数字组成,从左到右为:大类,再依次分小类和一二级代码和标志嘛。
分类代码由 6 位数字组成,从左到右为:大类码、小类码、一级代码、二级代码、标志码。
类码、小类码、一级代码、二级代码、标志码。
地图数据具有定性、定位和时间性三大特点。
与此相适应,地图数据具有定性、定位和时间性三大特点。
与此相适应,地图数据包含了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两大类,其中:几何数据描述了地理物体或现象的空间分布,即定位特性,性数据两大类,其中:几何数据描述了地理物体或现象的空间分布,即定位特性,而属性数据描述了地理物体或现象的种类、质量和数量等特征,即定性特征,数据描述了地理物体或现象的种类、质量和数量等特征,即定性特征,有时候也可将时间信息隐含在属性数据中表示。
信息隐含在属性数据中表示。
地图数据采集的任务是将地理实体的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输入到地图数据库中去务是将地理实体的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输入到地图数据库中去。
地图数据采集的任务是将地理实体的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输入到地图数据库中去。
由于地图数据源的多样性,在几何数据采集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由于地图数据源的多样性,在几何数据采集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对于由外业测量仪器获取的几何数据,只需把测量仪器的数据传输进入数据库即可,如果是已有的数字数据,器获取的几何数据,只需把测量仪器的数据传输进入数据库即可,如果是已有的数字数据,可经过转换后输入数据库。
而从遥感影像提取专题信息,必须使用几何纠正、图像变换、可经过转换后输入数据库。
而从遥感影像提取专题信息,必须使用几何纠正、图像变换、影像分类和信息提取等,这些主要属于遥感图像处理的内容。
影像分类和信息提取等,这些主要属于遥感图像处理的内容。
地图数据主要包括几何数据和几何数据,属性数据主要用来描述地图要素的属性特征。
地图数据主要包括几何数据和几何数据,属性数据主要用来描述地图要素的属性特征。
例在计算机地图制图中,如,在计算机地图制图中,河流可以数字化为矢量表示的一串有序的坐标或以栅格表示的组连续的像元,即相应的几何数据;儿河流的属性数据则是指河流的宽度、等级、一组连续的像元,即相应的几何数据;儿河流的属性数据则是指河流的宽度、等级、流量这些数据都与河流这一空间实体有关。
等,这些数据都与河流这一空间实体有关。
属性数据可以通过给予一个公共标识符与空间实体的几何数据联系起来。
实体的几何数据联系起来。
属性数据的采集较为简单,主要使用了键盘输入的方式。
分为两种:属性数据的采集较为简单,主要使用了键盘输入的方式。
分为两种:当属性数据的数据量较小时,可以在输入几何数据的同时,当属性数据的数据量较小时,可以在输入几何数据的同时,根据数字化软件的提示用键盘输入。
输入。
当属性数据的数据量较大时,可与几何数据分开输入,经检查修改后再转入到数据库中。
当属性数据的数据量较大时,可与几何数据分开输入,经检查修改后再转入到数据库中。
当地图要素的属性数据与几何数据分开输入时,当地图要素的属性数据与几何数据分开输入时,把属性数据和几何数据联系起来的方法是在属性数据与几何数据之间建立一个唯一的公共标识码立一个唯一的公共标识码,在属性数据与几何数据之间建立一个唯一的公共标识码,该标志码可以在输入几何数据或属性数据时手工输入,也可以由系统自动生成。
属性数据时手工输入,也可以由系统自动生成。
当几何数据或属性数据没有公共标志码时,必须通过人机交互的方法,当几何数据或属性数据没有公共标志码时,必须通过人机交互的方法,如选取一个地图要再指定其对应的属性数据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生成公共标志码。
素,再指定其对应的属性数据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生成公共标志码。
地理信息可视化可视化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可视化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将计算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及计算结果转换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为图形和图像凸显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
为图形和图像凸显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
它的主要功能是从复杂的数据产生图形图像,并可以分析和理解存入计算机的图形图像数据。
它使许多抽象的、数据产生图形图像,并可以分析和理解存入计算机的图形图像数据。
