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核心考点框架和命题规律

马原核心考点框架和命题规律

马原核心考点框架和命题规律
马原核心考点框架和命题规律

马原核心考点框架和命题规律

?逻辑框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导论:哲学内涵、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派别

2.唯物论:①五观: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实践观。②二原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3.辩证法:①两观点:联系观点、发展观点。②三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③四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具体、逻辑历史。④五范畴: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内容形式、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

4.认识论:①认识结构:主体、客体、中介。②认识基础:实践。③认识本质:反映论与先验论,直观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④认识过程:两阶段、两飞跃、两因素、两特性、两统一。⑤认识目的:追求真理,实现价值。

5唯物史观:①社会结构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②社会动力论: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③社会主体论:人的本质,历史创造者。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垄断理论

2.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政治制度、意识形态

3.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地位与趋势:政经导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历史趋势

(三)总论+科学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总论

2.社会主义学说

3.共产主义学说

?试卷结构

从近几年政治试卷的考点分布来看,马原考察基本分布在单选1-4题,多选17-21题,分析题34题。?命题规律(ABC级知识)

?C级知识:知识再现——题干与选项都是教材原话

1.唯物史观

2.垄断理论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4.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历史地位

5.马克思主义总论

6.社会主义学说

7.共产主义学说

?B级知识:知识理解——构建情境、关系命题(题干与选项都不是教材原话)

1.构建情境

(1)名人名言(2)生活现象(3)社会现象(4)自然现象(5)寓言故事

2.关系命题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5)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7)人与自然的关系(8)整体与部分的关系(9)人与规律的关系

(10)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11)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12)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13)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4)原因与结果的关系(15)现象与本质的关系(16)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17)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18)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9)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20)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2)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2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2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25)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2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2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A级知识:知识运用:原理、方法论意义

1.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2.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

4.矛盾同一性原理

5.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7.矛盾不平衡性原理

8.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

9.认识的本质

10.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1.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2.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13.真理的客观性和具体性原理

14.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5.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16.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马原分析题复习方法.doc

上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了分析题的总体复习方法,这篇文章里我具体谈一谈马原分析题的审题答题技巧以及复习方法,同学们看完之后可以开始试着做真题和8套卷,相信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找哲学原理的成功率会有明显提高。 【复习方法】 做马原分析题,头脑屮必须有一个哲学框架。最怕的就是到考场上,看完材料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连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中的哪一快都搞不清楚。或者是明明看到材料应该是讲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但是这一块有哪些原理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就是框架没有建立起來,头绪没有整理清楚。我建议同学们自己画一个框架图,或者直接参考我在《知识点提要》屮给出的12页哲学逻辑图,把过去10年的马原分析题认真研究之后,标出各个原理所在的位置,你会发现很多原理都是重复在考的,在复习框架图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些原理的应用。 比如说关于认识与实践,在《捉要》逻辑图的第7页,需要掌握实践和认识活动屮的主体客体(2013年),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4点,其中①②③在16年考查,④在13年考查, ①在08年考査,①③在01年考查),认识的本质(2013年)。同时,还要关联到其他一些知识点,比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见《提要》逻辑图第8页),需要把握认识壯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2013年)、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2012年)。再进一步扩展,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那么乂涉及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2002年,《提要》逻辑图第3页)。实际上,在真题的标准答案里,我们经常会看到把这些知识点串在一起的情况,比如“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按规律办事”、“耍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这些也是同学们要通过研究真题,从真题的标准答案中学习的。把这种常见的“套话”记住,在结合材料组织语言的时候就不怕没有素材可用,可以让回答更加“丰满”。 在做题练习的过程中,我也建议同学们可以把相对抽彖的哲学原理用简单易懂的一些同义诃或者短语來替代,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比如说“举一反三”就是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具休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才盾的特殊性;“正视问题的存在”可以川才盾普遍性來解释;提问中同吋问到两个方而/属性/特点的吋候,可以考虑用对立统一;涉及到两个相反的事物(比如成功/火败、真理/谬误、好事/坏事等),可以考虑用矛盾转化。 【审题技巧】 马原分析题要在审题上下功夫,不要怕浪费时间,如果原理找不准,写的再多再好也没用。如果点踩到了,自己围绕知识点再加一?些"套话”(比如前而提到的,要按规律办事,采収科学的方法,勇于创新等),10分就可以拿到7、8分。下面我先给大家分析一下马原分析题的提问方法,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隐晦的问法,比如2010年梅兰芳这道题的提问: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Z作”?这类提问难度鮫大,需要口己完成整个分析过程。还有一种是限定性的问法,比如2006年34题第一问: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Z处;2009年34题第一问: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这种提问方式明确告诉了考生要从某个角度分析,难度略低,但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种限定,每年考试都有考生忽略了这种限定,丢分是非常可惜的。卜-面我将主耍讲解第一类难度较高的捉问如何从审题來分析所考原理。 篇幅所限,具体题目材料可参考《讲真题》

马原考点整理

【题型:填空、判断、简答、材料分析、论述】 填空 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精髓):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与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前进性与道路曲折性的统一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两条相对立的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是不是对)和价值尺度(有没有用)的统

一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马克思的两个最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量变质变规律观点: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判断 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X) 所有的认识都是来自实践(“) 脑力劳动创造精神财富(X)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X)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服务的(“) 哲学有科学的与非科学的 价值观有好坏之分,好的起促进作用坏的其阻碍作用 简答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马原知识框架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

1 ( ( 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阶级斗争与改革 (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

