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的特色美食
- 格式:docx
- 大小:996.84 KB
- 文档页数:7
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重视的就是春节。
因此,潮汕地区便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
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
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
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在潮汕地区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
“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潮音的“存”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
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传说潮汕地区的对联中最有名的是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
春节期间,潮汕的另一个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便是“掼春盛”(春盛,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盛”)。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
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
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绿嫲嫲樟林绿豆糕亲情情感文案1.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年的春天都会来到绿嫲嫲家门口,一起去樟林采菜、摘果子,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光。
2. 绿嫲嫲家里总是有着香气四溢的糕点,在她的手艺里,那些素材能够变成无数美味的味道。
3. 每次回绿嫲嫲家,她总会招待我一顿美食,特别是绿豆糕,让我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温馨。
4. 虽然岁月在不断流逝,但是我始终记得那些年我们在樟林里一起采摘的场景,那是我们最深刻的回忆。
5. 绿嫲嫲总是给我们送一份小小的礼物,那些小礼物虽然不贵重,但是她的用心却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6. 绿嫲嫲在生活中教会我们很多东西,比如说勤劳、耐心、珍惜时间,这些都成为了我们人生路上的真正财富。
7. 在绿嫲嫲的眼里,我们都是她特别宝贝的孙子孙女,她不仅会关心我们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关心我们的内心世界。
8. 绿嫲嫲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情感的味道,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9. 绿豆糕是绿嫲嫲最拿手的一道糕点,她用心的制作和细腻的口感,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小确幸。
10. 有时候,绿嫲嫲会跟我们分享她的往事,让我们懂得虽然岁月会变迁,但是亲情是永不变的珍宝。