它使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原理、规律和过程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可视化涉及的领域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和过程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以理解的原理、规律和过程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可视化涉及的领域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及人机交互等多方面。
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及人机交互等多方面。
地理信息可视化的最主要形式是地图,它是地学信息的图形符号模型。
地理信息可视化的最主要形式是地图,它是地学信息的图形符号模型。
构成地图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符号,也可以说地图是图形符号的空间集合,容是图形符号,也可以说地图是图形符号的空间集合,因此符号化在地理信息可视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符号化指的是地图符号的符号化。
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符号化指的是地图符号的符号化。
地图符号是在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图形符号。
地图符号是在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图形符号。
地图符号是地图的主要表达形式,它是地图区别其他表示地理环境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达形式,它是地图区别其他表示地理环境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地图符号不仅能反映地图要素的存在、类别及其数量及其质量特征,且通过它们的组合,要素的存在、类别及其数量及其质量特征,而且通过它们的组合,还能反映出地图要素的空间分布、结构、联系以及变化等。
空间分布、结构、联系以及变化等。
地图符号采用便于空间定位的形式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地图符号采用便于空间定位的形式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地图符号是一种用来传递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工具,号是一种用来传递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工具,在地图上形成模拟客观实际的空间形它因此具有抽象的和客观的意义,并与被表示的对象有一定的关系。
象,它因此具有抽象的和客观的意义,并与被表示的对象有一定的关系。
地图符号既能反映出地理对象种类及其数量和质量特征,又能表达对象的空间位置和现象的分布。
映出地理对象种类及其数量和质量特征,又能表达对象的空间位置和现象的分布。
地图符号的质量直接影响地图信息的传递效果。
设计地图符号,地图符号的质量直接影响地图信息的传递效果。
设计地图符号,应在充分考虑地图各要素的分类分级要求的基础上,个图形变量即形状、尺寸、色彩、变量,的分类分级要求的基础上,着重顾及构成地图符号的6 个图形变量,即形状、尺寸、色彩、亮度、密度和方向。
其中以符号的形状、尺寸和色彩最为重要,亮度、密度和方向。
其中以符号的形状、尺寸和色彩最为重要,他们被称为地图符号的三要素。
要素。
所谓符号化,是指地图符号的符号化过程。
所谓符号化过程,就是利用地图数据库得到有关地图要素的分级分类编码及相应符号和要素实体抽象后得到的定位坐标数据,以形成地图空间空间内的图形符号模型的过程。
符号库设计的原则1)应尽量参照现有的地图图式2)在新设计地图符号时应遵循图案化、精确性、对比性、统一性、象征性及自动绘制适用性等一般原则3)选择适当的符号信息块结构4)符号库的可扩充性允许用户自行修改任意一种符号图形,删除过时的符号,增加新设计的符号。
计算机地图制图系统的应用计算机地图制图与常规的传统地图制图相比,虽然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地图制图与常规的传统地图制图相比,虽然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具有地图制图与常规的传统地图制图相比相当紧密的联系。
相当紧密的联系。
尽管不同的地图往往在制图区域、比例尺、表现主题和制图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尽管不同的地图往往在制图区域、比例尺、表现主题和制图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就地图常规总体过程而言,仍然可以归纳出其一般的形式,包括从总体设计、图常规总体过程而言,仍然可以归纳出其一般的形式,包括从总体设计、编辑计划的制定、编稿图的完成,到地图清绘、地图整饰和制印。
的制定、编稿图的完成,到地图清绘、地图整饰和制印。
在计算机地图制图中,地图主要是通过图层来组织的,不同的类型、主题、在计算机地图制图中,地图主要是通过图层来组织的,不同的类型、主题、比例尺和制图区域的地图往往在图层划分结构、属性上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