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3)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衡量标准 (1)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6.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2017-2018年马原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点整理 考试时间:2018年1月9日9:00-11:00 考试说明:本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30%,网络成绩30% 因此要求阅卷教师严格按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评卷,同时要做好平时成绩的记载与整理。题型分为辨析、简答、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的 三、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指的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以及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是辨证统一的。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对工人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以客观实际为依据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因而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四、实践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形式 概念:(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基本特征: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3)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鲜明特征: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1)探讨当代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一种“现世的智慧”,因而它必然要关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空

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可能性。但同时,科技的发展又颠覆了我们传统的世界观,使我们陷入困惑中。因此,我们的任务应当是遵循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所确定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根据时代要求,探讨追问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2)追问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当代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使人类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也不难看到一些面效应。因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不断追寻适合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3)研究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与活力都来源于实践,是对各种科学理论、科学成果的批判继承,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要以当代思潮的方式来考虑问题,引领时代发展。 2,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答: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④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3,“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包括的是个性中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共性统摄着个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割裂了这种联系,就会导致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1.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 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联系的特征: 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多样性。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发展 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物质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否定发展,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2018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的两 大特征 考研政治复习要把握科目框架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认为大家通过逻辑图来复习,更有利于记忆和梳理,下文我们就通过图片来记忆马原知识点,18考生注意巩固。

说明: 唯物辩证法是对世界存在状态的回答。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静止孤立的,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实际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的创造,早在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之前,就存在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唯物主义(又叫做机

械唯物主义)这两个派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才是辩证法的创立者,只不过他的辩证法体系是唯心的,即只承认精神领域存在着辩证关系。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唯物主义,便形成了辩证唯物论,从而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相区分;另一方面从唯物主义出发去看待辩证法,便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从而与唯心辩证法相区别开来。 考点: (1)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2)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3) 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 (4) 发展与过程 (5)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7)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10)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1) 矛盾分析方法 (12)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3)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 (14) 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 (15) 辨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6)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17)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18)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9)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20) 辨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21) 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考试题型: 唯物辩证法历来是考研政治的重点,它的三大基本内容,即二大特征、三大规律、五大范畴都曾经作为材料分析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考研真题当中。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考查的频率很高。 复习策略: 除了根据所给图示,掌握基本框架之外。考点(1)至(17)都要作为材料分析题的形式来理解记忆。因此这部分内容不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而且还要培养用所记忆的知识去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的能力。这是对考生比较高的要求,需要长时期的练习。考点(18)至(21)则以选择题的方式了解记忆即可。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得,为她们得后继者所发展得,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得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得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得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得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与发展得观点与学说得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与列宁等发展了得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得科学理论,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得性质、目得与解放条件得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得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得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规律得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得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得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得能动作用就是人得意识所特有得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得能力与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得性与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得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得行为与生理活动得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得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与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得规律;认识与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得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得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得价值性得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得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瞧法。(P42-P43) (1)矛盾得普遍性与矛盾得特殊性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得基本原理。矛盾得普遍性即矛盾得共性,矛盾得特殊性即矛盾得个性。矛盾得共性就是无条件得、绝对得,矛盾得个性就是有条件得、相对得。任何现实存在得事物得矛盾都就是共性与个性得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得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得个性。矛盾得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得道理,就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得精髓,就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得关键。 (2)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得普遍真理同各国得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哲学基础,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得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

(完整word版)马原20个必备考点

现在这个时候,政治的复习应该加紧了,以下是王吉老师整理的马原20个必备考点,大家抓紧背了。 【说明】运用四步审题法审题,然后用关键词锁定考点,五步答题法答题(推荐使用第一、二、三、四步答题),今年考生必须关注的重要考点有如下20个,必须背诵。(如下内容选自《掌中贝》,今天得到的最新消息是,《掌中贝》已经出版,由于出版流程缓慢,让大家久等了。 马原1 意识的能动作用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正确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最后,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马原2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总之,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变换。 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

马原及毛概前十章框架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论) 五、资产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本质论)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发展论)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唯物论考点 辩证法考点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时空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无限性 社会的物质性——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认识论考点

两大现象 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本质论考点 历 史 唯 物 论 社会基本结构 社会存在结构——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结构——社会心理 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 非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意义——“两个划分两个归结” 现实的人 人的属性 人的价值 以人为本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章节结构和逻辑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 三、新主义革命理论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五、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策略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论

考研政治马原33个核心考点总结

考研/备考辅导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33个核心考点总 结 考研政治冲刺复习,考生着重四大方面,整体框架整合,重点知识强化,查漏补缺和模拟题真题,下面为大家总结的马原部分33个核心考点,大家注意关注。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的理论品质(14年修订单选、多选题)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意识的起源和本质(87、90、99、12单选,88、 02、07、09、10多选)

2、社会的物质性(很重要的考点但多年未考,值得关注)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单选、多选、分析) 4、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5年薪修订、可出单选、多选) 5、实践与人的存在(15年修订可出单选、多选) 6、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多年考点,单选、多选、分析都考察过、今年也不容忽视,可与毛中特和史纲知识点联系考察) 7、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15年修订单选多选)

8、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多年常考点,单选、多选、分析都考察过。14年分析题) 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多选和分析)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单选、多选、分析) 11.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单选、多选、分析) 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单、多、分)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5、真理的检验标准(单、多、分) 6、价值及其特性(单、多)、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单、多、分) 7、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15年新修订考点,单选、多选、分析都有可能,要重视)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最新年马原重点整理

简答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形成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 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简答: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能是作为主观主客观联系的桥梁、纽带、或“交错点”的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证明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单选……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简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简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人们的劳动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