11. 绿嫲嫲教给我们的知识不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经验和智慧。
12. 绿嫲嫲的温柔和体贴,是我们每一个孙子孙女都特别喜欢的,她常常能在最不经意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
13. 每一次回绿嫲嫲家,都会让我感觉到充满了爱意的气息,那些温馨的回忆也成为了我生命中最美好的画面。
14. 绿嫲嫲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做小吃的技巧,还有很多大道理,她在生活中给我们的榜样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成长。
15. 绿嫲嫲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她总是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活力和希望,她说过“每一天都要充满希望和乐观”,这句话也成为了我们成长中的座右铭。
16. 绿豆糕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美食之一,思念绿嫲嫲的味道时,总会让我想起那些充满深情的日子。
关于樟林古港的作文你有没有听说过樟林古港啊?如果没有,那你可就错过了一个超酷的地方呢!我第一次到樟林古港的时候,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本活的历史书里,而且还是那种特别有趣、充满故事的历史书。
一走进古港,那古旧的建筑就像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你看那些房子,斑驳的墙壁,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每一道裂缝可能都藏着一个小小的故事。
比如说,哪块砖曾经被一位忙碌的商人不小心磕到过,又或者哪面墙上曾经贴过一张古老的航海通告呢。
古港的街道那也是别有风味。
石板路虽然有点坑洼不平,但是走在上面,感觉就像是在和历史握手。
街道两旁有各种各样的小店铺,有些是卖传统手工艺品的。
那些手工艺品可精致啦,像小巧的木雕船,船头船尾都雕得栩栩如生,仿佛只要你吹一口气,它就能扬帆起航似的。
还有那些绣着精美图案的手帕,摸起来滑滑的,图案都是以前老樟林的一些生活场景,有渔夫出海打鱼,有妇女们在港口晾晒鱼干,特别有生活气息。
说到樟林古港,就不得不提它曾经辉煌的航海历史啦。
想当年啊,这里可是热闹非凡的大港口呢!一艘艘大船就像一群巨人,威风凛凛地停靠在港口。
这些船满载着各种各样的货物,有来自本地的精美瓷器、丝绸,还有从外地运来的香料、珠宝等。
那时候的樟林古港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贸易枢纽,世界各地的商人都汇聚在这里。
他们操着不同的语言,穿着不同风格的衣服,在港口讨价还价,进行着一笔又一笔的交易。
我都能想象到当时那种热闹喧嚣的场景,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场独特的交响乐。
古港的码头也是很有看头的。
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当年那种千帆竞发的壮观景象了,但是你站在码头上,望着那一片水域,还是能感受到它曾经的壮阔。
微风吹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就好像是这片水域在回忆往昔的热闹,轻轻诉说着那些已经远去的航海故事。
说不定在水下,还藏着一些当年不小心掉落的珍贵货物呢,那可都是历史的宝藏啊!樟林古港的美食也是一绝。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海鲜小吃,那些新鲜出炉的虾饼,金黄酥脆,咬一口“嘎吱”作响,虾肉的鲜美瞬间在嘴里散开。
赞潮汕小吃扩油诗;
潮汕美食真正多,俺来凑条美食歌,自先有名猪头粽,最是好食狮头鹅。
松发咸蟹落五香。
食着又蜂又鲜甜,鹅肝粉粉大大片,只个品牌上顶尖。
渡头溪鱼好落炉,新鲜竹笋正出土,走地鸡肉相当嫩,二枝啤酒干到蒙。
樟林出名是海鲜,新老姿娘在二边,鱼虾蟹仔北唔了,食着好食钱又披,
手艺上好是三姨,猫肉掠来捶做丸,猫骨熬汤做锅底,又会滂派又俭钱。
乌丁出名朥粕粥,澄城还有砂锅粥,外砂开名鹅肉面,龙田牛肉促火锅。
鱼粥首选楼下头, 五元一碗缠到涝, 鱼皮虾米鱿鱼丝, 贵贱童叟全无欺。
建阳干面落沙茶,南门小吃好宵夜,海鲜还有百二两,样样来试食到吓,
莲下食街品种家,宽宽来食免相争,一夜来食二三样,包你食满三十夜。
猫肉着担鞋街头,单方独味非酒楼,老板刀工过老炼,大猫细猫目
汁涝。
爱食大顿缀我行,来去南洋火锅城,山珍海味随你点,应有尽有一大坪。
行过再来南门头,卤鹅上好鹅公劳,口感胶胶过好食,白促鹅肠赢鹅喉。
黑椒铁板白兔肝,红燜兔腿落手抓,南乳兔腩兔肉卷,兔粥食着二碗外。
来到党校个路头,猪脚蜂蜂去骨头,卤汤淋饭上滑嘴,三碗落肚饱到喉,
苏南麻薄酥蜂甜,腐乳饼味十里香,还有隆城壳桃粿,湾头朥糕喳蛴甜。
莱芜海墘出紫菜,厚肉无砂人人爱。
配粥杂咸花样多,首推蓬盛橄榄菜
撮人一日着上班,中午顿食过费工,若爱省事叫饭盒,欣记潮龙送快餐。
汕头市有什么特产可以送礼的?汕头市送礼特产目录广东省汕头市素来就享有“美食之乡”的美誉。
来到这里的话,想要携带一些比较有地方特色的特产的话,那么首先推荐给大家的就是以下几种了。
其中包括:“老妈宫粽球”、“西天巷蚝烙”、“福合埕牛肉丸”、“新兴炒糕”。
其中最必不可少的代表性特产就是牛肉丸子。
大家选购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品牌比较大的,口碑比较好的。
当然,如果你有门路可以购买带店家亲手打的牛肉丸,那么自然是更好的。
还有值得大家伙携带的汕头市特产,还要南澳岛上的各种海湾特产,比如鲍鱼、鱿鱼丝、生蚝干、紫菜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携带的汕头市特产。
汕头市送礼特产银鱼干汕头市南澳县四面临海,那里的海产品相当的丰富,海洋生物高达有1000多种,所以海产品就成为了当地的特产,如有鲍鱼、鱿鱼、生蚝、龙虾、各种鱼类等,都是当地的名贵特产。
南澳的特产宅鱿在汕头市的南澳岛的东南海域区,那里养殖了大量的鱿鱼。
是我国著名的鱿鱼养殖鱼场。
南澳出产的鱿鱼以体大、肉厚、质嫩等特点而著称。
南澳岛是著名的鱿鱼之乡,渔民在经过扑捉、加工、晒制等多种工序后,制作出来别有一番风味的鱿鱼干,南澳渔民制作鱿鱼干的工艺独特,所制作出来的鱿鱼干具备了色、形、味这三大品质,储存保味技术也是一流,优越的鱿鱼干品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澳菜澳菜,指的就是由南澳岛出产的天然保健紫菜。
紫菜是生长在我国沿海岛屿的潮间带岩石上的一种水草藻类植物。
南澳岛的风力大,据说风力越猛,生长出来的紫菜也更粗壮茂盛。
这些紫菜由附近的村民采摘回去后,晒制成紫菜干。
紫菜里有着许多的丰富营养成分,南澳海区出产的紫菜因其品位高而享有盛誉。
汕头菜脯汕头菜脯是汕头地区的特色菜,它的原料是选用了当地的特产萝卜,经过晒软后,配上食盐,经过传统的腌晒而成,菜脯在汕头人民的餐桌上较为常见,具有口感香脆、开胃增食等特点。
汕头菜脯是您佐餐或是馈赠亲友之间的佳品。
黄花山荔枝荔枝是岭南的常见水果。
也是汕头市黄花山的名果之一。
描写樟林古港的景物作文你要是想找个既有历史韵味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那樟林古港可绝对是个好去处。
一到樟林古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旧而又坚实的码头。
这码头啊,就像一位默默坚守的老人,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
它的石板路坑坑洼洼的,每一道凹陷和凸起,似乎都在诉说着往昔船只来来往往的繁忙故事。
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一种古朴的光泽,就好像是在炫耀它曾经的辉煌岁月呢。
沿着码头走,能看到岸边立着的古旧建筑。
这些建筑的墙壁啊,斑驳陆离的,就像是大自然这位调皮的画家,拿着时光的画笔随意涂鸦的杰作。
有些墙皮已经脱落,露出里面的砖块,那些砖块看起来还挺结实,就像一个个坚强的小战士,在风雨中坚守了这么多年。
房顶上的瓦片呢,有些都已经残缺不全了,可这反而让这些建筑更有了一种饱经沧桑的美感。
古港的小巷子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小巷子窄窄的,两个人并排走都得稍微侧侧身。
两边的房屋挨得很近,走在里面,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历史的隧道。
小巷的地面是用大小不一的石头铺成的,脚踩上去,发出“哒哒”的声响,就像在演奏一首古老的乐曲。
而且啊,小巷子里时不时会飘出一些香味,那是从人家屋里传出来的,也许是正在煮着的古港特色美食,勾得人肚子里的馋虫直叫。
说到美食,樟林古港可真是个美食天堂。
在街边,有好多小摊位,卖着各种各样的传统小吃。
像那卤鹅啊,油亮油亮的,鹅肉被卤得十分入味,咬上一口,那香味能在嘴里回荡好久。
还有那些粿品,五颜六色的,看起来就特别诱人。
它们的形状也是千奇百怪,有的像弯弯的月牙,有的像小小的枕头,每一种粿品都有着独特的口感和味道,就像是古港给游客们准备的惊喜小礼物。
古港还有一些大树,那些大树的树干粗得得两三个人才能合抱过来。
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绿伞,把大片的地方都遮得严严实实的。
树下呢,常常会有一些老人坐在那里聊天。
他们操着一口浓郁的潮汕方言,谈天说地,有时候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可一会儿又哈哈笑起来,那笑声在古港里回荡,让整个古港都充满了生机和烟火气。
东莞十大特色美食1、厚街濑粉厚街濑粉是一道广东省东莞市的特色传统名菜,东莞人的寿宴餐桌上必有濑粉,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濑粉洁白细长、嫩滑爽口,然后加上一大勺高汤,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的烧鹅,鲜香可口、美味诱人。
2、东莞米粉东莞米粉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传统特色小吃之一。
在食用前,先用冷水浸泡60分钟以上,炒的时候加入青菜,豆芽,肉丝,鸡蛋,辣椒等调料,这样炒出来的米粉色香味俱全,很软很好吃。
3、麦芽糖柚皮麦芽糖柚皮是东莞的土特产之一,沙田柚去掉果肉,只取柚皮,将柚皮晒干后,用清水浸泡,去除鲜柚皮中的苦味。
然后切成薄片和麦芽糖一起腌制。
糖柚皮入口软滑,细腻无渣,甜而不腻,有健胃助消化的功效。
4、白沙油鸭白沙油鸭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一道特色小吃,因产自东莞白沙村而得名。
白沙油鸭肥白肉厚,甘饴香醇,肥而不腻非常好吃。
5、糖不甩糖不甩又名“如意果”,类似于汤圆,是广东东莞地方传统小吃之一。
口感酥滑香甜、味香四溢、老少皆宜。
夏天加姜汁还可以祛寒暖胃。
6、红荔枝烧鹅荔枝柴烧鹅,是东莞的一种特色烧鹅。
东莞盛产荔枝,这里荔枝树繁茂,用荔枝柴来烧鹅,烧出来的鹅别具一番风味,鹅肉中带有淡淡的荔枝香,非常好吃。
7、裹蒸粽裹蒸粽是广东东莞有名的传统小吃,家家户户端午节有吃裹蒸粽的习俗。
裹蒸粽是用本地特有的冬叶、水草裹成的粽子,口感清香扑鼻,入口松软爽滑。
8、道滘肉丸粥道滘肉丸粥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一道特色小吃,以肉丸为主料的米粥。
肉丸有韧性,入口香脆,弹性十足。
9、荷叶饭荷叶饭是以荷叶包裹米饭和肉馅蒸制而成。
荷叶碧绿,饭团松散,饭粒软润而爽鲜,有荷叶的清香。
荷叶饭是民间传统小吃,历史悠久。
据明末清初《广东新语》记载:“东莞以香粳杂鱼肉诸味,包荷叶蒸之,表里香透,名曰荷包饭”。
10、冼沙鱼丸冼沙鱼丸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一道特色小吃。
洗沙鱼丸所取的鱼必须是新鲜的鲮鱼,把鲮鱼剃骨取肉之后,再用棒子反复敲打6个小时以上,让鱼肉中的蛋白质出来,然后再揉成鱼丸,这样做出来的鱼丸韧性足,吃起来有嚼劲且味道鲜美。
樟林的特色美食原本想在暑假里到潮汕地区的各个市县走一趟,记录搜集潮汕各地的美食,在完成社会实践的同时,又可大饱一番口福,满足满足肚子里的饕餮。
然一来限于时间精力,二来局于篇幅,要想搜遍潮汕大地的全部美食,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于是只好缩小范围,打算来写写汕头的小吃。
然而我又发现,要将汕头的小吃搜罗起来,拘在几页纸张上,也是不容易的。
汕头的小吃,光是我喜欢吃的就有诸如西天巷蚝烙、福合埕牛肉丸、老妈宫粽球、鲎粿、炒糕粿、达濠鱼丸、墨斗丸、潮汕卤鹅、潮汕肠粉、糖葱薄饼、无米粿、水粿、鸭母捻、粿汁等几十种,加上其他的我所知道于不知道的潮汕美味小吃,若且不说要写出来,得花上几年时间,编上厚厚一本书;就算我有这个时间精力写出来,也怕写得不好,贻笑大方。
无奈,最后只能浅浅地谈一下我父母的家乡,汕头澄海东里镇樟林的几道特色美食罢。
虽然只有区区的几样,但这几样却是除樟林以外其他地方我所未曾见过的,或是以樟林最为正宗的十分特色的美食。
首先一下介绍介绍樟林这个地方。
樟林是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的一个乡村,是红头船的故乡。
历史上,樟林曾称樟林村、樟林镇、樟林埠、樟林市,也曾称为樟林寨和樟林寨城。
樟林寨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周长八百丈零五尺,环植榕树,但不久为寇盗所毁。
康熙八年澄海县展复之后,署县事通判阎英在原“樟林寨”寨址修樟林石城,称为“樟林寨城”。
清代康、乾年间,樟林是广东较大港口之一,是潮州航泊的基地。
北上沪、津、西至雷、琼,南下可达安南、暹罗、马来亚诸地。
当时,潮州活动贸易的兴起,使樟林迅速趋于繁荣,樟林的先辈,移居海外的也日益增多。
上世纪初,小小的樟林港,还一度印在了英国的世界地图之上。
鸦片战争之后,汕头港逐渐取代樟林港,樟林遂转为内地埠市。
很荣幸地说,我国的大文豪秦牧先生,便是樟林人。
当然,这里我们要说的是樟林的特色美食,言归正传,题外话便不多说了。
经过我在汕头市区、澄海市区,及樟林的实地考察;又根据网上所找到的资料整理,樟林能称得上特色的主要有以下五种:1、樟林猪脚饭,2、樟林大林檎,3、猪肠胀糯米,4、甜莲藕,5、豆糕粿。
下面就来一一地介绍。
一、樟林猪脚饭猪脚饭最初起源于东里的街边大众食品--半碗叠,以樟林猪脚饭最有名。
顾名思义,半碗叠即是在盛有半碗米饭的碗中叠上一、二块用东里传统卤水手艺卤制的猪脚供顾客食用。
东里猪脚饭选用优质泰国香米煮饭,饭软滑而富于弹性、入口香气四溢。
樟林的猪脚饭至上世纪80年代初才走上规模化经营之路,正式登上大雅之堂。
卤猪脚除供应店前顾客外,许多餐厅酒楼也慕名纷纷上门订货,好多顾客还特地购买卤猪脚捎给远在广州、深圳、香港、台湾等地的亲友,供不应求。
选料方面,店家特选皮白浑圆之猪后脚,因猪后脚较之前脚瘦肉较少,有利于久熬而肉不散。
将猪后脚用刀破瓣,再每隔1厘米横砍一刀至骨断皮连。
猪脚的卤制过程是在陈年老卤汤的基础上,酌量加入上好的酱油、冰糖、八角、豆寇、丁香、香菇、大蒜头等原料,猛火煮开后放入猪脚,半个小时后改为小火熬煮,约3个多小时整个猪脚香汁渗透、皮肉软烂,即可熄火。
待卤汤凉却后捞去上层凝结之猪油,然后装入沙锅,一般每一个沙锅装4只猪脚,再用保鲜膜覆盖沙锅口后置于冰柜冷藏结冻即成。
樟林猪脚入口软烂无渣、肥而不腻、香气四溢、胶绵而不沾牙,名不虚传。
出门回家一定要吃上一顿猪脚饭,很多在外读书的人,打电话回家都说外面没有猪脚饭吃,自己太想家,外面那些写着汕头猪脚饭的都不及家里面的十分之一好吃.呵呵~在家花上三至五元吃上一顿美味的猪脚饭,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二、猪肠胀糯米猪肠胀糯米是樟林古港的一道传统小食。
这道小食品名中的“胀”字是潮汕方言,有“填、灌”等义。
因其风味独特,古往今来,倾倒了多少食客!是谁发明猪肠胀糯米,已无从查考,但我相信他必定是一位聪明绝顶又敢为人先的人。
将猪肠与糯米通调于一处,这种思路是够大胆的。
这道小食,既保留了猪肠和糯米等物的各自风味,又相得益彰,生成了新的味道。
食时,配上甜酱和“花生肤”,味道就更加妙不可言了。
坊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外乡人到樟林品尝了猪肠胀糯米,觉得太好吃了,很想回家也自己动手做做,便向摊主讨教制作方法。
摊主绘声绘色地告诉他:在大肥猪屠宰前夕,不要喂它,先饿它个七天七夜,让它把体内的粪便排泄得干干净净,再给它喂食羼入各种佐料的糯米饭,然后马上杀之,取其肠子,煮熟便成。
这当然是一则笑话。
小时候,曾轻信过上面这个传说。
后来虽然不信了,却自作聪明地以为这道小食是将糯米饭“胀”入猪肠中的。
后来才从一位行家那里了解到它的制作过程。
原来,这道小食以脱净脂肪的猪肠为“容器”,里面填装香菇、木耳、虾米、板栗肉、鹧鸪卵、盐、味精、水和糯米等原料,首尾紧束不使其漏水漏料,放进锅里煮熟。
煮熟后切开来,里面的糯米熟而不烂,各式佐料分布均匀,且任何地方的咸淡都相当。
要达到这种水平,关键是配料与水的比例要恰到好处。
水少则糯米难以熟透且外观干瘪,水多则口感不爽且猪肠容易胀破。
这所谓“多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
为了做出达到上述境界的精品,即便是里手行家,在制作这道小食时,也需全神贯注,不敢怠慢,一丝不苟地按照比例,一匙料,一匙水慢慢“胀”的。
慢工出细活,细活出精品。
一切出名的小食,莫不如此。
至于猪肠胀糯米这道小食的选料,也很讲究。
首先是挑选健康无病的猪肠;糯米中的杂质和碎米也必须一一剔除,精选后的糯米,粒粒晶莹饱满;其他佐料,也挑选质量上乘的。
过去樟林有户祖辈都从事加工贩卖猪肠胀糯米的人家,对待质量更是一丝不苟,连使用的水,也不惜工本,雇人到三五里外的井仔泉挑取。
井仔泉是位于樟林郊外象鼻山脚下的一口名泉,水质甘甜清醇。
用以煮饭,饭特别香;用以泡茶,茶特别甘。
由于注重产品质量,他们所出产的猪肠胀糯米色香味俱佳,在同行中脱颖而出,生意红红火火,长盛不衰。
记得当年他们的猪肠胀糯米刚一上市,立刻就被食客团团围住……可惜他们的后代已无人从事这个行业了,徒使人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品尝猪肠胀糯米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尤其在月色朦胧之夜,邀上两三好友,于江边清静一隅,看彩灯闪烁,听江涛拍岸,一盘切成薄片的猪肠胀糯米,外加几瓶啤酒,慢慢品味,喁喁轻谈,那是十分惬意的。
三、樟林大林檎林檎其实就是番荔枝,原产于美洲,现只有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台湾有少量种植,因其外形疙疙瘩瘩,极像佛头,故又雅称佛头果、释迦果,但潮汕地区却叫它林檎,且以樟林林檎为极品。
林檎蜜浓质细,有清咽润肺之功。
子核洗净晒干之后,捣细过筛,可杀头虱、床虱。
小孩子则用它作游戏——“掷林檎核”。
约200多年前,广东省汕头市县樟林旅泰华侨从国外带来林檎树种,种植于樟林荖巷一带,后逐步扩大种植,成为特产。
樟林地处韩江三角洲,背山面海,土质优良,阳光充足,雨水均匀,加上当地人民多年积累的丰富栽种经验,生产的林檎果大肉厚,鳞皮鲜艳呈粉绿色,肉质白色如膏似脂,味甜清醇,柔润甘滑,十分可口。
林檎富含果糖、矿物质、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有水果补品之称樟林林檎于1986年已荣获“广东省优稀水果优质品种奖”。
樟林的林檎,最佳者产自著巷。
该巷位是于樟林北郊。
因此地在清代时种植著叶,樟林华侨较多),乡人便改种柑。
1918年戊午正月初三日潮汕大地震,1922年壬戌海风潮,柑园大遭破坏,乡人便改种林檎。
樟林林檎的成片种植,大量生产,于此时开始。
著巷之所以能够生产高质林檎,应与它的土壤及地理环境有关。
该巷园地依山面海,黄土细砂,松软疏水,下面有海虫习层,风日俱佳,与林檎生长的要求相适应;加上果家的精心管理,所以,该地出产的林檎,清润甘香,是樟林林檎的最佳品。
说起樟林林檎还有一段趣话。
林檎好吃,但不得其法而食,也会闹出笑话。
二十年代洪兆麟的军队、以及后来的日本侵略军,掠夺樟林时,听说樟林林檎之名也想一试,但不懂得果实须待成熟才可以食用,于是从树上摘下之后,用刀剖开,像吃苹果一样,结果涩味满口,一怒之下,挥刀砍树,传为笑柄。
也有一些来潮汕办事,当地人送他们一篮子林檎作礼物,结果,在回家路上,把那些软的以为是烂掉的全部扔掉,剩下的带回家用水煮。
四、甜莲藕甜莲藕是澄海,特别是东里樟林近些年才发掘的名小吃。
与杭州的“桂花糖莲藕”相比,其口感更为独特,一点都没有那杭州味道的腻,莲藕和糯米的组合让食客口齿留香,多了撒在表面的葱珠油和白芝麻后,少了桂花和红枣味道,就显得更为“潮味”。
正宗的潮式筵席,民间叫做“食桌”,“食桌”时的头道菜和最末一道菜,通常是甜食。
传统讲究上称为甜头甜尾,这二道甜食虽然也可以是众多甜菜谱中的任意二道,不过习惯上其中常有一道是甜芋泥,而另一道,通常便是甜莲藕了。
这甜莲藕的制作方法,其过程也是十分考究:先将糯米洗净后用温水浸泡60分钟,沥干备用。
将莲藕用刀刮去外皮,一头连蒂切掉2.5cm,留做盖子,用筷子将糯米填入莲藕内,一定要填紧,加蒂盖,用几根牙签固定封口,塞进莲藕中后再用水浸泡,糯米吸水发胀,才不会从莲藕中掉出来。
之后用糖浆熬煮,便成诱人的甜莲藕了。
将莲藕切片,淋上葱珠油,撒上炒好的白芝麻,便可食用。
五、豆糕粿以前澄海的小巷里。
上午或下午,总会有人挑着担子,从大街一拐入小巷,吆喝着:“豆糕粿啊——”一句接一句,句句都是那样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板有眼、底气十足,听起来非常舒服。
幽深的小巷因了他而显得韵味深长。
过去卖豆糕粿的小贩是挑着担子穿街走巷的,前些年才换成三轮脚踏车营销。
变化的是运输工具,不变的是豆糕粿的质量。
他们的车子踩到那里,那里就飘荡起一般菜脯粒的特有香味。
惹得人心神不宁——这小食的魅力,就是这般神奇,教人浮想联翩,欲罢不能。
他们的三轮脚踏车的小拖斗上横架着一个长方形的不锈钢平盘,占去拖斗的半壁江山,上置一个液化气小炉,炉架上搁着一口小锅,揭开锅盖一看,里面小半锅切得细细的菜脯粒在热油中咝咝发响,不断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一个外面罩着膜袋的塑料桶直接放在车斗里。
打开膜袋,桶里放着豆糕粿。
每两个面对面扣在一起,摆放得井然有序。
卖得也便宜,以前是一块钱四个,现在物价涨了,也就一块钱三个了。
豆糕粿一个也叫一“盏”。
炊熟的豆糕粿是跟“盏”粘在一起的,吃的时候用一支船桨状的小竹片将粿与“盏”剥离。
每买一“盏”,摊主就会从锅里舀出一匙热气腾腾的菜脯粒放在粿面上。
盘面上还有一罐红辣椒酱,喜欢吃辣的顾客,尽管舀就是。
豆糕粿其实就是蒸熟的米浆,质量与粿条无异,可是它佐以厚朥热火加工而成的菜脯粒,就特别“抢嘴”,教人吃了还想吃。
豆糕粿的制作工艺是这样的:豆糕粿所选用的大米是陈年老米。
新米加工出来的豆糕粿太软,口感欠佳;唯有老米方能加工出口感上乘的豆糕粿来。
傍晚,将大米洗净,放水浸泡,第二天凌晨五时许,捞起磨浆。
过去是在石磨上磨,一人放料,一人推磨,费时费力。
现在采用电动磨,可就方便多了。
磨好的米浆调整好粘度后,盛于长嘴水壶里,缓缓注入“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